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摶霄

鎖定
董摶霄(?-1358年),字孟起,磁州人,元末將領。 [3] 
董摶霄國子監學生出身。起初在陝西、四川、遼東、江西、浙東等地任地方官,累官至監察御史。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以濟寧路總管攻陷安豐(今安徽壽縣)、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鎮壓北方紅巾軍。至正十二年(1352年),又攻杭州,鎮壓天完紅巾軍,升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至正十三年(1353年),再陷徽州(今安徽歙縣)。 [3] 
至正十四年(1354年),任樞密院判官,隨丞相脱脱徵高郵張士誠,攻佔江淮許多城鎮。至正十七年(1357年),進攻山東毛貴,升淮南行省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都元帥,駐濟南。至正十八年(1358年),任河南行省右丞,駐兵南皮(今河北南皮)魏家莊,後為毛貴所殺。 [3] 
孟起
所處時代
元朝
出生地
磁州
逝世日期
1358年
主要成就
鎮壓元末農民起義
本    名
董摶霄
諡    號
忠定

董摶霄人物生平

董摶霄政績卓著

國子生徵為陝西行台。天有大旱,跟隨侍御史郭貞讞獄華陰縣。有李謀兒累殺商賈於道,為賊十五年,至百餘事。事覺,案件已成事實,李謀兒賄賂官府,以未獲同黨為由五年不決,人鹹憤之。董摶霄言於郭貞,論殺李謀兒。李謀兒正法,天降大雨。授四川道肅政廉訪司知事,任涇陽縣尹。入為户部主事,遷員外郎,拜監察御史。又出僉遼東肅政廉訪司事,歷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累遷浙東宣慰副使。歷官所至,往往理冤獄,革弊政,才譽益著稱於時。

董摶霄鎮壓起義

至正十一年(1351),除濟寧路總官。跟隨江浙平章教化討安豐賊,敗賊於合肥定林站。時朱皋、固始賊復起,官軍不能分討。董摶霄獎大山民寨及芍陂屯田兵,用之,三縣悉平。官軍屯安豐朱家寺,遣進士程明仲諭城賊,招降千餘家,知賊虛實。夜縛浮橋於淝水,渡水後,賊始覺,眾數萬據澗自守。董摶霄率騎兵,別渡淺灘,襲賊後。賊分兵拒之,董摶霄躍馬渡,揚言賊已潰,諸軍皆渡,一鼓敗之,於是收復安豐。
至正十二年(1352),命董摶霄攻濠州,又命移軍援江南。渡江,至湖州,而賊已陷杭州。教化問計董摶霄,董摶霄説:“賊皆野人,見杭城子女玉帛,非平日所有,必縱慾,不暇為備,宜急攻之。今欲退保湖州,設使賊乘鋭直趨京口,則江南不可為矣。”教化猶豫未決,諸將也不願意,董摶霄正色説:“江浙相公轄地,已陷賊,今可取而不取,誰任其咎?”復拔劍謂諸將曰:“諸君荷國厚恩,而臨難苟免。今相公在此,慢令者較之!”計乃決。賊陣於鹽橋,董摶霄率壯士突其陣,諸軍夾擊之。凡七戰,追至清河坊,賊奔接待寺,塞其門焚之,賊被全殲,收復杭州,餘杭、武康、德清依次收復。
不久,董摶霄離任,徽州饒州賊復自昱嶺關寇於潛州行省於是假任董摶霄為參知政事,使討之,董摶霄曰:“討賊不敢辭,若假以重爵則不敢受。”即日引兵至臨安、新溪,分兵守之。進至叫口及虎檻,遇賊,皆敗之,於是收復潛州,又克昌化及昱嶺關,降賊將潘大奫二千人。賊又犯千秋關,董摶霄還守於潛州。賊大至,焚倚郭盧舍。董摶霄按軍不動,左右請出兵,董摶霄曰:“未也。”遣人執白旗登山,約曰:“賊以我為怯,必不懈,伺其有間,則麾所執旗。”又伏兵城外,授以火炮,復約曰:“見旗動,然之。”已而炮發,兵盡出,斬首數千級,於是收復千秋關。
賊復攻獨松關、百丈關、幽嶺關三關。董摶霄先以兵駐守三關要路多溪。接着又為三軍分出三關,會兵搗賊巢穴,乘勝收復安吉縣。數日,賊再至,董摶霄以兵守苦嶺及黃沙嶺,賊將梅元來降,且言欲降者有十一人。董摶霄遣偏將餘思忠至賊寨,諭之,賊皆入暗室潛議。餘思忠持火投室內,拔劍語眾曰:“元帥命我來活汝等,復何議?”已而火起,焚其寨,賊驚潰來降。次日,進兵廣德,克之。蘄州賊與饒州池州諸賊復犯徽州,有道士能作十二里霧。董摶霄伏兵截擊,襲賊後,賊大潰,斬首數萬,獲道士,焚其妖書斬之,徽州平。
至正十四年(1354),任水軍都萬户。不久擢樞密院判官,跟隨丞相脱脱高郵,分戍鹽城興化賊寨在大縱、德勝兩湖間,凡十有二,悉破之,即其地築鞭蓉寨。賊入,輒迷故道,為官軍殺,自是,不復敢至。賊恃習水,渡淮河,據安東州。董摶霄招善泅者五百人,與賊戰於太湖,敗之,進復安東州。
至正十六年(1356),剿平北沙、廟灣、沙浦等寨。戰事不利,賊乘勝東略,斷我軍糧道。乃回屯北沙,糧且絕,與賊死戰七晝夜,賊卒敗走。奪賊船七十餘,渡過淮河,保泗州。正值夏天大水,湖水溢,董摶霄獨守孤城。賊環攻之,董摶霄坐城上,遣偏將率騎士突出賊後,約曰:“旗一麾,即還。”既而旗動,騎士還,步卒自城中出。夾擊之,賊大敗。乃結陣而行,以奇轉戰,日數十合,始得至海寧。論功,擢同僉淮南行樞密院事。
董摶霄建議:“淮安為南北襟喉,江淮要衝之地。其地一失,兩淮皆未易復也。為今日計,莫若於黃河上下,並瀕淮,瀕海之地,南自沭陽,北抵沂、顴、贛、榆諸州縣,而連珠營,每三十里設一總寨,就三十里中又設一小寨,使斥堠烽燧相望,巡邏往來,遇賊則併力野戰,無事則屯種而食,然後進有援,退有守。此善戰者所以常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又海寧一境,不通舟楫,軍糧惟恃陸運。其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百里。每人負米四鬥,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給米一升,可供二萬人。此百里運糧之術也。又江淮流民及安東、海寧、沭陽、贛榆等州縣,宜設軍民防禦司,擇軍官材堪牧守者,使居其職,籍其民以屯故地。練兵積穀,且耕且戰,內全山東完固之邦,外御淮海出沒之寇,而後恢復可圖也。”議上,朝廷不能用。
至正十七年(1357),毛貴攻陷益都般陽等路,命董摶霄跟隨知樞密院事卜蘭奚鎮壓。濟南告急,董摶霄率所部援之。賊眾自南山下攻濟南,望之兩山皆赤。董摶霄按兵不動,先以數十騎挑之,賊悉眾來攻,騎兵少卻,伏兵起,合戰,城中兵又大出,賊敗走。泰安賊復逾山來襲濟南,董摶霄擊敗之,於是城守始固。擢淮南行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都元帥,仍賜上尊、金帶、楮幣、名馬以勞之。有嫉妒董摶霄的人在總兵太尉紐的該面前中傷他,令董摶霄依前詔,跟隨卜蘭奚徵益都。董摶霄以老病,請使弟董昂霄代領其眾,朝廷從之。授董昂霄淮南行樞密院判官。不久,命董摶霄守河間府長蘆

董摶霄英勇戰死

至正十八年(1358),董摶霄以兵北行,且曰“我去,濟南必不守。”濟南困陷。董摶霄屯於南皮縣之魏家莊,詔拜董摶霄河南行省右丞,剛任命書到,毛貴兵已至,營壘未完。諸將問計,董摶霄曰:“我受命至此,當以死報國耳。”賊從突至董摶霄前,抓着董摶霄問道:“爾為誰?”董摶霄回答:“我董老爺也。”眾人刺殺之,無血,惟見有白氣沖天。同日,董昂霄也陣亡。事聞,贈宣忠守正保節功臣、榮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諡忠定。董昂霄贈推誠效節功臣,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隴西郡侯,諡忠毅。 [1-2] 

董摶霄人物評價

元史》:摶霄早以儒生起家,輒為能吏,會天下大亂,乃復以武功自奮,其才略有大過人者,而當時用之不能盡其才,君子惜之。 [1] 
新元史》:摶霄號令嚴肅,御將吏凜然不可犯,而四方之士歸之者,禮遇勤至,各取其長任之,故能得人死力。元未名將,摶霄一人而已。 [2] 

董摶霄親屬成員

弟:董昂霄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