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陽張飛廟

鎖定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於重慶雲陽縣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係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
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現存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琉璃粉牆,金碧輝煌。殿宇羣,依山取勢,廟內碑刻書畫豐富,被譽為“巴蜀勝景、文藻勝地”。
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座古廟從距此往下游32公里的雲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搬遷而來的。張飛廟現存建築近90%的構件都是老廟拆遷來的材料,她依然保持依山、坐巖、臨江的地理特徵。張飛廟的搬遷是我國建國以來地面文物搬遷級別最高,搬得最遠、影響最大的一項工程。
中文名
張飛廟
外文名
Zhang Fei Temple
地理位置
重慶市雲陽縣望江大道886號(重慶雲陽獅子巖)
所處時代
蜀漢末期
佔地面積
1400 m²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7:00
門票價格
35
景    點
摩崖石刻、木刻字畫
別    名
張桓侯廟

雲陽張飛廟歷史傳説

張飛遇害 張飛遇害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範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説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于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説。
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羣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傳説張飛顯靈將張鵬翮吹送逆風30裏;如今,因三峽工程蓄水移至30千米之外。

雲陽張飛廟題字由來

“相不拜將”的傳説
雲陽張飛廟結義樓面臨長江的石壁上,從右至左鑲嵌着聞名川江的“江上風清”4個字,每個約2米見方,站在幾十米高的廟腳下需仰視才見,順江和逆流幾里外也可遠眺,其名氣不亞於它的載體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張飛廟本身。有趣的是,按從左至右的讀法“清風上江”,字義與“江上風清”差不多。
光緒末年,曾做過國子監學正的雲陽籍書法家彭聚星,回雲陽養病時題寫了“江上風清”這4個遒勁的大字。長期致力於三峽文化研究的文史專家胡亞星研究認為,“江上風清”出自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當然也源於一個民間傳説。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張鵬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掃墓祭祖,乘船途經雲陽張飛廟時,隨從提議進廟祭拜三國名將張飛。
功成名就並以清廉著稱的張大學士覺得沒什麼可祈求的,便以“相不拜將”為由拒拜,繼續航程30裏後夜宿三壩溪。次日晨船工醒來發現,頭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裏,停在了下游張飛廟腳下的渡口。
張大學士認為是夜泊時沒繫牢船繩而順流倒退了,啓程上行30裏後又夜宿三壩溪,早晨再次停在張飛廟腳下的渡口。
張大學士不信邪,又上行,天亮時第三次停在廟腳的渡口,頓時大驚,事不過三,他連忙登岸向張飛謝“罪”。張大學士返船啓航時,突然江上清風鼓帆,將船順風直送30裏外的三壩溪……
覆蓋石刻“靈鍾千古”
1883年3月27日,英國商人立德乘坐小木帆船從武漢去重慶,途經張飛廟時,在廟腳下的亂石沙灘上拍照留念。
從這張照片上驚奇地發現,“江上風清”的位置原來刻着“靈鍾千古”4個字。
彭聚星當年所題“江上風清”,為什麼要覆蓋原有的“靈鍾千古”?究其文字風格來看,江上風清含有現代文風的味道,靈鍾千古則顯示一種古韻。
據文史專家胡亞星考證:張飛廟內鑄有一口大鐘,遇險火警、水警乃至匪警即鳴,以保一方平安。靈鍾在佛廟多有,為祈福所設。
清末,彭聚星去官歸裏休養,與雲陽一些名士及廟僧對張飛廟進行大規模文化包裝,翻刻全國各地名碑在廟中陳列,使張飛廟由單一的祈福之所變成了“文藻勝地”,於是書“江上風清”覆蓋在“靈鍾千古”之上,標誌張飛廟除祈福外,還添加了品書賞畫、流連風景、享受自然的功能。

雲陽張飛廟景點概況

簡介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於1700年前為紀念蜀漢名將張飛而建。“樓台高倚鳳凰山,英烈勳名未易攀。天下三分扶漢室,軍中一怒釋嚴顏。蜀江波暖沙鷗浴,楚寒風清戰軍閒。千古傳佈能重土,長留香火翠微間”,這是元朝名士馮銜祭祀張飛的詩句。
雲陽張飛廟雄踞在長江南岸的巨崖上,揹負濃廕庇日,萬木葱蘢的鳳凰山、琵琶山,依山取勢,層層迭起殿宇巍峨,氣勢恢宏。朱樓碧瓦倒映江流,火珠鷗尾直妝藍天。清末著名書法家彭聚星手書的“江上風清”四個大字,高懸在面江廟壁上,更增添了廟莊嚴肅穆的氣勢。 [1] 
雲陽張飛廟
建築特色
雲陽張飛廟全貌 雲陽張飛廟全貌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巖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巖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
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佈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踏上陡峭的台階走上二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雕塑面江而立,率先映入眼簾。
雲陽張飛廟
三人神態栩栩如生,背後桃花掩映,給人意氣風發之感覺。周圍畫廊多為名家字畫雕刻,各處樓板都有白色標註,蓋取舊址之原樣翻蓋如此。
三樓大殿當中為張飛銅像,此前泥塑無法整體遷移,匠心獨具之雕塑家仿照原樣,雕刻成張飛青銅座像。
銅像若有所思,彷彿正在為蜀漢江山、百姓安樂遐思。
銅像周圍有張飛四個歷史時期泥塑,主題分別為鞭打都郵、義釋嚴顏、大戰長坂坡及閬中遇難。大殿銅像上面,懸掛了"力扶漢鼎"的牌匾。
銅像前,遊客多將紅布結繫到銅像前的欄杆上,祈求平安。 [2] 
收藏
張飛廟中的字畫 張飛廟中的字畫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600餘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1000餘件。
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岳飛書《前後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説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蹟。
廟內現存石碑和摩崖石刻及木刻書畫多達數百幅,書畫作品遠自漢唐近至明清各代,名家薈萃,實為罕見。其中以木刻顏真卿書《爭座位帖》;石刻蘇軾作前、後《赤壁賦》大字長卷;石刻岳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黃庭堅書《唐韓伯庸幽蘭賦》;鄭板橋書寫的詩文和竹石蘭石繪畫等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劉墉張船山竹禪彭聚星龔睛碑、趙熙、郭尚元、張潮庸、劉貞安等人的木刻字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3] 

雲陽張飛廟周邊景點

龍脊石盤石城、下巖寺、長灘河風景區、大安洞、龍缸、文化長廊、濱江公園雲陽長江大橋...... [4] 

雲陽張飛廟旅遊指南

當地特產
雲陽境內名優產品主要有:桐油、山羊板皮、夏橙桃片糕、杜公酒等。其中桐油產量居全國產地之首,年產量4000噸。
清朝末年,雲陽桐油即出口國外。精煉桐油除銷往國內各省市外,還經上海、天津等口岸銷往東南亞及日本、英國、法國、美國,多次受到國家外貿部、商業部表彰。
另外雲陽還是全國山羊板皮基地縣。其山羊板皮板張大、韌性強、毛孔細。遠銷俄羅斯、德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多次榮獲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牧漁業部、外貿部優質產品獎。
當地美食
交通情況
外地乘機到重慶市,從機場至市內約23千米,公共汽車車程不到1小時。
重慶火車站重慶汽車站都位於長江大橋西側約3千米處的菜園壩,這裏也是重慶往來旅客最集中的地方,約有20對火車與全國各主要城市相通。
汽車則以通向成都的成渝高速公路為主動脈,到成都的班車很多,車程不足4小時。各汽車站到周邊區市縣的汽車班次也有很多 。
在朝天門交通廣場汽車站乘坐長途汽車或在朝天門碼頭乘快艇5小時即抵達雲陽縣,然後在雲陽縣席子碼頭乘坐到張飛廟的渡船(1小時1班)前往張飛廟。
最佳旅遊時間
重慶終年少霜雪、多雲霧、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歷代詩人對“巴山夜雨”多有吟詠。
前往重慶旅遊的最佳時間在春、冬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遊。

雲陽張飛廟氣候條件

雲陽處於北迴歸線以北的東南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區,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熱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少日照。年平均氣温18.4℃。
1月平均氣温7.2℃。7月平均氣温29.1℃。年平均日照數1484.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無霜期304天。

雲陽張飛廟現狀

廟前廣場張飛塑像 廟前廣場張飛塑像
因三峽工程建設,張飛廟作為庫區唯一一個遠距離整體搬遷的文物單位,於2002年10月8日閉館拆遷,溯江而上30千米,從原雲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搬遷至盤石鎮龍安村,2003年7月19日“搬舊如舊”的新張飛廟正式開館。
“張飛”的搬遷經費及規格都堪稱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
遷建後的張飛廟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相映增輝。 張飛廟整體西移了32千米,廟內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助風閣、杜鵑亭等,構成一組宏偉壯觀、獨具一格的古建築羣。
廟外有許多上書“張”字大旗,迎風獵獵起舞。
走入廟內,一樓入目皆為名人字畫木刻。 廟中不但建築獨特,收藏的書、畫、雕、刻亦有“三絕”之譽:文絕世、書法絕世,雕刻絕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