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柱山銘

(刊刻於北齊天統元年的摩崖石刻)

鎖定
《天柱山銘》是刊刻於北齊天統元年(565年)五月十八日的一方摩崖石刻,一般認為由鄭述祖撰文並書丹,屬八分書(隸書的一種)書法作品。 [1]  摩崖原石高約3.5米,寬約3米,厚約2米,原在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鎮的天柱山西麓,於1968年春季被破壞,現有殘石四十餘塊藏於平度市博物館 [2] 
《天柱山銘》分記文和銘文兩部分,記文先描述天柱山的鐘靈神秀,再敍述鄭述祖之父鄭道昭的政德鴻績,最後敍述鄭述祖自己的努力及感懷,銘文則是對記文的概括。 [1]  [3]  書法上,此銘用筆鋪毫,露鋒多,方筆多,行筆澀,筆畫厚,起、收、轉、折動作大,痕跡明顯,波筆少,楷書因素多。結體呈縱方形,筆畫排列較隨意,接近楷書結體,體勢重心居中。總體上隸書中楷書因素較多,體勢近楷;平直筆畫多,又近乎隸。 [3] 
中文名
天柱山銘
作    者
鄭述祖
創作時間
北齊天統元年(565年)五月十八日
書法類型
八分書 [4] 
原石規格
高約3.5米,寬約3米,厚約2米
殘石現藏地
平度市博物館

天柱山銘碑刻內容

(碑額)天柱山銘
使持節都督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光州㓨史熒陽鄭述祖作。┘巖巖岱宗,魯邦仍其致祀;奕奕梁山,韓國以之□□。蓋由觸┘石吐雲,扶寸布雨。五嶽三望,六宗九獻。祈禱斯□,□祑攸歸。┘天柱山者,即魏故通直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國子祭酒、秘書┘監、青光相三州㓨史,先君文恭公之所題目。南臨巨海,北┘眺滄溟,西帶長河,東瞻大壑。斜嶺概天,層峯隱日。尋十洲於┘掌內,捴六合於眼中。文鰩自此經停,精衞因其止息。始皇遊┘而忘返,武帝過以樂㽞。豈直蛾眉鳥翅二別,兩崤對談小大,┘共敍優劣者也。公稟氣辰象,含靈川嶽。禮義以成規矩,仁┘智用為樞機。自結衣逞譽,革履傳聲。組綬相輝,貂冕交映。至┘於愛仙樂道之風,孝敬仁慈之德,張良崔廓,未之雲擬;文先┘夏甫,何以能加?魏永平三年,朝議以此州俗關南楚,境號東┘秦,田單奮武之鄉,麗其騁辯之地。民猷鄙薄,風物陵遲,疇諮┘俾乂,非公勿許。及駈雞御下,享魚理務。羣情款密,庶類允┘諧,變此澆夷之俗,侔彼禮樂之邦。懋跡布在哥謠,鴻範宣諸史┘策。公久闊枌榆,永懷桒梓,同昇隴而灑泣,類陟岵以興┘嗟。於此東峯之陽,仰述皇祖魏故中書令、秘書監、兗州㓨史┘文貞公跡狀,鐫碑一首,峯之東堪石室之內,複製其銘。餘┘忝資舊德,力搆前基。遂秉笏朝門,策名天府,出入蕃𨚎,陪從┘帷幄。凡諸身歷瀛趙滄冀懷及兗光行正十州㓨史、北豫州┘大中正。三登常佰,再履納言,光祿、太常,頻居其任。揣究庸虛,┘無階至此,直是遺薪妄委,餘慶濫鍾。何曾不想樹嗟風,瞻天┘愧日,猥當今授,踵跡此蕃,敢慕楹書,仰宣庭誨。其詞曰:┘
嵩高峻極,太華峭成。祈望諸素,禋禱羣經。崇哉天柱,迥出孤┘亭。地險㯹德,藉此為名。赫矣先公,道深義富。如桂之馨,如┘蘭之茂。尊祖愛親,存交賞舊。飜屬愚淺,實慚穿搆。┘
大齊天統元年,歲次乙酉,五月壬午𦙚,十┘八日己亥刊。┘ [5] 
(説明:□,表示缺字;┘,表示分行。)

天柱山銘創作背景

《天柱山銘》是鄭述祖為追念其父鄭道昭而作。 [6]  北齊天統元年(565年)五月十八日,時任光州刺史的鄭述祖在登上光州城(今山東掖縣)南的天柱山時見到父親的遺作,浮思往昔,在懷念之餘,將父親的事蹟用八分書刻於崖石,所刻即《天柱山銘》。 [1]  [4] 

天柱山銘藝術鑑賞

天柱山銘風格

《天柱山銘》碑額(拓片) 《天柱山銘》碑額(拓片)
此銘書法古拙率意,沿襲北魏書風,然隸味更濃,其字偏重方筆道,用隸體來寫。雖以隸書為基本面目,卻時有楷書的結體,用筆交融其中。北齊處於由隸向楷的過渡時期,其時,隸書、楷書均為通用之書體,一些碑誌往往楷隸雜處,有的顯得生硬,不得和諧。而此銘的書風與一般不同,用筆方中寓圓,點畫剛勁雄健,峻峭中不失渾厚,威烈中時露平和,以雄渾見強。 [7] 

天柱山銘技法

《天柱山銘》碑陽(拓片)
《天柱山銘》碑陽(拓片)(40張)
此銘結字疏密有致,其字雖大小參差不一,卻呈橫勢,中空外放,緊密而不拘結,開展而不怒放。字與字之間氣息相聯,互相照應。其點畫平勻,穩重中求變化,其轉折處多用提按法,凡捺筆也使波磔有收斂,在隸法中融含着較濃的楷意,體現了北朝書法“楷中有隸,隸中有楷”的普遍規律。佈局方面,由於大多字因勢生形,結字正中求偏,嚴正中又見險絕。字裏行間前偃後仰;左右盼顧。故通篇觀之,由於此銘有許多字都在平穩勻齊中變化妙合,故通篇氣韻酣暢,渾然一體。 [7] 

天柱山銘作品評價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右《天柱山銘》,光州刺史鄭述祖撰文,既淳雅,而八分書亦方整,有漢魏人遺法,蓋北朝石刻之佳者。述祖之父道昭以魏永平中為光州刺史,述其父羲跡狀鐫碑於天柱山,東堪石室之內複製其銘。其述祖守光州,復作斯銘,敍其父治跡,可謂風雅不墜。考《北史》,是歲述祖年已八十一矣,耄而好學,尤所難也。(《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三·齊》) [3]  [8] 
清代金石學家阮元、清代史學家畢沅:碑述祖父遺軌,抒寫孝思,詞旨悽惻,而文采華整,書法有漢魏規矩,為鄭氏諸碑之冠。(《山左金石志·卷十·北齊石》) [3]  [9]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與所書《夫子廟碑》不甚同,彼以秀雅,此以雄厚,大抵皆去正書不遠。語以漢法,則毫未有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北齊》) [10]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於書亭:字體方整雄渾,意態拙樸,分行布白,頗有矩矱。雖相沿北魏書風,但終因以漢法行筆,藝術水平沒有達到其父(鄭道昭)的高度。再説,隸書終非漢以後人所長,因而更不能與漢時名碑相伯仲。儘管如此,《天柱山銘》畢竟因其書藝水平之不同凡響,亦為歷代書家所稱道。康有為就將其列為“妙品上”。(《鄭道昭與四山刻石》) [2] 

天柱山銘歷史傳承

《天柱山銘》殘石
《天柱山銘》殘石(33張)
《天柱山銘》刻石原在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鎮的天柱山西麓,後於1968年春被大澤山鎮南昌村村民破來建房。1983年春,經平度市文物工作者(於書亭為主要組織者)主持拆房,覓得殘石四十餘塊,計有二百餘字,現存平度市博物館。 [2] 
(圖冊來源:平度市博物館 [11] 
參考資料
  • 1.    李檣 著.杞芳堂讀碑記.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01月第1版:388-389
  • 2.    於書亭 著.鄭道昭與四山刻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04月第1版:71
  • 3.    賴非. 鄭述祖與雲峯刻石[J]. 中國書法, 2018(12):4-18.
  • 4.    (日)真田但馬,(日)宇野雪村 著;瀛生,吳緒彬 譯.中國書法史(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72
  • 5.    毛遠明 校注.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九冊).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2月第1版:192
  • 6.    徐海榮 主編.中國娛樂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247
  • 7.    蔣文光 編著.珍稀墨跡·拓本碑帖系列叢書(北朝系列) 天柱山銘.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前言”部分
  • 8.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二十五).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8767
  • 9.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二十五).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4476
  • 10.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61
  • 11.    北魏天柱山銘殘石  .平度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5-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