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物多樣性

(生態學術語)

鎖定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雷蒙德在1968年提出的生態學術語。 [8]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三個層次。 [3]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可通過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方式加以保護。 [12]  [16] 
中文名
生物多樣性
外文名
biodiversity
適用領域
漁業研究等
所屬學科
生態學
保護措施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
提出者
雷蒙德
提出時間
1968年

生物多樣性概念釋義

生物多樣性名詞解釋

  • 學界定義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所在生態複合體的種類豐富度和相互間差異性。(Wilson,1985) [34] 
生物多樣性是描述整個自然界物種多樣程度的一個廣泛的概念,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存在的生態複合體,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各物種所擁有的基因和由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它們的生態過程。(王獻溥,1988) [2]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有機體及其藉以生存的生態複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以及所有的生態系統及其形成的生態過程。(Mcneely等,1990) [1] 
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 [18]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1994) [5] 
生物多樣性指生物類羣層次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生態學名詞》,2006) [4] 
生物多樣性指一定地區的各種生物以及由這些生物所構成的生命綜合體的豐富程度。【《林學名詞(第二版)》,2016】 [4]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2021) [3] 

生物多樣性主要特點

  • 全球特點
從整個地球範圍來看,生物多樣性分佈明顯與緯度有關,南北兩極是生物多樣性最少的區域。相反,在熱帶地區則集中了大部分的生物種類。處於這兩個典型地帶的中間區的温帶,其生物多樣性少於熱帶而多於寒帶。例如,在國土面積大致相等的委內瑞拉和法國,其哺乳動物的種數相差3倍以上,前者有350種,而後者只有113種。 [6] 
  • 中國特點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和地形等自然條件多樣,具有適合眾多生物種類生存和繁衍的各種生境條件,使中國生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在世界上佔據重要地位,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有:物種高度豐富;物種起源古老,特有屬、種繁多,中國生物區系起源古老,成分複雜,擁有大量的特有的物種和孑遺物種;馴化物種種類資源豐富,中國有七千年以上的農業開墾歷史,很早就開發利用、培育繁殖自然環境中的遺傳資源,因此中國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的豐富程度是世界最多的;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中國擁有生態系統38個大類,600多個類型,由於不同的氣候、土壤條件,又分各種亞類型約600種。 [7] 

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

  • 土地用途改變
土地用途改變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退化的最大直接驅動因素。主要包括開墾、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張、採礦、道路擴建、水電大壩以及管線建設等。這些活動造成毀林、生境破碎化等,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和沿海土地利用變化包括沿海擠佔生境、近海水產養殖、海水養殖、底拖網捕撈、陸上開荒、沿海城市擴張等。 [21] 
  • 生物資源過度利用
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是一些物種成為珍稀瀕危物種甚至滅絕或資源物種減少的重要原因。其中,盜獵和貿易直接將很多野生動物推向滅絕的邊緣。過去50年中,魚類和海產品過度利用為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驅動因素。 [21] 
  •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物種的分佈、物候、種羣動態以及物種組合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已經產生了明顯影響,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47%的受威脅哺乳動物和23%的受威脅鳥類可能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無法適應快速氣候變化的物種,則面臨着更大的威脅。因臭氧損耗而增加的紫外線也對農、林、牧、漁相關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威脅。 [21] 
氣候變化
  • 污染
污染不僅直接影響物種和羣落結構,還可以通過污染生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深遠的影響。塑料、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海洋酸化帶來的危害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影響尤甚。自1980年代以來,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響到267個物種。 [21] 
污染
  • 外來入侵物種
外來入侵物種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自1980年代以來,外來入侵物種累計增加了40%,導致特有物種和生態系統功能的下降。而在一些島嶼上,外來入侵物種則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影響。 [21] 
中國的外來入侵物種
  • 人類活動
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和人員流動加速了全球資源開發和利用以及森林的退化,加劇了一些經濟落後但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旅遊業在過去20年急劇增長,也給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另外,不合理的造林和綠化以及生物能源種植行動雖然可擴大森林面積、提高覆蓋率、減少排放,但如果片面追求覆蓋率或綠地佔比,採用大面積單一物種,則也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一些不合理的經濟激勵措施已經成為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驅動因素。在全球範圍內,對生物多樣性具不利影響的補貼一直存在,助長了毀林、過度捕撈、城市無序擴張等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地方社區參與度不高也會導致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喪失。地方社區在馴化和維護種質資源、豐富生境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利用有價值的植物、管理和監測野生物種和生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過去由於地方社區參與不足,導致高度適應的物種、品種及其野生近緣種喪失,降低了對病、蟲和氣候變化等威脅的抵禦力。管理水平、政策、法律、機構協調、戰略、規劃、意識、知識、技術、人員素質等都可以成為推動或制約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21] 

生物多樣性歷史沿革

生物多樣性提出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在開展自然保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各個物種之間、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聯繫,自然保護僅僅着眼於對物種本身進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往往也是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瀕危珍稀物種,不僅要對所涉及的物種的野生種羣進行重點保護,而且還要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或者説,需要對物種所在的整個生態系統進行有效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完備的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就應運而生了。 [35] 

生物多樣性發展歷程

1968年,美國野生生物學家和保育學家雷蒙德(Ramond.F. Dasman)於1968年在其通俗讀物《一個不同類型的國度》一書中首先使用生物多樣性一詞,是Biology和 Diversity的組合,即 Biologicaldiversity,但此後的十多年,這個詞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傳播。 [34] 
1980年,托馬斯·洛夫喬伊創造Biodiversity這個縮寫形式來表述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得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逐漸在學術研究和實務中傳播開來。 [8-9] 
1985年,生物多樣性的縮寫形式"Biodiversity"第一次由Wilson在自然保護刊物上發表並賦予定義。 [3] 
1986年,美國有關單位主辦了一次生物多樣性論壇。此後哈佛大學著名生物學家、生物多樣性最早倡導者之一威爾遜於1988年將會議論文整理成著作《生物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10] 
1992年,由各國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這次峯會簽署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協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也由此誕生,並迅速獲得廣泛接納,中國亦在這一年簽署加入該公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也隨着該公約的誕生及在各國的深入推進而不斷提升。 [11] 
2010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0次會議在日本名古屋召開,會議上通過的“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是被認可的全球第一個以10年為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11] 
2021年10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3] 
2021年10月12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峯會並發表主旨講話。習近平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12] 
2022年12月7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開幕。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將盡最大努力推動和協調各方達成最大共識,在第二階段會議上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36]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測度方法

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指數

物種豐富度即系統中物種的數目,是最簡單、最直觀的羣落物種多樣性測度方法,進而反映生物多樣性。在研究實踐中,常用單位面積內的物種數目(密度)或一定數量的生物個體中(或生物量中)的物種數目。這兩種方法的應用範圍各有側重,前者多用於植物羣落物種多樣性的調查,而後者則主要用於水域物種多樣性的研究。除此之外,羣落中物種的豐富度還可用物種數目與樣方大小或個體總數之間的關係(d)測度。d是物種數目隨樣方增大而增加的速率。 [20] 
物種豐富度指數
類別
名稱
計算公式
物種豐富度指數
Margalef豐富度指數(Ma)
Ma=(S-1)/lnN
Partrick豐富度指數(R)
R=S
備註:式中S為物種數目,N為羣落中所有物種個體總數。 [20] 

生物多樣性物種相對多度模型

大多數物種多度的分佈可由若干理論分佈擬合,其中對數正態分佈、幾何級數分佈和對數級數分佈有較好的擬台合效果,在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 [20] 
1.幾何級數分佈:按照植物羣落演替過程中生態位優先佔領原則,羣落中物種對資源的佔有作如下分配:第一優勢種優先佔領資源的一定部分;第二優勢種又佔領剩餘資源的一定部分。依此類推,直到剩下的資源不能再維持一個物種生存為止。如果每個物種的個體數量與它所佔資源的多少成比例,則第一優勢種的個體數量(生物量、蓋度或重要值)就應該是第二優勢種的若干倍,依此類推,從而形成一個幾何級數,第n個物種的優勢度可由下式求得:An=E[p(1-P)n-1]。式中E為資源總量,P為第一優勢種佔有資源的比例。 [20] 
2.對數級數分佈: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生態因子占主導地位的羣落中,物種在羣落中的出現呈富集種很少,而稀有種很多的格局,物種多度分佈較好地服從對數級數分佈,羣落中物種總數即S=α[-ln(1-x)],羣落中個體總數N=α/(1--x),α與羣落中物種數目和個體總數均成正比,且不受樣方大小的影響,是合適的羣落多樣性指數。 [20] 
3.對數正態分佈:羣落中物種的出現可能是富集種與稀有種的數目都不很大,而最多的物種屬於那些個體數量處於中等狀態的物種。此類羣落中物種的多度分佈可以用對數正態分佈來更好地擬合。 [20] 
4.分割線段模型:分割線段模型表達式為:Nj=N/S∑[1/(S+1-i)],式中:Nj為第j個物種(按優勢度大小從小到大)的個體數;N為全部物種個體數之和;S為調查到的物種數。 [20] 

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指數

物種多樣性指數
類別
名稱
計算公式
物種多樣性指數
Simpson指數
D=1-∑Ni2
Shannon-Wiener指數
H=-∑PilogPi
備註:式中,N為羣落中所有物種個體總數,Pi=ni/N,ni為物種i的重要值,Ni為物種i的個體數。 [20] 

生物多樣性羣落均勻度指數

羣落均勻度指數是羣落物種豐富性均勻度的綜合表現或結合。因此均勻度是研究羣落多樣性的重要的慨念,均勻度是指生物羣落中不同物種的多度(生物量、蓋度、重要值等)分佈的均勻程度。 [20]  其常用的度量指標有以下幾種:
羣落均勻度指數
類別
名稱
計算公式
羣落均勻度指數
Pielou均勻度指數(Epi
Epi=H/lnS
Sheldon均勻性指數(Es
Es=exp(-∑PilogPi)/S
Heip均勻度指數(Eh
Eh=[exp(-∑PilogPi)-1]/(S-1)
Alatalo均勻度指數(Ea
Ea=[(∑Pi2)-1-1]/[exp(-∑PilogPi)-1]
備註:式中S為物種數目,N為羣落中所有物種個體總數,Pi=ni/N,ni為物種i的重要值,Ni為物種i的個體數。 [20] 

生物多樣性名詞辨析

生產力—生物多樣性
生產力(指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生物羣落所產生的有機物質總量)和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兩個基本屬性,兩者關係是生態學中研究最多的模式之一。學界對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關係的模式及其機制的解釋仍存在爭議。Grime和Al-Mufti等提出生產力-生物多樣性的單峯關係或稱為“駝背”模型 (HBM),認為開始隨着生產力提高,物種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呈增加趨勢,隨着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物種多樣性將減少,物種多樣性的峯值出現在生產力中間位置。而進化速率假説、綜合進化速度假説、水-能量動力學假説則預測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間呈正相關關係。 [25] 

生物多樣性術語分類

生物多樣性綜述

生物多樣性通常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隨着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景觀的概念逐漸滲入生態學領域,景觀多樣性作為生物多樣性的第4個層次被廣為研究。 [19] 

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

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遺傳多樣性通過物種演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突變並累積而形成。物種具有的遺傳變異越豐富,它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強,進化潛力也越大。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基於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可以説,遺傳多樣性既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 [19] 

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有機體的多樣化程度,其在分佈上具有明顯的時間格局和空間格局。在時間維度上,大到物種進化,小到羣落演替、季節性變化,物種多樣性均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或週期性的變化。在空間維度上,受熱量、水分、地表等環境因子的影響,物種多樣性的分佈呈現出緯度地帶性、海拔地帶性等特點。物種多樣性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問題。 [19] 

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羣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生物羣落和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對生態系統的研究不僅要關注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還需要重視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同時,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並以動態的平衡保持自身穩定。因此,生態系統多樣性是一個高度綜合的概念,既包含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多樣化,更強調生態過程及其動態變化的複雜性。 [19] 
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

景觀多樣性是指不同類型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時間動態方面的多樣化和變異性。景觀是比生態系統更高層次上的概念,是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組成的整體。景觀多樣性主要研究組成景觀的斑塊、景觀的類型及其分佈格局的多樣性。景觀多樣性的特徵對於物質遷移、能量流動、信息交換、生產力以及物種的分佈、擴散與覓食等有重要的影響。 [19] 

生物多樣性價值意義

生物多樣性直接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是指使用價值或商品價值,是人們直接收穫和使用生物資源所形成的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按照產品形式分為顯著實物型直接價值和非顯著實物型直接價值。 [15] 
  • 顯著實物型直接價值
顯著實物型直接價值以生物資源提供給人類直接產品的形式出現,體現在生物資源被直接用作食物、藥物、能源、工業原料等。麥克尼利(McNeely)等將實物型直接價值又細分為消耗性使用價值和生產性使用價值。 [15] 
1.消耗性使用價值:指在當地消費,不出現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中的物品的價值,如燒材、獵物、山野菜等。依賴土地生活的人們,經常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相當份額的生活必需品。由於這些物品既不買也不賣,一般不出現在國家GDP中。消耗使用價值可以通過估計市場價值的機制來確定,即假定該生物產品不是被消耗了,而是在市場出售了。例如,如果環境退化、自然資源被過度利用,或建立了封閉的保護區,人們無法獲取這些產品,就必須花費金錢在市場上買到等量的產品,這筆費用就是生物多樣性的消耗使用價值。 [15]  [16] 
2.生產使用價值:指那些從野外收穫,且在國內或國外市場上出售的生物產品的一種直接價值。這些產品通常用標準的經濟學方法,即價格來估價。從自然環境中獲得並且在市場上出售的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是燒柴、建材、魚和貝類、藥用植物、野生水果和蔬菜、肉類、皮張、纖維、藤條、蜂蜜、蜂蠟、天然染料、海草、動物飼料、天然香料、植物膠和樹脂等。 [15]  [16] 
  • 非顯著實物型直接價值
非顯著實物型直接價值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所提供的服務,雖無實物形式,但仍可感覺且能夠為個人提供直接消費的價值,如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生態旅遊動植物觀賞、科研教學等,其服務內容豐富多樣,服務價值難以估算和貨幣化,其服務價值高低與人類對此類服務的需求和認識程度有關。 [15] 

生物多樣性間接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指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這些作用和服務能確保自然產品的持續生產,在使用過程中卻不受損壞。由於它們不是通常經濟意義上的物品和服務,一般不出現在國家經濟的統計資料中。如果生物多樣性不能提供這些作用和服務,就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開發替代資源。生物多樣性的服務功能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植物和藻類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存在活組織中。這些能量有時被人類作為燒材、飼料和野生食物直接利用。同時,植物也是無數條食物鏈的起點,這些食物鏈通向為人類利用的所有動物。過度放牧、採伐和頻繁的火燒造成一個地區植被的破壞,損壞了生態系統轉換太陽能的效率,最終導致植物生產力的喪失和生活於該地區的動物羣落的萎縮。江河入海口是植物和藻類高產區,這些植物和藻類是商業捕撈的魚類和貝類食物鏈的起點。 [15]  [16] 
2.保護水土資源:生物羣落在保護流域、緩衝洪水和乾旱對生態系統的衝擊和維持水質方面至關重要。植物的枝葉、落到地面的枯枝落葉遮擋雨水對土壤的沖刷;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生物使土壤鬆軟,增加吸水力。當砍伐、墾荒和其他人類活動減少植被時,水土流失甚至滑坡事件的頻率迅速增加,結果是土地的使用價值減少。對土壤的損害反過來又限制了植被在干擾過後的恢復能力,使土地不再適於農耕。泥沙降低流域內居民飲用水的質量,進而危及人類健康。水土流失的增加使水庫過早淤塞,危害電力生產,並且可能形成沙洲和島嶼,使河流和港口的航行能力下降。 [15]  [16] 
3.調節氣候:植物羣落在調節局部區域、地區以及全球氣候方面很重要。在局部區域層次上,樹木提供廕庇處,蒸發水分,從而能在熱天降低温度。這種冷卻作用減少了風扇和空調的需求,增加了人們的舒適感和工作效率。在地區層次上,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循環到大氣中,再以雨的形式返回到地面。 [15]  [16] 
4.處理廢物:生物羣落能分解和固定污染物,如重金屬、殺蟲劑和污水等人類活動產物。如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植物如鳳眼蓮、浮萍、蘆葦、水葱等植物對多種污染物有很強的吸收淨化能力。濕地植被還減緩地表水流速,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時,水中的各種有機和無機的溶解物和懸浮物被截留,這就使水體得到澄清。 [15]  [16] 
5.傳播種子與授粉:生態環境中有的物種直接利用價值很小,但它們的間接影響很大。一些種子的傳播者和授粉者,它們常常對生態系統過程有較大的影響。某些優勢種的繁育必須依靠它們授粉進行種子遷移或傳播。有些植物甚至需要專一性的動物完成播種。 [15]  [16] 
6.生物防治:利用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進行生物防治。各種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穫,常常受到病蟲、雜草、鳥、鼠的侵害,蒙受重大損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這些有害生物往往受到天敵的有效控制。利用天敵或某些生物的代謝產物去防治有害生物,稱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最大特點是一旦建立起天敵種羣,就可發揮長期控制害蟲的作用,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而且不像農藥和殺蟲劑那樣,對生態系統有副作用。 [15]  [16] 
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生物多樣性潛在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價值是指物種在未來某個時候能為人類社會提供經濟利益的潛能。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在自然界中搜尋新物種及其新功能。如昆蟲學家尋找能用於生物控制的昆蟲,微生物學家尋找能幫助進行生物化學制造過程的細菌,動物學家正在尋找比現存物種更有效地生產動物蛋白且對環境損害又較小的物種。如果將來生物多樣性減少了,科學家發現和利用新物種的能力也將減小。 [15]  [16] 

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

1.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切實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採取有效措施減少經濟社會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干擾和破壞,在尊重自然規律和科學規律的基礎上,制定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和勒種資源的利用管理制度,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 [17] 
2.堅持分區施策,突出重點:針對不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特點,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和措施。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以實施重大保護工程為突破點,充分發揮示範建設的帶動作用。 [17] 
3.堅持以人為本,民生改善:正確處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區域增產、增收和扶貧相結合,不斷提高區域羣眾生產生活水平,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區域環境治理、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努力改善區域羣眾居住環境。 [17] 
4.堅持各方參與,惠益共享: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宣教力度,廣泛動員,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合理的生物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的獲取與利益分享機制,保障利益相關方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分享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所帶來的惠益。 [17] 

生物多樣性具體措施

1.生物多樣性信息收集與管理: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查清生物多樣性的本底及動態變化情況,包括生物多樣性的編目和生物多樣性信息動態管理,具體工作包括物種分類、編制名錄、物種保護優先的排序(即瀕危等級的劃分)、優先保護地區的確定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系統的建立與維護等。中國於2013年9月、2015年5月、2018年5月先後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7]  [14] 
2.遷地保護:遷地保護是指將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移到它們的自然環境之外進行保護,與就地保護不脱離原來的自然環境有根本的區別。它是物種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某種情況下也會與就地保護存在交叉。遷地保護需要場地和設施。主要場所是那些為各種目的而建立的、收集野生動植物進行人工圈養、栽培的設施。如動物園、植物園、公園的動植物展區,或野生動植物的飼養、繁育、栽培中心和商業性養殖場等。在經費充足時,可以根據瀕危物種的特殊需要在靠近瀕危物種分佈區的地方設計、建造新的遷地保護設施。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瀕危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遷地保護種羣個體的有關數據,如出生日期、出生重,耳號、產仔數目、死亡日期以及死亡原因等必須記錄在案。可能時,對於人工繁育個體野放後的有關數據也應儘可能記錄存檔。 [14] 
3.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指在原來生境中對瀕危動植物實施保護。為了既能保護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又能保持其繼續進化的潛力,野生物種應該同它們的病毒和昆蟲一起進化。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根本途徑和最好方式,它的最大優點在於物種能在原生環境中持續不斷地進化,使其能繼續適應變化的環境條件。通過規劃,建設、管理自然保護區,有利於保護對當代、子孫後代具有巨大價值的生物多樣性,對於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自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截至2021年,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 [7]  [14] 
4.完善政策法規:應不斷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制定相應的中長期規劃和行動計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製度保障。中國2011年-2021年十年來頒佈和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覆蓋野生動植物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安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等領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3] 
5.加強公眾教育:生物多樣性在物質、美學和倫理學方面具有重大價值。但是,公眾對無形價值的認識顯然是有限的,這方面的普及教育也是欠缺的,尤其是生態倫理學方面。從決策者到每位普通公民,都有責任以實際行動參與此項工作。為了維護生物多樣性,控制外來種的傳播危害,農林,工商、運輸,旅遊等各行各業人士都要行動起來。首先是要具有相關知識,要遵守法律。宣傳、教育、研究機構都有責任進行宣講。專業人員的培訓與大眾普及教育,學術著作與知識讀本,要緊密結合。中國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普活動,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濕地日、六五環境日、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系列活動,調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發佈《“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關於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各類社會主體和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指南和規範。 [7]  [14] 
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實際應用

生物多樣性生態監測

生態監測 生態監測
從1986年始,Smithsonian研究院人與生物圈項目一直在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選擇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熱帶雨林,設立固定監測樣地,組成監測網絡,進行監測分析,主要以美國東南部和幾個拉丁美洲國家受保護的森林生境為研究對象,工作重點是收集熱帶和温帶森林生境中物種和羣落的信息,以獲得人們對生態系統更多的認知。對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進行監測,可以提供研究者關於自然狀態下的變化信息及其與人為干擾變化的關係,並可根據物種和羣落絕滅機制理論來預測種羣或羣落未來的一系列情況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工作對如何更好地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維護森林生境與之息息相關的經濟、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22] 

生物多樣性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
在開展森林病蟲害綜合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可根據不同林木的特性以及功能採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通過該種方式開展森林病蟲害管理工作,可以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的應用水平。如,針對破壞程度較小的天然林,可以有效應用綠地保留作業法,充分發揮天然林的生態價值,保留該林區原有物種的多樣性,充分利用森林當中的有益生物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實現對病蟲害問題的有效控制。還應當積極開展物種保護基因庫的建設工作,有效保護生物基因的多樣性,併為生態系統的全面、高效發展提供充足保障。 [23] 

生物多樣性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既可以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可以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運用。生態旅遊和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到一起,能使得生態旅遊得到更好的發展,能夠推動經濟健康、 快速、可持續發展,還能反作用於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旅遊的開展,符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符合建設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要求,能夠促進當地經濟健康、綠色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緩解就業壓力,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化,提高第三產業優質化和實現當地特色優質產業的發展,在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脱貧致富方面發揮着強有力的作用。 [24] 

生物多樣性相關文化

生物多樣性節日文化

1994年12月29日,聯合國大會49/119號決議案宣佈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3]  2001年,根據第55屆聯合國大會第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原來的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 [13]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18-2022年主題
年份
主題
圖冊
2018年
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週年
2019年
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糧食,我們的健康
2020年
答案在自然
2021年
呵護自然 人人有責
2022年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參考資料: [26-30] 

生物多樣性郵票文化

保護生物多樣性郵票 保護生物多樣性郵票
2004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普30《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第3組郵票2枚2種面值,其中一枚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面值為4.50元,票面圖案為黃色波浪大氣層、綠色地球。《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發行的第1套普票,意味着這時保護環境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再到普通羣眾的共識,而呼喚全民保護人類的家園是賦予郵票宣傳功能的一種責任。 [31-33] 

生物多樣性主題展覽

2021年12月10日,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中國館線上展開幕,圍繞COP15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分主展區、地方展區和雲南展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為展示重點,通過中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創新的生態文明理念、中國實踐經驗和故事等內容,全方位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 [38] 
2022年8月2日至9月12日,中國濕地博物館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護展,包括“守護身邊的生靈·瀕危動物展”、“以鳥為媒·烏梁素海鳥類蘆葦畫展”、“發現身邊的自然·濕地百鳥科普展”三個展區。 [39] 
2022年12月7日,“從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樣性主題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上海:尋鳥的人”“長江:江豚與巡護員”“西南:亞洲象與預報員”以及“三江源:雪豹與監測員”四個板塊,通過實物展示和VR互動遊戲形式,使參觀者多維度感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37] 
主題展覽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