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村面源污染

鎖定
農村面源污染(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是指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中,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如農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農藥重金屬、農村禽畜糞便與生活垃圾等有機或無機物質,從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徑流沖刷作用下,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使大量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河流、湖泊、水庫、海灣)所引起的污染。
中文名
農村面源污染
外文名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定    義
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中,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

農村面源污染主要特點

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特點有:
1.分散性和隱蔽性;
2.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3.不易監測性和空間異質性

農村面源污染主要來源

農村面源產生的有機物的COD、總N、總P是污染物負荷主要來源,村鎮生活污水、農村固體廢棄物、農田農藥化肥、水土流失和暴雨徑流為主要面源污染
1.村鎮生活污水污染
1.1人均用水量
1.2地表徑流和稻田滲漏污染負荷
2.農村固體廢棄物
2.1生活垃圾
2.2種植業固體廢棄物
2.3養殖業固體廢棄物(包括水產養殖):
2.4人的糞便
2.5建築固體廢棄物
3.農村施肥
4.台地水土和水土流失引起的N、P流失
5.暴雨徑流N、P污染物轉移特徵與污染負荷

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一)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針對全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較快、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模式,鼓勵對畜禽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發展養殖小區,實行人畜分離,引導養殖户向小區聚集。根據環境的承受能力適時控制養殖規模,設立禁養區、限養區和非限養區,對新建、改建養殖設施實施“三同時”和排污許可制度
(二)科學施用農藥和化肥。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安全用藥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範,採取誘殺等農業防治措施,儘量減少農藥使用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三)加強無害化處理污染物力度。在農村積極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加快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建設必要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抓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做到達標排放。
(四)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加強城鎮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地規劃建設,制定嚴格保護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五)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按照佈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觀的原則,開展村鎮規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村、中心鎮羣落。房前、屋後和庭院栽花種草,農户基本都能利用沼氣和太陽能等潔淨能源。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提高林木覆蓋率生態效益

農村面源污染存在問題

(一)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識十分薄弱。
由於農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隱蔽性、隨機性、不易監測、難以量化等特徵,同時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人們對農村面源污染認識不足,特別是農業生產者沒有防治意識,沒有成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軍,致使面源污染持續發展
(二)基礎性科技工作嚴重不足。
缺乏對農村面源污染長期的基礎性監測調查與研究,系統的基礎數據不完善,導致有效的防控技術標準和措施無法制定,可選用的實用技術少,多數還是借用點源污染控制的工程技術,但以末端治理為主的工程技術難以達到綜合治理的效果。
(三)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發展導向仍然存在,如對化肥的扶持政策抑制了有機肥市場的發展;因為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環保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夠;一些強制性、引導性技術標準和規範缺乏,農民掌握使用的技術規範更少;在政策層面支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優惠措施不明確。
(四)農村環境治理投入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實現“誰污染、誰治理”,環保投入的主體是業主,因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很難落實;而政府有限的財政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業上,對農村環保投入甚少。歷史欠賬多,落後的基礎設施與日益加大的污染負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導致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加劇。 [1] 

農村面源污染趨勢預測

(一)面源污染產生量和排放量加大。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後一段時間,是畜牧業水產業生產方式轉型的重要時期,農村分散養殖將進一步減少,規模化養殖場將大幅增加,種養業脱節更加嚴重,畜牧養殖污染將進一步加劇。未來幾年,蔬果花產業將得到較大發展,種植面積將大幅提高,過量施肥的現象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扭轉,土壤氮、磷養分富集還將繼續,蔬果花農田對水體富營養化的潛在威脅將有增無減。
(二)面源污染的歷史累積短期內難以實現生態修復
過去農業生產片面強調產量,追求規模效益,導致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而沉積在土壤中,適用的政策措施和工程技術相對缺乏,污染的慣性作用將持續,短期內無法好轉,已經污染的區域還將進一步加劇。
(三)公眾環境意識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面源污染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息息相關,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沒有廣泛的農户參與是無法改善農村環境的,但提高廣大農民環保意識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