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綵棚

鎖定
綵棚。舊時,莆仙戲演出無論日場夜場,都是四齣戲,即三個摺子戲,一個戲本,俗稱一場三折。 [1] 
中文名
綵棚
拼    音
cǎi pénɡ
詞    義
裝飾的棚子
詞    性
名詞

綵棚社戲習俗

綵棚。舊時,莆仙戲演出無論日場夜場,都是四齣戲,即三個摺子戲,一個戲本,俗稱一場三折。 [1] 

綵棚表演形式

戲開始時,必先演綵棚,由鼓手擊鼓三通,吹嗩吶“知達”二下,司砂鑼的“扁扁”敲二下,名曰報鼓,作為預備演出的通知。當戲班一切準備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鑼鼓三通,俗稱“三鑼鼓”。在三鑼鼓中結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孃家》(亦名撲燈蛾),唱詞不用方言,而近官腔。曲詞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對台戲文武棚時,為了顯示本領,才唱完九段。繼而後台齊念四句大白:
綵棚 綵棚
盛世江南景,春風晝錦堂。
一枝紅芍藥,開出滿堂紅。
每念一句,打鑼鼓一通;綵棚畢,接着吹打一段沒詞曲的上下詞,曲文只有羅哩連三字反覆吹唱。據説這是宋人的遺曲,也有人説這是戲神田公元帥的咒語。唱畢,後台齊喊發彩二字,一個三綹黑鬚的文老生出場,相傳此人物是唐明皇。他對觀眾拱手作揖,唸了四句定場詩:
一篇翰林黃卷,多少禮部文章;
琴彈陽春白雪,引動公侯將相。
念畢下場。舊時莆仙戲班演綵棚,主要是為驅鬼邪、保戲班和鄉村平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