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步兵

(陸軍兵種)

鎖定
步兵,陸軍中徒步或乘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作戰的兵種。包括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機械化步兵、山地步兵和重裝步兵、輕裝步兵等。主要裝備有步槍機槍火箭筒、輕型火炮反坦克導彈、防空火器、汽車、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等。能獨立或在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下作戰。主要擔負近戰中殲滅敵人,奪取或扼守地區、陣地的任務。可搭乘直升機、登陸工具,遂行機降登陸作戰任務。步兵是陸軍中人數較多的兵種,在地面作戰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文名
步兵
外文名
Infantry
別    名
步軍 步卒
屬    性
兵種
釋    義
徒步行進行機動的士兵
分    類
徒步或搭乘汽車、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實施機動和作戰

步兵名詞解釋

步兵,陸軍中徒步或乘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作戰的兵種。

步兵發展過程

步軍 步軍
中國古代步兵有徒、卒、徒兵、徒卒、武卒、鋭士、技擊、帶甲等稱呼。漢以後通稱步兵。夏朝,主要是徒步作戰的徒、卒,使用石、骨、竹、木質的刀、戈、鏃、矛、斧、鏟、棒等原始兵器,並開始使用青銅兵器和護身裝具。西周春秋時期,以車戰為主要作戰形式,步兵主要隨車作戰,車、步合成編組,並大量使用青銅兵器。春秋時期出現鐵兵器,弓弩、短劍和戟用於作戰,金屬頭盔、鎧甲和皮革制甲冑已配備部隊。《周禮・夏官》記載有軍、師、旅、卒、兩、伍的編制序列。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魏舒率軍與狄人交戰,“毀車以為行”(《左傳・昭公元年》),改車兵為步兵。隨後,中原諸侯國紛紛效仿,獨立步兵逐漸崛起。戰國時期,隨着封建經濟的發展,鋼鐵兵器和拋射兵器大量使用,特別是郡縣徵兵制的興起,大量農民被徵召入伍,步兵迅速發展成為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作戰靈活的獨立兵種。宋初,開始配備火器,進入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期。
朝始建專配火器的步兵。19世紀60年代後,清政府開始仿造、購買西方近代槍炮,步兵逐漸進入主要裝備火器的時代。步兵主要按武器裝備、作戰方式編制,便於管理編組。編制規模和名稱各朝不盡相同。清後期,新軍按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序列編制。
中華民國時期,步兵的規模和裝備有較大發展,配備大量仿造和購買的西式武器,確立的基本編制序列,仍然保留軍隊主力的地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在革命戰爭年代,規模不斷擴大,一直是作戰主力。初創時只有6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發展到200多個師。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差異較大,有時還與地方武裝和游擊隊混合編組,機構設置和人員數額因時而變。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全軍步兵的組織編制和番號得到統一。一般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序列,採用“三三制”編組。裝備在戰爭年代主要靠繳獲而來,初期部分步兵還使用冷兵器作戰,解放戰爭後期有了較大改善,主要裝備有步槍、機槍、火箭筒和迫擊炮等,但仍處於以劣勢裝備同敵人作戰的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抽調大量步兵建制單位組建、發展特種兵,同時在步兵部隊內部增編特種專業部隊、分隊,步兵所佔的比例逐漸縮小。經過多次精簡整編,步兵編制趨於統一,結構更加合理,訓練更加正規,素質不斷提高。1955年、1960年、1969年,先後將一批步兵師改為摩托化步兵師。1983年,開始組建機械化步兵師,其編制內有機械化步兵團、坦克團、炮兵團、高炮團和專業兵分隊,步兵編配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1985年,根據地理、氣候和任務,確定了不同類型步兵部隊的編制。隨着裝備的更新和作戰需求,步兵部隊的編制結構將不斷調整變化。
公元前第4千紀,古埃及就有步兵。前6世紀後,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重裝步兵是主力,配備有矛、劍、匕首和護具。輕裝步兵協助重裝步兵作戰,使用投擲兵器而無護具。公元4~10世紀,歐洲國家的步兵開始衰落,只起輔助作用。14世紀後,步兵陸續配備火槍、火炮,戰鬥力大為提高,逐漸恢復成為軍隊主力。15~16世紀,出現步兵連、營、團、旅。18世紀,有了步兵師的編制。18~19世紀,歐洲各國又出現輕步兵,配備短步槍和輕便裝具,以火力支援重步兵戰鬥。進入20世紀,輕、重步兵的區別消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開始用汽車、裝甲車輸送步兵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建大量機械化步兵部隊。戰後,美、英等國主要發展機械化步兵;蘇聯軍隊將所有的步兵都稱為摩托化步兵;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稱機械化步兵為裝甲步兵。進入21世紀,許多國家增加機械化步兵的比例,增編隸屬步兵的武裝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配備射程遠、精度高、射速快、體積小、全天候的步兵武器,改進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和作戰保障系統,加強各種條件下的戰備訓練,力求從多方面加速步兵建設,以適應信息化局部戰爭的需要。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