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澤山

(山東省大澤山)

鎖定
大澤山,位於山東平度萊州萊西交界處。大澤山面積為401.6平方公里, 東西寬7公里,山脊線在中部。主峯北峯頂海拔736.7米,位於大澤山鎮北台村東3公里處。 [1] 
中文名
大澤山
地理位置
青島市平度市大澤山風景名勝區 [19] 
開放時間
8:00-17:00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10元
主    峯
大澤山海拔736.7米
自然景觀
草原,山嶺,丘陵,火山,江河,湖泊,窪地
適合人羣
家庭,個人,情侶,公司,朋友,小孩,老人,白領,商務
最佳時間
一月,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出遊方式
自助,自駕,市內
景區類型
名山大川

大澤山位置境域

東側為平度—招遠斷裂,北為黃縣斷裂,南有平度斷裂,組成北北東向抬升斷塊。主峯北峯頂海拔736.7米,位於大澤山鎮北台村東3公里處,峯頂石壁鑿有“巨青”二字,周圍泉水甚多,有“羣山環而出泉, 匯為大澤”之稱。
大澤山,系萊山山脈在平度境內的延續,山體為元古代黑雲母花崗岩構成,山勢較緩,相對高度較低,一般在200米左右,頂部岩石裸露,植被覆蓋度大於小珠山山區。 [1] 
大澤山山脈,位於市境北部。地跨大澤山、青楊、大田、龍山、崔召、 雲山、兩目、舊店、石橋、洪山、蟠桃等鄉(鎮)。有大小山頭2,000餘座,較大的山峯有30多座,多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分兩支:一支由大澤山西峯向南與西南方向伸展約20公里, 其中600米以上的山峯有大姑頂、磨錐山、葫蘆巖、李崮頂、茶山等;另一支由大澤山北峯向東和東南方向延伸約20公里,又稱兩目山脈,主要山峯有雙雙、華山、青山、兩目山、雲山、紅山、崮山、洪山等。大澤山又名九青山,大澤山區是平度水果、花生產區。抗日戰爭時期是膠東革命老根據地之一。這裏有旬腹古蹟多處,歷為中外遊人所喜愛。 [2] 

大澤山主要山峯

主峯海拔736.7米,向南與西南方向伸展約20公里,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峯 有大姑頂(海拔729.3米) 、磨錐山(海拔684米) 、葫蘆巖(海拔654米)、李崮頂(海拔 596米)、荼山(海拔560米)、西大峪(海拔550米)、雀石澗(海拔540米)、立山皮(海拔 529米) 、燕窩(海拔520.1米) ;
向東和東南方向延伸約20公里,主要山峯有雙雙(海拔 644米) 、青山(海拔577.4米)、護天峪(海拔521米)。
北峯頂(大澤山主峯),位於大澤 山鎮南台村東3公里處,峯頂石壁鑿有“巨青”二字,周圍泉水甚多,有“羣山環而出泉, 匯為大澤”之稱。 [1] 
由大澤山北峯向東和東南方向延伸約20公里,又稱兩目山脈,主要山 峯有:
雙 雙, 位於大澤山主峯東南1.5公里處,海拔644米。
大崮頂 , 位於大田鄉滿家村西北0.5公里處,海拔603.3米。
護天峪 , 位於大田鄉青山村東南1.5公里處,海拔521米,山岩突出,望山有“護天”之感。
東大峪 , 位於大田鄉澗口村西3公里處,海拔493米,原名暢口店,1961年改稱東大峪。
北大峪 , 原名黃土嶺,位於大田鄉澗口村西3公里處,海拔493米,1961年改稱北大峪。
八口墳 , 位於大田鄉澗口村西3公里處,海拔493米。相傳山下有八口古墳。
筆 山, 因呈“山” 字形,故又名筆架山。位於大田鄉東大田村東2.5公里處,海拔350米。
岐 山 , 位於大田鄉東葛家村北0.5公里處,海山脈山脈拔438.3米。
通通澗 , 位於大田鄉漳口村南1公里處,海拔434.1米。山西北坡有一山漳即通通澗,直通山頂。
望兒山 , 位於大田鄉陳家村西北0.5公里處,海拔387米。
對臼頂, 位於大田鄉前澗村西北0.5公里處,海拔350.8米,山頂有一天然石臼,故名。
大嶗山, 位於大田鄉後澗村南0.5公里處,海拔318米。
歪 頂, 位於大田鄉富澗村西北1.5公里處,海拔338.1米。
磨 山 , 位於大田鄉巴豆子村東0.5公里處,海拔243米。
灰 山 ,位於大田鄉陳家村東南0.5公里處,海拔231.9米。
小孤嘴, 位於大田鄉北大田村西0.5公里處,海拔224.9米。
母雞山 , 位於大田鄉林家村西0.5公里處,海拔166.4米。
北兩目山, 位於舊店鎮西北平度與萊州交界處,海拔370.6米。
周家大山 , 位於舊店鎮九里奮村東北,南與老窯窩子相連,西靠九里奮河,海拔427.8米。
紅 山, 位於舊店鎮滕家村南1.5公里處,海拔487米,舊志有:“石脈赤色,石窩數十處”。
小紅山, 位於舊店鎮方家村西1公里處,海拔340米。
□萊山, 位於舊店鎮郭家沙溝村東南1.5公里處, 海拔336.4米,舊志有“山勢險固”之載。
獨埠山, 位於舊店鎮東上奮村北平度與萊州交界處, 海拔309.5米,其勢平地隆起,獨成一體。
老窯窩子, 位於舊店鎮北廟東村東北2公里處,海拔298.8米,山前坡有金礦線脈。
金 山 ,位於舊店鎮北廟村東北0.5公里處,海拔158米。
圓橋頂 , 位於舊店鎮袁家溝村東南0.5公里處,海拔156.8米。
金頂山, 位於舊店鎮中王埠後村南1公里處,海拔95.4米。
黃 嶺 , 位於石橋鄉徐家上莊村西北1公里處,海拔254米。
酸棗山 , 又名三角山,位於石橋鄉廠口澗村東北0.5公里處,海拔214.7米。
皮狐嶺 ,位於石橋鄉西石橋村西0.5公里處,海拔138.1米。
蠍子山 ,位於石橋鄉李家埠村南1公里處,海拔165.7米。
黃 山 , 位於石橋鄉西營村1公里處,海拔163米。
九目山 , 位於石橋鄉水磨澗村南0.5公里處,海拔162米。
青 山 , 位於龍山鄉欒家村東2.5公里處,海拔577.4米。山上青石嶙峋,故名。
南大峪 ,原名判決店,位於龍山鄉口子村西北3公里處,海拔450米。
雲 山 , 位於龍山鄉雲山窪村東1公里處,海拔388.6米。舊志載:“天降雨,則雲出”。
茶葉頂, 位於龍山鄉口子村東2.5公里處,海拔309米。
龍 山 , 位於龍山鄉龍山前村北1公里處,海拔286米。
火 山 , 位於龍山鄉河莊口村東北0.5公里處,海拔278.8米。
鹿子山, 位於龍山鄉鄧家村北0.5公里處,海拔214米。
坡盆頂 , 位於龍山鄉郝家村西南1.5公里處,海拔237.4米。
女婿埠 , 位於龍山鄉紙坊村西0.5公里處,海拔196.9米。
瘋狗山, 位於龍山鄉鐵匠村西南0.5公里處,海拔193.3米。
鞦韆柱, 位於兩目鄉九山後村西1公里處,海拔425米。山頂有兩根並立的石柱,當地羣眾常以石柱影子看時間。
兩目山 , 位於兩目鄉九山後村東北1.5公里處,海拔417.4米。
洪 山, 位於兩目鄉山裏石家村西北1公里處,海拔298米。明代山東坡有一廟宇名洪門寺,故取名洪山,現無遺蹟。
九 山, 位於兩目鄉山裏石家村北0.5公里處,海拔261米。
鱉 石 , 位於兩目鄉山裏石家村南0.5公里處,海拔246米。山北側有鱉狀巨石,故稱“鱉石”。
抓 山 , 位於兩目鄉山裏程家村北0.5公里處,海拔220米。
黃埠嶺, 位於兩目鄉於家屯村東北1公里處,海拔135.5米。
仙 山, 位於雲山鄉後卧牛石村東1公里處,海拔180.6米。
峯 山 , 位於雲山鄉峯山埠村北1公里處,海拔97.7米。
葫蘆巖 , 位於崔召鎮桃花澗村西,海拔654米。
裕風頂 , 原名珂洛姑。位於崔召鎮上馬村西2公里處,海拔550.3米。1964年由測繪部門改稱裕風頂。
塔 山, 位於崔召鎮陡溝村西南1.5公里處,形如塔,海拔397米。
崮 山, 位於崔召鎮河窪村南1公里處,海拔316米。山勢險峻,但頂部平坦。
松頂子 , 位於崔召鎮路子口村西1公里處,海拔255米。
牛 山 , 位於崔召鎮黃道口村南0.5公里處,海拔236米。
集座山, 位於崔召鎮黃山後村西南1公里處,海拔236.2米。
洪 山 , 位於崔召鎮鳳鳴屯村東1公里處,海拔222.6米。
黃 山, 位於崔召鎮黃山東頭村西0.5公里處,海拔213米。
太平山 , 位於崔召鎮北楊家莊村西0.5公里處,海拔148米。
大魚脊山 , 位於崔召鎮溝東村東北0.5公里處,海拔95.8米。
大骨節山 , 位於洪山鄉山旺村西北2公里處,海拔218.2米。
小骨節山 , 位於洪山鄉上馬台村東北2公里處,海拔180米。
旺後山, 位於洪山鄉公家村北0.5公里處,海拔200米。
平 山 ,位於洪山鄉程戈莊村東1公里處,海拔173米。
招軍頂 , 位於洪山鄉鳳凰屯村南1公里處,海拔158米。
大里山 , 位於洪山鄉南温家村南0.5公里處,海拔186.8米。
嶗金頂 , 位於洪山鄉釣魚台村東南1.5公里處,海拔114.3米。山上砂石含金,尚未開採。
小裏山 ,位於洪山鄉官裏村北1公里處,海拔141.2米。
金花山 , 位於香店鄉蘭家莊村北0.5公里處,海拔223.3米。
窟窿山 , 位於麻蘭鎮麻蘭村東6.5公里處,海拔148.8米,山上有許多碎石形成的峯巢洞。
風 山 ,位於麻蘭鎮山西村東1公里處,海拔105.3米。
華 山山脈, 位於古峴鎮劉家集木村西0.5公里處,海拔164.4米。
以大澤山主峯為中心,位於南與西南的山峯有:
北峯頂(大澤山主峯) ,位於大澤山鎮南台村東3公里處,距市區35公里,海拔736.7米。 峯頂石壁鑿有“巨青”二字,周圍泉水甚多,有“羣山環而出泉,匯為大澤”之稱。
大姑頂 , 位於大澤山鎮所裏頭村東南處, 海拔729.3米,山頂設有電視調頻轉播台, 有環山公路自下而上。 相傳西漢王莽曾起兵駐紮這裏。山上仍有“點將台”、“梳洗樓”等遺蹟。
西大峪 , 又名山口裏。位於大澤山主峯南2.5公里處,海拔550米,1961年改稱西大峪。
雀石澗 , 位於大澤山主峯南側1公里處,海拔540米。山上岩石,多系窩狀。
大刁望 , 位於大澤山鎮所裏頭村東北1.5公里處,海拔530米。
立山皮 , 位於大澤山主峯南3.5公里處,海拔529米。因山上石板直立故名。
燕 窩 ,位於大澤山主峯南側1.5公里處,海拔520.1米。山頂有一形同燕窩的巨
形石塊。
小姑頂 ,位於大澤山鎮裏頭村西南1公里處,海拔498米。
大頂山 , 位於大澤山主峯西北4.8公里處,海拔425米,山頂設有高程測標。
黃土嶺 , 山脈位於大澤山主峯南3公里處,海拔402米,山土呈黃色。
黃 山 ,又名盤龍山。位於大澤山主峯西北6公里處,海拔388米,產大理石。
牛心頂, 位於大澤山鎮高家村西南3公里處,海拔369米。
平頂山 , 位於大澤山鎮高家村西1公里處,海拔339米。
高望山, 位於大澤山鎮朝陽莊村北1公里處,海拔332.3米。
三山頂, 位於大澤山鎮三山東頭村西1公里處,海拔307.4米。有泉子東坡頂、紅葦頂、廟頂。山上原有玉皇廟、娘娘廟、勃齊廟。
香 山 , 位於大澤山主峯西北5公里處,海拔257米。
駱駝山, 又名脱靴山。位於大澤山主峯西北5公里處,海拔231米。
血 山 ,又名鳳凰山。位於大澤山鎮譚家奮村北1公里處,海拔194.6米。
奶子山 ,位於大澤山主峯西北6公里處,有前奶後奶兩山組成,海拔159米。
紅山頭 , 位於大澤山主峯西2.5公里處,海拔150米。山石呈紅色。
芝萊山 ,位於大澤山鎮丁家村北0.5公里處,海拔147米。舊志載:“芝萊山,皇帝所常遊,秦漢祀月,皆在此山”。山下原有玉石碑兩塊,一刻始皇科月,一刻漢武駐蹕。現石碑已損。
狐 山 , 又名菩薩山。位於大澤山鎮潘家村西1公里處,海拔146米。
磨錐山 , 位於青楊鄉巖劉家村東南3公里處,海拔684米。此山形似立錐,故名。
李姑頂, 又名立崮頂。位於青楊鄉盛家村東北3.5公里處,海拔596米。
茶 山 , 位於青楊鄉西巖劉家村東南1.5公里處,海拔560米。舊志載:“土人結茅其上,種榆柳於絕澗之中,亦多產茶”,故名。
夾板山 , 位於青楊鄉下洄村北0.5公里處,海拔284米。
天柱山 ,位於青楊鄉北隋村北1.5公里處,海拔280米。山上有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碑文、題書多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母豬嶺 ,位於青楊鄉上洄村北1公里處,海拔263米。
長嶺山 ,位於青楊鄉棘子嶂村西南1公里處,海拔245米。塔 山 又名陳家小山。
位於青楊鄉塔山陳家村北0.5公里處,海拔195.5米。
招風頂, 位於蟠桃鄉正澗村東北1.5公里處,海拔513米。
蓮花盆山 , 位於蟠桃鄉李家營村東北1公里處,海拔324.9米,山頂有一形似蓮花盆的巨石,故名。
團山頂, 位於蟠桃鄉梨溝村東北1公里處,海拔321米。 山脈山脈
花 山 , 又名花園頂。位於蟠桃鄉欒家村西北0.5公里處,海拔270米。山岩奇特,形似石花。
牛蹄山 , 位於蟠桃鄉公沙村東2公里處,海拔219米。
鳳 山 , 位於蟠桃鄉欒家村西1公里處,海拔218米。
紫荊山 ,位於蟠桃鄉朝陽莊村北0.5公里處,海拔208.8米。舊志載:“荊坡在州北七里,茸秀環繞,一州屏障”。
老母豬山 , 位於蟠桃鄉桃園洞村南0.5公里處, 海拔169米。 山東坡有一石洞名“老母豬洞”,故名。
文王山 , 位於李園鄉馬家店子村東北1公里處,海拔99.9米。
武王山, 位於門村鄉尚疃村東1.5公里處, 海拔97米,山頂上原有武王廟,廟內木志記有“唐王徵東,重修大殿”字樣。
大王埠, 位於田莊鎮前柳坡村西0.5公里處,海拔78.8米。
北塘埠 , 位於田莊鎮北塘村西北0.5公里處,海拔73米。
三合山 , 又名三户山。 位於膠萊河東岸,明村鎮大林家村北0.5公里處,距市區30公里。由尖山、象山、土山三個山頭組成,海拔102米。 [2] 
馬山山脈 ,位於萊州柞村、店子、仲院三鄉境內,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系大澤山脈的延伸部分,海拔300米以上峯頂48個,山體上部大部裸露,基岩為黑雲母花崗岩。主要峯頂有:胡家頂:海拔690.5米,位於柞村鄉東南部,為境內最高點,與大澤山主峯北峯頂南北遙望相對。山體中上部裸露,懸崖壁立,陡峻難攀。傳説古時曾有一姓胡的人家在此居住,狩獵打柴為生,故名胡家頂。坡麓基岩全部為灰白色花崗岩。岩石解理性完全,易於開採,是優質建築料石。馬山:又名馬鞍山。海拔665米。位於柞村、店子、仲院三鄉邊界。因峯頂高低起伏酷似馬鞍,故名。馬山為境內諸山之祖,山體嚴密奇特,巨石聳立,壑谷邃幽,松慄叢生。西南麓曾建有白雲庵,另有一山洞,為舊時人們祭祀老子的地方。山上曾有一泉,稱尤泉,為小沽河發源。又東3公里有明朝所建竹林寺,今遺址尚存。建國後,封山育林,山青水秀,林茂糧豐。老平頂:位於胡家頂西北。海拔603.4米,山體裸露,因峯頂平坦,故名。圍子頂:位於店子鄉境內,老平頂東北1公里,海拔538.7米。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軍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軍,曾在峯頂築有圍子牆,故名,今遺址尚存。水磨頂:位於馬山、胡家頂之間,海拔419.8米,小沽河發源該山谷底,峯頂光滑如鏡,如同水磨而成,故名。 [3] 

大澤山地質

平度在大地構造上,位於沂沭斷裂帶東側,膠北台拱西翼,為一古老基底褶皺地塊。有元古代前震旦系中生界白堊系組成基底的古老變質岩層,廣泛出露於北部山地、丘陵。基岩主要為花崗片麻岩大理岩碎屑岩等。第四系鬆散沉積層,則較集中堆積於東南平原和西南窪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0.8%。積物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北膠萊河下游,新河鎮海相沉積達70米以上。全市可分平北台隆,平南凹陷,平西穹折。以崔家集、昌裏潛在的沂沭斷裂帶分支斷裂為界,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質體。以西為一整套粉子山羣明村組巖系,地層以黑雲母片岩二雲片岩變粒巖角閃巖石墨片麻岩及各種大理岩組成。以東為巨大的火成岩體。大澤山脈就是由火成岩構成,巖性質地堅硬,色別有白、紅等色。主要成份為長石、石英、雲母等。在市東北部石橋鄉的上莊、羅頭斷裂帶以南,為又一套粉子山羣巖系。長約30公里,為前震旦系變質岩層。 在古老巖系之上,第四系鬆散沉積層之下,還發育着良好的白堊系地層。根據勝利油田在蘭底鑽探資料, 厚度達3,000餘米,但大面積被覆蓋。僅在蘭底、南村、唐田、昌裏、六曲、古峴、且戈莊等地有所出露,巖性以紫紅色砂岩為主,局部為礫岩。 [4] 

大澤山水系

淄陽河 又稱陽河、城子河,是北膠萊河下游的一條較大支流,有南北兩源。北源位於平度大澤山主峯東南扯麻線口七林頂西麓, 長5.6公里;南源出於大姑頂西葫蘆巖北麓,長5.4公里。原淄陽河流經大澤山、長樂、昌裏、三堤、灰埠、新河6處鄉鎮,在新河鎮閻家村西注入北膠萊河。1965年開挖澤河後, 在灰埠鎮下劉家村南將該河截斷分成兩條河流。澤河以上長37公里,流域面積186.10平方公里;澤河以下長7公里,流域面積22.60平方公里。

大澤山植被

北部的大澤山,南部的小珠山、大珠山、鐵橛山,海拔均在750米以下,由於長期墾殖, 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臭椿、旱柳、楸等。刺槐、黑松林等均為人工造林油松連翹僅大澤山有自然分佈, 是自然分佈區最南界。森林植被主要特點是:樹木種類少,灌草層不及前兩小區豐富繁茂。常見灌木、草類主要有荊條胡枝子、百里香、酸棗、鼠李、懸鈎子、木防己、吉氏木蘭、郁李多花薔薇、棉槐及野古草白羊草黃背草狗尾草、荻、結縷草等中生、中旱生草本植物 [5] 
包括青島市北部的平度、萊西兩市的北部低山丘陵區。該區地勢複雜,有比較著名的大澤山, 海拔相對高度100~200米。氣候條件,一般年平均氣温大於0℃以上的積温為4 430~4 530℃; 年降水量為700~720毫米,雨量較少。總面積為2 479 002畝,佔全市總面積的15%。土質是棕壤為主,地力較差。土層淺薄,水土流失嚴重。經濟作物主要是花生, 佔全市花生總產量的26.7%,其次是果品,佔全市果品總產量的29%。其中,大澤山葡萄皮薄汁甜,聞名全國。 [6] 
赤松林(Form. Pinus densiflora) 赤松林是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温性松林。屬地帶性松林, 從海拔幾十米至山頂(1 000米)都有自然分佈,是唯一鬆屬自然分佈種, 膠東丘陵區為天然分佈中心。建國前天然次生赤松林已基本破壞殆盡。50年代初,赤松次生林面積恢復到10萬公頃。50年代後期,大部分形成疏殘林或呈散生狀分佈或被人工黑松 (Pinus thuunbergii)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日本落葉松(Larix kaempferi)等其他樹種所更替。至80年代末,僅嶗山王哥莊鎮嶗山林場、華巖寺、膠南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平度市大澤山等尚有殘林面積2.5萬公頃,且大部生長不良, 很難成林,鬱閉度0.3~0.4,僅有蓄積2.13萬立方米。
油松林(Form, Poinus tabulaeformis) 大澤山有自然分佈。嶗山於1958年引種栽培, 主要在海拔700米以上山坡形成建羣種,平均樹高7.2米,鬱閉度0.7,生長一般。伴生喬木樹種有麻櫟、 山合歡、 日本花柏 (Chamaecyparis pisifera) 、 短柄;(Quercus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lata)等;灌木主要有迎紅杜鵑、胡枝子、圓葉鼠李(Rhamnus globosa)、南蛇藤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苔草、獲、唐松草、隱子草、鴨趾草等,羣落總蓋度80%。 [7] 
(三)榛灌叢(Form. Corylus):嶗山、黃島木場口、膠南小珠山、平度大澤山均形成羣落。嶗山北坡海拔400~600米,由榛、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共同組成建羣種。嶗山北九水雙石屋潮音瀑,羣落高50~100釐米,伴生灌草叢發達,多為陰濕型,灌木有短柄袍、胡枝子、大葉鐵線蓮(Clematis heracleifolia)、山椒華北繡線菊三椏繡線菊野珠蘭溲疏等; 草本植物有羊鬍子草、 桔梗、 嶗山百合 (Liliumtsingtauensis)、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野古草、地瑜等。羣落總蓋度80%~90%。榛多生長陰坡、半陰坡厚層土壤,是保持水土優良灌木。 [8] 
葡萄園(Form. Vitis Vinifera):全市面積3 470公頃,年產4 500萬公斤,低山丘陵、平原四旁都有栽培。組成葡萄園主要栽培品種玫瑰香、龍眼和80年代培育的新品種“巨峯”,平度大澤山葡萄馳名全省。 [9] 

大澤山資源

大理石遠景儲量約2000萬立方米, 已探明儲量911.8萬立方米,主要分佈在平度大澤山、萊西等地,以平度大理石為最著名。其次是膠南。 大理岩礦點有兩處,均產於桃林—報屋頂變質岩變形域構造單元內,分別位於黃島區青珠山和石灰山。礦點屬沉積變質型, 呈透鏡狀產於膠南羣邱官莊組。頂底板巖性為二長片麻岩,局部為墨雲片岩。大理岩為灰白色、白色,糖粒狀結構,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方解石白雲石透輝石等。大理岩透鏡體一般厚5~10米,長數十至數百米,分佈不穩定。 石灰山大理岩灰色條帶較多,質量較差,主要用於燒石灰。青珠山大理岩灰色條帶較少,多為白色,成分較純,可做建築飾材。兩礦點都已開採利用多年。 [10] 
大澤山位於平度北部,北峯海拔736.7米,山區植被茂密,素有天然藥源寶庫之稱。藥材資源有玉竹、百合、黃精、蒼朮、連翹、何首烏、杜仲、黃柏厚朴元參盤龍參石葦卷柏、酸棗、葛花、桔梗等。其中,桔梗根條粗長質實、白肉黃心,質量頗佳,是平度縣特產之一。 [11] 

大澤山林業

一般低山丘陵區 大珠山小珠山、大澤山、鐵橛山及嶗山外圍低山丘陵,由於長期墾殖、放牧及人為活動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岩石裸露,木本植物極不發達。原生喬木樹種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山溝兩側有零星的楓楊毛白楊刺槐黑松臭椿、楸、旱柳;大澤山有零星油松。灌木有黃荊百里香胡枝子屬酸棗鼠李屬木防已花木蘭多花薔薇、棉槐、芫花等。黑松、刺槐、棉槐系清末從國外引進樹種。 [12] 
大澤山林場 大澤山林場隸屬平度市,位於平度北部與掖萊州交界處。1949年建場。基礎是大澤山、鐵騎山兩座寺廟地和掖縣集福村大地主的山崗。場部原設在大澤山韭園村,後遷至鐵夼寺,下設三個林區,1985年,總面積為8302畝。其中林業用地7907畝, 非林業用地395畝。主要樹種有松類、櫟類、刺槐、毛白楊等。立木蓄積量1.5萬立方米。場內有果園100畝。有職工55人。 [13] 

大澤山氣候

青島氣候的基本特點是:“春遲、夏涼、秋爽、冬長”。夏半年,東南季風自海洋帶來大量暖濕空氣,造成青島雨熱同季,氣候濕熱而多雨,呈現為海洋性氣候特點;冬半年,季風自歐亞大陸吹來,青島在冷高壓氣團控制之下,氣候乾燥、温度偏低,顯示出大陸性氣候特點。由於受海洋環境直接調節的影響, 氣候主要顯示為諸多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徵: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温度適中,四季分明。 青島因三面環海,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大一倍多,海水温度可直接調節青島的氣候,故冬季較內陸温暖, 夏季又格外涼爽;青島東依嶗山、西有大小珠山等山脈,均對冷暖空氣的流動起着屏障作用,致使方圓400裏的嶗山南側與北坡氣候有“十里不同天”之稱。北坡如“關東”,10月初就見飄雪,凍冰早一個月;南側賽“江南”,不僅茶園片片,竹林茂密, 且有熱帶棕櫚植物達數百種。嶗山主峯高達1 133米,它能強迫暖濕空氣抬升,加劇山區降水,故主峯的雨量較山下多近一倍。 [14] 
較濕潤温涼糧油棉林氣候區域。該區主要包括青島西北部的平度縣,有南村、亭蘭、郭莊、仁兆、蘭底、宅科、萬家、張家坊、崔家集、前樓、中莊、蓼蘭、香店、王家站、李園、何家店、張戈莊冷戈莊、古峴、麻蘭、白埠、明村、馬戈莊、張舍、田莊、官莊、新河灰埠、三堤、長樂、昌裏、唐田、青楊、大澤山、大田、龍山、崔召、蟠桃、洪山、雲山、兩目、石橋、舊店等45處鄉鎮。該區的乾燥度“K”為1.11, 是全市最乾燥的地區。年降雨量為691.3毫米,居全市最少;0℃以上年積温為4081.4℃,無霜期197天。 [15] 

大澤山旅遊資源

大澤山 位於平度市東北35公里, 綿亙於青島、煙台兩市接壤處,面積324平方公里。 大澤山峯巒疊嶂,怪石嶙峋,奇泉遍佈,名勝古蹟繁多。秦漢以來,高人名士多隱於此。山半智藏寺始建於唐,又稱下寺,香火一度盛極,1943年毀於日軍之手。現尚存遺址,規模頗巨,周圍崖壁歷代佛家偈語石刻甚豐。址東側為塔林,雕砌精美,造型別致。近有“邀月台”。寺西側聚景台上建有“聚景亭”,為石亭,亭西山澗林木葱鬱,奇石遍佈,相傳范蠡曾偕西施來此隱居,故名“范蠡澗”。
由寺沿階北上,一路溪水潺潺,少頃即達日照庵,俗稱“上寺”,以日出即照而得名,曾毀於戰亂,今仿古重建。庵內供奉碧霞元君、無生老母、觀音菩薩、送子娘娘等女神。舊時,農曆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二十六日為大澤山日照庵廟會,屆時人山人海。碑載: “遠近接踵而至,人煙輻輳,時常送牌立匾,以彰其盛德,修廟送衣,以安其尊座”,“每值朔望,虔誠致祭,歲月無間”。今之日照庵廟會,已成為容宗教朝聖、修學觀光、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節日盛會。
庵東側有一天然石洞,大如廣廈,名“老母洞”,又名“蓮花洞”,相傳為隋末紅蓮聖母女徒楊斯玉練藝修道之處。洞外一箱形巨石,名“箱子石”,上刻“書藏萬卷”四字,傳為楊的藏書處。蓮花洞外,有古松兩株,相對而生,一株匍匐而起,似卧龍翹首,名卧龍松;一株松蓋翩翩,如鳳凰展翅,曰鳳凰松,被譽為“龍鳳呈祥”,為山中奇景。日照庵西側,遍佈碑碣,長達裏許,多逾百計,此即著名的大澤山碑林,被譽為“天然古代書法藝術展覽館”。
大澤山多泉,主要分佈在上寺、下寺周圍,有乳泉、甘露泉、珍珠泉、湧泉、鳳池、天池……,各具神韻。引人入勝者,當推位於雙眼石東側的八角琉璃井,由花崗岩條石砌成八角形而得名,相傳曾有神龍潛於此,故又名“龍潭”。水深數米,終年不涸。史載,明萬曆三十年春大旱,時任萊州知府龍文明親率僚屬進山謁龍潭祈雨有應,欣喜之餘,於龍潭之旁建龍神祠以資紀念,祠已久廢。龍潭融諸泉之水匯入虎溪南流至水門,瀉入深谷,噴珠濺玉,形成虎溪飛瀑奇觀。 出日照庵,越梳洗樓,即至瑞雲峯,險絕陽壁鐫刻着明萬曆三十六年王之都所書“瑞雲峯”三巨字,字徑3米,筆力雄強,宛若一幅金碧巨幛凌空高掛。
西上行,攀“八步緊”,跨“張飛騙馬”,越“鷂子翻身”,穿“通天洞”,即可登上海拔736米的北峯極頂。 峯頂鐫有“身依北斗□尺五天”字句。據載,北峯頂曾半巖壘石為城,亦名皇城頂,又名赤眉寨。新莽末年,赤眉義軍曾佔據此山。抗戰時期,此處是膠東軍區西海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北峯三面峯巒環抱,西為飛來峯,東為日觀峯,南為金剛崮。
北峯西側, 一高逾數丈的巨石矗立,陡峭奇險,上鐫“孤峯獨秀”4字,名“鷹不落峯”。
北峯至西峯,需穿越九連洞。九連洞因由九個天然石洞相互通連而得名,各洞均有名人題字,如“摩蒼”、“洞口仙峯”、“上天雲送客,出洞鶴迎人”等。洞內道曲路盤,光線幽暗,爽風颼颼,穿行其中,如入仙境,故又名飛仙洞。 出洞南行,攀“上天梯”,穿“一線天”,渡“仙人橋”,即達西峯頂。峯頂有“青天外”、“別有天”、“清風白雲”、“海闊天空”等刻字及望海樓遺址
西峯東側山腰險絕處有一石屋,名“紅廟”,傳為明代書法家、曾被明天啓皇帝譽為“神筆”的劉耳枝青年時代讀書處。
紅廟下行,一路奇石嶙峋,千姿百態,如眠羊,如脱兔,如起鵲; 似天狗望月、魚鑽山、老翁曬背少婦理鬢; 還有天耳石、無眼石、蟾蜍石、獅子石、盤龍石、金龜石蝸牛石、樓子石等,惟妙惟肖。 “大澤疊翠”、“大澤晴雲”分別為今古“平度八景”之一。大澤山林場是山東省省級森林公園。
東嶽石遺址 位於大澤山鎮東嶽石村附近。 1959年發現,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70米,部分文化遺存暴露於地表層外。按國際慣例,以地名命名為東嶽石遺址。1960年,山東考古隊對遺址進行發掘,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 1984年,東嶽石文化遺址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山摩崖石刻 天柱山位於平度市區北25公里,屬大澤山脈,孤峯拔地。山中遍佈東漢、北魏、東魏、北齊以及金、元等歷代摩崖刻石,其中尤以魏碑名世,又被人稱為天柱山魏碑。 天柱山最著名的刻石是鄭文公碑,刻於“鸞峯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高3.2米,寬1.5米,文19行,共881字。系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於永平四年 (511年) 為其父鄭羲所立。因其在掖縣雲峯山留有內容和書體相同的另一刻石,故天柱山碑稱“上碑”,雲峯山碑稱“下碑”。碑文內容係為鄭羲及其家族歌功頌德。其書法藝術極為精湛,清代中期以來,著名書法家原元、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都極力推崇。有“魏書之冠”之譽。
天柱山峯頂東北側有一天然石室,室內壁有鄭道昭書鐫的《天柱山東堪石室銘》。山之險要處,有大字題刻數處。山之西麓劈石門旁舊有鄭道昭之子北齊光州刺史鄭述祖天統元年(565年)書鐫的《天柱山銘》。皆為魏書精品。 天柱山西麓劈石門旁有一石窟,俗稱“石屋”。窟內鑿有數十尊佛像,並刻有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姚保顯造石塔記》,是重要的北朝文化遺蹟。 天柱山摩崖石刻蜚聲國內外書法界,每年接待海外遊客約千餘人次,以日本、韓國書法家居多;接待國內遊客3萬餘人次。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天柱山摩崖石刻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青島市第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民兵聯防舊址 位於大澤山西麓、北峯頂西南角下,東起東大峪,西至韭園村西嶺, 南至所裏頭,北到杏山,方圓約5公里。此處地勢險要,是膠東抗日根據地西部的屏障,也是通往渤海抗日根據地的走廊。抗日戰爭時期,高家、韭園、南台、北台、所裏頭等村莊的民兵組成民兵聯防,開展游擊戰、麻雀戰地雷戰等,配合主力部隊作戰600餘次,取得了輝煌勝利。著名戰例有:杏山阻擊戰、高家地雷陣北杏打洋馬、棉花頂擺疑陣、七天三捷等。現存的遺址有: 報警處、勾石嶺民兵抗日戰鬥掩體、大澤山西麓的藏軍連環洞、梧洞澗兵工廠舊址、北石山戰鬥舊址、圍子頂掩體、所裏頭瞭望哨、杏山阻擊戰舊址、高家村阻擊戰舊址、高家地雷陣舊址。
桃花澗 位於大澤山大姑頂下。每逢孟春,谷中樹葱蘢,桃花如雲,野花如繡。清代進士李學詩曾在此隱居。澗中有一眼清泉,名“清水甕”,其水清澈甘冽,澇天不溢,旱天不涸。“清水甕”北面的山築有城牆,人稱“城子山”。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與遼軍作戰,曾被困於此,築城堅守,現仍見古城牆遺址。 [16] 

大澤山旅遊節慶

平度葡萄節原為“大澤山葡萄節”,起源於大澤山“財神會”。青島平度市北部的大澤山素有“葡萄之鄉”之稱。漢時,大澤山就有移栽葡萄的歷史。該地區出產的葡萄穗大粒飽, 色澤鮮豔,甘甜多汁,是傳統的地方名特產品。相傳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途經大澤山,出於忌諱,將“龍眼”葡萄賜名為“獅子眼”葡萄,賜名這天時逢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恰巧,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認為是太宗皇帝的恩賜,因此,人們就把每年的這一天作為紀念,後來逐漸演變成農民的傳統節日“財神會”,俗稱“財神爺生日”。
1987年,中共平度市大澤山鎮委、鎮人民政府根據廣大果農的意願,決定將農曆七月二十二日的“財神會”改為“大澤山葡萄節”。自此,每年這一天廣大果農歡聚一起,載歌載舞,歡慶葡萄豐收。鎮黨委、鎮政府也在這一天對在葡萄生產中作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同時邀請四方客人展銷、品嚐葡萄,提高大澤山的知名度。 1991年,中共平度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大澤山葡萄節改為“平度葡萄節”,時間定在每年9月1~3日。 平度葡萄節由此成為集文化、旅遊與經濟為一體的重要節慶活動。每年葡萄節期間,中外遊客和當地羣眾約10萬人參加節慶活動。
’ 91平度葡萄節於1991年9月1~3日在平度市舉行。國家、省、青島市有關領導及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意大利港澳台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賓出席了開幕式。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樹芳、青島市副市長王增榮、新加坡實業投資私人有限公司代表分別致辭。1000餘名工人、學生組成的花束、葡萄、彩旗、腰鼓等12個方隊, 部分廠礦企業排演的高蹺、雜耍、旱船、舞龍以及100部汽車組成的彩車隊進行了遊行表演,賓客參觀了大澤山自然景觀和葡萄種植園,品嚐了新鮮的大澤山葡萄。節日期間舉辦了葡萄節燈展,進行了經濟貿易洽淡,舉辦了工業產品展銷會。 [17] 
大澤山石頭節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舉辦,由“石匠節”(或稱“山神爺生日”)演變而成。相傳,東魏武定年間(543~550年),青島平度天柱山下一户石匠在巨石上鑿了一個能容納10多人的石窟,窟內四周雕刻了眾多山神佛像,石窟造像完成正值武定六年(549年) 農月三月十六日。後來,人們便把這天稱為“山神爺生日”,也叫“石匠節”。由於大澤山鎮石料資源豐富質優,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為充分發揮石料資源優勢,90年代初,當地政府把農曆三月十六日的“石匠節”定為“大澤山石頭節”。節日活動主要為展銷石料產品、交流石料加工技藝、進行民間藝術演出和旅遊活動等。 1991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大澤山鎮駐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載歌載舞,歡慶首屆石頭節。石頭節期間舉辦了石料工藝品展覽評比、民間藝術表演和遊覽活動。 ′92大澤山石頭節期間,大澤山鎮政府舉辦了石材貿易洽談會,來自日本、韓國、東南亞及北京、 上海等國內外客商參加了交易會,各類石材交易額達753萬餘元。舉行了舞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武術等表演活動。 ′93大澤山石頭節期間,大澤山鎮政府舉辦了石材貿易展銷洽談會,石材交易額達到1100餘萬元,同時進行了民間藝術表演和石材雕刻大賽。 [18] 

大澤山史料記載

大澤山
大澤山(5張)
據志書記載:“羣山環而出泉,匯為大澤,以此名也。”此山層巒疊樟,奇松異石,林壑靜幽,雄深偉麗,因秦漢以來,名士高人多隱居於此,故又號神仙窟宅。宋金時期,遊人漸多。明清兩代,山中寺院香火甚旺,登山觀日和進香者絡繹不絕。現分為皇城、西坡、大姑頂、桃花澗天柱山御駕山森林公園遊覽區。其山多寺院,如智藏寺、日照庵等。大澤山多有奇石峭壁,如登西峯峯前陡崖高約4米,巖壁有供手足攀登的石窩10餘個,手抓腳蹬,別有情趣。大澤山西坡南側有一天然巨佛,形神俱備,佛是一座山,山擁一座佛,實為罕見的天然雕塑。此山歷史積澱甚厚,有無數動人的傳説、名人佚聞或遺蹟,如鬼谷洞孫龐學藝、范蠡澗范蠡西施隱居、漢代赤眉軍拒守皇城、隋代楊斯玉箱子石藏書、李世民射石出水、明代户部右侍郎書法家劉耳枝讀書處-紅屋(“讀書大澤山中,採柿葉學書”《掖縣誌》)等。大澤山的自然地理環境十分適宜於葡萄生長,現有葡萄種植面積數萬畝,故有“葡萄之鄉”之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題詞讚譽:“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每年九月(一般八月底九月初週末)葡萄成熟季節舉辦葡萄節,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多屆,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觀賞“大澤晴雲”的勝景
平度大澤山 平度大澤山
提起大澤山,好吃的人會説,那裏的“玫瑰香”、“澤山一、二號(又名澤香、澤玉)”葡萄最好吃了,又甜又香!好玩的人會説,那裏的山雄、險、奇、幽,最適合探險休閒了!喜歡書法的人會説,那裏是魏碑書體之發祥地,是中國的書法名山!大澤山鎮,一個“羣山環而出泉,遂匯為大澤”而得名的鄉鎮,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着獨特的自然資源,每一個知道她的人總能説出喜歡她的理由。曾經使“秦皇遊而忘返,武帝過以樂留”的古鎮作出了新的規劃,向投資者伸出橄欖枝,以建設美化這片古老而文明的地方。

大澤山自然資源

葡萄資源
大澤山葡萄 大澤山葡萄
馳名中外的大澤山葡萄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即引進繁育。唐朝時,唐太宗即將當地的“龍眼”葡萄賜名為“獅子眼”,到元代初具規模。1984年,大澤山鎮即建成以葡萄種植為主的果品生產專業鎮,現種植面積已達2000公頃,年總產25000噸左右。該鎮出產的優質葡萄曾在全國農業博覽會行評中奪四連冠,並在青島、昆明兩屆世博會上獲金獎,盛產的“玫瑰香”在品質上名列全國榜首。用大澤山葡萄釀造的葡萄酒,連續兩屆在布魯塞爾葡萄酒精英評酒會上奪金獎。1995年,被全國首屆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全國首家“中國葡萄之鄉”,逐漸樹立了“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的葡萄品牌形象。2005年9月,大澤山鎮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大澤山葡萄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2006年大澤山葡萄被確定為北京2008奧運會推薦果品。2010年,全鎮已擁有中外葡萄品種200多個,發展優質葡萄3萬多畝,年產量5000萬公斤,培育的“玫瑰香”、“澤山一號”、“巨峯”、“金手指”等優質品種多次獲得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葡萄產業已成為一大支柱產業,佔全鎮農業總收入的80%以上。
名勝古蹟資源
大澤山 大澤山
風光秀麗的大澤山,名勝薈萃,古蹟棋佈。早在新石器時代,曾使“黃帝所常遊,與神會”。“五甲龍山文化遺址”、嶽石文化東嶽石遺址”、“城皇崖商周文化遺址”的發現,為大澤山的史前文化增加了厚重感,且“東嶽石遺址”於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國時期,齊八大神祠之一的“月主寺”即建在芝萊山陽。此外,猴子嶺春秋烽火台、戰國古驛道尚存;大澤山主峯之陽,系西漢末年赤眉軍之根據地,其石城故址、石臼遺蹟、赤眉塹尚存,稱曰“古皇城”;古皇城內峯險澗深,石怪洞奇,瀑高泉清,林幽草密,名人高士多隱於此,號為“神仙窟宅”。自盛唐以來,建有“智藏寺”、“日照庵”、“三藏廟”,又成為達官顯貴探奇攬勝、拜佛求仙的神域仙境;天柱山“北朝摩崖刻石”,屬魏碑書體之發祥地,為1988年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書法名山”;位於“石雷之鄉”的“抗日戰爭紀念館”與“大澤山刻石和墓塔林”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嶽石文化 嶽石文化
石材資源
鎮境內以“櫻花紅”、“澤山青”、“芝麻白”、“澤山花”、“雪花白”為主要品種的花崗岩和大理石儲量豐富。自古以來,傳統的石雕工藝為世人所稱絕。漫山五百餘處摩崖刻石和百餘方碑林,天柱山“東魏石窟”及石塔、右仲翁造象,全由大澤山人所雕刻。以礦山開採、石材深加工的石材產業迅速發展,產品多達四個門類40餘個品種。大澤山鎮亦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石材基地”.

大澤山簡介

大澤山 大澤山
大澤山 位於平度市東北35公里, 綿亙於青島、煙台兩市接壤處,面積324平方公里。 大澤山峯巒疊嶂,怪石嶙峋,奇泉遍佈,名勝古蹟繁多。秦漢以來,高人名士多隱於此。山半智藏寺始建於唐,又稱下寺,香火一度盛極,1943年毀於日軍之手。現尚存遺址,規模頗巨,周圍崖壁歷代佛家偈語石刻甚豐。址東側為塔林,雕砌精美,造型別致。近有“邀月台”。寺西側聚景台上建有“聚景亭”,為石亭,亭西山澗林木葱鬱,奇石遍佈,相傳范蠡曾偕西施來此隱居,故名“范蠡澗”。 由寺沿階北上,一路溪水潺潺,少頃即達日照庵,俗稱“上寺”,以日出即照而得名,曾毀於戰亂,今仿古重建。庵內供奉碧霞元君無生老母、觀音菩薩、送子娘娘等女神。
舊時,農曆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二十六日為大澤山日照庵廟會,屆時人山人海。碑載: “遠近接踵而至,人煙輻輳,時常送牌立匾,以彰其盛德,修廟送衣,以安其尊座”,“每值朔望,虔誠致祭,歲月無間”。今之日照庵廟會,已成為容宗教朝聖、修學觀光、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節日盛會。 庵東側有一天然石洞,大如廣廈,名“老母洞”,又名“蓮花洞”,相傳為隋末紅蓮聖母女徒楊斯玉練藝修道之處。洞外一箱形巨石,名“箱子石”,上刻“書藏萬卷”四字,傳為楊的藏書處。蓮花洞外,有古松兩株,相對而生,一株匍匐而起,似卧龍翹首,名卧龍松;一株松蓋翩翩,如鳳凰展翅,曰鳳凰松,被譽為“龍鳳呈祥”,為山中奇景。日照庵西側,遍佈碑碣,長達裏許,多逾百計,此即著名的大澤山碑林,被譽為“天然古代書法藝術展覽館”。
大澤山多泉,主要分佈在上寺、下寺周圍,有乳泉、甘露泉、珍珠泉、湧泉鳳池、天池……,各具神韻。引人入勝者,當推位於雙眼石東側的八角琉璃井,由花崗岩條石砌成八角形而得名,相傳曾有神龍潛於此,故又名“龍潭”。水深數米,終年不涸。史載,明萬曆三十年春大旱,時任萊州知府龍文明親率僚屬進山謁龍潭祈雨有應,欣喜之餘,於龍潭之旁建龍神祠以資紀念,祠已久廢。龍潭融諸泉之水匯入虎溪南流至水門,瀉入深谷,噴珠濺玉,形成虎溪飛瀑奇觀。
出日照庵,越梳洗樓,即至瑞雲峯,險絕陽壁鐫刻着明萬曆三十六年王之都所書“瑞雲峯”三巨字,字徑3米,筆力雄強,宛若一幅金碧巨幛凌空高掛。 西上行,攀“八步緊”,跨“張飛騙馬”,越“鷂子翻身”,穿“通天洞”,即可登上海拔736米的北峯極頂。 峯頂鐫有“身依北斗□尺五天”字句。據載,北峯頂曾半巖壘石為城,亦名皇城頂,又名赤眉寨。新莽末年,赤眉義軍曾佔據此山。抗戰時期,此處是膠東軍區西海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
北峯三面峯巒環抱,西為飛來峯,東為日觀峯,南為金剛崮。 北峯西側, 一高逾數丈的巨石矗立,陡峭奇險,上鐫“孤峯獨秀”4字,名“鷹不落峯”。 北峯至西峯,需穿越九連洞。九連洞因由九個天然石洞相互通連而得名,各洞均有名人題字,如“摩蒼”、“洞口仙峯”、“上天雲送客,出洞鶴迎人”等。洞內道曲路盤,光線幽暗,爽風颼颼,穿行其中,如入仙境,故又名飛仙洞。 出洞南行,攀“上天梯”,穿“一線天”,渡“仙人橋”,即達西峯頂。

大澤山觀光索道

大澤山觀光索道大澤山旅遊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由河北阜平萬方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承擔,觀光索道及西山門區域、皇城景區內的建設開發等,2012年內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完工後申報國家AAAA級景區。大澤山風光秀美,名勝薈萃,是東萊文明、嶽石文化、魏碑書法文化的發祥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項目建成後將打造成山東半島乃至全國知名的精品景區。 索道項目建成後將與大澤山葡萄,石材,大姜等形成特色經濟帶,帶動農業和旅遊業的發展。

大澤山交通信息

由青島乘長途車至平度市區,從平度市區到景區有公交車。進大澤山皇城區,30座以上的大客車上山困難,需換車登山。
參考資料
  • 1.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篇 地 貌  第一章 山地丘陵   第一節 山 地    侵蝕—剝蝕低山
  • 2.    平度市志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山 脈
  • 3.    萊州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貌   第二節 山脈
  • 4.    平度市志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 質
  • 5.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五篇 植 被  第三章 植被羣落   第二節 植被區劃    一般低山丘陵植被小區
  • 6.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六篇 自然資源  第一章 自然區   第二節 自然分區    膠北低山、丘陵區
  • 7.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類型   第一節 林業植被    松林羣系組
  • 8.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類型   第二節 灌、草植被    灌 叢
  • 9.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類型   第三節 農業植被    木本類型
  • 10.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六篇 自然資源  第四章 礦產資源   第一節 非金屬資源    大理石資源
  • 11.    青島市志 醫藥志 第一篇 中藥  第一章 藥材生產   第一節 藥源
  • 12.    青島市志 農業志 第四篇 林 業  第一章 林業資源   第二節 樹種分佈
  • 13.    青島市志 農業志 第四篇 林 業  第二章 造林營林   第二節 國營林場
  • 14.    青島市志 氣象志 第一篇 氣象環境  第一章 氣象特徵   第一節 氣候特點、資源
  • 15.    青島市志 氣象志 第一篇 氣象環境  第一章 氣象特徵   第二節 季節、區域劃分    氣候區域劃分
  • 16.    青島市志 旅遊志 第一篇 旅遊資源  第三章 市郊資源   第四節 平度市
  • 17.    青島市志 旅遊志 第二篇 旅遊開發  第四章 旅遊節慶   第三節 平度葡萄節
  • 18.    青島市志 旅遊志 第二篇 旅遊開發  第四章 旅遊節慶   第十節 大澤山石頭節
  • 19.    大澤山  .攜程[引用日期2021-03-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