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汝言

(元末明初畫家)

鎖定
陳汝言(1331-1371年),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字惟允,號秋水,先世系本蜀閬州(今四川閬中市)人,後居江西南康,父陳徵流寓吳中,遂為吳縣人。 [5]  能詩,擅山水,兼工人物。與兄陳汝秩(字惟寅)齊名,時人呼為大髯小髯。
陳汝言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近宗趙孟頫王蒙,行筆清潤,構圖嚴謹,意境幽深。與王蒙契厚,傳説王蒙在泰安時,曾面泰山作畫,隨興所至,不時加筆,一幅圖畫了三年。陳汝言正巧來訪,時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挾粉筆彈在畫上,將圖改作雪景。王蒙叫絕,以為神奇,遂改題為《岱宗密雪圖》。 [4] 
中文名
陳汝言
別    名
字惟允,號秋水
出生日期
1331年
逝世日期
1371年
職    業
元末明初畫家、詩人
出生地
臨江清江

陳汝言藝術門類

陳汝言的藝術門類主要是書畫。 [3] 

陳汝言生平經歷

陳汝言風流倜儻,有謀略,張士誠據蘇州嘗參與軍事,明洪武初官濟南經歷,後受胡惟庸案所累被殺,臨刑猶從容染翰,人謂之畫解。
活動於元末明初的動亂時期,為人矜伉,傭儻知兵,元末曾為張士誠參謀;明洪武初,官濟南經歷,後坐事被殺,臨刑猶從容作畫。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標點排印本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甲前集第41頁。 [4] 
又據《國朝獻徵錄》卷二十二收錄有楊榮《故翰林檢討致仕陳君繼墓誌銘》中載陳繼生於“洪武庚戌十一月丙戌”“明年八月,父卒”,則知陳汝言卒於洪武四年(辛亥),即1371年。 [4] 

陳汝言作品集

陳汝言畫作
陳汝言畫作(5張)
陳汝言有《荊溪圖》《百丈泉圖》《仙山圖》《羅浮山樵圖》《雪景山水》《密山柴門》等作品傳世。《荊溪圖》軸,絹本,墨筆,縱129釐米,橫52.7釐米,上有倪瓚長記和周砥、鄭元佑、虞堪、王蒙、張經、王光大、陳植、張田、荊南樵人、陸大本、張監等詩題;至正二十年(1360)作《百丈泉圖》軸,紙本,墨筆,縱115.2釐米,橫46.7釐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左上有小字自題:“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廬山陳汝言寫”,上有張經、趙質等5人詩題。《荊溪圖》《百丈泉圖》均圖錄於《故宮書畫集》。著有《秋水軒稿》。

陳汝言作品賞析

【名稱】元 陳汝言 仙山圖
【年代】元代
【簡介】絹本,設色,縱33釐米,橫102.9釐米。
該圖右上角有倪瓚題寫的字樣:“仙山圖,陳君作也,所畫秀潤清遠,深得趙榮祿筆意。……辛亥十二月二日,倪瓚題。”由此可知,陳汝言的這幅畫作與於明洪武四年辛亥(1374)。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眼望去,那水、那山、那松、那樓在統一協調的淡綠調子裏,或嫵媚變幻、或變形誇張,均有一種自在悠然的氣勢。富有裝飾意味的畫面,呈現着疏朗、清遠的氣韻,給人以秀潤、清爽之感,使觀者不由自主地隨着畫中之人走進這可遊可居的美妙仙境。此圖繪仙山、樓閣、古松,從造型及用筆用墨乃至用色均與趙孟頫的《幼輿丘壑圖》相似。畫中對羣山造型的描繪,沒有用習常的以皴為主的表現手法,而先是用簡練、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山的形式、結構、走向,不着皴筆,後又填以顏色。這單純簡約的處理,賦予仙山之靈氣。對樹的造型設計也別有用心,其體態古拙、變形誇張,用線細潤;叢樹的主幹也採用了空勾填色法,松枝開張如傘狀,可見作者有意追求一種較強的裝飾趣味。這使松樹的形象在與羣山互為映襯的對比中呈現出優雅的姿態。畫中還有瀑布、流水、小橋,左右兩邊鄰水的岸上也有人物在活動。最有趣的是右邊的那組人物場景,只見叢林間的空地上,有一童子伸開雙臂似在跳舞,引得對面兩隻仙鶴也展翅起舞;旁邊一高士斜卧於地,好似在悠閒地欣賞着眼前的美景。全圖追求晉唐人的古法,顯示出對趙孟頫“作畫貴有古意”之主張的崇尚。諸多細膩地刻畫、精心地設計,均體現出陳汝言對仙山佳境的嚮往,這也許就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家園。 [1] 
仙山樓閣圖
【名稱】元 陳汝言 百丈泉圖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墨筆,縱115.2釐米,橫46.7釐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百丈泉圖(1360年) 百丈泉圖(1360年)
該圖左上有小字自題:“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廬山陳汝言寫”。圖繪羣山層疊,一峯高聳,兩山之接合處有山泉從高處噴湧而下。坡岸上樹木林立,枝葉茂密,有茅屋、樓閣錯落其間。山谷中村落隱現。溪水瀠洄,匯成大河,遠處對岸,峯巒猶現。山勢圓勻,作長披麻皴,是董、巨法,但時斷時續,卻有些王蒙的解索皴的意味。碎石堆疊,形似“礬頭”,近樹枝幹挺直,粗筆點葉,略依循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及巨然《層巖叢樹圖》的衣缽。其時已是元末,山水畫總的在趨向簡率、寫意。如陸廣、趙原、方從義等畫家,無論構圖、筆墨,都漸現簡練、率意,而王蒙雖然構圖上依然繁、密,但在筆意上日益蒼莽、抽象。陳汝言則用筆雖見粗闊,但勾、皴依然縝密、清潤,可以看出王蒙對他的影響。 [2] 
陳汝言-寒林歸帆圖 陳汝言-寒林歸帆圖
【名稱】元 陳汝言 寒林歸帆圖
【年代】元代
【簡介】絹本,水墨,縱151釐米,橫47釐米。
縱觀《寒林歸帆圖》,一改宋代前輩大師的濃筆重墨的手法,在構圖上借鑑元代大師倪讚的構圖方式,一幅天水分三段,近中遠景通過留白的手法分隔開來,筆不着墨,盡顯水波飄渺。“平遠、高遠、深遠”在《寒林歸帆》中,空間拉伸極致,煙波浩渺,空山遙遠展示的淋漓盡致。展示了元代文人畫對畫面表現出的思想意境的追求與自我內心世界的深入探究。

陳汝言人物關係

孫子:陳寬。
兒子:陳繼。 [3] 

陳汝言人物評價

明張雨《靜居集》卷一《題陳惟允臨刑所畫》為之賦詩道: “若人悟縣解,委蜕順天刑。慷慨赴東市,一日為幹齡。”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