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登

(遠古時期人物)

鎖定
女登,是一個女子的名字,指炎帝之母,出自《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
別    名
炎帝之母
所處時代
遠古時期
本    名
女登

女登歷史傳説

原始社會在這個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關於炎帝的出生有好幾種説法。最通常的説法是:有熊國的國君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兩個女兒作妃子,長妃叫女登(任姒)。
有一天,女登在華亭遊玩時,忽然有一神龍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下炎帝,取名榆岡。傳説他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長全了牙齒,五歲便學會了許多種莊稼的知識。但是,因為他相貌長得很醜,“牛首人身,脾氣又暴”,所以少典不大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子倆養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後就以‘姜’為姓。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帝姜榆岡長大之後,剽悍勇武,智慧過人,便做了部落的首領,以“牛”為圖騰,標記於旗幟之上。巫師説他以火德旺,所以稱作炎帝。據説炎帝有一條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種野草,野草便顯出藥性,炎帝為了驗證這些藥草有毒無毒,是熱性還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親自嘗百草,試其效用,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個個身強力壯,迅速繁衍壯大,炎帝便率領他的部族沿渭水黃河東遷,經河北、河南、湖北,還到過山東曲阜,打敗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後“定都於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

女登相關內容

女登槐塬廟會傳説

鳳翔槐原的女登會 鳳翔槐原的女登會
民間傳説,炎帝的母親女登是一位蜂農,所以她居無定所。一次,炎帝多日不見母親,十分着急,遂帶人打着“排燈”連夜尋找,終於在滿嶺槐花飄香的槐塬找到母親,進行慶賀,後傳下此典故。廟會期,以高蹺、社火、賽鑼鼓,唱大戲等表現炎帝部落找到其母時的歡樂慶場面,熱鬧異常。以保平安,實現許下的心願。
鳳翔縣槐塬廟會源自“炎帝尋母”的傳説。傳説炎帝母親“女登”為蜂農,整日逐花養蜂,居無定所。

女登女登會

陝西鳳翔一帶,是炎帝的家鄉,每年一度的“女登會”是這裏最熱鬧的廟會。 農曆正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陝西省鳳翔縣槐原村以及周邊地區的村民,甚至甘肅、河南、山西等省的百姓,不辭辛勞,結伴搭夥,頂風踏塵來到槐原“女登祠”祭拜炎帝及其母———女登。
鳳翔槐原的“女登會”又稱“排燈廟會”。廟會的正日子是正月二十六日,而正月二十五日晚,槐原村各隊每户人家都要像舉火把一樣高挑着燈,成羣結隊地去女登祠祭祀炎母。這是廟會的前奏,也是廟會最神秘,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女登儀式過程

大約在晚八點左右,天色已完全黑下來,散落在曠野中的村落裏不約而同地亮起了排燈,人們從四面八方,挑着排燈,敲着鑼鼓向女登祠匯攏,黑暗中一條條火龍在田野中游動。禮炮聲、鞭炮聲、鼓鑔聲此起彼伏,伴隨着村中不時騰起的焰火,為寂靜的鄉村夜晚平添了熱鬧的節日氣氛。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排燈會”上演了。排燈會的形式簡單而樸實,每個隊來到廟前由領隊人進廟叩拜炎母女登像,門外燃放鞭炮,鑼鼓隊即興表演一段鼓樂,一村村、一隊隊按到達先後的順序獻藝。在所有的“演員”中沒人指揮,所有村民的行動都井然有序,全套的排燈會演下來要持續兩個多小時。

女登祭祖拜神祈求保佑

農曆正月二十六日上午,廟會進入第二場“祭祖拜神,祈求保佑”的儀式。清晨,許願的鄉民們老早就在女登祠裏燃起了香火,祠堂上空青煙繚繞。和前一晚的情景相比,這裏沒有了鑼鼓的喧鬧,更多的是膜拜和虔誠。進門叩拜後,會場中負責組織的村民會送上一根紅絨線並系在膜拜者的手臂上。這是平安帶,繫上後神靈會保佑平安,並實現所許下的心願。

女登搖錢樹

祠堂西側的空地上豎起一棵人造的“搖錢樹”,樹枝上掛滿了象徵財富的彩條和紙幣,樹下有一“敬德箱”,所有到那裏的人都要搖晃那棵樹,在劇烈地晃動中,不時有彩條和紙幣從樹枝上落下。搖財、捐款,在樹上系平安帶或插香都是許願的方式。
上午十點左右,村裏傳出了陣陣鑼鼓聲,旌旗隊從村中走出,鑼鼓緊隨其後,隊伍最前面是幾位中年男子,領頭人手託供盤,上面擺放着煙、酒、糕點供品。隊伍首先通過主會場,然後來到女登祠,領頭人將供品送進祠堂,擺放在女登像前,這時鼓、鑔、鞭炮齊鳴,場面非常熱烈。最激動人心的要數鑼鼓表演了。各隊到來後,鑼鼓隊擺開陣式,亮出各自的絕技,隊員基本都是中年男子,身着古裝,列隊在旌旗下,威風凜凜,鼓槌在他們手中上下翻騰,節奏時緩時急,引得觀眾聲聲喝彩。另一隊到來時,上一隊方才罷手。
下午三時許,隆隆的禮炮聲再次響起,社火遊演開始了。社火隊遊演路線仍是以女登祠為主會場,然後穿村莊離場。社火表演是女登廟會的第三場,也是整個廟會的最後一個項目。社火分為步社火、馬社火、高芯子等,槐原獨特的山社火用很大的木架子,一般用圓木捆綁,上用方桌和椅子搭成“山”形,外形用紙包裝,描繪成山色,抬起後的高度約七八米,木架下方墜有數根石條以求降低重心便於平衡,扮演女登的演員端坐在頂端,周圍站立着原始獵民,手執木棍、弓箭、魚叉等表示漁獵生活。抬“山”人數達上百人,規模大,表演時需要寬闊的道路和場地。正因如此,這種眾人“抬山”的場面如今已很少見到。

女登主要影響

中原一帶的百姓總會在新年的正月末,直接去槐原,現場感受那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面,感受那紅紅火火的鄉土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