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熙南巡圖

鎖定
《康熙南巡圖》是王翬楊晉等於1691到1693年創作的宮廷繪畫作品。該畫作是以康熙皇帝南巡為題材的。
2018年10月08日,瀋陽故宮展出鎮館之寶《康熙南巡圖》。 [1] 
中文名
康熙南巡圖
外文名
Kangxi Emperor’s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2] 
作    者
王翬
楊晉等
創作年代
清代
畫作類別
宮廷繪畫
卷    數
共12卷
規    格
每卷縱67.8cm,橫1555~2612.5cm
材    質
絹本
創作時間
1691-1693年

康熙南巡圖作品內容

康熙南巡圖概況

康熙南巡圖卷所在地一覽 康熙南巡圖卷所在地一覽
《康熙南巡圖》(見彩版5)是以康熙皇帝南巡為題材的大型歷史圖卷,共十二卷,總長213米。其展現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從離開京師到沿途所經過的山川城池、名勝古蹟等。所繪人物萬餘個,牛、馬、犬、羊等牲畜數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閭閻、典當商行應有盡有。畫家在描繪時,將皇帝南巡所經過的地方和事情如實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地方風貌及經濟文化景象,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生產勞動。畫卷中,康熙皇帝由北京出發,經山東入江蘇,到蘇州、南京,再到杭州,最遠渡過錢塘江,到達紹興。 [3] 
該畫原藏清宮,後散佚,今第一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現收藏於巴黎Guimet博物館,第三卷現收藏於紐約MET(大都會博物館),第六卷現收藏於美國鳳凰城,第七卷現收藏於加拿大Alberta大學。
康熙南巡圖總體設計及畫中的山、水、樹、石均出自王翬手筆,人物及牛馬等為楊晉所畫,房屋、舟車等由供奉內廷的其他畫家繪製,整個畫面宏大,人物逾萬,形形色色,牛馬牲畜過千,姿態各異,充分展示了康熙南巡時的盛況。2014年3月,《康熙南巡圖》殘卷在法國拍出天價,一幅117萬歐元。 [4]  《康熙南巡圖》絹本,重設色,共12卷,每卷縱67.8釐米、橫1555~2612.5釐米不等。

康熙南巡圖第一卷

康熙南巡圖 第一卷
康熙南巡圖 第一卷(5張)
絹本設色,縱67.8釐米,橫1555釐米,描繪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從京師出發的情景。
車駕從北京外城永定門到京郊的南苑,畫面開始即為永定門,康熙一行已經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員,站在護城河岸邊。浩浩蕩蕩的隊伍在大路上行進,玄燁坐在一匹白馬上,由武裝侍衞前後呼擁,沿途路旁有輿車及大象。前哨越過一座石橋,抵近南苑。路邊儀仗鮮明整齊,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宮門口,面幅到此為止。

康熙南巡圖第三卷

康熙南巡圖 第三卷
康熙南巡圖 第三卷(6張)
絹本設色,縱67.8釐米,橫1383釐米。描繪康熙南巡至山東境內的情景。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第三卷 濟南至泰山 全圖
第三卷 濟南至泰山 全圖(17張)
卷首上的提籤:“南巡圖第三卷,從濟南府經泰安州致禮泰山。”前隔水題記:“皇上蒞止濟南,登城巡閲,萬姓鹹舉手加額,喜覲天顏。於是法從迤邐,由山路達泰安州。 皇上特率扈從諸臣致禮於泰山。維時嶽靈効祥,峯巒聳立,雲樹騰秀。泰安父老歌舞充途。若夫岱宗之崇高,魯地之曲折,雖粗具丹青,愧未能狀其毫末也。” [3]  畫面開始為丘陵地帶,一座城池在眾山環抱之中,此即濟南府,康熙在城牆上視閲,隨從若干,城門大開,南巡的先行騎兵正從城裏出發,行進於綿延的山丘之間,山勢雄偉,草木葱蘢。
隊伍翻山過、河,穿過村落,羣山逐漸高聳、 險峻,畫面出現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從諸臣到泰山致禮。過泰山後,山勢略趨平緩,畫面至蒙陰縣止。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

康熙南巡圖 第六卷
康熙南巡圖 第六卷(7張)
絹本設色, 畫作原件長12米,寬約90公分,僅存一半,收藏在美國鳳凰城博物館。“康熙南巡圖”第六卷,是描繪康熙從瓜州渡江登金山經常州府的經過。
畫中選取了奔牛、朝京門兩處重要節點,根據畫中的描繪與場景,與歷史記載中的文亨橋、朝京門、花市街、米市河等常州標誌性建築相似,因此可推斷,畫作中標註“常州府”的畫面應該是西贏裏一帶。整張畫氣勢恢宏,記錄了皇帝下江南時常州到奔牛的盛況,畫作中,東邊城牆上方,“常州府”三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在城西運河邊,“奔牛鎮”三個漢字也是清晰可辨。運河兩岸商鋪林立,運河中舟楫往來,行人、工匠、商販,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城外沿運河兩岸,阡陌縱橫,農田密佈。 [5] 

康熙南巡圖第七卷

康熙南巡圖 第七卷 江南無錫至蘇州 全圖
康熙南巡圖 第七卷 江南無錫至蘇州 全圖(17張)
絹本設色,長2195釐米,畫面表現的是江南無錫至蘇州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鋪、舟橋、良田等。
康熙南巡圖 第七卷
康熙南巡圖 第七卷(14張)
畫面開始是無錫惠山錫山秦園(寄暢園)、黃婆墩,之後為無錫縣城,往東直抵蘇州滸墅關,又見蘇州文昌閣、射瀆、楓橋寒山寺,之後沿着蘇州七里山塘街到底是吳中第一名勝蘇州虎丘,這時畫面變成運河,順着運河繼續往東,沿途建築逐漸密集,看到一座兩重甕城的規模宏大的城門,就是閶門,這個地區是繁華的商業街區,商賈輻輳,百貨駢闐。
城牆附近,只見許多大臣們跪在兩旁,皇家侍衞嚴陣以待,恭候康熙皇帝駐蹕蘇州,繼續往東,蘇州城內市井繁華,眾多的河道、橋樑體現了江南城市的特色。最後為蘇州織造府,為康熙皇帝的行宮。

康熙南巡圖第九卷

康熙南巡圖 第九卷
康熙南巡圖 第九卷(3張)
絹本設色,縱67.8釐米,橫2227.5釐米。圖中玄燁一行已經從浙江杭州出發,渡錢江塘,經蕭山縣,抵達紹興府大禹陵。畫面一開始即為錢塘江,江面風平浪靜,玄燁乘座的龍舟在許多小船的簇擁下,駛抵對岸,因為船大吃水深,船中裝載的物品由民夫肩扛人搬或用車運到岸上,隨行並有大量馬匹
再往前行,有一城門,門洞結綵,此為西關,關裏是一小鎮,為西興驛,沿途村民行旅不斷,一條河直過蕭山縣,城有甕城,門為兩層,河流通過水門穿城而過,城內街市整齊,熱鬧異常,城外河中舟船,岸上農商。過柯橋鎮,漸達紹興府,城市更顯繁華,街市、古塔、校場府山、望越亭、鎮東閣等一一細加描繪。出紹興府,過田壠阡陌無數,即到大禹廟大禹陵,康熙站立於華蓋下,周圍侍衞戒備森嚴,百官民眾跪迎。此卷最後以起伏的山巒結尾。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

康熙南巡圖 第十卷
康熙南巡圖 第十卷(6張)
絹本設色,縱67.8釐米,橫2559.5釐米。描寫玄燁一行從浙江北返過江蘇句容江寧府(今南京)的情景。畫面開始為句容縣,過大平莊秣陵關至江寧通濟門,沿途一派江南農村的湖光山色。
一進通濟門,皇帝經過的主要街道上搭有長達數十里的綵棚。江寧為江南繁華之地,商業發達,街道縱橫,房屋鱗次櫛比,秦淮河穿過畫面,之後出現了校場。康熙端坐在校場看台上閲兵。過雞鳴山、鐘山、觀屋台,以後湖結束。湖上漁舟若干,湖水蒼茫,開闊無比。

康熙南巡圖第十一卷

康熙南巡圖 第十一卷
康熙南巡圖 第十一卷(3張)
絹本設色,縱67.8f豆米,橫2313.5釐米,此卷始於江寧府的報恩寺,經水西門旱西門,畫面出現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往來,跟隨康熙的官員正在登船。
再往前出現了山巒,盡頭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這裏是天險燕子磯,下臨雄偉壯闊的萬里長江,江水奔騰翻滾,康熙乘坐的龍舟順江而下。畫面上時而出現江南景色,時而出現江北風光,江面越來越開闊,以迷濛的遠山結束畫面。 [6] 

康熙南巡圖第十二卷

康熙南巡圖 第十二卷
康熙南巡圖 第十二卷(7張)
絹本設色。這一卷描繪康熙一行結束南巡,回到京師的情景。
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門開始,向南過金水橋,出午門。午門外兩邊各列大象五頭,儀仗滷薄嚴整,一直排列到端門。端門五個洞城門大開,門外即是康熙出巡歸來的先行侍衞。他們跨馬排成兩行,拉開距離,穿越正陽門、大清門緩緩而來,天安門外有車轎和象,分列左右。
在正陽門外大街牌樓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個人拾的肩輿上以華蓋為前導,武裝騎士護衞,緩步返回皇宮。康熙後面,是大羣的人馬和貨物,大街上閒雜人等一起迴避,店鋪、住家門窗緊閉,街口的柵欄門也都關閉,並有禁軍把守,哄趕人羣。隊伍的末尾,有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組成的“天子萬年”四個大字。 [7] 

康熙南巡圖創作背景

康熙南巡圖 康熙南巡圖
王翬生活在康熙年間,由於當時清朝政府調整了政策,採取了一些措施,因而使遭受前些時期戰爭破壞的農商工各業,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進入相對安定的局面。
康熙皇帝玄燁為了進一步緩和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籠絡江南的士大夫階級,於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年一1707年)的二十四年之間,先後到東南一帶作了六次南巡,他從北京出發,由山東入江蘇,潑江而南到蘇州、南京、杭州,最遠是渡過錢塘江,到了紹興。康熙為了要把這個“南巡盛典”記錄下來,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的平民百姓中間,徵求並選拔繪畫能手來繪製《南巡圖》,在首次南巡的第三年,王得到御史宋駿業、老師王時敏第八個兒子宰相王和孫子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以及詞人納蘭性德刑部侍郎徐乾學等人的推薦,於60歲花甲之年帶了學生楊晉,到北京擔任侍詔,主持《南巡圖》的集體繪製工作。 [3] 
《南巡圖》在繪製前,先由王執筆畫了草圖12卷,呈玄燁過目。草因為紙本淡設色,內容與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異,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陳祖範《王耕煙先生墓表》記述王在繪畫過程中的動作:“當繪《南巡圖》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鋪絹素,相顧縮,莫敢筆。惟覘侯王先生髮口。先生曳草衣,佔上座,瞪目凝神,良久, 乃授以意匠”。 [8] 
全圖構思設計和樹石的繪製當出自主之手,人物、動物、屋宇等則由楊晉和其他畫家合繪。12卷鉅製的《康熙南巡圖》,經過王、楊晉等眾多畫家的努力,歷時三年才告完成。圖成之後,玄燁看了非常滿意,給予王很多的賞賜,還要給他做官,王婉言辭去,便和楊晉一起回到常熟。當他離京的時候,宮廷畫家揚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還山圖》贈別,詩人王士祺等以詩題之。

康熙南巡圖作品賞析

作品以鮮明的色彩和工整的手法,真實、細緻地表現了所經之處的風土人情及農業、商業的繁榮景象,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康熙南巡圖》是以康熙南巡為題材的大型國卷。每卷畫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畫面都是以皇帝為中心逐步展開的。作者在描繪時,將皇帝南巡所經過的地方和事情如實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地方風貌及經濟文化景象,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生產勞動。此畫繼承了我國長卷風俗畫歷史的傳統,吸取了“清明上河圖”等優秀作品的精華,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現又開《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作品的先河。 [9] 

康熙南巡圖四卷畫稿及畫稿照片的傳承

康熙南巡圖分為正本和畫稿本兩個版本。畫稿版本又被稱為粉本稿本手卷。康熙南巡圖稿本早於正本形成,在畫法,構圖和景緻上存有一定差異,但均為十二卷,正本為絹本,稿本為紙本。此套稿本存世甚少。王樹楠曾將一個重要的信息留給他的後人,稿本有兩個特徵。第一是稿本當中不能將康熙帝畫出來,所以在他應該出現的位置上會畫一把華蓋(皇帝專用的傘)來代替,每一卷有一個華蓋出現;第二是在第十二卷的迴鑾的最後一個畫面中,因為不能表現出宮內的情景,所以畫面是雲霧繚繞,只能看到一點點宮殿的屋頂。
有記載指出【至於在《南巡圖》正本之前已形成的稿本(亦稱粉本)十二卷,主要是由“清初四王”中的著名大師王翬所繪,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但這些稿本在正本完成後,即由相關參與者、繪畫者帶出宮外,因此很早即已流入民間。《南巡圖》十二卷稿本像正本一樣,也廣泛流散於中外各地,既有博物館收藏,也有私人藏家所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裏收藏有康熙南巡圖稿本的第十卷,瀋陽故宮博物院有稿本第十一卷,南京博物館有稿本第七卷,第八卷和散頁三幅。
史料記載, [10] 
「王翬奉詔入京作南巡圖,住在怡親王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府上,將四卷副本(第9.10.11.12卷)懸掛於堂上。1698年,王翬離京後,這些副本就留給了怡親王。由於胤祥一家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此畫便累代相傳。1861年,咸豐皇帝遺命怡親王載垣等八位大臣輔政,史稱“顧命八大臣”。咸豐帝死後,顧命大臣慈禧太后發生矛盾,慈禧發動政變,怡親王載垣等八位大臣被賜死,其府第被孚郡王所得,載垣之子無奈將南巡圖副本以3000兩白銀轉賣給清朝官員、北京信氏
信氏家族得此南巡圖副本後,歷代相傳,視為無價之寶。60多年間,信氏家族藏之甚密,即使王公大臣要求觀看,也多被拒絕。畫作傳到清末綏遠城將軍信勤時,雖然他被革職罷官,窮困潦倒,仍與此圖相依為命,不肯出售。此時達官顯貴都想買去,“或感以情,或吠以利,或協以威”,甚至“有許以十七萬元者”,均被信氏拒絕。
1926年,信勤擔心《康熙南巡圖》年代久遠,有耗損跡象,於是請英國攝影師將其拍攝成照片,洗印了數套。其中一套被末代皇帝溥儀購得,一套被晚清新疆布政使王樹楠購得,其餘的幾套下落不明。」
王樹楠的那一套在文革中被其孫冒險藏了起來,得以躲過被銷燬的大劫,2011年傳給了他的女兒沐蘭。由於國內無人知曉康熙南巡圖稿本照片的事情,旅日華人沐蘭不得不將它帶到了日本,進行了三年的歷史背景的調查,為了不埋沒稿本和稿本照片的價值,她以出版的方式將其公開。2015年4月6日在日本三省堂出版了《康熙南巡圖畫稿本照片復刻版》第一部(畫稿本的第九卷)和《康熙南巡圖畫稿畫譜》。《康熙南巡圖畫稿本第九卷照片》的藍本的稿本沒有存世記錄,這本書的出版,為康熙南巡圖稿本的研究填補了一個重要空白。
2014年,外媒援引波爾多一家拍賣行的消息稱,兩幅罕見的中國17世紀絹本畫作2014年3月8日在波爾多以189萬歐元(1歐元約合8.5元人民幣)拍出。 [11]  據法新社2014年3月8日報道,與阿蘭·布里斯卡迪厄拍賣行接近的人士表示,一幅長2.58米、寬68釐米的畫作起拍價為25萬歐元,拍出117萬歐元。畫作在人物方面尤其顯示出非常細膩的筆法。另一幅經過修復的畫作長3.28米、寬68釐米,起拍價為20萬歐元,拍出72萬歐元。通過電話購得畫作的是一位亞洲人。報道稱,這兩幅畫作是展示康熙南巡一系列圖卷中極罕見的部分。康熙曾下令繪圖來紀念其南巡,清代畫家王翬用數年時間完成了12卷《康熙南巡圖》。其中6卷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兩卷在巴黎的博物館,1卷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卷在加拿大的博物館。還有兩卷被認為已遺失。據報道,在波爾多被拍賣的部分屬於第6卷,該卷曾被一收藏家購得,上世紀30年代為傳給不同的繼承人而被分割。 [4] 

康熙南巡圖作者簡介

王翬 王翬
清代畫廊的鉅作《康熙南巡圖》,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畫家之一王翬。王翬 [12-13]  (1632年-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稱烏目山人、劍門樵客;因畫《南巡圖》稱旨,康熙帝玄燁賜書“山水清暉”四字,所以又稱“清暉老人。” 王出身於風景清幽秀麗的江南常熟一户繪畫世家,從小喜歡繪畫。他早先親得太倉二王”(王時敏王鑑)的指授與 《康熙南巡圖》局部。
他的傳世作品很多,如《千巖萬壑圖》、《溪山:紅樹圖》、《斷崖雲氣圖》、《石泉試茗圖》、《夏木垂蔭圖》以及《唐人詩意圖》等,深得各家的奧秘,具有古樸清麗的特色。因此,王時敏在《西廬畫跋》中稱讚他:“石谷於畫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跡,已悉其精藴,集以大成,聲名驚爆海內。”周亮工在《讀畫錄》裏説他:“仿臨宋元無微不肖,吳下人多倩其作,裝潢為陌,以愚好古者。雖老於鑑別,亦不知為近人筆,餘所見摹古者趙雪江與石谷兩人耳,雪江太拘繩墨,無自得之趣,石谷天資高,年力富,下筆可與古人齊驅,百年以來第一人也。”這些都説明王學習古人的專心與臨摹古人的特長,當時的清初六大畫家之一惲壽平對王,也表示了極度的尊崇和讚美,寫下了“高雲都入王郎卷,亂覆清溪八九峯”,“看君畫石如雲手,落紙精華已百年”。
王翬(1632—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祖上五世均善畫,曾祖王伯臣,善畫花鳥,祖父王載仕,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父親王雲客也善畫山水,畫風秀雅。
王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繪畫,先拜同裏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後得到王鑑、王時敏的提攜和悉心栽培,王翬的畫藝驟進,聲名鵲起。在遊學於王時敏時,王翬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趙令祉、米友仁、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曹知白陳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範圖式,筆墨純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輝,號稱“集宋元之大成”。
王翬的山水畫既師法古人,又師法自然,融會南北諸家之長,創立了所謂南宗筆墨、北宗丘壑新面貌,故王時敏稱“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為一”。在王翬35歲到60歲之間,其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有“合南北為一手” 的獨特風格。時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吳歷惲格齊名,被稱為“四王吳惲”,又稱“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歲的王翬由其畫學弟子、時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駿業推薦,以布衣應詔供奉內廷,繪製《康熙南巡圖》,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獎,被視為畫之正宗。其追隨者甚眾,因他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後人將其稱為“虞山派”,且與王原祁二人有“畫聖”之稱。60歲以後,由於求畫者甚多,王翬的作品多為應酬之作,難免粗製濫造,還出現了不少代筆畫。又由於其技法純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筆往往帶有習氣,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動清新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