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額枋

鎖定
額枋也叫檐坊,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柱子上端聯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築中可以看到此種結構,多置於柱頂;隋、以後移到柱間,到宋代始稱為“闌額”。有些額枋是上下兩層疊重疊的,在上的稱為大額枋,在下的稱為小額枋。大額枋和小額枋之間夾墊板,稱為由額墊板
中文名
額枋
拼    音
é fāng
外文名
architrave
又    稱
檐坊

額枋簡介

也叫檐坊,宋代之前稱為“闌額”。宋代之後額枋在轉角處出頭,明清做法是將出頭額枋雕刻並彩繪,稱為霸王拳。額枋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檐柱與檐柱之間的聯繫構件。額枋的主要作用是承託上部頭拱。額枋由於處於建築物的顯要部位,是視覺感受到的重要對象,因此,一般都把它作為裝飾的突出部件,常常用施彩雕塑進行裝飾。 [1] 

額枋牌樓的額枋

牌樓的額枋實際就是大梁。而在古典房屋建築中連接柱間的縱向構架稱梁,連接柱間的橫向構架稱桁或枋。沒有縱向構架的牌樓,這大梁只能稱為額枋了。
木牌樓柱間的額枋一般的分為兩層,上層稱大額枋下層稱小額枋。四柱三間的牌樓,中間稱明間,兩側稱次間。六柱五間的牌樓端頭兩側稱梢間。傳統木牌樓梁枋間的連接都用穿插式的榫卯結構。明間大額枋的長度超出明柱,故稱龍門枋。
官式木牌樓的額枋之上都有平板枋,也有些牌樓沒有平板枋,斗拱直接落在額枋上。也有的牌樓額枋用材較小且用通天柱。與沖天柱不同的是通天柱不衝過脊,柱頭上不用大坐鬥而是直接通到脊檁處。 [2] 

額枋柱頭上的額枋

額枋,顧名思義是位於額部的木枋。也就是連貫兩柱柱頭的橫木。它的作用就好像是一個板凳的四條腿,要用一些木枋拉在一起,然後才能夠在上面安裝板凳面一樣。柱子也是一樣,因為柱子的下端是立在地上的,彼此之間並沒有聯繫,如果不在柱頭部位有一些拉結的枋子,柱子就會出現傾覆。而當在每兩個柱子的柱頭部位拉起了一根枋子之後,這些橫枋與立柱就會形成一個基本的框架,這為進一步支撐上面厚重的屋頂,並形成室內空敞的空間,奠定了一個基礎。
清代建築在柱頭位置一般只有一層額枋。但是,大型殿堂的柱頭部分卻用了上下兩層額枋,位於上面一層的是大額枋,在下面一層是小額枋,在大小額枋之間,還有一個立置的板,被稱做是由額墊板。大額枋的上皮與柱頭平,在大額枋與柱頭之上還有道稍窄的枋子,稱為平板枋。祈年殿下檐柱頭之間的結構就是由大額枋、小額枋、由額墊板和平板枋組成的。
一般重檐建築的上檐柱子之間,也會同樣設置一些額枋,其名稱也有一些變化,上檐柱的大額枋,被稱為上額枋,小額枋因為要承擔下檐椽子尾部的承託作用,故稱為承椽枋。在上額枋與承椽枋之間也有一個立置的枋子,是用來貼附下檐屋面的博脊的,故稱為博脊枋。因為博脊是比較高的,還有一定的重量,所以與下檐相應位置上的由額墊板相比,上檐的博脊枋就比較高,而且也比較厚。上額枋的上皮與金柱柱頭平,其上也有一道平板枋。 [3] 
參考資料
  • 1.    王定金主編.審美大辭典.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12:221
  • 2.    韓昌凱著.華表·牌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01:123
  • 3.    王貴祥著.北京天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0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