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蟋蟀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動物的統稱)

鎖定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1]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c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1] 
中文名
蟋蟀
拉丁學名
Gryllidae
別    名
蛐蛐
外文名
cricket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直翅目
蟋蟀科
595 屬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目
劍尾亞目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科
22 亞科
55 族
分佈區域
世界各地
生殖方式
卵生
發現命名
Bolívar, 1878
顏    色
繁多
天    敵
螳螂 蜈蚣 食肉螽斯

蟋蟀形態特徵

蟋蟀
蟋蟀(4張)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c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羣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複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1]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鬥。 [1] 
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擅長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 [1]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1]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2] 

蟋蟀生活習性

棲息
正宗江南野生蟋蟀 正宗江南野生蟋蟀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3]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 [3] 
鳴叫
蟋蟀利用翅膀發聲,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悦耳的聲響。 [3] 
此外,蟋蟀的鳴聲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可求偶。當有別的同性進入其領域內,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 [3] 
鬥蟋蟀 鬥蟋蟀
一般在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當兩隻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後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 [3] 
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吸引異性。 [3] 
雌雄區別
鬥蛐蛐 鬥蛐蛐
雌雄最明顯的區別在尾部的產卵器。雌性個體較大,正後端有針孔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連同臀部兩側的尾巴,乍一看像長着三隻尾巴,翅小,不會鳴叫;雄蟲尾部沒有針狀產卵器,只有自臀尖向斜後方長出的兩隻尾巴,會鳴、善鬥,有互相殘殺現象。北方有的地區,稱雄性蟋蟀為蛐蛐,雌性蟋蟀為油葫蘆。雄性蟋蟀相互格鬥是為了爭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佔有雌性。蟋蟀科Gryllidae和螽斯都是鳴蟲,但是隻有雄的才會發出聲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發聲的。 [3] 
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並外出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羣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3] 

蟋蟀分佈範圍

蟋蟀的分佈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1] 

蟋蟀生長繁殖

蟋蟀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
油葫蘆 油葫蘆
雌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羣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蜕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

蟋蟀分類地位

根據現有資料的統計,我國已記載的蟋蟀共計4科16亞科73屬273種,其中蟋蟀科為蟋蟀總科內最大類羣,共計13亞科67屬258種,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省50種。(另此處數據有疑問: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中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 [4] 
蟋蟀亞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屬(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舊作Gryllus domesticus)身體粗壯,呈黑或褐色,常打淺洞;取食植物、動物、衣服或互殘。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家蟋蟀頭部色淺,並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於建築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佈廣泛,日夜鳴叫。温度大於32攝氏度,小於7攝氏度時不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於生物學實驗。 [4] 
針蟋亞科(Nemobiinae,或歸入蟋蟀亞科)長12公釐,鳴聲為一系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 [4] 
條紋針蟋(Nemobius vittatus)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Oecanthinae)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產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為悠長的顫音。 [4] 
雪白樹蟀(Oecanthus fultoni)通稱温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鐘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於當時的華氏温度。棲息在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夜間叫,草叢種類日夜都叫。 [4] 
蟻蟋亞科(Myrmecophilinae)的種類小型,3~5公釐長,無翅,弓背,生活於蟻巢中。 [4] 
鉦蟋亞科(Mogoplistinae)的種類(無翅灌叢蟋)常見於灌叢或熱帶多沙地區水邊的碎石下,體細長,5~13公釐,無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鱗片。 [4] 
蛣蛉亞科(Trigonidiinae)的種類(有翅灌叢蟋)4~9公釐長,產卵器劍形,生活於池邊灌叢中。 [4] 
金蛣蛉亞科(Eneopterinae)的種類(褐色灌叢蟋)較大,瘦長,淺褐色,常見於樹上或灌叢中。 [4] 

蟋蟀常見物種

蟋蟀中華蟋蟀

中華蟋蟀 中華蟋蟀
Gryllus chinensis)。體長約2釐米,體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發音。聽器位於前足脛節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為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多於夜間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農業害蟲。 [5] 

蟋蟀大棺頭蟋蟀

大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雄性之間也會打鬥,但鬥性不及鬥蟋。 [5] 

蟋蟀油葫蘆

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身體暗黑色,有光澤,兩複眼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後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澤,後翅較發達,具備短暫飛行能力。雌性的產卵器長達2釐米。夜間覓食,成蟲、若蟲均危害大豆、高粱、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全國各省多有分佈。 [5] 

蟋蟀中華灶蟋

又稱“白蟋蟀”,因常見於農村灶內而得名灶蟀。白蟋蟀是直翅目中的一個亞種,有別於田間蟋蟀,其體態較小,性格温和,通體呈乳白色,個頭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麥粒,扁平的腦袋兩側長有一對觸鬚、一對複眼,圓筒狀的腹腔上有褐紅色的環形花紋,腹端有一八字形小尾巴,背上有退化的四隻小翅膀,兩條弓起的大腿是其彈跳的主要器官。這小生靈能爬善跳,機靈乖巧,偶爾捉一隻放入掌心,它會舞動觸鬚,與人對視,併發出鳴叫聲,然後迅速跳出掌心逃遁。老農常將其放入小葫蘆內飼養,在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的嚴冬,仍能聽到它的叫聲。 [5] 

蟋蟀危害

蟋蟀美食
蟋蟀美食(3張)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壞的花生幼苗達11%~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