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化鎮

鎖定
慈化鎮,隸屬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位於袁州區西北邊陲,地處贛湘邊陲要衝,俗稱吳楚咽喉,為贛湘兩省三市、八鄉(鎮)交匯處,東與萬載縣株潭鎮黃茅鎮交界,北與湖南省瀏陽市的文市鎮毗鄰,西與萍鄉上栗縣桐木鎮相連,南與袁州區水江鄉天台鎮飛劍潭鄉楠木鄉接壤。管轄面積173.6平方公里,共有19個行政村(場)、1個居委會,另有消防、交警、法庭、司法、工商、税務、公安派出所、自然資源所、消防中隊、城管中隊、區市監局慈化分局等20多個市、區駐鎮單位常住人口83250人(2017年) [1] 
慈化鎮素有“花炮之鄉、化工之鄉、礦山之鄉、林業之鄉”等美譽,為宜春市的人口大鎮、袁州區的經濟強鎮,是贛西鄉鎮物資集散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區位優勢,被稱之為贛西“金三角”。
慈化鎮還是革命老區,是“湘鄂贛”蘇區贛西北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留下了許多老一輩革命者的足跡,是宜春市第一個黨小組誕生之地,是秋收起義的發源地之一,是宜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古剎慈化寺為江南佛教大道場之一,名揚東南亞及中國東南沿海各省,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封為“天下第一禪林”。
中文名
慈化鎮
外文名
Cihua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西北邊陲
面    積
203.6 km²
下轄地區
餘坊、山楚、伯塘、柘塘、繼承山等19個行政村場,1個居委會
電話區號
0795
郵政編碼
33601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3250(2017年)
著名景點
慈化寺
觀音閣
南泉山
天龍寺
山坑水庫等
車牌代碼
贛C

慈化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慈化鎮轄1個社區和18個行政村:慈化社區、餘坊村、花木村、花園村、武東村、慈化村、柳亭村、西山村、山楚村、柘塘村、新塘村、曾坊村、文豐村、石下村、伯塘村模山村冷水村、衝下村、石嶺村。 [2-3] 

慈化鎮地理環境

慈化鎮地形地貌

慈化鎮全境地勢東低西高,東北和東南為丘陵,西北和西南為山區.丘陵和山區分別佔總面積的70%、30%。北部黃狗嶺科,海拔561米。山楚至文峯河,流徑8千米。較大的田煅為伯塘村的天心廟至柳亭村的橋亭(面積約1520畝)和山楚村的水塘坡(面積約1230畝)。 [4] 

慈化鎮自然資源

慈化鎮境內主要礦藏有無煙煤、煙煤,分佈於山楚、柘塘、新塘、曾坊、石下等村;石灰石分佈於武東、西山、柳亭、伯塘、餘坊、文峯、曾坊等村。 [4] 

慈化鎮經濟

2017年,慈化鎮實現財政收入1.65億元,國民生產總值19.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7100元。

慈化鎮文化教育

慈化鎮採取“開門辦校”的方式,通過向上爭一點、政府出一點、老闆捐一點、學校擠一點多渠道籌措資金,進行校園建設和教學設施的改善,使得中、小學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僅2006—2008年三年間,通過“開門辦校”方式向上立項爭資170多萬元,鎮政府出資近千萬元,老闆捐資110多萬元,學校擠資20多萬元。惠及小學11所、中學2所(慈化中學,伯塘中學)。在惠及的13所學校中,有6所新建了學校教學樓,有7所學校得到辦公設施的捐贈捐助。全鎮中小學硬件、軟件建設均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

慈化鎮慈化中心小學

位於慈化集鎮外郊,原名玉山書院,始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已有140多年校史,為慈化第一所學府。後幾度易名,數度變遷,在2007年開始啓動整體搬遷工作,歷經數年,於2011年秋搬入新校。新校佔地面積60畝,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由行政樓、教學樓、禮堂、食堂、教工宿舍、4x100米塑膠標準跑道(田徑場)組成,總投資1300餘萬元。裝配了圖書室、閲覽室、音舞室、美術室、多媒體室、實驗室、儀器室、體育室、語音室、棋類室、手工室等專用教室,並配置了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現有3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942人,在編教職工83人,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
2000年以來,學校先後獲得袁州區辦學水平評估優秀(A)級學校”、 “素質教育示範學校”、“全區創五好基層關係先進集體”、“先進少先隊大隊部”等榮譽;先後獲得宜春市“標準化學校建設優秀單位”、“文明單位”、“素質教育示範學校”、“電化教學示範學校”、“學校管理優秀學校”、 “安全校園學校”、“教師遠程培訓先進單位”等榮譽;2000年被省教育廳授予“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2011年青年教師朱文君、曾祥志獲得“江西青年五四獎章”,並評為“江西致敬”年度人物;2012年被評為“江西省中小學平安校園示範學校”。同時,慈化中心小學已建成全國第一批鄉村學校少年宮,建成全省農村小學一所“江西省中小學校一級圖書館”,併成功申報和啓動“國家電影學校”項目,已邁入“江西省一流農村小學”行列。

慈化鎮慈化中學

建校於1956年。坐落在慈化鎮南一公里處,與聞名的慈化寺僅一牆之隔。優美的校園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精良的現代教學設備,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在全區農村中學中享有較高盛譽。2001年11月被省教育廳評為“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校園佔地40餘畝。擁有教學樓和綜合樓各一幢,配套齊全的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圖書室、實驗室、音樂教室、乒乓球室等,以300米環形跑道為主體的運動場,建有籃球場、排球場等各種體育設施。學校還十分重視綠化美化工作,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校園綠化覆蓋率達65%,四季花木掩映。
學校現有教學班29班,在校學生2100餘人,教職工近100人。慈化中學始終是高標準、嚴要求,以“爭做全市農村中學排頭兵”為目標,全校師生齊心協力,團結拼搏,共創慈中美好未來。

慈化鎮伯塘中學

坐落於慈化鎮東北部,創建於1965年,佔地面積18畝,建築面積7556平方米,教職員工88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80人,開設2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500人左右。長期以來,學校堅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以質立校”的辦學理念,秉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形成了科學民主的管理機制、紮實的師資力量、張馳有度的教學風格
學校硬件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教學大樓、學生公寓、教師住宅風格獨特,數理生化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微機中心、語音室一應俱全。在教育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做人與做事的思想理念,傳播優良道德文化,組織開展“文明禮儀之星”、“最美中學生”、“好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把教育教學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收到了良好的素質教育效果,該校老師王茂華火海救人的英勇事蹟,就是學校“德育”教學的典型教材。
四十多年風雨霜雪,半個世紀坎坷顛簸,伯塘中學一路滄海桑田,終於走進了壯麗輝煌的新時代。2004年在全區辦學水平綜合評估中被區文教局評為先進單位;2009、2010、2011連續三年學校工作被區文教局評為先進單位;2011、2012年被袁州區委評為“優秀黨支部”;2013年被慈化鎮評為“綜治管理先進單位”。

慈化鎮風景名勝

慈化鎮內名勝古蹟眾多。主要名勝有以“天下第一禪林”著稱的南泉山“慈化寺”,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於南宋年間,1992年已着手重修開發,“觀音洞”“觀音閣”均已修復一新。 [4] 
慈化鎮列入市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東村的柯武東烈士墓、柳亭村官山烈士墓、曾坊村上曾坊紅軍標語羣、集鎮西北新四軍慈化通訊處舊址、伯塘宜萍縣蘇維埃舊址、擔水巷中共宜春縣第一個農村支部舊址等。 [4] 

慈化鎮歷史名人

普庵禪師(1115-1169年),北宋袁州府宜春縣石裏鄉太平裏(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餘坊村)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出生,俗姓餘、字印肅。二十歲禮壽隆賢和尚出家,二十八歲受甘露大戒於袁州開元寺,九年後入湘訪溈山牧庵忠禪師開悟,紹承禪宗臨濟之法系。1166年鄉人請他主持原南泉山上的慈化院,並籌建慈化寺。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跏跌而逝,時年五十五歲。
彭瑩玉(?—1353),又名彭翼、彭國玉、彭明、彭和尚、彭祖師,元末民變領袖,南方紅巾軍起義領袖之一,宜春袁州慈化人。其祖、父都是慈化寺附近農民,彭瑩玉一出生便被“舍與”慈化寺一彭姓和尚為徒,10歲入慈化寺為僧。當時,白蓮教風行民間,民眾多借此進行反元秘密活動,彭瑩玉也加入白蓮教組織,不久就成為當地白蓮教教首。他精通醫術,經常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來的羣眾治病,遂以行醫為掩護佈道,宣揚“彌勒佛下世、改換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義。羣眾紛紛響應,信徒漸至數千人,彭瑩玉被尊稱為“彭祖師”。
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正月,彭瑩玉與其弟子周子旺組織5000餘名信徒發動武裝起義,推舉周子旺為首領,號為“周王”。起義者胸、背各寫一個“佛”字,以祈求彌勒佛保佑。不久,袁州路官軍大舉鎮壓,起義失敗,周子旺被俘遇害。彭瑩玉由信徒們掩護,輾轉逃匿到淮西。繼續傳佈教義,發展了大批信徒。其信徒多以“普”字記名。如周普勝,趙普勝(即“雙刀趙”)、李普勝(即“李扒頭”)、項普略(即項甲)、歐普祥等,被稱為“彭黨”,後多為元末紅巾起義軍的領導人和重要將領。彭瑩玉奔走於江淮、江西、兩湖各地傳教,組織反元活動。至正八年(1348),他在瀏陽、萬載等地活動,消息泄露,遭官軍追緝,只得遠避麻城等池。
至正十一年(1351)夏,彭瑩玉號令其徒眾在今安徽巢湖一帶發動起義,與北方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潁州(今安徽阜陽)起義遙相呼應。稍後,彭瑩玉的弟子、麻城鐵匠鄒普勝擁戴羅田布販徐壽輝為首領,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建立天完政權,徐壽輝稱帝,鄒普勝任太師。起義軍以紅巾裹頭,燒香聚眾,故稱“紅巾軍”,又稱“香軍”。
至正十二年春(1352),彭瑩玉部將李普勝、趙普勝先後攻佔無為、含山,又合兵渡長江,連克繁昌銅陵池州安慶湖口諸城,斬殺江西行省平章星吉。各地人民紛紛加入起義軍,一時聲勢大盛。與此同時,彭瑩玉到達蘄水,徐壽輝拜其為軍師。不久,彭瑩玉、項普略率領紅巾軍一部東征,連克江州、南康饒州、徽州、信州等城。六月,起義軍攻破昱嶺關七月十日奪取江南重鎮杭州城,彭瑩玉就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彭瑩玉攻佔杭州,元廷大為震驚,急令大將董摶霄率部反攻。七月二十六日,彭、項敗出杭州,引軍北略,連下湖州、常州江陰京口江寧等城,直逼戰略重鎮集慶(今南京市)。十一月,起義軍遭元將也先貼木兒、三旦八、佛家閭等部合擊,彭瑩玉、項普略率部突圍至徽州休寧縣境,又遭到達魯花刺八失麻失裏所率地方武裝的截擊,項普略被俘遇害。彭瑩玉召集部眾奮勇攻破休寧縣城,又乘勝佔領徽州城。趙普勝聞訊,率部由湖口馳援,起義軍一度控制了徽州及周圍的蕪湖廣德淳安等地。
至正十三年初(1353),元軍重新奪取徽州,彭瑩玉率部轉進江西。其時,徐壽輝部將歐普祥正在圍困袁州城,彭瑩玉率部將況普天、閔總管前往匯合,攻克瑞州(今高安)城。同年十一月,江西右丞火你赤(一譯和尼齊)督部圍攻瑞州。彭瑩玉率眾奮力御守,終於城陷被俘,不久被殺害。其他被俘將士及眷屬同時被害。
彭瑩玉曾多回在武俠小説中出場:在《倚天屠龍記》出現,為明教五散人之一;在《萍蹤俠影錄》被提及,為朱元璋張士誠師父,著有《玄功要訣》傳世,隔代傳人為張丹楓;在《錦衣夜行》中隱士身份出現,他隱居青州,人稱「彭老太公」,是白蓮教淮西香壇首領,主人公夏潯的妻子彭梓琪就是他的曾孫女。
彭和尚與劉福通均為元末抗元真正之英雄,與朱重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毫不遜色。彭瑩玉是南方紅巾軍的傑出領袖,他有着推翻元朝黑暗統治的信心;有着組織羣眾宣傳羣眾的豐富經驗;有着在困難條件下堅韌不拔的毅力;有着在勝利條件下繼續戰鬥的頑強意志。他身上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彭瑩玉的赫赫聲名將永遠留在廣大農民心中。
南征北戰---李輝
李輝(1913一1948),袁州區慈化鎮冷水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鄉團支部書記、赤衞隊文書、區少先隊隊長、少共慈化區委書記等職。1931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1月,任宜萍縣少共隊長,7月任少共宜萍縣委宣傳部部長。1933年7月,任少共宜萍縣委書記後,為粉碎國民黨對蘇區的圍剿,親率幹部深入被敵佔領的蘇區,發動羣眾,參加了“少共國際團”。1934年1月,宜萍根據地全部被敵人佔領。3月,任宜萍工作委員會主任,領導四路工作組回宜萍根據地重新開展工作,恢復黨的組織。5月,縣委書記犧牲後主持縣委工作。1935年3月後,曾任紅十六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組織科長兼黨委書記、中共湘鄂贛省委辦事處秘書。經歷了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奉中共湘鄂贛省委指示回宜春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恢復發展黨的組織。年底,任中共萬載中心縣委書記。1938年2月,任新四軍駐宜春慈化通訊處主任,並秘密建立了中共宜春縣委。1939年1月,任中共贛西北特委書記,以通訊處主任的公開身份,領導贛西北地區的抗日救亡活動。7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部長兼社會部部長。1941年12月,抵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後,調東北工作,任中共岫巖中心縣委書記兼鐵梅支隊政治委員,領導岫巖等6縣工作。1946年1月,任中共莊岫地委書記。5月,任遼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獨立師副政治委員。1947年8月,兼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第十三師政治委員。1948年9月,率部參加遼瀋戰役。後參加平津戰役,12月3日以身殉職。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遺骨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5] 
戎馬一生---張興華
張興華(1912一1992),袁州區慈化鎮西山村柴家沖人,出生在一個貧僱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窮,11歲時就外出幫人放牛、做木工、當礦工等。1927年,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時,在家鄉縣蘇六大隊任戰鬥班班長,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濟貧等革命活動。1928年入團,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興華參加革命60餘年來,有30多年是在軍隊戒馬倥傯的戰鬥生涯中度過的。從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到1958年轉業,三十年來,經歷了井岡山紅色根據地的建設鬥爭,參加過三次攻打湖南長沙和江西贛南一至五次反“圍剿”戰鬥,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以及援越抗法等戰爭,共計參加“四渡赤水、四戰四平”等大小戰爭數百次,南起珠江、北到松花江、東至泰山、西到巴彥喀拉山,行軍線穿越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
在黨和人民的培養教育下,張興華由一名普通的農民青年,逐步鍛鍊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指揮員。1931年進入江西瑞金紅軍學校學習,隨即調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紅三軍團司令部任指導員,1932年調紅三軍團司令部通訊連任連長兼党支書。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央軍委通訊警衞連連長、八路軍總部通訊營副營長、抗大第一大隊第二隊隊長兼指導員、抗大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阜東縣總隊總隊長(獨立團團長)、新四軍三師司令部偵察科長及作戰科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某騎兵團團長,7縱隊120師58團團長、130師副師長、132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8軍143師師長。
解放後,1949年11月兼任韶關軍分區司令員,1950年5月奉命赴越南越南陸軍學校軍事顧問分團團長兼黨委書記,1953年以後歷任某陸軍學校黨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步兵預備學校校長等職務。1958年5月,奉中央軍委命令,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步兵預備學校全體官兵集體轉業,創建了雲貴高原上第一座氮肥廠——駐昆解放軍化肥廠,並擔任廠長。1965年後歷任雲南省經委副主任、省重工業廳副廳長兼副書記、省化工廳副廳長兼副書記等職務。大躍進後,遭受打擊,尤其在“文革”當中,倍受迫害,關押長達六年之久,1992年7月病逝。張興華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戎馬生涯、出生入死、忍辱負重,為國家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早殞將星---柯武東
柯武東(1905一1930),安徽合肥(今肥東縣)人。自幼讀私塾,後因家境貧寒,中途輟學。1922年投考軍閥安徽警務處警察教練所,畢業後當警察,繼而在直魯軍閥畢樹澄部謀職,曾任教導營代理營長。1927年春,毅然離開舊軍隊。不久,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經常奔走在蕪湖、合肥,鳳陽等地,進行革命活動。1928年,受黨組織的委派返回家鄉合肥,發展黨的組織,開展鬥爭。與共產黨員崔筱齋、張開泰在合肥聯絡失學進步青年,以換帖結拜弟兄的名義,在城內組成了“十人團”,四處張貼革命傳單、宣傳革命道理。他多次去上海彙報工作,接受任務。同年7月,去湖南參加平江起義。1929年秋冬,在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參加紅軍。不久,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二團團長,轉戰於江西省安福分宜、宜春3縣交界地區,出其不意地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和地主豪紳的反動勢力,保衞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同年冬,隨軍到達彬江,消滅了駐紮於此的國民黨保安團,繳獲槍15支,鎮壓了當地劣紳,並開倉放糧,賑濟貧苦民眾。1929年底,和李紹九率領紅軍獨立二團、三團,在吉安北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數次,連戰皆捷,特別是峽江之役,殲敵千餘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1930年1月,紅軍獨立二、三、四團及騎兵連,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他任紅六軍軍委委員和第一縱隊司令,併兼任第三支隊長。1930年六七月間,第六軍改編為紅軍第一軍團第三軍,任第三軍第一縱隊司令。1930年8月,為粉碎國民黨湖南省主席何鍵部隊對紅軍的“圍剿”,紅一軍團進入湖南,乘何部尚未覺察之機,於8月20日,分兵3路進攻文家市。他率領的第一縱隊擔任花園(慈化境內)一線的正面進攻任務。由於敵人居高臨下,多次進攻未能奏效,損失嚴重。於是,他親率80餘名戰士向敵陣地發起新的攻擊,迅速佔領了高升嶺,消滅了全部敵人。在他指揮部隊繼續進攻時,不幸被敵擊中腹部,他手捂傷口,鎮定地指揮到戰鬥勝利結束。在送往慈化後方醫院途中光榮犧牲。後黃公略上報毛澤東、朱德,經二人一致決定,將慈化區蘇維埃政府改名為“武東區”(現為慈化鎮武東村)。其犧牲後被安葬於慈化鎮,其墓政府多次予以修葺,現保存完好,已成為當地中、小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感動中國---王茂華 譚良才
王茂華,1983年11月生於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石嶺村,中共黨員,生前系袁州區慈化鎮伯塘中學教師。1999年以全鎮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普通師範專業班,2002年畢業回家鄉衝下小學任教,次年調入慈化鎮伯塘中學任教語文科目。期間,通過自學考試獲得南昌大學本科文憑。
譚良才,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冷水村村民,1966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2010年7月入黨,中共十八大代表。
2010年3月21日14時50分許,宜春市慈化鎮伯塘村一棟民房發生火災,房內6名孩童被困火中。青年教師王茂華與其岳父譚良才聞訊後,三次衝入火海,成功救出6名小孩,而王茂華、譚良才卻被嚴重燒傷,王茂華全身燒傷面積高達98%左右,譚良才燒傷面積也達85%左右。由於傷情嚴重,當天下午,王茂華、譚良才被送到就近的瀏陽市人民醫院搶救,4月1日轉入武漢市第三醫院進一步治療。2010年5月2日凌晨,王茂華由於特大面積深度燒傷,引起嚴重燒傷膿毒症、多臟器功能衰竭,不幸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去世,英年27歲。同年7月29日,其岳父譚良才轉入宜春市人民醫院繼續接受治療,10月19日康復出院。
王茂華、譚良才火海救人的英雄壯舉,受到了黨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和各級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雲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先後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上作出批示;宜春市委書記謝亦森等領導先後接見了英雄家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江西日報江西電視台等中央、省級媒體先後報道了王茂華、譚良才先進事蹟,各級媒體報道達700餘篇。
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後印發表彰和學習王茂華、譚良才同志的決定,號召全社會向兩位英雄學習。王茂華、譚良才被評為“全國見義勇為英雄”、“中國好人榜好人”、“江西省見義勇為標兵”,併入選中央電視台2010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王茂華還被江西省民政廳批准為“革命烈士”、共青團江西省委授予“江西青年五四獎章”、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追授予“全國模範教師”、宜春市委、市政府授予“見義勇為英雄模範”和“優秀人民教師”、宜春市團委、市青年聯合會聯合授予“宜春青年五四獎章”。譚良才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江西省十大井岡之子”、“因公傷殘人員”,在2012年6月1日江西省黨代會上,當選為江西省出席黨的十八大的42位代表之一。
2010年度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人物王茂華、譚良才頒獎辭:烈火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測試,生命是一道良知大愛的考驗,你們用果敢應戰,用犧牲作答!一對狹義翁婿,火海中三進三出,為人們講述了什麼是捨生忘死,人間摯愛! [6] 

慈化鎮風俗民情

慈化鎮慈化雞

相傳很多年前袁州慈化有個窮書生,在外求學回家過年,途中風雪交加感染風寒,到家後老母親問他:“想吃什麼?”他説:“沒胃口。”老母親聽後想了一陣,把過年殺好的雞與泡辣椒、大蒜、生薑燒成一鍋。當雞燒好時散發出一股開胃的香味,窮書生問老母親:“娘,您燒的是什麼菜?好香啊!”老母親趕快盛了一碗酸椒雞湯送上,書生喝完時胃口大增説:“再來一碗”!當兩碗雞湯下肚後,窮書生已是滿頭大汗。第二天,書生的風寒好了,才想起昨天喝的酸椒雞湯還能治風寒。三年後,窮書生做了官再次回到老家,母親卻已離開了人世,當回味當年母親炒的酸辣雞時,瞬間心酸淚流。為了紀念母親、懷念家鄉,故將此酸辣雞取名為“慈化雞”。
慈化雞歷史悠遠,原汁原味流傳至今。每逢秋收時節,當地農民把秋辣椒洗淨、涼幹、拌鹽,裝入瓷器罐填實壓緊,用稻草把罐口封嚴,再倒放在盛有水的器皿中(器中之水起密封作用,因會揮發需經常加水,不得乾涸。否則,罐中辣椒會腐敗變質),約過一月左右就成泡辣椒(因其是倒放而制慈化方言叫“pu辣椒”,也稱酸辣椒);有的將涼幹拌鹽的秋辣椒切碎,用自制的老米醋拌勻裝罐密封后做成醋辣椒。然後,用自制的泡辣椒或醋辣椒與當地土雞一起烹調,製作一道酸鮮可口、味美獨特的風味農家菜,專門用來招待家裏的貴客。現宜春大小酒店飯莊都廣為烹飪製作,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傳統菜餚,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主 料:老母雞或鉗雞(閹割後的公雞
配 料:山茶油(或食用調合油)、食用鹽、蒜段、薑片、泡辣椒(或醋辣椒)
製作方法:先把雞煮八成熟,冷卻後砍成塊備用。將鍋燒燙後倒入適量山茶油(或食用調合油),待油燒開冒點煙(食用調合油九成油温)後,放入雞塊爆炒一分鐘,下泡辣椒(或醋辣椒)、少許鹽後再爆香一分鐘,倒入原汁雞湯或開水蓋鍋煮熟,起鍋前放入薑片、蒜段翻炒均勻,出鍋即可。
菜餚特點:色澤紅亮、口味鹹鮮酸辣、回味無窮,是典型的下飯菜。(轉載:江西電視台都市頻道 宜春旅遊政務網)

慈化鎮肅字迎親

中國漢族的婚嫁迎娶禮儀,無不以“喜”字以示吉慶。而慈化寺周邊地區,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卻是“肅”字迎親的習俗,即在花轎諸迎娶吉祥物上張貼一“肅”字。這個習俗的形成來之於慈化禪寺普庵祖師
民間傳説中,普庵禪師印肅是個亦道亦神仙的聖人,尤以驅妖魔、救婦女的故事居多,特別是拯救新娘的故事,流傳甚廣。據説,湖南瀏陽文家市有一户人家娶親,抬回來的是一頂空轎。請來印肅,印肅畫靈符,唸咒語,雷劈了一棵大樟樹,從樹中救出了被妖精擄去的新娘。
“肅”字迎親,起源於“印肅跟花轎”的傳説。相傳,從前慈化有個漂亮妹子嫁到模湯,一路吹吹打打路過慈化寺,普庵禪師印肅睜開慧眼,見轎中有兩個新娘,知有妖精作祟。於是悄悄跟隨花轎,一直跟到模湯,轎到新郎家,掀開轎簾,見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新娘,不知所措。眾人發現普庵禪師也隨轎而來,一齊求救。普庵説:“把左邊的新娘牽去拜堂。”接着手舉佛帚,口唸咒語:“一豎乾坤大,橫擔日月長,南蛇北斗,右滅鬼神王,普庵來到此,萬煞盡歸藏。”假新娘就地一滾,嚎嚎怪叫,現出了九尾狐的原形。後來人們迎親為了護轎鎮妖,就把普庵禪師印肅的名字貼在轎上。以防不測。這就是“肅”字迎親的由來。
袁州慈化一帶的舊俗,男方迎親時,只在轎門上寫半個“肅”字,以免妖精識破。轎到女方,新娘上了轎,關上轎門,再由女方家請道士將半個“肅”字補齊,妖精就不敢進入轎中禍害新娘。
過去,“肅”字迎親的風習不僅盛行於袁州慈化一帶,而且西至萍鄉桐木一帶,東至萬載上高一帶,均很流行。後來,此俗在袁州、萍鄉、萬載一帶漸次淡化,反而在上高一帶一直傳承至今,形成了一種具有上高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上高“肅”字迎親的一般規式是:男方迎親花轎未發之前,請當地“斯文”掌筆,在大紅紙上寫一斗大的“肅”字。寫時,一邊運筆一邊唸咒,咒詞為:“一豎山河動,橫擔日月明,左撇星斗見,右拖鬼神驚,普庵來到此,諸煞盡消藏。”咒詞唸完,字也寫完。但“肅”字的中間一豎,不得出頭,留待女方填補。不出頭的“肅”字寫好後,掛在轎頂,然後花轎才能出發。轎到女方,女方又請當地“斯文”在“肅”字頭上添上一筆,才能送新娘上轎。其規式與袁州舊俗只是略有不同而已。
如今,婚娶迎親坐花轎的少了,但上高民間“肅”字迎親的習俗沒有改變。如果你在上高的縣城街道或鄉間公路上,看見汽車車頭上貼着一個堂堂正正的“肅”字,那一定是迎親的隊伍。(轉載:宜春傳媒網)

慈化鎮慈化廟會

傳説農曆九月十九日是觀音娘娘的生日,在每年這天前後近半月的時間裏,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都要舉辦盛大的集會——慈化廟會,以此來紀念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菩薩。
據考證,慈化廟會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舊時的廟會是在普庵禪師圓寂之時,各路香客集聚慈化寺朝拜供奉祖師,許願、祈福、禱太平。有記載曰:是日,披緇者、秉樂者、爇香羅拜者如雲如林,車馬駢填,商賈矓聒,徵逐者如市,場景恢宏。既有“何殊函谷玉門所,不讓都城市井間”的經濟繁榮,又有“十洲仙客留詩別,四海高人下榻逢”的文化盛況。
而今的慈化廟會,來自湖南、浙江、江蘇等省及周邊地區的客源、貨源蜂擁而至,不僅慕名而來燒香拜佛的香客熙熙攘攘,而且禮佛觀光的遊客和物資交易的商客絡繹不絕,人流量一天少則上萬、多則幾萬上十萬,人山人海、比肩接踵、水泄不通。各種貨攤擺滿街頭巷尾,商品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叫賣聲、吆喝聲、歌舞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男女老少像過節似的精神抖擻、意氣煥發,從她們開懷的笑聲裏聽得出豐收的喜悦,從他們肩挑手提的包包裏看得出生活的富裕。
在慈化寺、觀音閣裏,香煙繚繞、鐘聲悠揚、人頭攢動,普庵菩薩、觀音娘娘正雙手合一饒有興趣地俯看着五顏六色的人羣,流露出欣慰羨慕的神情。此時此刻,禮佛的人們少了迷信寄託,多了虔誠敬畏,已不再是單純的保佑平安、期盼多子多福,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享受禪宗文化的薰陶,祝福美好幸福的未來。
慈化廟會,好一派喜慶祥和、太平盛世的現代版《清明上河圖》景象。

慈化鎮慈化耍獅燈

舊時春節,過了“上七”(正月初七以前稱“上七”),慈化民間各姓族操練過拳術的青壯年,常常組織獅燈隊,外出耍獅燈。這裏的鄉俗是:只耍本姓户,不走外姓家。
獅燈是用竹條扎就,糊上多彩紙的一個獅頭,其頸部縫上一塊長幅黃布,將一個操持人遮掩起來。獅燈隊至多不超過十人:一人專事前導,一人耍獅頭,三人負責樂器(鑼、鼓、鈸),一人肩兵器(棍子、大刀等),其餘一二人攜雨具等。
前導一手打着皮籠(即燈籠),一手提着竹籃。皮籠是用蔑制骨架、紙糊外表成的,長尺半、直徑約六寸,上書顯眼的紅色姓氏,籠內可安放點燃的蠟燭。竹籃裏放着用紅紙寫就的拜年貼,貼上寫“即日獅燈一架,恭賀新禧”等字樣。
獅燈隊一行人快進屋場時,便熱熱鬧鬧敲起震耳又有節奏的鑼鼓來,用來傳報信息。這時前導特意高舉皮籠朝前起。屋場裏的同姓人家,都打開大門,帶上紅包(內裝禮儀錢)和鞭炮,在門首迎接。打皮籠的人一進門,就拱手高喊:“恭喜,恭喜,拜年!”隨即遞上拜年貼。户主接過拜年貼右,便把紅包塞在打皮籠人手裏,並“噼哩啪啦”的放起鞭炮。接着耍獅頭的人晃動着獅頭,走到户主家神榜前搖幾下獅頭,表示向祖宗及户主全家拜年。然後在鑼鼓聲中退出來,再另往一家。
如果時至中午或近傍晚,屋場裏的人就會留宴留宿,熱情招待。耍獅燈的人在宴宿前要擇一場地,搬出棍子、大刀等武器,敲起鑼鼓,向主人表演拳術,以示敬意。表演拳術時,多以小孩開場。表演者赤裸上身,左手握拳,右手五指併攏蓋左拳,拱手沿周走一圈,向觀眾敬禮。敬禮時,絕不能翹起拇指,否則會被人認為“目中無人”而受到指責。接着在鑼鼓中表演拳術,玩耍兵器和對拳,場面緊張熱烈。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獅燈收場的一天,各姓氏獅燈都要到慈化街上來熱鬧一番。各路獅燈從四面八方向慈化街彙集,但必須耍“上水燈”,即由下而上,每架獅燈都得從東門下街進城,挨家挨户到西門上街,再折向街後的中山亭廣場上。這一天,慈化街熱鬧非凡,鑼鼓聲,鞭炮聲,震天價響,不絕於耳。沿街商户,迎來送往,應接不暇。

慈化鎮榮譽稱號

2019年7月24日,慈化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7] 
2021年6月,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