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安門

(北京皇城正門、北京市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天安門(Tian'anmen),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啓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市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1]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裏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 
中文名
天安門
外文名
Tian’anmen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長安街(天安門和正陽門之間)
氣候條件
北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5:00-22:00 [16] 
佔地面積
4800 m²
著名景點
金水橋
著名景點
城樓
天安門廣場等
文物級別
國家級
文物批次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編號
30號
始建時間
1417年(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
作    者
蒯祥(明代)
別    名
承天門

天安門歷史沿革

天安門元朝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和清八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築,但最早對建築天安門有間接影響的是元朝。
蒙古至元四年、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興建元大都。元大都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現在的午門一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曾有一個“T”形的半封閉式宮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就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天安門。 [29] 

天安門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元大都在被攻破後被更名為“北平”。當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後來,燕王朱棣稱帝,並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時的行都。 [30] 
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採木,燒造磚瓦,並徵調各地工匠、軍士和民工,開始營造北京城的籌備工程。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規模營建北京城的工程正式開始,蒯祥被明朝選入京師, [30]  成為天安門的主要設計者。 [32]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北京最早的天安門。其形狀與後來的天安門大致相仿,但其規模較小,只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釘。 [30] 
明天順元年(1457年),遭雷擊毀於火。 [19]  [31]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此次重建後的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承天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是當時北京城裏最大、最高的一座門樓。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門的形制。 [4]  [19]  [31]  [33]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進京燒掉北京城九門城樓,承天門上半部蕩然無存,只剩下五個門洞。 [34]  [39] 

天安門清朝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決定定都北京後,立即着手對北京宮室進行了修復。由於進京不久,清朝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於是,清朝除採用其他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 [34]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下令在承天門原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按明時承天門原貌重修城樓,將“承天門”更改成了“天安門”,但天安門上懸掛的木質匾額是“天安之門”,以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5]  [31]  [34]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規模修繕與擴建天安門,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在天安門城樓基座周圍增建了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了蓮花寶瓶等圖案。 [34]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 [35-36] 
1906年的天安門 1906年的天安門

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為迎接開國大典,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一致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 [40]  北平市政部門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整修。 [6]  [39]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41] 
開國大典的天安門 開國大典的天安門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 [6]  同年6月,開始進行整理。 [36]  主要對破損的門窗和個別已經腐朽的梁木進行了更換,屋頂梁橋和天花藻井的彩繪重新進行了彩畫,取出了城樓西木樑上三顆未爆炸的八國聯軍炮彈。城樓大殿屋頂增設了1318個勾邊燈,並在城樓兩側各建廁所一棟,在西北角城台入口處加設電梯一部。 [6]  [36] 
1956年, 對天安門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脱樣的角梁進行了翻修,接長了城台欄杆扶手。為確保天安門的絕對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關部門在對天安門城樓進行防雷工程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在頂部四周安裝了避雷設施。
1966年4月,邢台發生地震後,政府組織力量對天安門城樓內的五架樑、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樑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 [6]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五一”前,天安門進行大規模修建。天安門城樓為木質結構,許多部位已出現問題並存有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後天安門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釐米,基本上保持了清順治八年(1651年)建成時的形制,但此次重建時,將黃琉璃滴水和瓦當上的“龍紋”改為“葵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 [6]  [37]  [38] 
1980年,按照9級抗震能力設計要求,對天安門城樓進行了一次大修。 [37] 
1984年,為迎接國慶35週年,對天安門城樓重新油漆彩繪,將城樓大廳內的彩畫改為“龍草和璽”和“團龍天花”彩畫,外檐彩畫將“文化大革命”時期畫的西番蓮改為“金龍和璽”彩畫。 [37]  同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考慮到城樓頂上彩燈、廣播新聞、電影等電器線路較多的原因,將彩燈電纜線單取線路,引出大頂部位並安裝了避雷器。 [6] 
1988年1月1日,對公眾開放。 [5]  [22] 
1991年,天安門城樓上裝置了238組立面泛光照明設備。
1992年,為迎接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又在城樓上安裝了14道光芒四射燈。
199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週年,對天安門及兩側紅宮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粉刷,新式大紅燈籠取代了舊燈籠,更換了城樓地毯和大廳內壁畫,廳內的紅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進行了油飾。 [6]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週年展開修繕。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樑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 [6] 
2011年國慶節前,天安門進行每年例行圍擋施工,通過施工,工人檢查天安門城樓主體部分是否有開裂、漏水等情況,然後進行修補。此外對天安門城樓、東西紅牆等進行外牆粉刷。 [6] 
2012年,為迎接國慶節和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天安門城樓紅牆被重新粉刷。 [6]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對天安門城樓實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壟維護保養工程”施工。院內地面進行鋪裝改造,解決地面防滑和破損問題。 [6] 
2018年6月12日,天安門城樓及城台修繕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18年6月15日正式開工。預計2019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5月底全部完工。 [7] 
2023年6月13日,天安門城樓恢復對外開放,須提前一日通過進行實名制預約。 [18] 
天安門夜景 天安門夜景

天安門建築格局

天安門結構形制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 [2]  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8] 
城樓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 [4]  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鬥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釐米的紅漆木柱,承受着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着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着螭吻、仙人、走獸。 [3] 
下層是高13米的硃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着蓮花寶瓶圖案。
城台
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兩幅大型標語。 [9] 
天安門全景圖

天安門城門特徵

天安門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懸掛的毛澤東畫像造型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8] 
毛主席第一幅畫像 毛主席第一幅畫像
毛主席第二幅畫像 毛主席第二幅畫像
毛主席第一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2月12日,慶祝北平解放大會,主筆:董希文
毛主席第二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7月7日,紀念“七七”抗戰12週年大會,主筆:董希文。
毛主席第三幅畫像 毛主席第三幅畫像
毛主席第四幅畫像 毛主席第四幅畫像
毛主席第三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主筆:周令釗
毛主席第四幅畫像懸掛時間: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主筆:辛莽
毛主席第五幅畫像 毛主席第五幅畫像
毛主席第六幅畫像 毛主席第六幅畫像
毛主席第五幅畫像懸掛時間: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主筆:辛莽
毛主席第六幅畫像懸掛時間: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主筆:張振仕
毛主席第七幅畫像 毛主席第七幅畫像
毛主席第八幅畫像 毛主席第八幅畫像
毛主席第七幅畫像懸掛時間: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筆:張振仕
毛主席第八幅畫像懸掛時間:1967年10月1日,主筆:王國棟
參考資料: [42-52] 

天安門建築特色

天安門皇權象徵

據《大清會典》載:“門五闕、重樓九楹、雕扉三十六。”天安門城樓大殿坐北朝南,東西面闊9間,南北進深5間。取“九、五”之數,隱含帝王之尊,象徵皇權至高無上。“九、五”來自《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中國古代認為,“九”是陽數之最,“五”為陰數之尊,“九五”象徵帝王之位。因此“九五之尊”是指帝王的威嚴。“雕扉三十六”是指每間屋子有4扇紅色的油飾菱花格窗,單面共計36扇門窗。由此可見,天安門城樓從造型、裝飾和氣勢上都充分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53] 

天安門屋頂等級

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式極富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在屋頂上。根據建築等級的高低和使用性質不同,建築物屋頂造型也截然不同。最尊貴的是廡殿頂,由四大坡交成五脊,故亦稱“四阿頂”“五脊殿”,故宮的太和殿、午門城樓就是這種屋頂。其次是歇山頂。此外,還有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等多種形式。歇山頂也叫“九脊殿”,分為單檐、重檐兩種,雖然較廡殿頂低一個等級,但仍然是宮殿建築中較高等級的屋頂樣式。 [53] 

天安門屋檐設計

城樓大殿頂上覆蓋的是封建時代品級最高的金黃色琉璃瓦屋檐,四角緩緩上翹,形成漂亮的凹線形曲線,使巨大沉重的屋頂顯得輕盈飄逸、肅穆尊貴。殿頂的斜面設計成凹形曲線,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視覺上的美觀效果,還有其實用價值。下雨時,雨水流經凹形曲線時,水流加速,能夠滴落到距離牆基較遠的地方,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房基的乾燥,延長建築物的使用壽命。同時,屋檐高高翹起,必然增加了陽光照射的面積,既能給殿內提供足夠的光線,又能使大殿的外形更為美觀。 [53] 

天安門裝飾

在殿頂的正脊、垂脊和戧脊上裝飾着大小不一、神態各異、生動有趣的龍吻和仙人走獸,使天安門城樓顯得格外華麗、典雅與神秘。 [53] 

天安門建築材料

天安門城樓使用的材料,在質量上要求極為嚴格。據資料記載,“凡樑柱必用楠木”。明清營造天安門時,其朱漆木柱、梁枋、斗拱、木架等所用木料,大部分取上等的珍貴楠木 [53] 

天安門龍紋圖案

天安門城樓大殿採用的是“金龍和璽”圖案。整組圖案以各種姿態的龍為主要內容。枋心是二龍戲珠。找頭中青地畫的是升龍(龍頭向上),綠地畫的是降龍(龍頭向下),盒子中間畫的是坐龍,並襯以雲氣、火焰等圖案,具有強烈的神威氣氛。城樓上一共繪製了932條龍紋,主要為引龍、雲龍、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姿態。 [53] 
龍紋 龍紋

天安門彩畫

  • 綜述
和璽彩繪
和璽彩繪(2張)
和璽彩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中一種特有的裝飾藝術,也是彩繪形式中最為高級、最為尊貴的佳作,主要用於宮殿、壇廟等大型建築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個部位用“∑”狀線條分開,主要線條全部瀝粉貼金,金線一側襯白粉和加暈。用青、綠、紅三種底色襯托金色,看起來非常華貴。天安門城樓上的“和璽彩繪”主要分為:“金龍和璽”“龍風和璽”“龍草和璽”三種。 [53] 
  • 歷史狀態
在天安門的歷史中,彩畫藝術題材可被劃分為以下五個歷史狀態:
時間
名稱
彩畫類別
盒子
明間枋心/明間藻頭
次間枋心/次間藻頭
柱頭
1417—1457年
承天門
明式點金彩畫(旋花與如意雲紋)
1465—1557年
1558—1664年
1651—1911年
天安門
寶珠吉祥草(內檐)
龍草和璽
正面龍
二龍戲珠、寶珠吉祥草
寶珠吉祥草、降龍
升龍
1912—1969年
1970—1984年
西番蓮和璽
纏枝西番蓮
纏枝西番蓮、寶珠吉祥草
寶珠吉祥草、纏枝西番蓮
西番蓮
1984至今
龍和璽
正面龍
二龍戲珠、降龍
二龍戲珠、升龍
正面龍
歷經上述歷史狀態的天安門彩畫藝術,主要包括明式點金類彩畫、滿漢鳳格融合的寶珠吉祥草彩畫,以及清式和璽彩畫三種類型。同一歷史建築遺產上的彩畫跨越五個歷史狀態,這在目前已知的中國歷史建築遺產中絕無僅有,足以構成其唯一性。 [27] 
金龍和璽 金龍和璽

天安門文物遺存

天安門金絲楠木盒

天安門城樓除底座是磚混結構外,整個城樓為木結構。60年代重建隊伍在天安門最高的脊瓦處數脊瓦數時,意外的發現中間黃色的琉璃脊瓦中藏着一塊金絲楠木盒,該琉璃瓦厚60釐米、寬80釐米,工人們砸碎後露出一個30釐米見方的木盒,上面清晰地顯露出一對精美的二龍戲珠雕刻圖案。工人們用撬棍戳破後,木盒鬆了。木盒內藏有塊拇指大的紅寶石、硃砂。此外還有五彩糧:黃豆、高粱、黑豆、穀子和玉米等物品,有的物品已分辨不清,金絲楠木盒裏的所有東西后來全部上交國庫。 [10] 

天安門炮彈

天安門城樓炮彈在拆除西山牆時,一名工人取出一發直徑9.5釐米、高約45釐米的完整炮彈,指揮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門連同周圍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後來在拆除中又先後起出6發規格相同的炮彈,這7發炮彈始終是個謎。

天安門歷史文化

天安門名稱釋義

承天門寓有“承天啓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5]  [31]  [34]  [54] 

天安門匾額

資料記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懸掛的是“承天之門”的匾額。相傳,當年李自成攻進北京時,曾率精兵經長安右門來到承天門下,面對森嚴高大的皇城大門,他彎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門”匾額,以此表示對明王朝的藐視。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後改稱天安門,城樓重檐之間懸掛的是“天安之門”的匾額。木匾寬2.6米,高3米。在此後的歲月裏,匾額的文字和字體都曾有過幾次變化,最後定格為“天安門”。
新中國成立後,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天安門”匾額,在1950年9月30日新中國成立1週年前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在清代,天安門匾額上刻有“滿、漢、蒙”3種文字,按滿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3種文字改為了“滿、漢”2種文字。漢文改成楷書字體的“天安門”3個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了1倍。辛亥革命後,天安門和故宮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上的文字又從“滿、漢”2種文字改為“漢文”1種文字。這種“3、2、1”的變化,在匾額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為固定“天安門”3個字,“安”字放在了匾額的中間位置上,木匾的中心位置上留有當時釘鑿過的釘眼,顯然是為固定銅製的“天安門”所形成的。 [55] 

天安門神話傳説

  • “仙人騎雞”傳説
屋檐角最前方的仙人騎雞 屋檐角最前方的仙人騎雞
有一種説法是,“仙人騎雞”中的仙人指的是姜子牙的妻弟,他想通過與姜子牙的親戚關係攀附權貴,以求高升,卻被姜子牙看出。姜子牙深知他才能有限,告訴他官位已經升至頂處,若再升就會摔下來。古人根據這個傳説,把姜子牙妻弟的小像放在檐角的最前端,寓意着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説法是,戰國時,齊宣王之子齊滑王即位後,野心膨脹、驕縱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內外樹敵,終於引來五國聯合討伐。他在外逃路上被一條大河擋住去路,走投無路之際,忽然有一隻鳳凰飛到他跟前。齊上王飛身跨上鳳凰背,騎着它渡過大河,絕處逢生。因而,“騎鳳仙人”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56] 

天安門重大活動

天安門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當天下午二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三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佈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員就位。在羣眾的歡呼聲中,毛澤東用他那帶着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隨即,毛澤東向全世界宣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公告,接着舉行盛大閲兵式
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 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

天安門天安門升旗儀式

天安門升旗儀式是北京市旅遊委指定旅遊項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親自按下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90年10月1日這一天,《國旗法》頒佈,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莊嚴隆重。從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門國旗護衞隊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務改成每月1日進行大升旗,36名國旗護衞隊員和62名武警軍樂團隊員和以往大升旗一樣,現場演奏三遍國歌。升旗時間視具體日出時間而定,一般為5:00~7:00。 [11] 
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 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

天安門接見紅衞兵

1966年8月,紅衞兵運動風靡全國。隨後,全國紅衞兵開始大串聯,並逐步集中到首都北京。這樣,從1966年8月到11月,毛澤東主席共八次、分十批接見了紅衞兵和羣眾,總人數約1100萬。 [12] 
①在1966年8月18日上午7時半,組織了80萬紅衞兵和羣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羣眾大會”。大會結束後,紅衞兵和羣眾隊伍開始通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檢閲。
②8月31日下午5時,組織了70萬人,主要是外地來京串聯的紅衞兵。
③9月15日下午5時,組織了80萬紅衞兵,其中有300名紅衞兵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接受毛澤東主席的直接接見。
④10月1日,與國慶17週年慶典結合在一起。這次組織了110萬紅衞兵和羣眾參加。有3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工農兵代表、少數民族代表和紅衞兵代表,分批登上天安門城樓,站在毛澤東主席身旁參加節日慶典。 [12] 
⑤10月18日中午12時50分開始。這次接見是以羣眾夾道的形式進行。接見了150萬名紅衞兵,全程約50裏。
⑥於11月3日上午10時10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⑦因人數多,分兩批進行。第一批接見在11月10日上午10時,接見地點在天安門。第二批接見在次日,以羣眾夾道的形式進行。
⑧分兩批、三處地點進行。第一批接見在11月25日上午11時半,組織了70萬紅衞兵,在天安門舉行羣眾遊行。毛澤東主席等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閲,下午3時半結束。第二批接見在11月26日,分兩處以羣眾夾道的形式進行。下午5時結束。 [12] 
1966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1966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天安門歷次大閲兵

時間
人數
參閲部隊
閲兵首長
閲兵指揮
1949.10.01
19248
空中梯隊因同時擔負空中警戒任務,攜彈飛行
1950.10.01
24209
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次國慶閲兵
朱德
聶榮臻
1951.10.01
13348
噴氣式飛機、民兵方隊
朱德
聶榮臻
1952.10.01
11300
公安部隊
朱德
聶榮臻
1953.10.01
10038
朱德
1954.10.01
10384
傘兵首亮相,騎兵最後一次受閲
1955.10.01
10344
實行軍銜制後第一次閲兵
彭德懷
楊成武
1956.10.01
11929
國產“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初次公開亮相
彭德懷
楊成武
1957.10.01
7064
國產的伊爾-28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首次受閲
彭德懷
楊成武
1958.10.01
7856
士兵船形帽最後一次出現於國慶閲兵式
彭德懷
楊成武
1959.10.01
11018
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受閲裝備絕大部分已實現了國產化
楊勇
1984.10.01
10370
戰略導彈部隊、武警部隊和女兵首次受閲
1999.10.01
11000
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特警和預備役部隊
2009.10.01
8000
三軍女兵、後勤裝備、女飛行員部隊、東31甲核導彈、垂直髮射導彈、陸射巡航導彈、空警-2000、空警-200殲-10、無人機、特種兵
房峯輝
2015.09.03
12000
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直屬單位,共編50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1個,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2個、裝備方隊27個、空中梯隊10個,受閲約1.2萬人,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
2019.10.01
15000 [13] 
閲兵共計59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5個:領導指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院校科研、文職人員、武警部隊、女兵、預備役、民兵、維和部隊;裝備方隊32個,分為陸上作戰、海上作戰、防空反導、信息作戰、無人作戰、後裝保障、戰略打擊7個模塊;空中梯隊12個,分為空中護旗、預警指揮機、海上巡邏機、運輸機、支援保障機、轟炸機、加受油機、艦載機、殲擊機、陸航突擊、教練機等;受閲官兵約1.5萬人,各型飛機160餘架、裝備580台套。 [13-14] 
2019年國慶70週年閲兵 2019年國慶70週年閲兵

天安門價值意義

天安門歷史地位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舉行重大典儀的地方,天安門最隆重的典儀是“金鳳頒詔”。凡遇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慶典,都需在此舉行頒詔儀式。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徵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殿試公佈“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5]  [21] 

天安門建築價值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佈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天安門國家象徵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它莊嚴肅穆的形象是中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28]  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15] 

天安門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 
2021年3月27日,天安門被北京市文物局確定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17] 

天安門旅遊信息

天安門地理位置

天安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中軸線和長安街的交匯點, [23-24]  東城區西城區兩個區的分界點,面臨長安街。 [20] 

天安門門票價格

成人票15元,大學生優惠票5元。
18週歲(不含)以下、60週歲(含)以上游客(含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憑有效證件預約後免費參觀;現役及離退休軍人、消防救援人員、殘疾人預約後持有效證件原件免費參觀;未滿14週歲少年兒童預約參觀需有成年人陪同,陪同人也需預約購票。 [26] 

天安門參觀時間

4月1日至10月31日,8:30—17:00,16:30停止檢票,17:00清場完畢;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8:30—16:30,16:00停止檢票,16:30清場完畢。除法定節假日外,逢星期一全天停止參觀。天安門至午門實行單向參觀,無法迴流。 [26] 

天安門交通路線

①乘北京地鐵1號線,1、2、52、82、120路公共汽車天安門東站下車。
②乘北京地鐵2號線,8、20、22、59、66、67、82、93、137、599、332、622、BRT1路等公共汽車前門站下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