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山灣

鎖定
靈山灣,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西海岸新區)。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靈山灣由4部分組成,中間為靈山灣,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 [1]  沿岸多平緩沙灘。西北有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產阡裏蝦。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19] 
靈山灣內,水產資源頗為豐富, [6]  靈山島漁場是青島市重要的漁業基地。 [7]  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靈山灣海水浴場 [18]  、靈山島 [21]  等旅遊景點歷史悠久。西海岸新區成立後,靈山灣城市休閒旅遊區(青島城市陽台旅遊區)等新開發的景區景點進一步促進了靈山灣的旅遊事業。 [24] 
靈山灣一帶,古屬萊夷地域。春秋時期,屬齊琅琊、安陵邑。近代,靈山灣歷屬膠南縣、膠南市、黃島區等行政管轄,2014年6月,國務院批覆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包括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 [23]  新區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承擔着國家賦予的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重任。 [25] 
中文名
靈山灣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灣口寬
23.4公里
總面積
107平方公里

靈山灣位置境域

靈山灣的位置及範圍 靈山灣的位置及範圍
靈山灣,位於山東省青島西海岸黃島區。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 [1]  靈山灣由4部分組成,中間為靈山灣,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 [1] 
唐島灣 唐島灣
唐島灣,灣口在魚鳴嘴與炮台嘴之間。寬2.2公里,西南—東北斜長5.4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灣內有唐島、牛島。北部為泥灘,產泥蚶。西側有積米崖港;避風條件良好,可泊千噸船。唐島灣開發較早,隋唐時代就是山東的重要口岸。元代首開海運,唐島灣又成為南糧北運海道中的停泊點。明嘉靖年間,重鑿馬家濠海道,南來糧船均於此集結過馬家濠北上膠萊運河。明清時期,唐島灣又是一處軍事要塞,西岸築炮台,北岸有靈山衞城。 [1] 
胡島灣,位於大珠山東,靈山灣西南部。呈半圓形,口向東南,寬100米,面積0.5平方公里。巖岸,岩礁底。水深2-4米。可泊帆船和機帆船。岩礁上有海蔘、鮑魚寄生。 [1] 
魚池灣,位於胡島灣西南,大珠山嘴北。口向東南,寬10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沿岸岩石陡立,狀如池。水深10米。沙、巖底。有海蔘、鮑魚、石花菜寄生。可泊木帆船和機帆船。 [1] 
靈山灣全貌 靈山灣全貌
北端魚鳴嘴處海域 北端魚鳴嘴處海域
靈山灣北部星光島一帶海面 靈山灣北部星光島一帶海面
靈山灣中北部風河河口大港口一帶海域 靈山灣中北部風河河口大港口一帶海域
中部海軍公園臨近海域 中部海軍公園臨近海域
靈山灣南部大珠山下海灣 靈山灣南部大珠山下海灣

靈山灣地質地貌

靈山灣地質

靈山灣一帶地質構造屬魯東地質次一級構造單位——膠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皺為主。元古代以後以斷裂為主,斷裂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為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岩以太古代膠東羣為主,其巖性為片麻岩、片岩、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和大理岩,出露總面積為709平方公里,分佈於縣境西部和北部。岩漿岩主要為侵入岩,地質年代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巖體多侵入變質岩中,巖性多為花崗岩和閃長巖,面積407平方公里,分佈於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及藏馬山區。沉積岩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巖性以砂頁岩為主,次為河礫岩,總面積約65.5平方公里,重點分佈在縣境西北邊緣處及靈山島。第四系鬆散岩層多分佈在山間、河谷、平原及沿海地帶,主要有王台、王海、大潘、泊裏、大場幾個平原窪地,總面積約105.8平方公里。 [2] 

靈山灣海岸

灘岸。由於河流衝擊,海水頂託,港灣沿岸多為泥沙底質的灘岸。泥質灘岸主要分佈於唐島灣西岸、楊家窪灣沿岸;沙質灘岸主要分佈在靈山灣西北岸。整個灘岸長度約佔海岸線總長的五分之三。自北而南有積米崖、大灣、大港口、小口子等港灣處。 [3] 
中部大盧河口沙質灘岸 中部大盧河口沙質灘岸
中部海軍公園臨近沙質灘岸 中部海軍公園臨近沙質灘岸
巖岸。巖岸主要分佈於海崖至董家口沿海一帶。此段除古鎮口、龍王溜、楊家窪、陳家貢4處港灣灘岸外,多屬巖、礁岸。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凝灰質砂岩、正常斑岩、花崗斑岩;新生代第三紀砂及砂礫層海積和第四紀沙土碎石沉積;太古代膠東巖羣岩漿岩等。 [3] 
北部積為崖漁港的基岩海岸 北部積為崖漁港的基岩海岸
巖岸岸嘴主要有:
丁家嘴,位於靈山衞南2.5公里,系陸地伸入海中的東西一西南向岸角。長800米,寬500米。岸下水深3~20米。泥沙底,可泊船。建有縣靈山船廠。 [3] 
朝陽山嘴,位於朝陽山南新建村海邊,系朝陽山伸向靈山灣的岸角。南北長50米,東西寬250米。下有礁石,水深2~3米。 [3] 
大欄石,居朝陽山嘴南3.4公里水中,東北西南向。長475米,寬250米,頂部水深4.3米。形如石欄。 [3] 
洋礁,位於靈山島東南近岸線處。總長約60米,寬約40米,面積約0.0024平方公里。其中大塊礁岩有三:一是大洋礁,海圖標為小島,海拔10.9米,長約0.03公里,寬約0.04公里,面積約0.001平方公里;二是二洋礁,長約40米,寬約10米,高潮線以上高約2米,為明礁;三是三洋礁,面積約250平方米,為幹出礁,周圍水深20米左右,有海蔘、鮑魚等生長。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 [3] 
大珠山嘴,位於大珠山鎮境內大珠山南端,系大珠山伸向黃海的岸角。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正常斑岩(脈岩)。基部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300米,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0.15平方公里。岸角北半部為耕地,中部建有海軍霧笛站,正西偏北500米處設有燈柱,高約10米,嘴西側有一小海灣,內有小衝裏島子。嘴北部距大陸岸線0.25公里處有一淺水點,西北部距大陸岸線0.1公里處有一岩礁。因系大珠山伸向大海的山嘴,故名大珠山嘴。又因形狀如鷹嘴,故又名鷹嘴子。
試刀石,位於靈山島東側近岸線處,原為山體向海伸入的部分,後斷裂脱離山體。石高25.2米,斷裂上口寬約20米,下口寬約2~3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石體斷裂儼如刀劈。傳説,為關公在此試刀所致,故名試刀石。 [3] 

靈山灣島嶼

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1] 
靈山島 靈山島
靈山島,位於黃島區東南黃海中,東經120°10′,北緯35°45′48″。距陸地最近點大珠山東里島10.5公里。東北西南向。長5.1公里,寬1.43公里(最寬處3公里),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岸線周長14.3公里。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地勢南高北低,南多陡坡,北多斷崖,東西兩面多梯田。主峯歪頭頂海拔513.6米,聳峙南部;次峯望海樓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287.9米。三峯拱起成脊。另有馬腚山、泉頂、老虎嘴、小靈山、椏脖子等山峯環繞。溝壑縱橫,峭壁如削。島上有12個自然村,3545人。居民以漁業為主。盛產鮁魚、鮐魚、海蔘、鮑魚等。島北有港口1處,有班船通陸地。另有導航燈標3座。
唐島,位於靈山衞鎮靈山衞(村)東南3.4公里、唐島灣內。長約0.15公里,寬約0.5公里,面積約0.75平方公里,海拔19.5米,距大陸岸線最近點0.4公里。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黑土,土壤肥沃,有雜草、零星樹木(刺槐、松樹)、鼠、蛇等動植物生存。上有水坑兩個,除大早之年,一般有水。設有導航燈標5座,北端距岸0.05公里處有礁石。無居民。清乾隆版《膠州志·古蹟》載:“唐島,州南九十里海中,上有飲馬池”。“唐太宗徵高麗曾駐師於此”,故名。
胡島,位於大珠山鎮南小莊東1.2公里處。長約650米,最寬處約400米,面積約0.13平方公里,高7.7米,呈東南——西北走向,系陸地向黃海延伸的岸角。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正常斑岩(脈岩)。其東南、東、東北近岸處有岩礁環列,頂部深處為沙質。島上遍植松樹、刺槐等,有雜草、野菜生長,並有測量標誌和舊軍事設施。南為胡島灣,島的南北兩側均可停靠帆船和小型機帆船。西側有水產收購點一處。胡島(岬角)與陸地相連,唯遇颱風及漲大潮時海水才短時將其與大陸隔開。據民國版《增修膠志·六鄉建置開方圖》標註,此處向海伸延的岬角名胡島,由此向西有山名廟西嶺,亦名胡家山。因岬角呈半島狀,故名胡島。
牙島子,位於靈山島北250米海中,距大陸最近點大珠山東大黑石欄12.2公里。南北向,長約200米,寬約100米。海拔20.3米。全為岩石。東南兩側有礁石和暗礁環繞,無人居住。附近海域產海蔘、鮑魚等。隸屬靈山島鄉。 [4] 

靈山灣水文特徵

  • 海水温度的季節變化及地理分佈
靈山灣的水温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同時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水層也有一定差異。
冬季是全年温度最低的季節,一般為2~6℃左右,其中靈山島和齋堂島海域的水温最高,平均值為5.93℃(表、底層),田橫島海域的水温最低,平均值為2.9℃(表層)及1.6℃(底層)。冬季水温的分佈總趨勢是自北向南呈增高的趨勢,近岸低於遠岸(除田橫島近海)。由於風生渦動和垂直對流的作用,上、下層水温基本一致。
春季由於太陽輻射增強,水温普遍增高,一般在12~18℃左右。由於表層增温快,底層增温慢,所以表層水温高於底層水温,如靈山島表層平均水温為14.21℃,底層平均水温為12.99℃,表層比底層高1.22℃。
夏季太陽輻射最強,海水温度最高,調查海域平均水温在21~28℃左右。除竹岔島外,近岸水温高於遠岸水温,表層水温高於底層水温。膠州灣口以北海域的水温高於以南海域的水温。北部的田橫島和大管島表層水温均大於27℃,底層水温均大於26℃;南部的沐官島海域表層平均水温為25.5℃,底層平均水温為25.45℃。竹岔島海域的表、底層水温均比其他海域偏低3℃左右,其表層平均水温為22.7℃,底層平均水温為21.2℃,且近島的表層水温低於遠島的表層水温。
秋季太陽輻射減弱,海水温度普遍降低。一般平均為13~19℃左右。由於海水的對流混合作用,使上、下層水温相差甚微。除竹岔島海域上、下層平均水温相差0.5℃外,其餘海域的表、底層水温差均小於0.3℃。 [22] 
  • 水温的垂直分佈
靈山灣水温的垂直分佈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即冬季型和夏季型。
冬季型,也稱垂直均勻型。發生在秋、冬降温季節,由於海水錶面失熱冷卻,海水處於不穩定狀態,在風的作用下,對流混合和渦動混合加劇並擴展至海底。使海水温度從表層至底層差異甚微,垂直變化幅度小於0.02℃。大管島冬季表層水温為5.31℃,底層水温為5.29℃,相差0.02℃;靈山島表層水温為5.93℃,底層水温亦為5.93℃,表、底層完全一致。
夏季型,也稱負梯度型,即水温隨水深的增加而降低。該型自春季海水增温開始,至夏季最盛。大管島南部海域水温的平均垂直梯度在0.3℃/米以上,其他海域的平均垂直梯度也在0.2℃/米左右。而且在3~5米深度開始有躍層出現。躍層的最大強度可達0.7℃/米以上。另外,在大管島的南側海域還出現了雙躍層和多躍層的分佈。 [22] 
  • 海水鹽度的季節分佈
海水鹽度主要受降水、蒸發以及沿岸水和外海水消長等因素的制約,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和季節變化。
冬季,由於強勁而乾冷的西北季風的影響,海水的垂直混合增強,表、底層鹽度分佈趨勢基本一致,表層略低,平均鹽度在29.54~31.73之間。等鹽線的走向大致和岸線平行,鹽度值隨着離岸距離的增加而遞增。但遞增梯度較小,最低鹽度出現在大管島島羣海域,表、底層平均值為29.54和29.55,比其他海域低1~2個鹽度值。冬季的最高鹽度發生在沐官島的底層,其平均值為31.73。
春季,青島海域的表、底層平均鹽度在31.16~31.76之間,表層略低於底層。大管島和沐官島海域的鹽度,近岸比遠岸高,其他海域則近岸比遠岸稍低。最高鹽度出現在靈山島海域的底層,其平均值為31.76,最低鹽度出現在沐官島的表層,平均值為31.16。
夏季,系多雨季節,入海徑流增強,因此鹽度偏低,觀測海域的平均鹽度在28.12~30.90之間。最低鹽度出現在田橫島,表、底層的平均鹽度均為28.12。該季的最高鹽度出現在竹岔島底層,其平均值為30.90。鹽度的分佈趨勢為近岸低於遠岸,表層略低於底層(田橫島表層除外)。
秋季,除田橫島和竹岔島海域的鹽度比夏季高外,其他海域的鹽度比夏季有所偏低,整個測區的平均鹽度在27.79~31.29之間。最高鹽度出現在竹岔島的底層,其平均值為31.39;最低鹽度發生在沐官島海域的表層,其平均值為27.79。鹽度的分佈趨勢為表層略低於底層,北部略高於南部。 [22] 
  • 鹽度的垂直分佈
鹽度的垂直分佈和温度類似,也分為冬季型和夏季型。
冬季型也稱均勻型,即上、下層鹽度基本一致,表、底層垂直變化幅度小於0.1。冬、春、秋三季降水少,在風的作用下,海水的垂直渦動混合加強,鹽度垂直分佈處於均勻狀態,即大都屬於冬季型。
夏季型亦稱正梯度型,即鹽度隨深度增加而遞增。夏季由於降水增多,入海淡水使表層海水鹽度明顯下降。由於表層海水處於高温低鹽狀態,增加了海水的垂直穩定度,對流混合減弱,形成了鹽度隨深度增加的正梯度分佈趨勢,尤其在深水區將有躍層出現。沐官島海域的鹽度垂直梯度可達0.2米,出現了鹽躍層,其他海域雖不出現躍層,但也呈正梯度型分佈。 [22] 
  • 海水的水色及透明度
水色、透明度受地形和水深的影響,總的趨勢是近岸水色低,透明度小。春、夏季水平變化較明顯,秋、冬季無明顯水平差異。靈山島的東、南兩側,齋堂島的東南和南側以及鴨島的東南和南側水色相對較高,透明度較大。靈山島的西、北兩側,齋堂島的東北、西南兩側以及鴨島的東北、西南側水色偏低,透明度相對較小。各海域水色、透明度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春、夏季水色高,透明度大,秋、冬季水色低,透明度小。 [22] 
  • 潮汐
靈山灣海域的潮汐主要受南黃海的一支左旋潮波所控制,根據青島大港的長期驗潮資料和海島、海灣調查,各海域的潮汐類型指標數均在0.5以下,整個海域屬規則半日潮類型。 [22] 
  • 潮流與餘流
潮流。除靈山島海域和崔家潞海域的個別站層,指標數大於0.5,屬不規則半日潮流外,其餘海域均屬規則半日潮流。除個別站層屬典型的往復流外,絕大多數為弱的旋轉流。
餘流。青島海域流流速以膠州灣最大,在強環流區,流速為40~53米/秒。其次,靈山島海域流速也較大,為24.3釐米/秒。其他海域均較小,在5~20釐米/秒之間,最小值出現在田橫島海域,僅為1釐米/秒。流速一般表層大於底層,灣口大於灣內。 [22] 
  • 波浪
波型。多以混合浪為主。靈山島四周海域的波型有明顯差異,偏東或偏南風時,島的東側為風浪,西北側則為混合浪;西北風時,島的西側為風浪,島的東側和東南側為混合浪,北灣以風浪為主,湧浪較小。
波向。靈山島和田橫島海域的波向基本與風向對應,冬季多偏北向浪,夏季多南向浪,丁字灣和北灣,常浪向和強浪向均為SE向。小島灣的常浪向為SSE向,頻率為15%,唐島灣的強浪向為SE和ESE向。崔家潞,全年盛行S向浪。琅琊灣常浪向為SE向,強浪向為NE向。
波高。青島海域平均波高的變化範圍為0.1~0.7米,波高極值變化範圍在1.5~8.0米之間。最大波高極值出現在琅琊灣,為8.0米,波向東北;田橫島海域次之,最大波高極值為3.9~6.0米;其他海域均無大浪形成。
週期。靈山島西部海域夏季平均週期為2.3秒,最大週期為3.8秒,冬季平均週期為3.0秒,最大週期為4.4秒。田橫島海域平均週期在3.1~5.3秒之間,其中ENE向最大,總的看來,夏季週期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小島灣的平均週期全年中偏東向平均週期最大,最大值發生在夏季,其值為5.2秒。最小週期發生在冬季的SSW向,為1.6秒。唐島灣的平均週期ESE向和SE向最大,為9.6秒,W向最小為3.0秒。崔家潞觀測到的最大平均週期為4.7秒(SSE向)。琅琊灣最大平均週期為5.19秒,發生在NNW向。 [22] 
  • 入海河流
風河入海口 風河入海口
風河,又稱王戈莊河。源流有三:出七寶山者為張倉東河;出鐵山西北者為張倉西河;出陡陽山者為溧水河。張倉東、西河至張倉東南合流,至雙鳳山南與溧水河合流。流經寶山、鐵山、膠南、隱珠4鄉鎮,於縣城東南大港口入海。全長31.8公里,匯水面積303平方公里。上游建鐵山水庫。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條,總長118公里。在寶山鄉有下柴南河、上柴南河、大窩洛子河、胡家小莊河、陡崖河、滕家河;在鐵山鄉有石溝河、山裏河、別家河、丙村河、大溝河;在膠南鎮有袁家村河、逯家莊河、溧水河、石人泊河、祝家莊河、袁家莊後河、平嶺河、石橋西河、辛莊河;在隱珠鄉有豆金河;在大珠山鎮有瓦屋河。 [5] 
大盧河入海口 大盧河入海口
大盧河,又稱隱珠河,為獨流入海河道,發源於隱珠街道黃山系,向東南方向經靈山灣入黃海,幹流長13.5公里,流域面積31.5平方公里,上游王家河崖水庫為小(2)型水庫,東嶽東路南200米處建有大盧河橡膠壩一座。2006年至2020年大盧河背兒山路~鳳凰山路、臨港路~入海口段進行過綜合整治,現狀效果較好。 [20] 
西馮河,為大盧河的一級支流,幹流長3.8公里,流域面積5.7平方公里。由於月亮灣路~匯入大盧河口為城區河段,河道內受污水溢流影響水質較差,且屬於感潮河段,亟需對本區域黑臭底泥實施清理。 [20] 
兩河,發源於靈山衞街道大溝分水嶺,流經蘭西、小蘭東、店頭村,於原兩河村東南入黃海。流域內有山馮水庫和水城水庫兩座小(1)型水庫,流域總面積27.10平方公里,幹流長度9.40公里,幹流比降0.0075米/米。兩河濱海大道段已進行治理,已治理段效果較好。 [20] 

靈山灣資源狀況

靈山灣水產資源

靈山灣內,水產資源頗為豐富,主要有:近海魚蝦:近海水域450萬畝,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生棲魚蝦200餘種。其中資源量大分佈廣的有58種。洄游性魚類有帶魚、鮐魚、鮁魚、鰳魚、銀鯧、真鯛、黑鯛、黃鯽、河豚、大黃魚、小黃魚、黃姑魚、白姑魚、海鰻、馬面魨等15種;地方近海性魚類有牙鮃、高眼鰈、舌鰨、花尾胡椒鯛、斜帶髭鯛、斑鰶、星鰻、鯔魚、梭魚、石斑魚、鱸魚、鮸魚、短鰭、紅娘魚、寬尾虎鯊、團扇鰩、孔鰩、扁鱷針魚、多鱗鱚、海馬、鱈魚、燕鰩、鱭魚、星鰈、木葉鰈、油鰈、雙髭鯊、銀魚、油魣、綿䲁、六線魚、海龍等31種。蝦蟹類主要有對蝦、毛蝦、鷹瓜蝦、梭子蟹4種。無脊錐動物和腔腸動物主要有烏賊、章魚、魷魚和海蟄等。主要經濟魚蝦有29種,其中歷史上產量高利用價值大的有鮁魚、帶魚、烏賊、章魚、黃鯽、鷹瓜蝦、海蟄、牙鮃、對蝦、真鯛10種。
真鯛。俗稱加級魚和紅加級魚。是黃海中的珍貴食用魚。肉味鮮美,以頭肉為最。真鯛3月間由黃海南部遊入本縣近海,10月水温下降洄游深水。本縣近海3~10月均可捕獲。靈山島、齋堂島一帶水域曾是較大的漁場。1930年代,日本船隊曾在此大規模捕撈。近十幾年,資源下降很大,已形不成漁場。
刺蔘基岩質海岸帶均有分佈,集中區為靈山島、齋堂島、胡家山灣和大珠山兩側海域,總面積4000畝,資源量76噸,年可採捕34噸。其中靈山島分佈面積1000畝,資源量28.7噸,年可採捕12.35噸,琅琊分佈1000畝,資源量14.47噸,年可採捕11噸。
皺紋盤鮑。俗稱鮑魚,是名貴海珍品。黃島區(原膠南市)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琅琊張步曾把鮑魚進獻朝廷。鮑魚主要分佈在靈山島、齋堂島周圍。大珠山兩側海域也有少量分佈。全縣共1200畝,資源量8噸,年採捕6噸。其中靈山島分佈900畝,資源量7.4噸,年採捕5.6噸。
石花菜。沿海基岩岸淺水帶均有分佈。以黑澗、胡島灣、齋堂島、靈山島等地居多。總面積3400畝,平均生物量17.94g/㎡,資源量35噸。其中胡島灣1000畝,資源量13.8噸。 [6] 

靈山灣漁業資源

黃島區(原膠南市)捕撈漁場,隨漁業資源變化及作業工具的變化而變化。建國前作業漁場多在沿海和近海。較著名者有董家口漁場和靈山島漁場。1934年版《中國實業志》記載:“漁場可分為兩種,一為外海漁場,二為內河漁場。外海漁場為黃、渤海,又分為近海與遠海兩種,近海方面為沿海一帶,如膠州灣及附近之水靈山島等。漁民集居點董家口、貢口、靈山衞、紅石崖、湘子門”。1934年李士豪著《中國海洋漁業現狀及其建設》載:“董家口漁場,每年漁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各處漁船至該處捕魚者約千艘船上下,臨時魚行多至六七十家。產魚約值50萬元左右……水靈山島附近,沿海盛產海蔘、鮑魚,海底為泥質,水族滋繁,為魚羣棲之所。漁汛時漁船麇集,不下三、四百艘,漁獲物以刀魚為大宗,鮐魚次之,白鱗亦不少”。 [7] 

靈山灣旅遊資源

靈山衞城隍廟 靈山衞城隍廟
靈山衞城隍廟,位於靈山衞東西大街西端北側,明朝初年所建,早期曾遭破壞,前後殿堂仍存。院內有兩棵高達20餘米、樹冠直徑約25米的明代古樹。 [18] 
唐島,位於靈山灣東南部海中,海拔19.5米,長約0.5公里,寬約0.15公里 [21]  ,面積約0.75平方公里,距大陸岸線最近點0.4公里。據清乾隆版《膠州志·古蹟》載:唐太宗徵高麗曾駐師於此,故名唐島。島上有飲馬池,常年有水。有古炮台1座,建於明代,與古鎮口炮台東西分列,同屬靈山衞管轄。 [18] 
海水浴場 海水浴場
靈山灣海水浴場,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區東約4.5公里的靈山灣北岸,海灘平緩,水清見底,自然風光優美。浴場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設有防鯊網、更衣室和停車場。每年夏季接待遊人10多萬人次。 [18] 
靈山島 靈山島
靈山島,位於黃島區東南黃海中,距大陸岸線最近點11公里,長5.1公里,寬1.43公里,面積7.28平方公里,主峯歪頭頂海拔513.6米,是全國第三高島。相傳雲:“先日而曙,將雨而云,故名靈山。”島上草木茂密,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靈島浮翠”為古膠州八景之一。島上有歪頭頂、象鼻山、駱駝峯、望海樓、老虎嘴、試刀石等奇峯異石。 [21] 

靈山灣社會經濟

靈山灣漁業

黃島區(原膠南市)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沿海居民多以打魚為主要生計。捕撈生產多在沿海進行,作業方式以沿岸定置網捕和近岸風帆船流、釣捕撈為主。1920年代有漁業勞力萬餘人,漁用帆船、木筏3000餘隻。1936年,沿海從事海洋捕撈業的漁民7800餘人,木帆船、木筏1900餘隻,捕撈產品總量7089噸,其中魚類5216噸,蝦蟹類202噸,貝類1619噸,藻類52噸。
抗日戰爭時期,黃島區(原膠南市)沿海被日軍侵佔。日本在青島成立“水產組合”漁業機構,以青島為漁業基地,大肆掠奪近海水產資源。當時的靈山島、董家口一帶,是省內著名的帶魚、真鯛漁場,完全被日本船隊壟斷。他們有130餘艘漁輪常年在此酷捕,而沿海漁民出海須經日軍批准,到青島、石臼所集結登記、發證,然後到指定的海區生產,民間漁業遭受嚴重摧殘。
解放後,膠南、藏馬兩縣積極扶持漁業生產,發放貸款,成立漁業合作社,漁業生產得到了發展,但由於盤踞青島、靈山島的國民黨軍隊不斷騷擾於海面,捕撈生產只能在沿岸進行,漁業生產仍受很大限制。到1949年兩縣僅有木帆船千餘隻,漁業勞力5762人,捕撈總產量僅3324噸。
建國後,捕撈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53年實行民船改革,之後又陸續組建漁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全縣興辦高級漁業合作社95處,入社漁户7365户,佔全縣漁户總數的94.3%。捕撈產量首次突破萬噸,1959年達到13599噸。
1960年代初期,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和財力物力的限制,捕撈生產嚴重萎縮,1961年後,捕撈能力逐漸回升。到1969年,捕撈總產量達到11669噸,基本恢復到1950年代末的水平。
1970年代,海洋捕撈生產發展較快,除生產大隊、生產小隊漁業船隊外,1976年又成立縣海洋捕撈公司和7處公社捕撈船隊,捕撈能力大幅度增加,並開闢了外海漁場。大馬力漁船常年生產於渤海到東海之間,機帆船在近海的作業工具也逐漸增多,形成了遠海與近海生產相結合、季節生產與常年生產相結合的新格局。1971年捕撈總產量12050噸,1973年首次突破20000噸,1974年又創29915噸的新紀錄。1975年後,總產一直穩定在1.1一1.4萬噸之間。
1980年代,捕撈生產變化很大。1979年根據國家規定,為保護好近海漁業資源,膠南對捕撈結構進行了調整,改革了漁具,壓縮了拖網,嚴格禁漁期捕撈。1980和1981年捕撈年產量驟減到七八千噸。1982年後,特別是1985年以來,隨着個體漁户的興起,沿海漁村捕撈船網發展迅速,捕撈能力空前增加,1987年全縣有漁業勞力11886人,其中專業勞力10212人,捕撈總產量達20635噸。
建國以來,捕撈產品的品種變化也比較大,1950年代因捕撈能力較低,資源豐富,漁獲物多為優質經濟魚蝦,帶魚、烏魚、海蜇、真鯛、海蔘、黃花魚等比重較大。1955年董家口港日產帶魚達40餘萬公斤。1960年代資源仍比較好,經濟魚蝦比重較高。進入1970年代,漁船機械化作業程度大為提高,先進捕撈技術廣泛應用,總產量不斷增加,但經濟魚蝦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代新發展的漁船,90%屬小型機帆漁船,多在近海從事底拖網和定置網生產。近海捕撈能力的增長,大大超過了資源的再生能力,資源嚴重衰減。單船產量普遍比六七十年代減少,尤其優質經濟魚蝦類如對蝦、梭子蟹、帶魚、真鯛、黃花魚、牙鮃等基本形不成漁場。海蜇、鯧魚、烏賊魚、鮁魚等有所回升,但仍達不到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8] 

靈山灣水產

  • 海帶養殖
膠南海帶養殖有30多年的歷史,整個發展過程呈馬鞍型,盛期為1970年代。1957年12月,縣水產局從南方購進海帶秋苗10萬株在薛家島北屯試養2.88畝,獲得成功。1958年,上海水產會議後,膠南的海帶養殖有較大發展。是年,全縣建立9處海帶養殖場,其中縣辦海水試驗場1處,泊裏、琅琊、海崖、靈山衞、靈山島、薛家島、紅石崖社辦海帶養殖場7處,隊辦養殖場1處。全縣海帶養殖面積2038畝,1959年總產726.6噸。1960年,海帶面積進一步擴大,總產大幅度提高。是年全縣海帶總產2583噸,取得大面積豐收。1961年後,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出現大面積斷架子、掉苗和海帶黴爛,減產較大,部分單位出現虧損。泊裏、琅琊、靈山島3處社辦海帶場下馬。 [9] 
  • 海蔘養殖
膠南海灣沿岸岩礁島嶼區藻類豐富,刺蔘分佈較廣,資源量達70餘噸,年可採捕量30餘噸。1975年始行人工養殖海蔘試驗。1981年縣水產研究所和縣海水養殖試驗場培育1釐米以上紫參54萬頭,投放於靈山島、大岔口灣內,並放流10萬頭。 [10] 
  • 人工魚礁增殖
投放人工魚礁進行海水增殖始於1981年。1981—1983年間,由黃海水產研究所投資,在胡家山前海區和靈山島西南海區建立兩個試驗點,投放1.5×1.5×1.5米人工魚礁402塊,投放面積約80畝。同年,省水產局撥款10萬元,又在靈山島投放2×2×2米人工魚礁200塊,1.5×1.5×1.5米人工魚礁100塊,並投放報廢水泥船2艘,總空體積2000立方米,淨體積246立方米,礁體總重618噸,面積4350平方米。半年後,礁體表面開始寄生海星、海膽、海螺、蟹類、牡蠣等。9個月後投礁區域即釣捕到真鯛、黃姑等優質魚。投礁區已成為主要釣鈎漁場。1986、1987年又在靈山島近岸水域投放鮑魚礁1422塊,並移植藻類,增殖鮑魚苗、海蔘苗,據投礁前本底調查和投礁後實際調查對比,鮑魚每10分鐘採捕數增長103.3%,採捕重量增長15.3%,海蔘每10分鐘採捕數增長76%。 [11] 
  • 石花菜養殖
黃島區(原膠南市)沿海藻類中,石花菜分佈最廣,產量最大,是山東石花菜生產基地之一。全縣分佈面積3400餘畝,資源量35噸(1982年)。膠南石花菜養殖開始於1983年,主要採用分枝筏養殖與海帶間養。每年養殖兩薦,春茬養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底或7月初;秋茬養殖期在9月底至12月初。分枝筏養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春茬一般增重10倍,秋茬亦增重6.5倍。 [12] 

靈山灣旅遊

靈山灣北岸是天然海水浴場,浴場設施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設有防鯊網、更衣室和停車場。1993年5月10日,林業部批准在黃島區(原膠南市)東部沿海以環海林場為基礎,籌建濱海國家森林公園。同年12月20日,林業部批准將“濱海國家森林公園”更名為“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公園有林地5400畝,按照規劃,將於21世紀初,建成具有旅遊度假、娛樂健身、科普教育和經貿洽談等多種功能的城郊生態型國家級森林公園。 [21] 
青島城市陽台旅遊區 青島城市陽台旅遊區
靈山灣畔的靈山灣城市休閒旅遊區(青島城市陽台旅遊區),是一處免費開放的4A級景區,也是一處重要的社會公益性城市休閒公園和文化旅遊標誌性工程,由城市陽台景觀區、海水浴場、市民文化廣場、海洋研學基地等組成,建有大型燈光音樂噴泉、山東非遺展示體驗中心及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有孔蟲雕塑園等。近年來,新區持續對城市陽台進行旅遊品質提升,引入了特色書店、小酒吧、咖啡吧等功能業態,新建籃球場、足球場、滑板場、兒童遊樂場地等,為市民遊客提供了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休閒體驗空間,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0餘萬人次。 [24] 

靈山灣港口

大灣港,位於靈山衞鎮南,唐島灣西側大灣村,北緯35°54′東經120°08′,北距靈山衞2公里,東北距積米崖港1.5公里。此處原為靈山衞社辦修船廠。1970年9月,由公社投資35萬元,修建1座長190米、寬8米、高6米、可泊3只船的碼頭,專事出口黃沙。1981年,此港經山東省民間運輸管理處批准為商港,並設海上民間運輸管理站於此。1983年,公社又投資28萬元,將碼頭加長至320米,可泊1百噸以下的駁船5只。自此,每年有2.5萬噸黃沙運往青島、連雲港等地。 [13]  砂子,縣砂源很多,商品砂多為海灘出產。1987年,全縣有砂場13處,生產建築、鑄造用砂45萬噸。外銷青島、上海等,砂子多由靈山衞大灣港船運。 [14] 
積米崖港 積米崖港
積米崖港,位於靈山灣北部,唐島灣西側,地理座標為北緯35°55′,東經120°09′,北距靈山衞1.5公里,西距縣城18.5公里。此港所臨唐島灣,口向西南,東北西南斜長5.4公里,水域面積14平方公里,水深3一7.6米,底泥質;灣口處有海拔19.5米的唐島座落水中;並建有防波堤,可避10級大風。積米崖港歷史悠久。據傳,唐太宗徵高麗曾駐師於此。明洪武年間,北岸築炮台戌守海口;永樂年間,是中國海運物資的集散地之一;嘉靖年間,船舶可經馬家濠北上膠萊運河,抵沽而達京師。清光緒年間,經此港與南方通商,港口一度興隆。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拓建青島港,商船改泊青島,積米崖港冷落。建國後,積米崖港口復興,與青島船帆來往不斷。1956年,港口搬運合作社工人用土墊起15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貨場兩個,後被海水沖刷而廢。1959年10月,又建成長150米石牆1道和長30米、寬5米、高3米的石牆土面碼頭1座,可供6條小船泊靠。1963年,山東省交通廳海運局撥款1500元將碼頭接長10米,頂面鋪築混凝土,年吞吐量1.3萬噸。1971年後,此港改為漁港,間有少量貨船和通往靈山島的客輪泊此。 [15] 
  城口子港 城口子港
  城口子港 城口子港
城口子港,位於靈山島北部西側城口子村,北緯35°46′東經120°09′。它北鄰陳家村,南望沙嘴子,西瀕黃海,隔水與大珠山鎮高峪村相望,距陸地最近點11公里,距縣城20.3公里,是島上唯一的港口,物資皆賴此港進出。民國時期,島上無口岸,城口子可泊小船10餘隻。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投資40萬元建碼頭1座,長40米,寬24米,高7.5米,可泊靠百噸位以下的輪船,並在北側建1登陸坡。1975年部隊又在碼頭南側建登陸坡1處。1985年,設小客輪一艘,往來於積米崖與靈山島之間。 [15] 
積米崖港 積米崖港
積米崖漁港,位於唐島灣西北部,涼網山下,西距縣城18.5公里,水路東至青島22海里,南至靈山島9.5海里,陸地三面低山環抱,南部入口處有唐島為屏障,可避西北、東南10級大風。潮汐為正規半日型,低潮時港內水深平均1—2米,是膠南沿海較大的天然良港,稱為天風不犯的太平灣。積米崖港歷史悠久,明清至民國年間,以貨運為主。1971年2月,闢為膠南縣漁業基地,重點建設。1973年省投資擴建,1974年列入國家計劃,農林部投資續建。1978年10月全部完工,總投資378萬元,其中農林部投資161萬元,省地縣投資217萬元。西劈涼網山,開石70萬方米,建港口場地20萬平方米,築碼頭4座,總長1200米。其中主碼頭長260米,寬60米,有泊位12個,可兩面靠船。前沿水深,內側12.6米,外側13.6—5米,可泊千噸船。主碼頭之外,西北、西、北部均有岸壁直立碼頭,總長940米,高潮時水深2.5米,可泊小漁船和貨駁,港池東側有縣漁輪修造廠300米直立式舾裝碼頭和980米長岸壁碼頭,大中小漁輪均可入港維修。港區配套設施有岸吊3架,卸魚棚1處;水產冷庫2座,冷藏能力達2000噸/次,速凍製冰能力各50噸/日,輸冰橋1座,日可輸冰250噸,油罐7個,總容量230立方米;淡水供應設備1套,每小時可供水100立方米。港區還設有縣水產公司,漁船監督管理站、漁輪修造廠、港區管理站、水產研究所以及商店、糧店、銀行、郵電、工商、税務、衞生、檢疫、外貿、公安等部門。成為膠南縣生產、生活、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的漁業基地。也是山東半島的一箇中型漁港。魚貨卸量最高年份可達萬餘噸,1987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重點羣眾漁業港口。 [13] 

靈山灣軍事

明洪武五年(1372年),魏國公徐達調指揮僉事朱興在靈山衞築土城以備倭。城周圍3裏,高2丈5尺,厚1丈2尺5,有4門。城池深2丈5尺,寬2丈。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重修靈山衞城,外包以磚,周方加2裏,4門加樓,增加鋪舍10餘所,後漸傾圮。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趙鶴齡命指揮使張某重修衞城,名其4門為東朝陽,西閲武,南鎮海,北承恩。
明代,靈山衞為海防重鎮,衞轄軍屯、兵寨、墩台。蕭家寨,在常河社,明洪武年間,靈山衞百户陳良在原有古城牆上包以磚石,周圍1裏。有2門,為阜民、朝天。夏河城寨,在龍灣社,靈山衞百户管成包以磚石,周圍3裏餘,有4門。龍潭寨,在大盤社。周圍1裏,有2門。以上3寨均由靈山衞派官軍防守。衞轄墩台12處。賈鐵馬墩、黃石欄墩、南宋墩,屬信陽場巡檢司;琅琊台墩、胡家墩、陳家墩,屬南龍灣海口巡檢司;大盤墩、車輪墩、海王墩、紫良墩、徐家墩、黃布墩,屬上述兩巡檢司共管;每墩置守城弓兵6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裁南龍灣巡檢。清初有百總、千總、守備諸員,仍循守禦所舊制,後全部裁革,僅設把總2名,一分防本地汛,一分防沿海汛。分防沿海汛者屬安東營,署設董家口,校場在署前,轄馬兵4名,步兵30名。墩台有三,一在亭子蘭,守城步兵14名,馬兵2名;一在董家口;一在龍灣口,共有守城步兵12名。置沿海墩堡,大者為墩,小者為堡。墩軍5名,堡軍6名。各有汛地,分防於營弁巡司。靈山衞墩轄汛地30處,夏河所墩轄汛地16處,逄猛司墩、古鎮司墩分別轄汛地3處。另在關帝廟、王台、紀家店、護嶺廟、張倉置煙墩,在唐島口、古鎮口置炮台。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設靈山衞千總1名,分防靈山衞等汛。原設本口千總1名,馬兵10名,步兵51名,古鎮口外委把總1名,馬兵2名,步兵13名。民國元年(1912年)裁。雍正年間海防為千總分汛,汛地有頭營子、黃島、靈山衞、唐島、靈山島、柴胡蕩、古鎮口、夏河所、葫蘆嘴、窯頭口、石欄嘴、齋頭、董家口、龍灣口、黃石欄、琅琊台、宋家口等。同治十三年(1874年)裁。
民國13年(1924年)10月,因直魯豫戰事,駐膠縣步兵十九團第三營佈防於沿海要地,並設了望哨和船舶稽查處。以第一大隊第二分隊、第三分隊分任巡查防剿隊,第二大隊及其餘分駐各隊以馬警聯絡策應。設高峪等處船舶稽查處;設張家樓等處瞭望哨。
1938年,日軍侵入膠南境內,國民黨軍隊不戰而走,其地方雜牌部隊借抗日之名組織“游擊隊”,擴充勢力,建立據點,修築工事,劃分勢力範圍。1945年膠南解放時,八路軍各參戰部隊及民兵,將敵偽據點全部摧毀。是年8月日本投降後,人民軍隊加強沿海一帶守備力量,在部隊陸續佈防的同時,構築新的防禦工事。 [16]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捻軍經平度、膠縣、即墨進入嶗山地區。同治六年(1867年)5月,捻軍由東平戴家廟渡河,6月抵即墨,再進入嶗山、靈山及沽河兩岸。捻軍二度入嶗山,歷時120余天。 [17] 

靈山灣建置

靈山灣一帶,古屬萊夷地域。春秋時期,屬齊琅琊、安陵邑。戰國初期,境域南部沿海一帶先後屬吳、越、楚。戰國後期,境域全部屬齊,設有琅琊、安陵邑。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郭置縣,今境域北部屬黔陬縣,南部屬琅琊縣。西漢初沿秦制設琅琊郡,境域屬之。高後七年(前181)改郡為國,文帝三年(前177)除國復郡。王莽天鳳元年(14)改為填夷郡,不久復舊名。此間境內曾置琅琊縣、櫃縣、祝茲侯國。東漢時,區境北部屬青州刺史部東萊郡黔陬縣,南部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琅琊縣。魏晉時期,區境北部屬青州城陽郡黔陬縣,南部屬青州城陽郡(後為徐州東莞郡)諸縣、‍東武兩縣。南北朝時期,劉宋時區境北部屬青州高密黔陬,南部先後屬徐州東莞郡諸縣和青州平昌郡琅琊縣。北魏時,北部屬膠州高密郡黔陬縣,南部先後屬膠州高密郡(後為青州東莞郡)諸縣、東武。隋代,區境屬青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高密郡黔陬、膠西、東武、諸縣等縣。開皇十六年(596)置豐泉縣。隋大業三年(607)改為琅琊縣。唐初,裁琅琊入諸城,裁膠西入高密,區境屬河南道密州高密郡高密和諸城兩縣。宋屬京東東路密州諸城、膠西兩縣。金屬山東東路密州諸城、膠西兩縣。
元代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膠州膠西縣和密州諸城縣。明屬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和萊州府膠州。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靈山衞,今區境沿海一帶屬靈山衞。清代屬山東青州府諸城和萊州府膠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裁靈山衞,衞地入膠州、諸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黃島、薛家島、紅石崖和靈山島劃入德膠澳租借地,境內其他地方仍屬膠州、諸城。
民國初,區境屬山東省膠東道膠縣、諸城縣。1925年,膠縣、諸城縣改屬膠萊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29年,區境分屬諸城縣第四、五、六區和膠縣第四、五、六、七區,青島特別市海西區。
1943年,境內始建人民政權。同年11月抗日民主政權諸膠邊辦事處成立,屬濱海專署第一行署。1944年8月撤諸膠邊辦事處,設藏馬縣和諸膠邊縣,10月兩縣合併為諸膠縣,屬濱海行署。1945年8月諸膠縣撤銷,在其南部恢復藏馬縣,北部建立珠山縣;11月珠山縣併入膠縣;12月置海西區,次年2月併入膠縣。時各縣均隸屬濱北專區。1946年9月,濱北專員公署發佈命令,將膠縣劃分為兩個行政單位,洋河以南9個區和青島辦事處的薛家島區建立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濱北專區撤銷,藏馬、膠南兩縣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藏馬縣撤銷,其大部劃入膠南縣。同年,膠州專區撤銷,膠南縣屬昌濰專區。1958年10月膠南縣改屬青島市。1961年4月復屬昌濰專區。197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黃島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作為昌濰地委派出的縣一級機構,同時建立黃島革命委員會,與工委一套機構、兩個牌子。黃島革委下轄黃島、薛家島、辛安3處人民公社。
1979年1月膠南縣劃歸青島市,原昌濰地區黃島革委原有區劃範圍改為青島市黃島區。1984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1990年12月撤銷膠南縣,設立膠南市(縣級市)。1992年11月黃島區境內設立青島保税區。1993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展到黃島全區,兩區體制合一。2012年9月,撤銷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2014年6月,國務院批覆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包括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 [23] 
2022年,黃島區轄長江路街道、黃島街道、薛家島街道、辛安街道、靈珠山街道、紅石崖街道、靈山衞街道、隱珠街道、膠南街道、珠海街道、濱海街道、鐵山街道、王台街道、張家樓街道、琅琊鎮、藏馬鎮、泊裏鎮、大場鎮、海青鎮、大村鎮、六汪鎮、寶山鎮,共14個街道、8個鎮和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社區231個,行政村145個。其中,毗鄰靈山灣的有薛家島街道、長江路街道、靈珠山街道、靈山衞街道、隱珠街道、 濱海街道、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