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竑

(明代大臣)

鎖定
王竑(1413年-1488年),字公度,號休庵、戅庵。湖北江夏(今屬武漢市)人, [20]  生於河州(今甘肅臨夏)。 [21]  中國明朝前期大臣。 [20] 
王竑幼年好學, [21]  初為衞庠生,後以《禮經》魁陝右鄉薦。 [20]  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會試名列第五,賜二甲進士。正統十二年(1447年),任户部給事中,官至兵部尚書,後人多以“王尚書”稱之。正統十四年(1449年),朝臣認為土木之敗是宦官王振所致,六部官員上疏彈劾王振及其黨羽,朝廷未予理睬。王竑痛斥其罪,羣臣怒打,馬順當場斃命,宦官毛貴、王長隨二人又被眾臣打死,王竑名震朝野。 [21]  明景帝即位,也先兵圍京師,命王竑與太監興安、都督王通等督守九門,升右僉都御史。敵退,偕都指揮同知夏忠等鎮守居庸關。景泰元年(1450年),因疾還朝。以薦起總督漕運,明年兼巡撫淮(淮安)、揚(揚州)、廬(安徽)三府及徐、和二州,又命兼理兩淮鹽課。明英宗復辟,以景帝親近故,被貶為浙江參政,後勒為民,編管江夏,子孫俱永不敍用。居半歲,得釋歸田裏。 [20] 
天順五年(1461年),由大學士李賢舉薦,起王竑故官,與兵部侍郎白圭參贊軍務,擊退來敵於紅崖子川。翌年,復令督辦漕運,巡撫淮、揚。明憲宗即位,晉兵部尚書,后王竑居中調度,用趙輔、韓雍等文武將官禦敵,頗為成功。不久,王竑藉口年老多病,上疏請致仕。此後,王竑居家二十年,教課子弟,吟詩唱和,於弘治元年(1488年)去世,年七十五。著有《戇庵集》《休庵集》。 [20] 
別    名
王莊毅
公度
休庵、戅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北江夏
出生日期
1413年
逝世日期
1488年
本    名
王竑
諡    號
莊毅

王竑人物生平

王竑初入仕途

王竑,正統四年(1439年)中進士。正統十一年(1446年),王竑被授予户科給事中。王竑豪邁有氣節,敢説敢為。 [1] 

王竑名震天下

王竑半身像 王竑半身像 [2]
明英宗被俘時,郕王朱祁鈺在午門攝理朝政,羣臣彈劾王振誤國之罪。大臣還沒把彈劾奏疏讀完,朱祁鈺命大家出去待命。眾人都伏地痛哭,請將王振滅族。錦衣衞指揮馬順,是王振的黨羽,厲色呵叱議論者出去。王竑非常憤怒,奮臂而起抓住馬順的頭髮説:“你們這幫奸黨,論罪當誅,現在還膽敢這樣?”他一邊罵一邊咬往馬順的臉,接着眾人都一起擊打馬順,當場把他打死,朝班大亂。郕王非常害怕,馬上起身入內,王竑率羣臣跟在王爺的後面。朱祁鈺讓宦官金英問他想説什麼。王竑説:“宦官毛貴、王長隨也是王振的黨羽,請依法治罪。”朱祁鈺命把兩人拉出來,眾人又把他們打死了,血染朝廷上的台階。當時,王竑名震天下,朱祁鈺也因此很器重王竑。朱祁鈺還將言官們召來,備加慰問。朱祁鈺即皇帝位後,也先侵犯京師,命王竑與王通楊善守衞京城,升王竑為僉都御史,督率毛福壽、高禮的部隊。敵寇退走後,詔令王竑與都指揮夏忠等人一起鎮守居庸關。王竑到任後,挑選士卒戰馬,修繕關塞,彈劾不稱職的將帥,使壁壘面貌一新。 [3] 

王竑擊殺奸黨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浙江鎮守宦官李德上書説:“馬順等人有罪,也應當請命再行誅殺,而諸臣竟敢擅自殺了他們。如果沒有宦官的擁護,就危險了。這些人都是犯上的賊臣,不宜任用。”他的奏章被髮下朝廷討論。于謙等人上奏説:“上皇蒙受塵埃,這個災禍實是賊臣王振所造成,而馬順實是王振的心腹。陛下監國,羣臣共同請求誅殺賊黨,而馬順還膽敢呵叱,在朝廷上的文武大臣以及宿衞的軍士被激起忠肝義憤,所以無暇顧忌,打死了這三個人。這正是《春秋》誅亂臣賊子的大義。如果讓那幫導致上皇流離遷徙的奸黨還留在朝廷,那國家的安危就難以料想了。臣等認為這件事不足問。”皇上説:“誅滅亂臣是為了安定人心。廷臣的忠義,朕已知道了,各位愛卿不要因為李德的話而介意。”八月,王竑因病回到朝廷。不久皇上命他同都督僉事徐恭總督漕運,治理通州到徐州的運河。第二年,尚寶司找不到馬順的牙牌,馬順的兒子請向王竑索求,皇上批准了。言官們説:“馬順作為奸黨,罪行重大,廷臣共同除掉了他,哪有功夫去問牙牌。況且這不是王竑一個人的事,如果向王竑索求,忠臣將感到恐懼。”皇上於是取消了先前旨令。這年冬,耿九疇被召回,皇上敕令王竑兼淮安、揚州、廬州三府和徐州、和州二州巡撫,又命他兼理兩淮鹽税。 [4] 

王竑一心為民

景泰四年(1453年)正月,因為災異頻繁出現,正是春天卻非常寒冷,王竑上書説:“請下敕令責成諸臣痛加自我修身反省,減少刑罰和征斂,停罷無益的工程,嚴戒無功之賞,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培植國家根本。陛下應更加親近儒臣,講道論德,進用君子,斥退小人,以挽回天意。”他並且還請求罷免。皇上採納了他的建議,遂下詔修身反省,徵求直言。 [5] 
在此之前,鳳陽、淮安、徐州發大水,路上餓死的人相望,王竑上疏彙報,不待朝廷回報,便開倉賑濟。至此山東、河南的饑民來就食的羣集而至,倉米不夠賑給。只有徐州廣運倉還剩有儲糧,王竑又想開倉全部發出來,掌管倉庫的宦官反對。王竑前去對那個宦官説:“百姓早晚都有為盜的可能。如果你不聽我的,萬一有變,我就先殺了你,然後自請死。”宦官害怕王竑的威名,不得已答應了。王竑於是自己彈劾自己專擅之罪,並説:“廣運倉所存的糧食僅夠支三個月,請令犯了死罪以下的人,准許他們輸納糧食到災區以贖罪。”皇上又命侍郎鄒幹帶着庫金馳往災區,聽憑王竑相機處理。王竑於是親自巡行災區,散財賑濟,財物不足,便令沿淮上下的商船,根據船隻大小出米,王竑最後救活了一百八十五萬多人。他勸富民出米二十五萬餘石,賑給饑民五十五萬七千家。撥給耕牛和種子七萬四千餘,使五千五百家百姓得以復業,安撫了從別的地方流入的饑民一萬六千餘家。病者給藥,死者備棺,饑民所出賣的子女全部幫他們贖了回來,想回原籍的人還給他們提供路費。人民都忘記了飢餓,紛紛歌頌王竑。當初皇上聽説淮安、鳳陽饑荒,非常憂慮,後來收到王竑因開廣運倉而彈劾自己的奏疏後,很高興地説:“賢哉都御史,他將救活我的百姓了。”尚書金濂、大學士陳循等人都稱讚王竑的功績。這一年十月,王竑就地被升為左副都御史。當時濟寧也鬧饑荒,皇上派尚書沈翼帶着庫金三萬前往賑濟。沈翼只發放了五千兩,剩下的交回京庫。王竑彈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沒有成效,請將剩下的黃金仍用來換米備賑,皇上聽從了。 [6] 
景泰五年(1454年)二月,他上書説:“近年來饑荒頻繁發生,人民嚴重受困。最近冬春之交,從淮河到海冰凍四十餘里,人畜僵死者有一萬多,貧弱的人賣妻賣兒,強悍的人肆行搶奪,百姓衣食之路斷絕,只好到處流離。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處廊廟,不能看到這些情景。如果親眼看到這樣的情景,沒有不為之落淚流涕的。陛下繼位以來,並非不敬天愛民,但天變民窮卻十分嚴重,臣私下擔心聖德雖修但還不到家,大倫號正但還不純厚,賢才雖用但還沒收到成效,邪佞雖去但還沒徹底剷除,仁愛雖施但百姓還沒普遍得到實惠,財用雖省但皇上的供給還沒有節省,刑罰雖寬但冤案還沒得到平反,工程雖停但工匠還沒得到休息,法制雖頒但奉行時還有的做了更改,賦税雖免但有關官員還有的進行牽制。這些只要有一項,都足以影響天和,招來災變。衷心希望陛下敬修德行以刷新政治。敬重天命,效法祖宗,端正倫理,篤實恩義,戒除逸樂,斷絕異端,這樣就表明有誠心修德了。進用忠良之士,疏遠邪佞之徒,公正賞罰,寬免賦役,節儉財用,戒除聚斂,辭退貢獻,停罷工役,這樣就表明有決心圖治了。如果這樣做了而災變仍然不息,那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皇上褒獎採納了他的意見,敕令內外百官共同進行修身反省。 [7] 

王竑彈劾貪官

景泰六年(1455年),霍山百姓趙玉山自稱是宋朝宗室的後裔,以妖術來迷惑眾人作亂,王竑將其逮捕。王竑先後彈劾懲治了貪污的官吏,革除了害民的糧長,百姓大稱便利。 [8] 

王竑迴歸故里

英宗復辟後,廢除巡撫官,改王竑為浙江參政。幾天之後,石亨、張車兀追論王竑擊打馬順之事,王竑被除名,編管江夏。過了半年,皇上在宮中看到王竑的奏疏,見其中有“端正倫理,篤實恩義”一句話,感悟了,命令派官把王竑送回故鄉,敕令有關官員要善待他。 [9] 

王竑二次起用

天順五年(1461年),孛來入侵莊浪,都督馮宗等人出去討伐。因李賢的推薦,皇上起用王竑,恢復原官,命他與兵部侍郎白圭參贊軍務。第二年正月,王竑與馮宗在紅崖子川擊退孛來。白圭等人回京,王竑仍留下鎮守。到了冬天,才把他召回。第二年春,又命他總督漕運,巡撫淮安和揚州。淮人聽説王竑再來,歡呼迎拜,數百里不絕。 [10] 
明憲宗即位後,給事中蕭斌、御史呂洪等人共同推薦王竑和宣府巡撫李秉可當大任。皇上交給廷臣討論,尚書王翱、大學士李賢請聽從蕭、呂等人的意見。皇上説:“古代的人君通過推夢占卜來求賢才,現在朕難道就不能聽從輿論的取捨嗎?”馬上召王竑回來任兵部尚書,李秉為左都御史。任命下達後,朝野相慶。 [11] 

王竑舉薦韓雍

當時將要用兵兩廣,王竑舉薦韓雍為總督。韓雍剛剛獲罪,眾人覺得這事難辦。王竑説:“天子正在棄瑕錄用,你們説韓雍有罪不當用,我王竑不是曾因罪被廢的人嗎?”朝廷終於任用韓雍。王竑列出進兵剿賊事宜上奏,並説將帥出征討伐,不得上奏攜帶私人,胡亂冒功。他又請恢復京營部隊原有的數量,禁止權勢之家和高級將領擅自役使禁軍。於是皇上命王竑和給事中、御史六人檢閲十二營的士兵。王竑認為擇兵不如擇將,共上奏罷免了營職軍官八十餘人,再慎選有才能勇武之士來補充。 [12] 

王竑退出朝政

兵部清理貼黃缺官,王竑偕同各大臣推舉修撰嶽正、都給事中張寧,被李賢反對,竟把這兩人派出任外官,並廢除了朝臣會舉之例。王竑憤然説道:“我還能坐在這裏嗎?”馬上稱病求退。皇上正信任王竑,便優詔安慰挽留他,每天派醫生去給他看病。王竑卻請求得更為急切。九月,皇上命他退休回去。王竑任尚書一年,稱病在家有四個月,人們因為朝廷未盡其用而感到惋惜。他走後,中外大臣推薦他的奏章不下一百篇,都沒被認可。 [13] 
王竑居家二十年,於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去世,終年七十五歲。正德年間,贈予他太子少保,諡莊毅。淮人立祠祭祀他。 [14] 

王竑軼事典故

當初,王竑把他的居室起名為“戇庵”。回來後,把它改為“休庵”。他閉門謝客,鄉里的人很少能見到他。當時,吏部尚書李秉也被罷免回家,每天出入里巷,與故舊談笑遊樂。王竑聽説後,説:“不恭啊,李執中是堂堂大臣,怎能不養重自愛,與市井小人遊樂?”李秉聽説後,也笑着説:“什麼是大臣?難道立異於故鄉,崇尚矯異激切才算是賢嗎?”兩人雖然看法不同,但都受到時人的稱讚。 [15-16] 

王竑人物評價

姜洪:①切見兵部致仕尚書王恕、王竑,吏部尚書李秉,俱才德高茂,志節忠貞。 [17] 《陳言疏》)②臣訪得吏部尚書李秉、兵部尚書王竑、都御史韓雍夏壎高明李侃,歷仕年久,頗有令望。或因讒謗而解官,或託微恙而去任。 [17] 《修政弭災疏略》
張廷玉:天順、成化間,六部最稱得人。王翱等正直剛方,皆所謂名德老成人也。觀翱與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擊奸黨、活饑民,王復之籌邊備,姚夔之典秩宗,林聰、葉盛之居言路,所表見,皆自卓卓。其聲實茂著,系朝野重望,有以哉。 [18] 明史

王竑家族成員

祖父:王俊卿,戍邊駐兵河州。 [19] 
父親:王佐,字良輔,號納齊,博學能詩,解縉謫居河州後常與交往,治家以程朱理學為本。 [19] 

王竑史料記載

明史·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 [18] 
參考資料
  • 1.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坐事戍河州,遂著籍。竑登正統四年進士。十一年授户科給事中,豪邁負氣節,正色敢言。
  • 2.    王竑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3.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英宗北狩,郕王攝朝午門,羣臣劾王振誤國罪。讀彈文未起,王使出待命。眾皆伏地哭,請族振。錦衣指揮馬順者,振黨也,厲聲叱言者去。竑憤怒,奮臂起,捽順發呼曰:“若曹奸黨,罪當誅,今尚敢爾!”且罵且齧其面,眾共擊之,立斃。朝班大亂。王恐,遽起入,竑率羣臣隨王后。王使中官金英問所欲言,曰:“內官毛貴、王長隨亦振黨,請置諸法。”王命出二人。眾又捶殺之,血漬廷陛。當是時,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諸言官,慰諭甚至。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師,命竑與王通、楊善守禦京城,擢右僉都御史,督毛福壽、高禮軍。寇退,詔偕都指揮夏忠等鎮守居庸。竑至,簡士馬,繕厄塞,劾將帥不職者,壁壘一新。
  • 4.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景泰元年四月,浙江鎮守中官李德上言:“馬順等有罪,當請命行誅。諸臣乃敢擅殺。非有內官擁護,危矣。是皆犯闕賊臣。不宜用。”章下廷議。于謙等奏曰:“上皇蒙塵,禍由賊振。順等實振腹心。陛下監國,羣臣共請行戮,而順猶敢呵叱。是以在廷文武及宿衞軍士忠憤激發,不暇顧忌,捶死三人。此正《春秋》誅亂賊之大義也。向使乘輿播遷,奸黨猶在,國之安危殆未可知。臣等以為不足問。”帝曰:“誅亂臣,所以安眾志。廷臣忠義,朕已知之,卿等勿以德言介意。”八月,竑以疾還朝。尋命同都督僉事徐恭督漕運,治通州至徐州運河。明年,尚寶司檢順牙牌不得,順子請責之竑,帝許焉。諸諫官言:“順黨奸罪重,廷臣共除之,遑問牙牌。且非竑一人事,若責之竑,忠臣懼矣。”乃寢前旨。是年冬,耿九疇召還,敕竑兼巡撫淮、揚、廬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兩淮鹽課。
  • 5.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四年正月,以災傷疊見,方春盛寒,上言:“請敕責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斂,罷無益之工,嚴無功之賞,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親儒臣,講道論德,進君子,退小人,以迴天意。”且引罪乞罷。帝納其言,遂下詔修省,求直言。
  • 6.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先是,鳳陽、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報,開倉振之。至是山東、河南饑民就食者坌至,廩不能給。惟徐州廣運倉有餘積,竑欲盡發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為盜。若不吾從,脱有變,當先斬若,然後自請死耳。”中官憚竑威名,不得已從之。竑乃自劾專擅罪,因言“廣運所儲僅支三月,請令死罪以下,得於被災所入粟自贖。”帝覆命侍郎鄒幹齎帑金馳赴,聽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則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十五萬餘人。勸富民出米二十五萬餘石,給饑民五十五萬七千家。賦牛種七萬四千餘,復業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輯者萬六百餘家。病者給藥,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贖還之,歸者予道里費。人忘其飢,頌聲大作。初,帝聞淮、鳳飢,憂甚。及得竑發廣運倉自劾疏,喜曰:“賢哉都御史!活我民矣。”尚書金濂、大學士陳循等皆稱竑功。是年十月,就進左副都御史。時濟寧亦飢,帝遣尚書沈翼齎帑金三萬兩往振。翼散給僅五千兩,餘以歸京庫。竑劾翼奉使無狀,請仍易米備振,從之。
  • 7.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明年二月上言:“比年饑饉薦臻,人民重困。頃冬春之交,雪深數尺,淮河抵海冰凍四十餘里,人畜僵死萬餘,弱者鬻妻子,強者肆劫奪,衣食路絕,流離載途。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處廊廟,無由得見。使目擊其狀,未有不為之流涕者也。陛下嗣位以來,非不敬天愛民,而天變民窮特甚者,臣竊恐聖德雖修而未至,大倫雖正而未篤,賢才雖用而未收其效,邪佞雖屏而未盡其類,仁愛施而實惠未溥,財用省而上供未節,刑罰寬而冤獄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頒而奉行或有更張,賦税免而有司或仍牽制。有一於此,皆足以乾和召變。伏望陛下修厥德以新厥治。欽天命,法祖宗,正倫理,篤恩義,戒逸樂,絕異端,斯修德有其誠矣。進忠良,遠邪佞,公賞罰,寬賦役,節財用,戒聚斂,卻貢獻,罷工役,斯圖治有其實矣。如是而災變不息,未之有也。”帝褒納之,敕內外臣工同加修省。
  • 8.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六年,霍山民趙玉山自稱宋裔,以妖術惑眾為亂,竑捕獲之。先後劾治貪濁吏,革糧長之蠹民者,民大稱便。
  • 9.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英宗復辟,革巡撫官,改竑浙江參政。數日,石亨、張軏追論竑擊馬順事,除名,編管江夏。居半歲,帝於宮中得竑疏,見“正倫理,篤恩義”語,感悟。命遣官送歸田裏,敕有司善視之。
  • 10.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天順五年,孛來寇莊浪,都督馮宗等出討。用李賢薦,起竑故官,與兵部侍郎白圭參贊軍務。明年正月,竑與宗擊退孛來於紅崖子川。圭等還,竑仍留鎮。至冬,乃召還。明年春,復令督漕撫淮、揚。淮人聞竑再至,歡呼迎拜,數百里不絕。
  • 11.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憲宗即位,給事中蕭斌、御史呂洪等,共薦竑及宣府巡撫李秉堪大用。下廷議,尚書王翱、大學士李賢請從其言。帝曰:“古人君夢卜求賢,今獨不能從輿論所與乎?”即召竑為兵部尚書,秉為左都御史。命下,朝野相慶。
  • 12.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時將用兵兩廣,竑舉韓雍為總督。雍新得罪,眾難之。竑曰:“天子方棄瑕錄用,雍有罪不當用,竑非罪廢者耶?”卒用雍。竑條上進剿事宜,且言將帥征討,毋得奏攜私人,妄冒首功。又請復京營舊額,禁勢家豪帥擅役禁軍。於是命竑同給事中、御史六人簡閲十二營軍士。竑以擇兵不若擇將,共奏罷營職八十餘人,而慎簡材武補之。
  • 13.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兵部清理貼黃缺官,竑偕諸大臣舉修撰嶽正、都給事中張寧,為李賢所沮,竟出二人於外,並罷會舉例。竑憤然曰:“吾尚可居此耶?”即引疾求退。帝方向用竑,優詔慰留,日遣醫視疾。竑請益切。九月命致仕去。竑為尚書一年,謝病者四月,人以未竟其用為惜。既去,中外薦章百十上,並報寢。
  • 14.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竑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正德間,贈太子少保,益莊毅。淮人立祠祀之。
  • 15.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初,竑號其室曰“戇庵。”既歸,改曰“休庵。”杜門謝客,鄉人希得見。時李秉亦罷歸,日出入里閈,與故舊談笑遊燕。竑聞之曰:“大臣何可不養重自愛?”秉聞之,亦笑曰:“所謂大臣,豈以立異鄉曲、尚矯激為賢哉。”時兩稱之。
  • 16.    《名山藏·卷六十四》:秉取鄉,與河州王竑並人望所屬。竑高自標峻,而秉謙和接物,出入閭巷,奕坐無忤。竑聞之曰:“不恭哉!李執中堂堂大臣,與市井小人遊戲。”秉曰:“所謂大臣者,豈長為之立朝,居鄉事固自異,何至以官驕穉。”
  • 17.    《皇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二十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11-04]
  • 1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4]
  • 19.    歷史人物:剛正不阿王尚書  .中國臨夏網[引用日期2013-04-17]
  • 20.    王竑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21.    張建魁,姚茹葉,寇興祜,武世文編著.甘肅歷代名人研究.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第229-23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