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谷縣

鎖定
谷縣,古代地名,蘭考東部的變遷複雜。商曰北亳(今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 [10]  ,又稱景亳商湯景亳誓師,正式興兵伐夏桀。商末,為伯邑考采邑 [8]  春秋屬戴地,曰谷城縣,秦置谷縣 [1]  [3]  秦末因其地多災稱甾(古同“災”)縣。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為嘉穀縣,東漢光武帝初年複稱甾縣。東漢建初八年(83年),漢章帝東巡陳留,取“昭光烈考武皇”之意,改甾縣為考城縣,定治所葵丘(今民權縣林七鄉)。西晉太康初省,尋復置。屬濟陰郡。北魏改為考陽縣,為北梁郡治。北齊天保中改置成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復改為考城縣。移治今民權縣西南。屬梁郡。唐屬曹州。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改名戴邑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復舊名,屬開封府。金屬曹州,正隆中改屬睢州。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徙治今民權縣東北葛村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徙治今蘭考縣北堌陽鎮(舊考城),屬衞輝府。1936年曾與蘭封縣合併,改設東仁縣,同年復舊。1954年與蘭封縣合併,改設蘭考縣 [6]  考城經兩次易名北魏易為考陽、後梁易為邑,但又複名:三次罷縣(初,元末,明初),但很快又重置。元代水患,徒治於賀丘(今民權縣王多)。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作)近江墓店(今民權縣李堂鄉),明正統二年(1437年)遷今民權北關(葵丘故地) [13]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析儀封地隸考城,遷治所於蟈陽。 [3] 
中文名
谷縣
別    名
甾縣嘉穀縣考城縣、考陽、戴邑、谷城縣、蘭考 [3] 
[7] 
北亳 [7] 
地名時期
秦朝
地理位置
蘭考縣東部
名稱演變
北亳→谷縣→甾縣→嘉穀縣→甾縣→考城縣(縣治為葵丘)→考陽→考城縣(縣治為賀丘,江墓店,民權北關,堌陽,張君墓)→蘭考縣(蘭封縣,考城縣合併) [3] 
文化古蹟
莊周墓黃陵崗塞河功完碑江淹墓黃陵崗光武濟陽宮碑堌陽大響黃霸墓 [11] 
歷史名人
文子

谷縣基本信息

蘭考歷史地名之錯綜複雜,令人吃驚。這地方的“曾用名”太多了:户牖儀邑東昏、東明、戴國、谷縣、濟陽甾縣考城儀封蘭陽等。 [2] 
蘭考縣鄉鎮區劃 蘭考縣鄉鎮區劃
蘭考東部的變遷更為複雜。春秋早期,鄭國滅掉戴國,秦代在此設立谷縣、外黃縣,漢代演變成濟陽縣、甾縣濟陽縣後來消失,地名被幾百裏外的今濟南濟陽縣使用。甾縣則更名為考城縣,這個名字一直延續下來。但因黃河一次次氾濫,考城縣城多次遷徙,後來與蘭封縣合併,縣名融入蘭考 [1]  [3-4] 

谷縣歷史沿革

古舊縣名。東漢章帝改甾縣置,治今河南省民權縣東北,屬陳留郡。西晉太康初省,尋復置。屬濟陰郡。北魏改為考陽縣,為北梁郡治。北齊天保中改置成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復改為考城縣。移治今民權縣西南。屬梁郡。唐屬曹州。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改名戴邑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復舊名,屬開封府。金屬曹州,正隆中改屬睢州。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徙治今民權縣東北葛村北(葵丘故地,今民權縣北關鎮) [12]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徙治今蘭考縣北堌陽鎮(舊考城),屬衞輝府。1936年曾與蘭封縣合併,改設東仁縣,同年復舊。1954年與蘭封縣合併,改設蘭考縣。 [5] 

谷縣北亳故地

唐代《通典》:考城有北亳,成湯都也。梁國有二,南亳在穀熟,北亳,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國也。又有北郜城,左傳雲"取郜大鼎",即此。 [7] 
明代《通雅》:宋州谷熟縣即歸德之考城縣。考城今有亳越,有大,小蒙。章本淸雲:湯遷南亳,即歸德府。一作薄。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