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柱山

(山東省平度市天柱山)

鎖定
天柱山古時稱高寶山,在巍峨秀麗的大澤山西南的羣山中,有一“孤峯秀峙,高冠霄星”,此即聞名的。它位於山東平度市大澤山鎮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處,海拔280米。天柱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摩崖石刻
天柱山,孤峯秀峙,如柱擎天,故名。山上怪石突兀,懸巖凌空,氣勢不凡。山上遍佈漢魏以來諸摩崖石刻,使之名揚中外。其中北魏鄭文公碑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書刻藝術瑰寶之一,歷來為國內外書家學者所推崇,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來觀謁者數萬人。日本已出版有關鄭氏書刻的書刊有幾十種。山下,有東魏浮屠造像石窟,系南北朝時佛教東漸遺蹟。 [1] 
中文名
天柱山
別    名
高寶山
所屬山系
大澤山西南山峯
地理位置
山東平度大澤山鎮的北隋村北
主    峯
280米

天柱山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天柱山 , 位於青楊鄉北隋村北1.5公里處,海拔280米。山上有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碑文、題書多處,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天柱山,古稱高寶山,位於平度市北50裏,為大澤山之一脈。 [2] 
天柱山摩崖石刻 天柱山位於平度市區北25公里,屬大澤山脈,孤峯拔地。山中遍佈東漢、北魏、東魏、北齊以及金、元等歷代摩崖刻石,其中尤以魏碑名世,又被人稱為天柱山魏碑。
天柱山最著名的刻石是鄭文公碑,刻於“鸞峯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高3.2米,寬1.5米,文19行,共881字。系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於永平四年 (511年) 為其父鄭羲所立。因其在掖縣雲峯山留有內容和書體相同的另一刻石,故天柱山碑稱“上碑”,雲峯山碑稱“下碑”。碑文內容係為鄭羲及其家族歌功頌德。其書法藝術極為精湛,清代中期以來,著名書法家原元、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都極力推崇。有“魏書之冠”之譽。
天柱山峯頂東北側有一天然石室,室內壁有鄭道昭書鐫的《天柱山東堪石室銘》。山之險要處,有大字題刻數處。山之西麓劈石門旁舊有鄭道昭之子北齊光州刺史鄭述祖於天統元年(565年)書鐫的《天柱山銘》。皆為魏書精品。
天柱山西麓劈石門旁有一石窟,俗稱“石屋”。窟內鑿有數十尊佛像,並刻有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姚保顯造石塔記》,是重要的北朝文化遺蹟。天柱山摩崖石刻蜚聲國內外書法界,每年接待海外遊客約千餘人次,以日本、韓國書法家居多;接待國內遊客3萬餘人次。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天柱山摩崖石刻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青島市第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天柱山地質地貌

在大地構造上,位於沂沭斷裂帶東側,膠北台拱西翼,為一古老基底褶皺地塊。有元古代前震旦系與中生界白堊系組成基底的古老變質岩層,廣泛出露於北部山地、丘陵。基岩主要為花崗片麻岩、大理岩、碎屑岩等。第四系鬆散沉積層,則較集中堆積於東南平原和西南窪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0.8%。積物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北膠萊河下游,新河鎮海相沉積達70米以上。全市可分平北台隆,平南凹陷,平西穹折。以崔家集、昌裏潛在的沂沭斷裂帶分支斷裂為界,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質體。以西為一整套粉子山羣明村組巖系,地層以黑雲母片岩、二雲片岩、變粒巖、角閃巖、石墨片麻岩及各種大理岩組成。以東為巨大的火成岩體。大澤山脈就是由火成岩構成,巖性質地堅硬,色別有白、紅等色。主要成份為長石、石英、雲母等。在市東北部石橋鄉的上莊、羅頭斷裂帶以南,為又一套粉子山羣巖系。長約30公里,為前震旦系變質岩層。在古老巖系之上,第四系鬆散沉積層之下,還發育着良好的白堊系地層。根據勝利油田在蘭底鑽探資料, 厚度達3,000餘米,但大面積被覆蓋。僅在蘭底、南村、唐田、昌裏、六曲、古峴、且戈莊等地有所出露,巖性以紫紅色砂岩為主,局部為礫岩。 [4] 

天柱山氣候特徵

屬暖温帶東亞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11.9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温38.6攝氏度,出現在1958年7月21日和1961年6月12日。極端最低氣温零下17.9攝氏度,出現在1967年1月6日。最熱月七月份平均氣温25.3攝氏度, 最冷月一月份平均氣温零下3.5攝氏度,氣温年較差為28.8攝氏度,氣温的平均日較差為10.8攝氏度。一般年份,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熱害和凍害的嚴重機率極少,年內各個季節氣候差異明顯。冬季因西伯利亞高亞氣流影響,幹寒少雪,多西北風, 氣温平均在零下1.6攝氏度左右;春季風大,少雨多旱,氣温於三月底四月初開始回升;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氣團控制,季風盛行,多東南風,降水量集中;秋季光照充足,晝夜温差平均在10攝氏度左右,適於作物生長,秋季降水量多年平均在120毫米左右,佔全年降水量的17.97%,但因東南風和西北風頻率互易,常有秋旱和連陰雨。 全年初霜一般始於10月20日, 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左右,無霜期年平均195.5天。全年日照時數約為2,700小時,日照率為61%,5月日照時數最多,約為280小時,12月日照時數最少,約為184小時,太陽年平均幅射總量為125.54千卡/釐米2。 [5] 

天柱山土壤植被

棕壤土多含粗砂礫石,養分含量低,適種林果、花生、地瓜,主要分佈在東北山地和西北丘陵; [6] 
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區,林地總面積31.5萬畝。山丘上面植被為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平原為草甸植被。由於土地多墾為農田,原始植被已殘存極少,栽培植被已佔絕對優勢。 一、温帶常綠針葉林 温帶常綠針葉林構成了北部山區及一些剝蝕丘嶺上的主要林木成份。主要是馬尾松(內分赤松、 黑松)。全市松林面積為225,169畝,佔全市總覆蓋面積的4.74%,鬱閉度一般在0.5以上。 二、温帶落葉闊葉林 主要有山荊子、刺槐、柳樹、揪葉桐、泡桐、山角皂、臭香、合歡、毛白楊、麻櫟、栓皮櫟、槲(大葉菠蘿)、椴榛等。 森林植被的覆蓋情況是,山丘下部植被較多,覆蓋率高;山丘上部多為雜草,不少山頭岩石裸露,雜草稀疏,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增加了土壤和空氣的乾燥度。 建國後,不斷植樹造林,使林木植被面積逐年擴大。覆蓋率由1949年的3.3%,增長到1985年的13.5%。 三、温帶落葉灌叢 常見的有連翹、胡枝子、荊、繡線菊、山蘭、苦蔘、錦雞兒、鼠李、溲疏、酸棗、郁李、鹽膚木、紫珠、野漆樹(山胡桃)等。其中繡線菊、鼠李多見於植被茂密略具鬱閉的林下。 四、温帶草叢 多為自然植被。有獲草、大油茫、菅草、苔草、地榆、拳蓼、葒草、玉竹、山丹、鴨跖草、百里香、瓦松、野薔薇、★草、忍冬、野葡萄、鐵線蓮、懸勾子、菝葜。其中菅草為荒山、荒地以及赤松疏林下層的優勢植物,與喬木、灌木和其它草木對涵水保土起良好的作用,能積累豐富的有機質。 [7] 

天柱山文物遺蹟

天柱山以其摩崖刻石而著稱,有東漢、東魏、北齊以及金、元等歷代刻石,其中以東漢、魏碑等刻石最為著名,是稀有的書法刻石藝術的瑰寶。在天柱山之陽的鄭文公碑,全稱: “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是程天賜等60人為舊時同僚--兗州刺史鄭羲所立,傳為鄭羲季子--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於永平四年(511年) 所書鐫。鄭文公碑亦稱上碑或稱鄭羲上碑(鄭文公為鄭羲之諡號)。鄭道昭後來在掖縣雲峯山覓得佳石,書鐫《滎陽鄭文公之碑》,內容基本相同,亦稱下碑,因結銜下刻有“草”字,故又有草稿之説。 鄭文公碑刻在“鸞峯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碑高3.2米,寬1.5米,文19行(其中有兩個半行),共881個字。其內容係為鄭家歌功頌德,特別是記載了鄭羲的生平事蹟和著述。鄭道昭在天柱山留下刻石十餘處,其子鄭述祖步其塵,亦留下刻石多處。北朝書法以北魏為最,正書風格多樣,筆力雄健,備受到國內外書法人士的崇尚。自80年代以來,每年國外遊客上千餘人、國內遊客3萬餘人來此觀摩。1984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升格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天柱山摩崖刻石 位於平度市青楊鄉北隋村北,屬東漢至北朝。天柱山海拔280米,最大的刻石為鄭文公上碑。碑在山之陽, 高3米,寬1.5米。呈自然碑狀,陰文20行,每行45~50字不等,共880字,隸書。北魏光州(今萊州)刺史鄭道昭永平四年(511年)書鐫。結字寬博,筆力遒勁,受到國內外書法家所推崇,被後世尊譽為“書聖”。另外,山上還有其他時代的殘刻多處。1983年1月13日,天柱山刻石被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天柱山摩崖刻石 天柱山摩崖刻石,在平度市北25公里處。山中除魏碑外,還有東漢、東魏、北齊以及金、元等歷代刻石,極堪觀賞。立在天柱山之陽的鄭文公碑,亦稱鄭文公上碑,全稱“魏左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鄭文公乃鄭羲諡號。該碑傳為鄭羲之子一北魏光洲(洲志在現萊州) 刺史鄭道昭於水平四年(公元511年)所書鐫。其內容係為鄭家歌功頌德,並記述了鄭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狀石於碑陽面稍加琢磨而成, 碑高3、20米,寬、5米,文19行,計880餘字。其碑之書法,結字寬情,筆力雄健,具篆分遺意,清包世臣贊其“有海鷗雲鶴之致”,並説:“北碑體多榜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真文苑奇珍也”葉昌熾則贊其“唐初歐、虞、褚、薛楮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山之東北,有一自然形成的高大石孔,俗稱“石室”,北宋北壁亦鐫有鄭道照所撰書之〈〈石室銘〉 〉,計150字,此銘既大有風采,又書寫得 婉麗飛動,饒有天趣,寥寥數語,把天柱山“石室”描繪得絢麗斑爛,令人神往。
由石室西行, 經鄭道昭“此天柱之山”5個大字的又一題刻處,爬上主峯,只見天柱山、西雲峯兩山東西對峙的峽口西壁,亦有鄭道昭之提刻,文為“滎陽鄭道昭上游天柱下息雲峯” ,字體較大,石質又好,雖經1400餘年的風雨剝蝕,依然如故;寥寥十餘字,仍可見鄭書健之筆意。
《天柱石殘刻》以及座落在天柱山西麓劈石門處的《天柱山銘》,均系隸書,傳為鄭道昭之子------北齊光州刺史鄭述祖於天統元年(公元565年) 所書鐫《殘刻》書法工整精細,端正而不板滯;《天柱山銘》字體厚重古樸,有漢魏規範。
《天柱山銘》之東,有一東魏石窟。窟內壁除有東魏《姚保顯造石塔記》外,還有數十尊浮屠造像, 因年久磨損, 浮屠還算清晰,《造石塔記》已多模糊難認,但“武定六年”(公元548年)等字,尚清晰可辯。
新近發現的東漢《中平三年刻石》,為漢隸之精品,漢隸摩崖者,為之少見,故愈加珍貴,為我國書法刻石藝術中的瑰寶,故天柱山摩崖刻石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單位。 [10] 
天柱山摩崖刻石(國家級文保單位)
天柱山,古稱高寶山,海拔近300米,位於平度市北25公里處葡萄之鄉大澤山脈。此山似東天一柱,峻峭突兀,風光絢麗。散落其間之東漢、北魏、北齊及金元等朝代的刻石燦若羣星,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羣刻之中則以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鄭文公碑》為最之。
《鄭文公碑》俗稱天柱山摩崖刻石,刻於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碑高3.2米,寬1.5米。陰文20行,每行40—50字不等,全文共計881字。其內容主要記載鄭道昭之父,持節將軍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之生平事蹟和著述,為鄭家歌功頌德。碑文結字寬正,筆力雄健,筆劃工整精細,端正而不滯板,字體厚重古樸,富有漢魏之風。生動體現了北魏年間中國書法由隸到楷的變化。乃考據中國書法源流不可多得之珍貴文物。清代中期,提倡北魏書法,書風為之一變。清包世臣曾贊其“北魏體多旁出,獨此碑字真正。有海鷗雲鶴之致,其篆刻、分韻,草情畢具也。”葉昌熾則贊之“唐初歐、虞、褚、薛之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此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稱鄭“書中之聖也”。1984年大畫家劉海粟曾登天柱山題詞,贊為“魏碑國寶,絕壁生輝”。
鄭道昭諸刻,不僅國內崇尚,國外書法界亦讚歎不已。僅日本每年就有數十批代表團前來觀賞。日本著名書道家種谷扇舟先生連續十數次前來觀摩,尚深嫌不足。日本書道會女代表團長北地美子(70餘歲)稱:50年前即看到鄭文公碑拓片,夢寐以求能親眼得見,今日夢想終成現實。當她一眼看到鄭文公碑時,竟搶前抱住碑石,眼含熱淚,撫摸着碑身喃喃自語;“這次可真摸到你,儘管你的身體是涼的,可我感到你是熱乎乎的”。 [11] 

天柱山保護開發

書法考察遊 青島的書法考察遊始於1978年,是主要針對日本、韓國、台灣客源市場而設立的專項旅遊項目。旅遊主體是考察觀摩青島平度市天柱山以魏碑為主體的摩崖石刻。平度天柱山魏碑為北魏時期著名書法家鄭道昭所題的上碑。1978年,青島接待了由日本大阪地區11名遊客組成的第一個書法考察旅遊團,入境後下榻煙台市,次日赴萊州觀摩下碑,夜宿青島市,第三天去平度市天柱山考察觀摩上碑。日本每年約有數10批書法考察旅遊團來青。1985年接待海外書法考察旅遊團329人次;1987年接待450人次。 1988年10月,為豐富書法旅遊內容,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青島市旅遊局會同青島書法界組織了現場揮毫表演等活動, 香港書法旅行團一行8人蔘加了首次活動, 與青島書法界人士聚首揮毫表演,切磋技藝。1990年,接待書法考察遊客540人次;1993年,接待470人次。 [12] 
大澤山石頭節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舉辦,由“石匠節”(或稱“山神爺生日”)演
變而成。相傳,東魏武定年間(543~550年),青島平度天柱山下一户石匠在巨石上鑿
了一個能容納10多人的石窟,窟內四周雕刻了眾多山神佛像,石窟造像完成正值武定
六年(549年) 農月三月十六日。後來,人們便把這天稱為“山神爺生日”,也叫“石
匠節”。由於大澤山鎮石料資源豐富質優,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遠銷日本、韓國、新
加坡等地。為充分發揮石料資源優勢,90年代初,當地政府把農曆三月十六日的“石
匠節”定為“大澤山石頭節”。節日活動主要為展銷石料產品、交流石料加工技藝、
進行民間藝術演出和旅遊活動等。
1991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大澤山鎮駐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載歌載舞,歡
慶首屆石頭節。石頭節期間舉辦了石料工藝品展覽評比、民間藝術表演和遊覽活動。
′92大澤山石頭節期間,大澤山鎮政府舉辦了石材貿易洽談會,來自日本、韓國、
東南亞及北京、 上海等國內外客商參加了交易會,各類石材交易額達753萬餘元。舉
行了舞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武術等表演活動。
′93大澤山石頭節期間,大澤山鎮政府舉辦了石材貿易展銷洽談會,石材交易額
達到1100餘萬元,同時進行了民間藝術表演和石材雕刻大賽。 [13] 
文物管理部門投資71萬元, 整頓修復了平度天柱山魏碑, 樹立了文物標誌,修復了“雄巖所” 等。 [14] 
天柱山摩崖石刻 是青島地區唯一的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度市城區以北25公里處,屬大澤山系。山中有自漢代至金、元時期石刻十餘處,其中尤以鄭文公碑最為著名。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確定為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5] 
天柱山摩崖刻石,以書法、石刻藝術聞名遐邇,是中國書法由隸到楷大變改體現之瑰寶。還是近年來吸引國內外遊客之旅遊勝地。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投資70餘萬元,對碑身進行化學保護處理,並拆除舊亭,新建仿漢碑亭和登山階梯。碑亭細部飾以北魏時期較為典型的卷草紋線,外飾則全部採用紅色花崗岩剁斧、雕刻、鏤刻而成。其造型古樸典雅,面貌一新。遠望石路婉蜒曲折,直至碑亭,似一條飛動的銀龍,沐浴在赫色山光映照之中。 [11] 
天柱山古時稱高寶山,在巍峨秀麗的大澤山西南的羣山中,有一“孤峯秀峙,高冠霄星”,此即聞名的。它位於山東平度大澤山鎮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處,海拔280米。天柱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摩崖石刻。其摩崖石刻中矗立在天柱山南邊的鄭文公碑,刻在一塊天然巨石上,高3.2米,寬1.5米,陰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881個字,碑文1400餘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該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鐫,碑文記述了其父持節將軍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蹟和著述。因鄭羲的諡號為鄭文公,故此碑的全稱為:“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鄭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書法家,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1984年5月,劉海粟登山為鄭碑題詞,贊為:“魏碑國寶,絕壁生輝”。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國稀有的書法刻石藝術瑰寶,近幾年來,來此觀瞻者絡繹不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