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珠山

鎖定
小珠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境中東部,前襟靈山灣,後帶齊長城。山勢東南-西北向。主峯大頂海拔724.9米,崛起於靈山衞西北,與次峯釜台筒南北對峙,雙峯嵯峨,高入雲際,海拔高度為青島市西域羣山之最。
小珠山山體以花崗岩為主,是很好的建築用石材。山區名勝甚多,《齊乘》謂之岸海名山,是青島小珠山風景區珠山國家森林公園所在地。 [1] 
中文名
小珠山
所屬山系
嶗山山脈伸越膠州灣在膠南的延伸部分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走    向
東南-西北向
主    峯
大頂海拔724.9米
面    積
35 km²

小珠山名稱由來

據《增修膠志》載:“小珠山與大珠山皆古朱山也。”《封氏聞見記》雲:“州山即為朱山,淳于州國也,吳楚之人謂州為朱,則此山宜名州山。”《膠州志》載:“治南有大、小山,海疆名鎮也。小珠千巖攢空兩峯特起,萬山皆在其下;大珠山綿亙百餘里,東插入海,勢如巨鰲,二山錯立,天表雲氣,出沒不絕,夏尤蓊蔚,望之累累若珠。”據此,小珠山之名,因景觀特徵而得名,或因“朱”演義成“珠”,又因其面積較大,珠山小,故名小珠山,民謠有“小珠山不小,大珠山不大”之説。 [1]  齊乘》謂之岸海名山。 [2] 

小珠山位置境域

小珠山在山東半島的位置示意圖 小珠山在山東半島的位置示意圖
小珠山境及走向示意圖 小珠山境及走向示意圖
小珠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南部原屬膠南縣北部)境中東部,前襟靈山灣,後帶齊長城。山勢東南西北向。 [3]  [2]  山體長7公里,寬5公里,面積35平方公里。 [1] 
小珠山支脈較多,蔓延至靈山衞、隱珠、膠南薛家莊、王台、紅石崖及黃島區辛安、薛家島等8處鄉鎮。東部有支脈4條:南行者起澇山子至大灣;起老君城子南至花科子;起鵓鴿山經扒山南轉至黃山。東行者起鵓鴿山經牛王廟東至於家河。中部有支脈4條:起紮營山大黑箭經華山南至朝陽山;起水城北山南至海;起大崮頂過老君塔山北至龍斗山;起報屋頂經石灰山、喜鵲山、廟子埠北至王台東嶺。西部有支脈4條:起黃山經茂隆山、團結嶺、大苗山、西接七寶山、起茂隆山迴旋西南,分支抵別家嶺、大陡崖南嶺、尚莊東嶺和宅科南嶺;起黃山南經香爐石西南,再過曹城山、雙鳳山至平嶺;起曹城山,東過虎背山,南經固山,再過隱珠山,南至石嘴子入海。
另外,小珠山周圍高丘陵有:大箍頂(海拔381.3米)、龍雀山(海拔350.9米)、鏡台山(海拔263.0米)、陡樓(海拔369.4米)及薛家島大間山(海拔146.0米)。小珠山低山區的西、北面有鏡台山(海拔263米)、建樓(海拔369.4米)、捉馬山(海拔237.9米),以及膠州灣以南沿海的高丘陵。 [2]  [3]  [2] 
主峯大頂海拔724.9米,崛起於靈山衞西北,與次峯釜台筒南北對峙。“雙峯嵯峨,高入雲際”,海拔高度為青島市西域羣山之最。 [1] 

小珠山主要山峯

小珠山主峯地區地貌特點 小珠山主峯地區地貌特點
小珠山及其支脈範圍內,有海拔百米以上的山近百座。主要有:
小珠山(主峯),位於辛安鎮和柳花泊鄉的西南部,跨黃島區與膠南縣兩地。呈東南西北走向,長約13公里,寬8公里,面積104平方公里。主峯海拔724.9米,系境內羣山之首。小珠山地處海濱,景觀獨特,層巒疊嶂,奇峯陡峭,最高者為大頂。大頂之南有白石頂,兩峯對峙,高入雲霄。周圍有陡石山、洞門山、鵓鴿山、炮架山、大小崮、徐山等諸山環抱。中有天門、天橋、垂背石、船石、直樓、四角石、瀑石、穿心石、紗帽石、有桃木溝、尖頂澗、甘泉、仙人跡,有朝陽寺、大庵、小庵等名勝古蹟。
黃山,位於隱珠鄉駐地西北9.5公里處,為隱珠、薛家莊、鐵山三鄉之界山,東西向,面積約3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41米。《膠州志》稱:“樹木蔭翳,諸溪旋繞,為州中勝地。”
黃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西4公里處。海拔46米,面積0.4平方公里。因該山土層呈黃色,故名黃山。東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黃山,位於黃島鎮政府駐地東北1公里處。海拔53.5米,面積0.5平方公里。山圓形。北,東,南三面建有黃島油庫和原油輸出碼頭。因該山土壤為黃色,故名黃山。
報屋頂,位於隱珠鄉駐地西北8.7公里處,是隱珠鄉與薛家莊鄉之界山。西有黃山,東有石寨。面積1.2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41.6米。山頂較平,舊有豹窩,俗稱豹窩頂。
石寨,位於隱珠鄉駐地西北7.8公里處,東北西南向。面積0.8平方公里。頂峯峭石矗立,海拔235米。
虎背山,又稱虎皮山。位於隱珠鄉駐地西北6公里處,西北東南向,北高南低,狀如虎背。面積2.5平方公里,海拔136.4米。
陡樓山,又稱鬥樓山。位於隱珠鄉駐地北7.5公里處,屬小珠山支體。面積8.7平方公里。主峯海拔369.4米。山上有天然洞穴一處。
紮營山,位於隱珠鄉駐地北8.5公里、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處,為小珠山支體。東北西南向,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主峯海拔412米,面積2平方公里。山上有齊長城遺址。相傳,戰國時楚攻齊至此紮營(或言古代修齊長城時,曾在此山上駐紮過軍隊和民工),故名。
七墩山,位於隱珠鄉駐地北4.1公里處,系陡樓山支體。西南東北向。長約1公里。寬約0.7公里。主峯海拔197.5米。山體自東南向西北有七個山頭,狀如墩,故名七墩山。
鏡台山,位於隱珠鄉駐地北5公里,系小珠山餘脈。南北向,楔形。長約3公里,寬約2公里。主峯海拔263米。山東麓有法若真墓。山頂平緩如台,登之南眺,海面閃光如鏡,故稱鏡台山。
孤山,位於隱珠鄉駐地北4.3公里處,南北向。山體孤立。面積0.6平方公里。主峯海拔124.3米。上有測量標誌。
華山,位於隱珠鄉駐東4.2公里,東南西北向。長約2公里,寬約1.5公里。主峯海拔155.8米。
朝陽山,位於隱珠鄉駐地東5.8公里,與靈山衞鎮交界處。海拔149米。南坡傾斜入海。上有測量標誌。
土崮山,位於靈山衞北6公里,與辛安鎮交界處,系小珠山支體。西連鵓鴿山,東入辛安境,西南東北向。面積2平方公里。山頂有三巨石,名船石、篷石、錨石。山體表面少石多土,故名。
鵓鴿山,位於靈山衞西北5.7公里,與辛安鎮交界處,系小珠山支體。東北接土崮山,西南東北向。面積約1平方公里。主峯海拔307米。因多產鴿,故名。
鵓鴿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七甲山前。海拔158米,面積0.2平方公里。因山後多峭壁、野鴿羣集,當地人稱鴿子為鵓鴿,故名鵓鴿山。
鵓鴿山(北),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處。海拔307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該山的懸崖陡壁上常有眾多的野鵓鴿棲宿故名鵓鴿山。又因該山位於另一鵓鴿山北,所以又稱北鵓鴿山。
扒山,位於靈山衞北5公里,南北向。長約1公里,主峯海拔104.2米。
扒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南1公里處。海拔146米,面積0.3平方公里。系一土山,因遠看狀似一頭牛趴在地上,故名趴山,又稱扒山。
趙家山子,位於靈山衞西3.6公里,系小珠山支體。山體圓形。面積0.8平方公里。主峯海拔115米。
茂隆山,位於薛家莊西南3.1公里處,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有9個山峯組成,狀如帽,俗稱九頂帽兒山。主峯海拔146.6米。
石灰山,亦稱趙家山,十會山。位於薛家莊東南4.3公里處,界隱珠。東北西南向。面積約3平方公里。海拔312米。東北2.3公里有喜鵲山。
石灰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5公里劉家莊村西。海拔312米,面積2平方公里。因該山產石灰石,故名石灰山。
喜鵲山,位於薛家莊鄉沙溝水庫東北。海拔308米。面積6平方公里。東有插旗崖,北有大黑澗。
靈鵲山,位於紅石崖鎮南部,為紅石崖鎮與黃島區辛安鎮的界山。東西走向。長2.5公里,寬約1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主峯大頂子海拔350.9米。
門樓山,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北4公里處,其西為大頂子。東臨膠州灣,海拔307米。石質為片麻岩與砂岩。山上松樹密佈,多生映山紅,花盛時,紅映山谷,故舊稱花林山。因該山有一岩石形似門樓,故稱門樓山。
龍斗山,位於紅石崖鎮東南部,系靈鵲山支體。面積0.5平方公里。西南東北向。山腰有含磷風化石,色如綠豆,故又稱綠豆山。
大營子,位於紅石崖東南3公里,系龍斗山支體。海拔61米。上有古城殘垣,牆寬約3米,周長500米。古有兵營。東南有漢代墓葬。
凰蹲山,位於紅石崖鎮西南部,老君塔山以北。主峯海拔148米。傳説曾有鳳凰落此,故名。
牛臍山,位於紅石崖南部,靈鵲山之北。主峯海拔146米。山頂狀如牛臍,故名。
老君塔山,位於紅石崖鎮西南隅、柳花泊鄉政府駐地北3公里,為紅石崖鎮、王台鎮、薛家莊鄉、辛安鎮之界山,屬小珠山支脈。面積約1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36.3米。山體呈四邊形。原名鳳凰山。因明朝中期,有人在該山前坡建石塔一座,內供老君神像,稱之為老君塔(老君堂),故鳳凰山逐漸改名為老君塔山。後,當地村民又依老君塔建“三教堂”廟1處,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在該山舉辦老君塔山會。
七角山,位於紅石崖鎮西南與黃島辛安鎮交界處,屬靈鵲山支體。東西走向,面積約0.5平方公里。海拔234米。西鄰老君塔山,東接靈鵲山。山頂有七角岩石,故名。亦稱七甲山。
捉馬山,位於紅石崖鎮東南部、辛安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為膠南與黃島之界山。東西長2.5公里,南北最寬1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37.9米。山體呈三角形,北角入紅石崖鎮。傳説唐薛禮東征過此,戰馬逃跑,後於此山捉到,故名捉馬山(抓馬山),又名陳山。《增修膠志》載:捉馬山即抓馬山,又名陳山,東臨大海。
徐山,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南3公里處,小珠山東,又名西洞山。海拔87米,面積1平方公里。《三齊記》載:“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於蓬萊方丈山,而福將童男童女2千人於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山上有徐福洞等古蹟。
七甲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北2公里處。海拔234米,面積0.5平方公里。其東為龍雀山,其西為老君塔山。原名棄甲山,當地傳説,古時有一將軍在此山丟了盔甲故名。後因“棄”“七”諧音而改為七甲山。
龍雀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與膠南縣紅石崖鎮的分界線處。海拔350.9米,面積2.5平方公里。其西為七甲山,其東為門樓山。據《增修膠志》載:龍雀山又稱喜雀山、靈雀山。昔年山上多映山紅,花開時紅映山谷,故又名花林山。
大頂子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處,系龍雀山之主峯。海拔350.9米。
大山子,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山陳家村西。海拔92.8米,面積0.4平方公里。因該山有大小7個山峯,亦稱七頂山。又因該山玉地而起,故稱大山子。
高家盤,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北2.5公里抓馬山東側。海拔231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山勢險峻,登山道路盤曲,故名高几盤,後“幾”“家”兩字音變為高家盤。
大樓溝,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6.5公里與膠南縣薛家莊鄉交界處。海拔248米,面積0.6平方公里。因該山多懸崖陡壁,遠看狀似高樓,故名大樓溝。
閻王壁,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東北2.5公里抓馬山東側。海拔183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山峯險峻,峭壁矗立,故有閻王壁之稱。
黑山,位於黃島鎮政府駐地西南1.5公里處,海拔40.8米,面積0.6平方公里。因該山土壤多為黑色,故名黑山。已被黃島區人民政府開闢為黑山公園。山前為黃島區人民政府駐地。
乳山,位於黃島鎮政府駐地東北0.5公里處,海拔58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狀似乳房,故名乳山。
窟窿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東北8.5公里。海拔165米,面積0.8平方公里。因山上有許多天然小石洞,當地人稱石窟窿,故名石窟窿山。該山北側近海處曾建成有上庵廟和下庵廟,已被拆除。劃歸青島旅遊開發區。
東嘴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東北5公里處。海拔22.5米,面積0.3平方公里。海拔22.5米,面積0.3平方公里。因該山在顯浪村東北部,山嘴伸入膠州灣約1公里,故名東山嘴。
陡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北5公里處。海拔111.6米,面積0.6平方公里。東臨薛家島灣,西臨黃島前灣。因該山的北側十分陡峭,故名陡山。
大澗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處。海拔146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該山南麓有一條長1公里的山澗,故名大澗山。
煙固墩,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處。海拔104米,面積0.5平方公里。又名穆陵山。因該山古代曾建有烽火台,當地人稱煙固墩,故名,西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馬頭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處。海拔157米,面積0.7平方公里。因該山西部象馬頭,故稱馬頭山。現劃歸青島旅遊開發區。
硯台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東北7.5公里處。海拔174.8米,面積0.9平方公里。因山上有一石形如硯台,故名硯台石。現劃歸青島旅遊開發區。
道管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東北5公里處。海拔107.6米,面積0.4平方公里。因該山曾建有一座山神廟,由道士負責管理,故名道管山。劃歸青島旅遊開發區。
鳳凰山,位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東北6.5公里處。海拔131.6米,面積0.4平方公里。因該山形似鳳凰頭,故名鳳凰山。據《增修膠志》載:“薛家島東為陳家島,陳家島東有封山(俗名風火山),封山之下則海焉。”據此可知,此山古時可能有風火台,從而得名風火山,又名封山。
甕爛,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7公里處。海拔336米,面積1平方公里。處柳花泊鄉與膠南縣之薛家島鄉分界線上。因該山多腐植質土壤,類似雜草在甕中漚爛,故名甕爛,實為喜鵲山之一部分。
石鍋,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7公里處。海拔247米,面積1平方公里。為柳花泊鄉與膠南縣薛家莊鄉分界線,因山上有一岩石四周隆起,中間下凹,狀似飯鍋,故名石鍋。
小土石,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處。海拔194米,面積0.8平方公里。此山頂部亂石密佈,中下部土層較厚已被墾為農田,狀似從土裏生出的一堆亂石,故名土石,又因小於另一個土石山,故名小石山。
大土石,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4公里處,海拔294.7米,面積1平方公里。山頂部懸崖陡壁,中下部土層較厚已墾為農田,狀似從土中長出的一堆岩石,故名土石。又因同另一土石山相比較大,所以又稱大土石。
元寶石,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4公里處。海拔159米,面積0.3平方公里。因該山東坡有一巨石形似元寶,故名元寶石。
青珠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東2公里處。海拔175.9米,面積0.3平方公里。因該山長滿松樹,遠看山頂狀似綠珠,故名青珠山。
石廟子,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4.5公里處,海拔248.7米,面積0.3平方公里。因該山頂部有一巨石,自下向上看,狀似寺廟,故名石廟子。
帽兒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南1.3公里處。海拔312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該山頂部有一巨石,遠看狀似一頂帽子,故名帽兒山。據《增修膠志》載:“帽兒山,山平岡微峯攢簇,俗稱九頂帽兒山。”
祭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處。海拔250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該山遠看狀似一巨形祭器,故名祭山。
獨垛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5公里處。海拔250米,面積0.2平方公里。因該山周圍均為平地,狀似一垛石頭孤立在那裏,故名獨垛山。
瞅候山,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南4公里處。南辛安村南,海拔262.4米,面積1.5平方公里。因南辛安村民出門便見到此山,當地俗稱見為瞅候,故名瞅候山。
洞門後西山,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南4.5公里處。海拔254米,面積1.5平方公里。因該山地處洞門後村西1.5公里處,故名洞門後西山。
洞門山,位於辛安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處。海拔140米,面積0.3平方公里。該山又名豆母山。傳説是因豆母娘娘做豆腐時掉下的一塊豆沫變成的。又因此山頂部形似筆架,亦稱筆架山。由於山前有一石洞,洞口似門,所以也稱洞門山。
大庵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南3.5公里處。海拔256米,面積1平方公里。系小珠山之一峯。因該山過去曾建有一處較大的佛家寺廟,當地人稱為大庵,山以廟得名,故稱大庵山。1958年大庵山廟拆除,1966年在廟址處建起了珠山中學,黃島區建置後改為黃島第四中學,至1974年搬遷到辛安鎮政府駐地,更名為黃島農中。
大箍頂,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南4公里處。海拔382米,面積1平方公里。系小珠山之另一高峯。因該山峯頂有一環形石壁,狀似鐵箍,故名大箍頂。
大黑澗山,位於柳花泊鄉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處。海拔374米,面積3平方公里。系珠山西北部一峯。因該山中有一條大澗長1.5公里,兩旁陡險,澗底深暗,終日不見陽光,當地人稱大黑澗,故亦稱大黑澗山。 [2]  [4] 

小珠山地質地貌

小珠山地區,地質由於長期處於穩定狀態,缺失了震旦亞界、古生界及中生界3迭系地層。小珠山岩相與嶗山基本相同,除大面積的第四系地層以外,中生代之後,隨着膠萊斷陷盆地的不斷沉降,在前震旦系古老的片麻岩基底之上,沉積了一層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和沉積碎屑岩系。主要出露有:太古界、遠古界、侏羅系、白堊系和第四系5個時代單位的地層。區境西部的龍雀山、窩洛子、老君塔山一帶出露有較純的大理岩、角閃石片麻岩,系變質岩,蝨太古界膠東羣的地層。 [3]  [5] 
小珠山環形構造位於膠南之東,由呈半環狀的一組弧形斷裂帶組成此環,受花崗岩侵入岩體所控制。a、b次巖體平面形態多呈弧形。小珠山岩體中的a、b次巖體為向西凸的不規則弧形,嶗山岩體中的a、b次巖體為向東凸的弧形。大致產狀都是總體向北西陡傾,反映了主要受北東及北西向斷裂控制。其中北東向斷裂較平直(巖體的北東向邊界較平直),説明三、四序次的帶內次級構造為北東向扭性斷裂及北西向張扭性或張性斷裂。c次巖體之形態,除在小珠山為向南西凸的弧形,在青島市區表現為北東向脈羣,説明第五序次的構造成分以北東向扭性斷裂為主。
嶗山和小珠山地區一直處於穩定上升的狀態,尤其是進入新生代中更新世以來更甚。小珠山海拔高度724米處見有海蝕遺蹟(海蝕穴)分佈。 [6] 
小珠山在地貌上屬侵蝕剝蝕低山,一般海拔500~1000米,切割深度100~500米。由海拔400~500米以上的花崗岩山地構成了該區內侵蝕剝蝕低山地貌。小珠山山體由花崗岩類岩石組成,岩石緻密堅硬。由於山體受構造抬升而隆起,侵蝕剝蝕作用強烈,山體垂直節理髮育,山峯尖峭,山坡陡峻,多呈尖脊狀,沿北東向及北西向構造侵蝕谷地十分發育,主體溝谷呈北東向。小珠山地區的溝谷、山脊以北北西向為主。侵蝕溝谷多為深切割的“V”型谷。 [7-8] 

小珠山地理環境

小珠山水文

小珠山地域廣大,降水豐富,是青島市南部諸多河流的發源地。
巨洋河,又稱漕汶河,古稱作巨洋水、朱陽河。發源於膠南薛家莊鄉南部小珠山西麓,流經薛家莊、王台兩鄉鎮,於五河頭入膠州灣。全長25.35公里,匯水面積128.75平方公里。20年一遇洪流量為653.68立方米/秒。在薛家莊鄉有沙溝河、大橫河匯入。 [9] 
錯水河,又稱島耳河,古稱錯水。發源於薛家莊鄉東南小珠山西北麓,流經薛家莊、王台、紅石崖3處鄉鎮,於五河頭入膠州灣。全長25公里,匯水面積86.12平方公里。上游建小珠山水庫。二十年一遇洪峯流量507.79立方米/秒。在王台鎮有店子西河、埠後河、石樑唐東河匯入,支流總長9公里。 [10] 
南辛安河,發源於小珠山北側大箍頂山區。自西向東經上莊村,下莊村內(此段又稱下莊河)、西南辛安村南,蜊汊泊村北、台頭村前、港頭臧村前,最後入黃島前灣海。全長12公里。河牀平均寬50米,流域面積17.4平方公里。幹流坡降為14%。百年一遇防洪流量為58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防洪流量為906立方米/秒。上游源短流急,側向切割嚴重,系季節性主要防洪河道。
辛安前河,發源於辛安鎮洞門後西山的狐狸崖溝。流經西洞門水庫、趙家河村南德利溝村北、辛安村南、薛家泊子與港頭臧之間,東入黃島前灣海。全長7公里。其中,自源頭至德利溝一段支流較多,河牀蜿蜒狹窄,故原稱九曲河。1964年後,辛安公社開始分段對該河進行治理,並開挖河牀將辛安後河一大支流匯入。1983年,全河治理結束。上游河牀寬12米,中下游河牀寬30—40米,基本達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辛安後河,《增修膠志》稱新安河,一條支流發源於柳花泊鄉東北部的七甲山前。從窩洛子村西向東,經殷家河村南(原村址),至大山子南側的岔路口。由岔路口南下,穿過泥溝泊村,轉東南繞到辛安村後向東,經李家泊子村前入鐮灣河。全長10公里。1958年後,上游先後建成了窩洛子水庫,殷家河水庫,黃道溝水庫,河水流量減少。另一條支流從抓馬山西側經山陳家水庫、山陳家村西、於家村、陳家莊前、辛安村後、李家泊子村前向東匯入鐮灣河。陳家莊附近河牀寬12米,辛安村後河牀寬20米,最下游不斷增寬至40米。
獨垛子西河,《增修膠志》載:“錯水,《齊乘》雲:出小珠山,東入海。”今查,古之錯水,實發源於小珠山大溝,流經獨垛子,劉家莊,注入小珠山水庫,該河即獨垛子西河。建小珠山水庫前,匯入石樑河進入膠南縣境。小珠山水庫建成後遂斷流。該河系季節性河流。
鐮灣河,位於辛安鎮東部,上游三條支流分別發源於膠南縣可洛石西山、抓馬山東側、抓馬山南側。南北走向,與辛安後河匯合後向南流入黃島前灣海。因河道象一把鐮刀,故名鐮灣河。全長4公里。1969年,辛安公社對入海口以上2.5公里進行治理,挖河牀寬150米,築壩高5米,壩頂寬3米。為季節性河流。
小南莊西河,發源於柳花泊鄉大庵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經青石灣,小南莊村西,注入小珠山水庫。全長2.5公里。自1979年青石灣水庫建成後,下游斷流,河道寬20米。為季節性河流。
柳北前河,發源於老君塔山東南麓。自北向南流經宋家塋村,花林村東,柳北村前,至柳北村西注入小珠山水庫。全長2公里。河道寬約18米。屬季節性河流。
柳東東河,該河上游有兩個源頭,一為柳南山村南和老柴山溝;一為柳東山的黃泥埝子,至柳東村東匯成一河注入小珠山水庫。全長2公里。河道寬約15米。屬季節性河流。
大夼前河,發源於老君塔山南麓。分別流經小夼村西溝,大夼村東溝,至大夼村前匯合支流流入韓家寨東河。全長3公里。河牀寬約20米。屬季節性河流。
於家河,發源於西於家村西山,向東流經西於家河,東於家河兩村前,注入黃島前灣海。全長3公里。河道寬約30米。系季節性河流。
丁家河,發源於薛家島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的穆陵山。自東北向西南流經丁家河村,蘭村東,注入唐島灣海。全長2.5公里,河道寬約20米。屬季節性河流。該河由於幹流坡降大,常有山洪為害。自建起丁家河小(一)型水庫,下游河道乾涸。 [11] 
小珠山水庫 小珠山水庫
小珠山水庫,位於膠南薛家莊鄉插旗崖村南,島耳河上游。水庫總庫容311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044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2.7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7萬畝。大壩系均土質壩,長517米,最大壩高22.65米,溢洪道為開敞式,最大泄量292立方米/秒,輸水洞為廊道式混凝土壓力管,內徑1.0米,設計水量3.14立方米/秒,防洪能力實際達到千年一遇洪水削減洪峯70%。 [12] 
水土流失劇烈侵蝕區面積140.06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32%,佔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的2.32%,年均侵蝕深0.6毫米,年侵蝕模數810噸/平方公里,年侵蝕總量11.7萬噸。主要分佈在山區有石礫和裸岩坡、高山峻嶺植被差的嶗山、大澤山的一部分,膠南縣的鐵橛山、大小珠山等荒山禿嶺上。 [13] 

小珠山氣候

小珠山地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由於經常受到海洋季風和海流、水團的直接影響,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温度適中,四季分明,有明顯的海洋氣候特點。
春季氣温回升緩漫,較內地相差近1個月。夏季氣温高而不燥,降水較集中,濕潤多雨而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氣温下降比較緩慢,雨量驟減。冬季雨雪偏少,乾旱,氣温下降較遲,比內地偏高,多風,無寒冬。有春寒、夏涼、秋爽、冬暖之説,是天然的避署勝地。
温度。三面環海,因受海洋的影響,終年氣温較温和,日差變化較小。年平均氣温12.5℃。最高年平均氣温12.9℃,最低年平均氣温9.4℃。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750.7毫米。年內分佈極不均勻,7月最多,1月最少。春季降水量105.9毫米,佔全年14.1%。夏季降水量445.9毫米,佔全年59.4%。秋季降水量170.6毫米,佔全年的22.7%。冬季降水量為33.3毫米,佔全年4.4%。受海洋和小山區氣候的影響較重,山區和臨海地區降水量差別較大。
風。該地區多風。全年最多的風為東南風和西南風。其次是北風和西北風,間而也刮東北風。秋季多北和西北風,年平均風速5.4米/秒,1至4月份風速較大,7至9月份較小,最大風速可達32米/秒。每年10月份以後,隨着北方冷空氣的侵襲加強,風速顯著增大,有時大風連續數日不歇,至來年4月份後,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風也隨着減小。 [14]  [15-16] 

小珠山土壤

小珠山地區土壤,主要分佈在全區石質山的下部和大小嶺系的頂荒地或坡麓梯田上,以棕壤性土為主。
棕壤性土亞類(Aa):由於其母巖為難風化的花崗岩,所以地形部位坡度較陡,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土性不良.其特點是:土層淺薄,一般小於30釐米,土體含有大量礫石,發育較差,心土層不明顯,表土以下為堅硬的石薄板或酥石硼,潛水埋深一般在20米以下,無灌溉條件,不易保持水肥,有機質含量少,氮、磷、鉀含量低,毛管孔隙少,通氣孔隙多,易旱易澇。自然植被耐旱耐瘠,如根苗、松類。
棕壤亞(AC):多發育在丘陵中、下部的坡地上,成土母質主要是坡積洪積物.其特點是:土體發育完全,土層較厚60一100釐米以上,層次明顯,心土層有粘化層,並有鐵錳結核,通體無石灰石反應,土壤呈微酸性到中性反應,棕色,其結構多呈稜柱狀或塊狀,潛水埋深10米以下,自然植被茅草及禾本科雜草.農業利用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地瓜、玉米、小麥,一般畝產400公斤左右。 [14]  [17] 

小珠山植被

小珠山山區森林植被 小珠山山區森林植被
小珠山地區,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帶。由於人類長期的經濟活動,原始森林早已無存,天然植被具有明顯的次生性。全市共有種子植物151種,768屬,1469種,其中栽培種佔40%。它以華北植物區系為主。常見喬木樹有櫟、槭、楊、榆、柳、楓、刺槐、黃連木和泡桐等。裸子植物主要為松屬。灌木常見為荊條、酸棗等,草本植物分佈最廣的為菅草、白羊草等,另可見到不少東北植物區系的植物,如椴、赤楊、白樺等。 [14] 
具體到山區,海拔均在750米以下,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臭椿、旱柳、楸等。刺槐、黑松林等均為人工造林。油松、連翹僅大澤山有自然分佈,是自然分佈區最南界。森林植被主要特點是:樹木種類少,灌草層不及前兩小區豐富繁茂。常見灌木、草類主要有荊條、胡枝子、百里香、酸棗、鼠李、懸鈎子、木防己、吉氏木蘭、郁李、多花薔薇、棉槐及野古草、白羊草、黃背草、狗尾草、荻、結縷草等中生、中旱生草本植物。 [18] 

小珠山自然資源

小珠山礦藏

小珠山花崗石資源分佈極為豐富。從地質上講,以嶗山階段花崗岩為主,往往構成大、中型礦牀,所產花崗石結構均一,剛柔適度,色調美觀,沒有或少有色斑,其中有上等石材和石料。
靈山衞鎮周家夼花崗石礦位於周家夼村北0.7公里處,處於小珠山岩體的東南端。礦區主要出露中粒石英正長巖,夾少量花崗斑岩。構造簡單,只有幾組節理,一組傾向161°、傾角88°,一組傾向240°、傾角89°或傾向60°、傾角85°。長數百米,間距1~3米。礦體為南北向展布,最長達3000米,最寬達2000米,可採面積約3平方公里。花崗石為灰白色至淺肉紅色,色調協調,花紋美觀。中粒—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60%、斜長石24%、石英10%、黑雲母2%、角閃石2%,副礦物有磁鐵礦、榍石、磷灰石。 [19] 

小珠山藥材

小珠山山區藴藏着豐富的藥材資源。向陽山坡,由於光照時間長,氣候較乾旱,一般多分佈一些對水分要求不太嚴格的藥材。有地榆、桔梗、丹蔘、米口袋、錦棗兒、蕪花、酸棗、柴胡、遠志、地椒、瞿麥、木防己、石竹、馬尾蓮、銀柴胡、中華卷柏、防風等;背陰山坡,分佈有草烏、紫草、藁本、天南星、全葉延胡索、竹節香附、半夏、玉竹、太子參、百合、紫參、羊乳、白前、藜蘆等;林下及林緣,多產太子參、玉竹、蒼朮等;山溝溪邊和濕草叢中,主要分佈有楓楊、毛茛、水蓼、酸模葉蓼、鴨趾草、燈心草、香附、蘆葦、澤蘭、葎草、槓板歸等;田邊路旁,主要分佈有紫花地丁、米口袋、茵陳、錦雞兒、蛇含、蛇莓、車前等。
以上山區丘陵除分佈大量的藥用植物外,還有一些藥用動物和礦物。藥用動物有全蠍、蜈蚣、蛇、獾、刺蝟等。藥用礦物有滑石、陽起石、磁石、石英、雲母石等。 [20] 

小珠山旅遊資源

小珠山自然景觀

小珠山珠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導圖 小珠山珠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導圖
小珠山奇峯 小珠山奇峯
小珠山大頂南有白石頂,頂上有一天然洞穴,可容200餘人。兩峯周圍有垂背石、直樓、萬人井、四角石、瀑布石、抽兜石、穿心石、天門、天橋、紗帽石、仙人跡等。 [2]  [3]  [1] 
釜台筒,海拔440米,是一座孤立的山峯。遠望形似直插雲霄的煙筒,當地人稱煙筒為“釜台”,故名釜台筒。
杜鵑谷,珠山瀕臨大海,山體高大,地形複雜,氣候獨特,成為多種杜鵑花繁衍的理想場所。花期從早春一直延續到初夏,是研究杜鵑花物種資源的天然基因庫,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 [21] 

小珠山人文景觀

歷史上,小珠山名勝甚多。大頂峯與釜台筒東側有白雲洞和鬼子洞,險峻難登。
大頂南側有白石洞,洞分上、中、下3層,洞腹寬敞,可容200餘人。而洞口狹窄,僅能容一人進出。相傳明崇禎十七年(1688年),當地農民起義首領張大雅,高舉義旗,集結民眾,曾在此駐紮。洞西南不遠處有石馬棚和拴馬石等,相傳是張大雅栓馬的地方。
太平庵遺址 太平庵遺址
大頂峯前有朝陽寺,相傳為唐玄宗時所建。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寺內殿台樓閣,宏偉壯麗,已傾圮。院內有一“龍泉”,水旺甘甜,素有“膠州第一泉”之譽。泉旁原有龍祠,僅存遺址。山上原有蟠龍庵、太平庵、白雲寺、雙烈祠等古蹟。
靈珠山菩提寺 靈珠山菩提寺
靈珠山菩提寺,原名白雲寺。坐落在靈珠山,在小珠山北麓、大庵山南麓,青島市黃島區靈珠街道辦事處轄區內,佔地80畝,主殿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觀音殿、舍利塔、鐘鼓樓等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是江北最大的佛教寺院。白雲寺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屬漢傳佛教禪宗道場。清朝咸豐六年重修,民國31年二次重修,在文革中,白雲寺遭受重創,致使古寺僅存遺址。2006年12月,白雲寺重建工程正式啓動,2009年9月重建完成。並定名靈珠山菩提寺。該寺自明朝末年修建之後幾百年間,規模逐步擴大,影響力也逐年加深,在青島地區有較大的影響。
齊長城,是中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先秦古長城遺址。西起平陰,經由長清、萊蕪、章丘、博山、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等市縣,於黃島區辛安鎮東於家下河村入海,全長500餘公里。齊長城在青島境內長度約55公里,跨越膠南、黃島的7個鄉鎮。登小珠山遠眺,齊長城遺址清晰可辨。東段自黃島徐山向西,多為黃土築就,殘牆高1米左右,寬數米不等。西段保存較好,六汪鄉風台頂一段,長約300米,高2~3米不等;山周北嶺一段長500餘米,底寬7米,高約5米,頂寬3米。齊長城多處城基用石頭砌成,牆體用石灰、粘土和沙子混合的三合土築成,各段還保存有烽火台遺址。風台頂烽火台,高4米,直徑15米,形狀基本完整。白石口子前殘存一個城堡要塞,位於山頂開闊處,長10餘米,寬8米,呈長方形,南側緊傍城牆,其他三面向北突出,地勢險要。石牆已傾塌,餘1米多寬的城基。 [1]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相傳小珠山裏猛獸很多,常到附近村莊出沒,百姓不得安寧。附近的村民捐資修建了觀音閣,震懾猛獸。登此可消愁免災,祈安求福。 [21] 

小珠山社會經濟

小珠山林業

1959年,原膠南縣在小珠山地區設立環海林場,位於王戈莊河入海處。建場時,包括小珠山大庵山區14885畝和大珠山海灘9047畝,願名“珠山環海林場”。1962年,小珠山部分下放到生產隊,海灘部分壓縮,保留面積4532畝。1980年,大珠山苗圃劃歸林場。1985年,林場總面積5511畝,其中林業用地4053畝,特種用地293畝,非利用地1165畝。林地中有黑松2756畝,刺槐707畝,毛白楊36畝,歐美楊74畝,白榆23畝,棉槐32畝,其餘為蘋果園。1982年立木蓄積為3362立方米。 [22] 

小珠山農業

小珠山下的農田 小珠山下的農田
小珠山地區,為低山丘陵地區,適於發展油糧產業。丘陵低山,間有台地和河谷小平原,土壤質地粗,保肥保水能力差,是花生商品生產基地。糧田佔大部分,以小麥、地瓜、玉米為主;其實多種植花生等作物。 [23] 

小珠山旅遊

小珠山中建設的步道 小珠山中建設的步道
森林公園山門 森林公園山門
2000年12月28日,小珠山正式被國家林業局批覆成立《珠山國家森林公園》。2006年山東省宗教事務局批准重建菩提寺。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根據省、市宗教事務局的要求,在原址上實施重建。2009年9月,菩提寺建成、開放。菩提寺由山東政協常委、省佛教協會會長、青島湛山寺方丈、山東湛山佛學院院長明哲兼任方丈,並按照《宗教事務條例》的要求依法進行管理。 [21] 

小珠山建置

小珠山,全境在黃島區境內。黃島地區,歷屬膠縣、珠山縣、膠南縣,1974年1月1日(黃島區政府網為1970年10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報經國務院批准,將原昌濰地區黃島革命委員會由昌濰地區劃歸青島市,成立中共青島市黃島區委員會和黃島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底,更名為黃島區人民政府。 [24]  1984年10月,設立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該區擴展到黃島全區,實行兩區體制合一。 [25] 
膠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 [26]  1990年12月撤縣設市。 [25] 
2012年12月,撤銷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 [25] 

小珠山失火事件

截至4月24日24時,黃島區小珠山山林火情已調動救火人員1600餘名,其中現役軍人150餘名,嶗山、城陽、即墨、平度等區市救火人員140名,調動100餘輛消防車和4架消防直升機。目前,專業救火人員正分別把控重要關口,全力撲救。 [27] 
參考資料
  • 1.    青島市志 旅遊志 第一篇 旅遊資源 第三章 市郊資源 第五節 膠南市
  • 2.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三章 山 脈 第二節 小珠山山脈
  • 3.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一章 山地丘陵 第一節 山 地 侵蝕—剝蝕低山
  • 4.    黃島區志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二章 山脈
  • 5.    黃島區志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一章 地質 地貌   第一節 地質
  • 6.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一篇 地質基礎  第二章 地質構造   第一節 構 造
  • 7.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一章 山地丘陵   第一節 山 地
  • 8.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 第二篇 地 貌  第一章 山地丘陵   第二節 丘 陵
  • 9.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三章 河流湖泊 第二節 水庫與古湖泊 沿海諸河
  • 10.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河 流
  • 11.    黃島區志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三章 河流
  • 12.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三章 河流湖泊 第二節 水庫與古湖泊 水 庫
  • 13.    青島市志 水利志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一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狀況
  • 14.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概 述
  • 15.    青島市志 氣象志 第一篇 氣象環境 第一章 氣象特徵 第一節 氣候特點、資源
  • 16.    黃島區志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五章 氣候 物候   第一節 氣候
  • 17.    黃島區志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種類
  • 18.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五篇 植 被 第三章 植被羣落 第二節 植被區劃 一般低山丘陵植被小區
  • 19.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六篇 自然資源 第四章 礦產資源 第一節 非金屬資源 花崗石資源
  • 20.    青島市志 醫藥志 第一篇 中藥 第一章 藥材生產 一節 藥源
  • 21.    珠山國家森林公園  .黃島區情網[引用日期2019-09-22]
  • 22.    青島市志 農業志 第四篇 林 業  第二章 造林營林   第二節 國營林場
  • 23.    膠南縣誌 第五篇 農 業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二節 作物分佈
  • 24.    黃島區志 第一篇 行政區域  第二章 行政設置   第二節 青島市黃島區
  • 25.    歷史沿革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引用日期2019-09-22]
  • 26.    膠南縣誌 概述
  • 27.    青島小珠山山火調動1600餘名救火人員 百餘輛消防車  .網易[引用日期2020-04-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