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賦(拼音:fù),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文字。“賦”是形聲字,從貝,武聲。本義是賦税。也指徵收賦税。又有頒佈、授予之義。 [2]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MGAH(86);MGAY(98)
倉    頡
BOMPM
鄭    碼
LOHI
筆    順
豎、橫折、撇、點、橫、橫、豎、橫、豎、提、斜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650) [1] 
平水韻
去聲七遇 [4] 
注音字母
ㄈㄨˋ
總筆畫
4+8
四角碼
73840
統一碼
8D4B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賦”金文寫作圖1,戰國文字寫作圖2,小篆寫作圖3、圖4,隸書寫作圖6,簡體字寫作“賦”。在金文中,“賦”字是個上下結構的會意兼形聲字。上面是個“武”,作聲旁表音,也表強行之意;下面是個“貝”字,作形旁表意,表示這個字與金錢有關。 [2]  [5] 
貝在甲骨文中像海貝的樣子。上古貝殼曾被用作貨幣,所以形旁為貝的字多與錢財的意義有關。武,甲骨文由止和戈組成,表示用武力征伐。賦最初是指交納的兵甲車馬等軍賦。《漢書·食貨志》上講:“賦供車馬兵甲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意思是説:賦用以供給軍需,並充實國庫用來賞賜。賦與税是有區別的。税是用以供給各種各樣的祭祀,並用來奉養天子,提供百官的俸祿,以及眾多的雜事費用。
因為武由止和戈組成,在古代有半步的意思,可用以丈量土地,以此為根據收田税。所以賦引申指田地税,如田賦。後來泛稱賦税,又引申為動詞徵税。《説文解字》解釋説:“賦,斂也。”斂即收斂賦税。
有聚斂就有分散,往相反的詞義方向引申,就有了分的意義。如《莊子·齊物論》中講了一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悦。”這句中的賦就作分給講。這是講有一個養猴的人養了一羣猴子,他打算每天早晨喂猴子三升橡子,晚上喂四升,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養猴子的人連忙説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了。
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賦可以指軍隊、士兵。例如,《論語》中孔子評價學生仲由即子路的才能“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思是:對於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仲由治理軍隊。
從文學的角度看,賦是口頭文學的合稱。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説:“不歌而誦謂之賦。”即不用音樂伴奏歌唱,只口頭誦讀就叫做賦,相當於今天的朗誦。後來,賦由最初的一種口頭傳播,演變成一種文體,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
“賦”還被理解為《詩經》的六種表現方法,即風、雅、頌、賦、比、興之一,是一種直陳其事的表現手法,即對所寫的事物加以鋪陳描述。
另外,“賦”還可以作頒佈講,在這一意義上通敷衍的敷。如《詩經·大雅·烝民》中有“天子是若,明命使賦”一句。這是説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善於領會天子的旨意,明令官民貫徹執行。句中的賦作頒佈實施講。賦還可以用作姓。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斂取;徵收。
tax
《公羊傳·哀公十二年》:“譏始用田賦也。”
《鹽鐵論·非鞅》:“是以徵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
唐·柳宗元《捕蛇者説》:“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賦銀;賦粟;賦裏;賦幣
授予;給予。
give to;confer
《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
《呂氏春秋·分職》:“出髙庫之兵以賦民。”
《漢書·哀帝紀》:“田非冢塋,皆以賦貧民。”
賦命;賦給;賦食;賦政;賦職
誦讀;吟詠。
sing
《左傳·文公十三年》:“文子賦《采薇》之四章。”
《楚辭·招魂》:“人有所極,同心賦些。”
宋·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賦詩;賦筆;賦聲;賦詠
寫作。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鶴鵡者,射舉巵於衝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賦詞初填熟腔》:“初賦詞,且先將熟腔易唱者填了。”

通“敷(fū)”。鋪展;敷布。

管子·山權數》:“丁氏歸,革築室,賦籍藏龜。”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斑間賦白,疎密有章。”

通“敷(fū)”。頒佈;陳述。
issue;publish;proclaim
《詩·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賦納以言,明試以功。”

名詞
税。
feudal land tax;taxes
書·禹貢》:“厥賦惟上上錯。”
《周禮·天官·太宰》:“以九賦斂財賦。”
唐·白居易《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户中人賦。”
賦算;賦徭;賦錢;賦祿;賦租
徭役;兵役。
levy
《周禮·地官·小司徒》:“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漢·荀悦《前漢紀·景帝紀》:“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賦。”
貢賦
兵,軍隊。
soldier
論語·公冶長》:“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
《國語·楚語下》:“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
賦輿;王賦
貢士,古代向最高統治者薦舉人員。

《漢書·晁錯傳》:“乃以臣錯充賦。”
宋·范仲淹《贈户部郎中許公墓誌銘》:“是歲秋賦,公卿送名者比比焉。”

稟受,特指生成的資質。
endowment
《舊唐書·僖宗紀》:“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神資壯烈,天賦機謀。”
宋·梅堯臣《乞巧賦》:“愚愚慧慧,自然之經,賦已定矣。”
賦分;賦質;稟賦;賦情;賦才
詩歌表現手法之一。

《釋名·釋典藝》:“廣敷布其義謂之賦。”
《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古代文體之一。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
漢·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詩賦欲麗。”
唐·李白《大獵賦》:“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遠。”
賦客;賦韻;賦論;賦銘;賦歌;賦頌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貝部】方遇切(fù)
斂也。從貝,武聲。 [9] 

説文解字注

【卷六】【貝部】
斂也。《周禮·大宰》:“以九賦斂財賄。”斂之曰賦,班之亦曰賦。經傳中凡言以物班布與人曰賦。
從貝。武聲。方遇切,五部。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賦·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8
《唐韻》《集韻》《韻會》並方遇切。音付。責取也。《説文》:斂也。《爾雅·釋言》:賦,量也。注:賦税所以評量。揚子《方言》:賦,動也。注:賦斂,所以擾動民也。《書·禹貢》:厥賦惟上上錯。傳: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五曰賦貢,以馭其用。注:賦,口率出泉也。《前漢·𠛬法志》:畿方千里有税有賦。税以足食,賦以足兵。注:賦謂發賦斂財也。
又《韻會》:稟受也,給與也。《禮·中庸》:天命之謂性。注:性者,人所稟受。朱傳: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又布也。《詩·大雅》:明命使賦。傳:賦,布也。箋:使羣臣施布之也。
又鋪陳也。《詩·周南·關雎》序:詩有六義:二曰賦。疏: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
又貢士曰賦。《前漢·鼂錯傳》:廼以臣錯充賦。注: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雲如賦調也。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貝”窄“武”寬,頂部“貝”低,底部“武”低。“貝”,“⺆”在橫中線部位,底部撇低點高。“武”,第二橫從“貝”側橫中線起筆,上斜;“止”的兩豎分列豎中線兩側,“止”的末筆橫改提,從“貝”底點右側起筆;斜鈎起筆高收筆低。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wo
王力系統
p
ǐwa
董同龢系統
p
juaɡ
周法高系統
p
jwaɣ
李方桂系統
p
jagh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w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w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u
擬音/王力系統

p
ǐu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u
擬音/陳新雄系統

pf
ǐ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方遇切
pjuo
集韻

去聲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方遇切
pfio
禮部韻略


去聲





方遇切

增韻


去聲





芳遇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f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葉夫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五暮


全清
芳故切
f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5-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7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03]
  • 4.    平水韻 七遇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5-03]
  • 5.    趙武宏主編.新説文解字[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01:654-655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1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11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8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58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97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8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99
  • 13.    賦的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05]
  • 14.    賦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05]
  • 15.    賦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