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陽街道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轄街道)

鎖定
城陽街道,隸屬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中心位置東經120°12′,北緯36°20′,東靠惜福街道,西鄰棘洪灘街道,南連流亭街道夏莊街道,北與即墨區接壤。最大橫距11.9公里、縱距9.5公里,總面積52.5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226471人。
2014年,城陽街道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7.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8.3%。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榮譽稱號。
中文名
城陽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面    積
52.5 km²
下轄地區
68個社區
政府駐地
城陽區平陽路451號
電話區號
0532
郵政編碼
266109
氣候條件
沿海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26471 人

城陽街道歷史沿革

城陽街道地理位置圖 城陽街道地理位置圖
城陽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城子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表明,遠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不族”、“其族”兩個部落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稱為“不其”。
夏、商、周,城陽屬萊夷地。前567年,“齊侯滅萊”,城陽歸齊國,隸屬即墨。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膠東郡不其縣,建不其城於城陽。
西漢,屬琅琊郡不其縣。建武六年(30年),改屬東萊郡不其縣。
西晉,析建長廣郡,郡治設不其城,屬長廣郡不其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不其縣廢除,改屬長廣郡長廣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不其縣,不久又廢,併入即墨縣。
唐、宋,隸屬關係未變。金、元,先後屬萊州和膠州即墨縣。
明,分屬即墨縣裏仁鄉和仁化鄉。
1912年,屬即墨縣裏仁區和仁化區。1929年,即墨縣劃為10個區,屬即墨縣第五區。1943年7月,建立即墨縣第五區,屬五區。
1945年8月,改屬即墨縣城陽區。
建國後,城陽地域分屬即墨縣城陽鎮和城陽區。
1950年10月,城陽區轄區改屬即墨縣第七區。
1955年10月,又改屬即墨縣仲村區。
1956年3月,即墨縣城陽鎮和仲村區轄區又屬即墨縣城陽區。
1961年3月,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10月改屬嶗山縣。
1988年12月,又改屬嶗山區。
1994年5月,設立青島市城陽區,城陽鎮劃歸城陽區。 [1] 
2001年6月,撤銷鎮,設立城陽街道。 [6] 

城陽街道行政區劃

城陽街道區劃沿革

清代,即墨縣分為七鄉八十一社。域內屬里仁鄉,分為城陽社、北曲社、不其社、東西城社和温良社。
民國初年,改鄉社製為區鄉制。域內屬第五區,區駐地城陽。城陽社改設城陽鄉,不其社改設不其鄉,東西城社改設東西城鄉,温良社改設温良鄉。1928年,城陽鄉改設城陽鎮。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劃鎮境為城陽鎮、温良鄉和不其鄉。
1951年4月,即墨縣城陽鎮建立城陽、寺西、皂户、小寨子、羅家、葦6個鄉政權,第七區建立桃林、南疃、北曲、田村、旺疃、仲村、周村、古廟、東城、西城10個鄉政權。
1951年6月29日,城陽鎮所轄羅家、葦兩鄉由即墨縣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歸流亭管轄),其轄鄉減為4個。
1955年10月,七區改設仲村區後轄鄉未變。
1956年2月,西城匯村由西城鄉劃入周村鄉。
1956年11月,東城鄉和西城鄉劃歸即墨縣城關鎮。城陽鎮與仲村區所轄的12個鄉合併為城陽、桃林、仲村3個鄉。  
1958年9月,成立城陽人民公社,轄區內劃為10個耕作區。
1959年6月,建立18個生產大隊。
1960年12月,又劃分為34個生產大隊。
1984年6月,以城陽公社轄區設立城陽鎮,建立34個村。 [1] 

城陽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城陽街道轄67個社區:東果園社區、和陽路社區、德陽路社區、仁和居社區、前桃林社區、古廟頭社區、小北曲社區、皂户社區、南疃社區、大北曲前社區、大周村社區、前旺疃社區、江家莊社區、京口社區、西田社區、前田社區、城子社區、北疃社區、仲村社區、小周村社區、大北曲西社區、東旺疃社區、西城匯社區、大北曲後社區、城陽村社區、大北曲東社區、呂家莊社區、後田社區、東田社區、東郭莊社區、後桃林社區、西郭莊社區、百埠莊社區、董村社區、西旺疃社區、寺西社區、溝岔社區、順德居社區、小寨子社區、春陽路社區、昌德居社區、文陽路社區、長城路社區、春城路社區、明陽路社區、民城路社區、桃源居社區、瑞陽路社區、環城北社區、中城路社區、錦城路社區、繡城路社區、海棠苑社區、崇陽路社區、玫瑰里社區、泰城路社區、桃花源社區、薈城路社區、國學園社區、白雲山社區、鳳凰山社區、惠陽路社區、碩陽路社區、靖城路社區、康德居社區、國城路社區、華福園社區。 [2] 

城陽街道地理環境

城陽街道位置境域

城陽街道,位於城陽區中北部,地處東經120°12’,北緯36°20’。東臨惜福街道,西靠棘洪灘街道,南連流亭街道夏莊街道,北以墨水河為界與即墨區同濟街道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1.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5公里,總面積52.5平方公里。 [1] 

城陽街道地質

城陽街道,屬華北地台魯東地盾的一部分,位於即墨-牟平斷裂帶南端膠東盆地東南邊緣。 [1] 

城陽街道地形地貌

城陽街道,由於膠州盆地、海灣與嶗山山脈的影響,經過長期地殼運動和沉積作用,城陽鎮地勢呈現東高西低,形成了低山丘陵與平原、窪地的組合。 [1] 

城陽街道氣候

城陽街道,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均較明顯。因瀕臨黃海和膠州灣,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特點表現為:春季較冷回暖晚,夏無酷暑雨水多,秋季偏熱降温遲,冬無嚴寒雨雪少,無霜期長濕度大,白天黑夜温差小。 [1] 

城陽街道水文

城陽街道,河流多為東西流向,西流入海,源短流急,夏秋水量較豐,冬季基本斷流,屬季節性河流。主要河流有墨水河,系外河,河道坡度較大,彎道多且寬窄不一,下游汛期往往與膠州灣海水頂託,河口處易成災。內河有虹字河、小寨子河、南疃河,均系墨水河支流。 [1] 

城陽街道自然資源

城陽街道水資源

城陽街道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77.7毫米,水資源較豐。但因攔蓄工程少,人口密度大,城市、工農業用水多,地下水超採,導致域內水資源貧乏。按人均佔有水資源計算,是全國人均的10.2%,是山東省人均的59.4%。
地表水大氣降水經地表蓄容及匯入河流和水庫,形成域內地上水。據1963~2001年39年的記載,城陽鎮多年平均徑流深度為271毫米,徑流總量1423.8萬立方米。最大年(1964年)徑流量5733萬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的4倍。最小年(1981年)徑流量253.1萬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7.8%。域內建有水庫3座、塘壩7座,總庫容307.8萬立方米。水體面積550畝,淡水儲量167萬立方米。
地下水域內地下水儲量豐富,總量約2400萬立方米,可飲用水佔總量的1/4左右。正常地下水位約在海拔-6米上下,最低海拔-10米。一年之中,地下水位上下浮動幅度3~5米,最大10米。

城陽街道植物資源

野萊類有苦菜苣蕒菜、薺薺菜、薺菜灰菜、扁朱芽、苜蓿、野茵青、麥蒿、地膚(掃帚菜)、朱蓬菜、金針(黃花菜)、甜菜、藜灰菜、海蓬菜海藻等。
雜草類山胡椒、黃花蒿(狗尾草)、馬唐(蟋蟀草)、雀麥、野麥莛、接骨草含羞草白茅(毛根草)、野子、野穀子、鵝觀草、喀吧萊、黃蒿、蘆根草、蒲草牛鞭草雞眼草、山菊、山牛蒡、拂子芽、臭草、野綠豆、野豌豆、野大豆白三葉草藤馬蓮巢菜、拉狗蛋、旮旯蔓、蹲倒驢、蒺藜、棉單草、爬蔓草、菝子棵、苫草水葫蘆浮萍等。
藥草類境內的野生藥材大都分佈在山丘和近海地帶,少量的零星生長在地邊和溝岸間。常見品種有紫草柴胡細辛茜草沙蔘紫參苦蔘、薟草、艾蒿、防風知母、荊芥、遠志、玉竹、桔梗黃精元胡、地榆、馬鬥苓、土茯苓天南星、萬年青、王不留行草烏蛇牀子麥冬葛根、單葉草、野菊、杜仲、靈芝、茵陳、車前子、馬齒莧、蒲公英、地丁、益母草、洛石、掛簍、棗仁杏仁桃仁、黃芪、金銀花、月季、牡丹芍藥、菊花、半夏、薄荷、紫蘇龍膽草、威靈仙、兔絲子地膚子夏枯草大黃、蘆葦、香附子枸杞(狗奶子)、臭蒲、草決明、蔓荊子大戟、小戟、楊皮葉、槐豆蒼耳、白果、山楂、萊服子、蓖麻等。

城陽街道動物資源

獸類有狐狸野狸山貓)、野兔家鼠田鼠地老鼠)、水老鼠黃鼠狼刺蝟蝙蝠等。
鳥類有喜鵲灰喜鵲家燕山燕、柳燕兒、黃鵲、黃鶯貓頭鷹、老鷂、老鵰雲雀杜鵑、斑鳩、畫眉、烏鴉、啄木鳥、小田雞、鴿子、山草雞、麻鵒友、大眼賊蠟嘴百靈、胭脂瓣、水鴨、水鴣嘟、海鷗麻雀、鵪鶉等。
昆蟲類有蠍子蜘蛛蜻蜓螳螂蝗蟲蜜蜂胡蜂細腰蜂蟋蟀、螻姑、蜣螂、金龜子、土元、螞蟻蚰子瓢蟲蚰蜒、蜈蚣、毛蟲子、扒疹毛、水蛭水黽地蛆、姜蟲子、豆蟲天牛磕頭蟲地老虎、萊青蟲、蚜蟲紅蜘蛛、粘蟲、螢火蟲、蟻螞蟲、甲蟲、土蠶等。
爬蟲類有蟾蜍青蛙蜥蜴壁虎蚯蚓蝸牛尺蠖等。
淡水生動物類有草魚黑魚泥鰍狗魚河蟹河蚌草蝦水老鼠水蛇等。
海產品類有鱸魚梭魚鯔魚、鯝眼、青鱗對蝦白蝦蛤蠣、毛蛤蠣、蟶子螃蟹等。

城陽街道礦藏資源

城陽街道境內已發現的礦物以非金屬礦為主,主要有花崗岩麥飯石陶土礦泉水等。嶗山花崗岩多含白色石英,耐腐蝕,是公民用建築的上好石材,域內分佈於東部低山丘陵帶。麥飯石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藥用價值,經過加工處理,可作為酒類、食品以及飼料的添加劑,分佈在仲村、旺疃的山丘地帶,蓄量約6000萬立方米。陶土遍及全境,儲量豐厚,自古以來就是燒製磚瓦的主要原料。西城匯黑粘土燒製的瓦罐盆品質優良,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城陽街道人口民族

城陽街道人口

1958年,城陽鎮有9690户、46989人,人口比1949年增長了7.04%。1960~1962年,因生活暫時困難,人口增長減緩。1963年後,城陽鎮人口增長加快。1971年,總人口達到64179人,比1958年增長了36.58%。1972年以來,實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增長得到控制。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城陽鎮有計劃控制人口增長。198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1985年下降到0.76‰。1993年,有22123户、77697人。1994年城陽區建立後,外地人口大量遷入城陽鎮內,使人口急劇增加。1994~2000年,總人口由78133人增至99369人,6年內增加了21236人,而人口自然增加僅4180人,外來人口增加了17056人。在總人口中,男性48249人,女性51120人;城鎮人口22250人,農村人口77119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2.39%,比建國之初增加了21.93%。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陽鎮總户數34093户,總人口116420人。其中男52896人,女63524人。
截至2010年,城陽街道總人口226471人(2010年)。

城陽街道民族

截至2011年,城陽街道除漢族以外有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藏族達斡爾族土家族侗族白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畲族等15個民族。

城陽街道經濟

城陽街道綜述

2014年全街道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7.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8.3%;外貿進出口總量完成17.4億美元,到賬外資完成2.2億美元,市外實收資本完成13億元,實際利用內資完成32億元。

城陽街道第一產業

清代至民國時期,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油料和蔬菜次之。農户多兼養家禽,少數兼養家畜。因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生產力得不到解放,加之農業技術落後,無力抵禦自然災害,因而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37~1948年,連年戰爭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破壞。1949年,糧食總產量僅5814.5噸,平均畝產87公斤。
建國後,域內於1951年8月完成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土地所有制,農業生產力得到解放。到1956年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此期間,各農業社進行農田基本改造,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改革耕作制度,增加複種指數,推廣選育良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等農業生產新技術,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195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485.3噸,平均畝產139公斤。
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量5800噸,平均畝產653公斤;蔬菜總產量192323噸,平均畝產13708公斤。農業總收入16437萬元,佔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06%;糧經比例為2︰8。

城陽街道第二產業

沙盤 沙盤
明、清時期,西城匯村興起製陶業,產品有罐、盆和磚、瓦;皂户村民在膠州灣海灘築灶煮鹽;古廟頭村民辦起烘爐,鍛打鋤、鐮、鍁、钁;田村村民興辦木器作坊,製作桌、椅、櫥、箱;前桃林村村民從事金、銀飾品加工等。
建國後,各農業社興辦了修配、白鐵加工、烘爐、磚瓦、採石、粉房、條編、木器製作與加工、油房、豆腐坊、縫紉社等工、副業生產。至1956年底,全鎮有工業企業66個,從業1318人,主要工業產品有壓瓦機、磚瓦、水桶、生鐵爐、傢俱、小農具、合頁、陶製品等。全年完成工業產值42.3萬元,總收入53萬元。
2000年,有工業企業560個,從業28362人,實現產值(現價)87.3153億元、利税4.12億元、出口產品交貨值7.5582億元。有4種產品被評為省、市名牌,30種產品榮獲國家優質與名牌產品博覽會、科技精品博覽會、發明博覽會等金、銀獎和優秀獎。
2011年,22家過億元企業經濟效益,7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35億元,同比增長8%。啓動技改項目25項,完成技改投入4億元。

城陽街道第三產業

1987年,全鎮個體工商户發展到1300餘家,從業2000餘人,個體商業年營業額1100餘萬元,佔社會商品零售額的39%。其中有個體煙酒糖茶193家,小百貨149家,服裝鞋帽121家,五金工具35家,化工油漆22家,土產雜品23家,屠宰、豬肉店14家,熟食品56家,麪食加工10家,炒貨場3家,飯店、酒店44家,理髮28家,照像2家、浴池2家、修表6家,修車30家,白鐵加工5家,縫紉11家,烘爐2家,廢舊物資回收5家。
1994年城陽區設立後,城陽區城區建設,鎮內批發市場、集貿市場、村級商業街和食品街建設,促進了全鎮第三產業的大發展。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建材批發市場設個體攤位18000餘個,城陽區中城路至華城路商業街設網點2000餘個,南疃、小寨子商業街、食品街有網點800餘個,仲村、西城匯、大周村、北曲集市設推位3600餘個。全鎮有個體工商户1828户,從業4491人。全年完成營業額8643萬元,完成商品零售額7370萬元。
2000年,全鎮已建各類市場8處,年人流量80萬人次、交易額34億元。有個體工商户2167户,從業6199人,佔全鎮總人口的6.5%。社會商品零售額達3.38億元。
2011年,城陽街道總投資157億元的23個在建服務業大項目。34家税源項目上繳税金1億元。6大商場預計完成交易額16.5億元,同比增長24%;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城陽建材市場、城陽鋼材市場三大市場交易額完成270億元,同比增長11.8%。轄區各景點、飯店共接待遊客180萬人次,同比增長11.8%;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14.1%。

城陽街道社會事業

城陽街道文化事業

1952年,城陽鎮始設文化站,負責全鎮文化輔導工作。文化站設站長1人,工作人員1人,地點在城陽村車站街東端北側,平房3間,其中辦公室、閲覽室、圖書室各一間,內有圖書1000餘冊、報刊10餘種,供幹部羣眾借閲。另有民族樂器、幻燈機等簡易文化設施。1958年秋,改稱城陽公社文化站。
1962年機構精簡,城陽公社文化站撤消,文化工作由公社文教助理兼管。1975年,公社重設文化站,設站長1人。1978年公社成立電影放映隊,招聘放映員2名,隸屬文化站領導。1984年,城陽公社文化站更名為城陽鎮文化中心站。1992年機構調整,鎮文化中心站遷至城陽影劇院,與影劇院合併成立“城陽文化娛樂中心”,人員增至13人,內設各類文化設施。該中心既是鎮文化管理機構,又是羣眾文化娛樂場所。1997年文化中心站重回鎮政府辦公。2001年機構改革,僅留1人負責文化工作。
城陽街道2014年累計投資1.2億元,新建街道、城南片區2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心,以及35處室內、14處室外文體活動中心,每年組織35個社區參與全區藝術節活動,演出人數達千人以上;採取菜單式放送形式,每年為社區演出柳腔、茂腔、綜藝類節目130餘場次、放映免費電影190餘場次,邀請專業教師進社區對社區100餘名文藝骨幹進行健身操、舞蹈、器樂培訓,組建呂劇團、京劇團、健美操隊、旱船秧歌隊、鼓樂隊等40多支文化隊伍。

城陽街道教育事業

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
清末至民國初期,城陽鎮隸屬即墨縣,一切學務皆由即墨縣勸學所管理。勸學所除管理教育行政,佐理教務外,還勸導鄉、村人士辦學,在區鄉聘任鄉、村學董,由學董聘任教學人員,創辦私塾、學館、學堂,推行鄉、村教育。此間,城陽域內設學董管理教育。至2001年,全鎮有省級規範化學校5處,市級規範化學校5處。
1980年,全鎮19處小學,有10處從三年級起改為六年制,其餘9處不變,暫實行五年制。1983年以後,全部小學改為六年制。
2000年底,全鎮幼兒園共21處,幼兒2214人,教師153人,幼兒入園率95%。其中,省級規範化幼兒園2處,市級規範化幼兒園3處。

城陽街道科技發展

2000年,全鎮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發展項目118項,其中國家級15項、市級40項、區級63項。共獲得省、市、區科技進步獎、星火獎68項,在國際、國內重點新產品、新技術展覽會上獲金、銀獎80項;組建國家級星火集團1個,省級星火示範企業和省級專利明星企業各1個,市級專利明星企業2個,發展高新技術企業13家,佔全區的47%,發展民營科技企業21家,被國家科技部確認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

城陽街道體育設施

體育 體育
1949年,城陽、大北曲、西城匯3處完全小學有籃球場3個,還有單槓、木馬等器械。1958年後,城陽搬運公司、煤建公司、鐵業社始建籃球場。1964年,全鎮21所中、小學建水泥乒乓球枱28個。1969年,輔設初中班的城陽、小寨子、南北疃、大北曲、仲村、西城匯等學校開始修建田徑運動場,場內設有籃球、排球、單雙槓、鉛球、鐵餅等活動場所和器械。1976年,隨着青島市知識青年下鄉到全鎮各村參加生產勞動,有知青點的仲村、東郭莊、董村、城子、小北曲、後桃林等村建起了籃球場。至1978年,全鎮有村莊籃球場12個,廠企籃球場4個,中小學籃球場15個,中小學200米以上的田徑運動場15個,面積56000平方米。1984年,全鎮5處聯辦中學都建有200米以上田徑運動場,場內設有籃球、排球、單雙槓、壘木、平梯、爬繩、鉛球、鐵餅、標槍、跳高、跳遠等活動場所和器械。其中,城陽中學、北曲中學建有400米運動場,場內還設置了足球架。20處小學建有13個田徑運動場,面積10萬餘平方米。25處中小學都建有體育器械室。
2000年,全鎮有中小學體育運動場19個,中小學籃、排球場32個,廠企籃球場8個。有16個村建立體育活動中心,內設籃球場6個,網球場4個,門球場16個,健身房12處,還設有棋類、麻將、乒乓球、康樂球等活動設施。

城陽街道醫療衞生

1985年底,城陽醫院職工增至114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88人,工勤人員17人,管理人員9人,牀位增至60張,固定資產達63萬元。
1994年,全院職工121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103名,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5人,初級職稱85人。設院長室、辦公室、醫務科、財務科、護理部、總務科等6個職能科室,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口腔科、五官科、檢驗科、放射科、中醫科、B超室、手術室、心電圖室、防疫科、藥劑科等14個醫療科室。醫院先後增添了B超、心電圖機等科技含量高的先進醫療設備,共設病牀90張,除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外,對普外科、骨外科、婦科常見手術及急診搶救等均有較高水平,年就診量3萬多人次。固定資產達94.8萬元,已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
2000年底,全鎮共有各類衞生室、診所181處,從業醫務人員241人,其中主治醫師35人,醫師58人,形成了佈局合理、管理比較完善的醫療網絡。

城陽街道社會保障

1949年,域內農業勞動力為17043個。1975年,城陽公社勞動力總數為31465個,其中,男整勞力為14235個,女整勞力為11279個,男半勞力為3146個、女半勞力為2805個。1978年以來,社隊企業蓬勃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入社辦和隊辦企業務工,人數達3000多個。1976年到1978年,有628名青島市知識青年到城陽公社插隊勞動,成為新型農村勞動力。1983年實行土地承包經營後,很多農民開始務工經商,單純從事農業耕作的勞動力越來越少。
城鎮勞動力屬非農業户口,吃國家供應糧。這些人,一部分是大中專畢業生,由國家直接安排工作;一部分因父母為國家幹部或企事業單位職工,讀完初中或高中後,由勞動部門安置到國營或集體企事業單位工作。
1991年,城陽鎮勞動力總數為36998人,其中農、林、牧、漁業勞動力14920人,工業勞動力15149人,建築業勞動力1465人,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勞動力1117人,商業和倉儲業勞動力1609人,公用事業勞動力155人,衞生體育福利事業勞動力382人,文教廣播勞動力312人,科技勞動力35人,金融保險業勞動力42人,經濟管理勞動力54人,其他勞動力1758人。
2015年,城陽街道已累計投入資金3.2億元,參保率分別達到98.9%、99.8%,真正實現轄區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累計投入資金1500餘萬元,幫扶300餘户困難家庭成功脱貧,為1200餘名低保人員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2015年,城陽村、城子等社區60%以上居民均通過市場網點經營獲得長期穩定收入,人均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已營業的利客來、利羣等現代服務業大項目10餘個,每年均能為相關社區增加集體收入320萬元以上。

城陽街道基礎設施

2015年上半年,共投資3000萬元,建設民城路(文陽路至前桃林安置區段)、明陽路(國城路至青威路段),民城路已完成道路建設,共鋪設雨水管線1300米,污水管線660米。明陽路(國城路至青威路段)已完成完成450米路基、450米雨水暗渠和300米污水管線建設。投資650萬元對青威路東、秋陽路南節點20畝裸露土地進行綠化,完成城區部分節點綠化提升改造約40畝。

城陽街道交通運輸

公路運輸
1992年車隊已擁有東風等牌車輛26部,有職工30人,主要承擔喜盈門集團公司下屬分公司和各廠貨物與產品的運輸任務,年貨運量6.5萬噸。2000年,車隊已發展到擁有日野、東風、五十鈴和北京1041弄等車輛36部,職工40人,年貨運量12.6萬噸。
鐵路運輸
交通 交通
膠濟鐵路1904年7月13日全線通車,城陽站為膠濟鐵路客貨運輸的中間站,每天只在白天有1對客車、2對混合車通過,客貨運輸量小。1914年,城陽站每天有1對客車、1對貨車、2對混合車通過,旅客到髮量3.6萬人次,貨物到髮量12.96萬噸。1917年開始夜間行車,到1936年每天有4對客車、2對貨車,5對混合車通過,年客運量3萬人次、貨運量30萬噸。1949年,每天通過城陽站的客車4對、貨車6對、混合車3對,客運量達10.8萬人次,貨運量達44.08萬噸。1957年,有客車11對、貨車9對通過,年接送旅客18萬人次,到發貨物48萬噸。60年代,擴建了站南貨場,闢建了站北卸煤貨場,使貨運能力大增。到1978年,每天有8對客車、14對貨車通過,年接送旅客21.6萬人次,接發貨物65萬噸。1992年,城陽火車站大規模進行擴建,每天有17對客車、28對貨車通過,年旅客接髮量108萬人次,貨物接髮量77萬噸。1993年,城陽火車站與城陽鎮和皂户村聯合闢建皂户聯運貨場,該貨場佔地282畝,共設貨位295個。其中,高貨位14個,低平台58個,倉庫2700平方米。裝卸機械設20萬噸門吊1門,卸煤機2台,場內有貨物專線4條(卸煤線、笨重貨物線、散裝貨物線、零擔貨物裝卸線),總長度2462米。1999年完成裝卸貨物25.2萬噸。2000年,每天有27對客車、20列貨車通過城陽站,旅客接髮量42.4555萬人次,貸物接髮量85萬噸。

城陽街道風景名勝

城子龍山文化遺址
文物 文物
城子龍山文化遺址在墨水河南岸, 城子村東北約100米處是高約2.5米的台地,東西長約200米,西、北兩面為斷崖,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續暴露,內含文化遺物較為豐富。遺址上是菜田。1963年春考查,灰土層翻動嚴重,採集到單孔扁平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及石鑿、石錛、石鏟、石網墜、骨針、骨鏃、蚌鋸等。1977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其城遺址
不其城遺址示意圖 不其城遺址示意圖
不其城遺址位於城陽鎮中心區,遺址內現有城陽、城子、寺西三個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築不其城(裏羅城)。城牆用土夯成,開四門,牆高約4米。城池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約0.56平方公里。城內建不其縣署於西漢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漢武帝幸不其時東遷,原址改建行宮。行宮建在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30米,高約2米(今存之現狀)的夯土台上。設城門9座,除東南西北各設城門2座外,還在西南設水門1座,通金口海港(今京口村東南)。城牆高約6米,頂寬4米多,周長約5公里。城東西長約1500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約為秦建不其城的4.5倍。城外環以壕溝,城樓內側有馬道相通,城牆四角建有角樓,便於士卒守護。城內街衢縱橫,有7條寬約5米的主幹道溝通巷陌。
郭莊廟
郭莊廟位於東西郭莊之間,古城陽至即墨城大道北側。據傳為唐朝袁天罡、李淳風選址建成(年代不詳),奉道教,又名“天仙聖母廟”,與靈山老母廟和石橋廟為同一支系。郭莊廟佔地5餘畝,建磚木結構正殿3間,供奉五尊聖母神象,門口西側豎青石大碑一通,記載廟宇建設事宜(現已失考)。配東西廊房各6間,東廊房北5間供奉五帝神像,南間供二郎神。西廊房北3間為閻君殿,南3間為土地寺。建大門3間,中間人行,兩旁各有一把門將軍,左青龍、右白虎,相傳為秦叔寶、尉遲恭二將。東南角建鐘樓1座,西北角建道士房2間。院內正殿門兩側,各栽銀杏樹1棵。自建廟之日起,所在村東、西郭莊,大、小周村和白埠莊5村各推2人組成廟監事會,公推1人任會首,主持廟務。5村合作留出廟地25畝(老畝),以供廟事和道士生活之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道士必須頌經,進廟進香燒紙者、祈求老母庇佑送子者絡繹不絕,香火盛續至抗日戰爭時期。建國之初,廟內神像被砸毀推入廟東郭莊灣內,廟被闢為校舍而終。
大通宮
大通宮 大通宮
大通宮(西城匯廟)位於城陽鎮西城匯村東墨水河南岸,奉道教。據《大通宮》載:大通宮由江西省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於公元前140年(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始建。屬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一。大通宮佔地30餘畝,建前後排列的磚木結構殿堂2座,配東西廊房和鐘鼓樓。其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後殿供老子神像,東廊房供雷公、電母神像,西廊房祭祀真武帝君靈位,供真武銅像。大門前左右各栽銀杏樹1棵。宮外西側建道士院落1處,有正房3間,西廂房3間。道士院右側留空地一塊,為歷代主持之墓地。宮前留空地約7畝,用以種糧種菜,確保道士生活。自建廟之日起,大通宮香火極盛。每月初一、十五為頌經日,宮內道士須撞響大鐘頌經,經聲與鐘聲交合在一起,甚為莊重,附近村民在頌經之日大多前去進香燒紙。每年正月十六開辦廟會,吸引本地和外地來趕會的人絡繹不絕,盛況空前。歷經2000年風雨滄桑,國民黨地方政府於1947年砸毀神像,改大通宮為小學校舍。西城匯村村民為保護好宮中文物,將真武銅像移入村東劉家祠堂,1952年被即墨縣文化館拉走,後情不詳。
石橋廟
石橋廟一角房鳳墓在城子村北庵後溝北岸,308國道西側。據《即墨縣誌·冢墓》載:“青州牧房鳳墓,縣西南二十七里,不其城內。”1959年春,城子村村民在挖土時,在地下深約2米處發現其墓穴為:磚砌墓道寬5米多,兩側置高約40釐米石羊、石馬、石人。石墓門高3米多,寬約2米。門額陰刻“青州牧房鳳之墓”,墓內伴有石雕羊、馬、人之類物品。發現後伴物全部取出,放於村管委會院內,後被青島市文物部門收取存放。
伏湛墓
伏湛墓在城子村北,墨水河南岸。據《後漢書·伏湛傳》載:“漢光武帝十三年夏,徵,勒尚書擇拜吏目,未及就位,因燕見中暑,病卒。賜秘器,帝親吊祠,遣使者送喪修冢”。據傳,其墓高10米左右,佔地近半畝。
梁王墳
梁王墳在308國道西側,城子村東北城子遺址內。明萬曆版《萊州府志》載:“漢天子冢,在縣西南,俗傳為漢武陵。”日軍、國民黨軍隊分別於1939年、1947年挖掘過,盜情未有詳記。

城陽街道榮譽記錄

2020年7月,城陽街道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 [3] 
2021年10月,城陽街道入選山東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 [4] 
2021年10月,城陽街道經濟發展中心綜合統計科被表彰為“山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