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統

(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説法)

鎖定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説法,指儒家傳道的脈絡和系統。
“道統”一詞,一説由朱子首先提出的。認為孔子的學説是上接堯、舜、湯、周文王,並自命是繼承孔子的正統;另一説是濫觴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
中文名
道統
解    釋
原道德傳脈絡
依    靠
心傳
發展人
韓愈
所屬學説
儒家

道統文學創作

道統通常用來指儒家傳道的脈絡和系統。孟子認為孔子的學説是上接堯、舜、湯、周文王,並自命是繼承孔子的正統。 儒家傳道的脈絡上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學派,再傳至子思、孟子。獨存心法不見心傳。這符合韓愈之説,如今的儒家思想遺失了心傳。
“道統"一詞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説過:"子貢雖未得道統,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後。"(《與陸子靜·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謂"言忠信,行篤敬"便可,則自漢唐以來,豈是無此等人,因其道統之傳卻不曾得?亦可見矣。"(《朱子語類》卷十九)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四書集註·中庸章句序》) 朱子雖然最早將"道"與"統"合在一起講"道統”二字,但道統説的創造人卻並非朱子,而是千百年來眾所公認的唐代的儒家學者韓愈

道統起源發展

一般認為,“道統”一詞作為儒家學説思想系統傳承的觀點最早出自朱熹,但從內容上説,道統説的創立者應該首推韓愈。當然也有人認為道統説最早濫觴於孟子,更有論者認為道統思想肇端於《論語》。
真正既從“道”的內涵,又從“統”的線索兩方面專門倡導儒家道統説的是韓愈。《原道》一文正是道統説的綱領性宣言。韓愈因不滿於佛道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日益增大,遂致力於恢復和抬高儒家的正統地位,效彷彿教“法統”説,提出了儒家之道及其傳承脈絡。韓愈創立道統説,其直接目的是要通過抑制佛老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從而為儒家爭立正統,而在紹述儒家道統的歷史淵源時,則接續孔孟的説法,認為道統之傳自堯舜即已有之。待到朱熹重提道統説,則開宗明義,進一步確定道統的歷史“事實”:“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但是,正如韓愈所説,“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孟子死後,到韓愈承接這個道統,中間近千年沒有傳道、弘道者。也就是説,“道統”曾經近千年失傳,在歷史上消失。而照程頤、朱熹的説法,直至周子和二程續不傳之緒,(自韓愈而後)又有二三百年時間道統處於失傳狀態中,即便韓愈也並非其傳承者,因為朱子的道統説在對“道體”內涵的界定和統緒規模的認定上都有別於韓愈,故其目的不僅僅是要排斥佛老,更是要確立宋代新儒學在儒學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説,道統失傳越久,周、程、朱接續孟子的時間間隔越長,則越能凸顯周、程濂洛之學的重要程度和歷史地位。 [2] 

道統作品描述

唐代韓愈明確提出道統之説,《原道》認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韓愈又説:“孟軻師子思,子思之學,蓋出曾子。自孔子沒,羣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韓愈本人則以孟子繼承者自居,並自謙説:“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 [1] 
千百年來,傳承儒家此道者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同上)這個傳承系列類似於佛教所説的"法統",儒者之"道"的傳授譜系也就是朱子所説的"道統"。

道統發展研究

據説自從韓愈提出道統説以來,歷來解説道統者都未能超出韓愈道統説的框架,即從"道"與"統"兩個方面來理解道統。前者是邏輯的,後者是歷史的。甚至可以説,直到現代,人們對於道統的理解也並未超出韓愈的水平。
韓愈以及儒家學者所強調的道統,其哲學上的內涵究竟為何,或者説當儒者強調道統之時其用意如何,這些都尚有待於作出説明。朱熹則認為,儒家的道統是以周敦頤、二程(顥、頤)上承孟子的,而自己又繼周、程為儒家正統。反道學家認為,道統説是封建統治階級護身符,因而進行猛烈抨擊。
對儒家道統説進行哲學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統歸結為三個方面:認同意識、正統意識、弘道意識。
儒家道統説自韓愈提出之後,在宋代得到了儒者的普遍認同。宋初孫復批判佛教、道教宣揚的生死禍福、因果報應等,贊成韓愈批判佛教、弘揚儒學道統論:“吾之所為道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軻荀卿揚雄、王通、韓愈之道也。”(《孫明覆先生小集·信道堂記》)在孫復這裏,從堯到孔子為一階段,自孟子以下為另一階段。石介也説:“道始於伏羲,而成終於孔子。道已成終矣,不生聖人可也。故自孔子來二千餘年矣,不生聖人。若孟軻氏、揚雄氏、王通氏、韓愈氏祖述孔子而師尊之,其智足以為賢。”(《徂徠石先生文集·尊韓》)石介之説源於孫復。他們覺得韓愈因孟子之後道統“不得其傳”,遂認為此後一二千年大道完全中絕之説為不妥,於是把孟子由“聖人”降為“賢人”,與董、揚、王、韓等“衞道者”為同一序列,以填補孔孟以下道統傳承的空白。之後二程出入佛老、返回六經,汲取佛老的思辨哲學,對道統作了新的詮釋。二程把天理提到本體高度,把道統、經典、聖人聯繫一起進行論述,指出經典是載道之文,為學要以經為本、註疏為次。他們還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升格為經典,並重視心性之學,倡導以心傳心,超越漢唐儒學,直接孔孟源頭。 [3] 
“道統”一詞是由朱熹首先提出的。他將“道”與“統”合為一,提出“道統”範疇,這就把儒家的道統觀念與歷史上的傳道譜系結合在一起。他説:“子貢雖未得道統,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後。”“若謂只‘言忠信,行篤敬’便可,則自漢唐以來,豈是無此等人,因甚道統之傳卻不曾得?亦可見矣。”(《朱子語類》卷十九)朱熹以《中庸》為例,認為子思因憂患道學失傳而作《中庸》,這是為了讓人們明白道統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即它是上古聖王“繼天立極”而來:“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序》)可見,朱熹道統論中的“道”是從《尚書·大禹謨》中摘出的十六個字,而這成為程朱道學一派所謂聖賢相傳的“十六字箴言”。就傳道譜系而言,朱熹以伊洛諸公為道統正傳。他在《中庸章句序》中繼續説:“異端之説,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直到二程兄弟出現,對儒家道統加以考訂和論證,才真正傳承了儒家千載不傳之統緒,並駁斥了道佛似是而非之謬論。 [3] 
其後,陸王程朱形成分立,提出心學道統觀。陸九淵明確表示自己繼承孟子之學:“竊不自揆,區區之學,自謂孟子之後至是而始一明也。”“由孟子而來,千有五百餘年之間,以儒名者甚眾,而荀、楊、王、韓獨著,專場蓋代,天下歸之,非止朋遊黨與之私也。……然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未見其如曾子之能信其皜皜;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未見其如子思之能達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未見其如孟子之長於知言,而有以承三聖也。”他以孟子心性之學為其道統之源,但並沒有否定荀、楊、王、韓在道統傳承中的地位。陸九淵還認為朱熹所尊奉的伊洛諸公儘管在學問、修行上有所成就,但還是不能與曾子、子思、孟子相提並論,不足以繼任道統。王陽明雖然提出“顏子沒而聖學亡”,構建起與理學“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的道統傳承譜系不同的心學道統論,但他還以“十六字箴言”作為心學之源:“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可以看出,傳統儒家討論道統是立足於四書五經等基本經典,以經學傳統為學統,以經典義理的核心價值為道,以聖王(人)人格為依歸的三位一體之道統。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