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樂馮氏

鎖定
長樂馮氏,中國古代著名門閥家族,長樂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望族,西漢左將軍、光祿勳馮奉世之子大鴻臚、關內侯馮野王之後,曾為北燕皇室。
中文名
長樂馮氏
興    起
東晉
代表人物
馮跋馮太后馮熙馮慈明馮盎
郡    望
始平郡、上黨郡、長樂郡

長樂馮氏起源

公元409年,馮跋建立北燕,北燕亡國後,馮弘孫女、馮朗之女文明太后執掌北魏朝政24年,馮氏家族出王爵數人,與北魏皇室聯姻密切,成為北朝時期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顯赫一時。長樂馮氏後裔遍佈大江南北,其中一支於隋末定居江南,後成為江南望族,稱為南唐馮氏世家;另一支則於南北朝時期南渡劉宋,定居嶺南,成為嶺南豪族,即嶺南馮氏。
長樂馮氏首見於記載的史書是《晉書·列傳》。史書載:“冀州長樂郡之馮氏,為冀州著姓,自六朝逮唐,綿綿不絕,而子孫遷徙他地者,皆稱長樂。”民國《冀縣誌》稱:“燕魏齊周之時,信都大族唯馮氏最盛。”民國《冀縣新鄉土志》中也稱:“燕魏以來,信都大族,唯馮氏最盛。”
長樂馮氏,從東晉唐朝500多年時間,一族內出現“四帝(含追尊)”、“四後(含被廢和追尊)”、“五相”,另有王公大臣100多人。
長樂馮氏的興旺,還得從馮安説起。在東晉十六國時,馮安為後燕的大將,由於他屢立戰功,很受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的器重,在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賞給了他封地和家宅,不久,馮安將住在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馮城的妻兒遷到龍城。
公元409年,馮安之子馮跋,平定叛亂,建立了北燕王朝,這是冀州乃至衡水籍中第一位當皇帝的人。公元430年,馮跋病重,其弟馮弘乘機奪得王位。在馮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即後來的文明太皇太后了。馮太后先後臨朝聽政25年,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女政治家。與此同時,她對家族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她派人從漠北將其兄馮熙找回以後,即封其為冠軍將軍,賜爵肥如侯,並娶博陵公主為妻,拜為駙馬都尉,晉為太師、昌黎王等高官顯爵,又先後把馮熙的4個女兒嫁給孝文帝,還將孝文帝的妹妹嫁給馮熙長子馮誕為妻。馮熙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封官賞爵。馮氏和皇族親上加親,使得馮氏家族寵貴益隆,權傾朝野。
長樂馮氏中,馮崇(馮太后之伯父)、馮熙馮誕(馮熙之子)、馮穆(馮誕之子)、馮冏(馮穆之子)、馮夙(廢皇后之弟)等先後被封為王。馮朗(馮太后之父)被封為廣平公、西郡公,追贈燕宣王;馮邈(馮太后之叔父)被封為樂陵公;馮顥(馮穆之弟)被封長樂郡公。另曾有5人位列宰相,且5人任宰相出現在100多年、5代內。第一位宰相是馮素弗,是馮跋的二弟。他幫助其兄稱帝,《晉書》曰:“跋之偽業,素弗所建也。”馮熙,是北燕末代皇帝馮弘的孫子,北魏馮太后的哥哥,北魏孝文帝以“熙為侍中、太師、中書監、領秘書事”。馮誕和馮修,是親兄弟倆,馮熙之子,馮太后之侄。倆人均從小被馮太后引入宮中,享受皇室貴族教育。馮誕身為駙馬,官至侍中。馮修是馮熙的次子,官至侍中、尚書。馮子琮是馮弘之後,官至尚書右僕射 [1] 
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侵滅,馮弘逃往高麗,遣兒子馮業率300人浮海投宋,遇風浪,到達新會便定居下來。後,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被後世馮氏奉為嶺南開族始祖。
馮融(馮業之孫)為羅州刺史;馮寶(馮融之子)為高涼太守,封保護侯,隋時追贈廣州總管、譙國公;馮僕(馮寶之子)為陽春太守、平越中郎將、石龍太守,封信都侯,隋時追贈崖州總管、平原郡公。馮僕長子馮魂為儀同三司,封平原郡公;次子馮暄為羅州刺史、高州首領;三子馮盎為宋康縣令、高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左武衞大將軍,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越國公、耿國公,追贈左驍衞大將軍(一作左騎衞大將軍)、荊州都督。高力士(684-762),本名馮元一,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長樂馮氏上黨馮氏

天下馮氏出上黨
著名的長樂馮氏出自上黨馮氏,而高涼馮氏(嶺南馮氏)及南唐馮氏世家亦皆為長樂馮氏之後。
公元前262年,人稱“虎狼之國”的秦國發兵攻打韓國,佔領野王(今河南沁陽)後,完全截斷了韓國本土與其上黨郡的聯繫,擁有17座城池的上黨郡陷入了危急之中。無可奈何的韓國國君韓桓惠王忍痛割愛,讓上黨郡郡守馮亭上黨郡拱手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作為上黨人的馮亭不甘心降秦,在與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把上黨郡獻給東北部近鄰——趙國,以求得與趙國聯合,利用趙國的力量抵抗秦國。馮亭與趙國聯合後,艱苦抗戰三年,終因趙孝成王及主將趙括急於求成,於公元前260年9月大敗於秦國,戰死沙場。
馮亭戰死後,其宗族分散求生,有的留在了上黨潞縣(今山西省潞城市東北部鄰縣黎城境內),有的奔向趙國(今河北省境內)。之後的300餘年間,這個家族雖歷經艱難,但人才輩出,且多有懿德。因此,“上黨馮氏”被公認為中華馮氏的郡望之一。直到現今,散居各地的“上黨馮氏”後人,仍以血脈中特有的“上黨馮氏”基因為榮。
馮亭(?-前260年),戰國時任韓上黨郡守,後降趙,封華陽君,戰死長平。
馮去疾(?-前208年),秦右丞相。
馮劫(?-前208年),馮去疾子,秦御史大夫、大將軍。
馮毋澤(?-?),秦武信侯。
馮敬(?-前142年),馮毋澤子,漢文帝時拜為典客,後遷御史大夫、雁門郡守,與匈奴力戰而死。
馮無澤(?-?),漢高祖時為郎中令,呂后時封博成侯。
諡號:敬
馮代(?-?),馮無澤子,襲封博成侯。
馮唐(前209-前113年),字伯撰,馮去疾孫,居上黨。漢文帝時為中郎署長,後拜為車騎都尉,漢景帝時為楚相。
馮騫(?-?),馮唐弟,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
馮遂(?-?),字王孫,馮唐子。漢武帝時為郎官。
馮奉世(?-前40年),字子明,馮遂孫,漢武帝時為郎官,漢昭帝時為武安長、軍司空令,漢宣帝時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漢元帝時任執金吾、右將軍、典屬國、光祿勳、左將軍,封關內侯。始遷京兆杜陵。
馮譚(?-?),馮奉世長子,舉孝廉為郎,功次補天水司馬,後為校尉。
馮野王(?-?),字君卿,馮奉世子,初為太子中庶子、當陽長,遷櫟陽令、夏陽令,漢元帝時遷隴西太守,入左馮翊,後遷大鴻臚,漢成帝時為上郡太守、琅邪太守,襲封關內侯。
馮逡(?-?),字子產,馮奉世子,察孝廉為郎,補謁者,漢元帝時為復土校尉、美陽令,遷長樂屯衞司馬、清河都尉、隴西太守。
馮立(?-?),字聖卿,馮奉世子,初為郎、諸曹,漢元帝時為五原屬國都尉,遷五原太守,徒西河、上郡,後遷東海太守、太原太守。
馮參(?-前6年),字叔平,馮奉世子,初為黃門郎、給事中,漢元帝時為渭陵食官令、寢中郎,漢成帝時為上河農都尉、渭陵寢中郎,遷代郡太守,後徙安定太守,為諫大夫,使領護左馮翊都水,封宜鄉侯。
馮媛(?-前6年),馮奉世長女,漢元帝劉奭昭儀,漢平帝劉衎祖母。
馮存(?-?),字志仁,馮野王子,遷居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
馮座(?-?),馮野王子,襲封關內侯,後因坐其姑母中山太后(馮媛)事被除爵,居京兆杜陵。
馮弁(?-?),馮參女,漢中山孝王劉興後。
馮行(?-?),字奇通,馮野王孫、馮存子,隨父隱居潁川父城。
馮衍(?-?),字敬通,馮野王孫、馮座子。漢更始帝時為立漢將軍,漢光武帝時為曲陽令,轉遷司隸從事。
馮異(?-公元34年),字公孫,馮野王曾孫、馮行長子。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七位,人稱“大樹將軍”。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後歸順劉秀,隨之徵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后,馮異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陽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於在軍中,諡曰節侯。
馮豹(?-公元102年),字仲文,馮野王曾孫、馮衍次子。舉孝廉,拜尚書郎,漢明帝時為河西副校尉,漢和帝時為武威太守、尚書。

長樂馮氏馮氏世系

長樂馮氏一世

馮和(?-?),東漢開國名將馮異的十二世孫、曹魏汲郡太守馮員之曾孫,其孫馮跋建立北燕後,被追尊為元帝。公元311年,為避永嘉之亂,馮和舉家從信都遷居上黨。
諡號:元皇帝

長樂馮氏二世

馮安(?-?),馮和子,西燕武桓帝慕容永時為將軍,其子馮跋建立北燕後,被追尊為宣帝。
諡號:宣皇帝
馮瑤(?-?),字寶芝,馮和幼子,事蹟不詳。

長樂馮氏三世

馮跋(?-430),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馮安子,後燕惠愍帝慕容寶時為中衞將軍,昭文帝慕容熙時為殿中左監,後又升為衞中郎將,惠懿帝高雲時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封武邑公,後即位,為北燕太祖文成帝,年號太平
廟號:太祖
諡號:文成皇帝
馮素弗(?-415),馮安子,後燕惠懿帝高雲時封范陽公,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侍中車騎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等,封遼西公。
馮弘(?-438),字文通,馮安子,後燕惠懿帝高雲時為徵東大將軍,兼任中領軍,封汲郡公,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侍中徵東大將軍、尚書右僕射、驃騎大將軍司徒,封中山公,後即位,為北燕昭成帝,年號太興。
諡號:昭成皇帝
馮丕(?-?),馮安子,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左僕射,封常山公。
馮萬泥(?-410),馮榮子,馮跋從兄,後燕惠懿帝高雲時為尚書令,幽州冀州二州牧,鎮守肥如,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驃騎大將軍,幽州平州二州牧,封廣川公,加任為開府儀同三司,後因謀反被誅。
馮買(?-?),馮跋從兄,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衞尉,封城陽伯。
馮睹(?-?),馮跋從弟,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太常,封高城伯。
馮宗迪(?-?),馮瑤子,馮跋從弟。事蹟不詳。

長樂馮氏四世

馮永(?-426),馮跋子,北燕文成帝馮跋前太子,兼任大單于
馮翼(?-430),馮跋子,馮永弟,北燕文成帝馮跋後太子。
馮受居(?-430),馮跋子。
馮崇(?-?),馮弘子,北燕昭成帝馮弘廢太子,封長樂公,後為北魏車騎大將軍,都督幽平東夷諸軍事,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
馮朗(?-?),馮弘子,北燕昭成帝馮弘時封廣平公,後為北魏散騎常侍駙馬都尉,又除使持節、徵西大將軍、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追贈假黃鉞太宰、燕宣王,立廟長安
諡號:宣
馮邈(?-?),馮弘子,北燕昭成帝馮弘時封樂陵公,後歸順北魏
馮王仁(?-?),馮弘子,北燕昭成帝馮弘太子。
馮乳陳(?-410),馮跋堂侄,後燕惠懿帝高雲時為中軍將軍,幷州牧,鎮守白狼,北燕文成帝馮跋時為徵西大將軍、並青二州牧,封上谷公,後因謀反被誅。
馮彥遠(?-?),馮宗迪子。遷居廣平郡酇縣(今湖北老河口),娶何氏生三子:馮道植、馮道根、馮道枝。
馮氏(?-?),馮跋女,封樂浪公主,下嫁柔然藹苦蓋可汗鬱久閭斛律
馮氏(?-?),馮弘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左昭儀

長樂馮氏五世

馮熙(438-495),字晉國,馮朗子,北魏馮太后時,拜冠軍將軍,賜爵肥如侯,尚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博陵公主,拜駙馬都尉,出為定州刺史,進爵昌黎王,獻文帝拓跋弘時,為太傅,累拜內都大官,孝文帝元宏時,為侍中太師中書監、領秘書事,後除車騎大將軍開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師如故,後入朝,授內都大官,太師如故,後以例降,改封京兆郡公,贈假黃鉞、侍中、都督十州諸軍事、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備九錫
諡號:武
馮氏(441-490),馮朗女,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北魏時期傑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事蹟見《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
諡號:文明太皇太后
馮道根(463年-520年),字巨基,馮彥遠次子。廣平郡酇縣(今湖北老河口)人,南梁名將。年少喪父,靠幫人做工奉養母親,十三歲時,便以孝聞名於鄉里。十六歲時,又以勇救湖陽戍主蔡道斑而知名。永元三年(501年)初,雍州刺史蕭衍(梁武帝)在襄陽起兵,道根率鄉人子弟歸附。南梁建立後,拜為驍騎將軍,封增城縣男。後出任南梁太守,統率阜陵城軍事,到任後立即修築城防工事,後以兩百精鋭擊退兩萬北魏軍,又以百騎破魏將高祖珍三千騎軍,升為輔國將軍。天監六年(507),隨豫州刺史韋睿克合肥,攻徐州,在鍾離之戰中立下大功,進封豫寧縣伯。天監八年(509年)至天監十六年(517年),兩度出任豫州刺史,為政清廉愛民,深得百姓擁戴,累封至右衞將軍。普通元年(520年),因病於豫州刺史任上乞求還朝,被任為散騎常侍、左軍將軍,不久卒於任上,享年五十八歲。贈信威將軍、左衞將軍。(事蹟見《梁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
諡號:威
馮氏(?-?),馮朗女,穆真妻。

長樂馮氏六世

馮誕(467-495),字思政,馮熙子,尚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樂安公主,拜駙馬都尉侍中、徵西大將軍、南平王,後除儀曹尚書,知殿中事,及罷庶姓王,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中軍將軍特進,改封長樂郡公,贈假黃鉞使持節大司馬,領司徒侍中都督太師駙馬,備九錫
諡號:元懿
馮修(?-?),字寶業,馮熙子,尚司空穆亮女,官拜侍中鎮北大將軍尚書,封東平公,後降為侯。
馮聿(?-?),字寶興,馮熙子,官黃門侍郎,封信都伯,北魏宣武帝元恪時,卒於河南尹。
馮夙(?-?),字始興,馮熙子,北魏馮太后時,賜爵北平王,拜太子中庶子,孝文帝元宏時,降爵為侯,贈青州刺史。
馮次興(?-?),馮熙子,出身小內行,官給事中
馮輔興(?-?),亦作嗣興,馮熙子,官平北將軍、相州刺史。
馮俊興(?-?),馮熙子,官員外郎
馮懷,馮道根子,廣平郡酇縣(今湖北老河口)人。襲父爵封豫寧縣伯。
馮氏(?-?),馮熙女,北魏南平王元纂妃。
馮氏(469-499),野史名馮潤,字妙蓮,馮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皇后。
諡號:幽
馮氏(?-?),野史名馮清,馮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廢皇后。
馮氏(?-?),馮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左昭儀
馮氏(?-?),馮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昭儀
馮氏(485?-548?),馮熙女,北魏安豐文宣王元延明妃。
馮令華(487-546),馮熙女,北魏任城文宣王元澄妃。
馮季華(?-525),馮熙女,北魏樂安哀王元悦妃。

長樂馮氏七世

馮穆(?-528),字孝和,馮誕子,襲祖爵京兆郡公,避皇子愉封,改封扶風郡公,尚北魏孝文帝元宏順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歷員外、通直散騎侍郎,後位金紫光祿大夫,遇害河陰之變,追贈司空、雍州刺史。
馮顥(?-?),馮誕子,襲父爵長樂郡公,尚光城縣主元楚華
馮孝纂(?-?),馮聿子。
馮昕(501-538),字靈曦,馮輔興子。仕魏歷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後授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天平五年(538)五月十三日薨於白馬縣,年僅38歲,榮贈使持節都督齊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齊州刺史。夫人元智光,是魏尚書左僕射、大司馬、安豐王元延明的第三女,生有二子,其名不詳。事見《魏故使侍節都督齊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齊州刺史馮君墓誌銘》
馮靈紹(?-?),馮輔興子、馮昕之弟。官尚書郎太中大夫,後以子貴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
馮會(?-?),馮修女,北魏趙郡貞景王元謐妃。
馮氏(?-?),馮次興女,北魏長平縣開國貞男元液妻。
馮氏(?-?),疑為馮誕女,北魏廣平武穆王元懷妃,其子元修即位,追尊為武穆皇后。
諡號:武穆

長樂馮氏八世

馮冏(?-?),字景昭,馮穆子,襲爵昌黎王,尋以庶姓罷王,仍襲扶風郡公。
馮峭(?-?),字子漢,馮穆子。
馮子琮(?-?),馮靈紹子,初為滎陽縣子,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改封長安縣男,孝昭帝高演時,為尚書駕部郎中,攝庫部,後轉太子中庶子,武成帝高湛禪位時,遷散騎常侍,奏門下事,尋兼併省祠部尚書,後拜鄭州刺史,轉滄州別駕,封寧都縣伯,又轉吏部尚書,後主高緯時,進爵昌黎郡公,遷尚書右僕射。
馮氏(?-?),疑為馮娘,馮子琮妹,初為北魏任城文昭王元彝妃,再嫁爾朱世隆,後為北齊神武帝高歡妃。

長樂馮氏九世

馮慈明(549-617),字無佚,馮子琮子,為淮陽王開府參軍事,尋補司州主簿,進除中書舍人,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授帥都督,隋文帝楊堅受禪時,開三府官,除司空司倉參軍事,累遷行台禮部侍郎,後歷吏部員外郎,兼內史舍人,煬帝楊廣時,謫為伊吾鎮副,轉交阯郡丞,後拜尚書兵曹郎,加位朝請大夫,攝江都郡丞事,贈銀青光祿大夫,恭帝楊侗時,重贈柱國户部尚書、昌黎郡公。
諡號:壯武
馮慈信(?-?),馮子琮子,齊駙馬都尉、金紫光祿大夫。
馮慈讓(?-?),馮子琮子。
馮娑羅(531-553),馮修曾孫女,北齊平陽靖翼王高淹妃。
諡號:昭

長樂馮氏十世

馮忱(?-?),馮慈明子。
馮怦(?-?),馮慈明子,官拜尚書承務郎,唐時為光祿少卿。
馮惇(?-?),馮慈明子,官拜尚書承務郎。
馮靈童(?-?),馮慈信子,杭州鹽官主簿。
馮早惠(?-?),馮慈信子。北周時為烏氏侯,隋朝時任隰州司户,歸唐後為婺州長山令,後遷居婺州東陽。
馮摁(?-?),馮慈讓長子。
馮擲(?-?),馮慈讓次子。
馮捷(?-?),馮慈讓幼子。

長樂馮氏十一世

馮羽(593年~681年),又名宣,馮怦長子,字時舉(一字貢禹)。唐貞觀年間,以祖功蔭為尚書承務郎,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愛其才,薦為金部郎中。因廉潔無私,出納公平,擢為宗正少卿。後以年久勳著,拜為户部尚書、賜金魚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鄉黃洋社橫頭(今祁門縣閃裏鎮文堂村),卒於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嶺之南、小易嶺西麓,其墓至今存焉。
馮蹇(亦作騫),馮怦次子,曾任汾州刺史。
馮元常(?-?),馮摁子、馮子琮曾孫,唐高宗李治時,累遷監察御史,為劍南道巡察使,後為尚書左丞武則天時,出為隴州刺史,改授眉州刺史,又轉廣州都督。事見《新唐書·卷一一二·馮元常傳》。
馮元淑(?-?),馮捷子、馮子琮曾孫,唐武則天時,為清漳令,又歷浚儀、始平二縣令,中宗李顯時,降璽書勞勉,並令史官記錄其事蹟。官終祠部郎中
馮膺,馮靈童子。曾任通議大夫、邠陽王府司馬。
馮文儉,馮早惠子。唐朝時任婺州乣曹椽。

長樂馮氏十二世

馮智,字子擇,馮羽長子。生三子:馮澤、馮湘、馮海。
馮懿,字承美,馮蹇子,事蹟不詳。
馮忻,馮膺子。唐睿宗時挽郎、隱太子廟令、攝太常太祝
馮道儀,馮文儉子。任括州松陽令。

長樂馮氏十三世

馮海,字容之,馮智三子。開元元年,任祁門監官,卒葬於其祖父墓左側。
馮嗣,馮道儀子。任文林郎宋王府記室參軍,以四孫俱貴贈禮部員外郎。

長樂馮氏十四世

馮聽,字思聰,馮海長子。
馮子華,馮嗣長子。歷南昌令、新安郡長史,以二子貴贈尚書左僕射。
馮安都,馮嗣次子。歷散大夫、簡王府司馬,以子貴累贈兵部尚書。

長樂馮氏十五世

馮實,字太和,馮聽子,曾任宣州推官。
馮宿(767年~836年),字拱之,馮子華長子,自幼隨父居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市東陽市)馮家樓。唐貞元中,與其弟馮定和從弟馮寬、馮審並登進士第。初為徐州張建封掌書記。長慶時,由比部郎中進知制誥。歷任工刑二部侍郎、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御史大夫、東川節度使等職,累封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長樂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卒後命薄葬,悉以平生書納墓中。諡曰懿,贈吏部尚書。
馮定(785年~846年),字介夫,馮子華次子。貞元中登進士第,歷官國子司業、太常少卿等。開成三年(838),馮定奉文宗旨意,改編開元時流行之樂曲《雲韶法曲》、《霓裳羽衣曲》為“端嚴若植”、中規中矩之雅樂《仙韶曲》。會昌二年(842)改太子詹事。四年(844)上章告老還鄉,詔以左散騎常侍致仕。會昌六年(846)改工部尚書而卒。
馮審(771年~856年),字退思,馮安都子、馮宿從弟。貞元十二年登進士第,累闢使府。入為監察御史,累遷至兵部郎中。開成三年,遷諫議大夫。四年九月,出為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入為國子祭酒。後官至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累封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長樂縣伯(食邑七百户)。大中十年,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六,贈刑部尚書。(馮宿、馮定、馮審兄弟事蹟見《唐書》《新唐書》本傳)

長樂馮氏十六世

馮圖,字昌之,馮宿長子。連中進士宏辭科,大中年間,以户部侍郎致仕。事見《新唐書》馮宿傳。 [3] 
馮陶,馮宿次子。登進士第,《舊唐書》稱其“揚歷清顯”。
馮韜,馮宿幼子。登進士第,《舊唐書》稱其“揚歷清顯”。 [4] 
馮袞,馮定長子。登進士第,鹹通中,歷任台省。
馮顓,馮定次子。登進士第,鹹通中,歷任台省。
馮軒,馮定三子。登進士第,鹹通中,歷任台省。
馮巖,馮定幼子。登進士第,鹹通中,歷任台省。 [5] 
馮緘,字宗之,馮審子。登進士第,乾符初年,歷任京兆、河南尹。事見《新唐書》馮宿傳。 [3] 

長樂馮氏十七世

馮禧,馮圖子。唐末官於廣州,後因黃巢之亂,不敢返回故土,便安家在嶺南。後因經通術數,為南漢劉氏政權所用。事見《宋史》馮元傳和宋祁著《宋景文集》。 [2]  [6] 

長樂馮氏十八世

馮綦,馮禧子,仕南漢 [2] 

長樂馮氏十九世

馮觀保,馮綦子,仕南漢 [2] 

長樂馮氏二十世

馮邴,馮觀保子。初仕南漢,971年,南漢被北宋攻滅,馮邴歸宋,入朝被授為保章正,後以年老多病辭官。事見宋祁著《景文集》。 [6] 

長樂馮氏二十一世

馮元(975-1037),字道宗,馮邴子。 [2]  關於馮元的家世,見於宋祁著《景文集》之馮侍講行狀,其原文為:“公之先,始平人。四代祖(禧)官廣州,唐末關輔亂,不敢歸,而劉氏據南海,僑斷士人,故三世食其祿。太祖定交廣,公之禰,本劉氏日御,國除,始為王官,授保章正,老病免,遂佔數都內。” [6]  馮元自幼師從崔頤正孫奭,精研五經大義,曾與樂安孫質、吳陸參譙和夏侯圭善一起講學,號稱“四友”。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中進士,歷任禮部郎中、翰林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和户部侍郎等。景祐四年(1037年)春卒,享年63歲,追贈户部尚書,諡章靖 [2] 
諡號:章靖

長樂馮氏高涼馮氏

高涼馮氏,長樂馮氏後裔,高涼郡良德縣(今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望族,又稱嶺南馮氏,緣因今嶺南馮氏大多為馮業後人。

長樂馮氏一世

馮業(?-?),字粹修,號性一,北燕昭成帝馮弘子,南朝宋新會太守、羅州刺史,封懷化侯,為高涼(嶺南)馮氏開族始祖。
諡號:靖恭

長樂馮氏二世

馮氏(?-?)

長樂馮氏三世

馮融(?-?),字道昭,號高明,南朝梁羅州刺史。
諡號:武莊

長樂馮氏四世

馮寶(507?-558),字君珍,號元善(一説字柱石,號廷臣),馮融子,妻譙國誠敬夫人冼氏,南朝梁高涼太守,隋時追贈廣州總管、譙國公。
諡號:誠恪

長樂馮氏五世

馮僕(550-584),字純賢,號獨統,馮寶子,陳武帝時為陽春太守,陳宣帝時因功加平越中郎將,轉石龍太守,封信都侯,隋時追贈崖州總管、平原郡公。

長樂馮氏六世

馮魂(?-590),馮僕長子,隋儀同三司,封平原郡公。
馮暄(?-?),馮僕次子,歷任隋羅州刺史、唐高州首領。
馮盎(?-646),字明遠,馮僕三子,初為宋康縣令,後因功授高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隋煬帝時因功升任左武衞大將軍,唐高祖時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先後封吳國公越國公、耿國公,追贈左驍衞大將軍(一作左騎衞大將軍)、荊州都督。

長樂馮氏七世

馮士翽(?-?),馮暄子,歷任隋岡州刺史,唐羅州刺史、竇州刺史,封上柱國、合浦郡開國公、右武衞將軍。
馮智戣(?-?),一説馮智璣,馮盎子,唐高州刺史。
馮智戴(?-?),字天錫,號輔元,馮盎子,唐高祖時為春州刺史,唐太宗時授衞尉少卿,後遷任左武衞將軍,追贈洪州都督。
馮智彧(?-?),馮盎子,唐東合州刺史。
馮智式(?-?),馮盎子,唐恩州刺史。
馮智玳(?-?),又作馮智垈,馮盎子,唐恩州刺史、潘州刺史。

長樂馮氏八世

馮遊(?-697),又作馮子游、馮子猶,字子猷,馮智戴子,妻唐中書令許敬宗女,唐潘州刺史、恩州刺史。
馮君衡(628?-700?),字正平,馮智玳子,妻越國夫人麥氏,唐潘州刺史,追贈廣州大都督。

長樂馮氏九世

馮梧(?-697),馮遊子。
馮氏(644-717),馮盎曾孫女,唐太宗孫朗陵郡王李瑋妃。
高(馮)元璡(?-?),馮君衡長子,唐左衞中候。
高(馮)元珪(?-755),馮君衡次子,唐左領軍衞郎將。
高力士(684-762),本名馮元一,馮君衡三子,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長樂馮氏南唐馮氏

南唐馮氏是長樂馮氏的重要分支,其族譜奉西漢馮唐為一世祖,二十八世祖馮慈明(隋贈柱國、户部尚書、昌黎郡公,諡壯武)為本宗江南馮氏始祖,馮慈明為北魏昌黎王馮熙之玄孫。
南唐馮氏由馮慈明十六世孫 南唐吏部尚書馮復(字建中,居安徽休寧馮村)及其子馮延巳(南唐宰相)、馮延魯(户部尚書)、馮延惠(監察御史)、馮延慈(國子祭酒)開創。南唐馮氏世家分延巳、延魯、延惠、延慈四大支派。
目前已知的南唐馮氏主要聚居地有:安徽祁門、休寧、績溪、宿松、池州,江西撫州金溪、東鄉、崇仁、南昌、都昌、鄱陽、彭澤、九江、浮樑、餘江、弋陽、萬年,江蘇金壇、溧陽、揚中、無錫、江寧,湖北大冶,福建福州、延平,浙江紹興,山東青州,陝西西安,雲南滕衝等地。
都昌靈芝馮氏
都昌靈芝馮氏是南唐馮氏的支派,其開基始祖為馮延魯之曾孫馮評(字公甫,號長者,生卒年為公元974至1060 年,北宋天禧年間進士,知饒州府),馮評於公元1055 年遷入都昌縣長寧鄉靈芝山(今江西省都昌縣南峯鄉石橋村,該村是江右馮氏主要發祥地之一,該村在鄱陽湖畔,鍾靈毓秀,乃文明古村,宋代高中進士16 名)。
至明朝嘉靖年間統修族譜時,南唐馮氏後裔僅延魯一支在江南各地繁衍便有108 莊。
參考資料
  • 1.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馮子琮
  • 2.    (元)脱脱,阿魯圖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馮元
  • 3.    (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馮宿傳
  • 4.    (後晉)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馮宿傳
  • 5.    (後晉)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馮定傳
  • 6.    (宋)宋祁.欽定四庫全書《景文集》.清抄本,1792(清乾隆五十七年):卷六十二 八 馮侍講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