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瀋陽故宮

(遼寧省瀋陽市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鎖定
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為清朝初期的皇宮。瀋陽故宮始建於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於清崇德元年(1636年)。 [1]  總佔地面積63272平方米,建築面積18968平方米。 [2]  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羣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築羣。 [3] 
清朝遷都北京後,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4]  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 [5]  建築100餘座、500餘間。 [1]  [6]  入關以後,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相繼十次“東巡”時作為駐蹕所在。 [2]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西路則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7] 
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  2017年,瀋陽故宮博物院成功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 [10] 
中文名
瀋陽故宮
外文名
The Imperial Palace of Shenyang
地理位置
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
開放時間
2月11日-2月12日不開放;2月15日 09:00-16:30;4月10日-10月10日週二至週日 08:30-17:30;10月11日-次年4月9日週二至週日 09:00-16:30;每週一閉館
門票價格
50元 [33] 
佔地面積
63272 m² [2] 
所屬年代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8] 
批准單位
國務院、世界遺產委員會
批    號
III-65 [8] 
主要建築
大政殿、十王亭、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
修建時間
天命十年(1625年)
官方電話
024-24843001,024-24843819

瀋陽故宮歷史沿革

瀋陽故宮關外時期

清人繪《盛京宮闕圖》 清人繪《盛京宮闕圖》
瀋陽故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改名盛京。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
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後,城內按八旗劃定居住區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為基準,東側屬正紅、鑲紅旗,北側屬正黃、鑲黃旗,南側屬正藍、鑲藍旗,西側屬正白、鑲白旗,而各旗的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內蓋造。 [11]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登上汗王寶座後,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並未搬到父王的“汗宮”去住,而是着手將自己的“四貝勒府”改建為新的皇宮。而他的舊府邸,就位於故宮中路大清門至清寧宮這一區域。 [11]  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
經過幾年的增飾擴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稱為“大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原來的王府升級為名副其實的帝王之家,成為瀋陽故宮的核心區域。 [11]  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瀋陽故宮入關之後

順治元年(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蹟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
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蹟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
乾隆時期修建的文溯閣 乾隆時期修建的文溯閣
乾隆帝在位時期,繼承康熙皇帝開創的東巡謁陵的禮制,根據需要對皇宮加以增修擴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始,歷經兩年除對原有宮殿附屬建築重加改修,使之整齊之外,並在原有宮殿兩側增建供皇帝東巡時在宮內駐蹕使用的行宮。 [12]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在瀋陽故宮大東門東修建了盛京太廟 [12]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閣用於收藏剛修成不久的《四庫全書》,這次增建不僅包括一座藏書樓,還有戲台等十幾座建築,共計一百多間,組成了與大政殿、崇政殿並列的瀋陽故宮西路建築羣。至此除了日常修繕和小規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宮的主要營建全部結束。 [12]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瀋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避暑山莊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13]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東巡後,清朝皇帝就再也沒有來盛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軍隊大舉進佔東北,盤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宮在俄軍的控制下,成為俄軍的操練場。不久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此舉行“奉天大決戰”,獲勝日軍進入瀋陽,日軍隨軍記者進入皇宮,將一些清宮秘藏的書籍檔案拍照帶走。 [12] 

瀋陽故宮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瀋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民國三年(1914年),瀋陽故宮的11萬餘件藏品被遷往北平古物陳列所。 [14] 
大清門舊照 大清門舊照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重新頒佈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瀋陽故宮。
民國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經奉天省議會決定,在瀋陽故宮設立“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 [12]  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中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瀋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瀋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
民國十八年(1929年)4月,東三省博物館經兩年多籌辦正式對公眾開放。 [12]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博物館改稱“奉天故宮博物館”。 [1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瀋陽故宮部分藏品又隨故宮文物南遷,輾轉數地,後遷至南京。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該館被關閉,故宮歸屬偽“奉天陵廟承辦事宜處”管理。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結束後,地方政府在故宮內設立“遼寧省民眾教育館”。 [1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瀋陽解放後,東北人民政府成立“瀋陽故宮陳列所”。 [35]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從南京被遷往台灣。如今,原藏於瀋陽故宮的文物分散在國內多家博物館保存。 [14] 

瀋陽故宮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正式改稱“瀋陽故宮博物館”,確定為清代歷史、藝術性質博物館。 [12]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1981年,正式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9] 
2014年9月11日,“瀋陽清前史研究中心”、“清前史研究文化基地”在瀋陽故宮博物院成立,這是瀋陽故宮首次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清王朝入關前在東北地區的發展歷史。 [15] 
2017年,瀋陽故宮博物院邁入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 [35] 
瀋陽故宮鳳凰樓 瀋陽故宮鳳凰樓

瀋陽故宮建築佈局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於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創建,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 [16]  在建築佈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羣,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17]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於天聰元年(1627年)至天聰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16]  前朝後寢的規劃佈局,縱向前低後高,即殿低宮高,寢宮區建於正方形高台之上,四周設圍牆與更道牆圍繞,形成高台“城堡式”寢區。鳳凰樓為寢宮區門户,建立在中路軸線上。中路五進院落的佈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進院落即大清門之南,為宮前引導區;第二進院落崇政殿南側至大清門裏,為前朝區;第三進院落鳳凰樓下至崇政殿北側,為朝寢的空間過渡區;第四進院落即台上五宮,為寢宮區;第五進院落,寢宮區北側高台下,為生活服務區。 [18] 
西路:西路建築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從南至北為扮戲房、戲台、嘉蔭堂、宮門、文溯閣、仰熙齋、碑亭和九間殿等。宮門、文溯閣、仰熙齋、碑亭和九間殿等建築,位於西路中軸線的北部,構成了三進四合院。 [18]  整個建築設計和佈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19] 
瀋陽故宮佈局 瀋陽故宮佈局

瀋陽故宮主要建築

瀋陽故宮東路建築

  •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始建於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初稱大衙門。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燻爐、香亭、鶴式燭台等。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佈詔書,宣佈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 大政殿
  • 十王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的反映。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脱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十王亭(局部) 十王亭(局部)
  • 鸞駕庫
鸞駕庫位於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後廊式正房十一間。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鑾駕庫並不在此處,而是在崇政殿前的東七間樓,當時稱為“鑾駕音樂樓”。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十三年增建行宮建築時,因東七間樓需挪改,將其內存放的鑾駕樂器等移至現址,並把原有的五間正房擴為七間,後又擴為十一間。 [20] 
鑾駕庫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東巡時所用的儀仗和樂器。儀仗包括轎、輿、交椅和各種旗、幡、鉞、斧、槍、戟、瓜、傘、蓋、扇等,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時排列在其周圍,用以展示“天子尊嚴”的。樂器則是在清宮丹陛大樂、中和韶樂、滷薄樂等樂部中使用的大銅角、小銅角、畫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簫、雲鑼、編鐘、編磬、建鼓、箏、琴、瑟、龍笛、笙、方響、拍板等等,供御駕行進和宮內典禮時所用。 [20] 
鸞駕庫 鸞駕庫
  • 奏樂亭
大政殿殿庭最南端東西各有一座奏樂亭,同為四角攢尖琉璃瓦頂,建於兩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側設券門,有台階通達亭內,供樂工上下。這組奏樂亭應是建於清太宗時期,逢大政殿有重大慶典時在此奏樂,清入關后皇帝東巡時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樂部多是設在殿前較近的地方,亭中樂隊應是用於皇帝上殿時接駕和筵宴伴奏等場合。由於奏樂亭是大政殿區域整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構簡單而又堅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較完整,成為瀋陽故宮東路南端的標誌建築。 [20] 
奏樂亭 奏樂亭

瀋陽故宮中路建築

  • 大清門
大清門是瀋陽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大清門建於天聰六年(1632年)之前,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修的早期建築之一。原稱大門、正門。崇德元年(1636年)定宮殿名時稱大門為大清門。大清門的滿文譯音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為門)。
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徵吉祥的各種動物。 [21] 
大清門 大清門
  •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出廊硬山式,闢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台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以彩飾。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燻爐、香亭、燭台一堂;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並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製作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製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作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陳設在龍椅前後的鶴式燭台、燻爐、塔式香亭、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製的琺琅禮器。
崇政殿 崇政殿
  • 飛龍閣
飛龍閣位於崇政殿東側,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飛龍閣內上層,原用作存放清歷朝皇帝所用武備。滿族是一個以騎馬射箭著稱的民族,清代的皇帝們自幼即練就嫺熟的弓馬技藝。飛龍閣內所藏,便是他們生前用過的各種弓箭、鞍轡、甲冑、刀劍中的一部分,從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絕大多數是乾隆至光緒年間陸續由北京送到這裏的。皇帝東巡盛京時,往往要親自登樓閲視這些先帝遺物,以示珍視和敬重。飛龍閣下層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從北京運來的一批古代青銅器。包括商、周、漢、唐歷朝所制鼎、彝、盂、盤、卣、爵、觚、鍾等共八百件,按編號存放在十三座大櫃中。在乾隆晚年著錄宮內所藏古銅器時,將盛京的這批蕆品集中收載在《西清續鑑》一書中,成為清宮藏寶一個特殊的專項。 [20] 
  • 翔鳳閣
翔鳳閣位於崇政殿西側,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翔鳳閣內貯存的,主要是供皇帝東巡期間使用和賞賜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時期從北京宮中調運至此。其種類之多、歷史和藝術價值之高,比飛龍閣內所藏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供各宮殿內陳設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琺琅器、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製品、文房四寶等,連同備用品在內共兩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宮中御用珍品;二是備皇帝至盛京時穿用和賞賜的服飾、衣料、荷包等,共四千餘件;三是供皇帝駐蹕期間查閲和欣賞的古籍、輿圖、書畫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歷代名家作品三百餘件尤為著名,後人曾有《盛京故宮書畫錄》一書專門記述。 [20] 
  • 鳳凰樓
鳳凰樓 鳳凰樓
鳳凰樓坐落於瀋陽故宮中路建築羣的中軸線上,始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年),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圍廊、歇山式建築。 [22]  鳳凰樓共三層,其建於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進深面闊均為5間,整個建築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層樓身為磚牆圍護,兩側廊下有扶手明樓梯,南側明間闢門,下設24級台階,裏通高台寢宮區域。二三層為木圍護,二層東側廊內有樓梯可登至三層。 [23] 
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 清寧宮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
清寧宮 清寧宮
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 關雎宮
關雎宮內景 關雎宮內景
關雎宮位於帝后寢宮區域清寧宮之東,是清太宗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所居住的寢宮,始建於天聰年間,為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 [24] 
瀋陽故宮依據檔案材料,將關雎宮闢為復原陳列展室,裏間西炕設有暖閣,為宸妃居住之寢宮,並懸掛“悠車”以及各種陳設品。外間東側也設有暖閣,為庶妃侍女居住之處,南牆設有神位,臨門處設有鍋灶,東西兩炕放置各種炕桌、坐墊等各種器物,恢復了歷史上的使用功能。 [24] 
  • 永福宮
永福宮 永福宮
永福宮坐落在瀋陽故宮鳳凰樓高台之上,為後金天聰初年始建,以清寧宮居中。它位於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25] 
永福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由一間壁牆分隔成內外兩室,中間有門相通,內兩間,外三間,瀋陽故宮根據有關資料將永福宮復原成莊妃的寢居場所,主要包括宴飲、迎見賓客、禮佛和宮女寢居等場所,並在室內復原了萬字炕及具有濃郁東北特色的搖車等物,使陳列場景儘量接近真實,體現皇太極時期的面貌。 [25] 
  • 麟趾宮、衍慶宮
麟趾宮位於瀋陽故宮清寧宮西側,亦稱西宮,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裏間為起居、梳妝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間為饗客、用膳和禮佛之所。
衍慶宮又稱為“次東宮”,是皇太極的淑妃巴特瑪的寢宮。“衍慶”二字出自先秦,含義是福慶長久。
  • 盛京太廟
盛京太廟 盛京太廟
盛京太廟位於大清門東側。原位於盛京城撫近門外東五里,並供有肇、興、景、顯“四祖”神位。清遷都北京後,太廟內神位奉入北京太廟,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曆為恢復盛京壇廟制度,遂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廟於現址。盛京太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廟內供奉了歷朝帝后玉寶玉冊。 [26] 
為全面恢復太廟規制,瀋陽故宮綜合清初史料記載、北京太廟現存陳設和盛京陪都特殊歷史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對盛京太廟進行了復原陳列。其中,太廟正殿設神龕寶座供奉清太祖努爾哈赤神位,配殿供奉歷代帝王神位,使其太廟內陳設更加符合清代典制要求。 [26] 
  • 迪光殿
崇政殿西側與東所相應的位置,是東巡盛京時皇帝和后妃的行宮,稱為“西所”。西所的建築面積與東所相同,前部格局也大致相似。第一進院兩側各有值房三間。入垂花門,第二進院中是與頤和殿同式的迪光殿,室內安放寶座屏風,並有“繼序其皇”、“迪光慪六韻”等乾隆御書匾聯,皇帝東巡駐蹕期間即在此處理政務、批閲奏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於殿前東、西各建配殿三間,供隨駕的內閣、軍機處及各部院值班大臣使用,以免耽誤軍情政事的上傳下達。
  • 保極宮
皇帝居住的寢宮在殿後的庭院中,名為保極宮,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於西所迪光殿後,是皇帝東巡時在盛京駐蹕的寢宮和召見王公大臣之處。“保極”之名,出自《尚書 洪範》“錫汝保極”,乾隆釋意為“保極持楹安率土”。
保極宮內正中暖軒上方,高懸嘉慶御筆“高林萬象”匾,意思是皇帝居於萬物之上,在暖軒中央設龍紋明黃坐具一副,清帝東巡時,就在此召見親近王公。
保極宮左邊是書房,右邊是皇帝寢宮。側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衞住的地方。保極宮宮前兩側有抄手遊廊,直通迪光殿後檐廊下,這樣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兩座建築間便利往來。

瀋陽故宮西路建築

  • 文溯閣
文溯閣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名稱依乾隆皇帝《文溯閣記》所述有“溯澗求本”之意。該建築是仿照明代大藏書家範青在寧波所修建的天一閣而建造,外觀兩層,實為三層,每層六間,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説。 [27]  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瀋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
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着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28] 
  • 嘉蔭堂和戲台
前為扮戲房五間,即演戲時的“後台”,室內北牆有通往戲台的上下場門。扮戲房以北戲台兩側各有遊廊七楹,東側西向,西側東向,南北分別與扮戲房、嘉蔭堂之兩山相接。此乃皇帝於此賜宴賞戲時王公大臣等設座之處。正北為嘉蔭堂五間,主要是作為賜宴賞戲時皇帝臨御之處,其東西稍間均有暖閣,亦可於此小憩。嘉蔭堂正前方庭中即為戲台。
戲台 戲台

瀋陽故宮文物遺存

瀋陽故宮館藏

瀋陽故宮收藏的清宮帝后御用之物,如清入關前使用的滿蒙文信牌、印牌,清代皇帝使用的弓箭、刀劍、馬鞍,清寧宮薩滿祭祀用具,康熙、乾隆時期用於宮廷典禮的樂器以及清歷朝帝后玉寶、玉冊等等。而從質量和數量上衡量,瀋陽故宮又以明清書畫、清宮御用陳設工藝品和清代織繡服飾等最為著名,如清代書畫,從清初的“四王吳惲”、“四僧”、“金陵諸家”到清中期的揚州畫派、宮廷繪畫,再到清後期的海派等,各位大家的作品均有涉獵收藏。而瀋陽故宮院藏的宮廷御用品,更是種類齊全,精品眾多。 [29] 
如瓷器,瀋陽故宮所藏多為清代康、雍、乾盛世的官窯製品,青花、釉裏紅、五彩、三彩、鬥彩、粉彩、琺琅彩、單色釉、仿古瓷、仿生瓷等;雕刻類中,清宮所用玉雕、牙雕、水晶雕等多為質料優良的大器件,其他如竹雕、木雕、角雕等製品;還有漆器和琺琅器,瀋陽故宮所藏以著名的雕漆(剔紅)和掐絲琺琅製品為主,兼及其他類別。 [29] 
清代織繡服飾工藝成就,則充分體現在皇帝后妃的御用服飾品上。瀋陽故宮所藏之清代服飾多出自蘇(州)、寧(南京)、杭(州)為宮廷服務的專門機構,織工、繡技。 [29] 
掐絲琺琅藍地花觚
清珊瑚小朝珠
雍正墨彩山水人物長頸瓶
清張照行書軸

瀋陽故宮古籍

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二部完成的文溯閣本《四庫全書》送藏盛京文溯閣。雖歷經戰火,輾轉存藏,仍保藏完整。 [30] 

瀋陽故宮彩畫

大政殿內檐彩畫。因結構複雜使之色彩比較豐富,特別是藻井及天花是殿內彩畫之珍品,尤其是“五井”天花實屬少見的地方手法。殿內藻井採用清初格局,但經歷代修繕,現為乾隆時期的藝術風格。雕刻精細的“降龍”,從其龍體彎曲的組想、龍頭神態飄逸的發須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特有的動感。降龍前爪抓着火焰寶珠,火焰從寶珠中穿過,而龍張口作吞納狀,增加了威嚴之感。特別是殿內採用兩種天花圖案裝飾,這也是國內其他古建築羣所少見的。一種是裝飾在“藻井”周圍的天花,圓箍用俯蓮,四個岔角為瀝粉貼金的卷草,每個岔角內各有一顆紅色寶珠。圓光內為紅地中有滿貼金的吉祥文字,是篆書的福、祿、壽、喜、萬等字樣,這種吉祥文字圖案流行於清康熙年間。另一種是金柱的外環由穿插枋分為等分的八間。每間都由“五井”天花組成,繪有雙龍雙鳳,中間為梵文一組天花,其中梵文天花尤為別緻。在外環的八間“五井”天花圓光中各有一不同之字是用蘭査體書寫的梵文,表示四面八方的“種字”,按佛教的解釋此八字分別表示其代表的那一方一切事物的最初起源。這種梵文天花增加了殿內的宗教色彩,與清初喇嘛教的影響有着直街關係。 [18] 
瀋陽故宮內檐彩畫 瀋陽故宮內檐彩畫
鳳凰樓三層內檐的三寶珠吉祥草彩畫。鳳凰樓三層內檐“三寶珠吉祥草”彩畫裝飾極具歷史價值,可以説是清前期建築文化“痕跡”。該彩畫是“後金”關外出現的一個獨具風格的品種,其構圖簡練,梁、檁上面不設“錦枋線”(各部分分割的主要框線),只是在木構件中心部位繪三顆寶珠,另在兩端“箍頭”內側各繪一顆半寶珠,以此作為圖案的統一主題。寶珠周圍用藍綠色繪成卷草團花紋飾,並以硃紅色做襯地(底色),彩畫圖案中的寶珠為瀝粉貼金,整個色調極其熾烈純樸。從這類彩畫的構圖和色彩,可以看出濃厚的滿、蒙、藏民族建築裝飾風範。 [18] 

瀋陽故宮意義價值

瀋陽故宮建築價值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
盛京皇宮建築佈局是天命、天聰至崇德及乾隆三個時期積累式佈局,雖總體上看比較協調,但難免存留各時期特徵。東路明顯地體現了後金八旗制度,同時也體現了滿族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蒙、藏其他少數民族建築藝術相融合的開創性佈局。中路充分表現了滿族及其先世長期的居住習俗,同時吸收了漢文化前朝後寢的宮殿佈局。從盛京皇宮東路佈局看,大政殿居中控制整個空間,兩側排列的十王亭呈“八”字微微向外敞開,在視覺上使大政殿更為深遠。這種佈局及空間處理方式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僅此一例。其內部不再分割,空間開闊,氣勢恢宏,與歐洲有些大型建築區域的空間處理方式頗有相似之處。 [18] 

瀋陽故宮文物價值

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9]  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玻璃器可謂獨具特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表、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表、玻璃器作為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於構思,精心製作的鐘表、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悦於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裏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17、18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瀋陽故宮保護措施

瀋陽故宮一角 瀋陽故宮一角
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2000年,瀋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3] 
2013年5月,瀋陽故宮的“歲修”從5月中旬開始,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主要對瀋陽故宮古建築的木構架、牆體等方面進行修繕。 [31] 
2017年,瀋陽故宮崇政殿內檐彩畫的保護和外檐彩畫進行了修復,是瀋陽故宮油飾彩畫保護修復工程(一期)的重要內容。瀋陽故宮油飾彩畫保護修復工程(一期),整個方案涉及大清門、崇政殿、左翊門、右翊門、大政殿等5座建築。 [32] 
2021年,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召開第十五屆理事會,瀋陽故宮鳳凰樓、文溯閣成功獲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成為關外首次入選的兩座文化名樓 [34] 

瀋陽故宮參觀信息

瀋陽故宮旅遊信息

1.景點門票:50元。 [33] 
2.景點交通:從瀋陽站乘環路車到西華門(故宮)、南一馬路乘環路到東華門、北站乘224路到小西門轉環路故宮站下來即可到達。
3.開放時間:
4月10日—10月10日,開館:8:30,閉館:17:30。
10月11日—4月9日,開館:9:00,閉館:16:30。
注:每週一上午閉館(法定節假日和7、8月除外),13:00開館。 [6] 
4.地址: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瀋陽路171號。

瀋陽故宮交通信息

乘坐117、118、132、140、251、292、環路公交車在故宮東華門站下車,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
乘地鐵一號線到中街站、懷遠門站下車,步行10分鐘可到達。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