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葫蘆

(雨久花科鳳眼藍屬植物)

鎖定
水葫蘆正式名:鳳眼藍,也叫水浮蓮。水葫蘆莖葉懸垂於水上,櫱枝匍匐於水面。花為多稜喇叭狀,花色豔麗美觀。葉色翠綠偏深。葉全緣,光滑有質感。鬚根發達,分櫱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環境、淨化水質的良好植物。在生長適宜區,常由於過度繁殖,搶佔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危害健康;銷燬難,難以毀根。是一種具有雙面性的生物,不宜大面積種植。
別    名
鳳眼藍
水葫蘆
中文學名
鳳眼蓮
拉丁學名
Eichhornia crassipe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    綱
百合亞綱 Liliiflorae
百合目
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鳳眼藍屬Eichhornia
鳳眼藍
分佈區域
華南,華中,華東等地區

水葫蘆基本簡介

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e
中文名:鳳眼藍
別名:水葫蘆,鳳眼蓮
分類:雨久花科鳳眼藍屬。
1901年,鳳眼蓮被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被作為豬飼料推廣,
鳳眼蓮主要在中國南方分佈,由於北方河流有凍結期,鳳眼蓮無法在自然狀態下越冬生存。
鳳眼蓮對其生活的水面採取了野蠻的封鎖策略,擋住陽光,導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夠光照而死亡,破壞水下動物的食物鏈,導致水生動物死亡。
在南方鳳眼蓮已經氾濫成災,比如2000年初的珠江水系已經遍佈水葫蘆
水葫蘆鮮品每百克含水分95.2 克,蛋白質1.1 克,脂肪0.7 克,纖維素1.4 克,鈣30 毫克,磷80 毫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
水葫蘆具有清熱解毒、除濕、祛風熱的功效。

水葫蘆形態特徵

原產巴西,見於我國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於水面生長,又叫水浮蓮。又因其在根與葉之間有一像葫蘆狀的大氣泡又稱水葫蘆。其莖葉懸垂於水上,櫱枝匍匐於水面。花為多稜喇叭狀,花色豔麗美觀。葉色翠綠偏深。葉全緣,光滑有質感。鬚根發達,分櫱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環境、淨化水質的良好植物。但是也有害處:水葫蘆繁殖能力很強,就是因為太強了,覆蓋在整個湖面,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動物沒有得到充分的空氣與食物,不能夠維持水中的生態平衡。甚至有時會堵塞水道。
浮水草本或根生於泥中,高30-50釐米;莖極短,具長匍匐枝,和母株分離後,生出新植物。葉基生,蓮座狀,寬卵形或菱形,長和寬2.5-12釐米,頂端圓鈍,基部淺心形、截形、圓形或寬楔形,全緣,無毛,光亮,具弧狀脈;葉柄長短不等,可達30釐米,中部膨脹成囊狀,內有氣室,基部有鞘狀苞片。花葶多稜角;花多數成穗狀花序;直徑3-4釐米;花被筒長1.5-1.7釐米,花被裂片6,卵形、矩圓形或倒卵形,丁香紫色,外面近基部有腺毛,上裂片在周圍藍色中心有一黃斑;雄蕊6, 3個花絲具腺毛。蒴果卵形。 美洲原產;我國南北各地栽培或變為野生。生於河水、池塘或稻田中。為家畜和家禽飼料;嫩葉和葉柄可作蔬菜。本種繁殖迅速,有時堆塞水道,成為害草。 [1] 

水葫蘆生長習性

水葫蘆十分喜肥,尤其是氮肥,水層養分含量高時,則植株高大,根系較短,開花少,繁殖快而產量高;養分低時則植株小,根系長,葉色黃,葫蘆帶紫,容易開花,產量較低。
水葫蘆喜温,在0 ~40 ℃的範圍內均能生長,13 ℃以上開始繁殖,20 ℃以上生長加快,25 ~32 ℃生長最快,35 ℃以上生長減慢,43 ℃以上則逐漸死亡。
水葫蘆自然結實率低,能從根際不斷長出匍匐枝形成新株,進行無性繁殖。因其喜温好濕,不耐霜凍,種苗常用塑料薄膜等覆蓋或温室保温,也可引灌工廠餘熱水、温泉水保苗。春季氣温13℃左右時,種苗開始生長,即可陸續移放到水面。為防止種苗散失,常採用分格圍養。當温度上升到25~30℃時,在水質較肥的條件下,單株 1個月內可繁殖到10~40株,最多可達80株。用種子繁殖時,宜先浸種5天,然後播於濕潤土面。在25~30℃條件下,經 5~10天萌發。幼苗長出7~8片葉時,即可移到水中培育。 [2] 
水葫蘆根系吸收力強,能富集水中養分。鮮草含氮素0.24%,磷酸0.07%,氧化鉀0.11%,粗蛋白質 1.2%,粗脂肪0.2%,粗纖維1.1%,無氮浸出物2.3%,灰分1.3%,水分佔93.90%。除用作豬飼料和製作堆肥外,因其對砷敏感,還可作為監測水體中砷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當水體中含砷0.06ppm時,葉片先端出現水漬狀失綠斑點,繼而病斑擴大,葉片失水枯黃翻轉。因具有富集水中鋅、鉛、汞、鎳、鎘等重金屬和去除水體懸浮物的功能,可用以淨化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但須妥善解決植物殘體腐爛引起的再污染。也可用作觀賞植物。但生長過旺時,常阻塞河道,成為一種害草。 [2] 

水葫蘆危害

水葫蘆生態破壞

水葫蘆的繁殖能力極其旺盛,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它便快速生長,併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制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物種單一。生物圈也存在着平衡,由於各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抑制,致使生物圈總是保持着動態平衡;生物圈的這種平衡對抵禦外界條件的不良影響發揮着積極的作用。當有不良的外界因素來臨時,這個生物圈就可能在扼制不良因素的基礎之上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水葫蘆的入侵打破以至摧毀該地區原來的平衡,而建立了一個水葫蘆佔絕大多數的侵略性的平衡;這個平衡的建立不僅使該地區原有的平衡更加的脆弱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它破壞了生態的多樣性,使一些物種在該地發生滅絕。20世紀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水生動物68種,但到了80年代,16種水生植物已經難覓蹤影,68種原生魚種已有38種瀕臨滅絕。當水葫蘆繁殖很旺盛時,常能將水面染成綠色,當大量繁殖可以掩蓋整個水面,影響大氣與水中氣體交換、降低光線對水體穿透力,影響水底生物增長,增加水體CO2濃度,不僅造成生態危害還降低水產品產量和品質。

水葫蘆河道影響

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水葫蘆在上海和寧波發生過嚴重堵塞河道的情況,有的地方水葫蘆的密集度甚至達到了可以承受人在上面行走的地步,致使航運一度癱瘓。此外,水葫蘆還危及到水廠的安全生產、水泵吸入水葫蘆將造成濾池堵塞、自來水廠停產,對城鄉飲用水供水造成危害。 [3] 

水葫蘆傳播情況

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1884年,美國新奧爾良市舉行國際棉花博覽會,客商雲集,人們看到水域內漂浮着葫蘆狀的綠色植物,其上面綻開的藍紫色花,非常美麗,於是帶回本國養殖。當時是達官貴人和皇家養的名貴植物,在慈禧太后留下的照片中,就能看到水葫蘆的身影。100多年後,這種植物遍佈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暖温帶地區,成為暖地水域中最常見的植物。1901年作為花卉引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作為豬飼料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廣,廣泛分佈在華南、華中和華東等地區,尤以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和台灣等省區最廣。
水葫蘆、水花生是繁殖力極強的水上浮生植物,被稱為“綠色污染元兇”,在河湖內氾濫生長時,會嚴重污染水體,影響排澇和行洪。 [4]  2017年12月,我省開展碧水保衞戰“迎春行動”,在全省範圍內治理水葫蘆、水花生。荊州市將其作為十大污染防治攻堅戰之首,計劃用3年時間,到2020年底清除全市所有水葫蘆、水花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