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粉子山羣

鎖定
主粉子山羣為楊博泉1949年創名(山東省地礦局,1992),1967年山東省地質局805隊公開發表。主要分佈於福山、祥山、蓬萊、棲霞、萊州地區。
中文名
粉子山羣
外文名
Fenzishan Gr
階代碼
Pt1fz
地區代碼
17,19

目錄

粉子山羣命名

命名剖面位於山東萊州市(掖縣)西約5km的粉子山地區。據山東地礦局第四地質隊(1993)1和山東省地質局805隊和第三地質隊資料,參考剖面位於山東省萊州市南西約14km的小宋(小宋組),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南西約15km的甲家—河西—張格莊—馬碲夼(祝家夼組和張格莊組),煙台市福山區西約7km的汪格莊—黑山嶺—桃園(巨屯組、崗嵛組)。

粉子山羣沿革

楊博泉在山東掖縣粉子山地區調查菱鎂礦時,將該區變質地層劃分為片岩系和千枚巖系,並稱片岩係為“粉子山系”。1956—1958年,掖縣地質隊以福祿山“變質礫岩”為界,下部的片麻狀花崗岩、角閃巖稱為太古宙掖縣雜巖系,上部的千枚巖、片岩、大理岩則稱為元古宙粉子山岩系。1958—1961年,山東地質局、長春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進行1∶20萬區測時,首次建立了粉子山羣,並劃分若干個組。其中濰坊幅説明書(1961),將該羣自下而上分為山張家巖組和明村巖組;煙台、蓬萊幅説明書(1961)將其自下而上分為祝家夼組、巨屯—張格莊組、崗嵛組、芝罘組。1967年,山東地質局805隊將上述的巨屯—張格莊組分解為巨屯組和張格莊組。鄧幼華、閆永奎等(1984)提出了粉子山羣劃分為上、下亞羣的方案。上亞羣沿用了前人劃分方案,即自下而上為祝家夼組,巨屯組、張格莊組、崗嵛組、芝罘組,其分佈於山東煙台、福山、棲霞、祥山、蓬萊等地區;下亞羣自下而上分為福祿山組、礦山組、灰埠組,其分佈於山東萊州(掖縣)、萊西南墅、平度、昌邑、高文莊等地區。1986年,曹國權、艾憲森主持的“膠東羣地層現場討論會”上新建了荊山羣,並將上述地區下亞羣的大部分被歸到荊山羣(林潤山等,1988)。馬洪昌(1993)主張粉子山羣只包括祝家夼組、張格莊組、巨屯組、崗嵛組,不包括芝罘組。紀壯義(1993)將芝罘組改稱為芝罘羣。1993年山東地礦局第四地質隊創建小宋組,置於祝家夼組之下。

粉子山羣特徵

該羣自下而上分為:
1. 小宋組 自下而上分一、二、三段:一段主要巖性為含磁鐵礦淺粒巖、白雲母化長石石英岩、黑雲變粒巖等,普遍含有磁鐵礦。厚度大於659m;二段以斜長角閃巖、混合巖化黑雲變粒巖、角閃變粒巖為主夾磁鐵石英岩、磁鐵角閃石巖。厚度約862m。三段主要為黑雲變粒巖,夾薄層斜長角閃巖、角閃變粒巖,頂部含一層金雲透閃大理岩。厚度約213m。
2. 祝家夼組 分為兩段:下部的長石石英岩、片岩夾大理岩段,主要巖性為厚層長石石英岩(石英岩)、黑雲片岩、黑雲變粒巖,夾透輝白雲石大理岩、透閃石巖。厚度為153—251m;上部的變粒巖、片岩夾大理岩段,主要巖性為黑雲變粒巖、石榴黑雲片岩、長石石英岩、白雲質大理岩、透輝大理岩。厚度為321—408m。
3. 張格莊組 分為三段:下部的白雲石大理岩段,主要巖性為中粗粒白雲石大理岩、透輝白雲石大理岩,夾少量透閃片岩、黑雲變粒巖。厚度為212—481m;中部的透閃石巖段,主要巖性為暗綠色透閃石巖、透閃片岩、夾黑雲變粒巖、黑雲片岩及少量長石石英岩、大理岩。厚度為244—262m;上部的白雲石大理岩段,主要巖性為透輝白雲石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含鐵質大理岩,偶夾絹雲石英片岩、含礫黑雲片岩。厚度為404—564m。該組賦存鉬鎢礦、滑石礦、水泥大理岩等。
4. 巨屯組 分為兩段:下部的片岩、變粒巖夾大理岩段,主要巖性為石墨黑雲片岩、石墨片岩、石墨黑雲變粒巖、石墨透閃石巖、透輝石巖、夾石墨大理岩、石墨透閃白雲質大理岩。厚度為353—660m;上部的石墨大理岩夾片岩、變粒巖段,主要巖性為條帶狀石墨大理岩、石墨透閃石巖、條帶狀石墨硅質大理岩、夾黑雲片岩、黑雲變粒巖。厚度為113—317m。該組賦存透輝石巖礦、硅化石墨大理岩型銅礦。
5. 崗嵛組 分為兩段:下部為黑雲片岩夾透閃大理岩段,主要巖性為疙瘩狀黑雲片岩、黑雲片岩,夾透閃大理岩(透閃石巖)、黑雲變粒巖。疙瘩物由斜長石、石英和絹雲母組成的聚集體。厚度為526—889m。上部為黑雲片岩段,主要巖性為疙瘩狀黑雲片岩、疙瘩狀二雲片岩,夾黑雲變粒巖、長石石英岩。厚度為大於319m。
該組賦存透閃石型、透閃大理岩型銅礦。變質作用類型屬於中壓相系以低角閃巖相為主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具有弱的混合巖化現象,在張格莊地區可見遭受二期褶皺變形作用(王沛成,1993)。該羣小宋組的原巖主要為雜砂岩、粉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含少量基性火山岩、泥灰岩等;祝家夼組的原巖主要為泥質、砂質碎屑沉積岩,含少量泥灰岩和碳酸鹽巖;張格莊組和巨屯組的原巖主要為巨厚的碳酸鹽巖、泥灰岩,其次為泥質、砂質碎屑沉積岩;崗嵛組的原巖主要為泥質岩,其次為砂質巖。其顯示了海進海退正向沉積旋迴,屬於古大陸邊緣濱海至淺海相冒地槽沉積產物。採用單顆粒鋯石逐層蒸發法,獲得祝家夼組淺粒巖碎屑鋯石年齡為2224±18Ma —3344.5±68 Ma,祝家夼組透閃石英岩碎屑鋯石年齡為2478±18Ma和2496.7±3.9Ma,崗嵛組淺粒巖碎屑鋯石U-Pb一致曲線的上交點年齡為2019Ma(紀壯義,1993)。與上覆中元古界蓬萊羣呈不整合接觸,與下伏膠東羣呈韌性剪切帶構造接觸,推斷原為不整合接觸。

粉子山羣備考

一般認為該羣與荊山羣為同期異地異相關係(王沛成,1995)。五蓮羣海眼口組下亞組斜長角閃巖與粉子山羣小宋組相當;上亞組與祝家夼組相當;坤山(大理岩)組與張格莊組一段相當。因此,山東地礦局地層清理組建議廢棄五蓮羣名稱(張增奇等,1994)。
編撰者:金文山
作者1: 楊博泉
年份1:1949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