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野姓

鎖定
東野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據《東野志》記載,東野來源姬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長於姬水,改姓姬。武王滅商後,封功臣,周公姬旦)為首封於魯,周公沒有就封,留下輔佐武王。成王元年,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就封於魯,為魯公。魯公生子三,長子襲,次子熙,三子魚。魯公賜三子魚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此以東野為姓,以田為名,此東野姓來歷。
東野自得姓後,一直在魯生息。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昌亂,自三國及晉,兵戈不息,東野熙(東野三十一世)舉族流於東海(東海國山東郯城),寄居五世。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東野芳(東野三十五世)自東海抱姓譜計親族五十七人還魯。
清末東野(叢字輩)一枝遷徙現河北黃驊市唐窪村。
中文名
東野姓
得姓始祖
姬魚
姓氏讀音
dōng yě

東野姓歷史發展

東野姓姓氏源流

據《東野志》記載:
東野氏啓於黃帝,黃帝姓公孫氏,長於姬水,改為姓姬。
黃帝:公孫軒轅。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帝,以姬水成(今河南新鄭縣潩水河)。
黃帝者,少典(伏羲女媧之子)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炎帝、黃帝生父皆為少典氏,少典娶有喬氏兩個女兒為妃,正妃女登,姜姓,生炎帝,古人姓從母,故炎帝姜姓;次妃曰附寶,姬姓,生黃帝,故黃帝姬姓。炎帝、黃帝生母各異,故炎、黃異姓。另外,炎帝,姜姓,名神農氏;黃帝,姬姓,名軒轅氏,姓公孫。炎帝、黃帝同為少典之子,是同父異母同胞兄弟,其父系清楚,母系分明,姓氏準確。
東野 東野
“姬”甲骨文中可以解釋為向下望的女人,或者理解為在河邊向下對着河水梳洗打扮。“姜”甲骨文中可以解釋為頭上扎着辮子,胳膊上幫着稻草跳舞的女人。
黃帝生玄囂
玄囂:玄囂,號青陽黃帝嫘祖的長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正妃嫘(léi)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黃帝之子玄囂,為姬姓,名摯。
玄囂生蟜(jiǎo)極。蟜極生帝嚳
帝嚳(kù):帝嚳(公元前2480~前2345)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史記》載他是黃帝的曾孫,玄囂之孫,蟜極之子(蟜極玄囂之子)。帝嚳生四子摯、堯、契和后稷,前承炎黃,後迄堯舜,奠定華夏之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人及其後代稱為第一位先公。
帝嚳元妃姜源生稷,名棄,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説,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幼著神異,及成人好耕農,相地宜稼穡者播谷焉,民皆之,唐堯舉為農師,天下蒙其功利。繼仕虞,教稼穡,為稷正,封於有邰,歷唐及虞夏之際皆彰令德。
【邰(tái):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武功縣西南。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sè),民皆效法。聽説,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強大,是為周。唐堯、虞舜二帝。堯舜時代,皆行禪讓,帝位傳賢不傳子,自古以來,就稱為“太平盛世”。令德:美德】
後稷生台璽
【台璽:史書記載為后稷之弟。】
台璽生叔均,五傳至不窋失官。
【不窋:被認為是后稷子,母日姞氏。台璽叔均叔均代其父及稷播百穀,説明後稷之後實際為其旁系主持,從叔均以後一直到不窋中間幾代先王並未被人所記憶,軼載之下只好説不窋(zhú)是后稷之子。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因此丟官流浪到了戎狄之地,也就是甘肅慶陽慶城縣境內,不窋死後便葬在慶城境內的東山之巔,而不窋的後世子孫也都繼續進行着農業生產活動直到周文王、武王的崛起,因此可以説慶陽是周朝事業的醖釀隆興之地,也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劉,遷國邠,繼修後稷業,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歸焉。周道之興自茲始。
【邠:豳(bīn),今陝西省彬縣。】
公劉卒,子慶即立,慶節皇僕。皇僕生弗差。
【弗差:史記為差弗。應為差弗。】
弗差生毀隃。毀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孫祖類。公孫祖類生古公亶(dǎn)父,古公自邠遷岐,是為岐周,邠人挾老幼歸古公於岐下,他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周:周字的意思是城裏有肥沃土地和繁茂人口。岐:今陝西省岐山古稱“岐”】
古公積德行仁,修後稷公劉之業,作五官有司,民歌樂之,頌其德。古公生三子,長太伯,次虞仲,次季歷。季歷娶太任有賢德,生子昌,昌生有聖瑞,古公曰:後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意,逃之荊蠻以讓季歷。
【荊蠻:古楚、越、吳一帶被稱“荊蠻”。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意思後,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機會一起逃到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讓位於季歷自創基業建立了句吳古國。】
古公卒,季歷立克修古公遺教,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帝乙嘉其功,賜之圭瓚秬鬯,為侯伯。
【帝乙:子姓,名羨商王文丁(《史記》作太丁)之子,商朝第三十任君主。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繼位。帝乙繼位後,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帝乙在位末年,遷都於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於殷。帝乙死後,其子帝辛(商紂王)繼位。昌:姬昌,周文王,西伯,西伯王。圭瓚:古代的一種玉製酒器,形狀如勺,以圭為柄,用於祭祀。秬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及賞賜有功的諸侯。】
季歷薨,子昌立為西伯,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季歷之德,發政施仁,澤及枯骨,鳳凰鳴於岐山。
【澤及枯骨:成語,恩澤死去已久的人。】
羑里而演易,獻洛西以除邢,
【羑(yǒu)裏:文王被囚禁地,遺址在今河南省安陽湯陰縣北4.5公里的羑里城。文王演易:周文王囚羑里時推演《易》。獻洛西以除刑,《史記·周本紀》: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説,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紂許之。】
耕者讓畔,行者讓路,而虞芮質成,大邦畏威,小邦懷德。
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成語,種田的人把田界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讓別人先走。虞芮:周初二國名。質成謂請人判斷是非而求得公正解決。虞芮質成:"《詩·大典·綿》:“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史記·周本紀》:"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祗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此虞芮都主動要把所爭的土地讓給對方,結果雙方都推讓不受,這塊土地便被閒置起來,後人稱之為“閒田”或“閒原”。因此虞芮指能謙讓息訟者。
而六州之化洽三分有二,天命已歸。
化洽:教化普沾。《三國志·魏志·蘇則傳》:“若陛下化洽中國,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
其初為世子時,娶於有莘氏女,曰太姒,有聖德,生十男,長曰伯邑考,早卒;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
有莘氏夏禹後代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歷正妃)、太姒(周文王正妃)為周母三太即“太太”稱謂來源。史料記載:姬昌與太姒之子:長子伯邑考(姬考)早卒,次子周武王姬發)即周武王,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郕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衞康叔姬封),幼子冉季載姬載)。其他非太姒所生: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雍叔,一作雍伯,十三子毛叔鄭姬鄭),十四子滕錯叔(姬繡),十五子畢公高(姬高),十六子原叔,酆叔,十七子郇叔(姬葡)。】
同母兄弟中,惟發、旦最賢,發性慈和,有聖德。西伯以為世子,世子師西伯公季之道而行之,不敢有加焉。
【師:首領,在西伯手下之意。】
旦師於虢叔,仁聖多才藝,西伯任已政事。
【虢叔:季歷的第三子,和哥哥虢仲開始都是周文王的卿士。周武王伐紂滅商朝後,封兩個叔叔為虢國國君。其中虢仲被封在雍地,稱作西虢,虢叔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被稱作東虢。東、西虢國在王畿的左右,作為周王室藩屏,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封於西虢,授爵公爵、號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就以郭為姓,虢叔為郭姓受姓始祖。】
及西伯薨,世子發立,纘承先緒,克商而有天下,是為武王。
【薨(hōng):古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纘(zuǎn)承:繼承。】
以太公望,為師季;弟旦為輔,是為周公。
為師季:在軍隊打仗那段時間裏。
武王封功臣昆弟,而公旦為首,封於少昊之墟,曰魯,公不就封,留相王室。
【昆弟:兄弟。少昊(hào):少昊黃帝之子,少昊氏最初立國於今山東日照一帶,後來建都曲阜。】
成王元年,元子伯禽代就,封於魯,為魯公。生子三,長襲考公無嗣,弟熙以弟承爵。
【襲:世襲繼承。】
三子諱魚,為魯大夫賜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以東野為姓,以田為名,此公族之姓東野所自始也。”
【諱: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一成:古謂方十里之地。】
“東野”複姓,自得姓後,一直在魯繁衍。
楚考烈王7年(公元前269年)北伐滅魯,魯國公族五百餘口皆被殺,唯有東野質(東野二十一世)提前帶着兒子及族譜逃到吳國,躲過一難。其後又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2年)返魯。

東野姓各支始祖

東野沛然:按史籍《東野志·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記載:舊本題海鹽呂兆祥撰,裔孫東野武訂。考兆祥與武皆明末人。而是編二卷之末附錄順治、康熙中奏議,詳載聖祖仁皇帝恩授東野沛然為五經博士。蓋即沛然因兆祥舊志稍為續補也。前有呂化舜、方應祥《原序》。而《粘本盛跋》則作於康熙壬寅,《陳良謨序》則作於康熙丙寅,亦續刻所加也。考《元和姓纂》載,伯禽少子別為東野氏,則東野氏系出周公,更無疑義。世承爵職,原非濫膺。惟是所敍世譜,稱第三代生二子,長暉次晞;六代生二子,長縉次紳。其人皆在春秋以前,則兄弟聯名已在應瑒應璩之前。又二代東野宗,于田中勝處建祠以安先靈,則大夫之廟可不建於家。十六世東野獲,字獲德,號白雲,則別號已見於戰國。二十一代東野質,遭楚滅魯,負子攜譜,竄於東吳。是別族不必於太史,而戰國之末尚延吳祚。蓋譜牒之學,古來即不一説。司馬遷敍五帝世系,往往與載籍牴牾。而白居易自敍世系,亦與《左傳》相違。記載異同,固不足怪也。

東野姓遷徙分佈

東野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以山東魯郡為郡望。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趙恆追封周公為文憲王,並在魯國太廟舊址為其重建文憲王廟,東野氏一族列入廟堂。自得姓之後,姬魚一脈東野氏一直在山東省的曲阜一帶發展。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當康熙帝授予第七十五代東野沛然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時,在曲阜地區的東野家族僅百餘人。
今較為集中的聚集地有山東省平邑縣,河南省周口市,河北黃驊市。其他濟寧市、曲阜市、泰安市、濟南市章丘市、鄒城市、聊城市、寧津縣東阿縣,河南省沈丘縣,江蘇省揚州市、徐州沛縣遼寧大連市,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津市,北京市等地,均有東野氏族人分佈。

東野姓傳統文化

東野姓郡望堂號

  •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 堂號
東魯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魯郡堂。

東野姓家譜文獻

《東野志》書,(明)呂化舜輯 (清)黏本盛補輯,國家圖書館藏,呂化舜纂輯 孔衍法 孔衍治增輯 清康熙28年[1689年]刻本,美國哈弗大學圖書館藏,(明)明吏部序,明崇禎年間初撰,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續錄木刻活字印本。收藏於河南省沈丘市。

東野姓字輩排行

東野輩字
(前二十輩)
枝(梓)興 衍(燕)崇(叢)緒
隆(龍)茂 慶 傳(脈)長
廣(光)升 忠 厚 嗣(之)
永 遠 貞 正 方
(後二十輩)
至 德 開 宏 運
達 孝 毓 福 祥
禮 樂 培 家 訓
信 義 作 保 章
前二十字輩是周公廟祀事,東野沛然,東野七十三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著;
後二十字輩是東野傳棨,東野八十二代。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3年改為元聖奉祀官著。

東野姓姓氏名望

1.東野田:東野一代。東野姓始祖。伯禽季子,本名魚,居東野,賜田一成,因以東野為姓,田為名。博文好學,為魯賢大夫。
2.東野宗度:東野二代。東野田中勝處,建祠以妥先靈,歲供時祀。
3.東野僖:東野九代。
東野志》載:“適(去)晉為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4.東野繪:東野十一代。為晉卿(古代高級官名:三公九卿。)。
5.東野畢(稷):東野十四代。善御,戰國時魯國著名的御馬師。
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
《東野志》載:東野畢“自晉還魯,嘗師(為師)於閔子(閔子,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騫其父閔世恭,以啓蒙教書為生,後逢魯國“三桓弄權”,國政日非,遂舉家遷居宋國相邑之東。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説:“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又事定公(魯定公),以善御見稱。”
東野稷敗駕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鈎百而反。
【考證:《東野稷》李雲:東野,姓;稷,名也。司馬雲:孫卿作東野畢。《以御見》賢遍反。下同。《莊公》李雲:魯莊公也。或雲:內篇曰,顏闔將傅衞靈公太子,問於蘧伯玉,則不與魯莊同時,當是衞莊公。◎俞樾曰:荀子哀公篇載此事,莊公作定公,顏闔作顏淵,則為魯定公矣。《中繩》丁仲反。下同。《文弗過也》説文:文者,會集眾彩,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
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魯莊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名同,魯國第十六任君主(東野志載為第十五任君主)。魯國,第一任君主伯禽,即位為魯公,而淮夷徐戎作亂,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魯。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經三十六位國君(東野志為三十三位君),伯禽至頃公曆八百七十三年。國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 公元前256年,楚國發兵攻打魯國,魯軍弱小,不敵,被楚軍打得人仰馬翻,不久後楚軍大破魯國首都的守軍,攻入城池,將魯頃公廢掉,魯國至此亡】
譯文:
東野稷憑精練的駕車的技術向魯莊公自薦。
魯莊公要他表演駕車技術,東野稷便駕駛馬車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車輪壓出的痕跡都是筆直的;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車痕都像是圓規劃出來的。
魯莊公覺織錦也不過如此,誰也超不過東野稷的駕車技術,就讓他再駕車連續轉一百個圈子再返回原地。
這時,大夫顏闔(顏子)碰見東野稷正在駕駛着馬車正在為庒公完成百圈,就覲見魯莊公上奏道:“那個東野稷駕駛的馬車肯定是要翻的。
魯莊公假裝沒聽見,沒有理會。誰知不久,東野稷果然翻了車。
魯莊公便問顏闔:“怎麼知道他會翻車呢?
顏闔説:“他的馬力氣已經用完了,還強求它拼命奔跑,不翻了車才怪!
這個典故,就叫做“東野稷敗駕”。
6.東野獲:東野十六代。號白雲,著名戰國時期隱士,曾拜鬼谷子為師。
7.東野癸:東野二十代。性敏好學,為魯大夫。
8.東野質:東野二十一代。字中美。
《東野志》載:“遭楚考王滅魯,共公族計五百餘門悉被屠戮殘傷離散。惟質負子攜譜竄於東吳至秦始皇三十七年乃還魯。”
9.東野環:東野二十二代。字廷器,山東曲阜人。著名秦漢之交謀士。
《東野志》載:東野環,“有文武才,自吳過沛還魯,從漢高帝起兵伐秦及入關,數以計獻帝,不從,託疾而還。帝以金錦致書累召伐楚,稱疾不就。后帝過魯親倖其宅謁周公廟即帝位,贈環以都尉。”
10.東野備:東野二十三代。字符德。
《東野志》載:東野備,“漢文帝二年癸亥,徵為博士(官名.本為對博學之士的通稱.至戰國末,齊、魏、秦三國設為官,始充當君主的參謀或顧問,與議政事.秦代沿置。)。”
11.東野詠:東野二十四代。字符誦。
《東野志》載:東野詠,“景帝六丁酉授谷城令(縣令)。”
12. 東野昭:東野二十八代。字克昭。無後,以次弟敏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敏,字克敏,漢建武元年授湖陽主簿。(主簿,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13.東野熙:東野三十一代。字文明。
《東野志》載:東野熙,“漢末黃巾昌亂,自三國及晉,兵戈不息,舉族流於東海,寄居五世。”
14.東野芳:東野三十五代。字德馨。
《東野志》載:東野芳,“宋武帝永初二年,自東海抱姓譜計親族五十七人還魯。有荊州刺史謝公䀲譜序。”
15東野紓:東野五十二代。山東曲阜人。著名宋朝賢者。均累世同居,有義行,得到朝廷褒揚。
《東野志》載:“紓克紹先業,世居於魯,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十一月有一,宋真宗如曲阜幸周公廟,祀乙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追諡“文憲王”,命官新廟於舊基之上豎碑刻文,以崇制禮作樂之功。又聞東野數世同居,孝義明著,詔旌(表彰)其門。”
16.東野觀:東野五十五代。字光國。徽宗崇寧二年授海州刺史(宋代的刺史相當於幫助市長處理文職秘書)。
17東野彥通:東野五十八代。金世宗大定五年(1166年)授城武縣令。
18.東野勍:東野六十代。無後,以堂弟瑀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瑀,字文佩,作善子,天性仁厚。金大定23年縣主命督理築城,得骸骨甚多,營地悉葬之,仍致祭以安厥魂。金哀宗開開興元年,太宗兵闈金汴城,遠近震恐,舉族逃避,及兵少息,惟瑀與勍還魯。元至元3年,順帝贈亞中大夫、濟甯路總管、輕車都尉,追封平原郡侯(周公時所立爵:公、侯、伯、子、男)。”
19.東野榮:東野六十一代。字茂之。
《東野志》載:“元泰定元年,贈承直郎、濟甯路判官。四年,復贈奉議大夫萊州知州,又封曲阜縣子。元統元年,順帝又贈中順大夫中山府知府,追封平原郡伯。至元三年,又贈嘉議大夫真定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平原郡侯。”
東野潛; 東野六十二代。字剛克。
《東野志》載:“以德行問學,為鄉里敬服。因薦授濟南校官,繼選從仕翰林,尋升玉堂椽。大德六年,受承事郎同知亳州事,以父疾棄官歸養。父卒,服闋,憲台以潛廉正,擢承務郎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照磨兼獄丞,改承直郎、江陵推官。泰定四年,改授奉議大夫、沂州知州。元統二年,進升中順大夫、廣西兩江道宣尉副使僉都元帥府事。至元三年,上疏乞致仕,順帝優加嘉議大夫、益都路總管。”
東野德中:東野六十二代。字惟執,以祖蔭補從仕郎、洪澤屯令。
東野子禮:東野六十五代。弟東野子寅,俱無後。以堂弟子儀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子儀,德欽子,字仲立,號逵泉,至元二十七年,當天下兵作,合族西遷至東昌,遇寇相失,獨留彰德。明洪武初有司以雄才特薦,不欲仕,避隱於大名府開州,以明經教訓生徒。洪武五年還曲阜祭掃,睹周公廟、東野祖祠墓,時皆傾圮。及故宅恆產盡為他姓所據,遂號泣而歸開州。”
東野玘:東野六十六代。字廷玉,號澶淵,
《東野志》載:“幼失怙恃(父母),託居於曲阜母妹之夫家。從事於憲台(御史所居官署為憲台。),有廉吏之稱,及聞母妹計奏,請守制(守制,指守孝,遵行居喪的制度。舊時,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後,兒子或長孫需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期間不得婚假、應考、上任,現任官員需離任。)以報其德。後仕廣資宰,休致還魯。”
東野祿:東野六十七代。玘長子,無後,以弟禮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禮,玘幼子,明弘治二年山東撫按訪求周公之後,給其衣巾主奉祀事。
東野武:東野七十一代。相衍世廩,永主祀事。
東野雲鵬:東野七十二代。崇禎元年山東提學副使王振熙,準給衣巾。至清順治二年承襲世廩。
東野沛然:東野七十三代。字郊霖,順治八年入曲阜縣儒學庠生(秀才),康熙二十一年以父年老,不能與祭,始承襲世廩。康熙二十四年,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據《東野志》記載:“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十一月十八日,恭遇皇上東巡,駕幸闕,聖親祭先師孔子。臣雲鵬親率子孫於東郭外恭迎。聖駕次早,行釋萊禮畢,恭遇皇上出北郭謁聖林。臣雲鵬時年七十有五率長子沛然、次子澄然、長孫枝盛等在北郭外望父台,捧籲【籲:籲】恩奏疏、東野志書俯伏道左叩迎聖駕。唱職名:‘恭進奏疏、志書’。皇上命侍衞馬斯哈接領進呈。皇上展書覧畢。召問周公姬姓:‘爾何稱東野?’臣跪對曰:‘東野魯下邑名,昔伯禽之季子名魚賜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以東野為氏,此東野更姓來歷。’上曰:‘周公廟宇何在?’臣對曰:‘周公廟宇在曲阜城東二里,即魯太廟故址,這路西台基即伯禽望父台。’上問‘何謂望父台?’臣對曰:‘昔周公留相王室,伯禽封魯思其父而不得見,築高台以望之,因名望父台。’上曰:‘這隨的是而何人?’臣對曰:‘臣的長男、次男並諸孫。’上曰:’爾族中有多少人丁?臣對曰:‘未足百丁。’天顏大悦曰:‘準爾奏了。’臣等逐叩頭謝恩而退。於是日駕臨兗郡夜,御製祝文賚香帛遣。”
池北偶談》載:“周公後裔七十三代孫世襲奉祀生員東野沛然上疏籲恩,奉旨交與該部,禮部覆無庸議。奉旨:“周公承接道統,繼往開來,功德昭著,其子孫應給職銜,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確議。會議得周公後裔應授官職,撥給祀田,修葺廟宇,行文該撫查明,以沛然世襲五經博士,如孔、顏、曾、孟、仲氏例。是時子貢後裔端木謙、端木直亦上疏請,部議不允。”
詔授元聖周公七十五世(東野七十三世孫)東野沛然為世襲五經博士,奉曲阜周公廟祀事。
另《東野志》記載:“恭親王至祭周公廟行三拜九叩禮,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旨特賜周公廟祭田五十四頃【一頃=100市畝】於鄒縣民田撥給,豁出銀兩以光俎豆。設祭祀生四十名,以掌陳設贊唱之儀,撥民籍二十户以供廟庭灑掃,從山東巡撫錢珏【錢珏:巡撫之名】之請也。”
疏稿
周公後裔七十三代孫,世襲奉祀生,臣東野沛然,謹奏為籲恩求錄乞。
賜襲封以培聖脈,以補缺典事。
竊惟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傳之周公,自周公傳之孔子,故性理【人性與天理。指儒性理之學。】有曰:孔子得綂於周公者也。後世以孔子之道以治天下,尊其名爵崇其,祭秩大其棲神之所,封其主祀之人,誠尊聖重道之盛典也。至於顏、曾、孟、仲得聖道之傳,皆有世爵博士以優其後。宋儒程朱有表彰聖道之功,子孫亦得以博士,世其官。若臣祖周公以元聖之德製作經緯,栽在周官,迄今行者其禮也,奏者之樂也,傳述者其謨訓也。故知周公與孔子位雖不同,二傳道之功則無二。後世之報者,自不得稍有異同。唐高祖武德二年,尊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並祀國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過魯幸周公廟,追封周公為文憲王與孔子封文宣王並重,是周公與孔子並列久矣。而今祠宇頹壞,拜謁寂寥,主鬯僅一青衿【青衿:秀才】,祭田不及百畝,不惟不能並尊與孔子,且不得比靈斯於顏、曾、孟、仲之班。諒孔子及諸賢之靈必有蹙然不安者。此千百年未舉之曠興正留以待。者也恭於皇上,縱,究心理學,駕幸闕里,特祀孔子尊師重道致敬盡禮。念及元聖未有不優渥其子孫者,臣系元聖嫡孫主奉蒸嘗,叨沫【叨沫:蒙受】皇恩,榮膺衣頂見鑾與之遙臨遂平生之快覩,但祖廟摧殘不堪,駐蹕謹將東野志書恭呈御邸。倘蒙垂念周公傳道之功,斟酌於顏、曾、孟、仲之間稍加優隆,雖臣一家之私榮,實天下萬家之同慶,斯文丕變,聖德生輝。
臣草藳【藳:古“稿”】寒賤,不諳朝儀,冒瀆天顏,悚息。待罪伏乞,鑑宥施行,謹跪捧恭進以聞。十二月十一日奉旨交與該部。
東野枝盛; 東野七十四代。字鬱文,康熙33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興輝:東野七十五代。字丙南,號近庭,雍正1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衍兆:東野七十六代。字行可,雍正8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崇鐈:東野七十七代。字象鼎,乾隆21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生三子:緒誥、緒誠、緒詒,三人被案訟失職,職由崇絰次子承襲。
東野緒詢:東野七十八代。崇絰次子,字舜諮,乾隆53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隆祈:東野七十九代。字介石,嘉慶24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茂嵩:東野八十代。字景山,咸豐2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生三子:慶瀛、慶濱、慶灃。
東野慶瀛:東野八十一代。字仙嶠,光緒15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無後,以三弟慶灃子傳棨承襲。
東野傳棨:東野八十二代。慶灃子,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3年改為元聖奉祀官
東野長德:東野八十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