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士誠

(元末明初羣雄之一)

鎖定
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17日),原名九四,字確卿 [68] 泰州白駒場亭人(今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 [1] 
至正十三年(1353年) [69] 李華甫裏應外合攻取泰州,降元而復起兵攻克高郵。天祐元年(1354年)於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天佑三年(1356年)派張士德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南下,攻取平江路(今蘇州)而遷都,繼而攻取常州路湖州路松江府。天佑四年(1357年)八月,因方國珍兵臨城下,派遣蠻子海牙降元,受官為太尉 [8]  [25]  龍鳳四年(1358年)與達識帖睦邇合謀圍殺楊完者,取杭州路,繼而取紹興路,連年與韓宋朱元璋相攻。龍鳳九年(1363年)遣呂珍圍攻韓宋皇帝韓林兒安豐 [13]  龍鳳十年(1364年)自封吳王。 [20]  龍鳳十二年(1366年),高郵、淮安、興化、濠州、湖州、杭州、紹興相繼被徐達、常遇春等攻取,平江被圍。 [15-16]  吳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被俘至應天府(今江蘇南京),自縊而死,享年四十七歲。 [1] 
張士誠於高郵稱王,吸引了元軍圍剿,其堅守致使脱脱的百萬大軍在元廷的腐敗內鬥中崩盤,創造了紅巾軍新的高潮。 [3]  但是後來投降蒙元當太尉,每年給大都(今北京)貢獻糧食物資 [10]  ,以蒙元的旗號圍攻韓林兒於安豐, [13]  又遣使祝賀高麗覆滅韓宋北伐軍 [44]  ,從抗元英雄變成了一個蒙元之下不服管的軍閥。 [66] 
別    名
張九四
確卿 [68]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泰州白駒場亭
出生日期
1321年8月23日
逝世日期
1367年10月17日
逝世地
應天府(今南京)
主要成就
元末起兵,建立大周政權
本    名
張士誠
年    號
天祐(1354—1357)
在位時間
1354年—1357年

張士誠人物生平

張士誠操舟販鹽

辛酉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8月31日),張士誠出生於泰州白駒場(今江蘇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的一個窮苦的“亭民”之家。隨後,他的三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也相繼降生。兄弟四人都以撐船運鹽為生。 [1]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統治者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政府開銷和軍費支出,大量增發鹽引,不斷提高鹽價,鹽業成為國家財政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雖然鹽價不斷提高,但東南沿海的鹽民依然生活無着。泰州地處東南沿海,每到盛夏,都會遭遇颱風侵襲,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千頃良田都變成鹽鹼地,當地農民苦不堪言。 [1] 
為了養家餬口,張士誠從十歲開始就跟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少年時的張士誠“少有膂力,負氣任俠”,不僅身體健壯,而且為人仗義疏財,雖然自己家裏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每當鄉親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漸漸地,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 [1] 
由於給官家運鹽收入微薄,張士誠和幾個膽大的同鄉一起做起了販賣私鹽的營生。他們在給官府運鹽的同時,隨身夾帶一部分私鹽,賣給當地的富户。白駒場的富户們常常以舉報官府相要挾,不僅不給張士誠鹽錢,而且對他非打即罵。由於身份低微,而且販私鹽是違法行為,張士誠等人只得忍氣吞聲。白駒場當地有一個鹽警名叫丘義,負責監督鹽民出工、緝拿私鹽販子。這個丘義不但常常剋扣白駒場鹽民的勞動所得,而且鹽民們每月還要向他上貢,一有疏漏,就對鹽民非打即罵。張士誠和鹽民們懾於他的淫威,只能暗氣暗憋。 [1] 

張士誠揭竿而起

治平元年(1351年)五月二日,劉福通在潁州率眾起義,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號,四方響應。 [2]  高郵秦觀保打造兵械,亦謀劃起義反元,被高郵知府李齊抓捕處死。泰州王克柔,家富且好施,多結交遊俠,亦準備起義反元,被李齊收捕於獄。李華甫與面張四素來感恩王克柔,謀劃聚眾劫獄,李齊於是把王克柔押送到揚州,後來招安李華甫為泰州判官,張四為千户。 [1] 
治平三年(1353年)正月,張士誠與蒙元泰州判官李華甫裏應外合攻取泰州城。 [1]  當時,張士誠等人在白駒場附近的草堰場歃血為盟,殺死丘義及所仇恨的當地富户,打開倉庫,把糧食和錢財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燒了個乾淨。行至丁溪,大姓劉子仁的率眾來鎮壓,被張士誠擊潰入海,於是張士誠乘勝攻取泰州城。 [1] 
三月,蒙元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因鎮壓泰州失敗,派高郵知府李齊義兵萬户府萬户”的告身去招安張士誠,李齊一到泰州就被拘禁,張士誠與李華甫二人因招安問題而爭執,最終雙方火併,張士誠等殺李華甫,吞併其部,受萬户官職,釋放李齊。 [1] 
五月二十九日,張士誠派兵攻克高郵偰哲篤及親王完者禿等遁逃。 [1] 
在此之前,淮南行省為了就近控制張士誠,派趙璉前往鎮守泰州。趙璉一到泰州就催促張士誠準備戰船鎮壓濠州泗州等處義軍,張士誠心有疑慮,不肯出發,後又發現趙璉沒有防備,便又起來造反殺死趙璉,奪官庫及富豪財產,五月二十九日數名義軍策馬衝入高郵城內,就把蒙元偰哲篤及親王完者禿等人嚇跑了。李齊急忙自甓社湖還救高郵城,張士誠已緊閉城門,抗拒元軍。義軍於是又攻克興化,接得勝湖,入寶應縣 [1] 
六月十六日,蒙元親王完者禿於泰州陣亡,蒙元命前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副使野仙溥化為淮西宣慰司添設的宣慰副使,鎮壓泰州。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福壽鎮壓興化。 [1] 

張士誠大周誠王

天祐元年(1354年)正月一日,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歷曰明時。設中書省,以李行素為丞相,弟張士德平章政事,蔣輝為中書右丞潘元明中書左丞;立樞密院,以史椿同知樞密院事。改路為郡,郡長官稱太守,州稱通守,縣仍稱縣尹同知府丞知事從事,其餘各有損益。 [1]  [5] 
二月二十六日,蒙元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苟兒為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率兵攻高郵而不克,萬户石普力戰而死。 [1] 
在此之前,石普奇襲攻陷寶應縣,元軍諸將妒嫉石普立功,水陸爭進,乘勝連拔十餘寨,殺周軍數百。將抵高郵城時,兵分三路:一路前往城東,準備水戰;一路為奇兵,以備不測;石普自帶一路攻北門。周軍不能抵擋,退入城內。石普身先士卒,火燒城門。元軍的奇兵先前按兵不動,這時因忌石普將再立新功,統兵者派蒙古軍千騎,突然出現在石普部隊前方,搶奪先入高郵之功,遭周軍奮死抵抗,蒙古軍膽怯,策馬急撤,石普極力阻止未果,其部隊又遭周軍反擊而潰散,石普率殘兵抵抗,因援軍不至,受傷墜馬,力戰而死。 [1] 
三月,令所屬郡縣務農。令曰:“元氏之亂,多在民窮。夫獨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條,志在肥家,不恤民隱。百姓求生無路,引義不能,遂至崩解。餘起兵之意,誠欲出生民於塗炭。予所在以安全。食為民之天,農桑為民事之本。有土有財,只在利導,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務曲體餘衷,相機度宜,俾處處有生養之具,毋徒以文具相塗飾也。” [21] 
四月,令州縣興學校。令日:“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今者豪傑並起,相與背叛,良由父子、夫婦、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義不明。廉恥道喪,王綱解紐,實在於斯。凡屬州縣,聿稽前典,務選明博好禮之士,朝夕諷誦,以修明倫序,以興起賢能。” [21] 
六月一日,派兵攻克揚州 [3]  [22] 
六月六日,蒙元淮南行省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率兵救援揚州,被周軍擊潰。蒙元於是命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佛家閭會同達識帖睦邇再次進兵,周軍於是退還高郵。 [3]  [22] 
九月三日,妥歡帖睦爾任脱脱為太師、中書右丞,總制諸王、諸省各翼軍馬,領兵大小官鎮壓高郵。 [3] 
九月二十五日,周軍再次攻克揚州。 [22] 
十月一日,因蒙元湖廣行省右丞阿魯灰苗軍來,周軍於是又退還高郵。 [22] 
十一月十日,脱脱率軍至高郵。 [3] 
十一月十四日,兩軍戰於高郵城外,周軍大敗。 [3] 
當時,二萬三千徵東行省高麗人為元軍先鋒,在城將攻破之時,知樞密院事老章因忌功勞都被高麗人所得,以日暮為由,令其明日再攻。張士誠趁機加固防禦,元軍明日攻而不克。 [4] 
十一月二十八日,脱脱派朵兒只分兵攻六合縣(今南京六合區),朱元璋自滁州率兵救援,被其所破。 [3] 
十二月十日,因哈麻彈劾,妥歡帖睦爾罷脱脱官,貶至淮安,命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書省平章政事月闊察兒、知樞密院事雪雪代替脱脱統兵。 [3] 
當時,高郵外城已被元軍攻破,內城震恐,想要投降,但又擔心罪不可赦,所以奮死抵抗,忽然聽説脱脱兵權被奪,頓時勇氣百倍,張士誠趁機出兵奮擊元軍,蒙元諸衞鐵甲軍因脱脱被罷官而士氣低迷,象徵性抵抗就四散而去。 [3] 
天祐二年(1355年)二月,杜遵道、劉福通等於亳州擁立韓林兒為皇帝,國號大宋(史稱韓宋),年號龍鳳。繼而任郭子興之子郭天敍為都元帥,內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乾女婿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四月,妥歡帖睦爾派翰林待制烏馬兒、集賢待制孫捴到高郵招安張士誠。 [3] 
五月,蒙元命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咬住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王也先迭兒撫喻高郵。 [5] 
六月,韓宋朱元璋等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
天祐三年(1356年)正月一日,張士德率周軍渡江攻克常熟州 [5] 
在此之前,朱定江陰州起兵,後受招安,任江陰州判官,不久後又與汪宗三衝突,當地官僚無可奈何,於是報告於江浙行省説朱定謀反,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納麟哈剌派浙東元帥觀孫鎮壓。觀孫因收其賄賂,逗留不進,朱定得以乘機攜家眷逃去,過江求救於張士誠,以妻子為質向張士誠借兵復仇。張士誠初亦疑惑,不聽其請,不久因高郵缺糧,而朱定大講江南土地之廣,錢糧之多,子女玉帛之富,張士誠於是派張士德率軍,以朱定為嚮導,由通州南下渡江,至福山港,取常熟州,又分兵攻江陰州,知州朱道存獻城投降。 [5] 
二月一日,張士德攻克平江路(今蘇州市),殺蒙元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脱因,改平江路為隆平府。既而崑山州(今崑山市)、嘉定州(今上海嘉定區)、崇明州(今上海崇明區)相繼來降。當時蘇大年避兵亂於蘇州,張士德啓用其為參謀。 [5] 
三月十三日,張士誠遷都隆平府,改承天寺(今重元寺)為王宮,融佛像以鑄錢。 [5]  同月,韓宋將領朱元璋攻克集慶路(今南京),斬殺福壽蠻子海牙逃來,被張士誠收留。
四月二日,周將趙打虎攻克湖州路,改為吳興郡。 [5] 
在此之前,常州豪俠黃貴甫來投,約為內應,不戰而城破,改常州路為毗陵郡,又分兵攻克湖州路,改為吳興郡。 [5] 
四月十日,史椿王與敬攻克松江府 [5] 
在此之前,王與敬於吳江州與周軍一戰而死者過半,欲退守平江路(今蘇州市),蒙元參知政事脱因閉城不納,於是奔往嘉興(今浙江嘉興市),又因參知政事楊完者與其不和,於是奔往松江府,因楊完者遣帖木列思圖謀趕走王與敬,又派蕭亮領苗軍突襲,王與敬不敵而敗逃,歸附張士誠,任威虜將軍,與史椿自湖泖入古浦塘,攻克松江府。 [5] 
四月十九日,潘元明平定吳興郡苗軍 [23] 
六月五日,蒙元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參知政事楊完者率兵鎮守嘉興路,以抵禦張士誠。 [24] 
六月二十三日,韓宋降將陳保二誘執詹、李二將,叛宋歸周。 [5]  [24] 
陳保二,是常州奔牛壩(今奔牛鎮)人,當初聚眾以黃布裹頭,號“黃包頭”軍。湯和等下鎮江路,攻奔牛、呂城(今呂城鎮),陳保二率眾降,至此叛宋歸周。 [24] 
六月二十六日,朱元璋派遣楊憲向張士誠傳達友好之意。書信的意思大略是:“近日聽説足下兵由通州,據有吳郡。昔日(新朝末年),隗囂天水稱雄,現在足下也在姑蘇稱王,事勢相等,我十分為足下高興。與鄰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轄境,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裏十分仰慕。希望今後我們能夠互通信使,不要被讒言所迷惑,致使產生邊界糾紛。”張士誠不悦,扣留楊憲。 [24] 
七月一日,韓宋設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以朱元璋為平章政事。
七月三日,張士誠派同僉樞密院事呂珍率水軍攻打鎮江,在龍潭被徐達擊敗。徐達、湯和於是進攻毗陵郡,擒周將張、湯二將軍。 [24]  [7] 
七月十八日,派吳縣縣丞張經等禮聘楊乘於松江,楊乘自縊而死。 [6] 
此月,張士德王與敬攻克杭州路,殺蒙元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左答納失裏,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逃往富陽,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及萬户普賢奴反攻,杭州得而復失。 [6] 
八月一日,元帥江通海叛周歸宋。 [6] 
同月,張士信史椿率水軍數萬攻嘉興路,被楊完者大敗,死者一萬七千,被俘數千。 [6] 
十月二日,張士誠遣孫居壽向朱元璋求和。 [6] 
在此之前,隨即派徐達和、湯和攻常州。張士誠派兵來援救,大敗,損失了姓張和姓湯的兩員戰將,這才寫信求和,開出每年送糧食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的價碼。朱元璋回信,不要金銀,而要每年送五十萬石糧食,並且放回使者及將校。張士誠不答應。 [6] 
十一月六日,宋軍大破周軍於毗陵。 [7] 
當時,徐達圍攻毗陵而不克,朱元璋又增援精兵二萬人。周軍守將誘宋長興新附義兵元帥鄭僉院率兵七千叛去。宋軍當初四面包圍毗陵,鄭僉院叛宋,四面去其三,徐達紮營於城南,常遇春紮營於城東南三十里外。周軍會同鄭僉院攻徐達、湯和營壘,徐達率兵迎戰,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自其營壘來援,內外夾擊,大破周軍,張德被擒獲,殘兵逃入城內。張士誠於是派呂珍馳入毗陵,督兵拒守,徐達再次進兵包圍。 [7]  [24] 
十一月十九日,潘元明築城於吳興。 [27] 
天祐四年(1357年)二月三日,長興被宋將耿炳文所取。 [7] 
當時,耿炳文、劉成廣德來攻長興,趙打虎率兵三千迎戰,敗退至城西門,逃往吳興,長興被宋所取,守將李福安、答失蠻等被俘,義兵萬户蔣毅率部降宋。 [7] 
三月三日,吳興城竣工,饒介撰記。 [27] 
當時,城剛完工,宋軍來攻,被守將潘元明擊退。 [27] 
三月八日,毗陵被宋軍所取。 [7] 
在此之前,毗陵城中兵少而糧多,宋叛兵入城後,兵多而糧少,呂珍趁夜而逃,毗陵於是被宋所取。 [7] 
三月二十七日,遣史椿率軍屠太倉
在此之前,方國珍受蒙元招安,任海道防禦萬户,奉江浙行省之命,率温州台州明州水軍,攻打太倉。張士誠派呂珍等人守奣子橋,築營挖濠。當時有個漕户倪蓬頭,暗中勾結方國珍,率眾為其內應,奇襲呂珍,呂珍僅以身免,時為三月二十日,張士誠於是派史椿屠太倉,方國珍退兵,張士誠遣高智招集流民,築城於太倉。 [26] 
五月一日,宋將耿炳文擊敗周兵於長興 [7] 
當時,張士誠派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攻長興,屯於上新橋,被耿炳文擊敗,被俘數百人,潘元明等逃回。 [7] 
五月二十五日,泰興被宋軍所取。 [7] 
當時,宋江淮分樞密院副使張鑑、僉院何文政攻打泰興。張士誠派兵來救,被宋元帥徐大興、張斌擊敗,周將楊文德等被俘,泰興被宋所取。 [7] 
宋樞密院判俞通海趙馘,率舟師略太湖馬跡山,周將鈕津等降宋,遂徑東洞庭山。 [7] 
六月十六日,江陰州被宋將趙繼祖、郭天祿、吳良等攻取,周將朱定被俘而死。 [7] 
在此之前,周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長興和江陰都是其軍事要地。長興地處太湖口,陸通廣德;江陰是長江咽喉,為蘇州與通州的渡口。長興被宋所得,則張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視宣城歙縣;江陰被宋所得,則張士誠水軍不敢溯流而上,登鎮江之金山焦山。如今一併被宋所取,張士誠西侵之路斷絕。 [7] 
七月三日,常熟州被宋軍所取,張士德被俘。 [7] 
當時,宋將趙德勝麾兵進擊,於虞山湖橋生擒張士德而歸,朱元璋希望留下張士德以招張士誠,張士德於書信中勸張士誠降元。 [7] 

張士誠蒙元太尉

龍鳳三年(1357年)八月,方國珍兵臨隆平,張士誠派蠻子海牙為使者降元,蒙元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爾令周伯琦等至隆平,任張士誠為太尉 [8] 
此月二十三日,蒙元升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命其攻張士誠。張士誠派史椿、呂珍統領十將軍,率兵七萬抵禦方國珍於崑山州,被方國珍五萬水軍所破,十將軍身亡九人,士兵溺死者萬計。明日再戰,方國珍七戰七捷,兵臨隆平城下,張士誠於是遣蠻子海牙為使降元,方國珍遂退兵。 [25] 
此年冬,張士誠築城於虎丘 [8] 
龍鳳四年(1358年)正月十一日,宋將廖永安俞通海桑世傑攻江陰石碑,元帥欒瑞降宋。 [9] 
正月十五日,張士誠派兵攻常州,被宋守將湯和擊敗,數百人被俘。 [9]  [28] 
二月七日,朱元璋以吳禎為天興翼元帥府副元帥,與其兄吳良鎮守江陰。 [28] 
五月十五日,張士誠與楊完者合兵攻建德府,被宋將鄧愈程國勝擊敗。 [28]  [29] 
六月二十七日,張士誠派兵攻常熟,被宋守將廖永安擊敗。 [28] 
七月三日,宋將廖永安破張士誠兵於通州狼山,繳獲戰艦而還。 [28] 
七月八日,遣理問實剌不花獻沉香、山水精山畫、木屏、玉帶、鐵杖、採段於高麗恭愍王。 [28] 
八月二十三日,張士誠兵攻江陰,被宋守將吳良擊敗。江浙行省左丞楊完者部將員成等向朱元璋投降。 [9] 
在此之前,楊完者囂張跋扈,又強娶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慶童的女兒為妻,達識帖睦邇雖主持其婚禮,但內心對楊完者十分厭惡,暗中與張士誠定計除掉楊完者。揚言令張士誠出兵去攻打建德,實際是襲擊駐紮在杭州的楊完者。楊完者沒有防備,被史椿圍攻十日,與其弟楊伯顏自殺,杭州為張士誠所有,其部將江浙行樞密院同僉員成想要為其報仇,遣苗軍元帥泰不花投降朱元璋,且説其部元帥李福在桐廬還有三萬人,都願歸順,朱元璋於是命李文忠前往招撫。 [9]  [28] 
十月九日,宜興被宋將徐達邵榮攻克,其將廖永安乘勝深入太湖,被呂珍俘獲。 [10]  [30] 
同月,張士誠派兵攻常州,被湯和擊敗,甲士千餘人被俘,船數十艘被繳獲。 [30] 
十一月四日,派江浙等處行樞密院副使呂珍率軍鎮守紹興路 [9]  [30] 
在此之前,方國珍派兵侵佔紹興路屬縣,行樞密院判官邁裏古思興兵問罪,派部將黃中攻上虞,黃中半路而返,請求增兵。蒙元當時倚重方國珍,依靠其海船向大都(今北京)運糧,江南諸道行御史台御史大夫拜住哥亦受方國珍賄賂,憤恨邁裏古思擅自發兵,召其至私宅,使人錘殺邁裏古思,砍斷其頭,扔到茅廁中。黃中於是率眾為邁裏古思復仇,盡殺拜住哥家人及行御史台大小官員,唯獨留下拜住哥不殺,把此事告於張士誠,張士誠於是派呂珍率兵鎮守紹興。 [9]  [30] 
十二月,韓宋朱元璋親征婺州路,聽説張士誠兵佔紹興之諸暨,於是取道蘭溪 [10] 
龍鳳五年(1359年)正月五日,宋平章邵榮破張士誠兵於杭州。 [10] 
正月十七日,宋江南行樞密院僉院胡大海率兵取諸暨。 [31] 
在此之前,守將華元帥戰敗,趁夜而逃,萬户沈勝率眾降,宋軍入城,諸暨之兵又反,被胡大海擊敗,生擒四千餘人,馬六十匹。改諸暨州為諸全州,以帳前元帥張彪為統軍元帥兼知州事,王玉為副元帥兼州同知,命分省照磨汪廣洋總理軍需物資。仍命胡大海率兵攻紹興。 [31] 
正月二十五日,宋鄧愈率雄峯翼元帥王遇成、孫茂先攻臨安,右丞李伯升前往救援,被孫茂先擊敗於閒林寨,李伯升收兵自守,宋軍攻而不克。 [10]  [31] 
二月一日,張士誠派兵再攻江陰,被宋守將吳良擊敗。 [10] 
當時,江浙行樞密院同僉蘇克恭駐兵君山,吳良命弟吳楨出北門與戰,元帥王子名出南門合擊,敗張士誠軍,生擒陶元帥、副將宋貫、蔣英以下二百餘人,溺死者甚眾。 [31] 
二月四日,宋胡大海率楊璟、朱寶同僉、寧同僉、何同僉、謝再興等自諸全兵分三路攻紹興。 [32] 
二月七日,呂珍派掾史龔瑾至江浙行省商議兵食防禦之事。宋軍攻紹興常禧門而不克。 [32] 
二月八日,宋軍攻稽山門而不克。江浙分省平章張士信派元帥張世俊漕運杭州之糧一萬石,由官河至紹興。後因艱澀,張世俊自浙江出海,直達三江。 [32] 
二月十日,宋平章邵榮率兵攻湖州路 [10] 
二月二十一日,呂珍遣指揮張憲至浙江行省請求軍糧。 [32] 
二月二十八日,江浙分省派元帥費彪鎮守錢清 [32] 
二月二十九日,浙江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派參知政事醜的、樞密院同僉金沙藍赤兒、監院判朵來相繼率兵來援紹興,呂珍命其駐守蕭山縣 [32] 
三月三日,張士誠派元帥曹得義、鍾九皋運嘉興糧十萬石,由黃家灣出海以達三江。 [33] 
三月五日,張士誠派元帥徐昺、徐志堅率兵援紹興,張士信把徐志堅留在杭州,令萬户趙世隆領兵來會,俱駐屯錢清。後因事急,徐志堅又領其兵入城。 [33] 
三月二十五日,張士誠派兵攻建德,被宋元帥李文忠擊敗。 [10] 
四月,張士誠派兵再攻建德,駐兵大浪灘,佔據分水嶺,都被李文忠派兵擊破。宋叛將陳保二攻宜興,被宋守將楊國興擒送甯越伏誅。張士誠又派兵攻常州,被宋守將湯和擊敗。李伯升攻婺源,被宋守將孫茂先擊敗。
四月十五日,宋將張彪自諸暨率兵攻蕭山縣,守軍被擊潰。 [34] 
四月十八日,宋叛將陳保二攻宜興,被宋守將楊國興擊敗,被俘而死。張士誠又派兵爭奪建德,被宋將何世明擊敗。江浙分省發兵救援蕭山,呂珍遣兵會和,宋軍退兵。 [34] 
四月十九日,張士誠遣使獻方物於高麗恭愍王。 [35] 
四月二十五日,張士誠派兵攻常州,被宋守將湯和擊敗,被俘千人,船三十艘,馬三千匹。 [34] 
四月二十六日,分省右丞謝國璽自餘姚遣使到紹興,請求呂珍允許萬人入城支援。呂珍令總管焦德紹於曹娥江迎接其過江,派掾史龔瑾犒勞其軍,命用海船送其到杭州。 [34] 
四月二十七日,張士誠派李伯升攻婺源,被宋將孫茂先擊敗。 [34] 
五月七日,呂珍派掾史龔瑾、元帥府經歷譚震至太尉府商議軍務,張士誠任命龔瑾為江浙行樞密院都事。 [35] 
五月十八日,宋軍屢攻紹興而不克,於是退兵。 [35] 
六月三日,呂珍兵圍諸全州,宋元帥胡大海率兵救之。 [10] 
七月十三日,張士信徵發平江路、松江府、嘉興路、湖州路及海鹽州、仁和縣民,大築杭州城。 [10]  [37] 
凡用石工一百六十二萬,木工十五萬,瓦工一百八萬,金工二萬,民夫一千三百五十萬,十月完工。 [10]  [37] 
七月二十三日,張士誠派範漢傑、路本獻彩段、金帶、美酒於高麗恭愍王。 [36] 
九月,妥歡帖木兒派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户部尚書曹履亨賞賜張士誠御酒、龍衣,徵海運糧。 [10] 
十月十三日,張士誠派兵攻江陰,宋將吳良派萬户聶貴、蔡顯由小路出無錫三山島,斷其後路,張士誠兵畏懼而逃。 [36] 
十二月五日,宋元帥何時明破張士誠兵於分水縣新城。 [11]  [37] 
在此之前,張士誠派遣其將陸、夏二元帥、花將軍佔據分水縣之新城、三溪,結寨以阻遏宋軍。何時明率兵攻取其寨,斬陸元帥、花將軍以下千餘人,焚其營,分水兵潰去。自是士誠不敢窺嚴州、婺州。 [11] 
十二月九日,宋平章邵榮、僉院常遇春來攻杭州。 [11]  [37] 
龍鳳六年(1360年)正月,張士誠部將李濟佔據濠州 [11]  二月,高郵被宋將徐達攻克,不久後收復。 [11]  三月一日,宋軍久攻杭州而不克,朱元璋命其退兵。 [38]  三月二十九日,張士誠遣使問候高麗恭愍王。 [38]  此月,宋將俞通海率軍攻福山劉家港、白茅港。 [11]  四月十六日,高麗恭愍王派金伯環、權仲和報聘張士誠。 [38] 
五月,張士誠海運糧十一萬石到大都(今北京)。 [38] 
在此之前,蒙元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户部尚書曹履亨徵海運於江浙,由海路至慶元路(今寧波市),抵達杭州。當時達識帖睦邇為江浙行省左丞相,張士誠為太尉,方國珍為平章政事,蒙元命張士誠出糧食,方國珍出海船,達識帖睦邇監督。然而方、張互相猜疑,張士誠顧慮糧食被方氏藉機私吞,方國珍亦擔憂張氏借其船而乘虛襲擊。經達識帖睦邇調解,方國珍先率海船等待於嘉興之澉浦,而平江之糧輾轉送到杭州之石墩山,又三十里而後抵澉浦,載於海船。由於海灘淺澀,運輸艱苦,米粟載於船上的只有十一萬石,此月送達大都。 [38] 
閏五月五日,陳友諒既弒殺徐宋皇帝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年號大義,遣使邀張士誠同攻韓宋朱元璋於應天府(今南京)。 [38] 
九月,張士誠派兵攻諸全州,殺宋元帥袁實。楊完者部將、江浙行樞密院鄭同僉率部降宋。張士誠遣同僉呂珍、元帥徐義兵分三路攻長興,被宋守將耿炳文大破。 [11]  [38] 
當時,同僉呂珍、元帥徐義率水軍自太湖入陳瀆港(今沉瀆港村),分兵佔據下新橋、五里牌、蔣婆橋,三路進兵長興。耿炳文派左副元帥劉成出兵五里牌,總管湯全出兵蔣婆橋,張珙出兵下新橋。湯、張二將戰死,劉成相拒一晝夜而勝負未決,耿炳文於是親自率領精兵與元帥劉成會和,大破張士誠兵,俘獲甚眾。 [38] 
龍鳳七年(1361年)三月六日,張士誠遣使獻彩段、玉斝、沉香、弓矢於高麗恭愍王。 [39]  五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命同僉樞密院事李文忠築嚴州城,防備杭州。 [39]  同月,張士誠海運糧十一萬石到大都。 [39]  七月四日,張士誠遣千户傅德問候高麗恭愍王。 [39]  八月六日,胡大海率兵攻紹興,不克而還。 [11] 
當時,宋總管張英輕敵冒進,至紹興城下,遇伏而死。胡大海圍城久不下,於是退兵。 [39] 
九月,妥歡帖木兒派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來徵海運糧。 [39] 
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命常遇春救援長興 [11] 
在此之前,李伯升率眾十餘萬,水陸並進,攻打長興,城中守軍僅七千人。朱元璋當時在江州(今九江),命帳前都先鋒陳八、元帥王國寶率領建康之兵,元帥沈友仁、華高率領宜興寧國之兵,總管彭某、萬户費聚率領廣德安吉之兵前往救援。 [39] 
張士誠兵趁夜劫營,宋諸軍敗潰。耿炳文嬰城拒守,元帥劉成戰死。李伯升圍城結九寨,造樓車,下瞰城中,運土石填埋護城河,放火船燒水關,城中守軍晝夜應戰,持續一個多月,內外消息斷絕,朱元璋因為其包圍久不解除,又派常遇春前往救援。 [11]  [39] 
十一月二十七日,常遇春兵至長興,李伯升棄營而逃,被常遇春追擊,被俘與斬首五千餘人。 [11] 
龍鳳八年(1362年)二月七日,甯越府(今金華市)苗軍叛亂,殺害宋江南分省參知政事胡大海、郎中王愷、總管高子玉。 [40] 
當時,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亂,驅掠城內居民數萬,經過台州仙居縣,殺方國珍之兄方國璋,於是前往紹興投呂珍。 [40] 
三月七日,張士信攻打諸全州而不克,被宋將胡德濟、謝再興擊破。 [11] 
在此之前,張士誠趁着蔣英叛亂,派其弟張士信率兵萬餘人,攻打諸全。守將謝再興堅守至二月二十九日,暗中遣將埋伏於城外,自己率兵從南門出戰,雙方激戰之時,伏兵加入戰場,張士信大敗,被俘千餘人。張士信繼續增兵攻城,謝再興告急於李文忠。李文忠派胡德濟來援,謝再興又表示援兵少而敵兵多,又請求增援。而先前處州府苗軍聽説甯越府苗軍叛亂,亦隨之而叛,殺害江南行樞密院判官耿再成、總制孫炎、元帥宋文剛、知府王道同,佔據處州城,朱元璋命平章邵榮率胡深前往討伐。李文忠當時手中兵力不多,於是虛張聲勢,詐稱邵榮率兵五萬已出江西,徐達率兵五萬已出徽州,將會和於甯越,支援諸全。張士信之兵聞風喪膽,而張士信驕奢,軍中攜婦人、樂器,飲酒作樂,眾將多效仿,疏忽大意,遭胡德濟與謝再興夜襲,營壘驚亂,人馬奔逃,自相蹂踐及溺死者甚眾。 [40] 
五月,張士誠海運糧十三萬石到大都。 [40] 
在此之前,妥歡帖木兒派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來徵海運糧一百萬石,張士誠以軍用浩繁為由推脱,經達識帖睦邇調解,最終只比去年多二萬石。 [40] 
七月十四日,張士誠遣使獻沉香、佛玉香爐、王香合、彩段、書軸等物於高麗恭愍王。 [41] 
九月十二日,張士誠處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汪同史椿 [12] 
在此之前,汪同為蒙元鎮壓徐宋,官至徽州路治中兼浙東道同知副都元帥,後徽州被韓宋攻取,汪同歸宋,任樞密分院判官,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以行樞密院同僉之職招攬,於是叛宋來歸,又被張士誠禮遇到蘇州,見張士誠心思不純,壓制達識帖睦邇,於是前往淮安與史椿左丞相見。史椿因見張士誠諸將驕侈,又被左丞徐義讒言詆譭,對張士誠大失所望,於是與汪同合謀,聯絡察罕帖木兒剷除張士誠。後聞知察罕帖木兒被韓宋田豐詐降所殺,於是二人轉向聯絡朱元璋,所派使者是蘇州人,害怕事情暴露妻兒被害,於是將此事密告於張士誠。張士誠於是派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陳基錢用壬同參平章張士信軍事於淮安,召二人至蘇州處死。 [41] 
十月十七日,宋池州元帥羅友賢佔據池州神山寨叛亂,謀劃與張士誠通。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討伐。 [42] 
龍鳳九年(1363年)正月九日,常遇春攻克池州神山寨,擒斬羅友賢。 [13]  [43] 
二月二日,張士誠派呂珍圍攻韓宋皇帝韓林兒、太保劉福通於安豐 [13] 
二月十一日,張士信發兵於蘇州吳門,增援呂珍。 [13] 
三月一日,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救援安豐,擊破呂珍。 [13] 
四月十九日,遣使祝賀高麗覆滅韓宋北伐軍。 [44] 
在此之前,韓宋北伐軍焚上都,克遼陽,進而攻入徵東行省,取高麗王京(今開城),本年二月關鐸等人被高麗人裏應外合襲殺,北伐軍覆滅,消息傳來,張士誠於是遣使祝賀。 [44] 
四月二十六日,宋諸全州守將謝再興叛宋來投。 [13] 
五月,張士誠送海運鹽糧十三萬石至大都 [13] 
八月,陳友諒死於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太尉張定邊趁夜攜其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擁立陳理繼位,改元德壽。

張士誠自封吳王

龍鳳九年(1363年)九月,張士誠遣使到大都(今北京)請求封其為吳王,元廷不答應。妥歡帖睦爾遣户部侍郎博羅帖木兒等來徵海運糧,張士誠不給。 [13]  [20] 
龍鳳十年(1364年)正月,宋晉封吳國公朱元璋為吳王。 [13] 
二月,朱元璋親征武昌,陳漢皇帝陳理投降,封歸德侯。 [14] 
三月四日,朱元璋陞中書左丞湯和為平章政事。 [14]  [45] 
在此之前,湯和駐守常州,率元帥吳福興領水軍攻黃楊山,擊敗張士誠水軍,俘獲千户劉文興等四十九人,風船六艘,故有此任命。 [45] 
四月二日,宋將俞通海張興祖劉家港,進逼通州,擊破張士誠兵,擒院判朱瓊、元帥陳勝。 [14] 
四月十一日,張士誠派萬户袁世雄問候高麗恭愍王。 [45] 
五月十日,高麗恭愍王派大護軍李成林、典史李韌來回聘。 [45] 
八月,張士誠自封為吳王,自以其弟張士信代達識帖睦爾為江浙行省左丞相。 [14]  [20] 
在此之前,張士誠令其部屬歌頌他的功德,一定要元廷封他王爵。達識帖睦邇對其左右説:“我奉命居此,只是靠口舌來駕馭他們,如今張氏再索要王爵,朝廷雖然無力,但受不到他的威脅,而我若違反他的意願,則立刻受害,只有忍恥含垢來屈從於他。”於是上奏於大都,反覆再三,元廷終不答應,張士誠於是自封為吳王。當時答蘭帖木兒為江浙行省右丞,真保為左右司郎中,·二人諂媚張士誠,多受金帛,數落達識帖睦邇。張士誠於是使王晟等當面數落其過失,勒令其向省院自陳老病願退。又説丞相之任非張士信不可。張士信即逼取其諸所掌符印,而自任江浙行省左丞相,把達識帖睦邇軟禁到嘉興。 [20] 
此時有兩個吳王,一為韓宋吳王,一為蒙元吳王,天下稱朱元璋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張士誠依然使用蒙元年號,聲稱所佔據的江北諸郡是為蒙元收復。 [13] 
十月二十九日,張士信率兵攻長興,被宋守將耿炳文所破,元帥宋興祖被俘。張士信又增兵包圍長興。 [46] 
十一月十二日,宋將湯和率軍救援長興,與耿炳文內外夾擊,破張士信兵。 [46] 
此年冬,使左丞呂珍發民夫十萬,修白茅港(今白茆塘)。 [46] 
龍鳳十一年(1365年)二月十八日,李伯升攻諸全州(今諸暨市)。 [15]  [47] 
當時,張士誠集兵號稱二十萬,遣李伯升帶着宋叛將謝再興攻諸全之新城,城中胡德濟堅守,求援於李文忠。 [15] 
三月三日,宋將李文忠率軍救援諸全,大敗李伯升,凱旋而歸。 [15]  [47] 
當時,宋嚴州行省左丞李文忠聞知諸全圍急,率諸將銜枚奔赴新城,路遇李伯升,大敗其眾,俘獲同僉韓謙、理問滕忠、元帥周遇、蕭壽山。張士誠第五子及李伯升僅帶數騎脱身。 [15] 
四月三日,張士誠遣使獻方物於高麗恭愍王。 [48] 
五月二十六日,宋浙東元帥何世明敗張士誠軍於新溪,又敗之於柴溪,獲卒一百二十七人。 [48] 
八月,張士誠追贈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潘元明、江浙等處行樞密院判官潘元紹之父潘德懋為榮祿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追封鄭國公,母戴氏封鄭國太夫人。 [15] 
十月十七日,宋朱元璋命中書左相國徐達、平章常遇春、胡廷瑞,同知樞密院馮國勝、左丞華高等水陸並進,取張士誠淮東州郡。 [15]  [48] 
當時,張士誠所佔據之地,南至紹興,與方國珍接壤,北有通州、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濠州、泗州,朱元璋想要先攻取通州、泰州諸郡縣,剪除張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於是命徐達總率大軍取攻淮東州郡。 [48] 
十月二十一日,徐達兵趨泰州,浚河通水軍,擊敗張士誠兵,獲馬三十匹,船二百艘,於是駐軍於海安壩。 [15]  [48] 
十月二十三日,徐達兵圍泰州新城,擊敗湖北援兵,俘獲其元帥王成。 [15]  [48] 
十月二十五日,張士誠將淮安李院判來援泰州,被常遇春擊敗,萬户吳聚等一百二十九人被俘,遣使招降城內,僉院嚴再興、副使夏思忠、院判張士俊等拒守不降。 [15] 
閏十月五日,朱元璋親至江陰。 [15] 
在此之前,閏十月一日,宋江陰水寨守將康茂才報:張士誠舟師四百艘,出大江,駐紮範蔡港,別用小舟於江中孤山往來,出沒無常。朱元璋當日遣使告徐達,五日,朱元璋親至江陰康茂才水寨。七日,朱元璋還應天府。 [15] 
閏十月二十六日,泰州被宋將徐達、常遇春攻克,僉院嚴再興、副使夏思忠、院判張士俊四十九人及兵卒五千人被俘,馬一百六十匹、船四千餘艘被繳獲。 [15] 
閏十月二十九日,徐達派黃旗千户劉傑分兵攻興化,興化守將李清戰敗,閉城固守,劉傑攻而不下。陳元帥來救援李清,被劉傑擊退,戰船十五艘被繳獲。 [49] 
十一月八日,徐達兵攻高郵。 [49] 
朱元璋聞知後,恐怕其孤軍深入,不能策應諸將,即遣使入軍中,命馮國勝率其部節制諸軍,使徐達還駐泰州,謀取淮安、濠州、泗州。 [49] 
十一月十二日,朱元璋認為李濟佔據濠州,名為張士誠守將,而觀望未決,命李善長寫信招攬。 [49] 
十二月二日,朱元璋命興安衞指揮王克恭將兵屯杭州之於潛,為桐廬、昌化諸軍聲援。張士誠派兵攻安吉,被守將費子賢擊退。 [49] 
在此之前,朱元璋以費子賢為元帥,張德為總管,鎮守安吉。張士誠連年派兵攻安吉,都被費子賢擊敗,於是又派張左丞率兵八萬往攻。當時費子賢只有三千守軍,堅壁拒守,城上設劃車、弓弩,射殺梟將二人,張左丞於是退兵。 [49] 
十二月十日,徐達自宜興還攻高郵,守將俞同僉堅守。 [15] 
當時,張士誠遣左丞徐義由海路入淮救援高郵,徐義怨張士誠陷己於死地,駐兵於崑山之太倉州,三月不進。 [15] 
此年,張士誠為固守計,命江浙分省參知政事周伯琦開通望亭河,於是陳允貞徵發數十萬人,用時二月,河長四十里,北接漕湖,南通漕渠,又東注震澤 [49] 

張士誠兵敗自縊

龍鳳十二年(1366年)正月一日,張士誠派兵攻江陰,朱元璋率軍救援。 [15] 
當時,張士誠把水軍駐於君山,又出兵自馬馱沙(今靖江)溯流,窺視江陰。朱元璋親督水軍及馬步軍往救。既至鎮江,張士誠兵已焚瓜洲,掠西津而逃。朱元璋於是命康茂才等出大江追擊,另命一將埋伏於江陰之山麓。翌日,康茂才追至浮子門(在瓜州以北,今山港、張家港一帶),遭遇張士誠戰船五百餘艘遮海口,乘潮水迫近宋軍,被康茂才大敗,樓船三十餘艘被繳獲,又遭宋伏兵襲擊,鉅艦傾覆不可勝計,鬥船十八艘被繳獲,被殺與溺死者過半,被俘將校四百人,兵卒五千。 [15]  [50] 
二月十二日,徐達遺使請以指揮孫興祖鎮守海安,平章常遇春督水軍以為高郵聲援,朱元璋。 [50] 
三月一日,朱元璋遣使令徐達進取高郵、興化及淮安。 [51] 
三月十四日,朱元璋命江準行省平章韓政率指揮顧時、葉政等取濠州。高郵被徐達攻克。 [15] 
在此之前,徐達增援宜興,命馮勝率軍圍高郵。餘同僉派人詐降,約推女牆為應。馮勝相信了,夜派康泰率兵千人越城而入,都被餘同僉所殺。朱元璋聞知後震怒,責備馮勝。既而徐達自宜興回來,親自指揮,於是攻克高郵,斬餘同僉,俘獲其官將一千三十七人,士卒一千一百七十五人,馬三百七十三匹,民一千三百九十七户,繳獲糧食八千石。 [51] 
四月四日,淮安被徐達所取。 [52] 
當時,徐達兵至淮安,聞知徐義兵在馬騾港(今馬邏村),於是率兵夜襲,水寨軍被擊破,徐義逃往海上,船百餘艘被繳獲,院判錢富等及兵三千餘人被俘。宋水軍兵臨淮安城下,右丞梅思祖、副樞唐英、蕭成投降,宋得糧四萬石,兵萬餘人,馬一千五百匹,民四千餘户,官五百餘人。徐達命指揮蔡仙、葉雲龍鎮守其城。 [52] 
四月七日,興化被徐達所取。 [52] 
四月九日,濠州守將李濟降宋。 [15]  [52] 
在此之前,韓政兵至濠州,攻水簾洞月城,又攻西門,殺傷相當,城中拒守甚堅。韓政於是使顧時等用雲梯、炮石四面並攻。當時孫德崖久已死,城中不能支撐,李濟及知州馬麟於是出城投降。宋得官七百一十三人,兵一千四百九十人,民九百三十九户,馬一百五十匹,戰艦三十艘。 [15]  [52] 
四月十日,朱元璋派李文忠往徐達軍,會議淮安城守事宜。 [52] 
四月十一日,朱元璋遣使招諭宿州。徐州守將行樞密院同知陸聚聽聞淮安已被徐達攻克,於是以徐州、宿州向徐達投降。 [15]  [52] 
七月,廖永安死於平江路。 [15]  [53] 
先前,廖永安於龍鳳四年(1358年)十一月被呂珍俘獲,關押在平江,此月逝世。 [53] 
八月二日,朱元璋命中書左相國徐達為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萬討伐張士誠。 [15] 
八月二十日,常遇春擊敗張士誠兵於湖州港口,尹義、陳旺戰敗被俘,宋軍進駐洞庭山 [16]  [54] 
八月二十四日,宋軍進至湖州之毗山,守將石清、汪海戰敗被俘。 [16]  [54] 
當時,張士信駐軍湖上,不敢戰而退。熊天瑞叛宋來投。 [16]  [54] 
八月二十五日,徐達率兵至湖州之三里橋。右丞張天騏分兵三路抵禦,黃寶被擒獲。 [54] 
當時,參知政事黃寶抵擋於南路,江浙行樞密院院判官陶子實於中路,張天騏於北路,行樞密院同僉唐傑為後繼。徐達派常遇春攻黃寶,王弼攻張天麒,徐達自中路攻陶子實,另遣驍將王國寶率長槍軍直扼其城。常遇春與黃寶戰,黃寶敗逃,想要入城,城下吊橋已斷,不得入,返回繼續戰鬥,被常遇春擒獲,並獲其元帥胡貴以下官二百餘人。張天騏、陶子實都不敢戰,收兵而退。 [16]  [54] 
張士誠又派遣李伯升來援,由荻港潛入湖州城,宋軍四面包圍,李伯升及張天騏閉門拒守。徐達遣王國寶攻南門,自率大軍隨後,同僉餘得全、院判張德義及陶子實出戰,再次敗逃。 [16] 
張士誠又派平章朱暹、王晟,同僉戴茂、呂珍,院判李茂及其號稱五太子的義子,率兵六萬來援,號稱三十萬,屯於城東之舊館(今舊館街道),築五寨自固。徐達與常遇春、湯和等分兵紮營於東阡鎮(今東遷街道)南姑嫂橋,連築十壘,以切斷舊館之援軍。李茂、唐傑、李成畏懼,不敢對敵而逃去。張士誠女婿潘元紹當時駐兵於烏鎮之東,為呂珍等聲援,被宋軍夜襲而逃,河港被宋軍填塞,糧道被切斷。 [16] 
張士誠知情勢緊急,於是親自率兵來援,與徐達等與戰於皂林(今皂林村)之野,又被擊敗,戴元帥及甲士三千餘人被俘。 [16] 
九月十二日,同僉徐志堅被常遇春俘獲。 [54] 
在此之前,張士誠又派其同僉徐志堅率輕舟出東阡鎮,偵查宋軍,想要攻打姑嫂橋,遭遇常遇春而與戰敗。當時大風雨,天色昏暗,常遇春令勇士乘划船數百突擊徐志堅,徐志堅兵敗被擒,二千餘人被俘。 [54] 
九月十六日,朱元璋命李文忠率軍攻杭州。 [54] 
九月二十六日,湖州之德清縣被宋所取。 [54] 
當時,左丞廖永忠、參政薛顯率遊軍攻取湖州之德清,船四十艘被繳獲,院判鍾正及宋叛將晉德成被俘。 [54] 
張士誠自徐志堅戰敗被俘,又派右丞徐義至舊館偵查形勢。徐義將歸還,被常遇春派兵阻遏歸路。徐義於是暗中派人約張士信出兵,與舊館兵合力來戰,張士誠又派赤龍船親兵支援,徐義始得脱身,與潘元紹率赤龍船兵屯於平望(今平望鎮),又捨棄赤龍船,乘小舟潛至烏鎮,想要救援舊館。被常遇春由別港追襲至平望,赤龍船被其縱火焚燬,軍資器械一時俱盡,眾軍逃散,於是舊館之援兵斷絕,饋餉不繼,湖州多出城投降。 [54] 
十月三日,大將軍徐達把所俘獲張士誠將士展示於湖州城下,城中大震。 [54] 
十月四日,常遇春兵攻烏鎮,徐義、潘元紹及甘院判拒戰而不勝,被常遇春追擊至升山,平章王晟陸寨被攻破,殘兵奔入舊館之東壁,同僉戴茂乞降,宋軍馳入東壁。此夕,王晟亦降。 [54] 
十月十六日,朱文忠率指揮朱亮祖、耿天壁攻桐廬縣,守將戴元帥投降。李文忠又派袁洪、孫虎攻富陽縣,同僉李天祿被擒獲,於是宋軍合兵包圍杭州。 [54] 
十月三十日,徐達攻升山水寨。五太子及朱暹、呂珍等獻舊館降宋。 [54] 
當時,顧時率數舟圍繞張士誠兵船,船上人俯視而笑。顧時感覺到其鬆懈,率壯士數人躍入其船,大呼奮擊,其餘舟都迫近其船。張士誠五太子結集重兵來援,常遇春稍退。薛顯率水軍直前奮擊,火燒其船,其眾大敗。五太子及朱暹、呂珍等以舊館降,宋得兵六萬人。 [54] 
十一月六日,湖州被宋軍所取。 [16] 
當時,徐達遣馮勝派降將呂珍、王晟等到城下,勸李伯升投降。李伯升在城上回答説:“張太尉對待我優厚,我不忍心背叛。”拔刀想要自殺,被左右之人抱住,得以不死。左右對李伯升説:“如今局勢孤立,援軍斷絕,被持久圍困在城中,不如降了。”李伯升低頭不説話。左丞張天騏、總管陳昧等獻城投降,李伯升亦隨之而降。 [16]  [54] 
十一月十一日,徐達率軍向平江,至南潯,元帥王勝降。 [16]  [55] 
十一月十三日,宋軍兵圍吳江州,參政李福、知州楊彝降。 [16]  [55] 
十一月十九日,杭州被宋軍所取。 [16]  [55] 
在此之前,謝再興之弟謝三、謝五鎮守餘杭,投降李文忠,宋軍於是進兵杭州。平章潘元明遣員外郎方彝歸順。明日李文忠至杭州,潘元明及同僉李勝奉上張士誠所授行省及樞密院、浙西江東兩道廉訪司印,並執蔣英、劉震出降。宋得兵二萬,糧二十一萬石,馬六百匹。 [16]  [55] 
十一月二十二日,紹興被宋軍所取。 [17]  [55] 
在此之前,李文忠受降杭州,即遣使招撫紹興,於是同僉李思忠、總管衡良佐以紹興路降。宋派駙馬都尉王克恭、千户陳清、李遇鎮守紹興。 [17]  [55] 
十一月二十三日,嘉興路被宋軍所取。 [17] 
華雲龍率兵攻嘉興,守將宋興、總管葉德新獻城投降。 [17] 
十一月二十四日,海寧州降宋。 [55] 
十一月二十五日,徐達等兵圍平江。 [17] 
此日,徐達率軍至蘇州城南佔魚口,守將竇義被破而逃。康茂才至尹山橋(今尹山大橋),遇張士誠兵,又擊敗之,焚其官渡戰艦千餘艘及積聚甚眾。徐達於是進軍圍平江城,徐達紮營於葑門,常遇春於虎丘郭子興婁門華雲龍胥門湯和閶門王弼盤門張温於西門,康茂才於北門,耿炳文於城東北,仇成於城西南,何文輝於城西北,使用葉兑所獻之鎖城法,四面構築長圍圍困。 [55] 
宋軍又架起木塔,與城中浮屠相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曰“敵樓”,每層設置弓弩、火銃於上,又設置“襄陽炮“攻城,城中震恐。 [55] 
楊茂是莫天祐部將,擅長潛水,莫天祐派其潛入蘇州城,與張士誠通,被宋巡邏兵抓獲於閶門水柵旁,送入徐達營中,被徐達釋放起用。當時蘇州城堅不可破,莫天祐阻兵於無錫,為張士誠聲援,徐達於是放縱楊茂出入往來,藉此得其彼此所送蠟丸書,因此悉知張士誠、莫天祐的虛實。徐達當時督兵攻婁門,張士誠出兵拒戰,宋指揮茅成左脅中箭而死。 [17]  [55] 
十二月,廖永忠把韓林兒自滁州接往應天府,途中船沉,韓林兒死,吳王朱元璋以明年為吳元年。
吳元年(1367年)正月二十三日,松江府被西吳所取。 [17] 
當時,徐達攻蘇州,遣元帥楊福、參謀費敬直招降松江府,松江知府王立中獻城投降,徐達令王立中代理知府,朱元璋命苟玉珍代其為知府。 [17] 
四月一日,錢鶴皋起兵應張士誠,攻佔松江府,被徐達遣驍騎衞指揮葛俊等平定。 [17] 
在此之前,徐達令各府驗民田,徵磚築甕城,富民錢鶴皋於是勾結張士誠故元帥府副使韓復春、施仁濟,散財募集鄉勇,聚眾三萬,攻陷松江,自任行省左丞,以姚大章為統兵元帥,張思廉為參謀,施仁濟、穀子盛為樞密院判,令其子錢遵義率小舟數十前往蘇州,想要歸附張士誠以求援,被徐達遣驍騎衞指揮葛俊等平定。施仁濟等率五千人逃走,突入嘉興府,劫掠而去,被海寧衞指揮孫虎會其同守禦指揮張山、知府呂用明率兵追擊,兵敗被擒。 [56] 
四月五日,錢塘衞指揮同知袁洪率兵攻崇德州,朱千户被擒獲,崇德州被西吳所取。 [56] 
五月一日,朱元璋書信勸張士誠效仿漢之竇融,宋之錢俶,張士誠不答覆。 [17] 
六月四日,張士誠兵大敗於平江之山塘。 [17] 
當時,張士誠被包圍已久,想要突圍決戰,探查城池左方,見西吳軍陣嚴整,不敢進攻,於是派遣徐義潘元紹暗中出西門,想要掩襲西吳軍,轉至閶門,將奔向常遇春營壘。常遇春察覺其來,分兵北濠斷絕其歸路,遣兵與戰,良久未決。張士誠又遣參政黃哈剌把都率兵千餘人增援,又親自出兵山塘為援,塘路狹塞不可進,麾令稍退。常遇春派王弼以鐵騎往擊,張士誠小退,常遇春於是率眾追擊,張士誠兵大敗,人馬溺死沙盆潭甚眾。張士誠有勇勝軍,號稱“十條龍”,都是倉夫當中的善為盜者,張士誠經常厚賞,令其披銀鎧錦衣,率其眾出入陣中,人不能測。此日,全部溺死在錢萬里橋下。張士誠戰馬受驚而落水,差點被淹死,親兵把他救起,扛在肩上逃回城中。 [17] 
李伯升知道張士誠的情勢緊迫,派與自己交好的食客勸其歸附,張士誠依然不降。 [57] 
六月七日,張士誠又率兵突出胥門,其鋒甚鋭,常遇春迎戰,兵小退。張士信當時在城樓上督戰,忽然大呼道:“軍士累啦!停!停!”於是鳴金收兵,常遇春乘勝奮擊,大破東吳軍,追至城下,攻勢越來越急,又築營壘逼近其城,張士誠自此以來不能再出城了。 [57] 
六月二十四日,張士信於閶門中石炮而死。 [17] 
當時,張士信坐在銀椅上,與參政謝節等會食,左右正遞進着桃子,張士信還來得及嘗,臉中石炮而死。
七月五日,潘元紹出戰而歸,見情勢緊急,召其妾七人,使其自殺。 [17] 
當時,潘元紹對其妾:“我受國家重任,義不顧家,倘若我遭遇不測,勸你們應當自裁,不要為人恥。”其 [17] 
九月八日,西吳兵取平江路,生擒張士誠。 [18] 
在此之前,包圍既久,熊天瑞教城中作飛炮,以擊西吳軍,城中木石耗盡後,拆除祠廟、民房作炮具。徐達令軍中架木猶如屋狀,承以竹笆,兵伏其下,載以攻城,矢石不得傷。 [58] 
此日,徐達督將士攻破葑門,常遇春亦破閶門新寨,於是率眾渡橋,迫近城下。樞密唐傑登城抵禦,張士誠駐軍於門內,令參知政事謝節、周仁立柵以補外城。唐傑知不能抵擋,放下武器投降,周仁、徐義、潘元紹及錢參政都投降了。張士誠軍大潰,西吳諸將登城。 [58] 
城破後,張士誠又使副樞劉毅收攏殘兵二三萬,親自率領,戰於萬壽寺東街,又兵敗,劉毅投降。張士誠倉皇而歸。 [58] 
先前,張士誠見兵敗,對其妻劉氏説:“我兵敗,離死不遠了,你們怎麼辦?”劉氏曰:“你不要擔憂,妾必不負君。”於是積柴於齊雲樓下,城破後驅趕其羣妾、侍女登樓,督促其自盡,令養子張辰保縱火焚樓,於是自縊而死。 [58]  張士誠有兩個兒子,都很年幼,城將破時,劉氏送白金給乳母,令其帶着二子逃匿民間,不知所終。 [18] 
張士誠逃回王府,獨坐室內,左右之人都四散而逃了。徐達派其舊將李伯升至其室傳話,時日已暮,張士誠閉門自縊,李伯升破門而入,令降將趙世雄抱起張士誠,解開上吊繩,張士誠氣未絕而復甦。徐達又令女婿潘元紹曉之以理,反覆數四,張士誠閉目不言,於是被用舊盾抬着出葑門,途中改用門板抬到船上。 [18]  [58] 
西吳獲其官屬平章李行素、徐義,左丞饒介,參政馬玉麟、謝節、王原恭、董綬、陳恭,同僉高禮,內史陳基,右丞潘元紹等,所部將校,杭州、湖州、嘉興、松江等府官吏家屬及外郡流寓之人,凡二十萬人。 [58] 
九月十日,蘇州捷報至應天府,朱元璋命中書平章胡廷瑞率軍取無錫州,仍命大都督府副使康茂才率常州、宜興、長興等衞所兵繼之。 [59] 
九月十二日,通州被西吳所取。 [18]  [59] 
當時,徐達等遣許千户取通州,至狼山,守將張右丞投降。張右丞是張士誠的侄子,人稱火眼張。 [18]  西吳得將士七千三百四十二人,銀印一,銅印十二十馬二百八十七匹,船二百一十四艘,糧五萬二千六百九十餘石。 [59] 
九月十四日,無錫州被西吳所取。 [18] 
在此之前,徐達屢次遣使招降,使者都被莫天祐所殺。此月胡廷瑞等率兵攻無錫城,莫天祐降宋。 [18]  [59] 
九月十六日,張士誠至應天府(今南京),自縊而死。 [18] 
在此之前,大將軍徐達遣人送張士誠至應天,張士誠在船中閉目絕食,至龍江,躺着,不肯起身,被抬至中書省,相國李善長問候張士誠,張士誠不回話。不久,張士誠出言不遜,被李善長怒罵,張士誠於是自縊而死,享年四十七歲,朱元璋賜棺埋葬。 [18] 

張士誠為政舉措

張士誠政治經濟

天祐元年(1354年)三月,在大周政權初創之時,為了促進農業發展,張士誠頒佈《州縣務農桑令》,詔令上説:“元氏之亂,多在民窮。夫獨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條,志在肥家,不恤民隱。百姓求生無路,引義不能,遂至崩解。餘起兵之意,誠欲出生民於塗炭。予所在以安全。食為民之天,農桑為民事之本。有土有財,只在利導,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務曲體餘衷,相機度宜,俾處處有生養之具,毋徒以文具相塗飾也。” [21] 
張士誠派軍隊與當地農民一起,開墾隆平府城外的南園和北園兩片荒地,全部種植糧食作物,並減免當地農民一年的賦税;天祐三年(1356年)渡江南下,取消了農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賦税,並把免除當年四成賦税,把地主和富户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 [67]  在隆平府,張士誠命人把承天寺的銅佛融化,鑄造“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交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張士誠的一系列鼓勵農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各地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張士誠文化教育

天祐元年(1354年)四月,為了發展教育,整飭民風,張士誠頒佈了《州縣興學校令》,張士誠認為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今者豪傑並起,相與背叛,良由父子、夫婦、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義不明。廉恥道喪,王綱解紐,實在於斯。凡屬州縣,聿稽前典,務選明博好禮之士,朝夕諷誦,以修明倫序,以興起賢能。” [21]  天祐三年(1356年)遷都隆平府後,在隆平府設立學士員,開辦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都由大周政權提供;龍鳳八年(1362年)在浙江舉辦鄉試,取貢士三十二人,時有作彈文雲“文運重開,多士歡騰於此日,科場作弊,醜聲莫甚於今年。” [40]  龍鳳十一年(1365年)秋使陳基主持鄉試。 [48]  [66] 

張士誠歷史評價

吳寬:張氏據吳建國,偃然自王,其勢若甚易者,何哉?蓋當四方擾攘,民心皇皇,無所依歸,有能保障之者,亦可以苟安也。惟當時主以遊談之人,濟以脆耎之卒,上下逸豫,遂忘遠圖。終焉天兵一臨,獸伏鳥散,三吳故疆,竟歸真主。使張氏如錢俶之見幾待命,不勞血戰,亦足以庇其子孫,何至國蹙城破,身為俘囚,如劉鋹耶!雖然,倔強激烈,負氣而死,其兄弟妻孥,亦不受辱,較之李重光之柔懦則過之耳。 [19] 
袁襄:方其據吳僭王,財賦甲兵雄於四方,亦隗囂公孫述之徒匹也。卒之疆圉日蹙,猶欲嬰城巷戰,以蕞爾偏隅,抗我王師,妻孥為戮,彼其政教弗修,淫湎汰奢,賢豪弗為之用,即有所施設,足以自亡而已矣。 [19] 

張士誠軼事典故

張士誠松江民謠

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63] 
天祐三年(1356年)周軍渡江南下,松江為防衞計,印造官號給城中元軍佩戴。官號上畫圓圖,繞圈皆是火焰形圖案。圓中有府字,上蓋官印。圈外有府官花押。於是民間開始流傳這段歌謠,一語成讖。“滿城都是火,”此句又雙關起義如熊熊烈火燒到松江府頭上。“府官四散躲”,指蒙元官僚面臨周軍的聲威,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狼狽相,詩的前兩句中描寫的松江府,一片混亂,府官象沒頭蒼蠅四處亂竄。後兩句卻出現了一派寧靜,“城中無一人”,將前面寫的混亂一掃而空。並不是城中空無一人,而是沒有了前兩句中寫到的那些府官、官軍,因而變得秩序井然。最後一句推出特寫鏡頭:“紅軍府上坐。”紅軍是元末起義軍的泛稱,張士誠也被稱作紅軍,指張周政權最終攻取松江。 [63] 

張士誠護國定玄仙妃

李金兒性格明敏,外貌妙麗,能誦經史百家之書,受父所學張康之傳,精於占卜與醫術。天佑元年(1354年),一家都被張士誠所擄,在其母曹氏帳下為婢女,屢次為其預言福禍而應驗,被其母推薦給張士誠,金兒勸諫張士誠要嚴明綱紀,約束邪思。天佑三年(1356年),張士誠強納金兒,導致其自殺。龍鳳十二年(1366年),張士誠因謀取江陰久未得逞,感金兒昔日之言,加封為護國洞玄仙妃。李金兒後來託夢給張士誠之妻劉氏,告誡其早做準備,並將暗中護佑。吳元年(1367年)張士誠兵敗,平江城將陷,劉氏把二子託付給李金兒之母金氏及二乳母,一行人順利自福山渡江歸還濟南章丘,張士誠之子於是冒用李姓,成為章丘人。 [64-65] 

張士誠人際關係

張氏
早逝,初葬於泰州丁溪九龍口,龍鳳十一年(1365年)遷葬蘇州,追封宣王,六月十五日與曹氏合葬。 [60-61] 
曹氏
封太妃,龍鳳十一年(1365年)五月十七日逝世,葬蘇州盤門外。 [61] 
張士義
一説治平三年(1353年)正月起兵時死於大户劉子仁 [1]  ,一説天祐元年(1354年)六月攻揚州時被俘而死。 [3]  [22] 
趙德勝俘獲至應天府,絕食而死。 [7] 
於閶門中石炮而死。 [17] 
劉氏
積柴於齊雲樓下,蘇州城破後驅趕羣妾、侍女登樓,督促其自盡,令養子縱火焚樓,於是自縊而死。 [58] 
張氏
潘德懋次子潘元紹
官至左丞,鎮守湖州,投降朱元璋。 [16] 
張氏
人稱火眼張,官至右丞,鎮守通州,投降朱元璋。 [18] 
義子
張辰保
受劉氏之命火燒齊雲樓。 [58] 
張氏
本姓梁,後改姓張,號五太子,鎮守舊館,投降朱元璋。 [54] 

張士誠後世紀念

張士誠墓地

張士誠墓 張士誠墓
原位於金雞湖東、斜塘河以北高墩上。又稱張士誠墓、張王墳。高墩佔地約20畝。墓在高墩東部,佔地約3畝。墓作西南向,封土特高。1960年,張吳王墓首次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根據蘇州工業園區統一規劃,原張王廟、張士誠墓遷至斜塘鎮區東一公里處的(斜塘河南側)金堰路與淞江路交匯處。 [62] 

張士誠紀念館

玉皇宮內的張士誠紀念館 玉皇宮內的張士誠紀念館
本為張王廟,位於張士誠墓西側,根據蘇州工業園區統一規劃,原張王廟與張士誠墓遷至斜塘鎮區東一公里處的(斜塘河南側)金堰路與淞江路交匯處,原張王廟更名為“玉皇宮”, 2007年9月28日舉行奠基儀式,同年10月開工建設,至2008年10月竣工。 [62] 
參考資料
  • 1.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38-141
  • 2.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3-4
  • 3.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42-144
  • 4.    《高麗史·世家·卷第三十八 》:丁亥,印安還自元言,:「太師脱脱,領兵八百萬,攻高郵城,柳濯等赴徵軍士及國人在燕京者,摠二萬三千人,以為前鋒,城將陷,韃靼知院老長,忌我國人專其功,令曰『今日暮矣,,明日乃取之。』 麾軍而退。其夜,賊堅壁設備,明日攻之不克拔,會有人譖脱脱,帝流於淮安。」
  • 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45-150
  • 6.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51-155
  • 7.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56-161
  • 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62-166
  • 9.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67-170
  • 10.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70-173
  • 11.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75-177
  • 12.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78-179
  • 13.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80-183
  • 14.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83-186
  • 1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88-191
  • 16.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94-197
  • 17.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98-202
  • 1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203-206
  • 19.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207
  • 20.    劉孔伏.張士誠自稱吳王時間考[J].學術論壇,1983(06):70.
  • 21.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10
  • 22.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01
  • 23.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25-426
  • 24.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30-431
  • 2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216-217
  • 26.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39
  • 27.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40
  • 28.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46-449
  • 2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五月 十五日》:○壬子,楊完者復率兵攻建德府,屯於烏龍嶺,同僉鄧愈擊走之。
  • 30.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51
  • 31.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54-455
  • 32.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56-459
  • 33.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60
  • 34.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65-468
  • 35.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69-471
  • 36.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74-475
  • 37.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76-478
  • 38.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79-482
  • 39.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83-485
  • 40.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85-489
  • 41.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90-491
  • 42.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93-494
  • 43.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96-497
  • 44.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99
  • 45.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03-504
  • 46.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1985.12:506-509
  • 47.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09-512
  • 48.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13-516
  • 49.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17-520
  • 50.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20-523
  • 51.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23-525
  • 52.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26-527
  • 53.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29-531
  • 54.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33-536
  • 55.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38-541
  • 56.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42-544
  • 57.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45-547
  • 58.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48-549
  • 59.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44-556
  • 60.    郭遠謂.蘇州吳張士誠母曹氏墓清理簡報[J].考古,1965(06):289.
  • 61.    郭遠謂.蘇州吳張士誠母曹氏墓清理簡報[J].考古,1965(06):300.
  • 62.    張吳王墓  .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2021-02-02[引用日期2023-12-15]
  • 63.    周嘯天.中國曆代詩詞精品鑑賞辭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1003-1004
  • 64.    《海虞文苑卷之十七·金姬傳》:金姬姓李氏,名金兒,濟南章丘人,李素女也。五世祖嘉謨,偽齊劉豫時以四郡強壯應募為雲從親衞子弟,豫愛其年少精敏,又自言與李儔侍郎通譜,時儔亦受偽齊官,因納為婿,將加爵都尉,嘉謨堅辭不拜,然能謙恭下,士排難解紛,以全善類,人多德之。豫敗,故得免禍,歸田裏為富家翁。宋亡,其孫以鄉役部發歲運至元都,嘗夜對月悲歌,聞鄰婦有倚樓而泣者,明日訪其家,則宋宮舊人金德淑也,因過語。德淑本杭人,心懷故土,欲以身託南還,遂得與通,生一子名都生,竟留都下,父殊,都生從母為金姓,不後與章丘之族相聞,及長,娶大都女子,復生一女,都生亦蚤亡,家貧甚,偶章丘有李生至,欲求美妾,謀諸媒倡,即以都生女金氏應之,李生一見以百金賈聘,眷戀不復思歸,居數年,亦生一女名金,名即姬也。明敏妙麗,世竿其儔,日誦古今經史及仙佛百家之書,父得張明遠之傳,精於醫卜,悉以其術授之,遂自極玄妙言人福禍,皆響應。父自以為能不及也,元室政亂民窮,李生將攜家東還,山東兵阻,從間道出符離,旅寓盱眙。夏暑,金氏嘗裸身納涼,李生見其肘下有一黑子,大如五銖,生日:「吾肘下亦有之,形甚似,豈天以形類作合乎!亦同苗裔耶?」因各言其家世,妾曰:「吾先父亦章丘士人之子,本亦李姓。父蚤喪,從母姓為金耳。先大父有遺文可驗也。」出書示之,備載族屬姓名,李生名亦焉。生即素都,生即李生祖外婦子(外婦謂金德淑),妾固生從女弟也,相顧慚恨不能自存,金兒聞之,剪髮自誓願為尼以贖骨肉之恥。自是以兄妹別處,求歸愈切,時至正十四年甲午,張士誠僭稱周誠王,六月己酉兵陷泗州,李生一家悉被遊兵所掠,金兒時年尚未及笄,分配為太妃曹氐帳中為侍兒(是時張士誠僭稱,傳中悉已改削),曹氏頗賢智,偶問及鄉裏,金兒具陳始末,言自幼祝髮為尼,頗知經典醫卜雜藝。是歲十月朔,張士誠因避苗軍之鋒,自揚州退保高郵,元右丞相脱脱總大兵十萬圍其城,用部將董搏霄之言,分兵攻復其侵地天長、六合等城,高郵危急,曹氏命金兒卜之,得無妄之小過,執策進曰:「天下雷行,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其佔利正而獲大亨。説者謂頁(頡音)顛顛,趾延延,剛以正之,畏以齊之,乃可得順而合道,變體以柔得中下怫(音沸),上悸趾𧽍(音顛),爪墜故必畏心以省內政,奮成以懲小人,乃可對育物,以當天命也。然其繇曰:『伊尹智士,去桀耕野,執順以強,天祐無咎。』主公今方改元天祐,顯著卜辭,事同圖讖,取威定伯決於此矣。
  • 65.    《海虞文苑卷之十七·金姬傳》:士誠倉皇至,執其手,哀慟不已,求良材為棺,不可得。 或曰:「曹牐木皆楩柟油杉,可用也。」即出諸水中,架立熬沸,油灌其頂,水下出如註。俄棺成,悉以所賜珠玉從葬,築墳道旁。土既實,乃行舟次湖橋,昌齡指陳士德戰地,士誠停駐觀之,見陣亡將士,屍骨狼藉,積如丘隴,心憾椿。又見椿舊宅祠宇尚存,即命守將盡撤之,徙建金姬墓道。其園圃中嘉樹珍草,悉令乘時移種,又發曹氏園亭益之。由是數日間,花木品列,台榭參差;老柏喬松,交蔽內外。繁華盛觀,雖出在一時,而棟宇花石,皆仍舊材,儼然一古祠故宮也。又藉楊氏產業盡給姬親黨之從行者,使留守姬墓。將俟成定伯功成,別為陵寢徙之。未幾,拜其父素為隆平府丞(時有陰陽術人李行素為丞相,疑即其人)姬母封夫人,與素別院而處,避兄妹之嫌也。其親黨皆得出入士誠府中。 二十六年,士誠謀取江陰,久未得逞,因感金姬之言,加封姬護國洞玄仙妃。饒介之撰文,周伯琦書篆,刻石神道(國初張羽所撰七姬權厝誌並稱),祠而卜之。其夜劉氏夢姬對劉泣曰:「國家舉事大錯,天意已不在主公。若不早脩德以塞天譴,來歲此日已難為計矣。」他日又夢姬撫士誠二子曰:「妾受夫人恩深,有不測,當陰庇之。」劉氏心私憂懼,秘不敢言。預召姬母厚撫之,賞賚日多,人莫知其故。明年天兵下蘇州,士誠兵敗,城將陷,竟以二子付姬母及二乳母各給銀三觔,且曰:「非不能多也,但汝不可過取,多則反為吾兒累矣。」城破,姬母匿兒民舍。月餘,嚴稍解,乘間馳至湖村,視姬墓,則已成丘墟矣。其同時親黨尚多竄伏山中,漸相聚,言:「陸將軍從江陰來,亂軍發姬塚,屍已蜕去,棺中惟衣衾在焉。」葬姬時,事起倉卒。士誠先以珠寶金銀盡埋深土中,其母獨識其處,乃就廢穴旁,又發土數尺,悉存無失者。母盡取之,復自福山渡江還章丘。二子長,遂冒李姓,亦不復知有張也。
  • 66.    孫炳元.關於張士誠評價的幾個問題[J].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1):102-103.
  • 67.    楊訥,陳高華,朱國照,劉炎.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12,1985.12:414
  • 68.    鈕因莉.碑以史記 史於碑存——杭州路仁和縣修造記碑[J].收藏家,2022(03):93.
  • 69.    周良霄著. 元史[M]. 20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