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亮工

鎖定
周亮工(1612年-1672年),原名亮,譜名為圻,字元亮,又字伯安(又作百安、白安),號櫟園,別號減齋、陶庵、櫟下生、太白學人、偶遂堂主人等。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中國清代官員、文學家、篆刻家、書畫鑑藏家。 [143]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次年成進士,官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察御史。入清後,任兩淮鹽法道、淮揚海防道兵備參政、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後屢次被劾論死,又遇赦。康熙二年(1663年),起為青州海防道,後擢江南江安督糧道,曾代理安徽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被劾去職,不久病死。 [142] 
周亮工博學多通,治學廣泛,以經史旁及小學、地理、天文、音韻、書法、繪畫、醫藥等多方面。周亮工文論思想比較通達,兼收幷蓄,頗有創見。他批評文壇上“為周秦者若不許更為漢魏,為六朝者不許人更為唐宋”的取法前人、求同排異的不良現象,反對泥守“一幟一色”,提倡“樹千萬五色幟”。周亮工嗜繪畫、書法、篆刻,善鑑賞,愛收藏,其文集中多題跋、引語、書後一類文字,如《題胡元潤畫冊》《題徐青藤花卉手卷後》等文,對文物考古、版本改訂多有參考價值。周亮工亦工詩,“論詩每以切題、自道性情為主,而所得矜奇,漸老漸熟似李杜”,反對專講格調氣色,主張作詩有真我,有真意,力矯晚明不良詩風。周亮工撰有《賴古堂集》24卷,《閩小紀》4卷,《全濰紀錄》1卷,《字觸》6卷,《印人傳》3卷,《讀畫錄》4卷等。 [142] 
(概述圖來源) [2] 
別    名
櫟園先生
櫟下先生
元亮
櫟園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金陵(今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
逝世日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主要作品
《賴古堂集》《讀畫錄》等
本    名
周亮工
祖    籍
江西省金溪縣合市鄉
原    籍
河南祥符(今開封)

周亮工人物生平

周亮工早年經歷

明神宗萬曆四十年(1612年)四月初七日,周亮工生於南京狀元境祖居。 [3] 
清人禹之鼎繪周亮工畫像 清人禹之鼎繪周亮工畫像
明天啓二年(1622年),周家家道中落,其父周文煒四處漂泊遊歷後,不甘墨守於此,便出任浙江諸暨主簿。 [4]  次年,周亮工跟隨父親到諸暨。 [5]  他常常跟隨父親遊山玩水,信筆成詩,同行的人都很驚訝。 [6]  同年秋,他以筆墨結交陳洪綬,不時同遊五泄山。 [7] 
周文煒在任上頗有政聲,當地人都很感激他。然而當時魏忠賢當道,政綱混亂,正是因為這樣,他經常與上級的命令背道而馳,上級對他頗為不滿。天啓五年(1625年),周文煒被調離諸暨去做一個小官,他不堪受辱,便辭官而去,帶着周亮工返回南京。 [8] 
天啓六年(1626年),周亮工在南京潛心攻讀科舉。劉遞生設講佑國庵,常往聽講,數年不輟。其所印證,頗有心得,後劉遞生著《標鮮講義》,多采入集中。 [9]  與高阜等為文以復古自任,不肯隨附時調,得到艾南英的賞識。 [10] 

周亮工科舉之旅

崇禎三年(1630年)秋,周亮工參加歲試,與楊廷樞、萬壽祺、陳子龍、吳偉業同科,周亮工與諸君會飲秦淮舟中,並與萬壽祺定交。 [11]  之後,周亮工屢次參加考試,但都因為他出身北籍(詳情參照南北榜案,周亮工原籍河南)不得參加考試。京兆詹公廣收歲試諸生,周亮工位列冠軍,但是妒忌他的人百般阻撓,無奈之下,周亮工拂袖離開。 [12]  隨後跟隨父親一起到開封探望他的姑姑,周亮工此時頗受打擊,意氣消沉,便留居此地,父親先行返回。 [13] 
崇禎六年(1633年),周亮工自南京返開封,受知於當地名儒張民表,並在他家中開館授課,教他的大兒子讀書。周亮工白天教書,晚上就刻苦鑽研,廢寢忘食,一共在張民表家中待了八年。 [14-15] 
崇禎十二年(1639年)秋,周亮工參加中州(開封)鄉試中舉, [16]  他的房師王世琇(時任歸德推官)看到了他的試卷後,對旁人説:“這不是中州的士子。”詢問得知他是南方人後,便對他側目相看。他的文章一流傳出來,便廣為傳頌,學者到後來都依然在研習。 [17]  次年春,周亮工奉師張民表北上赴京應會試,隨後中第。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周亮工赴京師謁選,恰好重逢陳洪綬,同金堡伍瑞隆等結詩社,與陳洪綬遂成莫逆交。 [18]  周亮工被授予山東萊州府濰縣(今山東濰坊)令,將要赴任時,陳洪綬作《歸去圖》見贈,方以智為書《歸去來辭》於其上。 [19] 

周亮工初入仕途

周亮工在濰縣多有惠政,被濰縣人所稱頌。政事之餘,周亮工獎藉文士,興辦文社,選拔萊州童生,後來其中以進士起家為名宦的十二人,法若真宋可發、匡蘭馨、王垓王如辰單若魯等為其中最有名的。 [20]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清軍大舉入塞,山東城池相繼陷落。十二月,兵臨濰縣。周亮工發動士紳民眾,同仇敵愾,誓死守城;他的小妾王蓀同樣親冒炮矢,擂鼓助戰。戰鬥間隙,周亮工與諸人及妾王蓀慷慨賦詩, 激勵士氣,有《城上詩》及唱和詩集《白狼河上集》。 [21-22]  次年三月,清軍北還。濰縣人感謝他保全濰坊的恩德,為他樹立生祠,周亮工幾次勸阻都無濟於事。 [23]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周亮工因在濰縣政績突出,以“舉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師,準備升官重用。 [24-25] 

周亮工遭逢國難

明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周亮工剛剛被授予浙江道監察御史一職,李自成就已破京師。於是周亮工抄近路回了南京,拜見福王朱由崧 [26-27]  當時馬士英等人把持朝政,教唆黨羽攻擊以侯方域為首的復社舊人。錦衣衞馮可宗便誣陷周亮工串通賊寇,他被逮捕審問卻找不到證據,於是官復原職。不久,馬士英又打算構陷忠臣劉宗周,周亮工見到朝綱敗壞,對南明朝廷心灰意冷,便帶着雙親隱居牛首山 [28] 
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兵下江南,南明馬阮二人排斥周亮工,南下清師卻拉攏周亮工。周亮工便降於清軍, [29]  以御史職為清軍招撫兩淮,後改任兩淮鹽運使(駐地揚州 [30]  周亮工還派遣屬下官員慰問盛於斯之母,將他們家的田地贖回,併為盛於斯置墓碑,贖書屋,刊詩文,並請揚州知府陳周政以其行誼補入郡乘。 [31]  不久,周亮工升任淮揚海防兵備道,管理揚州的軍政和鹽政事務。 [25]  “恤遺黎,撫凋敝,置義冢,收白骨,禁告密,罷營房”,惠民的措施很多。 [32-33]  民眾感謝恩德,為他在揚州立生祠。 [34]  他離開揚州的時候,百姓傾城遮留,哀嚎聲動天地。 [35] 

周亮工宦閩生涯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宗室愛新覺羅·博洛進軍浙江。次年四月,為了擴大博洛的戰果,鞏固並加強清王朝在福建的統治,周亮工奉調入閩,被提拔為福建按察使,鎮壓福建人民的抗清鬥爭。 [36]  十月,周亮工抵邵武。城外烽火燭天,水陸兩路都被阻斷,省會音信不得達。周亮工白天督兵丁且戰且守,夜則獨守城樓,磨楯賦詩。 [37]  周亮工還興建詩話樓,在樓上祭祀邵武人嚴羽,召集諸生能夠作詩的與之唱和。 [38]  除夕夜,周亮工獨宿邵武城樓,思家念友,百感交集,便作詩抒懷。 [39]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周亮工計誅叛將熊再法、秦登虎三千人馬,聲威大振,閩西從此安定。 [40-41]  初夏,周亮工抵達福州。戰後的福州滿目荒涼,官舍尚且未有。周亮工剷除豪強,肅清流寇,安撫流民,福建的百姓方才憑他的措施得以安家立業。 [42] 
順治六年(1649年),周亮工升任福建右布政使。當時兩廣未定,清廷擬調其前往廣東,有人認為周亮工“治理閩地時間久,深得閩地人心;而閩地還沒有大體安定,周亮工不能夠離開”。於是周亮工得以留任。 [36] 
順治七年(1650年)七月,周亮工代理建南道,招撫農民軍首領曾省,瓦解汀州反清武裝。 [43-44] 
順治八年(1651年)秋,周亮工赴延平,代理延建道。為平叛亂,周亮工單騎入邵武叛兵營,招降首領耿虎; [45]  隨後,又鎮壓建寧陳和尚、延平吳賽孃的抗清隊伍。
順治九年(1652年),鄭成功部圍攻漳州,城內絕糧, [46]  周亮工臨危受命,代理漳巡道,破圍入漳,協助守城。 [47]  在漳州,周亮工修理戰壕,補充軍備,發放軍餉。 [48]  漳州解圍後,城廂內外屍骸狼藉,周亮工捐貲收埋遺骸十餘萬具, [49]  發糧煮粥供應饑民,並贖回被清軍擄掠的良家子女千餘人。 [50] 
順治十年(1653年),周亮工調署興泉道。當時,福建總督劉清泰因興泉沿海十四寨接濟鄭成功,準備發兵剿滅。周亮工極力勸止,傳諭各寨百姓準備酒肉犒勞清軍,使百姓免遭塗炭。 [51]  同年夏天,周亮工升為福建左布政使 [52]  為清初受左右布政使職的第一個漢人。上任後,周亮工即在衙堂上大書:“收銀不用火耗,發銀即是原封”;“批到即收銀,收完即領批”。 [53] 

周亮工兩陷囹圄

順治十一年(1654年)秋,周亮工奉調入京,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54]  離開福建時,當地百姓號聲動地,有人甚至還毀壞出省的橋樑,不讓周亮工一行通過。 [55] 
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針對福建軍事形勢,周亮工奏陳6項策略,要求協調浙江、廣東、福建三省對鄭成功的軍事部署;增設水師,駐防海口;停止招撫鄭成功,斬鄭芝龍等。不久福建總督佟國器繳獲鄭芝龍和鄭成功私通書信,但因為周亮工的建議與佟國器所推行的政策不符,佟國器便沒有處置鄭芝龍,因此鄭芝龍對周亮工恨之入骨。 [56]  三月,周亮工升户部總督錢法右侍郎。 [57]  不久,又擢為吏部左侍郎。五月十六日,新任福建總督佟岱上章彈劾周亮工在鎮壓南社、西社、蘭社一案時“濫殺無辜”,並貪污四萬餘兩銀子。 [58]  奏上,周亮工被解職回閩候審。 [59] 
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佟岱已經被罷官。周亮工到福建對質時,發現審問的人擬定的幾項罪名全是子虛烏有, [60]  而福建吏民為周亮工訴冤的日以百千計,因此審問的人十分猶豫,不敢決罪。 [61]  同年秋,鄭成功大軍奇襲福州,城中士兵疲敝,數量不過一千,軍餉無法支撐過十天。福建巡撫宜永貴無計可施,聽從副將張國威的意見急從獄中請出周亮工和副將王進,命防守城防要衝射烏樓 [62]  周亮工親發巨炮,擊斃鄭軍將領三人,拼死抵擋鄭軍進攻;又向宜永貴獻計,抄後路夜襲鄭軍。結果,鄭軍退屯閩安,福州之圍遂解。 [63]  事情彙報到兵部,但因為周亮工已被革職,便沒有得到封賞。 [64] 
順治十四年(1657年),由於周亮工戴罪立功,且所參罪狀皆無實據,在宜永貴默許下,王仕雲、吳淇滋、孫開先、田緝馨、盧圖龍等五名推官會審,證實佟岱彈劾的罪名全是莫須有,便彙報給按察使程之璇,為周亮工翻案。 [65]  然而,因為前後供詞有出入,繼任巡撫劉漢祚以為田緝馨等有受賄嫌疑, [66]  維持原議,報刑部複審。 [67]  次年六月,周亮工赴京候審。離開時,閩地百姓為他罷市,全城之人都痛哭狂奔。 [68]  有士子發出肺腑之言:“周公讓我們活命,怎料到我們反而拖累了周公!” [69]  當時,閩地官、民一同被逮的有百來人,但是沒有一個人被收買而誣陷周亮工,因此閩人義氣的名聲威震東南。 [70]  年末,方育盛被捲入丁酉科場案,也被羈押在京,周亮工便以詩文相往還,二人並結為親家。 [71-72] 
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三法司再次提審周亮工,定“立斬籍沒”;王仕雲、田緝馨、吳淇滋擬定絞刑,家產一併籍沒。順治帝下旨監候,秋後處決。 [73-75]  同年秋,朝審周亮工時,大風將案牘捲入雲中,吏部尚書孫廷銓對其他審案的官員説:“既然天意這樣,那這個案件是可疑的。” [76-78]  十一月初,時值皇太后誕辰,順治帝曉諭刑部,將監候的犯人定罪從減。而朝審時案子還沒有結束,因此周亮工依例當徙寧古塔 [79]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順治帝病重,派遣內大臣蘇克薩哈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罪犯悉行釋放。初七,順治帝駕崩,當晚便開放刑獄。周亮工與王仕雲等因得獲赦南還。 [80] 

周亮工時來運轉

周亮工 周亮工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康熙帝詔諭吏部:“周亮工被彈劾的案情中間大多有假,之前宜永貴稱他獨當射烏樓,擊斃賊首三人,是否可以錄用一事由吏部與刑部商議。”因此周亮工以僉事起用補山東青州海防道。 [81]  到了青州後,周亮工懲豪黠,整吏治,布條約,諭民眾,頗有惠政。 [82-83] 
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青州遭遇大旱飢。 [84]  周亮工申牒上官,疏請蠲賑(免除租税,救濟飢貧)。蠲租之詔下,遣人馳詣各縣,榜示通衢,胥吏不得為奸,民眾受到實惠;周亮工還捐出俸祿為貧民購置鋤具。朝廷遣部臣賑濟,周亮工從行各州邑,親身逐户慰諭,災區均感其惠。 [85-86]  同年秋,青州民眾感巡撫周有德救荒之德,為勒石記功。因此,周亮工作《彝初周公救荒碑》。 [87] 
康熙五年(1666年)五月,周亮工調任江南江安糧道。他以自己原籍江寧為由向巡撫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巡撫因此向朝廷稟報。八月,周亮工返回江寧。 [88]  次年正月,部議例無兩籍,於是周亮工正式上任。到任後,周亮工清理積弊,廢除苛政,罷免貪官。 [89]  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 [90]  不久,又任江寧糧署。

周亮工晚年波瀾

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周亮工因打擊貪官,得罪了不少當地和權臣勾結的豪強,於是漕運總督帥顏保彈劾周亮工縱役侵扣諸款,得旨革職逮問論絞。 [91-92]  次年十月,周亮工復遇赦得釋, [93]  晚年有焚書之舉。
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方以智在粵西舊友觸犯清廷禁律被捕,株連親屬。於是方以智、方中通父子也牽連被捕。周亮工竭力營救,最終得以真相大白。 [94] 
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二十三日,周亮工逝於江寧,葬於江寧縣朱門鄉梨莊,享年六十一歲。 [95-96] 

周亮工主要影響

周亮工政治

  • 安撫社會
周亮工在戰爭未定的明清易代時清楚的認識到社會形勢,於是其在任上竭力穩定社會秩序,手段靈活的鞏固清王朝統治基礎。在揚州時,當時流言四起,告密者居多。周亮工處事鎮靜,通過明定條例懲治造謠危害社會者,及時殺止告密風氣。他善於調節兵民矛盾,悍匪都甘服於法律,又為贖得良家子女千餘人,招回使他們得以和家人團聚。周亮工還捐資埋葬城外的十餘萬遺民骸。 [97] 
在福建時,當時的巡撫周世科頒佈嚴刑峻法,胥吏為虎作倀,濫殺無辜,又恰逢大旱,使得民不聊生。周亮工到任便廢除苛政,整頓吏治,肅清假令,豁免重税,減輕百姓的負擔,改善官府的形象。當時福建的八郡,都是周亮工所去過的。周亮工瞭解百姓的疾苦,想辦法來幫助他們。他一貫主張寬慈待人,凡一切陋習都廢除。輸晌隨到隨收,百姓也沒有徵繕之類的負擔。周亮工還在福建“賓禮遺老,撫循殘黎”,受到福建人的好評。 [97] 

周亮工經濟

  • 恢復經濟
周亮工出任兩淮鹽法道時,在恢復清初鹽業管理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當時的揚州,剛經歷過戰鬥,一片廢墟,商業未能復甦。聚積的鹽未能徹去,被稱為“垣鹽”,因為商家的逃亡,都被官方所沒收。周亮工設法地將鹽商招來,將“垣鹽”返還給商人,讓失業的人恢復舊業,又讓商人“削舊銅行新鹽”,因而商人云集,東南地區經濟很快的得到復甦。周亮工的這些措施,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揚州鹽業專營成為政府的重要收入。 [97]  [98] 

周亮工軍事

  • 抵抗清軍
明朝崇禎年間,清軍大舉進犯關內。 [99]  為了打敗清軍,時任濰縣知縣周亮工做了周全的部署:
一、發動民眾,他讓富民捐錢,貧民效力。貼出告示懇切説明:你們各有身家,誰不愛惜、只有捨命死守。民眾讀了告示有痛哭流涕的,都深明大義,鄉紳父老血盟於城隍廟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99] 
二、廣為積糧。濰城鄉紳大户很多,均有大量存糧,但周亮工還怕不足,乃出告示,各鄉社的糧食務按期運往城裏,有了戰事可補充為軍糧,無事仍全部保留,是以人心悦服,守城三月,因積糧足而膽氣壯。 [99] 
三、治軍有方。分工明確,又相互照應。周亮工徵得壯夫4120名,又招募遊兵600名分佈在四個角樓,以武舉王鳴世為監督,百總周撫鎮等分頭帶領,稱為助勝營,某處有警,分隊住。此外,又招募親丁600名,每10人為一隊,散佈四面督戰。邑中原有兵丁百名,專理大炮為火器營,又令紳士富民各募家丁或百餘名,或幾十名或數名,名為士紳家丁營,繞城巡視。所以城倒之際,四面環攻而處處有兵。清軍以為城內必有久在邊防為大帥者,運謀於中,以故處處有備。 [99] 
四、武器精良而充足。大炮、神槍、鐵槍全部磨鍊停當,又令鄉紳及典鋪各出所有刀槍斧戟長柄鐵錘等物,選其極鋒利者發給民兵,又加以擂木大石堆積成垛,而紅夷炮、西洋炮、百子炮以及佛郎機三眼槍、萬人敵火罐等俱各安置妥當,有備無患。 [99] 
五、壯軍威。一方面在城中加強戰備,積極防禦;一方面對外虛張聲勢,濰縣城原無多兵卒,挑選的民兵又只供在城牆上防守,城下空虛,周亮工隨機應變,乃在東關豎起大旗,招撫難民,編成哨隊,在城牆內深挑濠溝,以杜絕敵人挖洞,又各立副垛,分站牛馬牆,積以磚石大槓,無警則唇齒相依,有急則上下相應,使堿內城外皆有防備,避免清軍架雲梯爬城甘霹和挖地洞。 [99] 
六、賞罰分明。周亮工規定,清軍臨戰,用炮打死一名賞銀十兩,射中一箭的,一貫銀兩,割下一個敵人首級的賞銀五十兩,捉獲奸細一名賞銀百兩,計功行貫,絕不拖久。違犯甘處置。軍令者必罰,罪無倖免,於是軍民臨陣爭光,不敢退縮。 [99] 
  • 平定叛亂
順治初年,福建初定,當地形勢複雜。時任福建按察使周亮工抵達邵武,遭盜寇阻攔,不能前行,便親自守城。有叛將因為無計可施而投降,窺知城中兵力單弱後便與明軍勾結,謀劃在夜裏翻城。周亮工得知情報後,秘密讓鼓吏通夜只打兩下,命令士兵出動,攻敵無備。盜寇倉皇無措,被殲滅了三千人。周圍敵軍聽説了這件事,紛紛逃走。清廷能保全邵武一地,江右的亂兵不能入侵,建寧的鄭成功軍隊也不能與江右連通。福建一地得以安寧,周亮工的功勞巨大。 [97] 
福建的監司當時空缺,周亮工便兼攝兵備、督學、海防三職,處理各類事務,不久遷升為福建省右布政使。軍政要務便交給周亮工管理,當時曾省、陳和尚、耿虎紛紛作亂,大有合流之勢。周亮工採取以守禦為主,消耗敵軍實力,穩住已有社會基礎後,再逐個擊破的戰略。每當盜寇來犯,城堡四面火光沖天,周亮工井井有條地調度戰具,又親持弓箭殲敵。最後,在廈門的鄭成功軍隊屢屢攻打泉州、漳州的外城,漳州被圍困數月,死亡者有數十萬人,城外三十里都是戰場。他為福建守城,賊人皆不敢來擾,保證了百姓的安全,閩人為建“報恩祠”。 [97] 

周亮工詩歌

  • 詩論
周亮工和明末清初的大多數文學家一樣,逐漸認識到了前後七子機械泥古的弊端,許多文藝論點往往針對前後七子及其追隨者理論或者創作上的弊端而發。一方面,周亮工欽慕唐宋派之文,另一方面,他並不是一個拘泥於某派觀點之人,他提出的主張就是“樹千萬五色幟”。在這樣的理論框架下,他的評論相對温和,例如,他提出了“調和王李鍾譚”的觀點,就是希望文壇上各個派別能各取所長,兼容幷包,最終建立“樹三百五色幟,樹千萬五色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壇格局。 [100] 
在師法對象上,他認為應該“師其變動不拘”,其實也是在“樹千萬五色幟”理論框架下的正確認識。同時,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針對文學創的發生階段和物化階段,周亮工提出“靜密説”與“退密説”,前者要求作者要有書本知識和人生體驗的雙重積累,後者要求作者不要貿然下筆,要反覆修改方可定稿。周亮工和他同時代的文藝論者,“在文學的繼承和取法對象方面,往往持不主一格,兼取眾長的態度。”與明人論文相比,理性温和許多,代表了清人對明人的超越。 [100] 
  • 思想內容
周亮工的主要活動在明崇禎至清康熙年間。在此期間,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以及其它各種尖鋭的矛盾都充分展示了出來。對國事的關心和憂慮以及各種複雜的感情溢於言表,因此它的詩歌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了經歷兵革之亂和天災人禍後山河的破碎和人民生活的疾苦。 [100]  縱觀周亮工的創作,無論記錄明清易代之際的風雲變幻還是憂憤時勢而歌,抑或是隱現着他自己心理微妙變化之作,都符合清初詩歌提倡“詩史”的潮流。 [100] 
  • 風格
周亮工並未單純地拘泥於一種詩歌風格,而是有着“樹千萬五色幟”的藝術理想與追求。在《賴古堂詩集》中,其詩歌主要呈現出三種詩歌風格。 [1] 
(一)蒼涼悽楚、沉鬱頓挫。前人論及周亮工詩歌多以老杜作比,稱“規仿少陵,才雄氣厚,每一展讀,百感紛來”,“詩宗子美,然機杼必自己出”。周亮工波瀾坎坷,屈心委運的人生經歷,尤其是被投入獄長年鬱積的憂憤,滲入到他的詩歌中,使其詩浸透着一股蒼鬱悽楚,悲愴激切的格調,兼之筆力蒼老,多具杜甫詩歌之風。歷史上學杜之人頗多,而周亮工得杜詩精髓之處,是那種鬱積於胸不得不噴薄而出,濃郁飽滿的思想情感。 [1] 
(二)豪邁爽健。周亮工有將領揮斥方遒的風度,再有其曾多年“往來鋒鏑”中,耳濡雷鳴戰鼓,目染血灑旌旗的經歷,諸種內外因素熔鍊於其詩歌中,使其詩呈現出一種慷慨宏闊、豪邁爽健之風。如《王師將返閩圍漸解,射烏樓上示諸同事用生字》, [101]  周亮工質於閩地,參與射烏樓之戰時寫下此詩。暫不見身處囹圄之中的頹唐氣息,盡顯恢弘豪邁之氣。氣定神閒、運籌帷幄中的自信使詩歌透着一股勁爽之勢。 [1]  周亮工不獨在戰爭詩有此“蒼鬱奇曠,錚錚骨格” [102]  ,其“敍大河南北風物及羈旅狀”, [102]  也是“壯激楚越,如鳴風雨,如奏金。” [102] 
(三)衝逸雋永與綺麗芊綿。這是完全不同於以上兩種風格的詩風,多是留連光景,駘蕩自喜之作,穿插在其人生愜意開懷的時刻。“不但無政事金革氣,並悲歌慷慨之意而無之。” [102]  如《神光寺看絳桃》 [103]  ,此詩澹遠窈眇。周亮工筆下似不染纖塵,讓人讀罷此詩猶進入一種與世隔絕,遠離塵囂的清幽境界。最後描寫出萬株葱葱郁郁的桃樹籠罩於煙水迷濛中的景緻,如夢如幻。 [1] 
  • 特色
周亮工的詩歌從實處入手,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但也運用象徵、比喻的手法,借眼前真實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內心感情,由此建立龐大而獨具特徵的意象羣。他命運多舛的一生,身世之感藉着客觀物象表現出來,構成了具濃郁個性化意味的意象羣。 [100]  其融情入景,通過景物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的詩歌,雖幽晦含蓄,聲情掩抑,然涵詠不盡,韻味悠長。如猿、杜鵑,“知爾愁予舊信到,啼猿悽惻滿匡岑”(《寄舍弟江右用陳古公感秋韻》),鵑啼猿哀的意象,常使詩歌籠罩着一股悲劇的氣氛,瀰漫着悽怨、哀傷至極的情感。周亮工用此意象表達着思念故鄉親人好友綿延不絕的愁苦和措身坎壈時的萬分悲痛的心情。 [1] 
周亮工佳詩“海涵地負,愈出愈奇”,盪滌塵俗而“不入輕薄促弱”,蓋因“情深而才具”。周亮工對詩歌從篇章結構到句式、字詞都錘鍊到位,已達到最佳藝術效果。在謀篇上,周亮工常用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的手法表現沉鬱的情感。如《陳階六坐中次王雪蕉韻與萬年少》 [104]  ,此詩以迴環往復,一波三折的結構方式,表現周亮工當時因為“亂裏逢人”產生的悲喜交雜、心緒萬千的情感。詩歌跌宕起伏,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在煉字上,周亮工詩歌語言雅潔、古樸而無聱牙詰屈之病,不以求險求怪為勝,趨於平易。如“橋危殘月漾,屋漏曉煙蒸”(《早發杉口是為沙永之界》)一句,“漾”與“蒸”字,畫龍點睛,烘托出月影盪漾於水中,炊煙裊裊於村落的清逸之景。 [1] 

周亮工散文

  • 小品文
周亮工楷書 周亮工楷書
小品文將日常生活藝術化的結果,引導人們從習以為常的生活中,體悟人生意趣,頗具情趣性與審美愉悦性,周亮工精於此道,小品文寫作頗耐人尋味。其小品文創作,較之唐宋派,進一步淡化了傳統古文的沉重格調,顯得清新任真,既不同於公安派的淺易與俚俗,又有別於竟陵派的孤峭幽深。 [105] 
周亮工的小品文兼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由於其自身具有精深的藝術修養,學識淵博,眼界高遠,因而創作取材廣泛,舉凡天文、地理風土、民情歷史、哲學醫卜、星曆登山、攬勝道德、文章軼事、人情抑或探討淵源,商證學術,博綜複雜,林林總總,無不納入視野,訴諸筆端。左右逢源且文筆曲折隨意,流宕自如。取材既廣,眼界、修養且高,不僅具有小品文簡淡閒雅、“文以自娛”的行文特色,又平添了高雅的藝術品味與學術、文化氣息。 [105] 
同時,周亮工小品文亦自具尚情重趣的特點。他為文尚性情尚真,不尚空言,世俗化的生活,在其筆下不僅藝術化、雅緻化,且顯得十分富有情趣。尺犢形式自由靈活,能較好直抒胸臆表達思想情感。在亮工的尺犢作品中,尤其是給知心密友的書信,頗能洞見其內在真情。 [105] 
  • 傳記文
周亮工《閩小記四卷》 周亮工《閩小記四卷》
明代中後期起,文學創作中更多關注市井平民。傳記文亦出現新的特點,即多為時人立傳。周亮工的傳記文亦不免此傾向。其傳記文以現實主義筆法,彰顯出傳主個性特徵,塑造了眾多鮮明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獨特的審美價值。 [105] 
周亮工多擇取沉淪、潦倒的社會下層、底層人物立傳,尤其是不為被世人所重的畫人、印人。在他的創作中,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與個人色彩。經受明清易代的亡國劇痛,有着坎坷遭遇,與共同的興趣癖好,周亮工己融入傳主們的社會生活,因而對其不幸,寄寓着更多的同情與感傷。這類傳記本在以畫作、印章存史、存人,頗具史料價值,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105] 
周亮工傳記擺脱更多古文道統的束縛,形式顯得較為靈活、多樣。他的傳記文作多為短章精品,往往短小精練,情韻悠長。形象的鮮明生動,得益於他善於提煉、選材與精心結撰。囿於篇幅所限,他常能抓住最能表現傳主個性的事件,簡潔傳神地加以點染、勾勒,從而凸現鮮明人物形象。有時,注意將人物個性氣質與居住環境相融合,以環境烘托、映襯人物性格。時而以小見大,通過看似尋常的生活小節、瑣事,以表現人物性情。文筆簡潔流暢,人物性格各異,獨具風采,絕不雷同。現實筆法,淒涼色調,其傳記文獨具特色,有清一代文學史上自應占一席之地。 [105] 

周亮工書法

周亮工書札 周亮工書札
周亮工酷好書法,同時有很高的鑑賞品評能力,這從《賴古堂書畫題跋》中的評語不斷為不同的藝術叢書總集所收錄中就可見一斑。同時周亮工在書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詣。《國朝書人輯略》卷一便將周亮工收錄,《木葉庵法書記》稱“書法近漢魏”何採言,“書法古拙在篆糟之間,奇逸可喜”。 [100] 
清初的書壇形成帖學衰微、碑學興盛的局面,周亮工在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周亮工楷書書法用筆瘦硬遒勁,結體不斤斤於勻稱工整,而出以枯淡拙樸之姿,具有一種古雅奇崛的趣味。他的代表作——周亮工行書七律詩軸風格獨特,雖為行書而實近於楷,筆法怪異,多用側鋒,不似通常筆法所能形成。結字大小、欹側,率意無矩,而總體觀之,仍不失傳統之法,頗具個性。 [106] 
周亮工的其隸書初學宋珏,後學漢碑30餘年,溯流窮源,得漢人古意。其用筆的輕重變化,結字的聚散錯落,打破了唐代隸書的用筆平直古板、結體均勻的習氣對元明以來隸書的束縛。然而,周亮工的隸書不限於此, 他喜金石考訂之學,“凡《九經》《古文》及《岣嶁》《石鼓》諸碑,莫不取而較勘之。” [107]  他強調書法中的“篆籀之氣”,認為“漢魏晉唐之間以書名者,先通篆籀而後結體淳古,使轉勁利,可以名傳後世” [107]  當時,在此基礎上,他求得“淳古”和“勁利”,使其隸書有着特別的意味,更加傾向於程邃一派。 [106] 
周亮工書畫作品 周亮工書畫作品
周亮工的《贈惟翁》扇面是他行書代表作,結體都從隸書中來,點畫重按短促而多鋒稜,有印章邊款的“鍥刻味”,寫得古質而多奇趣。周亮工在隸書中興的潮流中,其行書風格對傳統帖學的“打破”,可視為“碑行”一體的濫觴。這種書寫方法到康、乾時期的“揚州八怪”時期更為典型,發展成為“師碑破帖”的風氣。明末清初的書寫風氣中有運用異體字的特點, [108]  周亮工在行書中還運用篆書的結體以閎其趣,並常常以異體字夾入行書的創作中。
周亮工的草書作品流傳較少,今不多見,且所見者多為行草,包世臣藝舟雙楫·國朝書品》將書法名家的作品分為神、妙、能、逸、佳五等,他在《國朝書品》將其草書和王鐸王澍劉墉翁方綱等23人同列為“能品下” [109]  ,以“逐跡窮源,思力交至”為特徵。可見其草書在晚清代仍有影響。 [106] 

周亮工繪畫

周亮工的傳世畫作《晴樹煙嵐圖軸》作於康熙九年(1670年),這幅畫是周亮工在接連受創的心境之下創作的。五十九歲的周亮工可謂是站在自己人生的總結點上創作了這幅畫,這其中可謂包涵了周亮工一生對於畫學的認識。 [110] 
整幅畫充滿了空靜之氣,滿紙空靈秀逸,筆簡意遠,林木秀潤,幽谷空寂。但是周亮工在山澗之間,曲徑通幽之處卻又點綴房屋,又添一絲生氣。以經營位置來看,畫面雖屬高遠但山石卻不以險峻雄渾勝而始終給人以清曠可居之感。中景主峯置於畫面中間,非以奇險而以敦厚勝,左側乃置山澗以達動靜相襯。遠景山峯以淡墨渲染盡顯煙嵐之氣。從用筆墨上來看,清曠疏朗,且亦可謂筆筆皆有來歷。從題跋上來看為仿黃公望筆意,而筆墨之間又多出於董巨。黃公望平淡天真而又出於塵俗,這正符合周亮工所強調的“出塵絕俗”的士人畫觀念。從畫面上來看,《晴樹煙嵐圖軸》以淡墨先勾勒山形,再加以披麻皴。且畫樹之法也應出於黃公望,淡墨勾勒樹幹,除松樹外其他樹木樹幹鮮少效擦,而枝葉則以點染為主。但在山的皺法上,《晴樹煙嵐圖軸》是以淡墨短披麻密集而又均勻的效擦,正是出自於董源。由此可見周亮工除去塵俗的方法正是得筆意於古人的觀點,因此他的畫作也灑脱高遠,澹然古樸,不沾煙火氣。 [110] 
廣為博鑑古畫為周亮工的鑑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也對周亮工本人的畫評理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周亮工在畫評之中就十分重視“古法”,推崇古雅之意,也很強調不同於流俗的“出塵”之筆。這種審美傾向是一種帶有士大夫自身感情色彩的文人視角。這一點從《晴樹煙嵐圖軸》之中也能看出來。但周亮工不但不是保守主義者,而是一個強調繪畫能表現畫家性靈、獨抒己意的鑑賞家。受到明末清初個性解放的美學思潮影響,在畫評上週亮工亦推崇畫家展現其“性情”,能獨抒己意,具有個性化的面貌。此外,周亮工也認為繪畫亦是畫家天分與才氣的自然展現。在周亮工筆下,那些獨具性情的繪畫都是值得稱讚的。周亮工對於其同時代人獨具個性的面貌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繪畫多樣性的發展,打破了當時“無復性靈”的畫壇僵局。 [110] 

周亮工藏書

周亮工精於鑑賞,好故圖書字畫,於古今之書無所不覽,知名之士無不交,遊宦所至,訪求故籍不遺餘力,福建藏書家謝在杭的舊藏,盡歸於他。家有“賴古堂”、“因樹屋”、“藏密庵”等,藏印篆、古書、字畫極富。“賴古堂”藏書,多得自江浙閩贛。藏書印有“是書曾藏周元亮家”、“曾為大梁周氏收藏”、“響山樓”、“櫟園賞鑑圖書”、“緘齋藏書”、“周櫟園家藏書”、“賴古堂圖書記”、“周元亮抄本”等。據曹寅楝亭書目》記載,有《櫟園書目》1卷;李筠嘉《古香閣藏書志》亦記載有《賴古堂書目》,著錄藏書4670餘種。 [111] 

周亮工篆學

周亮工印 周亮工印
周亮工與明末清初的許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雲:“生平嗜此,不啻南宮愛石。”其為篆刻家立傳,保存了大量的印學資料。在《賴古堂書畫跋》一書中,收有二十九則,對研究明清書畫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關於印章美學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尺牘新鈔》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的觀點:僕常合諸家所論而折衷之,謂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嘗略近今而裁偽體,惟以秦漢為師,非以秦漢為金科玉律也,師其變動不拘已耳。在這段論述裏,周亮工提出了印章求變的觀點,對歷代印人能革新者推崇有加。這種觀點不僅對晚明的文壇有重大的影響,對當時的書畫篆刻也有衝擊。 [97] 
錢陸燦在《印人傳》序中説“先生知其人,得其印,而又為之傳”,這指出了周亮工撰寫《印人傳》的方法。“知人論印”是提供印人的身世、生活與作者的交往背景材料,以把握印人創作實踐、鑑賞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貫穿於《印人傳》。元代之前,印章的創作者並不受到重視,到了明萬曆年間,楊士修在《印母》中,開始提出了關於印如其人的印論。到了周亮工時,不僅記錄了印人,而且通過印人的形象、品格、氣質來品評和討論印章作品,突出了以印章創作的主體—印人為中心的特點。周亮工認為透過印人的作品,同樣可以評價印人的本色胸次。他在《又與濟叔論印章》中説:絕去甜俗蹊徑,是濟叔本色,空夷浩渺,更可見濟叔胸次。只有改革,才有生氣,有生氣則動人,動人則佳。“ [97] 
周亮工把印章和詩文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來討論,突破了前人的印學觀,提出“此道與聲詩同”的重要思想,大大豐富了印章的文化內涵。周亮工印學思想的兩大來源—周亮工詩文觀和公安派藝術觀的影響,在關於印章的本質,文、何等流派的討論、印章發展的“正”、“變”規律、取法秦漢的問題、質樸與流美品評話語以及創作批評等方面全面反映了周亮工從文化立場和藝術立場上對印章的闡發,突出了周亮工“此道與聲詩同”的重要學術價值,而其《印人傳》中的多種批評方法突出了以“印人”為藝術批評中心的轉變,豐富了古代的文藝批評。 [97] 

周亮工歷史評價

曾曰瑛:(亮工)以本省參政駐節上杭。時山海交警,亮工日夜登陴戒嚴,撫慰軍卒。中軍呂吉橫肆,亮工廉知其狀,捕置之法。革巡道衙門供應。尤加意造士,雖羽書旁午,猶汲汲於人才。省旋日,士民無不流涕扳留者。(《汀州府志》) [112] 
林佶:公好讀書,善為文章;雖幹陬囹圄,未嘗一日廢吟詠,其獎引後進如不及。博物好古,其天性也。於平日抱負十未能展二、三。然其治閩之久,功德昭然;人知其功在於守城殺賊,而不知其中朝殺賊之功為尤大。此真無愧於開國之名臣,宜乎閩民愈久而思不忘也!(《名宦户部侍郎周公亮工傳》) [113] 
錢陸燦:①餘惟公之文章事業在人耳目三十餘年,初餘讀公所為河南己卯鄉試文,以為王唐瞿薛猶見於世,已而得讀公詩與古文詞,乃知公則今之韓柳李杜也。公真天下文章之士也!②公八閩間以書生領兵事,所在城堡常四面火起,鉦鼓聲動地,中有一人,指揮滷楯,藺石渠答,施設有序,手發大黃,應弦殪敵,長嘯若神人,則公也,何其壯歟!假令得公坐政事堂,舉羣策以收太平之功,其事業宜萬倍閩也。(《賴古堂集·附錄》收錄《周亮工墓誌銘》) [97] 
姜宸英:①公材器揮霍,善經濟,喜議論,疾握靛拘文吏。當大疑難,專斷生殺,神氣安閒,無不迎刃解者。自笠仕即在兵間,尋耀台職,益欲以意氣自奮,不幸遭亂歸。才為時需,十年之間,晉歷卿貳,然時時與世抵捂,關木索嬰,金鐵槍地而呼天者數矣。②其為文,溯司馬氏以來,及於盧陵。詩宗子美,然機杼必自己出,語矜創穫,不蹈襲前人一字。劌鉥湔濯,而歸之大雅。(《周亮工墓碣銘》) [97] 
程邃餘生平有愧癖,方今海內宗工林林焉,不敢仰視其幟,於時家孝感侍郎張徑陽稗恭大行,登峯造極,數十年雄絕今古,餘遂一意藏拙矣,周夫子納瓦礫不樂於珠玉之側,為之汗下不已。(《書畫錄》) [97] 
黃虞稷:①周侍郎亮工,文章政績,斐然可觀。②周櫟園吏事精能,撫戢殘暴,則如張乖崖張詠。其屢更盤錯,乃別利器,則如虞升卿虞詡,東漢名臣)。其文詞名世,領袖後進,則如歐陽永叔。其博學多聞,窮搜遠覽,則如張茂先張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其風流宏長,坐客恆滿,則如孔北海。其心好異書,性樂酒德,則如陶淵明。其敦篤友朋,信心不欺,則如朱文季。其孺慕終身,友愛無間,則如荀景倩荀顗,字景倩,西晉開國元勳)、李孟元。至其登朝未久,試用不盡,則如範希文。而遭讒被謗,坎坷挫折,又如蘇長公。(摘自《郎潛紀聞初筆》) [114] 
錢謙益: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指遠,包函稚故,盪滌塵俗。卓然以古人為指歸,而不復墮入於昔人之兔徑與近世之鼠穴,信櫟園之雄於詩也!(《賴古堂詩集序》) [97] 
張怡:①(櫟園先生)書畫鑑賞最精。名賢名跡不具論,今天下騷人墨客,一水一石、一竹一木,無不擷其精良羅諸几案。研則羊嶺之秀,龍品之精,於聞之鐵,未央之瓦,牟子矍磯,青州石末,皆自出新意,創為名款。生平收藏印章不下數千方,遠溯斯摘,下逮文何,選異拔優,非佳品不採,非名手不登。然此冊所載,龍紋燦爛,鳥跡繽紛,近代以來,無有儷者。金書琳篆,赤文瓊字,神化莫測。信足執耳圖書之府,揚鐮獵褐之林也。先生之癖,與杜徵南、歐陽六一併傳不朽矣。(《賴古堂印譜引》,錄自《賴古堂印譜》) [97]  ②櫟園先生,飛帆學海,掉鞅詞壇,著述等身,不脛而走,至於繪事,尤多賞心……凡海內之士,有以一竹一木,一丘一壑見長者,無不畢竭所長,以求鑑賞。(《讀畫錄》) [97] 
唐祖命:無一字不從古人淘煉,卻無一字依傍古人。非胸具牟尼珠,舌種青蓮花,十指間氲旃檀香,圍繞而出,安能辨此?自是君身有仙骨,庶足彷彿一二。 [102] 
王鐸:(其詩)蒼鬱奇曠,錚錚骨格,不入輕薄促弱,中原吐氣有人,造物之貺櫟園者多矣。 [102] 
髡殘:①櫟園居士為當代第一流人物,乃賞鑑之大方家。(摘自關冕鈞《三秋閣書畫錄》) [97]  ②櫟園翁,文章詩畫之宗匠也。嘗以其所作,如窮山海不能盡其寥廓,坡老雲“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者耳。 [115] 
安致遠:情浮其貌,意勝於法,遠想長思,徑致獨絕。(引自《今世説》) [116] 
方文曾:先生(周亮工)詩學杜不學白,且學杜之華鬱,不學杜之瘦硬。如《漳洲城樓》、《丙申寒食》、《秦淮盛事》諸篇,風流跌宕,在《秋興》《詠懷》伯仲之間。 [102] 
魏禧:(周亮工)博及羣書,而未嘗好徵引,故實以自侈其富,筆之所至,浩浩瀚瀚,若江河之放,一曲千里,而不可止。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戛戛乎務去其陳言習見,而皆衷於理義,無詭僻矯激之辭,以驚世駭俗,其正也如是。(《賴古堂集序》) [100] 
陳康祺:櫟園侍郎入國朝後,揚歷中外,激揚雅道,樹立邊功,自不愧循良林苑中人物。俞邰評騭,未為失倫。至貞介若陶處士,古人與之伯仲者,前一管幼安,後一司空圖耳。即論樂酒著書,亦豈侍郎所能比似。(《郎潛紀聞初筆》) [114] 
朱彝尊:黃子俞邰,周子雪客,藏書累葉,手澤猶新。玉笈縹緗,不減李鄴侯之架;御書炳煥,何殊孫長孺之樓。(《徵刻唐宋秘本書例》,引自《藏書紀事詩》) [117] 
尤侗:當今豪傑不數見,萬未之望惟周侯。吾聞公在閩海日,人士趨之如東流。乃公意氣飛揚甚,推倒岱嶽唾滄洲。縱橫燕趙齊秦楚,甲乙班馬韓蘇歐。博搜趙氏金石錄,旁羅米家書畫舟。四座嘆息起為壽,信哉當今豪傑惟周侯。(《西堂詩集·看雲草堂集》卷五《周櫟園司農席上賦贈》) [36] 
劉聲木:國朝周櫟園侍郎亮工,生平撰述宏富,久已陸續刊行。此見於雍正三年重刊《書影》其子在延序中,可稱怪事。若以為可傳耶,則不當毀,若以為不可傳耶,則不當刊。豈撰述百餘種中,竟無一二可以傳世之書,必盡毀之而後快,此何意也?(《萇楚齋續筆》) [118] 
王時敏:少司農櫟園周公於文章政事之餘,又旁精畫道,流悦圖繪。凡海內縉紳韋布、道人衲子,從事丹青,寓興盤礴者,無不郵驛蒐羅,重繭購索,積集有年,裝成凡二十冊,如探玉圃珠林,詭態幻思,繽紛奪目。此固藝林盛事,非公託寄高遠,不能有此。(《王奉常書畫題跋》卷下《跋周櫟園公祖時人畫冊後》) [36] 
葉昌熾:梨莊本本盡精良,觀宅何嘗非吉祥。務抑輕華存微尚,好噓嘉種為寒香。(《藏書紀事詩》) [117] 
來新夏:蜚聲海內,無愧為中洲鍾毓。 [119] 

周亮工軼事典故

周亮工墨痴

周亮工素有墨癖,平生蓄墨萬種。順治三年(1646年)除夕,周亮工與匡蘭馨、程邃、胡玉昆在其家中舉辦“祭墨之會”,用酒澆墨,對墨當歌。 [120] 

周亮工毀書

康熙十年(1671年),周亮工將《賴古堂文集》《詩集》《印人傳》《讀畫錄》《閩小記》《字觸》《尺牘》《書影》等百餘種自撰書板,悉行自毀。 [121]  如今傳世《賴古堂集》二十四卷,是周在浚編葺舊刻,搜輯遺稿而成,存詩大多是庚子前的作品,而文章只保留了三分之一。

周亮工束卷雨

順治十四年(1657年),周亮工因“貪污”案身陷囹圄,許多老百姓都為他鳴不平。而當時閩地恰逢大旱數月,人心惶惶,在福建巡撫授意下,周亮工得以翻案。案件審理結束後,大雨傾注,閩人都將這場雨稱作“束卷雨”。 [122] 

周亮工人際關係

周亮工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周庭槐
-
祖母
喻氏
父親
天啓年間任諸暨縣主簿,後遷王府官。著有《詩斅》《四留堂詩集》《旅塵集》。
母親
朱氏
明朝胙城王之女。
妻妾
妻子
馮氏
太學生馮育民之女,溧水令馮派魯之妹。 [123] 
王蓀
河南宛丘人,性俠烈。能詩文,有詩二百餘首,小詞數十首,有《貝葉庵詞》。 [124] 
子輩
兒子
貢監生,充國子監官學教習,娶光祿寺丞段廷璋女,注《南唐書》十八卷,著有《雲煙過眼錄》《晉稗》《遺谷集》《秋水集》。
周在揚
幼有神童名,娶吏部尚書郝惟訥女,早卒。
周在延
庠生,娶鄱陽知縣鄧士傑女。存有《攝山園詩集》和《朱子四書語類》。 [125] 
周在建
國子監監生,娶翰林院少詹學士方拱乾孫女。歷官淮安知府。有《近思堂詩》。
周在都
國子監監生,娶江西總鎮趙應奎女。有《雪舫吟》《桑乾草》《響山樓稿》《餐雲書屋稿》《盧溝送別詩》各一卷。
女兒
-
適京府經歷王朝宸之孫、舉人王廷棟。
適浙江督糧道布政使司參議張天機子、河南蘭陽縣庠生張質。
適户部員外郎顧起貞曾孫、江寧縣庠生顧淳。
適巡撫福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佟國鼐子、國子監監生佟世慶。
適為國子監監生王重子、國子監監生者王垣。
適提督江南等處地方總兵官太子少保左都督楊捷子、官廕生候選治中楊懋綸。

周亮工好友

周亮工一生交遊人物甚多,向無人為之詳考。他一生仕宦足跡遍佈南京、揚州,河南開封、山東濰縣、青州,福建、北京、安徽等地,交往人物包括遺民侍侶、時賢碩彥、官吏布衣、懷才抱藝者等。 [97] 
周亮工交遊簡表
與周關係
姓名
身份
簡介
老師
學者
於開封時曾經教授周亮工, [15]  死後周亮工作《張林宗先生傳》,並蒐羅張民表遺集刊行於世。 [126-127]  有詩《同張林宗先生秋郊坐月》《同張林宗先生南陂秋泛》。
官員
鑑賞家
於任祥符縣令時曾錄取周亮工為縣試冠軍。還捐錢為他置田,周亮工有《孫北海夫子為亮買田》。周亮工受到孫承澤的教益甚多,並曾用“吾師退谷老人”印紀念他。
門生
學者
在《託素齋詩文集》中,與周亮工有關的詩歌有19首。順治八、九年,連續兩年為周亮工賦詩祝壽,併為《續懷帖》《尤難為懷集》《清漳唱和詩》作文,以“門生”自稱。
學者
周亮工仕閩時拜入其門下,死後周亮工賦《宋去損以予累客死都門,重九前二日素旐南返,哭送四詩》哭送之,復跋其分書卷。 [128] 
至交
盛於斯
文學家
崇禎四年於周亮工訂交,盛於斯曾寄書至開封,乞周亮工在他死後照拂其老母,為其墓書石。 [129] 
前輩
學者
對周亮工的收藏極為推崇,《結鄰集》卷八所收《與周減齋》中,還專門與周亮工討論收集碑褐、考辨碑銘的事。《賴古堂集》卷二十中收錄有與張怡信札六封。
篆刻家
崇禎十三年於南京與周亮工訂交,曾數次與周亮工集會。周亮工有《維揚人日,同稗恭、穆倩集友沂桐樓,即席分得晴字》詩。
文友
畫家
天啓四年與周亮工訂筆墨交,周亮工赴任濰坊時作《歸去來圖》。晤周亮工於定香橋時,為作大小橫直幅四十二件。 [130-131] 
文學家
順治三年於揚州於周亮工訂交, [132]  曾於順治六年與周亮工共醉於市隱園。後在都察院左都御史任上與周亮工聚談賦詩。 [133-134]  《定山堂詩集》有《送周櫟園方伯北上用高義薄層雲五字為韻》《又和櫟園》《十月十二日為櫟園誌喜》等。
學者
順治六年於揚州與周亮工訂交, [135]  曾與周亮工謀刊刻吳嘉紀《陋軒詩》。 [136] 
畫友
畫家
順治十八年因張怡結識周亮工,髠殘為作山水圖。 [137] 
表格參考資料: [97] 

周亮工主要作品

周亮工有《全濰紀略》《賴古堂集》《書影》《字觸》《同書》《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賴古堂文集》《讀畫錄》《賴古堂藏印》《賴古堂印譜》等。傳世墨跡有《行書詩軸》《七言絕句詩軸》《五言詩軸》等。 [111] 

周亮工後世紀念

周亮工墓地

周亮工墓原位於金陵江寧縣朱門鄉梨莊(今大致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自然村施山麓),墓前有姜宸英撰墓碣銘,墓內有錢陸燦撰墓誌銘。因施山被毀,現遺址無存。 [138] 

周亮工專著

2009年4月4日,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朱天曙花費六年,多方搜訪編校整理的《周亮工全集》由鳳凰出版社出版,全書由正文、補編、序跋、傳記、集評、年表組成,這是自清代以來,學界首次對周亮工著作進行的全面整理。 [119] 

周亮工史料索引

  •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 [139] 
  • 《明季北略·卷二十二·倖免諸臣·周亮工》 [140] 
  • 康熙年間《揚州府志·卷二十二·名宦》 [141] 
參考資料
  • 1.    魏瑾瑾.周亮工的詩歌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2010:60-68
  • 2.    周亮工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引用日期2020-05-17]
  • 3.    《周亮工年譜》:“明萬曆四十年壬子四月初七日子時,朱太淑人生公於金陵狀元境祖居,今所居宅廳事之 右食舊庵即產公室也。”
  • 4.    《行述》:“時先封公以撫顧兩幼弟,家貲中落,敝篋遊南雍,久無所遇,慨然嘆曰:‘丈夫焉能墨 守章句,少親吏事,亦足庇一方,必高第自見耶?’於是出參暨陽。”
  • 5.    《舊譜》:“癸亥,十二歲。隨封公赴浙江諸暨主簿任。”
  • 6.    《舊譜》:“甲子,十三歲。在諸暨,時隨封公遊於五泄,便知愛戀山水。過西湖,舟中信筆成詩, 多雋句,同遊見者鹹驚訝之。”
  • 7.    宣統《諸暨縣誌》卷三十九《寓賢傳》雲:“祥符周亮工元亮,則以父文煒官諸暨,省親居主簿廳, 以陳洪綬為文字交。” 按:據黃湧泉先生《陳洪綬年譜》,陳洪綬於天啓三年(1623)北上,四年六月底南返諸暨,秋冬 間,又有杭州之行,則亮工之交章侯當在此年秋。
  • 8.    《舊譜》:“乙丑,十四歲。封公為縣簿,多所平反,邑人見公喜曰:‘高於門者,其在是矣!’封公 以公事恆與令左,久之,左遷王府官,遂拂衣返白下。”
  • 9.    《舊譜》:“丙寅,十五歲。劉遞生先生設講佑國庵,公每於講期潛詣聽之,數年不輟。其所印證, 頗有心得,後遞生著《標鮮講義》,多采入集中。”
  • 10.    《舊譜》:“戊辰,十七歲。與高康生輩為文以復古自任,不肯隨附時調。豫章艾千子目空一世,獨 於公敬異之,曰:‘此道復振,賴有斯人。’”
  • 11.    羅振玉《萬年少先生年譜》:“庚午三年,二十八歲。舉南京試楊廷樞榜第五十九名。……榜後先生 與沈治先壽國、沈眉生壽民昆季、楊維斗、陳卧子、吳梅村諸人會飲於秦淮舟中。時周減齋亮工、黃太 衝宗羲始與先生訂交,亦與會。先生賦《秣陵舟宴》詩以記其事。”
  • 12.    《舊譜》:“辛未二十歲。公屢與試事,鹹以北籍不得入院。京兆詹公大收日中完七藝,列公冠軍。 人益忌之,百計沮公,公即拂衣去。”
  • 13.    按:關於亮工初赴開封之時間,《舊譜》雲:“壬申,二十一歲。隨太封公赴汴梁,視文氏長姊於密 縣,有《遊雲巖宮同文大士姊丈》詩。”而《賴古堂集》卷十八《盛此公傳》有言:“歲在辛未,予自大 梁來秣陵省家大人,……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是亮工於此年交盛於斯之前已赴開封,當是因“屢與 試事,鹹以北籍不得入院”頗受打擊,遂與父同往開封,留下讀書,父先回。
  • 14.    《賴古堂集》卷十八《張林宗先生傳》:“時予初見先生,先生謬語人曰:‘此德器也,吾家子弟行 當付託之。’遂使三子問業於予。凡八載,至卯、辰,予幸博一第,始辭其家塾,別先生去。”
  • 15.    《舊譜》:“癸酉,二十二歲。在中州館祥符張孝廉林宗家,教其子讀書長欄中。公嘗言,年二十二三時,太封公罷諸暨歸,家中落兩親年邁,以北籍沮於南試,不得已走汴梁,館張氏者八載。每當夜闌 人靜,孤燈獨照,布衾如鐵,念兩親在白下,身已老大,無所成立,不覺擲書長痛,輾轉無可奈何,已, 復拭淚誦讀,日復如是。”
  • 16.    《舊譜》:“己卯,二十八歲。中鄉試。……受知于歸德推官王公世 ,闈墨遂為中州風氣之祖, 至今天下傳誦之。”
  • 17.    《行狀》:“己卯舉於鄉,主司得先生牘曰:‘此非中州士也。’得雋日引見先生,詢知籍於南也, 顧侍者而笑。及程文出,海內傳誦,其所為《孟子知言養氣義》,學者至今誦習之。時孫先生方以給事 中督中州餉,駐歸德,榜發,先期張筵坐廳事,戒鼓吏曰:‘周生捷音至,非時鳴鼓以聞。’漏四下,得 報,為浮一大白。”
  • 18.    《讀畫錄》卷一《陳章侯》:“辛巳餘謁選,再見於都門,同金道隱、伍鐵山諸君子結詩社,章侯繆 好餘詩,遂成莫逆交。
  • 19.    《讀畫錄》卷一《陳章侯》:“餘方赴濰,章侯遽作《歸去圖》相贈,可識其曠懷矣。” 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卷五《曼寓草》卷中《周元亮友聲序》:“予既幸獲與元亮同門,嘗讀其詩 歌,心折為才士。及令濰上,治聲溢都下。……元亮當之任時,予適送之,車馬在門,乃出章侯所圖彭 澤令像,命予書《歸去來辭》,予已嘆其風期遙遠矣。”
  • 20.    宣統《山東通志》卷七十三《職官志第四·歷代宦跡八》:“周亮工,字櫟園,河南祥符人。進士,崇禎十三年知濰縣。時經兵燹,户口離散,下車加意撫綏,勸農課學,次第修舉。
  • 21.    《舊譜》:“壬午,三十一歲。時天下大亂,公誓死登陴守青陽樓者半歲,城卒賴以全。有《巴參戎 捷至》、《雪中見無衣陴卒》、《警至》諸詩。”
  • 22.    《賴古堂集》卷七《海上晝夢亡姬成詩八章》,序曰:“姬與予共甘苦者七載餘,性悲壯,青陽城上 矢死登陴。”其五雲:“危樓城上字青陽,一飯軍中盡激昂。旗影全開慚弱女,鼓聲欲死累紅妝。”其七 有云:“城上詩同風雨葬,難從劫後釋煩冤。”原注:“北海城上諸詩,姬皆有和,痛定之後,每向予誦 昔詩,未嘗不唏噓淚下也,瞑去時猶囑予作小楷納懷中。”
  • 23.    宣統《山東通志》卷七十三《職官志第四·歷代宦跡八》:“周亮工,字櫟園,河南祥符人。……知 濰縣。……壬午,復遭寇亂,攻圍兩月,嬰城固守,城賴以完,邑人德之。”
  • 24.    《崇禎長編》崇禎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截俸行取濰縣知縣周亮工。”
  • 25.    史可法和周亮工  .開封網 [引用日期2018-12-26]
  • 26.    《舊譜》:“甲申,三十三歲。授浙江道試御史。未十日,逆闖破京師,公投繯,為家人救免。時傳 聞上已南渡,公又念太封公、太淑人年邁,因與張錦衣鹿徵避於浣花庵,越日,偕鄭中丞二陽雜難民中 逸出,遂間道歸白下。”
  • 27.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流賊李自成陷京師,亮工間道南奔,從明福王朱由崧 於江寧。”
  • 28.    《舊譜》:“甲申,三十三歲。……時江南立弘光帝,馬、阮用事。錦衣馮可宗誣公從賊,羅織下鎮 撫獄,訊無左驗,復公官。馬、阮又欲公劾劉宗周,始肯補用,公笑謝之,遂奉兩尊人棲隱於牛首,幽 棲間,不入城郭。”
  • 29.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本朝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兵下江南,亮工詣軍門降, 奏授兩淮鹽運使。”
  • 30.    林佶《名宦户部右侍郎周公亮工傳》(《碑傳集》卷十):“順治二年,王師南下,特徵君以原官招撫 兩淮。尋授兩淮鹽運使,改鹽法道。”
  • 31.    《賴古堂集》卷十八《盛此公傳》:“常以書寄予大梁, ……予得其書,忽忽如失者數日,知此公 將不永矣。不數日,亡聞至,予為位哭之。會予成進士,官山左,不能即至秣陵。比至秣陵,欲買舟省 盛母,會亂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歸為予言:盛母年且開八秩,妻倍孝謹,故無子,一女 先盛沒,一老僕樵以供兩孀婦; 豆不贍, 褐不完,敗屋數楹,不蔽風雨,行道見之諮嗟;而為之友 者,弔唁闕然。……予解橐金,復促掾往,贖其田之易於族人者,佐盛母 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 予自書‘盛此公埋骨處’,從其生時請也。西蜀蝶庵陳公時守宛陵,公在大梁,蓋常聞予數言南陵盛此 公不置,邑屬公,公乃檄令視盛母無恙,手書‘盛此公讀書處’為額,懸其常危坐繩牀側,復允予請, 以其行誼補郡乘。其讀書之屋,蓋已受值,期以盛母存沒,不能待盛妻也,予歸其值,祀此公於中,俾 其老僕世守之。……其所著,……今所傳者,獨《名物考》耳,他皆不傳。予遣掾就其家鈔遺書,盛母 泣而言曰:‘兒著書鹹為人竊去,惟存詩若干卷,……今且託之周君。’予受而泣,因為之次第,壽之梓。”
  • 32.    《行狀》:“遷海防兵備參政,方干戈甫戢,兵恆弱,民動輒乘 構難,先生曲為調劑,卑居人樂業, 悍卒俯首受法度,又為民贖被俘子女,及置義冢,掩兵死之骸。揚人祠祀之。”
  • 33.    康熙《揚州府志》卷二十二《名宦》:“周亮工,字元亮,河南祥符籍,進士。順治二年,王師下江南,命以御史招撫兩淮,尋授鹽法運使,行道臣事。……升海防兵備。時地方初定,告密者多,比屋驚疑。亮工為煦嫗卵翼,人人樂業。一日有急裝自北來,叩轅門,踞地坐,諸將士倉猝不知所為,亮工前曰:‘吾奉命觀察此地,有事當告我。’乃出一牘,背耳語良久,則海陵黠奴 宦室者反詞也,趣治兵掩捕之。亮工曰:‘若誠反,當族。第君馬乏,且休之,偵其有跡,伍佰可生致也。’急裝者不得已止。越日,偵騎回,則黠奴言果妄。一日,寢門闔矣,撫軍趨議事,傳呼甚亟,一市盡驚。亮工佯卧不起。撫軍促騎相望,彀弩白刃夾道立。亮工徐行至堂下,撫軍作色曰:‘吏報某地賊起,吾待公至,急撲滅之,奈何來姍姍者?’亮工曰:‘以某料之,必無是事。’撫軍恚甚,曰:‘觀察能以百口保鼠輩乎?’亮工應曰:‘能。第倉猝未蓐食,煩為某置食。’食訖,出呼騎士譙讓之,曰:‘撫軍趣吾會食,向驚呼奚為者?’市人驚擾始定,然亦卒無賊也。”
  • 34.    林佶《名宦户部右侍郎周公亮工傳》(《碑傳集》卷十):“順治……三年,擢布政司參政、淮揚海防 兵備道,政績皆可書。”
  • 35.    康熙《揚州府志》卷二十二《名宦》:“周亮工……擢福建臬使,去郡日,傾城遮號,聲動天地,亮 工亦哭失聲。”
  • 36.    孟晗.周亮工年譜.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2007:34-45
  • 37.    《舊譜》:“丁亥,三十六歲。……十月抵邵武,時盜賊蜂起,水陸俱為賊據,省會音信不得達。城 外烽火燭天,公督蒼頭奴子且戰且守,城賴以全。有《自光澤登閩舟》、《夜登邵武城樓》諸詩。”
  • 38.    《行述》:“時王師初入閩,山海之間叛復無常。先大夫從杉關入邵武,邵武去省會尚七八百里,在 萬山中,為江右門户,又八閩上游斗大孤城,無兵無餉。先大夫既至,進不能達會城,遂於郡中蒞任, 身任城守責。城外烽火燭天,士民皇皇無所措。先大夫日則率健卒披甲持戟戰山中,夜則獨守城樓,磨  賦詩,吟哦之聲與刁斗相間。建詩話樓,祀宋嚴滄浪其上。拔邑諸生能詩者日與唱和,有《萬山中詩》 之刻。”
  • 39.    《賴古堂集》卷七《丁亥除夕獨宿邵武城樓永夜不寐,成詩四章》,其一雲:“荒城戍柝三更盡,孤 燭鄉心萬里餘。永夜懸知兩地淚,能歸勝寄故園書。”其四雲:“百端交集夕難除,強飲屠蘇意未舒。下榻懷人同拜墨,登樓無客對擁書。”其二雲:“略窺粟甕思僮減,歲驗詩瓢喜增。”
  • 40.    《舊譜》:“戊子,三十七歲。春夏,在邵武,叛將熊、秦等謀以城應賊,公探知,密授計殲之。”
  • 41.    《行狀》:“叛將某者,以計窮來降,窺知城中單弱,復與賊通,謀以夜四鼓翻城,先生(指亮工) 廉得其情,密戒鼓吏通夜只二下,敕甲士夜半聲炮,攻其無備,賊倉皇無措,殲叛卒三千人。四山賊聞 之,焚營逸去。邵武為八閩上游門户,與江右接壤,時方有金、王之亂,邵武全則江右亂兵不得入,而 建寧之賊亦不得與江右通,八閩以寧,先生之功大焉。”
  • 42.    林佶《名宦户部右侍郎周公亮工傳》(《碑傳集》卷十):“福州自戊子兵荒,流莩載道,羣盜滿山, 公爬梳噢咻,逐假令,鋤豪強,撫逃亡,閩民始依公為命。”
  • 43.    《碑傳集》卷十《名宦户部右侍郎周公亮工傳》(林佶撰):“順治……七年,還閩,以右布政使署 建南道事。”
  • 44.    《墓誌銘》:“上杭有曾省之亂,則委公曰維汀南是守”。
  • 45.    《舊譜》:“辛卯,四十歲。……秋復代篆赴延平。時邵武有叛卒耿虎之變,公單騎往諭之,虎降。”
  • 46.    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十五《雜紀》:“國朝順治……九年正月,鄭成功大舉入漳,至海澄,守將赫 文興開城納之,……五月,漳州城被圍,城中大小餓死七十餘萬。”
  • 47.    《舊譜》:“壬辰,四十一歲。是年海逆鄭成功反,漳泉八郡震動,援剿大兵駐師泉州。時漳巡道乏 人,巡撫張公謂公知兵多戰功,檄公往署,公時在延平,聞檄從金戈鐵馬中馳入漳。”
  • 48.    《行述》:“時先大夫代守建道,奉命即行,從金戈鐵馬中破圍入漳,鳩遺民守之,治芻粟,繕軍實, 民殆不知用兵者。”
  • 49.    邵廷采《東南紀事》卷十一:“漳圍至八閲月,中外困隔。浙江固山額真金礪、固山大温都力敖童、 梅勒章京徐大貴總滿洲烏金超哈兵,與提督名高由長泰間道直抵漳城北。成功營城南鳳窠山,乘高壓壘。 王師鋭甚,為兩翼擊,島人久敝堅城,皆無鬥志,十月三日,解圍,退屯古縣。合戰,崩潰,追奔四十 餘里,積屍布野。成功入海澄,嬰城守。守道周亮工,收漳城骸骨七十三萬,焚瘞一大穴,碑曰‘同歸 所’。”
  • 50.    《行述》:“稍稍復業,贖良家子女千餘人,招民認視,不十日皆完聚。漳南城外,骸骨堆積累累, 先大夫蠲貲,令標下守備霍君時御掩埋之,限日冊報約十餘萬。”
  • 51.    《行述》:“署泉,泉去漳近,治泉亦如治漳。漳泉濱海負山,其中居民各結一寨以聚宗族,計十有 四寨。是時海艦出沒不常,每秋熟輒來徵餉,百姓為之困憊,以其界於兩岐,又不敢不應。一夕,大帥 集將士,召先大夫,言諸寨負固通賊助餉,當屠滅,而士卒已具甲。蓋奸民以各寨富實告,諸將利為之。 先大夫具言其不得已狀,以身保其無他,傳諭各寨,牛酒勞王師,大帥遂止,十四寨百萬生靈全於先大 夫一言。”按:此“大帥”指劉清泰,劉時任浙閩總督。
  • 52.    《舊譜》:“癸巳,四十二歲。……夏,升本省左布政使。”
  • 53.    《行述》:“癸巳遷閩左方伯。本朝定鼎以來,漢人無為左轄者,有之,自先大夫始。先大夫歷遍閩 疆,備悉民間疾苦,思有以噢咻蘇息之,表率郡邑吏,一以寬慈為尚,凡一切陋規盡皆除去,大署二牌 於堂:一雲收銀不用火耗,發銀即用原封;一雲批到即收銀,收完即領批。一時閩土殆忘徵繕之苦。省 會多狡獪不逞之徒,結五頭社,縱橫鄉曲,良民受其害,有司不敢誰何,先大夫擒治,皆伏法。”
  • 54.    《賴古堂集》卷二一《書丙申入閩圖後》:“歲甲午秋,亮工由閩左轄擢副都御史。”
  • 55.    《行述》:“甲午擢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方伯內召,亦自先大夫始。計先大夫在閩前後八載,去邵、 去漳、去汀泉、去延建,百姓攀轅卧轍,號哭震天地。去省之日,至於閉門毀橋,不使先大夫行,有孺 子百餘人望而號曰:‘小人皆公至始生者,使公不活我父暨我母,安得有某也。’遮道不使去。先大夫亦 哭失聲。自藩屬達洪塘,三十餘里,香煙不絕,三步五步設酒筵,先大夫各盡一觴,至大醉不忍卻。”
  • 56.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十二年,疏陳閩海用兵機宜,言:‘浙之衢州,閩之建寧,江西之廣信,為山賊出沒之地,與海賊聲援。廣信去衢州止百里,宜令浙閩總督兼轄,庶軍機可 以無誤。至海賊以廈門為窟穴,宜密敕廣東督撫令潮州鎮兵合剿,往襲其後。更請增設水師,以防海口。’ 疏下所司議行。又請斬鄭芝龍,停招撫鄭成功,決意進剿,疏入報聞。既而福建巡撫佟國器奏獲芝龍與 其弟鴻逵及成功交通私書,芝龍伏誅。遷亮工户部右侍郎。”
  • 57.    《賴古堂集》卷二一《書丙申入閩圖後》:“歲甲午秋,亮工由閩左轄擢副都御史。明年春,再移 户部右侍郎。” 據《清代職官年表·部院漢侍郎年表》,順治十二月三月,亮工由左副都御史改户部右侍郎。
  • 58.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一順治十二年五月十六日有:“浙江福建總督屯泰參奏、原任福建左布政使今升户部侍郎周亮工、欺君虐民。大貪極惡。列款以聞。命亮工回奏。”
  • 59.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亮工任按察司時,福建武舉王國弼及貢生馬際昌、 穆古子、蔡秋浦、蔡開南、史東來等創立南社、西社、蘭社,黨類繁眾,作奸犯科。亮工申請督撫勘明 定罪,勒石南台,列際昌及餘黨姓名。尋際昌、秋浦、國弼、開南四人斃於獄。是年五月,督臣佟岱抵 任,際昌等親屬具牒辯冤,佟岱列亮工貪酷諸款以聞。命亮工回奏。尋解任,赴福建聽質。”
  • 60.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先是,亮工未就質時,按察使田起龍等據證佐定讞, 謂亮工得贓四萬餘兩,應擬斬,籍沒。及亮工至,質問皆虛。”
  • 61.    《行述》:“及至閩,則代已罷官去,閩人擁先大夫訟冤者,日千百計,承問者優遊不敢決。”
  • 62.    《台灣鄭氏始末》卷三:十三年秋……巡撫宜永貴急出原任佈政周亮工、副將王進於獄中,問計;亮工謂:“敵防疏東南,當遣田勝、李武伏軍西南,遣王進潛師出鼓山後(閩縣東三十里),轉六通橋,徑攻南台,破敵必矣。
  • 63.    《小腆紀年附考》卷十八:“秋七月……明朱成功取閩安,進攻福州。……分兵東守烏龍江以 御泉、漳救援之師,西據洪塘水口以截延、建餉道,北守連江北嶺,以遏温、台,惟南面近水,故不為 備焉。八月,明朱成功退屯閩安。我巡撫宜永貴與副將田勝議分兵守烏樓,以為犄角,成功每攻城, 輒為烏樓 石所傷,乃併力攻烏樓,破之,城中益懼。參將張國威請於宜永貴,出原任藩司周亮工、副 將王進於獄,〔考曰:亮工時為督臣佟代所劾,進以失守漳州下獄。〕問以破敵之策,亮工曰:‘城外營 壘相連,獨東南一角疏防,今令王進將步騎暗過鼓山,出路通橋以襲南台海船,令田勝伏南門,李武伏 西門,出不意突擊,破之必矣。’是月十六日夜三鼓,我師開水部門,繞鼓山而出,天明鳴螺喊殺,城 上發大 ,伏兵齊起,成功諸營出不意,拋棄旗幟、器械下船,乘潮解碇,退屯閩安。”
  • 64.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解任,赴福建聽質。會海賊從閩安入內地,焚掠南 台,進圍福州。城中騎卒僅數十,勢甚危。巡撫宜永貴從士民請,以亮工守西門城,賊乘大雨薄城,亮 工手發大 擊殪渠帥三人,賊怖解圍去,城賴以全。事聞,下兵部,以亮工系革職質訊之員,未準敍錄。”
  • 65.    《舊譜》:“四十六歲。在閩質審。……及公赴閩面質,事皆莫須有,於是泉州司李王仕雲、延平司 李吳淇滋、建寧司李孫開先、福州司李田緝馨、汀州司李盧圖龍會審,上之按察使程之璇,事乃大白。 時閩大旱,牘具,雨大傾注,民為作歌,曰《束卷雨》。”
  • 66.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巡撫劉漢祚疑推官田緝馨等受賄徇情,並逮送刑部。”
  • 67.    《舊譜》:“戊戌,四十七歲。五司李既白公冤,臬司程公上之撫軍,撫軍不敢任,以前後兩讞辭 入奏,詔逮下刑部復訊。”
  • 68.    《行狀》:“詔逮下司寇訊,並逮程公等。緹騎至,閩人罷市,闔城痛哭,父老子弟狂奔扶攜,解橐 助裝,或馳詣輦下,效舉 負 故事。先生由閩而越而吳,洎廣陵以達燕齊,道中故民人持百錢或數升 米,享周使君,鹹為聲冤,至擁舟不前。”
  • 69.    鄭方坤《賴古堂詩鈔小傳》(《碑傳集》卷十):“當公之被逮入都也,百姓皆炷香號哭,追送數千裏, 謂‘公活我,顧奈何反以閩事累公。’語悲痛不可聽,詳閩人高兆《四泣記》中。”
  • 70.    黎士弘《託素齋文集》卷五《卓初荔壽序》:“記乙未、丙申間,故司農周櫟園先生,以任方伯時 事為言者所中,詔旨見逮,閩中父老子弟,從檻車赴質者約百十人,至身被三木,卒無一人一辭牽引誣 服,一時義聲震於東南。”
  • 71.    《賴古堂集》卷十六《壽青溪三老序》:“卒遭頌繫,君(指方育盛)以蒙不白,短垣相屬,浮雲蔽 之,然猶詩筒遄來,略寄心語。故君詩有曰:‘一牆千里面,四卷十年詩。晤語憑吟詠,酸辛豈別離。’ 至今誦之,涕淫淫未雪也。君既先賦出塞,予亦有北屣之議。”
  • 72.    《讀畫錄》卷二《方邵村》:“方侍御邵村,名亨鹹。……兩家患難中,復與其弟與三結兒女姻”。
  • 73.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順治)十六年,部議……情罪重大,仍應立斬、籍 沒。上以前後辭證不同,再下法司詳審。十七年,法司論罪如前讞”。
  • 74.    王先謙《東華錄·順治三十四》:“順治十七年庚子……四月……三法司遵旨覆審周亮工一案,擬立 斬,籍沒;承問官田緝馨、王仕雲、吳淇滋瞻徇情面,應擬絞,家產一併籍沒,餘仍如前議。得旨:周 亮工依擬應斬,著監候,秋後處決,家產籍沒;田緝馨、王仕雲、吳淇滋俱依擬應絞,著監候,秋後處 決,餘依議。”
  • 75.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十四:(順治十七年四月三十日)三法司遵旨。複審周亮工一案。仍照前擬立斬籍沒。承問官田緝馨、王仕雲、吳琪滋、瞻徇情面應擬絞。家產一併籍沒。餘仍如前議。得旨、周亮工、依擬應斬着監候秋後處決。家產籍沒。田緝馨、王仕雲、吳琪滋、俱依擬應絞。着監候秋後處決。餘俱依議。
  • 76.    《墓碣銘》:“秋有詔朝審,部院大臣,下及各科道官,東西以次列。有頃,兩吏舉大簏,前後獄詞 凡數十案,滿簏置中庭。公亦自列狀一通,出袖中傳示諸大臣,諸大臣讀未竟,於是大風從西北起,揚 塵沙蔽天,旋入庭,從手中掣所讀紙直望空去,人吏披靡,天地晝暝晦,人對坐不見面。公獨跪階下叩 首呼冤,口不得發,默自唸曰:‘天豈哀我耶?吾死生此刻決矣。’良久風定,冢宰倡言曰:‘天意如此, 此獄可疑。’於是同列者齊應聲曰‘可疑’,堂上下環列數十人,無一誰何者。”
  • 77.    《舊譜》:“庚子,……秋朝審,烈風吹案牘入雲中,世祖皇帝異之。”
  • 78.    《賴古堂集》卷十有詩《朝讞適有風異,僉擬以疑告,適天恩概減罪人死,因置疑徙塞外》,有句 雲:“恩膏此際同淪骨,疑牘誰為吹上天。羊角已扶九萬里,故人空賦大風篇。”
  • 79.    王先謙《東華錄·順治三十五》:“順治十七年……十一月壬子朔,諭刑部:‘朕覽朝審招冊,待決 之囚甚眾,雖各犯自罹法網,國憲難寬,但朕思人命至重,概行正法,於心不忍。明年歲次辛丑,值皇 太后本命年,普天同慶;又念端敬皇后彌留時,諄諄以矜恤秋決為言,朕是以體上天好生之德,特沛解 網之仁。見在監候各犯,概從減等,使之創艾省改,稱朕刑期無刑、嘉與海內維新之意。爾部即會同法 司,將各犯比照減等例定擬罪名,開具簡明招冊具奏。’……丁巳(初六日)諭刑部:‘見在監候罪犯概 從減等,有應決者姑停處決。’”
  • 80.    王先謙《東華錄·順治三十六》:“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上大漸,遣內大臣蘇 克薩哈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丁巳(初七)夜子刻,上崩於 養心殿。”
  • 81.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聖祖仁皇帝御極,諭吏部曰:‘周亮工被劾原案,既 多屬中虛,前宜永貴疏敍亮工在閩守城獨當射烏樓一面,擊死賊渠三人,應否量授職銜錄用。爾部會同 刑部確議具奏。’康熙元年,部議復亮工僉事道職,起補山東青州海防道。”
  • 82.    《行狀》:“青土俗號懷磚,奸人多假條次利病,操長吏短長,人復椎魯輕生,往往以小忿自經溝 瀆。先生捕治諸不法者,而委曲開諭愚蒙,不厭為家人絮語,使婦孺鹹所通曉,相與傳説感化,悍俗頓 易。”
  • 83.    《大清一統志》卷一三五《青州府二》:“周亮工,其先祥符人,後居江南。康熙初授青州道僉事, 剛方嚴肅,豪猾畏避,刊佈條約,務使愚民通曉。”
  • 84.    宣統《山東通志》卷十一《通紀第二·通紀九》:“康熙……三年甲辰,……六月,兗州府大旱,飛 蟲蔽天,墜地如蜣螂。……四年乙巳,巡撫周有德奏請復孤貧口糧舊額;夏四月,濟南、兗州、東昌、 青州四府大旱飢。”
  • 85.    宣統《山東通志》卷七十四《職官志第四·國朝宦跡一》:“周亮工,……康熙元年,左遷青州兵備 僉事,……值歲旱,請蠲賑。慮有司遲其事,遣人馳詣各縣,榜示通衢,先取賦籍核定其數,使胥吏不 得為奸。然後單騎周曆,按户賑之,災區均感其惠。”
  • 86.    《行述》:“甲辰,青齊大旱,蠲租之詔初下,先大夫慮吏胥上下其賦籍,恣中飽,遲旦夕必有以催 科致斃者,即馳騎州邑,綸音布諸衢,始聞之有司,立取賦役籍,白之中丞,民受實惠。是時,逃人之 禁甚嚴,而貧民非力作不得食,乃僱役者無由致詰,惟視攜有 具者,乃肯予直。先大夫捐俸為 具數千,以施貧民,民賴以得直,青自是遂無竊盜。及天子憫念民艱,遣部臣賑濟,先大夫馳單騎,從部臣 暴烈日中,遍歷諸州邑,察貧富虛實,卑人人各得沾潤。”
  • 87.    《賴古堂集》卷十七《巡撫山東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彝初周公救荒碑》:“百姓鹹樂更生,曰:‘周公 生我。’青紳士及郡邑大夫請勒石記其功,編户之民鹹願輸一錢以竣事者無虛日,遂勒石。時歲則有秋, 天子以公德動天,宜晉秩司空,懋哉以需後命。餘既拜手紀其事,爰作頌曰……”
  • 88.    《舊譜》:“丙午,五十五歲。以緝逃及額擢江南江安督糧道。公以原籍江寧,祖宗墳墓在焉,上 書大府,欲投劾去,大府上之朝。……八月,還江寧。”
  • 89.    《行述》:“部議本朝無兩籍例,趣視事。先大夫忽忽不樂,勉強受事。漕餉既號難治,而江南為 尤甚。諸弊叢積,前人遺之後人,後人復遺之後人,不可究詰,胥吏易為奸偽。先大夫下車即清察積弊, 置積蠹三人於法,漕政肅然,有司積欠,漸完十之六七。顧督糈急上供,似於地方無責,然漕粟率取之 田賦,漕事既飭,運弁不得苦患有司,旗甲亦不得苛虐百姓,百姓實蒙其利,而大不利於奸吏。”
  • 90.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二三《職官志·表十一》:“(康熙)六年,改江南左佈政為安徽布政使。”
  • 91.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康熙……八年,漕運總督帥顏保劾亮工縱役侵扣諸 款,得旨革職逮問”。
  • 92.    關於亮工此次被劾,又有不同説法。《行述》:“漕餉既號難治,而江南為尤甚。……先大夫下 車即清察積弊,……百姓實蒙其利,而大不利於奸吏。及旗弁諸不法者,兼伏法之家,銜怨相構,結惑 亂當事,乃先大夫久蓄拂衣之志,解組日,即閉户不與外事。”黎士弘《託素齋文集》卷四《上週櫟園 先生》(一):“高守憲來,承接翰示,知函丈數月政成,漕弊一清。微聞執法之間,頗傷嚴重。” 黎士弘《託素齋文集》卷四有《上週櫟園先生》(三):“已見邸抄,又有此意外,不克身詣尊前, 盡王修赴難之誼,悚愧其何可言。……伏望少自寬解,回想庚子、辛丑間,是何等波瀾,一日天定見  曰消,今惟有俟天之定而已。”
  • 93.    《舊譜》:“庚戌,五十九歲。……十月,事乃白。”
  • 94.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一《前編上·方中通》:“以智晚年住持廬陵縣河南十里青原山,康熙十 年辛亥,以事被累入粵,卒於道中,……今讀此集《陪詩》卷四為《惶恐集》,紀其事甚詳。……中通 亦在桐城就逮。事歷二年,經皖、贛、粵三省,賴周亮工營救得白。”
  • 95.    《墓誌銘》:“卒於康熙壬子年六月二十三日,享年六十有一。……於某月日,在浚等奉淑人命, 葬公於江寧縣朱門鄉梨莊之新阡某山某向。”
  • 96.    清初學者、收藏鑑賞家周亮工 -河南省旅遊局門户-河南旅遊資訊網  .河南旅遊資訊[引用日期2018-12-30]
  • 97.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 2006:56-65
  • 98.    康熙《揚州府志》卷二十二《名宦》:“周亮工,字元亮,河南祥符籍,江西金 人,進士。順治二年,王師下江南,命以御史招撫兩淮,尋授鹽法運使,行道臣事。時揚方經大變,亮工百計招徠,請以儀真所貯鹽還商,於是諸商鱗集。力請削舊餉,行新鹽,盡蘇積困,課因以裕。”
  • 99.    劉秉信 , 譚先民.周亮工與濰縣.昌濰師專學報.1996,15(3):36-29
  • 100.    郭羽.周亮工及其詩歌研究.江西:南京師範大學.2007 :100-109
  • 101.    《王師將返閩圍漸解,射烏樓上示諸同事用生字》:“竟欲平鯨浪,囊書學老兵。匡圍解後死,玉貌重先生。風冷霜依堞,沙寒月滿營。千軍殊敢戰,烽火不須驚。”
  • 102.    朱天曙編校.周亮工全集(十八)序跋編 .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260、262
  • 103.    《神光寺看絳桃》:“寺裏緋桃烏石頭,老僧不厭酒人遊。開時曾約終宵醉,雨後猶堪十日留。金蠡杯深啼鳥亂,木魚聲靜落花柔。依稀記得吹笙處,和露和煙萬樹稠。”
  • 104.    《陳階六坐中次王雪蕉韻與萬年少》:“但歌莫聽夜蛩清,亂裏逢 人意已傾。天外夢魂今夕話,杯中涕淚故園情。淮流古岸惟餘咽,秋到荒城別有 聲。笑爾杖藜何所適,始憐雨雪一身輕。”
  • 105.    平志軍.周亮工生平思想及其散文創作研究.河南:鄭州大學,2007:70-75
  • 106.    朱天曙.清初師碑風氣中的周亮工書法.書畫世界,2009 :4-8
  • 107.    廣金石韻府序[M]//賴古堂集:卷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23、624-625.(1979年據南京圖書 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 108.    新新無已 愈出愈奇—十七世紀 書法家書寫異體字風氣的研究 [J]//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 2期.200:101-131.
  • 109.    包世臣 . 藝舟雙楫 [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58.
  • 110.    郭奕.周亮工《讀畫錄》及其畫事研究.天津美術學院, 2010:45-52
  • 111.    李玉安,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468
  • 112.    汀州府志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17]
  • 113.    碑傳選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17]
  • 114.    郎潛紀聞初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17]
  • 115.    陸心源.鑲梨館過眼錄(卷三十六)//[O]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222
  • 116.    今世説(清)王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17]
  • 117.    藏書紀事詩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20]
  • 118.    萇楚齋續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20]
  • 119.    青年學者六年編校《周亮工全集》(十八冊)出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 [引用日期2020-05-20]
  • 120.    《賴古堂集》卷七《丁亥除夕獨宿邵武城樓永夜不寐,成詩四章》之四有云:“下榻懷人同拜墨”, 原注:“客歲此夕,膠西匡九畹、黃山程穆倩、秣陵胡元潤宿予衙齋,為祭墨之會”。
  • 121.    《萇楚齋續筆》:古人自毀其詩文稿者有之,若已刊有成書,仍復毀之者,實為千古所罕有。國朝閩縣周櫟園侍郎亮工,生平撰述宏富,久已陸續刊行。忽於卒之前一年,歲逢辛亥,一夕盡取《賴古堂文集》、《詩集》、《印人傳》、《讀畫錄》、《閩小記》、《字觸》、《尺牘》、《書影》等百餘種自撰書板,悉行自毀。此見於雍正三年重刊《書影》其子在延序中,可稱怪事。若以為可傳耶,則不當毀,若以為不可傳耶,則不當刊。豈撰述百餘種中,竟無一二可以傳世之書,必盡毀之而後快,此何意也?厥後《賴古堂文集》三十卷,當塗令寇公有重刊本,《詩集》十卷,江都文學汪子有重刊本,《閩小記》等書,其子西田燕客有重刊本,《書影》十卷,張敬思有重刊本。於是侍郎生平撰述,其犖犖之大者,皆有重刊本。其它撰述,存而不論可矣。
  • 122.    《賴古堂集》卷十二有詩《六月十日紀事》四首,其二:“成城十萬眾人心,遮 庭前淚滿襟。此日若盧同負,當時束卷有甘霖。”原注:“閩士舊為予鐫‘人心成城’。司李公讞予,千萬人遮訴,時數月不雨,人心惶惑,讞甫竟,甘霖隨澍,閩人呼為‘束卷雨’,作歌謠記之。”
  • 123.    周在浚《行述》: “元配馮淑人,故太 學馮公育民女,溧水縣知縣派魯妹。”
  • 124.    《書 影》卷一: “宛丘王氏,十五歸予,即能詩。……詩二百餘首,小詞數十首,餘欲傳之,輒欲 自焚。曰: ‘吾懼他日列狡獪瞿曇後,穢跡女士中也。’蓋自來刻詩者,方外之後緊接名媛, 而貞婦、烈女、大家、世族之詩,類與青樓泥淖並列。姬每言之,輒以為恨。予嘉其志,書而 藏之,不敢付梓,並其名字,亦不忍露也。”
  • 125.    黎 士弘《託素齋文集》卷五《周龍客攝山園詩集序》: “《攝山園稿》乃周子龍客之詩,攝山則 龍客讀書之所,而取以名其篇者也。龍客為故司農櫟園先生令子,與其兄雪客、弟燕客各 有名於世。……詩乃舂容大雅,出入後山、劍南之間。”
  • 126.    《賴古堂集》卷十八《張林宗先生傳》:“予官南台,遍徵先生詩文之散逸者,匯而梓之。”
  • 127.    《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張先輩民表》:“元亮刻林宗遺集,附著其行事,餘撮而錄之。”
  • 128.    《賴古堂集》卷九有詩《宋去損以予累客死都門,重九前二日素 南返,哭送四詩,兼貽令嗣 長》, 其一:“嶺外天書一夜頒,河干令子泣潸潸。……傷心苦憶臨岐語,獻歲相迎入大關。”原注:“客歲見  長送尊公,悲楚過甚,予亦為泣下,已而好語慰尊公曰:‘明歲相迎入大關。’豈知事變至此,爾時遂 為長別耶!”
  • 129.    《賴古堂集》卷十八《盛此公傳》:“常以書寄予大梁,至數千言,言:‘子當不長貧賤。他日擁節 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當登我堂,拜我老母,為我書石,曰盛此公埋骨 處,予願足矣。他則子之事也。’ ……予得其書,忽忽如失者數日,知此公將不永矣。不數日,亡聞至, 予為位哭之。會予成進士,官山左,不能即至秣陵。”
  • 130.    《賴古堂集》卷二二《題陳章侯畫寄林鐵崖》:“庚寅北上,與此君晤於湖上,其堅不落筆如昔。明 年,予復入閩,再晤於定香橋,君欣然曰:‘此予為子作畫時矣。’急命絹素,或拈黃葉菜佐紹興深黑釀; 或令蕭數青倚檻歌,然不數聲輒令止;或以一手爬頭垢;或以雙指搔腳爪;或瞪目不語;或手持不聿, 口戲頑童,率無半刻定靜。自定香橋移予寓,自予寓移湖幹,移道觀、移舫、移昭慶,迨祖予津亭,獨 攜筆墨,凡十又一日,計為予作大小橫直幅四十有二。其急急為予落筆之意,客疑之,予亦疑之。豈意 予入閩後,君遂作古人哉。……予感君之意,即所得夥,未敢以一幅貽人。”
  • 131.    黃湧泉《陳洪綬年譜》:“清順治七年庚寅……五月,周亮 工北上,晤先生於西子湖上,索畫,勿得。……六月,先生在林仲青家,……為周亮工作《歸去來圖卷》 於定香橋畔。……十一月,先生以夏季所作《歸去來圖卷》寄周亮工。……清順治八年辛卯,……是年 周亮工入閩,再晤先生於定香橋畔,先生為之作大小橫直幅四十二件。”其間失誤自不待言。而在亮工 現存著作中,我們已經找不到這幅畫的相關記載,因此只能推測,事實上存在這樣兩種可能:其一,亮 工於清順治六年(1649)冬北上,晤陳洪綬於西湖,索畫未得;七年夏五月,亮工還閩復過西湖,陳洪 綬為作畫四十二幅;別後陳氏仍覺意猶未盡,於六月復為亮工作《歸去來圖卷》,十一月付寄。
  • 132.    《賴古堂集》卷十六《祝龔芝麓總憲序》:“後叨一第,備兵維揚,潦倒風塵下吏中,幾不比於人數, 而先生謬相引重,因出向所為詩一卷奉質,則又謬為許可,亦嘆相見恨晚。” 按:據《清史列傳》卷七九本傳,龔鼎孳於是年六月丁父憂,順治八年(1651)方回京以原官供職。 這期間數年,龔氏遂借守制滯留江南,與江南文人墨客多有詩酒之會,《定山堂詩集》多此期遊宴之作。
  • 133.    《賴古堂集》卷二二《題菊帖後》:“憶乙未之春,侍先生(指龔鼎孳)柏台側,先生慮四方獄書, 悉心披反,十指為痛,……間停不聿,與櫟下生為世外談,或間及白門往事。”
  • 134.    《賴古堂集》卷十六《祝龔芝麓總憲序》:“及某忝從御史中丞後,屬先生佐僚。先生抗疏言時政 得失,視昔益力。……小暇又輒延某坐芙蓉齋撿韻賦詩,或偶然得句,書紙上,命小奚疾送,率以為常。”
  • 135.    《賴古堂集》卷十四《陋軒詩序》:“予己丑過廣陵,與汪子舟次交。舟次每以制舉業相質,時年甚 少,未嘗見其為詩也。”
  • 136.    汪楫《陋軒詩序》(賴古堂刊本《陋軒詩》附):“辛丑歲,周櫟園先生在廣陵見 人詩,推為近代 第一。復聞 人病心,甚慮之,恐遂不及見 人,屬餘為書招之,贈一詩附與俱往。……書達, 人竟 來。蓋 人名不出户,而先生詩走四方。 人與餘共論諸家詩,時先生方逮繫大廷, 人於時已切切望 先生事白,得時見先生近詩。固不意先生南還,亦為 人悲惜如此也。”
  • 137.    《讀畫錄》卷二《石 和尚》:“石 和尚,名髡殘,一字介邱,楚之武陵人。幼而失恃,便思出家。 一日,……出門徑去,投龍三三家庵中。旋歷諸方,參訪得悟。後來金陵,受衣缽於浪丈人,丈人深器 之,以為其慧解處莫能及也。公品行筆墨,俱高出人一頭地,所與交者,遺逸數輩而已。繪事高明,然 不輕為人作,……至所欲與,即不請,亦以持贈。予從瑤星張子與交,因乞作冊子數幅,公欣然命筆, 自題雲:‘殘山剩水,是我道人家些子活計,今被櫟園老子奪角爭先,老僧只得分爐頭半個芋子。且道 那半個, 他日睹面,再與一頓。’”
  • 138.    陳聖宇.周亮工研究.南京大學,2007:p56
  • 139.    台灣文獻清史列傳選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17]
  • 140.    明季北略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23]
  • 141.    康熙揚州府志(卷22)[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P342
  • 142.    周亮工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143.    周積寅主編.中國畫論大辭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