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裕

(中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劉宋開國皇帝)

鎖定
宋武帝劉裕 [5]  (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裏(今安徽省宿州 [216]  一説江蘇省徐州市)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裏。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151]  [215] 
劉裕自幼家貧,後投身北府軍為將。自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對內平定孫恩起義,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反抗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鐵騎,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憑藉着巨大的軍功,得以總攬東晉軍政大權,官拜相國揚州牧,封宋王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加強集權,抑制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士,振興教育,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社會狀況,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 [1]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征伐北魏,尚未出師,便因病逝世 [3]  ,終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 [80] 
劉裕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明人李贄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 [2]  。他治軍有方,用兵多奇謀,其軍事思想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體系。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佚 [4]  [214] 
概述圖來源 [213] 
全    名
劉裕
別    名
劉下邳
寄奴
宋武帝
德輿
諡    號
武皇帝
封    號
宋公、宋王(稱帝前) [70]  [72] 
廟    號
高祖
年    號
永初
所處時代
魏晉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裏(今江蘇省鎮江市)
出生日期
363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
422年6月26日
逝世地
建康宮西殿(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76] 
陵    墓
初寧陵
在位時間
420年7月10日 至 422年6月26日
前    任
晉恭皇帝司馬德文 [73] 
繼    任
宋少帝劉義符(無廟諡,僅以少帝稱之) [75] 
主要成就
平定孫恩之亂、消滅桓楚
北伐中原,滅亡後秦南燕
擊敗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統一南方
改革弊政
主要作品
兵法要略
籍    貫
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裏(今安徽省宿州市)(位於今江蘇省徐州市) [5] 

劉裕人物生平

劉裕早年經歷

劉裕的祖籍在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裏(今安徽省宿州市,一説江蘇省徐州市 [5-6]  ,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他的家族在早年隨晉室南渡,長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裏(今江蘇省鎮江市)。學者祝總斌將劉裕的門第歸於江左的“低級士族”(陳寅恪認為是“次等士族”) [7-8] 
劉裕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十七日(363年4月16日)夜間出生 [9]  [10]  ,其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在分娩後患病去世。 [11]  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 [12] 
劉裕長大後,“雄傑有大度”,身高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拘小節,侍奉繼母蕭文壽以孝順聞名。 [13]  早年因家境過於貧寒,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劉裕僅認識一些文字,曾因為賭博樗蒲而傾家蕩產,遭鄉里輕鄙 [14]  ,時人大多不能賞識他。 [15]  不過,出身琅琊王氏王謐卻對劉裕頗為賞識,王謐曾對他説:“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16] 

劉裕投戎建功

劉裕後從軍,成為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 [17]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五斗米道道士孫恩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 [17]  。晉廷忙派衞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或因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十二月,劉牢之率部抵達吳地,派劉裕領數十人偵察義軍的動向。不巧碰上數千義軍,劉裕率眾迎戰,在隨從戰死大半的情況下仍手舞長刀,酣戰不止。後來,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及騎兵主力相繼前來,起義軍潰退,劉裕乘勝收復山陰(今浙江紹興)。孫恩逃回海上。 [17] 
孫恩、盧循起義圖 孫恩、盧循起義圖 [211]
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孫恩攻克會稽郡,殺死謝琰。十一月,劉牢之再次領兵東征,孫恩敗退。劉牢之駐紮上虞,派劉裕戍守句章城(今浙江寧波)。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數百名,劉裕常常披堅執鋭,身先士卒,每戰都衝鋒在前,起義軍這才退回浹口。 [18] 
隆安五年(401年)春,孫恩頻繁進攻句章城,每次都被劉裕擊敗。三月,孫恩北擊海鹽縣,劉裕跟蹤追擊,在海鹽縣城舊址築起城池。起義軍連日攻城,城內兵力空虛,劉裕就挑選數百人組成敢死隊,都脱掉盔甲,手持短兵器,擊鼓吶喊衝出城。起義軍遭到震懾,士氣大喪,丟盔卸甲逃散,大帥姚盛被斬。劉裕雖然連戰連勝,但考慮到眾寡懸殊太大,於是假裝棄城而逃,誘使起義軍蜂擁進城。他乘其懈怠,發兵伏擊,大敗義軍 [19]  。六月,孫恩轉進渡海,準備突襲丹徒(今江蘇鎮江),聚集部眾達十餘萬。劉牢之還駐山陰,京師震動。劉裕聞訊,日夜兼程,與起義軍同時抵達丹徒。當時敵我眾寡懸殊,又加上長途急行軍十分疲憊,而丹徒守軍又無鬥志。孫恩率兵數萬,攻打蒜山,遭劉裕部猛攻而大敗,跳崖投水而死者甚眾。八月,朝廷加劉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率領水軍追擊至鬱洲,又大敗孫恩,迫使其南逃。十一月,劉裕在海鹽再度擊破孫恩。自此,他三戰三捷,俘虜義軍數以萬計,而義軍遭遇“饑饉疾疫”,死亡過半,從浹口撤至臨海 [20] 
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鋭,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 [18]  。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孫恩畏懼被擒,於是在臨海(治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投海而死 [24]  [176] 

劉裕匡輔晉室

  • 委蛇桓氏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桓玄以可乘之機。元興元年(402年),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率軍西討桓玄,桓玄也率荊楚大軍南攻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派劉牢之抵禦,劉裕也隨軍前往。劉牢之率部到達溧州(今江蘇溧陽)時,遭遇桓玄所部,劉裕請求發起攻擊,未得同意。劉牢之打算派劉敬宣到桓玄營中講和,遭到劉裕與劉牢之的外甥何無忌聯袂堅決諫阻,劉牢之不聽。桓玄攻入建康(今江蘇南京),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 [21-22]  。劉牢之懼禍而逃 [22]  ,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任命他為中兵參軍 [23] 
  • 驅逐盧循,討平民變
劉裕討伐三吳民變 劉裕討伐三吳民變
孫恩死後,餘眾推其妹夫盧循為主。盧循率義軍殘部南下,攻佔永嘉(治永寧,今浙江温州)、晉安(今福建福州)等地。桓玄為安撫地方,任盧循為永嘉太守。盧循表面應允,但仍不斷進攻沿海郡縣。
元興元年(402年)五月,桓玄派劉裕東征,討伐盧循。
元興二年(403年)正月,劉裕敗盧循軍於東陽(治長山,今浙江金華)。盧循逃往永嘉,再為劉裕追敗,部將張士道也被殺。劉裕一路追擊至晉安,盧循渡海南逃。六月,劉裕因功被加封為彭城內史。 [24]  [176] 
  • 勤王定難,大破桓玄
桓玄掌控朝政,獲封楚王,並打算篡奪皇位。一次,桓玄的從兄桓謙私下詢問他對禪代的看法,劉裕假裝稱讚桓玄的功勳,表示桓玄“乘運禪代,有何不可”。桓謙大喜道:“你説可以,便應該是真的可以了。”元興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篡位,劉裕隨徐兗二州刺史桓修入朝。桓玄看見劉裕,對司徒王謐説:“昨日看見劉裕,氣度不凡,是人中豪傑。”於是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勸桓玄除掉劉裕,但桓玄卻以要借劉裕蕩平中原為由拒絕。同時,桓玄稱帝后為消除隱患,欲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兵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和北府兵殘餘兵將聯絡,伺機反攻桓玄。 [177]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殲滅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殺死桓修。接着,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 [25] 
桓玄自從獲悉劉裕率眾起義後,成天憂心忡忡,想不出對策。有人説:“劉裕等力量弱小,哪裏具備成氣候的力量,陛下何必擔憂呢?”桓玄回答説:“劉裕堪稱當代雄才;劉毅家無多少儲蓄,卻像擲骰子一樣捐出百萬;何無忌,劉牢之的外甥,很像他舅舅。他們聯合起來,共舉大事,怎能説他們不會成功呢?” [178] 
劉裕收復建康 劉裕收復建康
桓玄先派手下猛將吳甫之及皇甫敷帶領精兵抵抗劉裕,劉裕先於江乘殺吳甫之,至江乘以南的羅落橋時奮力作戰,又殺皇甫敷,繼續進攻 [26]  。三月,劉裕進攻覆舟山,並命弱兵登山,持着旗幟分道而行,營造四周皆有士兵,數量很多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軍大多是北府軍出身,面對劉裕都沒有鬥志,劉裕於是與諸軍進攻,順利以火攻擊潰桓玄守軍,而桓玄亦棄城西逃 [27] 
  • 誅除異己,掌領朝政
元興三年(404年)三月,劉裕進駐石頭城,派冠軍將軍劉毅、輔國將軍何無忌、振武將軍劉道規率各軍追擊桓玄 [179]  。王謐等人公推劉裕領揚州刺史,劉裕極力推辭,於是由王謐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而劉裕則被推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諸軍事、領軍將軍、徐州刺史 [28] 
東晉末年,政局混亂,百官放縱,百業廢弛,劉裕以身示範,先以威嚴約束宮廷內外,百官都認真供職,在二三日內,朝廷風氣為之大變。 [29] 
劉裕掌權後,誅殺了反對自己的“江左冠族”、尚書左僕射王愉及其子、荊州刺史王綏(桓氏親黨)。此外,光祿勳丁承之、左衞將軍褚粲、遊擊將軍司馬秀“役使官人”一事,遭御史中丞王禎之揭發,三人的在給朝廷的謝箋中頗有怨言。劉裕奏報司馬遵,認為他們“橫興怨忿,歸咎有司”,將其全部免官。 [180]  四月,劉裕奉武陵王司馬遵為大將軍,承製大赦天下,赦免桓玄一族外的所有人。 [179] 
正在此時,桓玄的兒子桓韶領軍攻擊歷陽,劉裕命輔國將軍諸葛長民將其擊退。同時,何無忌、劉道規在桑落洲大敗桓楚大將郭鈐等,進據尋陽。司馬遵加授劉裕“督江州諸軍事”。 [181] 
桓玄回到荊州根據地後,重新招募軍士,打造樓船、器械,挾晉安帝出征,自江陵沿江東下。冠軍將軍劉殷等在崢嶸洲遭遇桓玄軍,雙方大戰,桓玄大敗,拋棄軍隊,挾持安帝逃回江陵。桓玄抵達江陵後,企圖西逃入蜀,被益州督護馮遷斬殺,傳首建康。南郡太守王騰之等奉安帝入江陵。 [181] 
桓玄雖死,餘黨尚存。因為討伐軍的疏忽,桓玄之子桓振逃到華容的湧中,重新召集追隨者數千人,襲取江陵。安帝重新被桓氏控制。躲藏在沮川的桓謙聞訊,也起兵響應。何無忌等進攻江陵,與桓振在靈溪交戰,於楊林遇伏潰敗,退回尋陽。與此同時,兗州刺史辛禺、北青州刺史劉該均起兵叛亂,但很快被討平。元興三年(404年)十月,劉裕兼領青州刺史,獲准帶“甲仗百人入殿” [182]  。同年底,劉毅等再度兵臨夏口,連克魯城、偃月壘。十二月,討伐軍收復巴陵。義熙元年(405年)正月,劉毅等收復江陵,驅逐桓氏勢力,並迎回安帝 [183]  。至此,桓氏之亂徹底平定。
義熙元年(405年)三月,晉安帝下詔褒獎劉裕的功績,擢升他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使持節、徐青二州刺史如故” [184]  。但劉裕多次力辭安帝所授的官銜,並回鎮丹徒。安帝不得已,只能加授劉裕都督荊、司、梁、益、寧、雍、涼七州軍事,與此前九州疊加,共都督十六州諸軍事,同時解任青州刺史,加領兗州刺史。其餘官職如舊 [185]  。同年,劉裕遣使到後秦,要求後秦歸還之前佔領的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淮北諸郡,後秦皇帝姚興或鑑於西面戰事吃緊,不想再在東面與劉裕為敵,於是答應將淮北十二郡全部歸還 [30] 
義熙二年(406年)三月,劉裕加督交、廣二州。十月,劉裕上書為西征桓氏眾將士請功。於是經朝臣疏奏,作為“唱義謀主”,立下“匡復之功”的劉裕獲封為豫章郡公,食邑一萬户,獲賞絹三萬匹 [31]  。鎮軍府的僚佐規格只比原太傅謝安府低一等。十一月,安帝重申前詔,加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經他一再堅辭,這才作罷。 [187] 
義熙三年(407年)閏二月,劉裕誅殺了“謀作亂”的府將駱冰,連帶殺死與其有牽連的永嘉太守駱球(駱冰之父)、桓胤(桓玄之侄,駱冰企圖奉其為首領)、東陽太守殷仲文及其兩個弟弟。桓玄餘黨於是被殺戮殆盡。 [188] 
義熙四年(408年)正月,因與自己關係親密的王謐已在去年十二月逝世,朝中無人,劉裕遂聽從幕僚劉穆之勸言,入朝接受輔政的詔命 [32]  。最終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兼徐兗二州刺史 [33]  ,入掌朝政大權。劉裕辭去兗州刺史之職。九月,又因劉敬宣討伐割據西蜀譙縱無功,請求遜位,安帝不許,僅降其軍號為中軍將軍 [189] 

劉裕攻滅南燕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着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強大自身,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劉裕北伐南燕 劉裕北伐南燕
義熙五年(409年),南燕皇帝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於四月自建康率舟師溯淮水入泗水 [34]  五月,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留船艦、輜重,改由陸路進至琅邪(今山東臨沂北)。為防南燕以奇兵斷其後,所過之處皆築城壘,留兵防守。慕容超恃勇輕敵,對晉軍進入其境不以為慮。六月,劉裕未遇抵抗,過莒縣(今屬山東日照),越大峴山。慕容超此前先遣左衞將軍公孫五樓、輔國將軍賀賴盧及左將軍段暉等,率步、騎兵五萬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濰坊)。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四萬繼後。燕軍至臨朐,慕容超派公孫五樓率騎前出,控制臨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東彌河)。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遭遇,公孫五樓戰敗退走。劉裕以戰車四千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後,向前推進,與慕容超所派精騎激戰,勝負未決。激戰之際,劉裕採納參軍胡藩之策,派兵繞至燕軍之後,乘虛攻克臨朐,又縱兵追擊單騎逃脱的慕容超,大敗燕軍,斬段暉等十餘將。慕容超逃還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劉裕乘勝追擊北上,攻克廣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築圍困之,招降納叛,爭取民心,並就地取糧養戰。
慕容超被困於廣固內城,先後遣使馳往後秦求援。七月,後秦皇帝姚興派衞將軍姚強率步、騎兵一萬,與洛陽守將姚紹匯合,統兵共救南燕;並遣使向劉裕宣稱,後秦以十萬兵屯洛陽,若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姚興虛張聲勢,不為所動。不久,姚興被胡夏軍擊敗,遂令姚強撤回。
慕容超久困於廣固,不見後秦援兵,欲割地、稱藩於東晉,劉裕不允。南燕大臣相繼降晉。九月,劉裕截獲意圖往後秦借兵的南燕尚書令韓範,挾持韓範繞廣固城而行,傳揚説後秦救兵不會來了,城內南燕守軍驚恐。十月,晉軍在前燕降將張綱的幫助下,製成了飛樓衝車等攻城器具,加強了攻防能力。 [35] 
義熙六年(410年)二月,賀賴盧、公孫五樓率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悦壽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南燕滅亡。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後,盡殺南燕鮮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憤。慕容超被押送回師,在建康街頭斬首。

劉裕蕩定荊江

  • 滅盧循,取嶺南
主詞條:晉安之亂
元興三年(404年)九月,盧循從海上攻佔番禺(今廣東廣州)、始興(治曲江,今韶關東南)等地,俘獲廣州刺史吳隱之。當時劉裕正在鞏固自己的權力,遂默認盧循佔據嶺南的事實,任命他為廣州刺史,其同黨徐道覆為始興相 [176]  [186]  。等到劉裕北伐南燕時,盧循、徐道覆趁劉裕領兵在外,於義熙六年(410年)二月起兵,連取南康、廬陵、豫章各郡。朝廷急徵劉裕,而當時劉裕剛滅南燕,有“清蕩河、洛”、光復中原的志向,但在收到詔書後,被迫撤還建康 [190]  。三月,江州刺史何無忌與徐道覆大戰於豫章,兵敗身死。訃訊傳至建康,舉朝震駭,羣臣一度有奉安帝北投劉裕的想法。隨後他們得知盧循並未進逼建康,這才安定下來。此時,劉裕進抵山陽(今江蘇淮安),得知了何無忌的死訊,擔心建康失守,於是使用船隻運輸輜重,自己率領精兵加速回防建康,並於四月趕至,解除戒嚴。 [191] 
豫州刺史劉毅自請南征,討伐盧循。劉裕去信勸阻,建議他等待自己領兵前來,一同出擊,還派出劉毅的從弟劉藩往豫州當面勸止。劉毅不聽,親自率兩萬人出發。此時,徐道覆剛剛在長沙擊敗了荊州刺史劉道規。聽説劉毅前來,便與盧循會合。劉裕因南方各郡陷落,於是送交自己的官印,但朝廷不準。 [192] 
盧循、徐道覆起義圖 盧循、徐道覆起義圖 [210]
五月,劉毅在桑落洲大敗,全軍覆沒,盧循乘勝繼續東下 [192]  。朝野聞知劉毅兵敗,喧擾不寧。由於急急南返,劉裕所部士卒也多有傷病,而建康兵力亦不過數千人,面對擁有十餘萬人的盧循大軍顯得實力懸殊,然而劉裕堅決不肯接受諸葛長民及左僕射孟昶奉安帝北歸廣陵避敵的建議,決意“以死衞社稷”,以報“以身許國之志”。他對孟昶分析道,當今“人情危駭”,心緒不寧,缺乏堅守之志,一旦輕舉妄動,晉朝內部將土崩瓦解,江北也難以保全 [193]  。隨後他廣招兵眾,修治石頭城,並於當地聚兵戒嚴。針對有人提出的分兵扼守各險要之處的建議,劉裕認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將暴露兵力不足的事實。且一處失守,也會動搖三軍的士氣。如今聚兵一處,集中力量防禦,也能讓敵軍無法探知己方兵力的數量。 [194] 
隨後,劉裕親自駐紮石頭城,並以木柵阻斷查浦秦淮河 [203]  ,阻攔盧循。待盧循軍到建康附近後,劉裕判斷,如果盧循對建康以南的軍事要衝新亭徑直髮起進攻,則勝負難分;如果他退回蔡洲(今江蘇江寧西南江中)西岸,那勝利將手到擒來 [195]  。後來,盧循果然不肯冒險直取新亭、白石(白下,故址在今江蘇南京金川門外),退回蔡洲。劉裕抓住機會,修治越城(今江蘇江寧縣南),並建查浦、藥園、廷尉三個堡壘,分命諸將屯兵戍守。同時命寧朔將軍索邈領降晉的南燕鮮卑具裝虎班鐵騎千餘人自淮北趕到新亭,盧循部見後,大為畏懼。但盧循仍試圖等待建康及三吳舉兵響應者,派艦船十餘艘攻擊石頭柵,劉裕命人發神弩將其擊潰。攻柵失敗後,盧循又在秦淮河南岸設伏,命老弱登舟駛向白石,佯作進攻姿態。劉裕憂慮盧循軍將自白石登岸攻城,於是領兵北上阻擊;同時命參軍徐赤特堅守南岸。但盧循在劉裕離開後便派兵火燒查浦,直取南岸,擊敗擅自出兵的徐赤特。晉將沈林子劉鍾據柵抵禦,朱齡石亦率軍相救,才逼退盧循。隨後,盧循領兵數萬進抵丹陽郡 [204]  。劉裕一面處死違令逃走的徐赤特,一面派參軍諸葛叔度、朱齡石率精鋭一千餘人渡淮,擊退盧循部數千人。 [196] 
當初劉毅兵敗時,豫州主簿袁興國發動叛亂,佔據歷陽以響應盧循。琅邪內史魏順之派部將謝寶擒斬袁興國。但在袁興國部眾襲擊謝寶時,魏順之卻不救反退。劉裕聽説後大怒,處死魏順之。眾人見劉裕的布衣之交魏詠之的弟弟也被秉公處理,於是“莫敢不用命”。 [197] 
此年六月,晉安帝授劉裕為太尉中書監,加黃鉞。但劉裕僅接受所賜黃鉞,其餘官職一併推辭。他任命中軍司馬庾悦為江州刺史,出屯豫章。七月,盧循等因發起的攻勢屢屢失敗,且在各縣中無法搶掠到物資 [205]  ,於是退回江州的尋陽。劉裕得知後,馬上派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鍾、河間太守蒯恩尾隨其後。他自己回到東府城,打造水師,所建的艦船都是“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同時,劉裕策知盧循退兵,必然進攻江陵,於是派索邈領軍支援荊州;再派建威將軍孫處率三千人,從海上奔襲盧循的大本營番禺。此時,盧循部將荀林與已經投降西蜀的桓謙分別出兵攻擊江陵,均被劉道規擊殺。江州刺史庾悦的前鋒也擊破盧循偏師,斷其糧援 [198]  [199] 
劉裕整軍完畢,留劉毅鎮守後方,於十月親率兗州刺史劉藩、寧朔將軍檀韶等沿水路進攻盧循。同月,徐道覆再攻江陵,又被劉道規擊潰,潰退至盆口 [200]  。王仲德等聽聞劉裕主力南下,於十一月攻擊守衞南陵的盧循部將範崇民,大獲全勝。同時,孫處乘番禺守軍防備鬆懈之機,焚其水師,即日攻克番禺。當初,劉裕派孫處出征時,眾人都不認同,正是劉裕的堅持,才促成了孫處的成功。 [201] 
當時盧循正在整軍備戰,劉裕本於長遠之計的打算,不急於進攻,而是屯兵雷池。盧循宣揚説不攻雷池,要順流而下。劉裕識破盧循的意圖,且擔心其兵敗後可能自京江竄逃入海,於是預先派王仲德統艦船二百艘“于吉陽下斷之”,截斷其入海通道。十二月,盧循、徐道覆率眾數萬,自水上來攻。劉裕派出所有的輕快鬥艦,親自持擂鼓,命眾軍合力迎擊;又派步騎兵登陸西岸。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被劉裕斬首示眾,於是眾軍“踴騰爭先”,奮勇殺敵。晉軍中大量配置萬鈞神弩,所到之處,“莫不摧陷”。因受到當日的風向影響,盧循的水師被迫停靠西岸,其艦船被劉裕預先派出的部隊全部焚燬。火勢蔓延之下,盧循、徐道覆力竭大敗,晉軍追擊至夜間才回師。盧循等逃回尋陽。當初分派步軍於西岸,諸將都深感不解,直到目睹盧循等在火攻下的潰敗,這才心悦誠服。 [202] 
劉裕水戰破盧循,取自《兩晉演義》 劉裕水戰破盧循,取自《兩晉演義》
雷池戰後,劉裕召回王仲德擔任先鋒,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盧循試圖撤退至豫章,於是在左裏(今鄱陽湖口)設柵防守,做出反擊姿態。劉裕率軍抵達左裏,在戰鬥前,軍中的麾竿突然折斷,竿上之幡沉入水中,諸將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心懷憂懼。劉裕不以為意,反而歡笑説:“往年的覆舟山之戰,幡竿也折斷了;現在又出現了這種情況,賊人一定會被打敗了。”當即下令攻柵,力戰破敵,盧循乘船逃走,其部卒被殺及投水溺死者多至上萬。劉裕招撫降者,寬赦被逼迫跟隨盧循的人,派劉藩、孟懷玉領輕兵繼續追擊。盧循在沿途聚集散潰卒,仍有數千人,一路回到番禺;徐道覆則退往始興。劉裕凱旋而歸,安帝派出使者就地勞軍。 [202] 
劉裕於義熙七年(411年)正月班師回到建康,被改授為大將軍揚州牧,賜班劍二十人,但他極力推辭。隨後,劉裕將南征北戰中陣亡將士的名單列上,請朝廷為其安葬;如果遺體尚未運回的,派主帥前往收斂,送回本土。盧循之亂基本平定後,劉裕再次辭去大將軍之職,安帝於是任他為太尉、中書監。 [36] 
二月,盧循試圖攻取番禺,但被孫處擊敗,繼續南逃。同月,劉籓、孟懷玉在始興殺死徐道覆。隨後,盧循在龍編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敗,投水自盡。 [205]  [36]  至此,震動一時的盧循之亂平息。
  • 平劉毅,並荊江
劉裕親征劉毅,取自《兩晉演義》 劉裕親征劉毅,取自《兩晉演義》
義熙八年(412年)四月,朝廷以劉毅為荊州刺史。此時,劉毅還割據着豫州、江州,其弟劉藩佔據兗州,勢力範圍包括長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區。而劉毅不服劉裕,表面擁戴,內心卻極度妒恨,劉裕雖每每以寬柔隨順,但劉毅越加驕縱跋扈 [37]  ,多次阻擾劉裕推行政令和佈置人事;並打算擴充自己勢力,伺機打垮劉裕。 [38]  他亦得朝中有名望人士歸心交結,故此遷鎮荊州時就將大部分豫州府屬及江州的軍隊都帶去荊州,到任後又重新調度荊州郡縣首長,更以患病為由請堂弟劉藩去做他副手。劉裕知其有異心,於是假意答允其請求,乘同年九月劉藩自兗州治所廣陵入朝時就指稱他與謝混圖謀不軌,便奏報朝廷,將二人賜死。 [39] 
隨後,劉裕親自率軍討伐劉毅。他命王弘王鎮惡、蒯恩等率兵進至豫章口,包抄江陵,切斷劉毅援兵的進軍之路,並在江津燒燬舟船而向前挺進。十月,王鎮惡等攻克江陵外城,劉毅固守內城,精鋭士卒尚有數千人,兩軍一直戰至太陽西斜。王鎮惡將劉裕招撫城內士兵和百姓的書信送進城內,眾軍知道劉裕已到,無不失去鬥志。天色已暮,劉裕命王鎮惡焚燒四周城門,齊力攻打,劉毅部眾便紛紛逃散。劉毅從北門出城單騎而逃,自縊身亡。 [39-40] 
劉裕隨後率軍攻克江陵,逐步消滅了劉毅的殘餘勢力,吞併豫、江二州。十一月,劉裕到江陵後,鑑於江州、荊州凋敝殘破,法令殘缺不全,百姓疲憊匱乏,為賦税勞役所困,難以為生。下令減免税役,並推廣到全國,同時對未作軍用的州郡縣的屯田、池塘、邊塞之税,一律免除。對於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徵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 [41] 
此役後,劉裕割荊州十郡另設湘州,自己加督此州。隨後,進拜太傅、揚州牧,加賜羽葆、鼓吹及班劍二十人。 [42] 
劉毅敗亡後,以監太尉留府事駐守建康、多行不法之事的諸葛長民惴惴不安,深恐步劉毅後塵,故而有反叛之意。義熙九年(413年)三月,劉裕班師返回建康,以計誘諸葛長民到東府,在二人談笑之間,命壯士丁旿從後用杖將其擊殺。之後命人誅滅諸葛氏。 [43-44] 

劉裕西征巴漢

  • 滅亡譙蜀
主詞條:晉滅譙蜀之戰
早在義熙三年(407年),劉裕就曾派冠軍將軍劉敬宣率軍五千征討割據川蜀的譙蜀政權。劉敬宣於次年(408年)入三峽,命温祚自外水進軍,自率主力經內水由墊江(今重慶市墊江縣)進攻成都(今四川成都)。但在行軍至離成都五百里的黃虎(今四川綿陽東南)時,卻被譙蜀將領譙道福阻攔,在軍中流行疫病及糧草耗盡後被迫撤回。 [45]  此次伐蜀,以失敗告終。
消滅劉毅後,劉裕又圖伐蜀。義熙八年(412年)十二月,因賞識朱齡石的軍事才幹和豐富經驗,劉裕力排眾議,越級提拔朱齡石為益州刺史,命其率臧熹、蒯恩、劉鍾和朱林等共領二萬人伐蜀。 [42] 
晉滅譙蜀之役 晉滅譙蜀之役
劉裕曾與朱齡石討論作戰策略,認為譙蜀鑑於上一次劉敬宣伐蜀是從內水攻蜀,會猜度晉軍這次想出其不意,仍從內水進攻。他認為譙蜀會置重兵在涪城(今四川綿陽市涪城區),於是決定晉軍主力從外水進軍成都,以疑兵出內水。為免軍情外泄,劉裕特別將一封密函交給朱齡石,示意到白帝時才能打開,故此大軍自江陵出發後一直都不知循何道進軍,譙蜀亦無從探知劉裕的圖謀。至白帝時,朱齡石公佈密函:“大軍一律經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廣漢,命弱兵搭乘十多艘高艦由內水兵向黃虎。”此後朱齡石就率大軍加快速度行軍。而譙蜀果如劉裕所想,設主力防備內水,命譙道福在涪城駐以重兵,另遣侯暉及譙詵領萬餘屯彭模(今四川彭山縣南),依水兩岸建城壘作防禦。
義熙九年(413年),晉軍成功滅譙蜀,巴蜀地區再入南方版圖。劉裕加授羽葆、鼓吹及班劍二十人。劉裕滅蜀後,下令精簡各地勞役,讓人民得到休息。
  • 威懾仇池
義熙元年(405年),仇池國氐王楊盛趁譙縱叛晉之機,發兵佔據了無主的漢中。 [46]  後遭後秦攻擊,仇池又以地請降後秦。 [47-48]  義熙三年(407年)四月,仇池趁後秦西面戰事受挫,重新派兵佔據漢中。 [49] 
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任命索邈為梁州(治今陝西漢中)刺史,楊盛任命的行梁州刺史苻宣撤回仇池,移交漢中。 [50]  自此,東晉恢復對漢中的管治。

劉裕義熙改革

劉裕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劉裕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自從東晉建立以來,朝廷綱紀鬆弛紊亂,權貴之門互相兼併,百姓流離失所。劉裕掌握朝政以後,大力宣傳規章制度,施行土斷,禁止兼併。會稽郡餘姚縣的世族虞亮藐視國法,藏匿逃亡人員一千多人,對抗劉裕的改革。劉裕鐵腕誅滅了虞亮,罷免了包庇他的會稽內史司馬休之,法辦了大批涉事的士族及官員,一時士族豪強肅然,謹慎規矩,遠近遵法守紀 [51]  ,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樣胡作非為。
在這以前,各州所送的秀才孝廉大多名不符實,劉裕於是上表申明從前的規定,嚴整法紀,對地方選拔上來的人才專門進行考試,如有不實,一律嚴查,保證官員的選拔公正,唯才是舉。 [52-53] 
義熙十年(414年),劉裕上表請求減輕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 [54]  。之前,山湖川澤都被豪強士族所奪取,百姓打柴、採摘、打魚、垂釣,都要強迫交税,劉裕上表下令一律禁絕,免徵,還山於民,還地於民。當時人們的居住很不統一,劉裕上表制定了條例,於是都依劃分的土地為準,施行土斷,只有徐、兗、青三州居住在晉陵的人不在劃分的範圍。各個流民聚集的郡縣,有許多進行了合併 [55] 

劉裕盡吞荊揚

劉裕討司馬休之之役 劉裕討司馬休之之役
在義熙八年(412年)劉裕征討劉毅時,晉宗室司馬休之佔據荊州。他擁兵自重,由於先前就經營過荊州,頗得當地人心。東晉荊、揚二州,地廣兵強,又是建康門户,對中央形成巨大威脅,這不得不讓劉裕有吞併荊、揚的雄心。義熙十年(414年),司馬休之之子司馬文思在建康招集輕俠,令劉裕十分厭惡。後來,司馬文思欲謀殺劉裕,被劉裕發覺,劉裕將司馬文思交給司馬休之,讓他處置,實質就是要司馬休之將其處死。然而,司馬休之並沒有殺司馬文思,只是上表廢除其譙王爵位,並寫信向劉裕道歉。這舉動令劉裕對其大感不滿,立刻就命江州刺史孟懷玉戒備。 [56]  [57]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收殺司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司馬文寶及侄兒司馬文祖,並出兵討伐司馬休之,自加黃鉞,領荊州刺史。 [56]  司馬休之則上表劉裕罪狀,派兵抵抗。當時雍州刺史魯宗之自感不被劉裕所容,故與司馬休之聯結,合兵反擊劉裕。劉裕親自統兵出征,進駐江陵,但他的前鋒徐逵之初戰敗於魯軌,眾將除蒯恩外皆戰死。劉裕聞訊大怒,即可統兵渡江,魯軌及司馬文思率軍在懸岸峭壁上列陣,令他難以登岸。劉裕與部將胡藩率兵冒險攀登,司馬文思等竟不能抵擋,劉裕就乘對方後撤的機會登岸進攻,終擊潰司馬休之的軍隊。四月,劉裕擊敗司馬休之軍四萬人,攻克江陵,加領南蠻校尉。四月,劉裕率軍直搗襄陽,荊、揚二州盡被吞併,司馬休之及魯宗之北投後秦 [58] 
司馬休之勢力的敗亡,標誌着自桓玄作亂以來的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東晉境內,全由劉裕統治。此後,劉裕推辭太傅、揚州牧等官銜,僅接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59] 
義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劉裕加領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諸軍事,並獲准開府置官。至此,他一人已經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兗、南兗、青、冀、幽、並、司、郢、荊、江、湘、雍、梁、益、寧、交、廣、南秦共二十二州。三月,再加中外大都督 [60] 

劉裕關中得失

  • 北滅後秦
劉裕題跋像,取自明弘治十一年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劉裕題跋像,取自明弘治十一年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義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後秦皇帝姚興逝世,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後秦的良機。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僕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扺達彭城。在此期間,他相繼接受司、雍、徐州刺史的任命。 [61]  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後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佔領洛陽,擒送後秦守將姚洸至建康,並修復西晉五帝的陵寢,設置守卒。 [62] 
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劉裕留其子劉義隆鎮守彭城,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並以遊騎騷擾晉軍。劉裕在行軍中,雖常設奇陣或用大弩強槊擊敗魏軍,但進軍速度緩慢。王鎮惡軍由洛陽進抵潼關後,為後秦主力守險阻攔;檀道濟軍的糧道也為秦將姚紹截斷。晉軍一時處於危境。幸得當地百姓的幫助,才轉危為安。王、檀二人向劉裕求援,而劉裕卻為北魏軍牽制,自顧不暇。三月初八,劉裕以左將軍向彌率部分兵力屯於黃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東東阿西北),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防止晉軍於黃河北岸上陸向魏進擊,凡漂流至北岸的晉軍人員,均被魏軍擒殺。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魏軍,剛一登岸,魏軍便逃離岸邊。為擊敗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及百乘戰車,由丁旿和寧朔將軍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列陣而進。魏軍立即前來進攻,魏將長孫嵩率騎兵三萬四面圍攻晉軍,反被擊敗。 [63]  四月中旬,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魏軍的襲擊,在洛陽停軍兩個月,部署後方的防衞。七月,劉裕全面擊退魏軍,河南全境被收復,劉裕隨後進至陝城;前鋒沈田子攻入武關,進屯青泥。八月,劉裕至潼關,與諸部會合,採納王鎮惡提議,命他率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正值秦將姚難由香城(今陝西大荔東)率軍西撤,王鎮惡跟蹤追擊。姚泓率兵由霸上到達石橋(長安城洛門東北),接應姚難;以鎮北將軍姚疆和姚難合兵守衞涇上(今陝西高陵境),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將軍毛德祖擊敗秦軍,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東平公姚贊得知晉軍迫近長安,便率軍由定城退往鄭城(今陝西華縣)。劉裕大軍隨之逼近。 [64] 
姚泓為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沈田子軍,再抵禦劉裕,於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沈田子軍本為疑軍,不過千餘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姚泓敗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姚泓率羣臣投降,後秦滅亡。 [65] 
  • 長安內亂
義熙十三年(417年)冬,劉裕率軍抵達長安 [66]  ,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 [67]  。劉裕彙集在長安的文武將佐討論,大部分人不贊成繼續北伐。劉裕遂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 [68]  。劉裕此舉,為夏主赫連勃勃的謀臣王買德窺破心跡 [163]  。在劉裕南歸不久後,赫連勃勃派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率大軍進攻長安。
在此時,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劉裕得到消息,驚恐不已,急令朱齡石鎮守長安,命劉義真速回。劉義真和將士大掠財寶美女,車載南還,為夏軍追及。朱齡石陣亡,劉義真單騎逃逸。 [69] 
長安雖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但潼關以東收復的部分關中之地和整個河南地區仍然得到劉裕的重兵扼守。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為劉裕據有。 [87] 

劉裕稱帝建宋

劉裕畫像 劉裕畫像 [213]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同意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銜,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 [70]  。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劉裕指派中書侍郎王韶之縊殺晉安帝 [207]  ,立其弟、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帝,即晉恭帝 [71] 
元熙元年(419年)十月,劉裕進爵為宋王,宋國又增加十郡食邑(總計已達二十郡)。同年末,又獲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 [72]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降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史稱其建立的政權為“南朝宋”“劉宋”。 [73] 
即位之後,劉裕以司馬氏為前車之鑑,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有鑑於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併荊州轄區,限制其將、吏的額員 [74]  。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後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
劉裕還下令整頓户籍,厲行土斷之法,嚴禁世族隱匿户囗。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準像過去那樣濫行徵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税,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
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於出身孤寒,劉裕知曉稼穡艱辛,因而平時清簡寡慾,生活節儉,不喜奢侈。 [141] 

劉裕病重去世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出征北魏,但自三月起開始患病,因而作罷 [3]  。同月曾短暫病癒,但至五月再次病重,遺命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及護軍將軍檀道濟四人為顧命大臣,輔助太子劉義符 [75] 
同年五月二十一日(6月26日) [9]  ,劉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歲。七月,葬于丹陽建康縣蔣山的初寧陵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75-76] 

劉裕為政舉措

劉裕政治

劉裕從掌權起,到代晉稱帝的階段,對當時積弊已久的政治屢做整頓。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 抑制兼併
主詞條:義熙土斷
門閥士族兼併土地的行為令百姓流離失所,無法保護其產業。劉裕掌權後,一改東晉以來坐視兼併的規管,重訂規管並展示公眾,大大抑制了門閥豪強的兼併行為。及至處死了藏匿一千多名脱離户籍逃亡者的虞亮(會稽虞氏),連會稽內史司馬休之也遭免官。劉裕又禁止門閥豪強私佔山澤的行為,還削奪世族以及皇室的私產,以此來資濟人民。刁氏一族向來富有,奴客亦多,劉裕在誅滅刁氏時,亦分發其資產,讓人們按己力取用,賑濟當時處於饑荒及戰亂中的人民。義熙九年(413年),劉裕將臨沂、湖熟原屬晉皇后所有,用來資助其化妝品開銷的田地分配給窮人。 [77] 
義熙土斷是劉裕最有影響的政策,它打擊了東晉豪強士族勢力,緩和了階級矛盾,減輕了百姓負擔,改善了社會政治狀況,重建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 整頓吏治
劉裕為整頓吏治,罷免或處死了許多士族或皇族出身的官吏。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嚴厲懲罰,甚至處死。
先前,各州郡送來的秀才、孝廉,多是濫竽充數之輩。劉裕於義熙八年(412年)上表,請求遵循舊制,並主張用考試的辦法加以甄別。 [78] 
  • 重用寒族
東晉時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權一直掌握在王、謝、庾、桓等世族手中,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選出了許多無才無識之人任官。劉裕以寒門庶族身份,依靠軍功,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 [1]  [79]  。他掌權後,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 改制集權
劉裕稱帝后,致力於削弱強藩,他限制了荊州州府置將和官吏數額,前者不可多於二千人,後者亦不可多於一萬人;另其他州府置將及官吏數亦不分別不得多於五百人及五千人 [74]  。這是由於東晉末年,置官濫亂,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劉裕及時對此進行了制止。
為防止權臣擁兵,他特別下詔命不得再別置軍府,宰相領揚州刺史的話可置一千兵。而凡大臣外任要職要需軍隊防衞,或要出兵討伐,一律配以朝廷軍隊,事情完結後軍隊都需交回朝廷。為防外戚亂政,劉裕臨終前詔令:幼主即位,委政於宰相,不需太后臨朝。 [80] 
  • 改革刑律
在法制上,劉裕對東晉以來苛刻的刑法也進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詔“刑罰無輕重,悉皆原降”。 [81] 

劉裕經濟

  • 輕徭薄賦
劉裕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税役,免去部分苛捐雜税,“蠲租布二年”。在平定劉毅時,他也曾下令減免税役。對於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徵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這些舉措都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81]  到他即位後,更遣使巡行四方,舉善旌賢,訪問民間疾苦。 [82] 
同時,劉裕整頓賦役制度,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徵租税、徭役,規定租税、徭役,都以現存户口為準。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佔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徵調。還減輕雜税、徭役等。 [83] 
  • 發展生產
劉裕即位後,下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都要到市場採購,照價給錢,不得向人民徵調。又下令官員不可徵去人民車、牛,亦不能以官威逼迫人民獻車、牛,另亦將繁多的交易税項作出減省,便利市場商業交易。

劉裕文教

  • 發展教育
劉裕本雖是行伍出行,識字不多,但非常重視教育。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他下詔稱“今王略遠屆,華域載清,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獎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主者考詳舊典,以時施行” [84]  。從而鞏固劉宋的統治,同時也帶來了全社會注重學校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的結果。 [81] 
  • 廣收遺散書籍
自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以來,先前的許多漢文化的書籍和典籍遺散大半。劉裕北伐後秦前,加之府藏所有,當時的東晉藏書僅4000卷。劉裕北伐過程中,將流落中原各地的圖書悉數收藏運回建康,又下令對赤軸青紙、文字古拙之書,亦加收藏以傳後世,到劉宋初年,官方所藏的書籍已達到6萬多卷。對漢文化典籍和書籍的保護與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奠定了南朝宋國家藏書的基礎。 [80] 

劉裕軍事

  • 戰術創新
主詞條:卻月陣
劉裕是在戰術上敢於創新的軍事家,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巧妙佈陣,利用優勢彌補了自己的短處,充分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軍事思想,豐富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寶庫。 [214] 
在作戰指導上,劉裕主張把握全局,料敵制勝,出奇用詐,避實擊虛。要求在戰前對敵情瞭若指掌,對兵力部署、開戰時間必須考慮周全,慎重決策。重視選擇主攻方向,力避腹背受敵;強調多路圍攻,反對孤軍突進;對強敵來攻,主張先固守養鋭,待其糧盡兵疲時伺機襲破之;對潰逃之敵,則窮追不捨,務求全殲。注重以詐取勝,如偃旗息鼓,佯裝虛弱;多置旗鼓,張揚兵勢;偽傳訊息,混淆視聽;用降臣勸降,瓦解敵方軍心。善於憑藉天時、地利條件施智用計,如乘風縱火、以水灌城、迂迴伏擊等。 [214] 
劉裕不僅善於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還善於戰術革新;不僅善於指揮步兵、水軍作戰,還善於指揮諸兵種協同作戰。其中以“卻月陣”擊敗北魏精騎,就是劉裕指揮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典型戰例。他吸取早期陣法的不足,大膽地將水軍用於陣中,利用水軍的優勢來剋制騎兵,開創了戰術史上的新篇章。
在戰術指揮上,他採取弧形方式列陣,增加抵抗能力,又將弩、槊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殺傷力。在兵力配置上,他將幾個兵種結合起來,協同作戰,以水軍為後援,以戰車列陣禦敵,以步兵殺傷敵人,再以騎兵發起追擊。在作戰指導上,他適時選擇戰機,利用魏軍的挑釁,做到“臨境近敵,務在厲氣”;十分巧妙地選擇戰場,使自己能夠安全佔據制高點;將陣中士卒置於死地,以絕其後退之心;抓住敵人遲疑之機,迅速派兵跟進佈陣;利用魏軍人多勢眾的心理,示弱縱敵;取勝後又及時派兵增援,適時發起追擊。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劉裕部署周密,水路各軍配合密切,謀略運用完美,戰術使用得當,使強大的魏軍鐵騎無機可乘,處處被動,堪稱戰術史上的奇蹟。 [85] 
  • 治軍統兵
在治軍統兵上,他強調恩威兼施,既注重軍紀嚴明,又較能體恤部眾。滅後秦時,將繳獲的金玉珍寶盡賜予北征將士;聽説琥珀可治創傷,即令將寧州所獻琥珀枕搗碎分送參戰將士 [206]  。他主張擇才用將,不重資名,只要才堪重用,即使資淺名輕,亦委以重任 [208]  ;不求全責備,對犯有過失者,避短用長。 [214] 
  • 南征北伐
劉裕在東晉末年,先後於元興元年(402年)平定孫恩;義熙元年(405年)滅桓楚;義熙七年(411年)擊潰盧循,收復嶺南;義熙八年(412年)攻破江陵,殺割據者劉毅;義熙九年(413年)滅西蜀,收復巴蜀;義熙十一年(415年)攻克襄陽,收復荊、揚二州,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自此南方歸為統一,東晉國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此後,劉裕對外兩次北伐,先後滅南燕後秦等國,以卻月陣大破北魏,降服仇池。相繼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並光復洛陽長安兩都。永初元年(420年),交州刺史杜慧度南征林邑國,使其舉國歸附 [86] 
至劉宋初期,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使這一階段的劉宋政權成為了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的王朝。而劉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滅,後來關中雖復失,但河南、山東、淮北已劃入南朝版圖。將南朝的防線推進到了潼關、黃河一線,保障了江淮流域。後來的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為“元嘉之治”的出現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 [87] 
劉裕北伐圖 劉裕北伐圖

劉裕對外關係

劉裕即位後,在永初元年(420年)七月分別進拜後仇池國君主、徵西大將軍楊盛為車騎大將軍,西涼君主、鎮西將軍李歆為徵西大將軍,西秦君主、平西將軍乞伏熾磐為安西大將軍 [88]  。至永初三年(422年)四月,又封“仇池公楊盛為武都郡王” [89] 
割據涼州、自稱河西王的北涼君主沮渠蒙遜於永初二年(421年)遣使入貢,劉裕在同年十月封其為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 [90] 
  • 高句麗、百濟
劉裕於永初元年(420年)七月遣使進拜徵東將軍、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連為徵東大將軍,鎮東將軍、百濟腆支王餘映為鎮東大將軍 [88] 
  • 日本
永初二年(421年)二月,倭國遣使朝貢。 [91] 
  • 林邑
林邑國(今越南南部)於晉末屢擾交州,到劉裕即位後為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敗,遂請降於宋,並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 [86]  。永初元年(420年)八月,林邑王遣使入貢 [92] 

劉裕歷史評價

王謐:卿當為一代英雄。 [16] 
桓玄多次稱讚劉裕,如對王謐説他“風骨不恆,蓋人傑也”,後又認為“我方欲平蕩中原,非劉裕莫可付以大事”,"劉裕以寡制眾,屢摧妖鋒,泛海窮追,十殄其八”。 [151] 
姚興:劉裕拔起細微,能討誅桓玄,興復晉室,內釐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數郡,不以成其美乎! [93-94] 
司馬休之:太尉臣裕威武明斷,首建義旗,除蕩元兇,皇居反正。布衣匹夫,匡復社稷,南剿盧循,北定廣固,千載以來,功無與等。由是四海歸美,朝野推崇。 [95] 
張邵:主公命世人傑……。 [173] 
韓範:裕起布衣,滅桓玄,復晉室,今興師伐燕,所向崩潰,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173] 
崔浩:①劉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禽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非其才之過人,安能如是乎! [97]  ②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曹操也。 [98-99] 
王買德:劉裕滅秦,所謂以亂平亂,未有德政以濟蒼生。關中形勝之地,而以弱才小兒守之,非經遠之規也。狼狽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 [172] 
司馬德文: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96] 
劉裕 劉裕
劉子業:渠大英雄,生擒數天子。 [100] 
沈約:①高祖位微於朝,眾無一旅,奮臂草萊之中,倡大義以復皇祚。 [151]  ②至於宋祖受命,義越前模……高祖地非桓、文,眾無一旅,曾不浹旬,夷兇翦暴,祀晉配天,不失舊物,誅內清外,功格區宇。至於鍾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於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鹹熙之末。所以恭皇高遜,殆均釋負。若夫樂推所歸,謳歌所集,魏、晉採其名,高祖收其實矣。盛哉! [80]  ③高祖起自匹庶,知民事艱難,及登庸作宰,留心吏職,而王略外舉,未遑內務。奉師之費,日耗千金,播茲寬簡,雖所未暇,而絀華屏欲,以儉抑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故能戎車歲駕,邦甸不憂。 [212] 
李延壽:宋武地非齊、晉,眾無一旅,曾不浹旬,夷兇剪暴,誅內清外,功格上下。若夫樂推所歸,謳歌所集,校之魏、晉,可謂收其實矣。 [101] 
裴子野:宋高祖武皇帝以蓋代雄才,起匹夫而並六合,克國得雋,寄跡多於魏武,功施天下,盛德厚於晉宣,懷荒伐叛之勞,而夷邊蕩險之力。 [99]  [102] 
虞世南:宋祖以匹夫挺劍,首創大業,旬月之間,重安晉鼎,居半州之地,驅一郡之卒,斬譙縱於庸蜀,擒姚泓於崤函,克慕容超於青州,梟盧循於嶺外,戎旗所指,無往不捷。觀其豁達宏遠,則漢高之風;制勝胸襟,則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 [103] 
朱敬則:劉裕天錫神勇,雄略命世,不待借思漢之謳,未暇假從周之會。同盟二十七,願從一百人。雷動朱方,風發竹裏。龍驤虎步,獨決神襟。長劍一呼,義聲四合。蕩亡楚已成之業,復遺晉久絕之基。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雖古人用兵,不足加也。至乃網羅俊異,待物知人,動必應時,役無再舉,西盡庸蜀,北劃大河。自漢末三分,東晉拓境,未能至也。 [104] 
司馬光:①晉自濟江以來,威靈不競,戎狄橫騖,虎噬中原。劉裕始以王師翦平東夏,不於此際旌禮賢俊,慰撫疲民,宣愷悌之風,滌殘穢之政,使羣士向風,遺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跡其施設,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蕩壹四海,成美大之業,豈非雖有智勇而無仁義使之然哉! [105]  ②裕既委鎮惡以關中,而復與田子有後言,是鬥之使為亂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鄗之都復輸寇手。 [97]  ③帝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被服居處,儉於布素,遊宴甚稀,嬪御至少……財帛皆在外府,內無私藏……內外奉禁,莫敢為侈靡。 [96]  ④高祖首唱大義,糾合同志,起於草萊之間,奮臂一呼,兇黨瓦解。遂梟靈寶之首,奉迎乗輿,再造晉室,厥功已不細矣。既而治兵誓眾,經營四方,揚旗東征,廣固橫潰,卷甲南趨,盧循殄滅,偏師西上,譙縱授首,鋭卒北驅,姚泓面縛,遂汛掃伊、洛,修奉園陵,震驚旃裘之心,發舒華夏之氣。南國之盛,未有過於斯時者也。 [106] 
蘇轍:宋武既誅桓氏,收遺晉而封植之,又克譙縱,執慕容超,逐盧循,擒姚泓,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 [107] 
何去非: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靈寶於舊楚,定劉毅於荊豫,滅南燕於二齊,克譙縱於庸蜀,殄盧循於交廣,西執姚泓而滅後秦,蓋舉無遺策而天下憚服矣。北方之寇,獨關東之拓跋,隴北之赫連耳。方其入關,魏人雖強,不敢南指西顧以議其後……嗟夫!集大事者……宋武兼之矣。 [108] 
辛棄疾: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109] 
葉適:魏晉以後,惟劉裕之取位或無愧,蓋晉於桓玄篡後已亡,而裕非其叛臣也,但力尚不足自得,故必假晉為名爾取天下。劉裕習見百年經略中原舊事,勇智兼人,宇量宏絕。若使息圖僭奪,專意經綸,其於恢復混一之功不難成矣。裕非無此資,故前取燕,後取秦,皆欲頓駕立足為遠大之基。 [110] 
陶宗儀:帝英傑有大度。 [111] 
孫承恩:徒步仗劍,蕩殘除兇。沉毅才略,一時之雄。震主功高,終膺寶曆。清儉嚴正,可謂君德。 [112] 
李贄:①自是定亂代興之君。②劉裕以讖故弒昌明,立恭帝。又遣傅亮諷帝禪位……夫裕之功德,巍巍四海,皈心久矣。晉氏衰弱已極,即以琅邪一區處之,如漢獻故事,亦自無患,何必更使兵人逾垣而入弒之也……連弒二無罪之君,以自種毒,故裕子義符即位,未幾復為傅亮所弒,子孫繼立,自相屠夷,無遺孑者。 [2] 
王夫之:①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 [113]  ②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温、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後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舉晉人坐失之中原,責宋以不蕩平,沒其撻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 [114]  ③漢之後,唐之前,唯宋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 [114] 
愛新覺羅·弘曆:①千里襲人,機事不密,敵人早為之備。緘書別函,至期開視,可謂有卓識。 [115]  ②國勢之振,莫過於劉裕之時。裕不忠誠,為國而思簒盜,君子所為三嘆也。 [116] 
夏曾佑: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國之正,功業之高,漢高而外,當推宋武,不得以混壹之異,而有所軒輊也。 [117] 
章炳麟:晉之亂於五胡也,桓温、劉裕起而振之……雪中原之塗炭,光先人之令聞,寄奴、元璋之績,知其不遠。 [118] 
梁啓超: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北方賤種世世為中國患,而我與彼遇,劣敗者九而優勝者不及一。稍足為歷史之光者,一曰趙武靈,二曰秦始,三曰漢武,四曰宋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119] 
蔡東藩:①裕為莽懿流亞,有玄以促成之,玄何其愚,裕何其智耶!至於安帝返駕,封賞功臣,裕為功首,而再三退讓,成功不居。 [120]  ②裕固一世之雄也,曹阿瞞後,舍裕其誰乎? [121]  ③非劉裕不能破盧、徐,非劉裕不能平譙縱……錦函之授,遠睹千里,裕誠一梟傑矣哉!至若殺劉毅,殺諸葛長民,一揮手而兩首懸竿,何其敏且速也! [122]  ④至若脅晉禪位……由漸而進,始則佯為遜讓以欺人,繼則實行篡弒以盜國,其心術之狡鷙,比操懿為尤甚,魏晉已導於前,裕乃起而踵於後,青出於藍,冰寒於水,固非偶然也。 [123] 
呂思勉:①宋武用兵,又極為嚴整。 [124]  ②宋武帝起自細微,內戡桓玄,平盧循,定譙縱;外則收復青、齊,清除關、洛,其才不可謂不雄。然猜忌亦特甚。 [124]  ③案宋武帝之興,實能攘斥夷狄;即以君臣之義論,“布衣匹夫,匡復社稷”,其功亦為前古所未有。 [124] 
唐長孺:劉裕代晉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劉裕本人是寒門出身,他採取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基礎。 [125] 
黎虎主編《中國通史》:劉裕不僅以武功顯赫於當時,而且在一些政治措施上,他也很有建樹。宋武帝劉裕是南朝眾多帝王中在治理國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個。劉裕時期,是劉宋的興盛時期,也可以説是南朝的興盛時期。 [81] 
王仲犖:儘管關中地區得而復失,而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終於被劉裕所收復了,對江南地區起到了掩護的作用,為此後南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劉裕的北伐事業,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126] 
田餘慶將劉裕視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127] 
馮國超等《中國通史》: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落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併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87] 
閻步克:北府兵將領劉裕,以其赫赫功業代晉建宋,歷史由此進入南朝。劉裕代晉的意義,不止是改朝換代而已,也標誌着門閥與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結束。 [128] 

劉裕軼事典故

劉裕國號來源

劉裕家族世居彭城,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舊地,所以劉裕建國號為“宋”。 [129] 

劉裕天子祥瑞

傳説劉裕出生時,有神光照亮室內,當晚還降甘露 [130-131] 
劉裕曾到京口竹林寺,並獨自躺卧在寺內講堂內。一眾僧人竟看見他上面有五色龍形物體出現,大感吃驚並告知劉裕,劉裕則十分高興起説:“僧人是不會説謊的。”當時有傳言,曲阿、丹徒有天子之氣,而劉翹墓就在丹徒,劉裕與擅長占卜墓穴吉凶的孔恭路過時,佯裝不知是何人之墓,向孔恭諮詢此墓風水,孔恭認為“非常地也”,劉裕聽後更為自負。 [132] 
劉裕平日行走時,總覺得身邊有兩條小龍,連旁人也曾看見過,至劉裕名聲漸高時,小龍也變大了 [103]  [132] 

劉裕恩怨分明

劉裕 劉裕
劉裕年輕時曾經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不但遭到了人們的輕賤、鄙薄 [14]  ,也被士族刁逵認為是“輕狡薄行”之人。他曾欠下刁逵三萬社錢,逾期仍無力償還,被刁逵抓着。幸得素來對劉裕賞識有加的王謐替劉裕償還欠款,劉裕才得釋放;而當時劉裕既無名聲亦貧賤,不被其他具名望人士看重,唯有王謐去與他結交。 [133]  [134] 
王謐後在桓玄篡位時奉天子玉璽及冊文給桓玄,並頗受禮侍 [135]  。劉裕攻下建康後,王謐因在桓楚任高職,甚得寵待,故很不安心,最終出奔。然而劉裕沒有向王謐問罪,並念及昔日恩情,請武陵王司馬遵追還王謐,並讓其官復原職。
而昔日為其債主的刁逵,在桓楚時任豫州刺史,併為桓玄收捕起義失敗的諸葛長民。他在桓玄敗後出奔,被屬下擒獲,與除刁聘外的刁氏族人一同被處死。後刁聘因謀反被殺,遂使刁氏族滅,家財被分於百姓。 [133]  [134]  [136] 

劉裕不擅文墨

劉裕不善文采,所以劉毅曾在宴會中特地賦詩:“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特意展示其文學造詣勝過劉裕 [137]  。劉裕書法亦差,曾被幕僚劉穆之規勸,並在其指示下改寫大字。 [138]  元人陶宗儀所撰《書史會要》稱其“書法雄逸” [111] 

劉裕不信神祇

劉裕不信神祇,登位後更曾下詔將“淫祠”拆毀,只有先賢以及以有勳德的人的廟祠才得豁免 [139]  。劉裕去世前患病,羣臣上請劉裕祈求神祇庇佑,但劉裕不接受,只派了侍中謝方明去太廟告知祖先 [140] 

劉裕崇尚節儉

在生活上,劉裕崇節儉,不愛珍寶,不喜豪華,宮中嬪妃也少。寧州地方官曾經奉獻琥珀枕,是無價之寶,他並未奉以為寶。在出徵後秦時,有人説琥珀能夠治療傷口,他就命人將它砸碎,分給將領作為治傷藥。平定關中後,他十分寵愛美女姚氏(後秦天王姚興的侄女)。大臣謝晦勸諫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廢政務,他當晚就將姚氏送出宮去。後來劉裕進封宋公,東西堂將要放置以金塗釘釘制的局腳牀,但劉裕以節為由而改用鐵釘釘制的直腳牀。又一次廣州進貢一匹筒細布,劉裕因其過於精巧瑰麗,製作必定擾民,故此下令彈劾獻布那郡的太守,將布匹送還並下令禁止再製作這種布。劉裕因患有熱病,常常要有冰冷的物件去降温,於是有人就獻上石牀。劉裕躺上冰冷的石牀,感到十分舒服,但又感木牀已經很耗人力,大石頭要磨成牀就更甚了,於是下令將石牀砸毀。劉裕更加下令將自己昔日的農具收起,留給後人。其子宋文帝一次看見,得知內情後大感慚愧。而其孫孝武帝劉駿拆毀劉裕生前的卧室而廸玉燭殿,發現牀頭上有土帳,牆上掛着葛布制的燈籠及麻制蠅拂,袁顗稱許劉裕有儉素之德,但劉駿只説:“老農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 [141] 

劉裕不忘髮妻

臧愛親是劉裕的結髮妻子。她的祖父臧汪曾任尚書郎,父親臧俊是一個郡功曹。臧愛親出嫁的時候,劉裕還是京口的一個布衣平民,不但窮苦潦倒,而且好鬥性猛令鄉人側目。婚後不久,臧愛親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劉興弟。沒有子嗣並不曾影響劉裕對結髮妻子的情意,而臧愛親面對奢華所表現出來的節操,更深得劉裕的敬重。但夫妻重聚後的日子並沒有多長久,義熙四年(408年)正月,臧愛親病逝於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時年四十八歲。劉裕對患難髮妻的早逝非常痛心,當他稱帝之後,他追封已經辭世十二年的臧愛親為“敬皇后”,至其死時都不再設皇后。劉裕逝世時,仍然不忘這位曾與他共患難的妻子,臨終時他留下遺詔,將臧愛親的棺木從丹徒迎至南京,與他合葬於初寧陵。 [142] 

劉裕孝養繼母

劉裕的母親趙安宗在生下他時因分娩得病而死,其父劉翹續娶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蕭文壽。蕭文壽在劉翹死後,獨自承擔撫養劉裕及自己生下的兩個兒子劉道憐劉道規的責任 [175]  。母子四人常常吃不飽,穿不暖。為了撫養孩子,蕭文壽白天帶着劉裕種田砍柴,晚上織屢。勉強度日。而劉裕也非常孝敬繼母,以孝順謙謹名聞鄉里 [13]  。劉裕被封為宋王后,尊蕭文壽為太妃。到他稱帝后,又尊其為皇太后,所居宮殿稱宣訓宮。 [174] 
劉裕以恭敬孝順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侍奉蕭文壽一向很恭敬,即使做了皇帝,年事已高,但每天一大早就進宮朝見蕭文壽,從來不曾誤了時刻。 [174] 

劉裕首開惡例

在劉裕代晉建宋前,前代的禪位君主都得以保全性命。而至劉裕稱帝后,晉恭帝司馬德文被降為零陵王。僅在一年後,劉裕便派親兵將其用棉被悶死。元人胡三省評道:“自是之後,禪讓之君,罕得全矣”。 [143]  此後相沿成習,禪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 [144-145] 
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劉宋末年,齊王蕭道成要求宋順帝劉準禪位,並且派部將王敬則率軍進宮。劉準對王敬則説:“準備殺死我嗎?”王敬則説:“只是讓您到另外的宮殿中居住罷了。您家先前取代司馬氏一家(指劉裕代晉建宋事)也是這樣做的。”劉準明白已無存活的可能,便流淚説:“但願我今後生生世世永遠不再生在帝王家中!”蕭道成稱帝不久後,劉準便被殺害。 [146-147] 
清人丁耀亢在《天史》中感慨:“劉裕以好殺開國,子孫相承八世而六主被弒,貽厥孫謀,寧無報乎!” [148] 

劉裕用人不專

劉裕從長安撤退時,把關中後事託付給王鎮惡,這引起沈田子等南方將領的反對,他們暗中造謠説王鎮惡要造反,並對劉裕説:“王鎮惡家在關中,不足以保信。”但劉裕卻説:“如今留你等文武將士,有精兵萬人,他如果圖謀不軌,正是自取滅亡。”私下又以三國時徵蜀監軍衞瓘平主帥鍾會叛亂的先例暗示沈田子,埋下了沈田子殺王鎮惡的隱患。宋人司馬光認為,劉裕既然將關中交給王鎮惡,卻又留給沈田子暗示,“是鬥之使為亂也” [149]  。實際是自毀長城的言論,最終造成晉軍內亂,使關中得而復失。 [126] 
在對智囊謝晦的態度上,劉裕也頗有心計。他在臨終前讓謝晦成為顧命大臣,但又對太子説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既讓他參與顧命又持懷疑態度,就給宋文帝劉義隆殺謝晦埋下伏筆。 [126] 

劉裕包庇貪腐

劉裕的異母弟劉道憐在得勢後“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在地方任職時,竟使得府庫為之空虛 [150]  。而滅後秦的主將王鎮惡,大肆搜刮財物,劫掠奴僕,“不可勝計”。但劉裕對二人的行為知而不問。 [150]  [126] 

劉裕釋老情緣

劉裕常與名僧往來,曾令內外子侄皆師《成實論》大師僧導。到北伐關中時,又邀僧人慧嚴隨行。此外,他與法和道照等交結,情誼甚厚。 [209] 

劉裕人際關係

劉裕世系

據《宋書·本紀第一》,劉裕為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劉交生紅懿侯劉富,劉富生宗正劉闢強,劉闢強生陽城繆侯劉德,劉德生陽城節侯劉安民,劉安民生陽城釐侯劉慶忌,劉慶忌生陽城肅侯劉岑,劉岑生宗正劉平,劉平生東武城縣令劉某,劉某生東萊太守劉景,劉景生明經劉洽,劉洽生博士劉弘,劉弘生琅邪都尉劉悝,劉悝生定襄太守劉某,劉某生邪城縣令劉亮,劉亮生北平太守劉膺,劉膺生相國掾劉熙,劉熙生開封縣令劉旭孫,劉旭孫生武原縣令劉混,劉混生東安太守劉靖,劉靖生郡功曹劉翹,劉翹生劉裕。 [151] 

劉裕家庭成員

劉裕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東晉郡功曹,追諡宋孝帝。
生母
下邳人,追諡孝穆皇后。 [11] 
繼母
追諡孝懿皇后。
二弟
官至太尉,封長沙王。卒贈太傅,諡號“景”。
三弟
字道則,官至徵西大將軍,封南郡公,諡號“烈武”。後贈大司馬、臨川王。
后妃
結髮之妻,生劉興弟,追諡武敬皇后。
封夫人,生劉義符劉惠媛,後為皇太后、營陽王太妃。
孫氏
即孫修華,生劉義真
劉義隆,後贈婕妤、章皇太后。
王氏
即王修容,生劉義康
符氏
符修儀,生廣德公主 [217] 
袁氏
即袁美人,生劉義恭
孫氏
即孫美人,生劉義宣,諡獻太妃。
呂氏
即呂美人,生劉義季
姚氏
姚興從女,後被送走。 [218] 
長子
劉宋第二位皇帝。在劉裕死後繼位,不久被廢為營陽王,隨後被殺。史稱宋少帝。
次子
封廬陵王,官至司徒,少帝時被廢為庶人,不久被殺,諡孝獻王。
三子
劉宋第三位皇帝。初封宜都王,後被擁立為帝,開創“元嘉之治”。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
四子
封彭城王,官至司徒、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曾執掌朝政,後被宋文帝廢殺。
五子
封江夏王,官至太宰宋前廢帝時密謀廢帝而被肢解殺害,諡文獻王。
六子
封南郡王,參與討平劉劭之亂,後謀反失敗被捕,於獄中自殺。
七子
封衡陽王,官至徵北大將軍,劉義康被廢后酗酒終日,諡文王。
長女
會稽宣長公主,嫁徐逵之 [152] 
次女
吳興長公主,嫁王偃 [153] 
三女
——
四女
諡號德,嫁周嶠 [154] 
五女
新安公主
嫁王景深 [155] 
六女
諡號宣,始安公主死後嫁褚湛之為繼室。 [156] 
七女
徐喬之 [157] 
八女
諡號哀,嫁褚湛之 [158] 
九女
義興恭長公主。 [159] 
幼女
豫章康長公主,先嫁徐喬,後嫁何瑀。 [160] 

劉裕主要作品

據《新唐書·藝文志》載,劉裕撰有《兵法要略》1卷,今已亡佚。 [4] 

劉裕人物爭議

  • 北伐動機
針對劉裕北伐動機的爭議,向來説法不一:
  1. 宋書》稱其動機為“頓駕關中,經略趙、魏” [161]  ,視此舉動為“誅內清外,功格區宇”的恢復大業 [162] 
  2. 以《魏書·島夷傳》為代表的觀點,則認為劉裕北伐只是為篡位獲取政治資本。 [163] 
  • 北伐中輟、棄守關中的原因
劉裕雕像 劉裕雕像
對劉裕停止北伐、匆忙回朝的原因,時人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胡夏政權的軍師王買德在聞知劉裕撤退後,對胡夏君主赫連勃勃解釋道,劉裕之所以急忙撤回,“正欲急成篡事耳”。 [163] 
而《晉書·郭澄之傳》明確記載:“既克長安,(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屬議之,多不同。” [164]  表明劉裕當時攻下長安後是想要繼續西征的。且在劉裕稱帝后,也曾計劃出征北魏,但因突然逝世而未能實現 [3] 
唐人李延壽的《南史》記載,劉裕攻下長安後想要繼續北征,無奈朝中最重要的心腹劉穆之的突然離世,後方空虛且子嗣尚幼,為防有變,只得率領主力南返 [68]  [165]  司馬光資治通鑑》進一步認為,劉裕開始確實是想留在長安,經略西北,但他身邊的文武將佐大多都有思歸之心,加上劉穆之猝逝,使劉裕感到後方空虛,於是東還彭城 [166] 
近代史學家呂思勉則認為,劉裕北伐前的功績和威望足以稱帝,如果真的急於篡位,沒必要再北伐 [167]  。近現代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認為“裕之北伐,在廷之臣,無有為裕腹心者”,“要之江南半壁,依然在離心的傾向上進行。諸名族雖飽嘗中原流離之苦,還未到反悔覺悟的地步”。江南士族習於偏安,不願北歸,難以與劉裕同心。除去攻下長安後,幕僚對於繼續西征態度的不一外 [164]  ,劉裕遷都洛陽的提議,同樣遭到幕僚的反對 [168]  。以此可以看出,當時東晉國內對收復中原的議題並沒有太大興趣,對迴歸北方更是充滿排斥。錢穆認為這才是劉裕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學者張敏、祝昊天認為:“對於劉裕而言,棄守關中的首要原因在於劉穆之猝然逝世導致京口集團內部發生力量變動。考慮到東晉的實力和戰略全局,放棄關中是有利的戰略選擇。” [169] 

劉裕後世紀念

主詞條:初寧陵
初寧陵石刻 初寧陵石刻
初寧陵是宋武帝劉裕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的麒麟鋪。初寧陵原有規模較大,內有寢殿和陵廟建築,據《宋書》記載:“自元嘉以來,每正月輿駕必謁初寧陵。”但是陵園建築多毀於兵火,陵冢已經被夷為平地。今僅存陵前神道兩旁的天祿和麒麟石雕。天祿居東,已經殘缺不全,目嗔口張,昂首寬胸,五爪抓地,雙角已失,有鬚子和雙翼,翼呈鱗羽和長翎狀,捲曲如勾雲紋,極富裝飾意味。麒居西,四足已失,體態與天祿對稱,僅頭略向後仰,獨角尖已殘斷,雙翼的形狀與天祿相似。兩尊石雕造型凝重、古樸,與漢代石雕刻風格一脈相承。1988年,初寧陵石刻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0-171] 

劉裕史料索引

宋書》卷1 [151]  ~卷3 [80] 
《魏書卷97列傳第八十五》
南史》卷1 [101] 
參考資料
  • 1.    《廿二史札記·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9-11]
  • 2.    《李温陵集·卷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0-29]
  • 3.    裴子野《宋略·總論》:永初末歲,天子負扆矜懷,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將誓六師,屠桑乾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顧相謂曰:“待夫振旅凱入,乘轅南返,請具銀繩瓊檢,告報東嶽。”既而洮弗不興,即年厭世。
  • 4.    《新唐書·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6]
  • 5.    《宋書》卷1《武帝紀上》: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
  • 6.    《南史》卷1《宋本紀上》:宋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姓劉氏,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晉氏東遷,劉氏移居晉陵丹徒之京口裏。
  • 7.    祝總斌.劉裕門第考.北京大學學報,1982,1期:50-56
  • 8.    《資治通鑑》卷111:初,彭城劉裕,生而母死,父翹僑居京口,家貧,將棄之。
  • 9.    許啓標著.劉裕: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10:1
  • 10.    《宋書》卷1《武帝紀上》:高祖以晉哀帝興寧元年歲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 11.    《宋書》卷41《后妃傳》:後以產疾殂于丹徒官舍。
  • 12.    《宋書》卷47《劉懷肅傳》:初,高祖產而皇妣殂,孝皇帝貧薄,無由得乳人,議欲舉高祖。高祖從母生懷敬,未期,乃斷懷敬乳,而自養高祖。
  • 13.    《宋書》卷1《武帝紀上》:及長,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特。家貧,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繼母以孝謹稱。
  • 14.    《魏書》卷97《島夷傳》: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恆以賣履為業。意氣楚剌,僅識文字,樗蒲傾產,為時賤薄。
  • 15.    《南史》卷1《宋本紀上》:帝素貧,時人莫能知。
  • 16.    《晉書》卷65《王謐傳》:初,劉裕為布衣,惟謐獨奇貴之,嘗謂裕曰:“卿當為一代英雄。”
  • 17.    《宋書》卷1《武帝紀上》:初為冠軍孫無終司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賊孫恩作亂於會稽,晉朝衞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東討。牢之請高祖參府軍事。十二月,牢之至吳,而賊緣道屯結,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 18.    《宋書》卷1《武帝紀上》:四年五月,恩復入會稽,殺衞將軍謝琰。十一月,劉牢之復率眾東征,恩退走。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句章城既卑小,戰士不盈數百人。高祖常被堅執鋭,為士卒先,每戰輒摧鋒陷陣,賊乃退還浹口。於時東伐諸帥,御軍無律,士卒暴掠,甚為百姓所苦。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親賴焉。
  • 19.    《宋書》卷1《武帝紀上》:五年春,孫恩頻攻句章,高祖屢摧破之,恩復走入海。三月,恩北出海鹽,高祖追而翼之,築城於海鹽故治。賊日來攻城,城內兵力甚弱,高祖乃選敢死之士數百人,鹹脱甲冑,執短兵,並鼓譟而出。賊震懼奪氣,因其懼而奔之,並棄甲散走,斬其大帥姚盛。雖連戰克勝,然眾寡不敵,高祖獨深慮之。一夜,偃旗匿眾,若已遁者。明晨開門,使羸疾數人登城。賊遙問劉諱所在,曰:“夜已走矣。”賊信之,乃率眾大上。高祖乘其懈怠,奮擊,大破之。恩知城不可下,乃進向滬瀆。高祖復棄城追之。海鹽令鮑陋遣子嗣之以吳兵一千,請為前驅。高祖曰:“賊兵甚精,吳人不習戰。若前驅失利,必敗我軍,可在後為聲援。”不從。是夜,高祖多設伏兵,兼置旗鼓,然一處不過數人。明日,賊率眾萬餘迎戰。前驅既交,諸伏皆出,舉旗鳴鼓。賊謂四面有軍,乃退。嗣之追奔,為賊所沒。高祖且戰且退,賊盛,所領死傷且盡。高祖慮不免,至向伏兵處,乃止,令左右脱取死人衣。賊謂當走反停,疑猶有伏。高祖因呼更戰,氣色甚猛,賊眾以為然,乃引軍去。高祖徐歸,然後散兵稍集。五月,孫恩破滬瀆,殺吳國內史袁山松,死者四千人。是月,高祖復破賊於婁縣。
  • 20.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六月,恩乘勝浮海,奄至丹徒,戰士十餘萬。劉牢之猶屯山陰,京邑震動。高祖倍道兼行,與賊俱至。於時眾力既寡,加以步遠疲勞,而丹徒守軍莫有鬥志。恩率眾數萬,鼓譟登蒜山,居民皆荷擔而立。高祖率所領奔擊,大破之,投巘赴水死者甚眾。恩以彭排自載,僅得還船。雖被摧破,猶恃其眾力,徑向京師。樓船高大,值風不得進,旬日乃至白石。尋知劉牢之已還,朝廷有備,遂走向鬱洲。八月,以高祖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領水軍追恩至鬱洲,復大破恩,恩南走。十一月,高祖追恩於滬瀆,及海鹽,又破之。三戰,並大獲,俘馘以萬數。恩自是饑饉疾疫,死者太半,自浹口奔臨海。
  • 21.    《南史》卷1《宋本紀上》:十二月,桓玄篡位,遷晉帝於尋陽。桓修入朝,帝從至建鄴,玄見帝。
  • 22.    《南史》卷1《宋本紀上》:元興元年,荊州刺史桓玄舉兵東下,驃騎將軍司馬元顯遣牢之拒之,帝又參其軍事。玄至,帝請擊之,牢之不許,乃遣子敬宣詣玄請和。帝與東海何無忌並固諫,不從。玄克建鄴,以牢之為會稽內史。
  • 23.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元興元年正月,驃騎將軍司馬元顯西伐荊州刺史桓玄,玄亦率荊楚大眾,下討元顯。元顯遣鎮北將軍劉牢之拒之,高祖參其軍事,次溧洲。玄至,高祖請擊之,不許,將遣子敬宣詣玄請和。高祖與牢之甥東海何無忌並固請,不從。遂遣敬宣詣玄,玄克京邑,殺元顯,以牢之為會稽內史。懼而告高祖曰:“便奪我兵,禍其至矣。今當北就高雅於廣陵舉事,卿能從我去乎?”答曰:“將軍以勁卒數萬,望風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三軍人情,都已去矣,廣陵豈可得至邪!諱當反覆還京口耳。”牢之叛走,自縊死。何無忌謂高祖曰:“我將何之?”高祖曰:“鎮北去必不免,卿可隨我還京口。桓玄必能守節北面,我當與卿事之。不然,與卿圖之。今方是玄矯情任算之日,必將用我輩也。”桓玄從兄修以撫軍鎮丹徒,以高祖為中兵參軍,軍、郡如故。
  • 24.    《宋書》卷1《武帝紀上》:孫恩自奔敗之後,徒旅漸散,懼生見獲,乃於臨海投水死。餘眾推恩妹夫盧循為主。桓玄欲且緝寧東土,以循為永嘉太守。循雖受命,而寇暴不已。五月,玄復遣高祖東征。時循自臨海入東陽。二年正月,玄復遣高祖破循於東陽。循奔永嘉,復追破之,斬其大帥張士道,追討至於晉安,循浮海南走。六月,加高祖彭城內史。
  • 25.    《宋書》卷1《武帝紀上》: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託以遊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願從者百餘人。丙辰,詰旦,城開,無忌服傳詔服,稱詔居前。義眾馳入,齊聲大呼,吏士驚散,莫敢動,即斬修以徇……眾推高祖為盟主,移檄京邑……。
  • 26.    《宋書》卷1《武帝紀上》:以孟昶為長史,總攝後事;檀憑之為司馬。百姓願從者千餘人。三月戊午朔,遇吳甫之於江乘。甫之,玄驍將也,其兵甚鋭。高祖躬執長刀,大呼以衝之,眾皆披靡,即斬甫之。進至羅落橋,皇甫敷率數千人逆戰。寧遠將軍檀憑之與高祖各御一隊,憑之戰敗見殺,其眾退散。高祖進戰彌厲,前後奮擊,應時摧破,即斬敷首。
  • 27.    《宋書》卷1《武帝紀上》:玄聞敷等並沒,愈懼,使桓謙屯東陵口,卞範之屯覆舟山西,眾合二萬。己未旦,義軍食畢,棄其餘糧,進至覆舟山東,使丐士張旗幟于山上,以為疑兵;玄又遣武騎將軍庾禕之,配以精卒利器,助謙等。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將士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呼聲動天地。時東北風急,因命縱火,煙焰張天,鼓譟之音震京邑。謙等諸軍,一時土崩。玄始雖遣軍置陣,而走意已決,別使領軍將軍殷仲文具舟於石頭,仍將子侄浮江南走。
  • 28.    《宋書》卷1《武帝紀上》:庚申,高祖鎮石頭城,立留台,總百官,焚桓温神主於宣陽門外,造晉新主,立於太廟。遣諸將帥追玄,尚書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輿。司徒王謐與眾議推高祖領揚州,固辭。乃以謐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於是推高祖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諸軍事、領軍將軍、徐州刺史。
  • 29.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先是,朝廷承晉氏亂政,百司縱弛,桓玄雖欲釐整,而眾莫從之。高祖以身範物,先以威禁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二三日間,風俗頓改。且桓玄雖以雄豪見推,而一朝便有極位,晉氏四方牧守及在朝大臣,盡心伏事,臣主之分定矣。高祖位微於朝,眾無一旅,奮臂草萊之中,倡大義以復皇祚。由是王謐等諸人時眾民望,莫不愧而憚焉。
  • 30.    《資治通鑑》卷114:劉裕遣使求和於秦,且求南鄉等諸郡,秦王興許之。羣臣鹹以為不可,興曰:“天下之善一也。劉裕拔起細微,能討誅桓玄,興復晉室,內釐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數郡,不以成其美乎!”遂割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十二郡歸於晉。
  • 31.    《晉書》卷10《安帝紀》:(義熙)二年……冬十月,論匡復之功,封車騎將軍劉裕為豫章郡公,撫軍將軍劉毅南平郡公,右將軍何無忌安成郡公,自餘封賞各有差。
  • 32.    《宋書》卷42《劉穆之傳》:(劉)穆之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篡奪,天命已移。公興復皇祚,勳高萬古。既有大功,便有大位。位大勳高,非可持久。公今日形勢,豈得居謙自弱,遂為守藩之將邪?劉、孟諸公,與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本欲匡主成勳,以取富貴耳。事有前後,故一時推功,非為委體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敵勢均,終相吞咀。揚州根本所繫,不可假人。前者以授王謐,事出權道,豈是始終大計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復以他授,便應受制於人。一失權柄,無由可得。而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異端互起,將來之危難,可不熟念。今朝議如此,宜相酬答,必雲在我,厝辭又難。唯應雲‘神州治本,宰輔崇要,興喪所階,宜加詳擇。此事既大,非可懸論,便暫入朝,共盡同異。’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餘人,明矣!”高祖從其言,由是入輔。
  • 33.    《晉書》卷10《安帝紀》:(義熙)四年春正月甲辰,以琅邪王德文領司徒,車騎將軍劉裕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
  • 34.    《晉書》卷128《慕容超傳》:初,超自長安行至梁父,慕容法時為兗州,鎮南長史悦壽還謂法曰:“向見北海王子,天資弘雅,神爽高邁,始知天族多奇,玉林皆寶。”法曰:“昔成方遂詐稱衞太子,人莫辯之,此復天族乎?”超聞而恚恨,形於言色。法亦怒,處之外館,由是結憾。及德死,法又不奔喪,超遣使讓焉。法常懼禍至,因此遂與慕容鍾、段宏等謀反。超知而徵之,鍾稱疾不赴,於是收其黨侍中慕容統、右衞慕容根、散騎常侍段封誅之,車裂僕射封嵩於東門之外。
  • 35.    《晉書》卷128《慕容超傳》:至是,城中男女患腳弱病者太半。超輦而升城,尚書悦壽言於超曰:“天地不仁,助寇為虐,戰士尪病,日就凋隕,守困窮城,息望外援,天時人事,亦可知矣。苟歷運有終,堯、舜降位,轉禍為福,聖達以先。宜追許、鄭之蹤,以全宗廟之重。”超嘆曰:“廢興,命也。吾寧奮劍決死,不能銜璧求生。”於是張綱為裕造衝車,覆以版屋,蒙之以皮,並設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無所施用;又為飛樓、懸梯、木幔之屬,遙臨城上。超大怒,懸其母而支解之。
  • 36.    《宋書》卷2《武帝紀中》:七年正月己未,振旅於京師,改授大將軍、揚州牧,給班劍二十人,本官悉如故,固辭。凡南北征伐戰亡者,並列上賻贈。屍喪未反,遣主帥迎接,致還本土。二月,盧循至番禺,為孫季高所破,收餘眾南走。劉籓、孟懷玉斬徐道覆於始興。……天子又申前命,公固辭。於是改授太尉、中書監,乃受命。奉送黃鉞,解冀州。交州刺史杜慧度斬盧循,傳首京師。
  • 37.    《晉書》卷85《劉毅傳》:毅剛猛沈斷,而專肆很愎,與劉裕協成大業,而功居其次,深自矜伐,不相推伏。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裕每柔而順之。毅驕縱滋甚……。
  • 38.    《晉書》卷85《劉毅傳》:故欲擅其威強,伺隙圖裕。
  • 39.    《宋書》卷2《武帝紀中》:徵西將軍、荊州刺史道規疾患求歸。八年四月,改授豫州刺史,以後將軍、豫州刺史劉毅代之。毅與公俱舉大義,興復晉室,自謂京城、廣陵,功業足以相抗。雖權事推公,而心不服也。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許,朝士素望者多歸之。與尚書僕射謝混、丹陽尹郗僧施並深相結。及西鎮江陵,豫州舊府,多割以自隨,請僧施為南蠻校尉。既知毅不能居下,終為異端,密圖之。毅至西,稱疾篤,表求從弟兗州刺史籓以為副貳,偽許焉。九月,籓入朝,公命收籓及謝混,並於獄賜死。自表討毅,又假黃鉞,率諸軍西征。以前鎮軍將軍司馬休之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兗州刺史道憐鎮丹徒,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監太尉留府事,加太尉司馬,丹陽尹劉穆之建威將軍,配以實力。壬午,發自京師。遣參軍王鎮惡、龍驤將軍蒯恩前襲江陵。十月,鎮惡克江陵,毅及黨與皆伏誅。
  • 40.    《晉書》卷85《劉毅傳》:劉裕自率眾討毅,命王弘、王鎮惡、蒯恩等率軍至豫章口,於江津燔舟而進。毅參軍朱顯之逢鎮惡,以所統千人赴毅。鎮惡等攻陷外城,毅守內城,精鋭尚數千人,戰至日昃,鎮惡以裕書示城內,毅怒,不發書而焚之。毅冀有外救,督士卒力戰。眾知裕至,莫有鬥心。既暮,鎮惡焚諸門,齊力攻之,毅眾乃散,毅自北門單騎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縊。
  • 41.    《宋書》卷2《武帝紀中》: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書曰:夫去弊拯民,必存簡恕,舍網修綱,雖煩易理。江、荊凋殘,刑政多闕;頃年事故,綏撫未周。遂令百姓疲匱,歲月滋甚,財傷役困,慮不幸生。凋殘之餘,而不減舊,刻剝徵求,不循政道。宰蒞之司,或非良幹,未能菲躬儉,苟求盈給,積習生常,漸不知改。近因戎役,來涉二州,踐境親民,愈見其瘼;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凡租税調役,悉宜以見户為正。州郡縣屯田池塞,諸非軍國所資,利人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州郡縣吏,皆依尚書定製實户置。台調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別量所出。巴陵均折度支,依舊兵運。原五歲刑已下,凡所質錄賊家餘口,亦悉原放。
  • 42.    《宋書》卷2《武帝紀中》:以荊州十郡為湘州,公乃進督,以西陽太守硃齡石為益州刺史,率眾伐蜀。進公太傅、揚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 43.    《宋書》卷2《武帝紀中》:九年二月乙丑,公至自江陵。初,諸葛長民貪淫驕橫,為士民所患苦。公以其同大義,優容之。劉毅既誅,長民謂所親曰:“昔年醢彭越,今年誅韓信,禍其至矣。”將謀作亂。公克期至京邑,而每淹留不進,公卿以下頻日奉候於新亭,長民亦驟出。既而公輕舟密至,已還東府矣。長民到門,引前,卻人閒語,凡平生於長民所不盡者,皆與及之;長民甚説。已密命左右壯士丁旿等自幔後出,於坐拉焉。長民墜牀,又於地毆之,死於牀側。輿尸付廷尉;並誅其弟黎民。
  • 44.    《晉書》卷85《諸葛長民傳》:及裕討毅,以長民監太尉留府事,詔以甲杖五十人入殿。長民驕縱貪侈,不恤政事,多聚珍寶美色,營建第宅,不知紀極,所在殘虐,為百姓所苦。自以多行無禮,恆懼國憲。及劉毅被誅,長民謂所親曰:”昔年醢彭越,前年殺韓信,禍其至矣!“謀欲為亂,……裕深疑之,駱驛繼遣輜重兼行而下,前克至日,百司於道候之,輒差其期。既而輕舟徑進,潛入東府。明旦,長民聞之,驚而至門,裕伏壯士丁旿於幕中,引長民進語,素所未盡皆説焉。長民悦,旿自後拉而殺之,輿尸付廷尉。使收黎民,黎民驍勇絕人,與捕者苦戰而死。小弟幼民為大司馬參軍,逃于山中,追擒戮之。諸葛氏之誅也,士庶鹹恨正刑之晚,若釋桎梏焉。
  • 45.    《宋書》卷47《劉敬宣傳》:假敬宣節,監徵蜀諸軍事,郡如故。既入峽,分遣振武將軍、巴東太守温祚以二千人揚聲外水,自率益州刺史鮑陋、輔國將軍文處茂、龍驤將軍時延祖由墊江而進。敬宣率先士卒,轉戰而前,達遂寧郡之黃虎,去成都五百里。偽輔國將軍譙道福等悉眾距險,相持六十餘日,大小十餘戰,賊固守不敢出。敬宣不得進,食糧盡,軍中多疾疫,死者太半,引軍還。
  • 46.    《資治通鑑》卷114:毛璩聞桓振陷江陵,帥眾三萬順流東下,將討之,使其弟西夷校尉瑾、蜀郡太守瑗出外水,參軍巴西譙縱、侯暉出涪水。蜀人不樂遠征......共逼縱為主.......推縱為梁、秦二州刺史。璩至略城,聞變,奔還成都......益州營户李騰開城納縱兵,殺璩及弟瑗,滅其家.......於是蜀大亂,漢中空虛,氐王楊盛遣其兄子平南將軍撫據之。
  • 47.    《資治通鑑》卷114:秦隴西公碩德伐仇池,屢破楊盛兵;將軍斂俱攻漢中,拔成固,徙流民三千餘家於關中。
  • 48.    《晉書》卷117《載記上》:興遣其將姚碩德、姚斂成、姚壽都等率眾三萬,伐楊盛於仇池。壽都等入自宕昌,斂成從下辯而進。盛遣其弟壽距成,從子斌距都。都逆擊擒之,盡俘其眾。楊壽等懼,率眾請降。碩德還師.....斂俱陷城固,徙漢中流人郭陶等三千餘家於關中。
  • 49.    《資治通鑑》卷114:氐王楊盛以平北將軍苻宣為梁州督護,將兵入漢中,秦梁州別駕呂瑩等起兵應之。刺史王敏攻之,瑩等求援於盛,盛遣軍臨濜口,敏退屯武興。
  • 50.    《資治通鑑》卷116:是歲(義熙九年),以敦煌索邈為梁州刺史,苻宣乃還仇池。
  • 51.    《南史》卷1《宋本紀上》:自晉中興以來,朝綱弛紊,權門兼併,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桓玄頗欲釐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禁止。至是,會稽餘姚唐亮復藏匿亡命千餘人。帝誅亮,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
  • 52.    《南史》卷1《宋本紀上》:先是,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舊例,策試之。
  • 53.    《宋書》卷2《武帝紀中》:先是,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舊制,依舊策試。
  • 54.    《宋書》卷1《武帝紀上》:十年,息民簡役。
  • 55.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先是,山湖川澤,皆為豪強所專,小民薪採漁釣,皆責税直,至是禁斷之。”,“於是依界土斷,唯徐、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斷例。諸流寓郡縣,多被並省。
  • 56.    《宋書》卷2《武帝紀中》: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宗室之重,又得江漢人心,公疑其有異志。而休之兄子譙王文思在京師,招集輕俠,公執文思送還休之,令自為其所。休之表廢文思,並與公書陳謝。十一年正月,公收休之子文寶、兄子文祖,並於獄賜死。率眾軍西討,復加黃鉞,領荊州刺史。
  • 57.    《晉書》卷37《司馬休之傳》:及盧循作逆,加督漸江東五郡軍事,坐公事免。劉毅誅,復以休之都督荊雍梁秦寧益六州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以子文思為亂,上疏謝曰:“文思不能聿修,自貽罪戾,憂懼震惶,惋愧交集。臣御家無方,威訓不振,致使子侄愆法,仰負聖朝。悚赧兼懷,胡顏自處,請解所任,歸罪闕庭。”不許。
  • 58.    《宋書》卷2《武帝紀中》:三月,軍次江陵。初,雍州刺史魯宗之常慮不為公所容,與休之相結,至是率其子竟陵太守軌會於江陵。江夏太守劉虔之邀之,軍敗見殺。公命彭城內史徐逵之、參軍王允之出江夏口,復為軌所敗,並沒。時公軍泊馬頭,即日率眾軍濟江,躬督諸將登岸,莫不奮踴爭先。休之眾潰,與軌等奔襄陽。江陵平,加領南蠻校尉。四月,公復率眾進討,至襄陽,休之奔羌。
  • 59.    《宋書》卷2《武帝紀中》:天子復重申前命,授太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封公第三子義隆為北彭城縣公。以中軍將軍道憐為荊州刺史。八月甲子,公至自江陵,奉還黃鉞,固辭太傅、州牧、前部羽葆、鼓吹,其餘受命。朝議以公道尊勳重,不宜復施敬護軍,既加殊禮,奏事不復稱名,以世子為兗州刺史。
  • 60.    《宋書》卷2《武帝紀中》:十二年正月,詔公依舊闢士,加領平北將軍、兗州刺史。增都督南秦,凡二十二州。公以平北文武寡少,不宜別置,於是罷平北府,以並大府,以世子為豫州刺史。三月,加公中外大都督。
  • 61.    《宋書》卷2《武帝紀中》:初,公平齊,仍有定關、洛之意,值盧循侵逼,故其事不諧。荊、雍既平,方謀外略。會羌主姚興死,子泓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公乃戒嚴北討。加領徵西將軍、司豫二州刺史。……公受中外都督及司州,並辭大司馬琅邪王禮敬,朝議從之。公欲以義聲懷遠,奉琅邪王北伐。五月,羌偽黃門侍郎尹衝率兄弟歸順。又加公北雍州刺史,前部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四十人,解中書監。八月丁巳,率大眾發京師。以世子為中軍將軍,監太尉留府事。尚書右僕射劉穆之為左僕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入居東府,總攝內外。九月,公次於彭城,加領徐州刺史。
  • 62.    《宋書》卷2《武帝紀中》:先是,遣冠軍將軍檀道濟、龍驤將軍王鎮惡步向許、洛,羌緣道屯守,皆望風降服。偽兗州刺史韋華先據倉垣,亦率眾歸順。公又遣北兗刺史王仲德先以水軍入河。仲德破索虜於東郡涼城,進平滑台。十月,眾軍至洛陽,圍金墉。泓弟偽平南將軍洸請降,送於京師,修復晉五陵,置守衞。
  • 63.    《宋書》卷48《朱超石傳》:義熙十二年北伐,超石為前鋒入河,索虜託跋嗣,姚興之婿也,遣弟黃門郎鵝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託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幹,步騎十萬,屯河北,常有數千騎,緣河隨大軍進止。時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遣軍裁過岸,虜便退走,軍還,即復東來。高祖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虜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並未動。高祖先命超石馳往赴之,並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虜見營陣既立,乃進圍營。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虜,虜以眾少兵弱,四面俱至。嗣又遣南平公託跋嵩三萬騎至,遂內薄攻營。於是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虜眾既多,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別齎大錘並千餘張槊,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一時奔潰。臨陣斬阿薄幹首,虜退還半城。超石率胡藩、劉榮祖等追之,復為虜所圍,奮擊盡日,殺虜千計,虜乃退走。
  • 64.    《宋書》卷2《武帝紀中》: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師進討,留彭城公義隆鎮彭城。……二月,冠軍將軍檀道濟等次潼關。三月庚辰,大軍入河。索虜步騎十萬,營據河津。公命諸軍濟河擊破之。公至洛陽。七月,至陝城。龍驤將軍王鎮惡伐木為舟,自河浮渭。八月,扶風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於藍田。王鎮惡克長安,生擒泓。
  • 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02):49-52+273.
  • 66.    《宋書》卷2《武帝紀中》:九月,公至長安。長安豐稔,帑藏盈積。公先收其彝器、渾儀、土圭之屬,獻於京師;其餘珍寶珠玉,以班賜將帥。執送姚泓,斬於建康市。謁漢高帝陵,大會文武於未央殿。
  • 67.    《宋書》卷48《朱齡石傳》:高祖與齡石密謀進取:“劉敬宣往年出黃武,無功而退。賊謂我今應從外水而往,而料我當出其不意,猶從內水來也。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備內道。若向黃武,正陊其計。今以大眾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內水,此制敵之奇也。”……譙縱果備內水,使其大將譙道福以重兵戍涪城。
  • 68.    《南史》卷1《宋本紀上》:帝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十一月,前將軍劉穆之卒,乃歸。十二月庚子,發自長安,以桂陽公義真為雍州刺史,鎮長安,留腹心將佐以輔之。
  • 69.    《南史》卷1《宋本紀上》:先是,安西中兵參軍沈田子殺安西司馬王鎮惡,諸將殺安西長史王修,關中亂。十月,帝遣右將軍朱齡石代安西將軍桂陽公義真為雍州刺史。義真還,為赫連勃勃所追,大敗,僅以身免,諸將帥及齡石並沒。
  • 70.    《南史》卷1《宋本紀上》:(義熙)十二年……十二月壬申,晉帝加帝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義熙)十四年……六月丁亥,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 71.    《南史》卷1《宋本紀上》:(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晉安帝崩,大司馬琅邪王即帝位。
  • 72.    《南史》卷1《宋本紀上》:(義熙)十三年……十月,晉帝詔進宋公爵為王,加十郡益宋國,並前為二十郡。其相國、揚州牧、領徵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元熙元年正月,晉帝詔徵帝入輔,又申前令,進公爵為王,以徐州之海陵、北東海、北譙、北梁、豫州之新蔡、兗州之北陳留、司州之陳郡、汝南、潁川、滎陽十郡,增宋國。七月,乃受命。赦國內五歲刑以下,遷都壽陽。九月,解揚州。十二月,晉帝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儛八佾,設鍾虡宮縣。進王太妃為太后,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王子、王孫爵命之號,一如舊儀。
  • 73.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改晉元熙二年為永初元年……封晉帝為零陵王,全食一郡。
  • 74.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二年……三月乙丑,初限荊州府置將不得過二千人,吏不得過一萬人;州置將不得過五百人,吏不得過五千人。兵士不在此限。
  • 75.    《資治通鑑》卷119:三月,上不豫,太尉長沙王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護軍將軍檀道濟併入侍醫藥。……帝疾瘳,己未,大赦。……五月,帝疾甚,召太子誡之曰:“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如兄韶有難御之氣也。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又為手詔曰:“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煩臨朝。”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同被顧命。癸亥,帝殂於西殿。……秋,七月,己酉,葬武皇帝於初寧陵,廟號高祖。
  • 76.    《宋書》卷3《武帝紀下》:三年五月,上疾甚,癸亥,上崩於西殿,時年六十。秋七月己酉,葬丹陽建康縣蔣山初寧陵。
  • 77.    《晉書》卷10《安帝恭帝紀》:九年……夏四月壬戌,罷臨沂、湖熟皇后脂澤田四十頃,以賜貧人。
  • 78.    《宋書》卷2《武帝紀中》:先是,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舊制,依舊策試。
  • 79.    裘士京.試論劉裕[J].史學月刊,1984(02):26-31.
  • 80.    《宋書· 本紀第三·武帝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8]
  • 81.    白壽彝 總主編;黎虎 主編.中國通史 8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268-1269
  • 82.    《宋書》卷15《禮志二》:宋武帝永初元年,詔遣大使分行四方,舉善旌賢,問其疾苦。
  • 83.    《宋書》卷2《武帝紀中》載劉裕至江陵時下書:“凡租税調役,悉宜以見户為正。州郡縣屯田池塞,諸非軍國所資,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 84.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三年春正月……乙丑,詔曰:“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矇啓滯,鹹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於近代,莫不敦崇學藝,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給。遂令學校荒廢,講誦蔑聞,軍旅日陳,俎豆藏器,訓誘之風,將墜於地。後生大懼於牆面,故老竊嘆於子衿。此《國風》所以永思,《小雅》所以懷古。今王略遠屆,華域載清,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獎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主者考詳舊典,以時施行。”
  • 85.    劉向東,袁德金 編著.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叢書 中國古代作戰思想:白山出版社,2012-12:85-86
  • 86.    《宋書》卷92《杜慧度傳》:高祖踐阼,進號輔國將軍。其年,率文武萬人南討林邑,所殺過半,前後被抄略,悉得還本。林邑乞降,輸生口、大象、金銀、古貝等,乃釋之。遣長史江悠奉表獻捷。
  • 87.    馮國超.中國通史(2):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178-179
  • 88.    《南史》卷1《宋本紀上》:永初元年……秋七月……戊戌,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楊盛進號車騎大將軍。甲辰,鎮西將軍李歆進號徵西大將軍,平西將軍乞伏熾盤進號安西大將軍,徵東將軍高句麗王高璉進號徵東大將軍,鎮東將軍百濟王扶余映進號鎮東大將軍。
  • 89.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三年……夏四月乙亥,封仇池公楊盛為武都郡王。
  • 90.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二年……冬十月……己亥,以涼州胡帥大沮渠蒙遜為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
  • 91.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二年……二月……倭國遣使朝貢。
  • 92.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元年……八月……丁酉,林邑國遣使朝貢。
  • 9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四·晉紀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8]
  • 94.    《晉書》卷117《姚興傳》:興曰:“天下之善一也,劉裕拔萃起微,匡輔晉室,吾何惜數郡而不成其美乎。”
  • 95.    《全晉文·卷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14]
  • 9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8]
  • 9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晉紀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01]
  • 98.    《魏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06]
  • 99.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0~331
  • 10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宋紀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01]
  • 101.    《南史·卷一·宋本紀上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1]
  • 102.    《全梁文·卷五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9-05-10]
  • 103.    董誥等 編.全唐文 7: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2:6238
  • 104.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11]
  • 10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31]
  • 106.    《稽古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0-15]
  • 107.    《欒城後集·卷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13]
  • 108.    何去非 著;汞安南 譯註.何博士備論譯註: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06:145
  • 109.    (宋)李清照等 著.李清照·姜夔·辛棄疾·元好問合集: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260
  • 110.    《習學記言·卷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0-15]
  • 111.    《書史會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14]
  • 112.    《文簡集·卷三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11]
  • 113.    《讀通鑑論·卷十四·安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6]
  • 114.    《讀通鑑論·卷十五·宋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6]
  • 115.    《評鑑闡要》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13]
  • 116.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13]
  • 117.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05:394
  • 118.    章炳麟 著;湯志鈞 編.章太炎政論選集 上.北京:中華書局,1977:309-323
  • 119.    梁啓超著.梁啓超評歷史人物合集 先秦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01:1
  • 120.    南北史演義:起義師入京討逆 迎御駕報績增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3]
  • 121.    南北史演義:伐燕南冒險成功 捍東都督兵禦寇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3]
  • 122.    南北史演義:毀賊船用火破盧循 發軍函出奇平譙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3]
  • 123.    南北史演義:失秦土劉世子逃歸 移晉祚宋武帝篡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3]
  • 124.    呂思勉 著;馬東峯 主編.兩晉南北朝史 上: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4:300-301、311-314
  • 125.    唐長孺等.中國古代史講座:求實出版社,1987:77
  • 126.    朱紹侯.論劉裕.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軍事歷史研究,2016.06期:31-56
  • 127.    《讀書》編輯部 編.《讀書》雜誌2012年合訂本 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4:558
  • 128.    閻步克 編著.波峯與波谷: 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第二版):122
  • 129.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22]
  • 130.    《南史》卷1《宋本紀上》:宋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姓劉氏,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晉氏東遷,劉氏移居晉陵丹徒之京口裏。皇祖靖,晉東安太守。皇考翹,字顯宗,郡功曹。帝以晉哀帝興寧元年歲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神光照室盡明,是夕甘露降於墓樹。及長,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奉繼母以孝聞。
  • 131.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八·偏霸部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7]
  • 132.    《南史》卷1《宋本紀上》:嘗遊京口竹林寺,獨卧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帝獨喜曰:“上人無妄言”。皇考墓在丹徒之候山,其地秦史所謂曲阿、丹徒間有天子氣者也。時有孔恭者,妙善佔墓,帝嘗與經墓,欺之曰:“此墓何如?”孔恭曰:“非常地也。”帝由是益自負。行止時見二小龍附翼,樵漁山澤,同侶或亦睹焉。及貴,龍形更大。
  • 133.    《魏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初,暢兄逵以劉裕輕狡薄行,負社錢三萬,違時不還,執而徵焉。及裕誅桓玄,以嫌故先誅刁氏。
  • 134.    《南史》卷1《宋本紀上》:帝嘗負刁逵社錢三萬,經時無以還,被逵執,謐密以己錢代償,由是得釋。
  • 135.    《晉書》卷65《王謐傳》:及玄將篡,以謐兼太保,奉璽冊詣玄。玄篡,封武昌縣開國公,加班劍二十人。
  • 136.    《晉書》卷69《刁逵傳》:桓玄篡位,以逵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鎮歷陽;暢右衞將軍;弘撫軍桓修司馬。劉裕起義,斬桓修,時暢、弘謀起兵襲裕,裕遣劉毅討之,暢伏誅;弘亡,不知所在。逵在歷陽執劉裕參軍諸葛長民,檻車送於桓玄,至當利而玄敗,送人共破檻出長民,遂趣歷陽。逵棄城而走,為下人所執,斬於石頭。子侄無少長皆死,惟小弟騁被宥,為給事中,尋謀反伏誅,刁氏遂滅。刁氏素殷富,奴客縱橫,固吝山澤,為京口之蠹。裕散其資蓄,今百姓稱力而取之,彌日不盡。時天下飢弊,編户賴之以濟焉。
  • 137.    《晉書》卷85《劉毅傳》:初,裕徵盧循,凱歸,帝大宴於西池,有詔賦詩。毅詩云:“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自知武功不競,故示文雅有餘也。
  • 138.    《宋書》卷42《劉穆之傳》:高祖書素拙,穆之曰:“此雖小事,然宣彼四遠,願公小復留。”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稟分有在。穆之乃曰:“但縱筆為大字,一字徑尺,無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勢亦美。”
  • 139.    《宋書》卷3《武帝紀下》:(永初)二年……夏四月己卯朔,詔曰:“淫祠惑民費財,前典所絕,可並下在所除諸房廟。其先賢及以勳德立祠者,不在此例。”
  • 140.    《南史》卷1《宋本紀上》:三月,上不豫,太尉長沙王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護軍將軍檀道濟併入侍醫藥。羣臣請祈禱神祇,上不許,惟使侍中謝方明以疾告廟而已……己未,上疾瘳,大赦……五月,上疾甚,召太子,戒之曰:“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如兄韶有難御之氣。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謝晦屢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異,必此人也。小卻,可以會稽、江州處之。”又為手詔:“朝廷不須復有別府,宰相帶揚州,可置甲士千人。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備不祥人者,可以台見留隊給之。有徵討,悉配以台見軍隊,行還復舊。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母后不煩臨朝。仗既不許入台殿門,要重人可詳給班劍。”癸亥,上崩於西殿,時年六十。七月己酉,葬丹陽建康縣蔣山初寧陵。羣臣上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
  • 141.    《宋書》卷3《武帝紀下》:上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寧州嘗獻虎魄枕,光色甚麗。時將北征,以虎魄治金創,上大悦,命搗碎分付諸將。平關中,得姚興從女,有盛寵,以之廢事。謝晦諫,即時遣出。財帛皆在外府,內無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東西堂施局腳牀、銀塗釘,上不許;使用直腳牀,釘用鐵。諸主出適,遣送不過二十萬,無錦繡金玉。內外奉禁,莫不節儉。性尤簡易,常著連齒木履,好出神虎門逍遙,左右從者不過十餘人。時徐羨之住西州,嘗思羨之,便步出西掖門;羽儀絡繹追隨,已出西明門矣。諸子旦問起居,入皞,脱公服,止著裙帽,如家人之禮。孝武大明中,壞上所居陰室,於其處起玉燭殿,與羣臣觀之。牀頭有土鄣,壁上掛葛燈籠、麻繩拂。侍中袁鳷盛稱上儉素之德。孝武不答,獨曰:“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業者焉。
  • 142.    《宋書》卷41《后妃傳》:武敬臧皇后,諱愛親,東莞人也。祖汪,字山甫,尚書郎。父俊,字宣乂,郡功曹。後適高祖,生會稽宣長公主興弟。高祖以儉正率下,後恭謹不違。及高祖興復晉室,居上相之重,而後器服粗素,不為親屬請謁。義熙四年正月甲午,殂於東城,時年四十八。追贈豫章公夫人,還葬丹徒。高祖臨崩,遺詔留葬京師,於是備法駕,迎梓宮祔葬初寧陵。
  • 14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4]
  • 144.    沈起煒 著.細説兩晉南北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263
  • 145.    《晉書》卷10《安帝恭帝紀》:二年夏六月壬戌,劉裕至於京師。傅亮承裕密旨,諷帝禪位……劉裕以帝為零陵王,居於秣陵……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後兄叔度請後,有間,兵人逾垣而入,弒帝於內房。
  • 146.    《資治通鑑》卷135: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壬辰,帝當臨軒,不肯出,兆於佛蓋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入迎帝。太后懼,自帥閹人索得之,敬則啓譬令出,引令升車。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
  • 147.    《南史》卷3《宋本紀下》:封帝為汝陰王,居丹徒宮,齊兵衞之。建元元年五月己未,帝聞外有馳馬者,懼亂作。監人殺王而以疾赴……
  • 148.    《天史·卷三·殘三十六案》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11]
  • 149.    《資治通鑑》卷118:臣光曰:古人有言:“疑則勿任,任則勿疑。”裕既委鎮惡以關中,而復與田子有後言,是鬥之使為亂也。
  • 150.    《宋書》卷51《劉道鄰傳》: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高祖雖遣將軍佐輔之,而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去鎮之日,府庫為之空虛。
  • 151.    《宋書·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07]
  • 152.    《宋書》卷71《徐湛之傳》:父(徐)逵之,尚高祖長女會稽公主。
  • 153.    《南史》卷23《王誕傳》:(王)偃尚宋武帝第二女吳興長公主,諱榮男。
  • 154.    《宋書·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二·周朗 沈懷文》:周朗,字義利,汝南安城人也。祖文,黃門侍郎。父淳,宋初貴達,官至侍中,太常。兄嶠,尚高祖第四女宣城德公主。
  • 155.    《宋書》卷85《王景文傳》:高祖第五女新安公主先適太原王景深,離絕,當以適景文,景文固辭以疾,故不成婚。
  • 156.    《宋書》卷52《褚叔度傳》:秀之弟湛之……(始安)哀公主薨,復尚高祖第五女吳郡宣公主。
  • 157.    《宋書》卷43《徐羨之傳》:子(徐)喬之,尚高祖第六女富陽公主。
  • 158.    《宋書》卷52《褚叔度傳》:(褚)秀之弟湛之字休玄,尚高祖第七女始安哀公主。
  • 159.    《宋書》卷41《后妃傳》:義熙初,得幸高祖,生少帝,又生義興恭長公主惠媛。
  • 160.    《宋書》卷41《后妃傳》:瑀尚高祖少女豫章康長公主諱欣男。公主先適徐喬。
  • 161.    《宋書》卷41《劉穆之傳》: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
  • 162.    《宋書》卷3《武帝紀下》:高祖地非桓、文,眾無一旅,曾不浹旬,夷兇翦暴,祀晉配天,不失舊物,誅內清外,功格區宇。
  • 163.    《資治通鑑》卷118:夏王勃勃聞太尉裕東還,大喜,問於王買德曰:“騰欲取關中,卿試言其方略。”買德曰:“關中形勝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狽而歸,正欲急成篡事耳,不暇復以中原為意。此天以關中賜我,不可失也。青泥、上洛,南北之險要,宜先遣遊軍斷之;東塞潼關,絕其水陸之路;然後傳檄三輔,施以威德,則義真在網罟之中,不足取也。”
  • 164.    《晉書》卷92《郭澄之傳》:既克長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屬議之,多不同。
  • 165.    《南史》卷15《劉穆之傳》:帝在長安,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聞問(穆之)驚慟,哀惋者數日。以根本虛,乃馳還彭城。
  • 166.    《資治通鑑》卷118:始,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多不欲留。會穆之卒,裕以根本無託,遂決意東還。
  • 167.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20-321頁.):宋武代晉,在當日,業已勢如振槁,即無關、洛 邑之績,豈慮無成?苟其急於圖,篡平司馬休之後,逕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舉?武帝之於異己,雖雲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劉穆之死,後路無所付託,設有竊發,得不更詒大局之憂?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則武帝之南歸,亦不得訾其專為私計心也。義真雖雲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將,不為不多。王鎮惡之死,在正月十四日(應為十五),而勃勃之圖長安,仍歷三時而後克,可見兵力實非不足。長安之陷,其關鍵,全在王修之死。義真之信讒,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責者也。
  • 168.    《資治通鑑》卷118:裕議遷都洛陽……。
  • 169.    張敏,祝昊天.論劉裕北伐後秦與南北對峙的形成——兼論棄守關中之原因[J].閲江學刊,2014(01):66-70.
  • 170.    呂洪波,於紅坤,馬先傑,閻玉芳.美的旅程 圖説中國建築藝術: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07:56
  • 171.    孫中家,林黎明編著.中國帝王陵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07:126
  • 172.    《晉書·卷一百三十·載記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2]
  • 17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9]
  • 174.    《南史》卷41《后妃傳上》:孝懿蕭皇后諱文壽,蘭陵人也。父卓,字子略,洮陽令。後為孝皇帝繼室,生長沙景王道憐、臨川烈武王道規。義熙七年,拜豫章公太夫人。武帝為宋公、宋王,又加太妃、太后之號。帝踐阼,尊曰皇太后,居宣訓宮。上以恭孝為行,奉太后素謹,及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朝太后,未嘗失時刻。
  • 175.    《宋書》卷41《后妃傳》:孝穆後殂,孝皇帝娉後為繼室,生長沙景王道憐、臨川烈武王道規。
  • 176.    田昭林 著.中國戰爭史 第2卷 三國兩晉至隋唐五代: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1:238-239
  • 177.    《宋書》卷1《武帝紀上》:桓玄為楚王,將謀篡盜。玄從兄衞將軍謙屏人問高祖曰:“楚王勳德隆重,四海歸懷。朝廷之情,鹹謂宜有揖讓,卿意以為何如?”高祖既志欲圖玄,乃遜辭答曰:“楚王,宣武之子,勳德蓋世。晉室微弱,民望久移,乘運禪代,有何不可!”謙喜曰:“卿謂可爾,便當是真可爾。”十二月,桓玄篡帝位,遷天子於尋陽。桓修入朝,高祖從至京邑。玄見高祖,謂司徒王謐曰:“昨見劉諱,風骨不恆,蓋人傑也。”每遊集,輒引接殷勤,贈賜甚厚。高祖愈惡之。或説玄曰:"劉諱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蚤為其所。"玄曰:“我方欲平蕩中原,非劉諱莫可付以大事。關隴平定,然後當別議之耳。”玄乃下詔曰:“劉諱以寡制眾,屢摧妖鋒,泛海窮追,十殄其八。諸將力戰,多被重創。自元帥以下至於將士,並宜論賞,以敍勳烈。”
  • 178.    《宋書》卷1《武帝紀上》:玄自聞軍起,憂懼無復為計。或曰:“劉諱等眾力甚弱,豈辦之有成,陛下何慮之甚!”玄曰:“劉諱足為一世之雄,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摴蒲一擲百萬;何無忌,劉牢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
  • 179.    《宋書》卷1《武帝紀上》:冠軍將軍劉毅、輔國將軍何無忌、振武將軍劉道規率諸軍追討。尚書左僕射王愉、愉子荊州刺史綏等,江左冠族。綏少有重名,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綏,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誅之。四月,奉武陵王遵為大將軍,承製,大赦天下,唯桓玄一祖後不在赦例。
  • 180.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光祿勳丁承之、左衞將軍褚粲、遊擊將軍司馬秀役使官人,為御史中丞王禎之所糾察,謝箋言辭怨忿。承之造司宜藏。高祖與大將軍箋,白“粲等備位大臣,所懷必盡,執憲不允,自應據理陳訴,而橫興怨忿,歸咎有司,宜加裁當,以清風軌”。並免官。
  • 181.    《宋書》卷1《武帝紀上》:桓玄兒子韶,聚眾向歷陽,高祖命輔國將軍諸葛長民擊走之。無忌、道規破玄大將郭鈐等於桑落洲,眾軍進據尋陽。加高祖督江州諸軍事。玄既還荊郢,大聚兵眾,召水軍造樓船、器械,率眾二萬,挾天子發江陵,浮江東下,與冠軍將軍劉殷等相遇於崢嶸洲,眾軍下擊,大破之。玄棄眾,復挾天子還復江陵。玄黨殷仲文奉晉二皇后還京師。玄至江陵,因西走。南郡太守王騰之、荊州別駕王康產奉天子入南郡府。初,徵虜將軍、益州刺史毛璩,遣從孫祐之與參軍費恬送弟喪下,有眾二百。璩弟子修之時為玄屯騎校尉,誘玄以入蜀。至枚回洲,恬與祐之迎射之。益州督護馮遷斬玄首,傳京師,又斬玄子升於江陵市。
  • 182.    《宋書》卷1《武帝紀上》:初,玄敗於崢嶸洲,義軍以為大事已定,追躡不速。玄死幾一旬,眾軍猶不至。玄從子振逃於華容之湧中,招聚逆黨數千人,晨襲江陵城,居民競出赴之。騰之、康產皆被殺。桓謙先匿於沮川,亦聚眾以應。振為玄舉哀,立喪廷。謙率眾官奉璽綬於安帝。無忌、道規既至江陵,與桓振戰於靈溪。玄黨馮該又設伏於楊林,義軍奔敗,退還尋陽。兗州刺史辛禺懷貳。會北青州刺史劉該反,禺求徵該,次淮陰,又反。禺長史羊穆之斬禺,傳首京師。十月,高祖領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 183.    《宋書》卷1《武帝紀上》:劉毅諸軍復進至夏口。毅攻魯城,道規攻偃月壘,皆拔之。十二月,諸軍進平巴陵。義熙元年正月,毅等至江津,破桓謙、桓振,江陵平。天子反正。
  • 184.    《宋書》卷1《武帝紀上》:三月,天子至自江陵。詔曰:……皇度有晉,天縱英哲,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並江九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青二州刺史,忠誠天亮,神武命世,用能貞明協契,義夫響臻。故順聲一唱,二溟卷波;英風振路,宸居清翳。暨冠軍將軍毅、輔國將軍無忌、振武將軍道規,舟旗遄邁,而元兇傳首;回戈疊揮,則荊、漢霧廓。俾宣、元之祚,永固於嵩、岱;傾基重造,再集於朕躬。宗廟歆七百之祜,皇基融載新之命。念功惟德,永言銘懷。固已道冠開闢,獨絕終古,書契以來,未之前聞矣。雖則功高靡尚,理至難文,而崇庸命德,哲王攸先者,將以弘道制治,深關盛衰。故伊、望膺殊命之錫,桓、文饗備物之禮,況宏徵不世,顧邈百代者,宜極名器之隆,以光大國之盛。而鎮軍謙虛自衷,誠旨屢顯。朕重逆仲父,乃所以愈彰德美也。鎮軍可進位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使持節、徐青二州刺史如故。顯祚大邦,啓茲疆宇。
  • 185.    《宋書》卷1《武帝紀上》:高祖固讓;加錄尚書事,又不受,屢請歸藩。天子不許,遣百僚敦勸,又親倖公第。高祖惶懼,詣闕陳請,天子不能奪。是月,旋鎮丹徒。天子重遣大使敦勸,又不受。乃改授都督荊、司、梁、益、寧、雍、涼七州,並前十六州諸軍事,本官如故。於是受命解青州,加領兗州刺史。
  • 186.    《宋書》卷1《武帝紀上》:盧循浮海破廣州,獲刺史吳隱之。即以循為廣州刺史,以其同黨徐道覆為始興相。
  • 187.    《宋書》卷1《武帝紀上》:二年三月,督交、廣二州。十月,高祖上言曰:“昔天禍皇室,巨狡縱篡,臣等義惟舊隸,豫蒙國恩,仰契信順之符,俯厲人臣之憤,雖社稷之靈,抑亦事由眾濟。其翼獎忠勤之佐,文武畢力之士,敷執在己之謙,用虧國體之大,輒申攝眾軍先上,同謀起義,始平京口、廣陵二城。臣及撫軍將軍毅等二百七十二人,並後赴義出都,緣道大戰,所餘一千五百六十六人。又輔國將軍長民、故給事中王元德等十人,各一千八百四十八人,乞正封賞。其西征眾軍,須論集續上。”於是尚書奏封唱義謀主鎮軍將軍諱豫章郡公,食邑萬户,賜絹三萬匹。其餘封賞各有差。鎮軍府佐吏,降故太傅謝安府一等。十一月,天子重申前令,加高祖侍中,進號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固讓。詔遣百僚敦勸。三年二月,高祖還京師,將詣廷尉;天子先詔獄官不得受,詣闕陳讓,乃見聽。旋于丹徒。
  • 188.    《宋書》卷1《武帝紀上》:閏月,府將駱冰謀作亂,將被執,單騎走,追斬之。誅冰父永嘉太守球。球本東陽郡史,孫恩之亂,起義於長山,故見擢用。初,桓玄之敗,以桓衝忠貞,署其孫胤。至是冰謀以胤為主,與東陽太守殷仲文潛相連結。乃誅仲文及仲文二弟。凡桓玄餘黨,至是皆誅夷。
  • 189.    《宋書》卷1《武帝紀上》:(義熙三年)十二月,司徒、錄尚書、揚州刺史王謐薨。四年正月,徵公入輔,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徐兗二州刺史如故。表解兗州。先是,遣冠軍劉敬宣伐蜀賊譙縱,無功而返。九月,以敬宣挫退,遜位,不許。乃降為中軍將軍,開府如故。
  • 190.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公之北伐也,徐道覆仍有窺窬之志,勸盧循乘虛而出,循不從。道覆乃至番禺説循曰:“本住嶺外,豈以理極於此,正以劉公難與為敵故也。今方頓兵堅城之下,未有旋日。以此思歸死士,掩襲何、劉之徒,如反掌耳。不乘此機而保一日之安,若平齊之後,小息甲養眾,不過一二年間,必璽書徵君。若劉公自率眾至豫章,遣鋭師過嶺,雖復將軍神武,恐必不能當也。今日之機,萬不可失。既克都邑,傾其根本。劉公雖還,無能為也。”循從之,乃率眾過嶺。是月,寇南康、廬陵、豫章,諸郡守皆委任奔走。於時平齊問未至,既馳使徵公。公之初克齊也,欲停鎮下邳,清蕩河、洛,既而被徵使至,即日班師。
  • 191.    《宋書》卷1《武帝紀上》:鎮南將軍何無忌與徐道覆戰於豫章,敗績,無忌被害,內外震駭。朝廷欲奉乘輿北走就公,尋知賊定未至,人情小安。公至下邳,以船運輜重,自率精鋭步歸。至山陽,聞無忌被害,則慮京邑失守,乃卷甲兼行,與數十人至淮上,問行旅以朝廷消息。人曰:“賊尚未至,劉公若還,便無所憂也。”公大喜,單船過江,徑至京口,眾乃大安。四月癸未,公至京師,解嚴息甲。
  • 192.    《宋書》卷1《武帝紀上》:撫軍將軍劉毅抗表南征,公與毅書曰:“吾往習擊妖賊,曉其變態,新獲奸利,其鋒不可輕。宜須裝嚴畢,與弟同舉。”又遣毅從弟藩往止之。毅不從,舟師二萬,發自姑孰。循之初下也,使道覆向尋陽,自寇湘中諸郡。荊州刺史道規遣軍至長沙,為循所敗。徑至巴陵,將向江陵。道覆聞毅上,馳使報循曰:“毅兵眾甚盛,成敗事系之於此,宜併力摧之。若此克捷,天下無復事矣。根本既定,不憂上面不平也。”循即日發巴陵,與道覆連旗而下。別有八艚艦九枚,起四層,高十二丈。公以南藩覆沒,表送章綬,詔不聽。五月,劉毅敗績於桑落洲,棄船步走,餘眾不得去者,皆為賊所擒。初,循至尋陽,聞公已還,不信也。既破毅,乃審凱入之問,並相視失色。循欲退還尋陽,進平江陵,據二州以抗朝廷。道覆謂宜乘勝徑進,固爭之。疑議多日,乃見從。
  • 193.    《宋書》卷1《武帝紀上》:毅敗問至,內外洶擾。於時北師始還,多創痍疾病。京師戰士,不盈數千。賊既破江、豫二鎮,戰士十餘萬,舟車百里不絕。奔敗還者,並聲其雄盛。孟昶、諸葛長民懼寇漸逼,欲擁天子過江,公不聽,昶固請不止。公曰:“今重鎮外傾,強寇內逼,人情危駭,莫有固志。若一旦遷動,便自瓦解土崩,江北亦豈可得至!設令得至,不過延日月耳。今兵士雖少,自足以一戰。若其克濟,則臣主同休;苟厄運必至,我當以死衞社稷,橫屍廟門,遂其由來以身許國之志,不能遠竄於草間求活也。我既決矣,卿勿復言!”
  • 194.    《宋書》卷1《武帝紀上》:於是大開賞募,投身赴義者,一同登京城之科。發居民治石頭城,建牙戒嚴。時議者謂宜分兵守諸津要。公以為:“賊眾我寡,若分兵屯,則人測虛實。且一處失利,則沮三軍之心。今聚眾石頭,隨宜應赴,既令賊無以測多少,又於眾力不分。若徒旅轉集,徐更論之耳。”
  • 195.    《宋書》卷1《武帝紀上》:移屯石頭,乃柵淮斷查浦。既而羣賊大至,公策之曰:“賊若於新亭直進,其鋒不可當,宜且迴避,勝負之事,未可量也;若回泊西岸,此成擒耳。”
  • 196.    《宋書》卷1《武帝紀上》:道覆欲自新亭、白石焚舟而上。循多疑少決,每欲以萬全為慮,謂道覆曰:“大軍未至,孟昶便望風自裁,大勢言之,自當計日潰亂。今決勝負於一朝,既非必定之道,且殺傷士卒,不如按兵待之。”公於時登石頭城以望循軍,初見引向新亭,公顧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道覆猶欲上,循禁之。自是眾軍轉集,修治越城,築查浦、藥園、廷尉三壘,皆守以實眾。冠軍將軍劉敬宣屯北郊,輔國將軍孟懷玉屯丹陽郡西,建武將軍王仲德屯越城,廣武將軍劉默屯建陽門外。使寧朔將軍索邈領鮮卑具裝虎班突騎千餘匹,皆被練五色,自淮北至於新亭。賊並聚觀,鹹畏憚之;然猶冀京邑及三吳有應之者。遣十餘艦來拔石頭柵。公命神弩射之,發輒摧陷,循乃止,不復攻柵。設伏兵於南岸,使羸老悉乘舟艦向白石。公憂其從白石步上,乃率劉毅、諸葛長民北出拒之,留參軍徐赤特戍南岸,命堅守勿動。公既去,賊焚查浦步上,赤特軍戰敗,死沒有百餘人。赤特棄餘眾,單舸濟淮,賊遂率數萬屯丹陽郡。公率諸軍馳歸,眾憂賊過,鹹謂公當徑還拒戰,公先分軍還石頭,眾莫之曉。解甲息士,洗浴飲食之,乃出列陳於南塘。以赤特違處分,斬之。命參軍諸葛叔度、朱齡石率勁勇士千餘人過淮。羣賊數千,皆長刀矛釒延,精甲曜日,奮躍爭進。齡石所領多鮮卑,善步槊,並結陳以待之。賊短兵弗能抗,死傷者數百人,乃退走。會日暮,眾亦歸。
  • 197.    《宋書》卷1《武帝紀上》:劉毅之敗,豫州主簿袁興國反叛,據歷陽以應賊。琅邪內史魏順之遣將謝寶討斬之。興國司馬襲寶,順之不救而退,公怒斬之。順之,詠之之弟也。於是功臣震懾,莫敢不用命。
  • 198.    《晉書》卷73《庾悦傳》:盧循逼京都,以為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恆農揚州之松滋六郡諸軍事、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從東道出鄱陽。循遣將英糾千餘人斷五畝嶠,悦破之,進據豫章,絕循糧援。
  • 199.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六月,更授公太尉、中書監,加黃鉞。受黃鉞,餘固辭。以司馬庾悦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自東陽出豫章。七月庚申,羣賊自蔡洲南走,還屯尋陽。遣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鍾、河間太守蒯恩追之。公還東府,大治水軍,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盧循遣其大將荀林寇江陵,桓謙先於江陵奔羌,又自羌入蜀,偽主譙縱以為荊州刺史。謙及譙道福率軍二萬,出寇江陵,適與林會,相去百餘里。荊州刺史道規斬謙於枝江,破林於江津,追至竹町,斬之。初,循之走也,公知其必寇江陵,登遣淮陵內史索邈領馬軍步道援荊州;又遣建威將軍孫季高率眾三千,自海道襲番禺。江州刺史庾悦至五畝嶠,賊遣千餘人據斷嶠道,悦前驅鄱陽太守虞丘進攻破之。
  • 200.    《宋書》卷1《武帝紀上》:公治兵大辦。十月,率兗州刺史劉藩、寧朔將軍檀韶等舟師南伐。以後將軍劉毅監太尉留守府,後事皆委焉。是月,徐道覆率眾三萬寇江陵。荊州刺史道規又大破之,斬首萬餘級,道覆走還盆口。初,公之遣索邈也,邈在道為賊所斷,道覆敗後方達。自循東下,江陵斷絕京邑之問,傳者皆雲已沒。及邈至,方知循走。
  • 201.    《宋書》卷1《武帝紀上》:循初自蔡洲南走,留其親黨範崇民五千人,高艦百餘,戍南陵。王仲德等聞大軍且至,乃進攻之。十一月,大破崇民軍,焚其舟艦,收其散卒。循廣州守兵,不以海道為防。是月,建威將軍孫季高乘海奄至,而城池峻整,兵猶數千。季高焚賊舟艦,悉力而上,四面攻之,即日屠其城。循父以輕舟奔始興。季高撫其舊民,戮其親黨,勒兵謹守。初,公之遣季高也,眾鹹以海道艱遠,必至為難;且分撤見力,二三非要。公不從。敕季高曰:“大軍十二月之交,必破妖虜。卿今時當至廣州,傾其巢窟,令賊奔走之日,無所歸投。”季高受命而行,如期克捷。
  • 202.    《宋書》卷1《武帝紀上》:循方治兵旅舟艦,設諸攻備。公欲御以長算,乃屯軍雷池。賊揚聲不攻雷池,當乘流徑下。公知其欲戰,且慮賊戰敗,或於京江入海,遣王仲德以水艦二百于吉陽下斷之。十二月,循、道覆率眾數萬,方艦而下,前後相抗,莫見舳艫之際。公悉出輕利鬥艦,躬提幡鼓,命眾軍齊力擊之;又上步騎於西岸。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斬而徇之,於是眾軍並踴騰爭先。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公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上軍先備火具,乃投火焚之。煙焰張天,賊眾大敗,追奔至夜乃歸。循等還尋陽。初分遣步軍,莫不疑怪,及燒賊艦,眾乃悦服。召王仲德,請還為前驅,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循聞有大軍上,欲走向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裏。大軍至左裏,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瀋水,眾並怪懼。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即攻柵而進。循兵雖殊死戰,弗能禁。諸軍乘勝奔之,循單舸走。所殺及投水死,凡萬餘人。納其降附,宥其逼略。遣劉藩、孟懷玉輕軍追之。循收散卒,尚有數千人,徑還廣州。道覆還保始興。公旋自左裏,天子遣侍中、黃門勞師於行所。
  • 203.    《資治通鑑》卷115:裕恐循侵軼,用虞丘進計,伐樹柵石頭淮口,修治越城,築查浦、藥園、廷尉三壘,皆以兵守之。
  • 204.    《資治通鑑》卷115:庚辰,盧循焚查浦,進至張侯橋。徐赤特將擊之,林子曰:“賊聲往白石而屢來挑戰,其情可知。吾眾寡不敵,不如守險以待大軍。”赤特不從。遂出戰,伏兵發,赤特大敗,單舸奔淮北。林子及將軍劉鍾據柵力戰,朱齡石救之,賊乃退。循引精兵大上,至丹陽郡。
  • 205.    《晉書》卷100《盧循傳》:乃進攻京口,寇掠諸縣,無所得。循謂道覆曰:“師老矣!弗能復振。可據尋陽,併力取荊州,徐更與都下爭衡,猶可以濟。”因自蔡洲南走,復據尋陽。裕先遣羣率追討,自統大眾繼進,又敗循於雷池。循欲遁還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裏。裕命眾攻柵,循眾雖死戰,猶不能抗。裕乘勝擊之,循單舸而走,收散卒得千餘人,還保廣州。裕先遣孫處從海道據番禺城,循攻之不下。道覆保始興,因險自固。循乃襲合浦,克之,進攻交州。至龍編,刺史杜慧度譎而敗之。循勢屈,知不免,先鴆妻子十餘人,又召妓妾問曰:“我今將自殺,誰能同者?”多雲:“雀鼠貪生,就死實人情所難。”有云:“官尚當死,某豈願生!”於是悉鴆諸辭死者,因自投於水。
  • 206.    《宋書》卷3《武帝紀下》:寧州嘗獻虎魄枕,光色甚麗。時將北征,以虎魄治金創,上大悦,命搗碎分付諸將。
  • 207.    《宋書》卷60《王韶之傳》:安帝之崩也,高祖使王韶之與帝左右密加鴆毒。
  • 208.    施善玉等 主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08:74
  • 209.    張志哲 主編.中華佛教人物大辭典:黃山書社,2006-02:19
  • 210.    郭沫若 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 上[M].北京:地圖出版社,1979-12:64
  • 211.    王磊 編著.騎獵紅塵中:兩晉南北朝名門往事: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10:73
  • 212.    《宋書·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18]
  • 213.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劉裕)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6-13]
  • 214.    劉裕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3]
  • 215.    鄭申俠.大辭海: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462
  • 216.    宿州市  .安徽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04]
  • 217.    《宋書卷十五•志第五•禮二》:又永初三年九月,符修儀亡,廣德三主以餘尊所厭,猶服大功。
  • 218.    《宋書·卷三·本紀第三·武帝下》:上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平關中,得姚興從女,有盛寵,以之廢事。謝晦諫,即時遣出。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