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礦山企業

鎖定
礦山企業,是一種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產業,可以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
中文名
礦山企業
所屬類別
基礎產業
作    用
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是否有不足

礦山企業特點介紹

礦業屬於基礎產業。礦業的發展可以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礦業作為基礎產業與加工業、製造業相比,雖有某些相同之處,但更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礦產資源是在數十億年地球的地質歷史長河中,經過各種地質作用後富集起來的。一旦被開採後,在人類歷史的相對短暫時期內,絕大多數不可再生。 礦產資源只會越用越少,品位越來越低。特別是那些優質、易探、易採的礦牀,目前在世界上已屈指可數,踏破鐵鞋無覓處! 大礦好礦總是侷限於狹窄的地段。發現與找到大型礦產地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説是百裏挑一也不為過。絕不能相信到處都有大礦,都有好礦。不要以為:只要是圈了地,有了探礦權,就一定能找到可賺大錢的礦牀。 一般工業企業所需原材料可以通過外購來滿足,而且通過技術改造可以永葆企業青春。而礦山企業利用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資源。礦山企業的壽命取決於其開採範圍內所擁有的礦產資源儲量。儲量多,服務年限就長一點;儲量少,服務年限就短一些。但不管擁有資源量是多少,礦山企業終因可採儲量耗竭而停產、閉坑。礦山青壯年期如果經營得法,一般經濟效益較好,而進入老年期,經濟效益就差。因此,打造成百年礦業公司老店,絕非易事!
二、礦產資源分佈的不均勻性
礦產資源分佈的不均勻性是地質成礦規律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在任何地區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好礦。 礦山企業廠址選擇嚴格受到礦產資源賦存的地理位置的制約。礦山企業絕大部分在遠離城鎮,交通、通訊、動力等協作條件很差的邊遠地區建設,通常需要長距離修路、架電、取水。這樣就造成了投資大,建設週期長,見效慢,這和一般工業可以緊接市場,依託協作條件好的城市進行擇優安排大不相同,建廠和建礦條件差別較大。
三、礦業投資的高風險性
礦產賦存於地下,即使通過詳細勘探亦不能完全瞭解其品質和規模。因此,礦權只能評估不能評價。有些看似很好的礦,開採後其實很差;有些看不起眼的礦,開採後品質和規模卻很好。專業人士對於這一點有時也很難判斷正確,而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就更是霧裏看花了。礦產資源成分複雜多變,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的礦牀。因而,尋找、探明以至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着不斷地探索、研究,並總有不同程度的投資風險存在。 針對礦業工作探索性強、風險大的特點,特別要加強礦山建設前期的準備工作,使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真正能起到保證擬建礦山技術合理經濟可行,風險最低的指導作用。儘管做了大量地勘工作,也做了詳細周密的可行性研究,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還會出現,加之投資大,一些企業仍然存在虧損風險。有時礦業企業只能勉強維持簡單再生產,還貸都困難。一般來説。找礦難度大、成本高、勘探、開發的風險多,是一般工業企業不可比擬的。 此外,礦業投資的多少有時並不與效益成正比。有時投入很少,卻回報相當豐厚。有時花了數千萬,卻連發工資都不夠。 因此,投資者必須正視現實,認識礦山企業的特殊規律,實施長期找礦戰略,以保證高風險得到高效益的回報。
四、礦業企業經濟效益的遞減性
礦山一經投產,經過一階段穩定生產後,隨礦業企業資源條件逐步變化,開採深度逐步加大,生產環節增多,採選成本不斷提高,產量逐步降低,直至閉坑,礦業企業經濟效益呈遞減趨勢,這是礦業普遍規律,是一般工業企業沒有而礦山獨具的特殊規律。 礦業企業生產發展的全過程,一般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期投產期:從基本建設完成後,試生產(試車)開始,到礦石產量達到設計能力為止。這個階段,大型礦業企業一般需5年左右時間,中、小礦山企業需2~3年。這個階段尚難發揮投資效益,但隨設備正常運轉、工藝流程合理調試,主要採選指標正確控制,礦山企業礦石產量逐年提高,直到達到設計要求產量,礦山企業經濟效益也隨之逐漸上升。 第二階段是均衡生產期:是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後,礦業企業生產均衡,產量穩定,也是礦業企業經濟效益最好階段。這個階段從礦山效益和企業還貸考慮,一般要求生產穩定年份不應低於礦山總服務年限的三分之二。 第三階段是礦山產量遞減的衰老期:開採範圍內儲量逐年減少,產量逐年降低,提升運輸環節複雜,礦山的開採條件逐漸惡化,生產成本增加,礦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遞減。這個階段按設計要求一般大型礦山不超過7~10年,中小型礦山不超過3~5年。
五、礦山投資的持續性
一般工業企業基本建設完成後就可以外購原料,連續生產,不存在繼續搞基本建設的問題,只需要流動資金來維持企業的再生產。而礦山則完全不同,在開採過程中,隨着開拓礦量的減少及開採對象的耗竭消失,礦山需要不斷地向外圍擴展或向深部延伸,包括露天礦的擴幫剝離和井下的開拓延伸,以開闢新的作業場所,彌補耗竭的儲量,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礦山正常生產。 當礦石儲量不足時,就需要尋找接替資源或接替基地。因此礦山企業必須有一支基建隊伍常年搞開拓工程,有一支勘探隊伍常年搞找礦。礦山基本建設必須以一定比例貫穿於整個礦山生產過程中,相應的基建性投資就要持續給予保證。 總之,礦山是需要不斷的開闢新的作業場所,以保持礦業企業正常的生產,因此基本建設性投資也是持續不斷的,這是礦業企業不同於一般工業的特殊規律。
六、礦山作業場所的移動性帶來採選條件的複雜性
一般工業企業作業場所是固定的,原料供給是穩定的,生產的技術路線、工藝流程是相對不變的。而礦業企業生產的作業場所由於前述原因是不斷移動的,開採對象隨作業場所的移動,必然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由於礦石品質的變化,選礦的流程需要動態調整。因此,開採條件的複雜性和礦石品質的不確定性,從而給生產管理、技術管理造成額外的困難,增加投入,提高採選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 由於礦業企業是一個不斷移動的“地下工廠”,面對複雜多變的賦存狀況和開採條件,造成礦山企業管理複雜,技術改造頻繁,額外的處理、改造投入大。因此,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對礦山持續地投入資金。
七、礦山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艱苦性
由於礦產地多處於山區或老少邊窮地區,礦山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基本上沒有可以依託的城市。一般工業企業可以依託交通、通訊各方面協作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城鎮建廠。礦山企業工作環境艱苦,礦工多處於地下深處作業,比起工廠危險因素多,職業病多,重大人身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因而礦工在企業的服務年限比一般工業企業職工短,自然減員和新增人員都要比一般工業企業要頻繁、要快,勞動保護費用、培訓費要比一般工業企業多得多。
八、礦山生態環境的廣泛破壞性
礦產資源與土地、水、森林、草原、動植物、海洋資源緊密相連。礦產勘探開發本身就是對上述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直接破壞。因此,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大,難度大。隨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會要求有更高的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政府會迫使礦山企業投入更多的環保與復墾資金,走上綠色礦業之路。
九、礦山企業生產投入原料的特殊性
一般工業企業特別是製造業都要大量外購能源物質和礦產品原材料,所以説礦業是“工業糧食”,工業企業的產品在徵收增值税時,外購原料抵扣量大,實繳增值税相對少。而礦業企業投入原料是自然形成的礦產資源,根本不用外購,在開發礦產資源過程中,只外購少量的支護、爆破材料等,因此礦產品在徵收增值税時,抵扣很少。
十、礦業效益的後續性
礦業處於社會生產鏈的最前端,礦業自身的效益要少於其後續效應。礦產品不僅本身有其價值和使用價值,而且對後續加工工業有很強的效益傳遞功能和廣泛的經濟輻射效應。礦業的發展帶動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勞動力的大規模就業,促進礦業城鎮建設,為保障社會穩定和進步做出貢獻。 礦業的發展,促進了下游加工業的發展。如石油的採出之後,可以發展原油煉製加工和石化工業,而石油產品之一的化纖等可發展紡織工業,紡織工業的產品化纖布料又促進了服裝製造業的發展等。 煤炭採掘業的發展,更是促進了一連串工業的發展。煤炭生產基地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將是煤化工產業。在煤炭化學深加工方面,可從發展煤氣化入手,先以醇為主,大力發展甲醇、乙醇的下游系列產品,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煤炭化學下游產品的深加工,最終形成煤炭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結合,實現產業升級;在煤炭液化方面,可以優質煤種為基礎,採用煤的液化方法生產人造油,先實現汽油、柴油產業化,遠期以合成生產高附加值的石油產品為目標,進而形成高技術、高效益的煤炭間接液化生產企業;在煤矸石綜合利用方面,主要發展煤矸石電廠。先以熱電聯供為主,解決該集團集中供熱問題,可大大降低冬季供熱和燃煤費用,減少環境污染,遠期重點發展電石廠、電解鋁等高耗能項目,最終向聚氯乙稀、塑料、矸石建材等綜合利用方向發展,形成煤炭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產業鏈。 礦業的後續效益非常巨大,國外統計礦業的後續效應高達1∶80。這是一般加工業和農業做不到的。
十一、礦山企業的開放性
一般的工業企業只要圈好地後,修個圍牆就可與外界隔離開來,而礦業公司則不然。礦業公司在礦權區的探礦活動與礦山選廠生產經營活動則是完全開放的,不僅需要與省、地、縣各級政府及部門打交道,需要與國土資源、農、林、水利、環保、税務、公安、工商等部門溝通與協調,還需要與鄉、村、村民打交道。隨着探採規模的擴大,往往需要不斷地徵地、取水等,並有可能出現干擾、破壞原住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平衡問題,甚至要將村民從礦區遷出等問題。 因此,礦山企業不同於一般的工業企業,絕不能將礦山作為製造業的生產車間來對待,也絕不應該用管理一般工廠的方法來管理礦山。礦山企業有其特殊性,需要認真對待。 [1] 

礦山企業生產能力

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就是在現有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單位時間內可能生產的最大礦石(精礦)量。它可以用礦山日產量來表示,也可以用年產量來表示,它是確定礦山產量計劃和礦山技術改造的科學依據。
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是礦山企業生產過程各環節-採掘、運輸、提升、排水、通風、選礦……等生產能力綜合平衡以後而確定的,不是由某一個主要生產環節的生產能力所確定的。所以它是一個綜合能力。
礦山企業生產能力是客觀存在的礦山企業生產最大的可能性。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影響它的因素很多,如科學技術的進步情況,工藝方法和生產組織的改善程度,先進經驗的推廣情況,礦體賦存條件的變化,機器設備的陳舊速度,開採深度日益增加等等,這些因素的變化都會引起生產能力的變化。
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有設計能力和查定(核定)能力之分。設計能力是礦山設計文件中規定的生產能力,查定能力是礦山投產後,對各環節能力按實際情況進行查定所得到的生產能力。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礦山設計能力是在設計時用來確定礦山服務年限和選擇設備。它是一個固定值,凡經國家批准的設計文件,設計能力就不再改變。當礦山達到日設計能力以後,隨着各種生產條件的變化,尤其是生產環節經過技術改造後,原設計能力就不能作為制定產量計劃的依據,而要根據變化後的各環節能力確定礦山綜合生產能力,即查定能力,以此作為制定產量計劃和進一步技術改造的依據。
礦山投產以後,達到設計能力是礦山生產奮鬥目標,應力求儘快的達到設計能力。以滿足國家對礦石的需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