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保護

鎖定
生態保護是指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一些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但由於中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地區差異較大,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察看馬場經營發展情況,聽取祁連山生態修復工作。 [3] 
2024年2月2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穩定在315萬平方公里以上。 [6] 
中文名
生態保護
外文名
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國森林面積
1.75億公頃
中國耕地面積
1.22億公頃

生態保護中國概況

200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國近1/3的國土生態環境質量優良,1/3的國土生態環境處於差或較差水平。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中國森林面積為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森林蓄積量124.56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不斷增加,森林質量趨於提高。但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森林資源仍存在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質量不高、過度採伐等問題。中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沙塵源。中國政府加大了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實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草原圍欄、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草地仍面臨過度利用和退化的巨大壓力。
中國濕地面積3848萬公頃(不包括水稻田),面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全國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600萬公頃,約有4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但由於對濕地的長期侵擾和開發,大面積的天然濕地被水稻田等人工濕地所替代。
天然濕地大面積萎縮、消亡、退化仍很嚴重。
中國耕地面積1.22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2.7%,是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的改進,使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但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等的大量使用,對農田的生產力和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中國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1/3。國家進一步加強了海洋生態環境的綜合管理,加大了對非法圍、填海等行為的查處力度,對已審批用海項目實行嚴格監管。但由於沿海地區人口快速增長,經濟發展迅速,海岸帶開發利用速度加快,沿海灘塗、濕地生態破壞加劇,海域總體污染狀況仍未好轉,近岸海域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分佈最多的國家之一,荒漠面積263.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27.5%。集中分佈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荒漠植被的過量利用和內陸河上游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區綠洲的生態退化。中國城市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截至2004年底,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1.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39平方米。但中國城市水資源短缺,城市綠地面積小、功效差等問題依然存在。全國仍有76個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不足3平方米,有36個城市綠化覆蓋率不足10%。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把防治農村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環境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但農村“髒、亂、差”的現象仍然存在,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廢物、垃圾亂堆亂放,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比較突出。

生態保護保護區建設

生態保護自然保護區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最重要、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截止全國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349處,面積150萬平方公里,約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5%,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處,89.4萬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佈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全國85%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40%的天然濕地、20%的天然林、絕大多數自然遺蹟、85%的野生動植物種羣、65%的高等植物羣落,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都在保護區內得到了有效保護。為了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針對自然保護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制定了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家環保總局等七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防止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產生影響和破壞,查處了一些破壞保護區的違法開發活動和案件;推進各自然保護區的劃界立標和土地確權工作,明確邊界和土地權屬;建立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支撐體系,開展宣傳教育,發揮保護區的多種功能;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借鑑國外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理念和模式;積極爭取國外項目資金,加強了機構建設和管理人員培訓,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和管護水平。

生態保護生態保護區

為科學確定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明確對全國的生態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區域,指導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在組織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依據區域主導生態功能,劃分為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農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等七類生態功能區。根據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和生態極敏感區的分佈,提出了陸域生態功能保護重點區域,作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優先地區。
建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中國生態保護的一項新舉措。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以保護區域主導生態功能為目的,實行限制開發,兼顧區域經濟發展,通過規範管理,以管促治,合理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等多種措施,有效減輕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壓力,預防和控制各種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導致生態功能的退化。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對於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00年國務院頒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和恢復區域生態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作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任務。《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將保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作為中國環境保護的目標。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推進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一是在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開展了東江源洞庭湖、秦嶺山地等18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工作。同時,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省還開展了地方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工作。二是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編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2006-2020年)》。該規劃將統籌安排中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佈局和建設,對指導和推進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維護中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保護水資源開發生態保護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佈了用水定額,實行計劃用水;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3.2億畝。2000-2004年,全國農田實灌面積用水量畝均減少29立方米,降低6.1%;萬元GDP用水量減少211立方米,降低34.6%。加強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開展了怒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瀾滄江中下游、四川大渡河雅礱江上游、沅水流域等流域開發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積極推動水電建設的有序發展,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電力發展方針由積極開發水電調整為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

生態保護礦產資源開發生態保護

2003年12月國務院發佈了《中國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提出了“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的要求。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聯合開展了全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檢查礦山企業52414家,關停、取締16413家。
2004年,國家投入資金4.06億元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治理面積27435公頃。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礦山治理項目資金7.53億元,並進一步開展了礦山公園的建設和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共批准國家礦山公園28個,為礦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起到了示範作用。

生態保護旅遊資源開發生態保護

2001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把加強旅遊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作為促進旅遊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加強了對旅遊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05年,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結合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強化了旅遊區的環境管理,對一些旅遊區的規劃與開發建設項目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關停、搬遷、限期治理了一批風景旅遊區的污染企業

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於1993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迄今已提交3次國家履約報告,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國家生物安全框架》等國家戰略。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已有22個成員單位,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定期組織召開履約工作組會議,研究制定國家履約計劃,開展國際合作項目,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促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履約進程。加大生物多樣性的社會宣傳力度,在每年的5月22日紀念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期間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了保護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社會氛圍。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17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成員單位,開展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重點調查,完成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執法檢查,組織編制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
2005年9月6日,中國正式成為《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締約國。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與中科院聯合發佈了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各部門相互協同,共同制定了外來入侵物種環境應急方案,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生物物種環境安全應急預案。

生態保護農村生態保護

農村生態保護工作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保障農民身體健康、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具體行動,是廣大農村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農村生態保護工作不斷加強,取得了明顯進展。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在寧夏、四川成都、安徽績溪等地啓動試點;小城鎮環保規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等工作不斷加強。到2005年底,全國沼氣用户已達1700多萬户,建成大中型畜禽養殖廢棄物沼氣工程2200多處,生活污水淨化沼氣池13.7萬處,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500多處,推廣省柴灶1.89億户,推廣太陽能熱水器2850萬平方米。2003-2005年,中央財政共安排3500萬元用於支持開展集約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共安排項目41個,推動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
農村環保法制建設
2000年,國家環保總局頒佈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範》等規章和標準。在此基礎上,各省區出台了相應規章,畜禽養殖環境管理日趨規範。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聯合制定
《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條例》、《農村環境保護條例》,進一步強化畜禽養殖業的環境管理,為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環保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法制保障。

生態保護土壤污染防治

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國家環保總局組織制定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城鎮垃圾農用控制標準》、《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控制與安全技術標準》、《農用灌溉水質標準》、《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範》等多項控制標準和技術規範。2001年起,國家環保總局組織開展了“菜籃子”種植基地、污水灌溉區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土壤環境質量專項調查工作。農業部先後組織完成了兩次全國性的土壤普查工作、兩次全國主要污水灌區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國土資源部門組織開展了多項地質環境調查工作。2005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啓動了全國土壤現狀調查及污染防治專項工作。

生態保護生態示範

生態保護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行政區域。從1995年起,先後有9批528個地區和單位開展了生態示範區建設,其中233個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通過探索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恢復、農工商一體等不同的生態經濟模式,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樹立了一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典型,部分地區已初步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保護省、市、縣

生態省(市、縣)建設是生態示範區建設的深化和發展,其內涵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出發點,以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充分發揮區域生態與資源優勢,積極實施產業
結構調整,大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統籌規劃和實施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推動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浙江、山東、安徽、江蘇和河北等9個省開展了生態省建設,陝西成立了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廣西、四川、天津、遼寧等省區正在組織編制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
2005年,上述14個省區的人口、面積、GDP分別佔全國的52.7%、26.8%和57%。寧波、深圳、青島廈門、杭州、長沙、南京、蘇州揚州紹興等一百五十多個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

生態保護環境優美鄉鎮

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提高農村生態文化水平,各地積極開展了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活動。截至全國已有五批225個鎮(鄉)獲得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榮譽稱號

生態保護文明生態村

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生態省(市、縣)、環境優美鄉鎮創建的細胞工程。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安徽省“百鎮千村萬户”生態示範工程等成功經驗在全省範圍內普遍推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0年以來,海南省在推進生態省建設過程中,開展了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題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態村5300個。

生態保護問題對策

生態保護存在問題

生態環境脆弱。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高寒地區、喀斯特地區、黃土高原地區等生態環境脆弱區佔國土面積的60%以上,這些區域對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較為敏感,容易出現退化現象。生態環境壓力大。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單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GDP的廢水、廢棄物排放也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生態環境面臨着更大的壓力,一些生態和環境問題將更加突出。生態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不完善。中國已頒佈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側重點不同,尚未形成系統的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各資源法大都是針對自然環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沒有考慮到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整體性和各生態要素的相互依存關係,缺少綜合性的生態保護法。生態保護投入不足。生態保護投入與面臨的生態問題不相適應,生態保護任務難以落到實處。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的科技及信息支撐薄弱。生態保護涉及領域廣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信息,生態保護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態監測尚處於起步階段,信息不足,渠道不暢,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生態保護主要對策

(1)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制定有關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定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礦山生態恢復生態脆弱區評估、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生態旅遊管理等法規和標準。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國家法制化管理體系之中,加大對重點區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
(2)制定和完善生態保護經濟政策
將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損失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引導社會經濟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到注重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上來,建立生態保護經濟政策體系。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下游對上游、開發區域對保護區域、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受益人羣對受損人羣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利益補償,積極探索建立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享機制。
(3)構建生態系統監測體系
建立並逐步完善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加強對重點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開展生態系統脆弱區和敏感區的監測,建立生態監測和預警網絡,提高生態系統監測能力,在此基礎上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優先建立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狀況監控系統,建立重大生態破壞事故應急處理系統。
(4)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投入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不斷拓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投融資渠道。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建立健全生態審計制度,對生態治理工程實行充分論證和後評估,確保投入與產出的合理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5)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努力營造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加強對各級領導決策者的培訓,開展全民生態科普活動,提高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6)大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引進吸收國外資金、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臭氧層保護等國際公約,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維護國家環境與發展權益。建立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和監控體系,嚴格防範污染轉入、廢物非法進口、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
中國“十二五”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一、認識方面:
生態文明將極大地超越和揚棄現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塑造全新的發展觀政績觀,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一是思想觀。作為發展中大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以什麼樣的自然觀來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是重大的指導思想問題。生態文明是黨探尋新的發展路徑,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最新理念,集中體現了黨長期執政的強烈責任擔當,深刻反映了黨以人為本、增進民生福祉的偉大情懷,全面展示了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二是實踐觀。統籌好發展與保護關係,應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基本路徑,把節約環保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實現兩者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進。用制度落實責任,通過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與權力相匹配的責任擔當或問責制度,落實黨委政府保護生態環境責任
三是系統觀。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
四是全球觀。中國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與行動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實踐者,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作出重大貢獻,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消除貧困與飢餓、普及初等教育、荒漠化治理等13項目標指標,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廣泛認同,併成為引領未來全球發展的理念和行動。
二、污染治理方面:
一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大幅下降,環境效益明顯。2015年上半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繼續大幅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帶來最明顯的環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積已經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動主要江河水環境質量逐步好轉,重要的標誌是劣Ⅴ類斷面比例大幅減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達80%。2014年,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屬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餘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二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頒佈實施。《大氣十條》明確了2017年及今後更長一段時間內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提出綜合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技術創新、調整能源結構、嚴格依法監管等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治理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水十條》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確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着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等10個方面238項措施。
三是中國的環境治理為解決國際環境問題作出重要貢獻。中國頒佈實施《中國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制訂25個行業的淘汰行動計劃,關閉相關淘汰物質生產線100多條,在上千家企業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轉換,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25萬噸,佔到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的一半以上,圓滿完成《蒙特利爾議定書》各階段規定的履約任務。
同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已作出頂層設計,明確構建起由8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1] 

生態保護補償辦法

廣東省生態保護補償辦法 [2] 

生態保護修復保護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衞戰,着力打好碧水保衞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衞戰,並確定了到2020年三大保衞戰具體指標。 
202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佈,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4] 
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應急部、國家林草局為雲南省下達資金134269萬元,其中,119029萬元用於支持雲南省金沙江干熱河谷(滇西)生態保護與修復、滇中山地石漠化綜合治理、滇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15240萬元用於支持國有林場管護用房、森林火災監測預警大數據平台、森林火災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森林火災高危區綜合治理工程以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和監測設施建設。 [5] 

生態保護統計數據

2024年2月2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穩定在315萬平方公里以上。2023年,深入推進實施“十三五”以來部署的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770多萬公頃;支持沿海城市實施17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共整治修復海岸線1680公里,濱海濕地5萬多公頃。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截至2023年末,政策性金融投入資金累計達3500億元。2023年支持新實施16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預計整治修復海岸線125公里、濱海濕地1.3萬公頃。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