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承勳

(明朝大臣)

鎖定
李承勳(1473年-1531年), [1]  字立卿,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嘉魚縣(今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人,明朝將領。
李承勳於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由太湖(今屬安徽)知縣遷南京刑部主事,再遷南昌知府。正德初年,江西北部爆發農民起義,以華林山(在今奉新縣西南、高安縣西北、上高縣東北間)為根據地,稱華林軍,克州府,殺明將,一時勢盛。李承勳招撫起義軍叛徒,並率軍鎮壓,內外策應,遂平華林軍,以功超遷浙江按察使。歷陝西、河南左、右布政使,又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邊備久弛,開原(今遼寧開原北)尤甚。李承勳到鎮後,請得明廷允准,領得帑金數十萬兩,修補城塹墩堡,築鐵嶺(今屬遼寧)、撫順等城以扼要衝,招逋逃以開屯田,邊防乃強。
嘉靖六年(1527年),任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十二月。改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提督團營。嘉靖七年(1528年),掌都察院。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復任兵部尚書,兼督京營。嘉靖十年(1531年),上疏議陝西三邊、河西、雲南、交阯等邊鎮應因地制宜加強。同年三月卒於官。 [15] 
立卿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武昌府嘉魚縣(今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
出生日期
1473年
逝世日期
1531年3月22日
主要成就
主政兵部,屢平盜亂
本    名
李承勳
官    職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左都御史,提督團營
追    贈
少保
諡    號
康惠

李承勳人物生平

李承勳的父親李田,曾任順天巡撫弘治六年(1493年),李承勳考中進士同年胡世寧等。由太湖縣知縣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此後歷任南京工部郎中南昌府知府 [2] 
正德六年(1511年),贛州叛軍進攻新淦縣,擒獲參政趙士賢;靖安叛軍佔據越王嶺瑪瑙岸;華林叛軍攻陷瑞州,一時江西震動,諸道官兵都不敢前進。李承勳督率民兵剿賊,屢有戰功。 [3] 
此時,華林叛軍殺死副使周憲,致使周憲所部潰敗,李承勳單騎馳入軍營,才將潰卒安定。負責平亂的都御史陳金檄令李承勳平叛,李承勳誠待詐降的叛將王奇,使其感恩戴德,潛入叛軍大營,説服部分叛軍成為內應。在王奇的引導下,官軍趁夜出擊,與寨中的內應裏應外合,攻克叛軍巢穴。隨後,李承勳跟從陳金斬殺華林叛軍首領羅光權、胡雪二,成功平定華林盜亂。江西鎮守太監黎安污衊李承勳擅自改換叛軍首領王浩八的獄詞,明武宗於是將李承勳投入獄中,經大理寺卿燕忠審訊,才得以昭雪冤屈。 [3] 
後因治績卓越,被越級擢升為浙江按察使 [4]  。歷任陝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之職出任遼東巡撫。在任期間整頓邊備。接連升遷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年),改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李承勳隨後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專督團營,此後兼掌都察院。後因彈劾官吏而被給事中王準等彈劾,下清法司。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在兵部尚書胡世寧致仕後,世宗詔李承勳“回部管事”,代掌兵部,仍兼督團營。言官攻擊張璁、桂萼時,言語涉及李承勳,李承勳不得不辭職,世宗温旨挽留。
大同有警,朝議派大臣督軍,眾人推舉都御史王憲,王憲不肯前行。給事中夏言舉薦李承勳,李承勳也不自請。於是給事中趙廷瑞一併彈劾,恰逢敵寇撤退,此事遂罷。
嘉靖十年(1531年),李承勳致仕回鄉,並於同年三月己丑日(3月22日 [1]  )病逝,享年五十九歲。世宗深感悼惜,特賜其家白金四十兩、彩段四表裏、米五石及果蔬等物,按例賜祭葬。又親自撰寫祭文,派禮部左侍郎嚴嵩代為弔祭,追贈他為少保,賜諡號“康惠”。 [5] 

李承勳歷史評價

徐階:承勳沉毅果斷,有經濟大略。在江西,剿除華林山賊,功第一。巡撫遼東,當喪敗之餘,拊循瘡痍,措畫戰守,東土以寧。及起掌憲本兵,上方鋭意圖治,所信任輔臣之外,獨承勳與刑部尚書胡世寧等數人。國有大議,輒諮承勳等。承勳亦孜孜為國,知無不為,甚稱上意。 [6]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
項篤壽:李康惠明習邊事,深識敵情,與胡端敏(胡世寧)繼掌邦政,蹇蹇匪躬。萬里長城,斯其屬之矣。胡之早計淮南,李之請罷鎮守,謂有社稷功者,非耶? [7] 《今獻備遺》
王世貞:(胡)世寧、承勳號齊名,其機力勇量等。而世寧稍則於道,不為揣合陰解,故易退焉。承勳能抗郭勳,固偉然。頗借閹人(張)永力,何大相遠哉!孜孜奉國、知無不為,亦庶乎近之矣。 [8] 名卿績紀
黃澍:在武宗則以王文成、李康惠為首,胡端敏為輔。 [9] 皇明經世文編·序》
張廷玉李鉞諸人皆以威略幹濟顯於時。鉞與王憲王以旂之治軍旅,李承勳、範鏓之畫邊計,才力均有過人者。 [10] 明史

李承勳主要作品

皇明經世文編》輯錄有《李康惠公奏疏》2卷。 [11] 

李承勳軼事典故

李承勳與胡世寧為同年(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進士者,此二人均為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同任南京刑部主事、刑部郎中,互相切磋經世之學,延及古文經術。又同時任江西屬府的知府,以招捕大盜而建立功名。至嘉靖初年,二人同日轉任都御史。之後又在同一年分別出任南京刑部、工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年),又在同月被分別北調為刑部尚書吏部尚書,胡世寧在赴任途中被改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勳也被改授為刑部尚書,一同加官太子少保。嘉靖七年(1528年),李承勳進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提督團營。第二年,胡世寧改任兵部尚書,也進官太子太保,旋即致仕,並在嘉靖九年(1530年)秋逝世。嘉靖十年(1531年),李承勳猝逝。二人都被贈官少保,一同受到明世宗的重視及禮遇,在“大禮議”前後與張璁桂萼等頗有意見相同之處。史稱“帝所信任,自輔臣外,獨(李)承勳與胡世寧,大事輒諮訪,二人亦孜孜奉國,知無不言” [10]  。胡世寧、李承勳“才望聲實無不同者”,後人多將他們並列評論。 [12] 
李承勳雖然與胡世寧情誼篤好,但二人在朝政的處置上卻不隨意附和:李承勳在兵部時,建議授西南夷芒部的隴勝官職,以恢復芒部的舊地。但胡世寧卻認為隴勝並非彝族隴氏的後代,不應該重新置芒氏。 [13] 

李承勳人際關係

父親:李田,官至右副都御史順天巡撫 [10] 
妻子:袁氏,為陪同張皇后北郊喂蠶時的十七位“採桑命婦”之一。 [14] 

李承勳史料索引

今獻備遺·卷二十九》 [7] 
名卿績紀 [8]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 [10] 
參考資料
  • 1.    《明世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三》稱李承勳於嘉靖十年的三月己丑日去世,按公元紀年換算,即為1531年3月22日。
  • 2.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李承勳,字立卿,嘉魚人。父田,進士,官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有操執,為政不苛。承勳舉弘治六年進士。由太湖知縣遷南京刑部主事。歷工部郎中,遷南昌知府。
  • 3.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正德六年,贛州賊犯新淦,執參政趙士賢。靖安賊據越王嶺瑪瑙岸,華林賊又陷瑞州。諸道兵不敢前。承勳督民兵剿,數有功。華林賊殺副使周憲,憲軍大潰。承勳單騎入憲營,眾乃復集。都御史陳金即檄承勳討之。賊黨王奇聽撫,搜得其衷刃,縱使還。奇感泣,誓以死報。承勳令奇密入寨,説降其黨為內應,而親率所部登山。奇夜拔柵,官軍奮而前,降者自內出,賊遂潰。已,從金斬賊渠羅光權、胡雪二,華林賊平。鎮守中貴黎安誣承勳擅易賊首王浩八獄詞,坐下吏。大理卿燕忠即訊,得白。
  • 4.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舉治行卓異,超遷浙江按察使。
  • 5.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及卒,上深加悼恤,詔賜其家白金四十兩、彩段四表裏、米五石及果等物,賜祭葬如例。又自為文,遣禮部左侍郎嚴嵩祭之。贈少保,諡康惠。
  • 6.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4-25]
  • 7.    《今獻備遺·卷二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25]
  • 8.    《名卿績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22]
  • 9.    《皇明經世文編·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5]
  • 10.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4-22]
  • 11.    《皇明經世文編·卷一百》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2]
  • 12.    《皇明奇事述》“胡端敏李康惠名位”條:胡端敏公世寧與李康惠公承勳同舉進士,同為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相切磋為經濟學,傍及古文經術,同時為江西屬府知府招捕大盜起功名。胡公僅一轉兵備副使,同時超按察使。胡言事戍,至嘉靖初,同日轉都御史。胡以僉都撫四川,李以副都撫遼東。後同歲為南京尚書,胡刑部,李工部。尋以同月,胡改北刑部,李改北吏部,中途胡改都察院,李改刑部,俱加太子少保。明年,李進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提督團營。又明年,胡公改兵部尚書,亦進太子太保,致仕卒。其又明年,李公卒,贈俱少保。凡上之眷注優禮與才望聲實無不同者,而其與張、桂諸貴人意合,亦同。
  • 13.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與李承勳善,而持議不苟合。承勳欲授隴勝官,復芒部故地,世寧言勝非隴氏子,芒氏不當復立。
  • 14.    《欽定日下舊聞考》:原嘉靖九年三月,皇后親蠶,點差採桑命婦一十七人:會昌侯孫果妻顧氏、玉田伯蔣榮妻黃氏、靖遠伯王瑾妻韋氏、宣城伯衞錞妻張氏、成山伯王洪妻周氏、兵部尚書李成(承)勳妻袁氏、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翟鑾妻劉氏、户部尚書梁材妻楊氏、禮部尚書李時妻何氏、刑部尚書許贊妻李氏、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鎔妻程氏、禮部左侍郎嚴嵩妻歐陽氏、刑部左侍郎聞淵妻方氏、工部右侍郎蘇民妻王氏、通政使司通政使張闕妻楊氏、國子監祭酒許誥妻陳氏、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妻朱氏。
  • 15.    吳如蒿著;陳策才,張光彩,趙功德等副主編.中華軍事人物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第38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