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子俊

鎖定
餘子俊(1428年-1489年3月23日 [33]  ),字士英。四川青神縣(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金星村)人,祖籍京山(今湖北省京山市)。明朝名臣。
景泰二年(1451年),餘子俊登進士第,初授户部主事,進户部員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潔奉公稱。天順年間遷任西安知府。成化七年(1471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親自督建邊牆城堡,苦築延綏長城一千七百七十里,東起清水營西止花馬池。史稱“盡心邊計,數世賴之”。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巡陝西。當時民眾苦於水泉鹹苦,他於西安開渠,人號“餘公渠”。次年回朝任兵部尚書。後因丁憂回鄉,終制後改任户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右副都御史,總督宣大軍務。他力主將延綏築邊牆的方法推廣於宣府大同。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因遭宦官韋敬彈劾,被明憲宗削職,勒令致仕歸家。次年復授兵部尚書。明孝宗即位後,更得敬重。 [20]  [47] 
弘治二年(1489年),餘子俊逝世,享年六十一歲。獲贈太保諡號“肅敏”。有《餘子俊奏議》《餘肅敏公奏議》等,今已佚。《皇明經世文編》錄有《餘肅敏公文集》一卷 [1] 
全    名
餘子俊
別    名
餘肅敏
士英
諡    號
肅敏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四川青神
出生日期
1428年
逝世日期
1489年3月24日 [33] 
主要成就
修築延綏長城
治理陝西等地,政績卓著
主要作品
《餘肅敏公文集》
最高官職
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太保(贈)

餘子俊人物生平

餘子俊為官廉幹

餘子俊祖籍郢州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時入蜀地,遂定居四川青神縣 [2] 
餘子俊十歲喪父,自幼有大志,異於常人。景泰二年(1451年),他考中進士,同年十二月被授為户部江西司主事 [42]  。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奉命署理户部福建司員外郎 [43]  。他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幹而著稱。 [3] 
天順四年(1460年)二月,出任西安府知府 [61]  。遇到災年,餘子俊打開糧倉取出十萬石糧食救濟貧民,償還時區別對待,做到官府不受損而百姓得到救濟 [3]  。餘子俊在任六年,政績位居關中七府之冠。户部尚書年富對他很是賞識,曾上疏舉薦他 [49]  [4] 
成化改元以後,主管部門上報政績突出應當受到表彰的官員,知府有十人,而餘子俊位居第一。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經林聰等上疏推薦,餘子俊被擢升為陝西布政司參政 [50]  ,督三邊軍餉。次年(1467年)九月,再升為陝西右布政使 [51]  [4] 
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兵部彈劾餘子俊等陝西布政司、按察司官員未能“撫綏防範”,對固原滿四叛亂的爆發負有責任。明憲宗同意,下詔停發餘子俊的俸祿,以示懲戒。 [52] 
成化六年(1470年),餘子俊被改授為浙江左布政使。 [4] 

餘子俊大興邊牆

成化六年(1470年)正月,餘子俊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接替王鋭巡撫延綏 [4]  [62] 
王鋭在任期間,從長遠考慮,請求沿邊境築牆建堡,工程還未動工就被否決了。到餘子俊接任後,上疏説:“三邊只有延慶平坦開闊,利於驅馬急馳。寇(韃靼)屢次入侵,俘獲邊民做嚮導,一直進入河套駐紮放牧。從此寇竟居於塞內,我們反而屯於塞外,在沿邊築牆建堡是當務之急。況且現在舊界石還在,高山多懸崖陡壁,依照山形,隨着地勢,有的鏟削,有的壘築,有的挖壕溝,延綿相接,形成邊牆,這對於邊牆工程來説較為方便。”兵部尚書白圭以陝西百姓正貧困,奏請緩興工程。 [5] 
自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以來,韃靼軍相繼攻擊孤山堡等地,又入侵榆林,餘子俊先後與撫寧侯朱永、右都御史王越、延綏總兵官許寧分路出擊,打敗韃靼軍,斬首三百一十六級,奪回一些牲畜物資。 [5]  [55] 
這時,韃靼軍佔據河套,朝廷連年派遣大軍征討,沒有什麼實際效果。成化八年(1472年)秋,餘子俊説:“現在征討河套的兵馬駐紮在延綏的有八萬,牲口飼料靠內地,如果今年冬天敵寇不向北退卻,又需要準備下一年的軍需供應。姑且用今年的數額約略估計,米豆需銀九十四萬兩,草料需銀六十萬兩。每人運米豆六鬥、草四束,應該動用四百零七萬人,大約花費用八百二十五萬兩。公私冗雜繁亂到這種地步,怎能不改變謀劃!臣先要求築牆建堡,詔書説要等事情安定後再進行,請求於明年春夏敵寇人馬疲乏時,役使陝西運糧百姓五萬,供給食物,興建工程,要求兩個月完工。”白圭仍然堅持他的意見,阻撓興建工程。憲宗則贊同餘子俊的建議,下令迅速進行此項工程。 [6] 
成化九年(1473年)六月,朝廷根據餘子俊前後立下的功勞,升他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56]  。七月,餘子俊、許寧等督兵同入侵榆林澗的韃靼軍交戰“二十餘合”,最後將其擊退 [57]  。次年(1474年)六月,朝廷又因此前王越率軍取得紅鹽池之戰的勝利,而酬賞助戰有功的餘子俊,再升他為都察院右都御史 [58]  [7] 
由於河套老營在紅鹽池之戰中被摧毀,韃靼軍被迫遠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內地憂患漸漸平息。餘子俊抓住機會,全力興建工程。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連綿一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築牆,又在其下挖濠溝,一直連綿不絕。每隔二三里建置瞭望台、崖柵以便巡視警戒。又在崖柵空處築矮牆,橫一斜二如箕狀,用來瞭望和避箭。總共建築城堡十一個、邊墩十五個、小墩七十八個、崖柵八百一十九個,動用士兵四萬人,不到三個月就完工了。牆內的土地全部分給軍隊屯墾,一年收穫糧食六萬石有餘。 [7]  [59] 
成化十年(1474年)閏六月,餘子俊向朝廷一一稟報工程之事。七月,他因為母親年老,無人侍奉,奏請辭官回鄉奉養。朝廷因延綏形勢稍安,仍需餘子俊整飭邊備,故加以慰留,不許他返鄉 [8]  [60]  。十二月,餘子俊以患病為由辭官,再度被朝廷拒絕 [63] 
當初,綏德州是延綏鎮官署所在地,所轄米脂縣吳堡縣都在鎮外。韃靼軍用輕騎入境劫掠,等鎮兵發覺而去追擊,總是追趕不上,韃靼軍往往得利而去。自餘子俊將鎮遷徙到榆林,增加守衞,擴大城牆安署軍隊,攻守器械都俱備逐漸成為重鎮,韃靼軍來掠奪次數漸漸少了,軍民得以平安耕種放牧。 [9] 
餘子俊當初建造的榆林邊鎮城牆,有人懷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韃靼入侵後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寇入侵內地,總兵許寧等追逐的韃靼軍被城牆濠溝所困,四處亂跑而出不了城,於是被打得大敗,邊鎮的人更加思念餘子俊的功勞。 [31] 

餘子俊撫治陝西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餘子俊改任陝西巡撫 [64]  ,翌年(1476年)正月,他再度請辭,仍未被朝廷允准 [65]  [10] 
在任西安知府時,餘子俊因瞭解到居民為水質含鹼發苦不能飲用而發愁的情況,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時間長了,渠水向外漫出,又無法排泄。此時,餘子俊主政陝西,遂主持在西安城西北開鑿渠道排水,水渠流經漢代舊城到達渭水。對國家和百姓更加有利,號稱餘公渠。又在涇陽鑿山引水,灌溉農田千餘頃。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達漢中,方便來往的旅客。對於毀塌破舊的學校、公署全部補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衞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萬多人。更換了南北輪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讓他們各自戍守本土。 [10] 
成化十三年(1477年),岷州慄林羌反叛,率一千餘人圍攻舒龍溝堡,被指揮劉琥擊退。不久後,慄林羌捲土重來,聲勢更大。餘子俊得報後,與都督白玘等率軍連夜抵達慄林羌據點附近,設下埋伏。次日清晨,慄林羌人發覺有埋伏,遂遁逃,但被伏兵四面襲擊,頓時潰敗。此戰,餘子俊等斬首一百六十四級,生擒一人,繳獲一些牲畜、物資。 [10]  [67] 

餘子俊主政兵部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朝廷召還餘子俊任兵部尚書 [66]  。十月,餘子俊自陝西抵達京師就職,並奉詔“管部事”,成為兵部實際上的坐堂 [68] 
餘子俊掌管兵部三個月後,上奏申述明確條例十項 [69]  ,又列立軍功懸賞等級,由此朝廷內外有章可循。緬甸酋長卜刺浪企圖奪取思洪發、貢章地,找藉口向朝廷要求。餘子俊説不能答應,朝廷諭止了卜刺浪奪地的企圖。貴州巡撫陳儼等因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請求調湖廣、廣西、四川兵五萬,會同貴州兵一起圍剿。餘子俊説叛軍在四川,而貴州請求征討,是為邀功,上奏章止息這件事。 [11] 
當初,餘子俊疏論大臣陳鉞擊殺進貢的夷人之罪,憲宗由於太監汪直的緣故寬恕陳鉞。陳鉞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餘子俊,時逢餘子俊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喪,才免遭陷害。 [12] 

餘子俊始終憂勤

三年服喪期滿後,憲宗授餘子俊户部尚書,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任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的軍務。成化二十年(1484年)冬返回朝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星相有變異,餘子俊陳述時弊八種,憲宗大多采納。沒多久,又到邊境巡視。 [13] 
當初,餘子俊巡視宣府、大同兩鎮,要求以延綏邊牆法在兩鎮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這次餘子俊又巡視邊境,餘子俊堅決要推行,餘子俊説東起四海治,西抵黃河,連綿一千三百餘里,舊有墩一百七十個,應增建四百四十個,墩高寬都是三丈,估計需要勞動人手八萬六千人,幾個月可以完成。憲宗下詔書同意第二年四月開工,然而到了那個時候,年成不好,國家和百姓都不寬裕,陡然興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難。餘子俊又想責成邊臣去完成,而自己不親自管這件事,由此招來毀謗和議論。到冬天,餘子俊上疏請求還京,憲宗聽信謠言,改授餘子俊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撫巡大同。宦官韋敬進讒言説餘子俊借修邊牆侵吞財物,又彈劾他以私怨更換將帥。兵部侍郎阮勤等為餘子俊辯白,憲宗發怒,責備阮勤等。而給事中、御史又紛紛呈上奏章彈劾,宦官大多想陷害餘子俊。工部侍郎杜謙等前往調查,按實事情況公平地對待,返京向朝廷奏報換置將帥同阮勤説的情況相符,沒有侵吞建邊牆的費用。然而花費銀一百五十萬兩、米豆二百三十萬石。耗費財物,勞動百姓,不能説沒有罪。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憲宗削去餘子俊的太子太保職,命其以左都御史致仕歸家 [54]  [14]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兵部尚書空缺,憲宗發覺餘子俊無罪,於是在同年七月起復他為兵部尚書,仍加太子太保,主持兵部事務。餘子俊以患病為由推辭,被憲宗安慰挽留 [15]  [54]  。九月,明孝宗繼位。孝宗因餘子俊是先朝老臣,對他愈加尊敬 [16] 
弘治元年(1488年),餘子俊上疏陳述十事,之後又陳述邊防七事,孝宗大多同意實行。 [17] 

餘子俊病重逝世

弘治二年(1489年)初,餘子俊病重,仍親自撰寫奏稿,陳述救荒息盜的辦法。剛剛得到朝廷的允准,他便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歲,時為弘治二年二月二十三日(1489年3月24日) [33]  。孝宗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太保諡號“肅敏”,授予他的一個孫子官職 [18]  [19] 

餘子俊主要影響

餘子俊軍政

餘子俊在西北任職多年,政績卓著。
  • 知西安府時期
餘子俊初知西安府時,遇到年饉,就當機立斷開倉,用十萬石糧食賑貸,讓受貸者分期償還,百姓既得以救濟免為餓殍,官府也不受損失。那時,西安水質含鹼性苦澀,而龍首渠廢棄已久,有人建議鑿渠引城西皂河之水流人西安。時日一久,因無處泄注而水溢,眼見西安城垣將遭損壞,餘子俊動員百姓在城西北方開新渠排水,使丈八溝水經漢城流貫全城,然後注入渭水,避免了損失。時人為感謝餘子俊的德政,將該處泄水渠命名為“餘公渠”。他在西安任知府六年,政績位居關中七府之冠。 [3]  [35] 
  • 巡撫延綏時期
巡撫延綏時,餘子俊將治所由陝西綏德移至榆林,增衞益兵、拓城,置攻守器械,使榆林成為重鎮。餘子俊詳細觀察邊防地勢,每天徒步數十里進行勘察,熟悉了該地區的地形以後向朝廷上疏,沿着邊境建牆築堡作為邊界線。每隔三里築敵台崖砦以便巡警,如此連綿相接以成邊牆。又在中空處加築短牆,橫一、斜二如偃月狀的建築物以偵察敵人,為防禦敵人的射擊。他的上疏,得到憲宗的讚賞,付諸實施。東起清水營的紫城砦(今陝西府谷縣西北),西抵寧夏花馬池(今寧夏鹽池),長達一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築牆,其下掘塹,連續不斷。共築城堡十二座,壕牆崖砦八百一十九個,小墩七十八個,邊墩十五個。這項工程,以四萬役軍投入勞動,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全部竣工。他又調定邊、安邊兩營移到邊城附近一面防守,一面就近耕種。此外,他還將緝拿的逃兵及謫戍的南方人員的子孫遷到邊城防守、耕種;並將邊區內荒地開墾為屯田,軍民在此耕作,每年收穫糧食六萬多石,為國家節省了大筆軍糧費用。 [35]  史稱其“盡心邊計,數世賴之”,影響後世深遠。 [14] 
餘子俊還在延綏設立武學,以培訓其優秀子弟,深得當地軍民擁護。駐軍中的大小器具一應俱全,軍士都能安心駐守。他還按不同季節派人向軍士教導種植瓜果蔬菜技藝,並常親自前往巡視。在餘子俊的精心規劃下,軍民都能安心耕種、放牧,也加強了防守工作。 [35] 
巡撫延綏時,餘子俊曾與朱永、許寧擊敗進犯榆林的韃靼,立下戰功。 [5] 
  • 巡撫陝西時期
調任陝西巡撫後,餘子俊採取消弭盜賊,安定民生的措施。當時涇陽有個舊堰,不利於灌溉,多次修鑿,不久又損壞。餘子俊動員百姓在涇陽鑿山引水,灌溉田地千餘頃。又鑿南山水道,直抵漢中,也便利沿途行旅客商。他在西安知府及陝西巡撫任上,還將學校和公署舊房修葺一新,並發展教育事業。 [35] 
餘子俊又奏請朝廷,將岷、河、洮三衞戍一萬多人守南方,使之迴歸本土,又將南北易地戍邊的六千多兵丁調回本土戍守、耕種,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35] 
  • 總督宣大期間
成化二十年(1484年),餘子俊在總督宣大期間,打造了人稱“鷓鴣車”(意指運動遲滯)的戰車。該車轅長1丈2尺,10人駕拽,每戰車500餘輛為一軍。行則縱以為陣,止則橫以為營。車空缺處補以長5尺的鹿角。每車配備炮4門。 [44-45] 

餘子俊文學

餘子俊的詩歌受北宋蘇軾的影響,頗為豪放自適,陳文燭在餘子俊《春塘集》序中稱:“餘先生諸作在黃鵠碧雞者,思壯而悲;在三巖凌雪者,語放而適……其詩工矣,海內推太史於蘇長公似也。”他認為餘子俊對於詩意的提煉類於蘇軾,具有“好風憑藉力、煉字好詩工”的特點。 [21] 
餘子俊的《次唐王勃元武山聖泉詩》,語言平實質樸,淡然隨意,其“青鞋布襪陟層嶺”與蘇軾“竹杖芒鞋且徐行”句相仿,所述及的皆是日常之物、尋常之態但又能夠將其融入詩意,拓展了詩境,將生活中之物納入寫作的範疇。正如蘇軾其詩詞中表現出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融合美以及豁達自適的文人氣質。 [21] 
餘子俊成長於西南眉州地區,其詩所詠多涉及眉州山川名勝。如在《中巖》一詩中,他將人物、場景、景物描寫相結合,描繪了中巖寺中安樂祥和而韻味深致的場面;通過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有客遠來、清掃製茶相待的場景生動表現。煙霞、石筍茶、維摩石皆為靜態之物,而詩中“入”“淨掃”“頻煎”又為動態描寫。末句中“招提”一詞為佛教梵語,有四方之意,餘子俊晚年多接觸禪佛思想,故而詩含自適思想。 [21] 

餘子俊歷史評價

朱誠泳:“貔貅十萬度洮河,頃刻前徒自倒戈。小丑命從今日盡,名臣功比昔人多。一天膏雨消氛氣,滿路春風奏凱歌。聞有巨崖堪勒頌,萬人相向為君磨。” [48] 聞餘士英都憲凱旋喜而有作
朱見深:“卿諳練戎務,效勞有年。” [53] 
丘濬:“今餘公之建功,在延綏、環慶之間,蓋二公(范仲淹韓琦)故壤也。而榆林邊牆之修,延袤餘二千里,虜人望望而去,邊民優遊以嬉者,餘二十年矣。使繼公者人人皆體公心,踵而葺之,使母致廢壞,則公之功留於後世者,豈下二公哉?夫天之於夷狄,固限之以山川,山川不足,而以人補之,因厄塞之闕、順形勢之便,以扼異類之衝突,似不過是……而公則遂矣,且有效矣。而或者不廢其前功,而顧逆料其後弊何哉?忌之也,亦非專公也。方公建議時,有云凡事務須足到目過、似能經久者,方始之。予固知公非苟然而漫之者,邊牆之修成不成不足惜,而所惜者民財。民財不足惜,而所惜者國計。嗚呼!決一已之弘,而忘國計之大,斯人何人哉?” [22] 《兵部尚書餘肅敏公子俊傳》
劉瑞:“公才為文武,決勝望隆中外,功伐在西北者,婦人孺子能誦之,雖傳之百世可也。” [21]  《餘肅敏公奏議後序》
劉健謝遷:“子俊沉毅寡言,團達有才略。論者謂其所施設,在狹西為多。在延綏功尤卓絕,邊人利之至今。及用於北邊,時與地異,而行之不疑,其招物議以此。然憂勤為國,始終不變,一時臣僚亦罕有其雲。” [2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楊廷和:“公嘗語人曰:‘人臣事君,當隨事盡力’” [46] 
  • 博達有才略,宏施利斷,不殉世耳目,以尼事功。初守西安,輒擅發賑,及引渠為民利……墩台延袤二千里為固備,且請置榆林衞,墾曠土為屯,致器訓蒔,虜至必齧指莫敢近。又開涇陽堰以便溉,鑿南山道以便餉,奏易南北更戍,收岷番之捷。公略邊務,廣蓄儲……。 [24] 國琛集
  • 羣公者惕警之遺,自幼而老,砥礪之風自子而孫,渾厚英發之氣自家而國,而天下刷翎鼓翮,尚延昔日之所及。如人身病苦於藥石,而豢梁肉反克,然氣腴矣。(《國琛集》 [24] 
鄭曉:“先朝大臣屢有復套之議。成化八年,遣吏部侍郎葉文莊公行視。文莊以為未可輕議,特繕障增戍,謹備之便。九年,遂移延綏鎮城於榆林。此餘肅敏經略之功也。” [38] 
張松:“一兵車之制,自旨記之。先臣餘子俊用之,宣大屢立奇功。” [40] 
項篤壽:“昔先襄毅(項忠)以撼汪直去位,餘公繼入為兵書。餘承乏職,方覽故所存堂稿,皆明確可為法守。其所經畫邊事,大都重修守先牆堡,意深遠矣!當是時,市事不常有,間被邊患,猶有餘力。及板築頻年,通市烽火,稍希練習,兵將綢繆,户牖可置不講乎?竊跡二公勳名在榆林尤着,而才幹宇局。及出處會遇,亦略相同。公即旋罷旋起,席不及温。襄毅一蹶,竟不復起。成功難居,多口難調,豈非命耶?” [25] 今獻備遺
  • 一國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師,以匡王國,惟大司馬(兵部尚書)是賴。強本弱枝,制變弭患。雖事難隃度,而枕蓆度師。或躬親簡練,而旌麾改色。本朝如於忠肅(于謙)、王莊毅(王竑)、項襄毅(項忠)、餘肅敏、馬端肅(馬文升)、劉忠宣(劉大夏)、王恭襄(王瓊)、李康惠(李承勳)、王康毅(王憲)、王襄敏(王越)、楊襄毅(楊博),諸公之在樞密,尤為矯矯。 [28] 皇明經世文編
  • 有若劉莊襄(劉天和)之造車、餘肅敏之修邊、潘司空(潘季馴)之治河、徐文定(徐光啓)之制器,考其遺制,允為國工。 [28] 《皇明經世文編》
張廷玉等:
  • 餘子俊盡心邊計,數世賴之。 [29] 明史
  • 譚綸王崇古諸人,受任巖疆,練達兵備,可與餘子俊、秦紘先後比跡。 [30] 《明史》

餘子俊軼事典故

餘子俊處理公務時,都親自撰寫奏疏,常常到半夜才睡,他曾説:“大臣為國,應當不考慮自身利害關係,怎能躲避埋怨換取恩惠,為保全自己作考慮?”因此榆林的邊牆工程才開始,怨言誹謗眾起,餘子俊態度更堅決,終於大功告成,有利於後世幾代人。餘子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母喪守服時,要兒子餘蜫不參加會試,餘子俊説:“雖然律令上沒有這條,但我於心不忍。”朝廷本當蔭封其子官職,餘子俊推辭,改封此職給弟弟。 [32] 

餘子俊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餘垣
——
祖父
餘永泰
——
父親
官至户部郎中
兒子
官至指揮同知
孫子
餘承祖
——
餘承芳
——
餘承恩
正德元年(1506年),蔭封國子監生 [41] 
曾孫
餘萃
餘承祖之子。
以上內容來源 [21]  [22] 

餘子俊主要作品

餘子俊著有《春塘集》,今已佚 [21]  。《明史·藝文志》載有《餘子俊奏議》6卷。 [29] 皇明經世文編》錄有《餘肅敏公文集》1卷。 [1] 四庫禁燬書叢刊》有《餘肅敏公奏議》3卷。 [37] 

餘子俊後世紀念

陝西省榆林市沙河路沙河公園有餘子俊紀念館 [34] 

餘子俊藝術形象

2019年音樂劇《餘子俊》:飾演者不詳。 [39] 

餘子俊史料索引

《餘肅敏公傳》 [36] 
《兵部尚書餘肅敏公子俊傳》 [22]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二十三》 [23] 
國琛集·下卷》 [24] 
今獻備遺·卷二十九》 [25] 
名卿績紀·卷二》 [26] 
續藏書·卷十六》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 [20] 
參考資料
  • 1.    《皇明經世文編·卷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18]
  • 2.    《懷麓堂集》卷71《餘肅敏公傳》:公姓餘氏,諱子俊,字士英,眉之青神人也。其先郢之京山人,元末入蜀。
  • 3.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子俊舉景泰二年進士,授户部主事,進員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幹稱。出為西安知府。歲飢,發廩十萬石振貸。區畫以償,官不損而民濟。
  • 4.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成化初,所司上治行當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為首。以林聰薦,為陝西右參政,歲餘擢右布政使。六年轉左,調浙江。甫半載,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
  • 5.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先是,巡撫王鋭請沿邊築牆建堡,為久遠計,工未興而罷。子俊上疏言:“三邊惟延慶地平易,利馳突。寇屢入犯,獲邊人為導,徑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顧居內,我反屯外,急宜於沿邊築牆置堡。況今舊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綿引相接,以成邊牆,於計為便。”尚書白圭以陝民方困,奏緩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復犯榆林,子俊先後與朱永、許寧擊敗之。
  • 6.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是時,寇據河套,歲發大軍征討,卒無功。八年秋,子俊復言:“今徵套士馬屯延綏者八萬,芻茭煩內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須備來年軍資。姑以今年之數約之,米豆需銀九十四萬,草六十萬。每人運米豆六鬥、草四束,應用四百七萬人,約費行資八百二十五萬。公私煩擾至此,安得不變計。臣前請築牆建堡,詔事寧舉行。請於明年春夏寇馬疲乏時,役陝西運糧民五萬,給食興工,期兩月畢事。”圭猶持前議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舉。
  • 7.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子俊先用軍功進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紅鹽池搗巢功,進右都御史。寇以搗巢故遠徙,不敢復居套。內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興役。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築牆,掘塹其下,連比不絕。每二三里置敵台崖寨備巡警。又於崖寨空處築短牆,橫一斜二如箕狀,以瞭敵避射。凡築城堡十一,邊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軍四萬人,不三月而成。牆內之地悉分屯墾,歲得糧六萬石有奇。
  • 8.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十年閏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歸,慰留不許。
  • 9.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初,延綏鎮治綏德州,屬縣米脂、吳堡悉在其外。寇以輕騎入掠,鎮兵覺而追之,輒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鎮榆林,增衞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畢具,遂為重鎮,寇抄漸稀,軍民得安耕牧焉。
  • 10.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十二年十二月移撫陝西。子俊知西安時,以居民患水泉鹹苦,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無所泄。至是,乃於城西北開渠泄水,使經漢故城達渭。公私益便,號“餘公渠”。又於涇陽鑿山引水,溉田千餘頃。通南山道,直抵漢中,以便行旅。學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衞之戍南方者萬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慄林羌為寇,子俊潛師設伏擊走之。
  • 11.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十三年召為兵部尚書。奏申明條例十事,又列上軍功賞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緬甸酋卜剌浪欲奪思洪發貢章地,設詞請於朝。子俊言不宜許,乃諭止之。貴州巡撫陳儼等以播州苗竊發,請調湖廣、廣西、四川兵五萬,合貴州兵會剿。子俊言賊在四川,而貴州請討,是邀功也,奏寢其事。
  • 12.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初,子俊論陳鉞掩殺貢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鉞多方構子俊於直,會母憂歸,得免。
  • 13.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服闋,拜户部尚書,尋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其冬還朝。明年正月,星變,陳時弊八事,帝多采納。未幾,復出行邊。
  • 14.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初,子俊巡歷宣、大,請以延綏邊牆法行之兩鎮,因歲歉而止。比復出,鋭欲行之。言東起四海冶,西抵黃河,延袤千三百餘里,舊有墩百七十,應增築四百四十,墩高廣皆三丈,計役夫八萬六千,數月可成。詔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時,歲比不登,公私耗敝,驟興大役,上下難之。子俊又欲責成於邊臣,而己不親其事。謗議由是起。至冬,疏請還京。帝入蜚語,命改左都御史,巡撫大同。中官韋敬讒子俊假修邊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將帥。兵部侍郎阮勤等為白。帝怒,讓勤等。而給事、御史復交章劾,中朝多欲傾子俊。工部侍郎杜謙等往勘,平情按之。還奏易置將帥如勤等言,所費無私。然為銀百五十萬,米菽二百三十萬,耗財煩民,不得無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時二十二年二月也。
  • 15.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明年正月,兵部缺尚書。帝悟子俊無罪,復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
  • 16.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彌厚。
  • 17.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弘治元年疏陳十事,已,又上邊防七事,帝多允行。
  • 18.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23:上輟視朝一日,賜寶鏹萬貫,給棺歛具,贈特進光祿大夫、太保,諡肅敏,官其孫一人。
  • 19.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明年,疾亟,猶手削奏稿,陳救荒弭盜之策,甫得請而卒,年六十一。贈太保,諡肅敏。
  • 2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6-18]
  • 21.    黃梅.明代四川青神餘氏家族文人詩歌創作與西南地域文化的關係[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52-58.
  • 22.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18]
  • 2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22]
  • 24.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8]
  • 25.    《今獻備遺·卷二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8]
  • 26.    《名卿績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8]
  • 27.    孫衞國 著.王世貞史學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04:95
  • 28.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18]
  • 29.    《明史·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藝文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6-18]
  • 30.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6-18]
  • 31.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子俊之築邊牆也,或疑沙土易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許寧等逐之。寇扼於牆塹,散漫不得出,遂大衄,邊人益思子俊功。
  • 32.    《明史》卷178《餘子俊傳》:子俊沉毅寡言,有偉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屬草,每夜分方寢。嘗曰:“大臣謀國,當身任利害,豈得遠怨市恩為自全計。”故榆林始事,怨讟叢起,子俊持之益堅,竟以成功,為數世利。性孝友,居母憂時,令子寘毋會試,曰:“雖無律令,吾心不忍也。”嘗廕子,移以廕弟。
  • 3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23:“(弘治二年二月)辛亥(二十三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餘子俊卒。”按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進行換算,弘治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為儒略曆1489年3月24日。
  • 34.    陝西省文物局.革命聖地 紅色記憶:西安地圖出版社,2020-05:202
  • 35.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陝西省志 第79卷 上 人物誌:三秦出版社,1998-03:584-585
  • 36.    《懷麓堂集·卷七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9]
  • 37.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四庫禁燬書叢刊 史部 57:北京出版社,1997-06:523
  • 38.    《今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22]
  • 39.    音樂劇《餘子俊》亮相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 再現榆林開城歷史  .廣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24-02-01]
  • 40.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四百七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41.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17:正德元年九月……乙未,錄故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餘子俊孫承恩為國子監生。子俊之子寰已受蔭矣,既而寰由科目入仕,寰兄錦衣衞指揮僉事寘以請,乃如例,復蔭承恩。
  • 4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211:景泰二年十二月……擢進士胡琛、桂山、餘子俊、蔡昇、丁信、陳信閻為户部主事。
  • 4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268:景泰七年秋七月……庚寅,命……户部江西司主事餘子俊署本部福建司員外郎事。
  • 44.    《明史》卷92《兵志四》:二十年,宣大總督餘子俊以車五百輛為一軍,每輛卒十人,車隙補以鹿角。既成,而遲重不可用,時人謂之鷓鴣軍。
  • 45.    軍事科學院,範中義 著.中國軍事通史 第15卷 明代軍事史 上: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10-01:599
  • 46.    談遷.國榷 三:中華書局,1958-12:2582-2583
  • 47.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887
  • 48.    賈三強 編.陝西古代文獻集成 第17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18-12:151
  • 4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3:天順八年三月……時(年)富以陝西邊儲供給繁重,務在得人,欲黜左布政使孫毓,而進右布政使楊璇、左參政婁良、西安府知府餘子俊。
  • 5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5:成化二年春正月……郎中吳誠、副使餘復、知府楊浩、餘子俊、姚堂、僉事劉漙俱右參政,誠四川、復福建、浩山西、子俊陝西、堂廣東、溥浙江。
  • 5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46:成化三年九月……升陝西布政司右參政餘子俊為右布政使。
  • 5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58:成化四年九月……兵部奏:陝西布按二司布政使餘子俊、參政龐勝、僉事胡欽、胡德盛俱職居方面,不能撫綏防範,以致土達滿四叛逆,及與總兵任壽進兵,又不能運籌畫策,以致軍旅喪敗,皆當究治。上然之,命停子俊等俸。
  • 5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4-05]
  • 5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92:成化二十三年秋七月……乙巳,致仕左都御史餘子俊被召為兵部尚書。既至,加太子太保。初,子俊巡大同,為浮言所中,落太子太保致仕。至是,起用之,復以疾辭,上批答雲:卿諳練戎務,效勞有年,特茲召用,毋以疾辭。仍加太子太保,理部事。
  • 5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99:成化七年十二月……巡撫延綏右副都御史餘子俊等奏:十月以來,虜眾入孤山等堡,臣與總兵官撫寧侯朱永、參贊軍務右都御史王越等分路進剿,累敗之,凡斬首三十六,奪馬六十九,器仗一千一百八十五,牛羊四百二十六。
  • 5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17:成化九年六月……錄榆林、寧夏等處征剿虜寇功……餘子俊左副都御史。
  • 5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18:成化九年秋七月……平虜將軍總兵官劉聚、參贊軍務右都御史王越等奏:七月初三日,虜寇榆林澗,右副都御史餘子俊、署都督僉事許寧等督兵與戰二十餘合。已而我兵聞援兵將至,鼓勇而前,賊遂敗北。生擒十人,斬首二十九顆,奪獲馬六十匹,盔甲兵仗三百三十七件。
  • 5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29:成化十年六月……甲子,錄延綏等處戰功……左副都御史餘子俊升右都御史。
  • 5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30:成化十年閏六月……巡撫延綏都御史餘子俊奏修築邊牆之數,東自清水營、紫城砦,西至寧夏花馬池,營界牌止,鏟削山崖及築垣掘,塹定邊營平地,仍築小墩,其餘二三里之上,修築對角敵台,崖砦接連,巡警險如墩台,及於崖砦空內適中險處築牆三堵,橫一斜二,如箕狀,以為了空避箭,及有警擊賊之所,及三山、石澇池、把都河,俱添築一堡,凡事計能經久者,始為之役,兵四萬餘人,不三月功成八九,而榆林孤山、平夷、安遠、新興等營堡尤為莊麗,又移鎮靖堡出白塔潤口,絕快灘河之流,環鎮靖堡之城,阻塞要害,其界石迤北,直抵新修邊牆,內地俱已履畝起科,令軍民屯種,計田税六萬石有餘,凡修城堡一十二座,榆林城南一截,舊有北一截,創修安邊營及建安、常樂、把都河、永濟、安邊、新興、石澇池、三山、馬跑泉八堡俱創置,響水、鎮靖二堡俱移置,凡修邊牆東西長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守護壕牆崖砦八百一十九座,守護壕牆小墩七十八座,邊墩一十五座。奏上,令所司知之。
  • 6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31:成化十年秋七月……巡撫延綏等處左副都御史餘子俊奏:臣母老病,無人侍養,而蜀道險遠,不能就祿,乞放歸終養。事下吏部,言:子俊在延綏,方以功進右都御史,而延綏連歲被兵,供輸困極,今雖稍寧,尤當加意撫卹,整飭邊備,非子俊不可,不宜聽其去。從之。
  • 6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312:天順四年二月……丁丑,升……户部員外郎餘子俊為陝西西安府知府。
  • 6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87:成化七年正月……辛卯,以浙江左布政使餘子俊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代王鋭巡撫延綏地方。
  • 6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36:成化十年十二月……戊戌,巡撫陝西都御史餘子俊乞歸飬疾。詔謂邊方用人之際,不聽所請,既有疾,可遣醫往視之。
  • 6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48:成化十一年十二月……命巡撫延綏右都御史餘子俊巡撫陝西等處。
  • 6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49:成化十二年正月……乙丑,巡撫延綏等處右都御史餘子俊固陳有疾,乞放還鄉。下吏部,言:子俊方改命巡撫陝西,宜不聽其辭,令就任調攝,以副委任。從之。
  • 6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68:成化十三年七月……升巡撫陝西右都御史餘子俊為兵部尚書。
  • 6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66:成化十三年五月……巡撫陝西右都御史餘子俊等奏:慄林等簇番賊率眾千餘攻圍舒龍溝堡,指揮劉琥等督兵擊退,既而復來掠邊,其勢愈張,臣與都督白玘等潛師直抵各簇,近山設伏,黎明,賊覺而遁,伏兵聞炮聲,四合攻之,賊遂大潰,生擒一人,斬首一百六十四顆,俘獲男女八人,並兵仗服器一千四百餘件、牛羊馬騾七百餘。奏至,上賜敕獎諭之。
  • 6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71:成化十三年十月……戊戌,兵部尚書餘子俊自陝西至京,命管部事。
  • 6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74:成化十四年正月……兵部尚書餘子俊等奏申明條例十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