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慈明

鎖定
馮慈明(549年~617年),字無佚,長樂信都(今屬河北衡水)人。北齊尚書右僕射、昌黎郡公馮子琮之長子。隋末奉詔勤王,殉節鄢陵,贈銀青光祿大夫、户部尚書、柱國、昌黎郡公。後被其子馮怦葬於新安郡黟縣之橫頭(今安徽省祁門縣閃裏鎮文堂村),是為南唐馮氏開基之祖。
概述內參考資料來源: [1] 
無佚
所處時代
北周、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安陽
出生日期
549年
逝世日期
617年
本    名
馮慈明

馮慈明生平經歷

馮慈明(549年~617年),字無佚,生於北齊乾明五年(梁太清三年)十月十五日亥時。其父為北齊尚書右僕射馮子琮,祖父馮靈紹曾任度支郎中、尚書郎、太中大夫,祖籍信都長樂(今河北省衡水市,古稱冀州),家住相州安陽。在北齊時,馮慈明十四歲便擔任了淮陽王開府參軍事。不久又補為司州主簿,後升任中書舍人。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平定北齊,授馮慈明為帥都督。隋文帝受禪後,馮慈明被授為司空司倉參軍事,累遷行台禮部侍郎。晉王楊廣出任幷州總管時,以慈明為總管府司士,後歷吏部員外郎、兼內史舍人。楊廣登基後,因慈明最初為晉王府僚屬,後又調任行台,對他很不滿意,將其貶為伊吾鎮副,還未到任又改為交趾郡丞。大業九年(613年),馮慈明再度被徵召入朝,拜為尚書兵曹郎,加位朝請大夫。大業十三年(617年),以兵部侍郎出任江都太守。時值李密叛軍逼東都(洛陽),慈明奉詔召集瀍、洛兩地之兵追擊李密,走到鄢陵(今屬河南省許昌市)時不幸被叛軍擒獲,因不屈從賊首翟讓而被其殺害。隋煬帝得知後,大為嘆惜,贈封為銀青光祿大夫,並拜其子馮怦、馮惇為尚書承務郎。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隋恭帝)即位後,又重贈柱國、户部尚書、昌黎郡公,諡號壯武。唐武德間,又追贈吏部尚書。
馮慈明遇難後,其子馮怦出任新安郡守,馮怦於新安郡黟縣之橫頭(今安徽省祁門縣閃裏鎮文堂村)尋得一處福地,便將其父安葬於此。其墓地形似蓮花,隱喻蓮花盛開、子孫枝繁葉茂,後果應驗。自唐以後,馮慈明的後裔遍佈江南各地,其子孫繁盛堪稱江南馮氏之最,詳見百度百科詞條“南唐馮氏”。
馮慈明事蹟見《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馮慈明傳

馮慈明忠臣之門

馮慈明共有兄弟四人,其弟為馮慈正、馮慈信、馮慈讓等。唐初名臣馮元常便是馮慈讓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馮宿馮審兄弟則是馮慈信的第五代孫。唐高宗朝,馮慈明的侄孫馮元常曾任監察御史、劍南道巡察使、尚書左丞等職。馮元常擔任尚書左丞時,因其處事得當、見識超羣、知人善任、能定邊疆,深得高宗信賴。高宗晚年多病,命百官奏事都先交與馮元常評處後再奏聞,此時的馮元常職同宰相。馮元常曾私下勸諫高宗抑制皇后的權力,高宗雖未採納卻深表贊同,武則天知道後對其深惡痛絕。後來高宗駕崩,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各地都爭相進獻符瑞,有嵩陽縣令樊文進獻了一塊瑞石,武則天命人放在朝堂上給百官觀賞,馮元常當即奏道:"這種事純屬諂媚狡詐,不可以此欺瞞天下。“武則天聞言大怒,當即貶其為隴州刺史。不久,朝廷在乾陵舉行高宗皇帝葬禮,要求全國重要州郡長官來祭拜,武則天不想讓馮元常回來,便改任其為眉州刺史。在眉州期間,馮元常恩威並施、不費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劍南的山賊叛亂。後又轉任廣州都督,武則天不讓他回京敍職,令其順道赴廣州,此後又身先士卒、率兵渡海平定了安南首領的叛亂。馮元常三任地方官,屢有政績且累建大功,均因得罪武則天而得不到錄功獎賞。最後又被酷吏周興構陷,奉詔回京領罪,終被下獄害死。此後,武則天篡位稱帝,改國號為“周”。
神龍元年(706年),唐中宗復位,恢復大唐國號。神龍二年(706年),中宗皇帝為表彰馮氏三代忠烈,特地下旨旌表馮家,在其門題名曰“忠臣之門"。當時天下人對馮慈明和馮元常的氣節都大為讚賞,凡名門望族皆願與馮氏通婚。

馮慈明子孫概況

馮慈明生有四子:馮忱、馮怦、馮惇、馮憚。
馮怦,馮慈明次子。馮慈明被翟讓殺害時,隋煬帝為表彰馮慈明死節,任命馮慈明二子馮怦、馮惇為尚書承務郎。入唐朝,馮怦為兵部郎中,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丁丑,馮怦任光祿少卿。唐太宗派大理卿孫伏伽、黃門侍郎褚遂良、尚書左丞楊纂、太子詹事張行成、太僕少卿蕭銑、光祿少卿馮怦、司農卿達奚懷義、御史中丞唐臨、中書舍人崔仁師、太子中允宇文節、太子中舍人賀會壹、萬年縣令宋行質、長安縣令李乾祐、刑部侍郎劉燕客、王昕、尚藥奉御長孫知人、大理正郭文宗、李鏡玄等人,以六條巡察四方。馮怦守呂州刺史。後來在呂州去世。
孫輩:馮羽、馮蹇(亦作騫)。
馮羽(593年~681年),馮怦長子,又名宣,字時舉(一字貢禹)。唐貞觀年間,以祖功蔭為尚書承務郎,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愛其才,薦為金部郎中。因廉潔無私,出納公平,擢為宗正少卿。後以年久勳著,拜為户部尚書、賜金魚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鄉黃洋社橫頭(今祁門縣閃裏鎮文堂村),卒於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嶺之南、小易嶺西麓,其墓至今存焉。馮羽生子三:智、慮、謀。
馮蹇(亦作騫),馮怦次子,曾任汾州刺史。馮蹇之子名懿,字承美,事蹟不詳。

馮慈明歷史記載

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馮慈明傳》:馮慈明,字無佚,信都長樂人也。父子琮,仕齊官至尚書右僕射。慈明在齊,以戚屬之故,年十四,為淮陽王開府參軍事。尋補司州主簿,進除中書舍人。周武平齊,授帥都督。高祖受禪,開三府官,除司空司倉參軍事。累遷行台禮部侍郎。晉王廣為幷州總管,盛選僚屬,以慈明為司士。後歷吏部員外郎,兼內史舍人。煬帝即位,以母憂去職。帝以慈明始事藩邸,後更在台,意甚銜之,至是謫為伊吾鎮副。未之官,轉交阯郡丞。大業九年,被徵入朝。時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奔高麗,帝見慈明,深慰勉之。俄拜尚書兵曹郎,加位朝請大夫。十三年,攝江都郡丞事。李密之逼東都也,詔令慈明安集氵廛、洛,追兵擊密。至鄢陵,為密黨崔樞所執。密延慈明於坐,勞苦之,因而謂曰:"隋祚已盡,區宇沸騰,吾躬率義兵,所向無敵,東都危急,計日將下。今欲率四方之眾,問罪於江都,卿以為何如?"慈明答曰:"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義之言,非所敢對。"密不悦,冀其後改,厚加禮焉。慈明潛使人奉表江都,及致書東都留守,論賊形勢。密知其狀,又義而釋之。出至營門,賊帥翟讓怒曰:"爾為使人,為我所執,魏公相待至厚,曾無感戴,寧有畏乎?"慈明勃然曰:"天子使我來,正欲除爾輩,不圖為賊黨所獲。我豈從汝求活耶?欲殺但殺,何須罵詈!"因謂羣賊曰:"汝等本無噁心,因饑饉逐食至此。官軍至,早為身計。"讓益怒,於是亂刀斬之。時年六十八。梁郡通守楊汪上狀,帝嘆惜之,贈銀青光祿大夫。拜其二子惇、怦俱為尚書承務郎。王世充推越王侗為主,重贈柱國、户部尚書、昌黎郡公,諡曰壯武。

馮慈明全文翻譯

馮慈明,字無佚,信都長樂人。他的父親是馮子琮,仕至北齊尚書右僕射(讀音yè)。慈明在北齊時,以皇親國戚的身份,在十四歲時,便做了淮陽王開府的參軍事。後來補為司州主簿,再升為中書舍人。北周武帝平定北齊,封他做了帥都督。隋高祖(隋文帝)受禪,新設三府官,被任命為司空司倉參軍事。累次升遷,做到了行台禮部侍郎。晉王楊廣出任幷州總管,大範圍地選幕僚下屬,任命慈明為司士。後來,又歷任吏部員外郎、兼任內史舍人。
隋煬帝即位,馮慈明因母親去世辭官回家守孝。隋煬帝因為馮慈明開始在王府任職、後來又調任行台的緣故,非常不喜歡他,把他貶謫為伊吾鎮副守。還未到任上,又改任其為交阯郡丞。大業九年,馮慈明再度被徵召入朝。當時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逃跑去了高麗,隋煬帝見到馮慈明後,非常欣慰並勉勵他,不久便任命其為尚書兵曹郎,並加封朝請大夫。大業十三年,馮慈明任江都太守。李密叛軍逼迫東都洛陽,煬帝詔令馮慈明安撫召集瀍、洛兩地之兵追擊李密。走到鄢陵時,不幸被李密的同黨崔樞抓住了。李密請馮慈明入座,誇讚慈明勞苦功高,便對他説:“隋朝的氣數已盡,國內都亂成了一鍋粥,我親自率兵起義,所向無敵,東都現在的形勢非常危急,要不了幾天就會被我攻破。如今,我正準備率領四方之眾,去江都向皇帝問罪,你意下如何?”馮慈明回答説:“我馮慈明向來正直、忠於皇帝,唯有一死而已,你的不義之言,我不便回答。”李密非常不高興,但仍希望他以後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因此便以禮厚待他。在此期間,馮慈明暗中派人送書信至江都皇帝處,又寫信給東都留守,告知賊軍的形勢。李密知道他做是的事後,認為他很忠義,便把他放了。走到營門時,賊軍首領翟讓大怒道:“你是使者,被我擒獲,魏公待你特別好,你完全沒有感恩,難道不慚愧嗎?”馮慈明勃然大怒,説道:“皇上派我來,正是想要除掉你們這些鼠輩,沒想到的是我卻被爾等賊人所擒。我怎麼可能會為了活命而順從你這斯?要殺便殺,何須罵我侮辱我!”因而又對羣賊説:“你們本來沒有壞心,因為沒有飯吃餓肚子才到瞭如今這個地步。官軍馬上就要到了,我勸你們還是為自己脱身早做打算吧。”翟讓更加大怒,於是便下令亂刀斬殺了他。馮慈明時年六十八歲。梁郡通守楊汪上書將此事告知皇帝,皇帝為之嘆息不已,贈封馮慈明為銀青光祿大夫,並任命他的兩個兒子馮惇、馮怦為尚書承務郎。後來,王世充推舉越王楊侗為皇帝,又贈封馮慈明為柱國、户部尚書、昌黎郡公,諡號“壯武"。
參考資料
  • 1.    像取自1916修《江蘇毘陵馮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