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莆仙戲

鎖定
莆仙戲(舊稱“興化雜劇”“興化戲” [28]  ),福建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現存古老劇種之一。 [18] 
莆仙戲,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 [19] 現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18]  莆仙戲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莆仙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3。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莆田市藝術研究所獲得“莆仙戲”保護單位資格。 [2] 
中文名
莆仙戲 [21]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3
申報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流行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 [20] 

莆仙戲歷史淵源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因宋代莆田設置興化軍,元代設興化路,明、清時設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莆仙戲。 [29] 
南宋時期,在宋雜劇的影響下,福建莆田、仙遊一帶出現了將歌舞唸白綜合起來搬演故事的興化雜劇。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
明清時期,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卷八《風篇》中記載了莆仙戲使用的特殊樂器笛管:“以葭蘆為之。莆中謂之蘆笛。然亦莆中多此,豈餘所見未廣耶?”演員的冠飾也很有特色:“弁如幀,但當耳有兩手抹耳。餘少時於戲場見之,猶有吉祥之意。”長樂人謝肇涮在《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記日:“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閩音。”這些詩詞都表明了莆仙戲在明清時期的繁榮。 [3] 
清末,京劇與閩劇的傳人對莆仙戲產生了很大影響。莆仙戲不但扮演了《伐子都》《挑滑車》等武戲,還排演了一批像《林則徐禁煙》《紅頂掃馬路這樣的時裝》新戲。行當角色在最初僅有生、旦、靚妝即淨、末、醜、貼的基礎上.增加了副生、四旦、副靚妝、五旦角色。莆仙、仙遊兩縣共有150餘個莆仙戲班,可謂是演者芸芸,觀者眾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莆仙戲成立了專業劇團,陸續改編上演了《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傳統劇目。 [3] 
1954年,興化戲正式改稱莆仙戲。莆仙戲大部分戲班還保持宋代做場的“鑼、鼓、吹”傳統,樂隊只有司鑼、司鼓、司吹三人。 [3] 
截至1961年止,計徵集、收購莆仙戲傳統劇目五千多個,演出手抄本八千多冊。 [29] 
1963年後所有莆仙戲傳統劇目遭到禁演,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後,莆仙兩縣長期徵集、收購的五千多個劇目資料,八千多冊演出手抄本全部被造反派送進造紙廠化漿。所幸的是省文化廳戲劇研究所曾撥專款僱人依樣重抄複製,事前收藏省文化廳戲劇研究所資料室,使珍貴的莆仙戲文化遺產得以保存。 [29] 
1985年莆仙戲《甘露寺》劇照 1985年莆仙戲《甘露寺》劇照 [21]
20世紀80年代,中國福建湧現了鄭懷興周長賦王順鎮、姚清水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劇作家羣。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劇目,特別是新編歷史劇,在福建乃至全中國都獨樹一幟,被專家稱為閩派戲劇。 [4] 

莆仙戲代表劇目

1981年莆仙戲《狀元與乞丐》劇照 1981年莆仙戲《狀元與乞丐》劇照 [21]
莆仙戲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截止到2012年,莆仙戲現存的劇目有5000多出,包括《琴挑》《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 [19]  《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高文舉》 [30]  《千里送京娘》《百花亭》 [31]  《朱文》《劉文龍》《郭華》《王十朋》《劉知遠》等。 [5] 

莆仙戲社會影響

莆仙戲重要演出

2011年
2011年11月29日-12月4日,福建仙遊鯉聲劇團應邀赴法國參加第五屆巴黎中國戲劇節活動。 [24] 
2013年
2013年,新編莆仙戲《江梅妃》參加省第25屆戲劇會演。 [14] 
2013年10月22日,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辦的第六屆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在巴黎蒙福爾特劇院上演,戲曲節首日上演由中國福建省鯉聲劇團表演的莆仙戲《目連救母》。 [25] 
2018年
2018年2月27日,莆仙戲劇院受邀赴泉州參加古老劇種“元宵演出周”展演活動 [15] 
2018年7月8日,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莆仙戲《海神媽祖》東南亞巡演首場在新加坡國家戲劇中心劇場拉開帷幕。 [22] 
2018年7月13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莆仙戲《海神媽祖》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精彩上演。 [23] 
2018年12月3日,莆仙戲劇院參加福建第七屆藝術節。 [15] 
2019年
2019年10月2日,莆仙戲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16]  莆仙戲鯉聲劇團受邀參加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 [26] 

莆仙戲榮譽表彰

2009年新編莆仙戲歷史劇《天子與嬌客》參加福建省第24屆戲劇匯演,一舉奪得優秀劇目、劇本、優秀導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優秀表演、演員等7個有分量的獎項。 [13] 
2011年底,仙遊鯉聲劇團帶着《白兔記》驚豔法國,作為“巴黎中國戲曲節”受邀的唯一縣級劇團,獲“最佳傳統劇目獎”。 [17] 
2013年,新編莆仙戲《江梅妃》參加省第25屆戲劇會演,獲得了“優秀劇目獎”。 [14] 
2013年,新編莆仙戲《江梅妃》參加省第25屆戲劇會演,獲得了組織獎。 [14] 
上世紀80年代,莆田市先後有30多個劇目在省級以上會演中獲得頭獎。其中,《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新亭淚》《秋風辭》《鴨子醜小傳》都獲得過全國劇目評比頭獎,《江上行》分別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第七屆藝術節“文華獎”。《團圓之後》《秋風辭》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悲劇,《春草闖堂》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喜劇。一個劇種有3個優秀劇目同時列入全國20大劇目,這在其他劇種裏是不多見的。 [28] 

莆仙戲藝術形態

莆仙戲唱腔

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19] 

莆仙戲樂器

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像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台表演的,鑼鼓經有300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兩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5] 

莆仙戲表演

在莆仙戲的表演體系中,有一些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動作,如牽步蛇、雀鳥跳、掃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還有一些動作遺留着傀儡戲表演的痕跡。 [27] 

莆仙戲行當

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兩生、兩旦、靚妝、末、醜7個角色,俗稱“七子班”。清末增添了老旦一角,故稱為“八仙子弟”。後來逐漸又增添了不少角色,但“靚妝”即“淨”一角至今保留了宋代雜劇的稱謂。
在莆仙戲的行當分類中,旦角有廣義和狹義兩個範疇:廣義上説,旦角指莆仙戲中的一切女性角色,包括正旦、貼旦、老旦等;狹義上説,旦角指正旦,即青衣和閨門旦,通常是劇中的主要角色,例如稱為“七班”的“生、旦、貼生、貼旦、靚妝(淨)、末、醜”中的“旦”就是指正旦,與貼旦分屬兩類。正旦通常扮演的是端莊典雅的正派人物,是中國傳統文化下女性美與德的典範,凝聚着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審視的眼光與價值觀。 [6] 

莆仙戲服飾

莆仙戲的服裝稱為“戲衫”,行頭簡單,只有四簍擔:正簍、副簍、頭頂簍、四簍。其中正簍之一,上蓋凸起似穹,並繪有太極圖。內放戲神田公元帥神龕和五色蟒袍、補袍。莆仙戲穿戴有嚴格規定,依約“穿破不穿錯”的原則。主要服裝有蟒袍、靠、補袍(官衣)瓦衫、女襖、軍背心等。蟒、靠、官衣等用法,和京劇大同小異。
早期莆仙戲衣,較現在窄短,水袖長只有20釐米左右。近代吸收了閩劇、京劇的服飾特點有所靠近。盔頭特點:形制略小,不求華麗,便於拆卸裝合,有些異於其他劇種如狀元冠”,類似“額子”,而腦後上方加束髮冠。金色加簪花者為“文狀元冠”,黑色不加者為“武狀元冠”。“企玲”用於“三國戲”,金色的為“關羽帽”,黑色的為“張飛帽”,白色的為“趙雲帽”。反派公子戴“鴨嘴巾”。壯士俠客用“扎巾”。孫悟空、番兵、李鐵枴用“藤箍員外巾”倒戴,加上面具,掛白髯即扮土地爺。 [7] 

莆仙戲傳承保護

莆仙戲傳承價值

莆仙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紮根於民間土壤之內,積澱着由宋到清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量戲劇藝術因子,傳遞出豐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藝術形態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戲對莆田、仙遊地區的民俗、語言、社會心理、生活習慣、文化藝術等也具有影響。 [1] 

莆仙戲傳承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莆仙戲人才流失嚴重,後繼乏人,傳統的表演藝術瀕臨失傳,臉譜、服飾和音樂聲腔正在被外來劇種和其他藝術形態同化,藝術的獨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戲這一古老的劇種正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急需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扶持和保護。 [1] 

莆仙戲傳承人物

王少媛,女,1965年10月2月生,2009年6月,王少媛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報,項目名稱:莆仙戲。 [8] 
吳鎮勳,男,2017年12月28日,吳鎮勳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報,項目名稱:莆仙戲。 [9] 
朱石鳳,男,1927年11月生,2008年2月15日,朱石鳳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報,項目名稱:莆仙戲。 [10] 
黃寶珍,女,1934年8月生,2008年2月15日,黃寶珍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報,項目名稱:莆仙戲。 [11] 
謝寶燊,男,1934年12生, 2012年12月20日,謝寶燊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報,項目名稱:莆仙戲。 [12] 

莆仙戲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隊擴大,約有十多人,莆仙戲成立了專業劇團,陸續改編上演了《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優秀傳統劇目。
2010年1月8日,20部優秀莆仙戲劇目福建僑鄉莆田市藝術館裏錄製。 [1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莆田市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3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