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生福祉

鎖定
民生福祉(mín shēng fú zhǐ)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美滿幸福的生活狀態。
中文名
民生福祉
拼    音
mín shēng fú zhǐ

目錄

民生福祉規劃

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
2021年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進行了概述,其中在“十四五”規劃關於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方面有: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 [10] 

民生福祉解釋

福祉:幸福、利益、福利。也代表美滿祥和的生活環境、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寬鬆開放的環境。
民生《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老百姓的生活來源問題。“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
民生,是指人民、居民的日常生活事項,例如衣、食、住、行、就業、娛樂、家庭、社團、公司、旅遊等。廣義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於民生範圍內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於,概念範圍太大。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着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
福祉 [1]  民生 [2-7]  :大眾老百姓在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上表現為美滿幸福的生活狀態。

民生福祉出處

[8]  ,福也。――《説文
[9]  ,祿也。――《左傳·哀公九年》
福祉。詩經˙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韓詩外傳》卷三:“是以德澤洋乎海內,福祉歸乎王公。”
李翱《祭獨孤中丞文》:“豐盈角氣茂神全,當上壽,福祉昌延。”
孫中山《同盟會宣言》:“復四千年之祖國,謀四萬萬人之福祉。”
本意是降臨的幸福,現在被用來代表美滿祥和的生活環境、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寬鬆開放的環境。
大意是幸福的意思,也有祝福的意義,吉祥詞的意思。
民眾的生計、生活。《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明何景明 《應詔陳言治安疏》:“民生已困,寇盜未息,兵馬弛備,財力並竭。” 章炳麟 《訄書·商鞅》:“國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終一哺。” 孫中山 《民生主義》:“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羣眾的生命。”
生民,民眾。 南朝梁沉約 《均聖論》:“自天地權輿,民生始,遐哉眇邈,無得而言焉。” 明何景明 《憂旱賦》:“嗟民生之何尤茲之匪辰!”《東周列國志》第三回:“民生以德義為本,兵事以民為本。惟有德義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清錢謙益 《盧維屏授通議大夫制》:“有司益用不職,民生無所告。”
明清科舉制度,庶民納入官,取得監生資格的稱謂。《明史·選舉志一》:“開納粟之例,則流品漸,且庶民亦得援生員之例以入監,謂之民生,亦謂之俊秀,而監生益輕。”
泛稱平民身分的學生,與“官生”相對。 明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宗室應試之始》:“﹝ 鄭世子 ﹞條奏七事,俱為宗藩應試,臚列,一令奉國中尉以下,盡同民生赴考入學。”《清史稿·選舉志一》:“少詹事李若琳首為祭酒,請仿明初制,廣收生徒,官生除恩廕外,七品以上官子弟勤敏好學者,民生除貢生外,廩、增、附生員文義優長者,並許提學考選送監。”
謂人口增殖。 嚴復 《按語》:“地產有限而民生無窮。”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裏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老百姓的生活來源問題。“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
民生話語體系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百家中,重視民之生計疾苦的不在少數,如《左傳》、《論語》、《禮記》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關於請求當時國君輕徭薄,使民休養生息的話語,並將其上升到了君民關係的高度;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學派,主張無為的道家學派,秉持的實際上也是類似的主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