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霸先

鎖定
陳武帝陳霸先 [2]  (503年~559年8月9日),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郡(今浙江省長興縣)長城下若里人,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11月16日—559年8月9日在位)。 [2] 
陳霸先初為新喻侯蕭映的傳令吏,頗受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廣州兵亂,蕭映被圍,陳霸先一戰解圍,受到梁武帝矚目。次年,受任為交州司馬,前往交州討伐李賁侯景之亂,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準備赴援。大寶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毀侯景勢力。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王僧辯鎮守在建康。承聖三年(554年)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迎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至建康,準備稱帝。承聖四年,北齊派兵南向,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即位。九月,陳霸先在京口舉兵,除去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稱帝,陳霸先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年)六月,陳霸先兩度擊潰北齊兩支武裝力量的進犯。後進爵為公,拜丞相、錄尚書事、鎮衞大將軍,進封義興郡公,拜大傅;又進位相國,總百揆,加九錫,進爵陳王。太平二年(557年),受梁禪稱帝,建立南陳。陳霸先在位期間,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 [85] 
永定三年六月丙午日(559年8月9日),陳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安葬於萬安陵。 [87-88] 
全    名
陳霸先
別    名
陳武帝
法生(小字)
興國
諡    號
武皇帝
封    號
新安子、長城縣侯、義興郡公、陳公、陳王(稱帝前) [1]  [9] 
廟    號
高祖
年    號
永定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興長城下若裏(位於今浙江省長興縣)
出生日期
503年
逝世日期
559年8月9日 [90] 
逝世地
建康宮璿璣殿(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51] 
陵    墓
萬安陵
在位時間
557年11月16日 至 559年8月9日 [90-91] 
前    任
梁敬皇帝蕭方智 [76] 
繼    任
陳世祖文皇帝陳蒨 [51] 
主要成就
助王僧辯平定侯景之亂;擊敗北齊的南侵,奪梁政權,建立陳朝

陳霸先人物生平

陳霸先早年軍旅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陳霸先出生於吳興長城下若裏(今屬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2]  [86]  家世寒微,自稱為東漢太丘長陳寔的後代。但關於這一説法,後世多認為不可信,有冒認之嫌,或為本地寒門豪強。 [67]  [89] 
陳霸先幼時家境雖貧寒,卻胸懷大志。等到成年之後,涉獵史籍,尤其喜歡閲讀兵書,還通曉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同時練就了一身武藝,明達果斷,當時的鄉里都十分推崇他。 [3-4]  據説他身高七尺五寸,額頭隆起,手長過膝,有帝王之相。一開始在鄉為裏司,後來到了建鄴,做了油庫吏。 [5] 
梁武帝大同初年,宗室新喻侯蕭暎吳興太守。蕭暎很看重陳霸先,曾説陳霸先此後必定前程遠大。
約在大同六年(540年),蕭暎任廣州刺史,陳霸先隨任直兵參軍 [6-7]  蕭映令陳霸先招集軍士集結戰馬,人數達到千人,蕭映仍命陳霸先駐守宋隆郡。陳霸先所部安化二縣並不服從南梁的管轄,陳霸先率兵平定。不久陳霸先被任命為西江督護、高要郡守。 [8] 

陳霸先交趾平叛

大同七年(541年),交州(治今越南河內市東北約三十公里處)土豪李賁發起叛亂,趕走了交州刺史、武林侯蕭諮
大同八年(542年)春,梁武帝蕭衍遣將討伐,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國王也從腹背襲擊李賁。
陳武帝
陳武帝(1張)
大同九年(543年)四月,李賁部將範修在九德(今越南榮市)大破林邑王,梁征討諸軍也不知所終。李賁控制了整個北越,就在大同十年(544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自稱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刺史盧子雄、高州(今廣東省陽江市)刺史孫冏火速出兵,並受坐鎮廣州的蕭暎和蕭諮節制。因戰事不利,梁武帝誤以為盧、孫二將與李賁私下裏有往來,敕令在廣州賜死。盧子雄舊將杜天合、杜僧明等人因此發動兵變,率兵包圍了廣州城。陳霸先在高要聞報,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戰而解重圍,杜天合、杜僧明等叛將被擒。梁武帝蕭衍對陳霸先的功績大為讚歎,授他為直閣將軍, [10]  封新安子爵,邑三百户,並派遣畫工將陳霸先的樣貌畫下來觀看。 [9]  [11] 
大同十年(544年)冬,蕭暎在廣州病亡。次年(545年),陳霸先護喪返回京師建康。走到大庾嶺之時,梁武帝下達詔命任陳霸先為交州司馬,領武平(今越南永安市)太守,隨新任交州刺史楊蒨前往交州討伐李賁。 [12]  陳霸先返回廣州,召聚將士,備辦軍資。陳霸先與楊蒨等征討大軍於十二月抵達交州。當時蕭勃為定州刺史,與陳霸先等在西江相會,蕭勃深知軍士們都害怕遠征,所以想辦法用錢財來誘楊蒨。於是楊蒨召集諸將詢問對策,陳霸先認為,交趾的叛變,完全是宗室的罪過,造成叛亂遍及數個州縣,歷時數年,勞師糜餉。定州刺史蕭勃只顧及眼前的利益,完全不顧國家大計。陳霸先指出應該奮起平叛,不用顧及宗室的利益,於是領兵擊鼓進擊。 [13] 
大同十一年(545年)六月,陳霸先平叛大軍到達交州,李賁率軍數萬在蘇歷江口設下城柵抵擋梁軍。楊蒨推薦陳霸先所部為前鋒,陳霸先率軍大破李賁的戰陣,李賁逃到了典澈湖。李賁在屈獠界設置營寨,大造船艦,阻擋在典澈湖中。梁軍十分忌憚,停駐在湖口不敢進兵。陳霸先對將領們説:“我們的軍隊已經耗時良多,將士疲勞,長時間相持,這恐怕不是好辦法。況且孤軍無援,進入了敵軍腹地,如果一次不能取勝,又怎能保全自己。如今不如接着李賁多次遷移逃跑,人心沒有穩固,當地夷民拼湊而成一軍,很容易摧垮,如果此時不去戰勝他們,此後將找不到這麼好的時機了。”諸將都不知道説些什麼,沒有迴應他的。當天夜裏江水漲起了七丈,大水進入了湖中。陳霸先率領所部兵馬,趁水漲之機搶先進攻,眾軍擊鼓與叫喊聲成為一片,李賁叛軍大潰。 [14] 
太清元年(547年),李賁逃竄進入屈獠的洞中,屈獠斬殺李賁,傳首京師。 [15]  李賁之兄李天寶逃入九真,與盜匪首領李紹隆聚集剩餘的二萬兵馬,殺南朝梁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愛州,陳霸先再次率軍平定叛軍。梁武帝加封陳霸先振遠將軍、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16] 

陳霸先北討侯景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舉兵反梁,侯景之亂爆發。同年冬,侯景攻破京師台城,次年梁武帝病餓而亡。陳霸先將要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暗地裏心懷異志,想要對陳霸先不利。陳霸先知道元景仲的圖謀,與成州刺史王懷明、行台選郎殷外臣等秘密商議實行戒嚴。 [17] 
太清三年(549年)七月,陳霸先在南海召集兵馬,快馬傳檄以討伐元景仲。元景仲最後兵敗被縊殺,陳霸先迎宗室蕭勃到廣州鎮守。當時臨賀內史歐陽頠在衡州,蘭裕、蘭京禮煽動始興等十郡一起舉兵攻打歐陽頠,歐陽頠難以抵擋遂向蕭勃請援。蕭勃令陳霸先率兵前往救援,陳霸先擒拿了蘭裕、蘭京禮等眾人。 [18]  十一月,陳霸先派杜僧明、胡穎率領二千人駐紮在嶺上,並以厚禮結交始興的豪傑一起聚義旗,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歸附陳霸先。 [19]  鎮守廣州的梁宗室曲江侯蕭勃聽説陳霸先想要起兵討伐侯景,派鍾休悦前去勸説陳霸先。蕭勃無意討伐,陳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繹帳下,受其節制。 [20] 
陳霸先雕像 陳霸先雕像 [83]
大寶元年(550年)正月,陳霸先大軍從始興出發,抵達大庾嶺,擊敗奉蕭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約十五公里處)攔截的蔡路養,乘勝進駐南康。陳霸先被蕭繹授為明威將軍、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 [21]  此後近一年半時間,陳霸先與響應侯景的高州刺史李遷仕在南康一帶展開了拉鋸戰,終於擒斬李遷仕, [22]  大寶二年(551年)六月發兵南康,沿贛江北下。 [23]  陳霸先發兵南康時,戰局發生了轉變,蕭繹部下大將王僧辯、胡僧祐陸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嶽陽)、郢州(今湖北武漢)一帶擊敗侯景主力,叛軍大將任約、宋子仙被擒,侯景從攻勢轉為守勢。湘東王蕭繹授陳霸先為通直散騎常侍、使持節,加封信威將軍、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改封長城縣侯。不久之後又加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六郡諸軍事、軍師將軍、南江州刺史。
大寶二年(551年)八月,陳霸先準備與蕭繹部下都督王僧辯會師。由於陳霸先名聲在王僧辯之上,故王僧辯心存畏忌。當時,王僧辯等西路各軍正好缺糧,情勢不妙,而陳霸先已貯有軍糧五十萬石,陳霸先迅速饋送三十萬石給西路各軍,打消了王僧辯的顧忌,也在西路各軍中贏得了威信。 [24]  當時侯景廢掉簡文帝蕭綱,立豫章王蕭棟為帝。陳霸先聞訊派長史沈袞奉表去江陵向湘東王蕭繹勸進。十一月,湘東王蕭繹授予陳霸先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等職務,領會稽太守、豫章內史。 [25] 
大寶三年(552年)正月,陳霸先南路征討大軍從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發,這時已有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艘,水陸俱下,另有前軍五千由驍將杜僧明統領,已抵達湓口(鄱陽湖入長江口)。二月,王僧辯等西路大軍又從尋陽起行,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以東)與陳霸先會師。王僧辯與陳霸先登壇設誓,締結盟約。 [26]  征討大軍沿路攻克蕪湖、姑熟(今安徽當塗),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勢力,侯景被殺。 [27] 

陳霸先陳王爭權

大寶三年(552年)五月,北齊辛術在秦郡(今江蘇南京六合區)圍攻嚴超達,陳霸先命大將徐度領兵幫助嚴超達固守秦郡。北齊率領七萬大軍,將護城河填平,修築起土山,並且藉助地道攻入,形勢十分危機。陳霸先親自率領萬餘人來解重圍,縱兵從四面打擊北齊軍,弓弩萬箭齊發,北齊平秦王中流矢而死,梁軍斬首數百級,北齊收兵退軍。陳霸先整隊班師,派記室參軍劉本仁去江陵報捷。 [28] 
陳霸先雕像 陳霸先雕像
七月,廣陵僑民朱盛、張象潛合兵一處襲擊北齊刺史温仲邕,北齊遣使來告知此事,陳霸先率兵馬渡過長江來接應。適逢北齊使者來南朝梁,請求南朝梁割讓廣陵王僧辯同意了此事,將此事告知陳霸先,於是陳霸先率軍返回南徐州,江北之人跟隨陳霸先軍隊南下的有一萬餘口。湘東王蕭繹授陳霸先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等職務。 [29]  王僧辯率大軍去湘州(今湖北紅安縣)征討陸納之時,湘東王蕭繹命陳霸先代為鎮守揚州。十一月,湘東王即位於江陵,改大寶三年為承聖元年。湘州平定之後,王僧辯回朝,陳霸先不久又回京口 [30] 
承聖三年(554年)三月,梁元帝進陳霸先為司空。十一月,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蕭繹被殺。王僧辯與陳霸先商定,以晉安王蕭方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又派遣長史謝哲奉表勸進。 [31]  十二月,晉安王蕭方智自尋陽而來,入居朝堂,給陳霸先班劍二十人。
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為北齊軍勢所懾,屈事北齊,迎立北齊扶植的貞陽侯蕭淵明為梁帝,以蕭方智為太子,陳霸先苦勸無效。 [32]  同年九月,陳霸先與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 [33]  陳霸先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領揚、南徐二州刺史,仍詔陳霸先可甲仗百人,出入殿省,掌握了南朝梁的實權。 [34] 

陳霸先誅滅叛將

王僧辯被殺後,其餘部起兵反陳霸先。
紹泰元年(555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與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等據城抗陳霸先。杜龕遣杜泰率精兵五千攻長城縣(今浙江長興東),陳霸先之侄陳蒨堅守,迫使杜泰不克而退。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義興(今江蘇宜興),交戰不利,陳霸先遂自率軍東討,攻拔其城外水柵。 [35] 
陳霸先 陳霸先
紹泰元年(555年),譙(今安徽和縣)、秦(今江蘇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舉州投降北齊,乘陳霸先東討義興之機,暗中與豫州刺史任約密謀以精兵五千襲京師建康,佔據石頭城。陳霸先説降韋載後回救建康,派周文育攻杜龕,以救長城。又命裴忌助黃他攻吳郡(今江蘇蘇州),王僧智棄城逃吳興。 [36]  十一月,北齊遣兵五千渡江,佔據姑孰(今安徽當塗),以援徐嗣徽、任約。陳霸先於冶城(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立柵以阻絕援軍。北齊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今江蘇南京長江北岸)渡江,向石頭城送米三萬石、馬乾匹。 [37]  陳霸先得知,撤軍返回建康,命侯安都夜襲胡墅,燒北齊船隻千餘艘,斷其糧運,並在大航(今南京鎮淮橋東)修繕侯景舊壘,派兵據守。北齊軍亦於石頭城南秦淮河南岸築兩柵,與梁軍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柵,陳霸先親率鐵騎精甲出明門襲擊。徐嗣徽軍大敗,遂以柳達摩留守石頭城,自往採石迎接北齊援軍。 [38]  十二月,陳霸先派侯安都帶領水軍,襲擊了徐嗣徽在秦州的家小,俘獲數百人。陳霸先命人連接戰船堵住淮河口,切斷徐嗣徽的水路。陳霸先攻克北齊軍石頭,水南二柵,柳達摩等人渡過淮水佈陣,大敗北齊兵馬。 [39-40]  徐嗣徽、任約等率領北齊水步軍萬餘人準備進入石頭城,陳霸先派兵據江寧阻擊,北齊軍不敢進,駐屯浦口(今江蘇南京北)。 [41]  陳霸先派侯安都率水軍襲擊,大破北齊軍,徐嗣徽、任約等乘孤舟逃走。 [41]  陳霸先圍攻石頭城,斷其汲水道路,城中無水,北齊將柳達摩遣使向陳霸先求和,陳霸先遂與齊結盟,簽訂和約。徐嗣徽、任約隨柳達摩奔北齊。陳霸先隨即遣將攻佔姑孰。 [42] 
紹泰二年(556年)正月,陳霸先派陳蒨、周文育攻克吳興(今屬浙江),杜龕敗死。 [43-44]  王僧智等逃奔北齊。二月,攻克會稽(今浙江紹興),斬揚州刺史張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瑱佔據江州、豫章外,王僧辯餘部都被平定。

陳霸先南定蕭勃

陳霸先 陳霸先
太平二年(557年)二月,曲江侯蕭勃在廣州反陳霸先,舉兵北伐。過五嶺至南康(今屬江西),以郢州刺史歐陽頠及其部將傅泰、蕭孜(蕭勃侄子)為前軍,至豫章,分屯要點:歐陽頠屯苦竹灘(今江西豐城西南),傅泰據蹠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餘孝頃在新吳(今江西奉新西)舉兵響應蕭勃,以其弟餘孝勱守郡城,自己則率軍出豫章據守石頭,與蕭孜會合。 [45]  陳霸先得報後,派平西將軍周文育率軍進擊。 [45]  周文育至豫章後,命軍主焦譙僧度襲擊餘孝頃,盡奪其上牢所泊船隻,於豫章立柵固守。周文育軍糧盡,諸將欲退,周文育不同意,遣使送出臨川(今江西南城)內史周迪,周迪允送糧食。於是周文育以舊船運老弱,順流而下,燒豫章柵欄佯退。餘孝頃見之,不設防備。周文育軍由小路日夜兼程,佔據芊韶(今江西豐城東北)。芊韶上游有歐陽頗、蕭孜,下游則有傅泰、餘孝頃,周文育據中築城,切斷敵軍聯繫。歐陽頠等人大驚,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幹西南)。周文育派嚴威將軍周鐵虎等襲俘歐陽頠。又派其將丁法攻俘傅泰。蕭孜、餘孝頃軍聞訊退走。三月,蕭勃在南康得知歐陽頠等兵敗,軍中驚慌,其部將陳法武、譚世遠於始興(今廣東廣州韶關北)斬殺蕭勃,持其首級降梁。四月,蕭孜、餘孝頃仍據石頭抵抗。陳霸先遣平南將軍侯安都協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潛師夜燒其船艦,周文育率水軍、侯安都率步兵協同進攻,蕭孜出降,餘孝頃逃新吳。陳霸先以歐陽頠為衡州刺史,並派其征討嶺南,歐陽頠之子歐陽紇克始興,歐陽頠至嶺南,諸郡皆降,遂克廣州。五月,餘孝頃亦降。

陳霸先挫敗王琳

陳霸先立蕭方智為帝后,湘、郢二州刺史王琳不服,於太平二年(557年)五月,大治船艦,準備進攻陳霸先。六月,陳霸先先發制人,命平西將軍周文育、平南將軍侯安都等領水軍二萬會師於武昌(今屬湖北武漢)征討王琳。十月,侯安都進抵武昌,王琳部將樊猛棄城退走。周文育軍由豫章(今江西南昌)進至武昌,與侯安都會師,得知陳霸先廢蕭方智自立為帝,侯安都認為師出無名,又因兩將並行,不相隸屬,部下交爭,以致圍攻郢州(今湖北武漢)不克。王琳軍進至弇口(今湖北武漢西南),侯安都乃撤圍移軍至沌口(今湖北武昌),僅留沈泰守漢曲(今湖北漢口),侯安都遇風不得進,與王琳軍對峙數日後交戰,侯安都軍大敗。周文育、侯安都等人全部被俘,僅有沈泰退走。王琳軍移駐郢州,又派部將樊猛襲佔江州(今江西九江)。
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十萬進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駐紮白水浦(今江西九江西),北江州刺史魯悉達據地自保,控制中流,王琳不敢東下,於是向北齊求援,請立永嘉王蕭莊。蕭莊回到江南後,即帝位,改元天啓。蕭莊以王琳為梁侍中丞相、錄尚書事。六月,陳霸先再遣侯瑱、徐度率水軍攻王琳,又另派謝哲前往遊説。八月,王琳同意退軍湘州(今湖南長沙),陳霸先召眾軍還駐大雷(今安徽望江)。 [46] 

陳霸先建國去世

蕭方智在位期間“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受陳霸先控制。
永定元年(557年)八月,梁朝提升丞相陳霸先為太傅,加賜黃鉞、殊禮。九月初五,又提升為相國,總領朝政,封為陳公,備九錫,陳國設置百官。十月初三,梁朝給陳公陳霸先進爵為王。 [1]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南梁滅亡。陳霸先稱帝,改元永定,國號陳,是為陳武帝。 [47]  隨後,陳王陳霸先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帶領宣猛將軍沈恪指揮兵士進入皇宮,護送梁敬帝到別宮去居住,封梁敬帝為江陰王。
永定二年(558年)三月己丑日,陳霸先派人將蕭方智殺害。 [76-77] 
永定元年(557年)冬十月,陳霸先即皇帝位於建康南郊。以鎮西將軍、南豫州刺史徐度為鎮右將軍、領軍將軍。
永定二年(558年)三月,王琳在郢州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六月,陳武帝下詔派司空侯瑱、領軍將軍徐度率水軍為前軍,討伐王琳。並親自駕幸石頭城為侯瑱等人送行。 [48]  江州刺史周迪在工塘擒拿王琳的大將李孝欽、樊猛、餘孝頃等人。並派遣吏部尚書謝哲去王琳處頒詔。 [49]  八月,陳武帝下詔臨川王陳蒨西討,從京師發水軍五萬,陳武帝親自到冶城寺為陳蒨送行。前南豫州刺史周文育,前南徐州刺史侯安都等從王琳那裏逃出來,自行彈劾自己,陳武帝寬宥了他們,並且下詔恢復周文育等人原來的官職。 [50]  同月,追封次子陳立為豫章王,諡號為獻;陳權為長沙王,諡號為思。
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陳霸先病重。六月二十一日,陳霸先在璿璣殿病逝,享年五十七歲,遺詔臨川王陳蒨即位。八月,羣臣上諡號曰武皇帝,廟號高祖。同月,葬於萬安陵(今江蘇南京郊區)。 [51] 
陳武帝萬安陵在陳朝滅亡後便被掘毀。據《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七·孝義》記載:陳亡後,陳霸先政敵王僧辯之子王頒,糾集其父舊部,夜掘陳武帝陵,破棺焚屍,並將骨灰倒於池塘中,命上千人喝掉,極盡污辱,萬安陵被徹底掘毀,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後世文人過此,莫不感慨萬端。 [52-54] 

陳霸先為政舉措

陳霸先軍事

  • 大破侯景
太清二年(548年),被梁武帝收留的東魏叛將侯景,見梁朝與東魏關係日益和好,心生不滿,遂以“清君側”為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第二年,叛軍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在台城。侯景掌控梁朝軍政大權後,相繼擁立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豫章王蕭棟三個傀儡皇帝
大寶二年(551年),侯景自立為帝,國號漢。見叛將侯景稱帝,陳霸先立即從始興(今廣東韶關)北上,起兵討伐侯景,次年,他與徵東將軍王僧辯會師,共同平叛。第二年三月,陳、王二將水陸並進,一舉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55] 
  • 平王僧辯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請晉安王蕭方智太宰承製,又遣長史謝哲奉箋勸進。
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攝於北齊兵勢,迎立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梁帝。陳霸先京口起兵,遂誅王僧辯。侯安都的軍隊到達石頭城下後,棄船登岸。城的北面是丘陵地帶,不算太陡峭。侯安都讓士兵們圍成了圈,抬起他向上拋去,輕飄飄地落到了城牆上。一個接着一個士兵扔了上來,依次跳進城內。與此同時,陳霸先的軍隊也從東邊衝進了石頭城。 [56]  王僧辯被殺。
  • 抵禦北齊
王僧辯被殺後,其餘部起兵反陳霸先。紹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龕、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等舉兵反抗。杜龕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打長城(今浙江長興東),進攻陳霸先的侄子陳蒨不克之後退去。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攻義興(今江蘇宜興),戰不利,陳霸先遂自率軍東討,攻拔其城外水柵。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齊,乘陳霸先東討義興之機,秘與豫州刺史任約,以精兵5000襲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佔據石頭城。陳霸先説降韋載還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龕,以救長城。又命裴忌助黃他攻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王僧智棄城逃吳興。十一月,北齊遣兵5000渡江佔據姑孰(今安徽省當塗縣),以援徐嗣徽、任約。陳霸先於冶城(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立柵以阻絕援軍。
北齊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今江蘇南京長江北岸)渡江,向石頭城送米3萬石,馬乾匹。陳霸先得知,卷甲還建康,命侯安都燒北齊船隻千餘艘,斷其糧運。北齊軍亦於石頭城南秦淮河南岸築兩柵,與梁軍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柵,陳霸先親率鐵騎精甲出明門襲擊,徐嗣徽軍大敗。十二月,陳霸先攻克北齊軍石頭。水南二柵,大敗北齊兵。徐嗣徽、任約等領北齊水步軍萬餘人準備進入石頭,陳霸先派兵據江寧阻擊,北齊軍不敢進。陳霸先派侯安都率水軍襲擊,大破北齊軍。
陳霸先圍攻石頭城,斷其汲水道路,城中無水,北齊將柳達摩遣使向陳霸先求和,陳霸先遂與北齊結盟。徐嗣徽、任約隨柳達摩奔北齊,陳霸先隨即遣將攻佔姑孰。次年正月,遣陳蒨、周文育攻克吳興(今屬浙江),杜龕敗死,王僧智等向北投降北齊。二月,攻克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斬揚州刺史張彪。
  • 平定蕭勃
太平二年(557年)二月,梁曲江侯蕭勃在廣州反陳霸先,而且舉兵北進。陳霸先派平西將軍周文育率軍進擊。三月,蕭勃在南康得知歐陽頠等兵敗,軍中驚慌,其部將陳法武、譚世遠於始興(今廣東省廣州市韶關區北)斬殺蕭勃,持其首級降梁。四月,蕭孜、餘孝頃仍據石頭抵抗。陳霸先遣平南將軍侯安都協助周文育進攻。侯安都潛師夜燒其船艦,周文育率水軍、侯安都率步兵協同進攻,蕭孜出降,餘孝頃逃新吳。陳霸先以歐陽頠征討嶺南,遂克廣州。
  • 征討王琳
陳霸先立蕭方智為帝后,王琳於太平二年五月,將攻陳霸先。六月。陳霸先於武昌(今屬湖北武漢)征討王琳。
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萬進至湓城。王琳欲東下,向北齊求援。北齊放回蕭莊,以王琳為梁侍中丞相、錄尚書事。六月,陳霸先再攻王琳。
永定三年(559年)十月,陳霸先駕崩,討伐王琳的事業沒有完成。

陳霸先政治

陳霸先建國之初,“號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陳霸先一面籠絡江左豪族,恢復江南經濟,一面征伐北齊,收復淮南失地,政權逐漸穩固。建康都城也在興工復建之中。陳霸先在位期間,每臨軍機大事都能確定破敵制勝之道,而處理政務則崇尚寬和簡樸,如果不是軍旅急務,一般不輕易調發軍隊。
陳霸先生活儉僕,克勤自律。史稱他“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餚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頒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鍾女樂,不列於前。及乎踐祚,彌厲恭儉”。在歷代帝王中,像陳霸先這樣生活如此儉僕,不喜聲色犬馬的君主是不多見的。 [57] 

陳霸先民族

陳霸先出身寒微, [80]  梁末“侯景之亂”中,陳霸先起兵援台,與之關係密切的嶺南溪洞豪族結成南朝後期最大的地方集團。陳霸先“躬率百越,師次九江”,建立了以嶺南為核心的陳朝政權。 [82]  其依託的政治力量,不少是出自社會中下層的豪強、酋豪、盜帥之類,部分甚至遊離於華夏網絡之外。陳寅恪注意到趁侯景之亂而起的“郡邑巖穴之長,村屯鄔壁之豪”,認為這是“南朝民族及社會階層之變動”,指出“陳室之興起,其所任大將多為南方土豪洞主”。 [79]  據陳寅恪考證,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庶族豪紳就有侯安都、侯瑱、歐陽頠、歐陽紇、黃法氍、徐世譜、熊曇朗、周迪、留異、陳羽、陳寶應等人。朱大渭進一步指出陳霸先、陳擬、陳慧紀、周敷、餘考頃、陸德和等人也有出身於少數民族豪帥之可能,梁末陳初進入統治階層的庶族當權者中,少數民族豪酋十五人,漢族庶族地主十一人,漢族平民八人,而高門世族僅十二人。 [81] 

陳霸先人物評價

陳霸先總評

《陳書》對陳霸先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4] 
陳霸先生逢亂世,儘管身經百戰,收拾的卻是百廢待興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 [4] 
陳霸先在抵禦落後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46]  而且,就陳霸先治國、治軍、從政、為人的自身品格來講,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陳霸先不僅是一代開國皇帝,他還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霸先歷代評價

  • 姚察:“高祖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及西都蕩覆,誠貫天人。王僧辯闕伊尹之才,空結桐宮之憤,貞陽假秦兵之送,不思穆嬴之泣。高祖乃蹈玄機而撫末運,乘勢隙而拯橫流,王跡所基,始自於此,何至戡黎升陑之捷而已焉。故於慎徽時序之世,變聲改物之辰,兆庶歸以謳歌,炎靈去如釋負,方之前代,何其美乎!” [58] 
  • 姚思廉:“高祖智以綏物,武以寧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靜難夷兇。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恆崇寬政,愛育為本。有鬚髮調軍儲,皆出於事不可息。加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餚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鍾女樂,不列於前。及乎踐祚,彌厲恭儉。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58] 
  • 魏徵:“高祖拔起壟畝,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奮英奇之略。魏王之延漢鼎祚,宋武之反晉乘輿,懋績鴻勳,無以尚也。決機百勝,成此三分,方諸鼎峙之雄,足以無慚權、備矣。”
  • 李延壽:“帝雄武多英略,性甚仁愛。及居阿衡,恆崇寬簡。雅尚儉素,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餚核庶羞,裁令充足,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敬帝,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聲樂不列於前。踐阼之後,彌厲恭儉。故隆功茂德,光於江左雲。”
  • 虞世南:“武帝以奇才遠略,懷匡復之志,龍躍海隅,豹變嶺表,埽重氛於絳闕,復帝坐於紫微,西抗周師,北夷齊寇,宏謨長算,動無遺策。藎開業之令主,撥亂之雄才,比宋祖則不及,方齊高為優矣。” [59] 
  • 朱敬則:“武帝身長七尺,垂手過膝,蓋姚襄、劉備之儔也。惟寬以容物,明以知人,曠蕩不羈,雄勇蓋世,聲振嶺表,功濟日南。” [60] 
  • 王鍇:“陳武倜儻,雄傑過人。窮究兵書,耽玩史籍。”
  • 司馬光:“上臨戎制勝,英謀獨運,而為政務崇寬簡,非軍旅急務,不輕調發。性儉素,常膳不過數品,私宴用瓦器、蚌盤,餚核充事而已;後宮無金翠之飾,不設女樂。”
  • 孫承恩:“英資傑氣,勝筭雄圖。蕩除兇殘,如拉朽枯。政從寬仁,志尚節儉。功名之盛,江左之冠。” [92] 
  • 歸有光:“恭儉勤勞,志度弘遠,江左諸帝,號為最賢。赫然陳祖,大業光燦。寂寞沛鄉,吾茲感嘆。” [61] 
  • 王夫之:“受推誠託孤之命,遂啓逆心,非不立功,而功不在天下,以威福動人而因竊也,司馬氏也,無固獲之心,天下亂而無紀,一旦起而攘之者,宋太祖也。無功於天下,天下已亂,見為可奪而奪之者,梁武帝也。既無功矣,蓄奸謀以從人於弒逆,因而奪之者,蕭齊也……夫陳高始起嶺表之日,逮乎入討侯景之初,固知其未有妄幹天位之志也。” [62] 
  • 趙翼:“陳武帝起自寒微,數年有天下,其將帥自侯安都、黃法、胡穎、徐度、杜稜、吳明徹諸人外,其餘功臣皆出於仇敵中者。杜僧明、周文育,則起兵圍廣州,為帝所擒者也。歐陽頠,亦事蕭勃,為周文育擒送於帝者也。侯瑱、周鐵虎、程靈洗,則王僧辯故將也。魯悉達、孫瑒、周炅、樊毅、樊猛,則王琳故將也。或臨陣擒獲,或力屈來降,帝皆釋而用之,委以心膂,卒得其力以成偏安之業。其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固自有過人者。”
  • 呂思勉:“從來人君得國者,無如陳武帝之正者。”
  • 毛澤東對陳霸先南征北戰所使用的戰術很欣賞,晚年時曾要求人們讀讀《陳書》,瞭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
  • 卞孝萱:“陳霸先是南朝難得的英主。他從一個村官成長為將軍,又由將軍黃袍加身,承擔下了一片支離破碎的江山。可以説他和他所建立起來的陳朝雖然短暫卻非常重要,而陳霸先本人堪稱南朝的第一英主。” [46]  [63] 

陳霸先軼事典故

陳霸先鴨肉勝仗

梁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北齊大軍進兵梁都建康,陳霸先想動員士兵,鼓舞士氣。然而士兵個個飢餓不堪,根本無法出戰。就在陳霸先一籌莫展的時候,陳蒨奇蹟般的送來了三千斛米、一千隻鴨。陳霸先大喜過望,立即命令煮熟,發給每個人一包用荷葉裹的飯,中間夾着幾塊鴨肉。士兵們填飽了肚子,振作精神,拼死一搏。最終,這場力量懸殊的戰爭最終以南方政權的獲勝而告終,南方戰士們竟然在一塊鴨肉的鼓舞之下戰勝了南下的蠻族鐵騎。以少勝多的戰例在軍事史上並不少見,但是用一塊鴨肉鼓舞士氣的事例卻是很少。 [46] 

陳霸先禮拜佛牙

陳霸先利用佛牙,把自己的受禪革命正當化。佛牙是僧人法獻于闐獲得,後置於上定林寺舍利閣,廣受四方佛徒朝拜。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正月的一個夜晚,忽有一夥強盜明火執杖,以搜尋家奴為藉口,將舍利搶掠而去,舍利一時下落不明。
永定元年(557年)十月,陳霸先宣佈找到這顆舍利。《陳書》卷二記載:“庚辰,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闕前禮拜。”陳霸先繼承着崇事佛教最盛的梁朝,必須藉着佛教的瑞兆,以此收服民心,以及宣示他的天命。 [78]  陳霸先亦效仿梁武帝捨身大莊嚴寺。 [75] 

陳霸先人際關係

陳霸先世系

晉朝太尉陳凖陳寔的玄孫)→陳匡→丞相掾佐太子洗馬、長城縣令陳達→丞相掾屬陳康→盱眙太守陳英→尚書郎陳公弼→步兵校尉陳鼎→散騎侍郎陳高→懷安令陳詠→安成太守陳猛→太常卿陳道巨→陳文贊
(陳霸先先世資料: [64-65] 

陳霸先父母

  • 父親:陳文贊,追尊為太祖景皇帝。
  • 母親:董氏,追尊為安皇后,生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陳武帝陳霸先、南康忠壯王陳休先

陳霸先兄弟

陳霸先后妃

  • 錢氏,元妻,早亡,追尊昭皇后。
  • 章要兒,繼妻,諡曰宣皇后。

陳霸先子侄

  • 兒子
陳克,孝懷太子,早夭,母昭皇后。
陳立,豫章獻王,早夭。
陳權,長沙思王,早夭。
陳昌,衡陽獻王,第六子,母宣皇后。
  • 侄子
陳蒨,陳文帝,兄陳道譚長子,始封臨川郡王,繼嗣。
陳頊,陳宣帝,兄陳道譚次子,初襲封始興郡王,後改封安成王,繼嗣。
陳曇朗,南康愍王,弟陳休先之子。
  • 女兒
永世公主,長女,嫁陳留太守錢蕆,生子錢岊。
會稽穆公主,嫁沈君理,女兒為陳叔寶皇后沈婺華
陳某,母宣皇后,曾許婚王僧辯第三子王頠,稗史中傾心韓子高的玉華公主 [66] 

陳霸先歷史爭議

陳書·高祖本紀》載有陳霸先世系,但卻無其它史料以做旁證,可信度甚低。可考者始於其父陳文贊,《陳書》 、《南史》均沒涉及其父官爵經歷的史料。幸有《建康實錄·卷十九》載陳文贊不仕,算是解決這一疑難。關於陳霸先早年經歷,《陳書》語焉不詳,幸有《建康實錄·卷十九》補此缺憾,記其“初仕鄉為里正,後逃於義興,吳興太守蕭映過從之建業,映遂用為夾碧吏,尋轉為油庫長。”《南史·陳本紀》所載較此簡略而大同小異。里正一職,未可稱仕,而只能算是一種差役,陳霸先出身與士族完全無緣,而系寒門。由此即可判定。《周書》四八沈君遊傳言,“陳之祖父(案:此指陳霸先本人)乃梁諸侯下吏”。《文苑英華·六四五》收韋孝寬檄陳文,有“故偽魁陳霸先火耕褥水之夫,單門圭竇之子。無行撿於鄉曲,充部隸於落侯”記載,可資考證。 [67] 

陳霸先後世紀念

陳霸先陵寢

萬安陵 萬安陵
陳武帝萬安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上坊社區,是陳武帝陳霸先及其皇后章氏的合葬陵。萬安陵早已無跡可尋,留下的一對石刻,都是沒有角的雄獸,由於體表風蝕嚴重,有的雕飾花紋多磨滅不清。 [68]  該對石刻造型奇特,均雄性,北獸似天祿,長2.50、高2.57米,較完整,南獸似麒麟,長2.72、高2.28米,頸部斷裂,胸部碎裂,風化嚴重。二石獸均無角,頭有,雙翼,又類辟邪。其頷須拂胸,舌不下垂,體形較大,造型樸實、線條簡潔。

陳霸先地名

  • 中國國民黨政要陳立夫親筆題寫的“陳武帝故宮”匾額,如今懸掛在陳霸先故居。
  • 陳墓嶺。這是陳霸先在長興的祖先營墓之處。
  • 聖井。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任長興縣令時,造訪陳霸先故居,寫下了《聖井銘並敍》銘文,《西遊記》作者縣丞吳承恩親筆書寫,刻石立碑,現石碑和聖井均在。
  • 陳高祖釣台。這是陳霸先青少年時釣魚練武的場所。
  • 陳霸先的墳墓在南京,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珍藏在北京西山靈光寺的佛牙,曾是陳霸先親手保藏的遺物。

陳霸先史料索引

  •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 [69] 
  •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 [58] 
  • 南史·陳本紀上第九》 [70]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紀十九》 [71]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72]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73]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74]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75] 

陳霸先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女世子》:鄭國霖飾演陳霸先(劇中名為陳承瀾)。
參考資料
  • 1.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月戊辰,進高祖爵為王,以揚州之會稽、臨海、永嘉、建安,南徐州之晉陵、信義,江州之尋陽、豫章、安成、廬陵並前為二十郡,益封陳國。其相國、揚州牧、鎮衞大將軍並如故。又命陳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鍾虡宮縣。王妃、王子、王女爵命之號,陳台百官,一依舊典。
  • 2.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
  • 3.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少倜儻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
  • 4.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十位草根出身的皇帝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11-24]
  • 5.    《南史·陳本紀上第九》:初仕鄉為裏司,後至建鄴為油庫吏。
  • 6.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大同初,新喻侯蕭映為吳興太守,甚重高祖,嘗目高祖謂僚佐曰:“此人方將遠大。”及映為廣州刺史,高祖為中直兵參軍,隨府之鎮。
  • 7.    《南史·陳本紀上第九》:徙為新喻侯蕭映傳教,勤於其事,為映所賞。及映為吳興太守,甚重帝,謂僚佐曰:"此人將來遠大,必勝於我。"及映為廣州,帝為中直兵參軍,隨之鎮,映令帝招集士馬。
  • 8.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映令高祖招集士馬,眾至千人,仍命高祖監宋隆郡。所部安化二縣元不賓,高祖討平之。尋監西江督護、高要郡守。
  • 9.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先是,武林侯蕭諮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眾心,土人李賁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將兵擊之,冏等不時進,皆於廣州伏誅。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高祖率精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頻戰屢捷,天閤中流矢死,賊眾大潰。僧明遂降。梁武帝深嘆異焉,授直閣將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户,仍遣畫工圖高祖容貌而觀之。
  • 1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孫冏、盧子雄討李賁,以春瘴方起,請待至秋;廣州刺史新渝侯映不許,武林侯諮又趣之。冏等至合浦,死者什六七,眾潰而歸。映,憺之子也。武林侯諮奏冏及子雄與賊交通,逗留不進,敕於廣州賜死。子雄弟子略、子烈、主帥廣陵杜天合及弟僧明、新安周文育等帥子雄之眾攻廣州,欲殺映、諮,為子雄復冤。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吳興陳霸先帥精甲三千救之,大破子略等,殺天合,擒僧明、文育。霸先以僧明、文育驍勇過人,釋之,以為主帥。詔以霸先為直閣將軍。
  • 11.    《南史·陳本紀上第九》:先是,武林侯蕭諮為交州刺史,以嚴刻失和,土人李賁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將兵擊賁。冏等不時進,皆於廣州伏誅。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帝率精兵救之,賊眾大潰。僧明後有功業,遂降。梁武帝深嘆異焉,授直閣將軍,封新枋縣子,仍遣圖帝貌而觀之。
  • 12.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其年冬,蕭映卒。明年,高祖送喪還都,至大庾嶺,會有詔高祖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太守,與刺史楊蒨南討。
  • 13.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蒨集諸將問計,高祖對曰:“交趾叛渙,罪由宗室,遂使僭亂數州,彌歷年稔。定州復欲昧利目前,不顧大計,節下奉辭伐罪,故當生死以之。豈可畏憚宗室,輕於國憲?今若奪人沮眾,何必交州討賊,問罪之師,即回有所指矣。”於是勒兵鼓行而進。
  • 14.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一年六月,軍至交州,賁眾數萬於蘇歷江口立城柵以拒官軍。蒨推高祖為前鋒,所向摧陷,賁走典澈湖,於屈獠界立砦,大造船艦,充塞湖中,眾軍憚之,頓湖口不敢進。高祖謂諸將曰:“我師已老,將士疲勞,歷歲相持,恐非良計,且孤軍無援,入人心腹,若一戰不捷,豈望生全。今藉其屢奔,人情未固,夷獠烏合,易為摧殄,正當共出百死,決力取之,無故停留,時事去矣。”諸將皆默然,莫有應者。是夜江水暴起七丈,注湖中,奔流迅激。高祖勒所部兵,乘流先進,眾軍鼓譟俱前,賊眾大潰。
  • 15.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賁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賁,傳首京師,是歲太清元年也。
  • 16.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賁兄天寶遁入九真,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二萬,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愛州,高祖仍率眾討平之。除振遠將軍、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 17.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二年冬,侯景寇京師,高祖將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陰有異志,將圖高祖。高祖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行台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
  • 18.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三年七月,集義兵於南海,馳檄以討景仲。景仲窮蹙,縊於閣下,高祖迎蕭勃鎮廣州。是時臨賀內史歐陽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舉兵攻頠,頠請援於勃。勃令高祖率眾救之,悉擒裕等,仍監始興郡。
  • 19.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一月,高祖遣杜僧明、胡穎將二千人頓於嶺上,並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亻思等率千餘人來附。
  • 20.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蕭勃聞之,遣鍾休悦説高祖曰:“侯景驍雄,天下無敵,前者援軍十萬,士馬精強,然而莫敢當鋒,遂令羯賊得志。君以區區之眾,將何所之?如聞嶺北王侯又皆鼎沸,河東、桂陽相次屠戮,邵陵、開建親尋干戈,李遷仕許身當陽,便奪馬仗,以君疏外,詎可暗投?未若且住始興,遙張聲勢,保此太山,自求多福。”高祖泣謂休悦曰:“僕本庸虛,蒙國成造。往聞侯景渡江,即欲赴援,遭值元、蘭,梗我中道。今京都覆沒,主上蒙塵,君辱臣死,誰敢愛命!君侯體則皇枝,任重方岳,不能摧鋒萬里,雪此冤痛,見遣一軍。猶賢乎已,乃降後旨,使人慨然。僕行計決矣,憑為披述。”乃遣使間道往江陵,稟承軍期節度。
  • 21.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大寶元年正月,高祖發自始興,次大庾嶺。路養出軍頓南野,依山水立四城以拒高祖。高祖與戰,大破之,路養脱身竄走,高祖進頓南康。湘東王承製授高祖員外散騎常侍、持節、明威將軍、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
  • 22.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二年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高祖斬之。
  • 23.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六月,高祖修崎頭古城,徙居焉。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皋,遣主帥杜平虜率千人入贛石、魚梁。高祖命周文育將兵擊走之,遷仕奔寧都。
  • 24.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六月,高祖發自南康。南康贛石舊有二十四灘,灘多巨石,行旅者以為難。高祖之發也,水暴起數丈,三百里間巨石皆沒。進軍頓西昌,有龍見於水濱,高五丈許,五采鮮耀,軍民觀者數萬人。是時承製遣徵東將軍王僧辯督眾軍討侯景。八月,僧辯軍次湓城,高祖率杜僧明等眾軍及南川豪帥合三萬人將會焉。時西軍乏食,高祖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以資之,仍頓巴丘。
  • 25.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一月,承製授高祖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豫章內史,餘並如故。
  • 26.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承製加高祖鼓吹一部。是時僧辯已發湓城,會高祖於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進軍次蕪湖,侯景城主張黑棄城走。
  • 27.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三月,高祖與諸軍進克姑孰,仍次蔡洲。侯景登石頭城觀望形勢,意甚不悦,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乃以叉步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餘里中,樓雉相接。諸將未有所決,僧辯遣杜崱問計於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裏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今圍石頭,須渡北岸。諸將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柵。”高祖即於石頭城西橫隴築柵,眾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賊恐西州路斷,亦於東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景率眾萬餘人、鐵騎八百餘匹,結陣而進。高祖曰:“軍志有之,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今我師既眾,賊徒甚寡,應分賊兵勢,以弱制強,何故聚其鋒鋭,令必死於我?”乃命諸將分處置兵。賊直衝王僧志,僧志小縮,高祖遣徐度領弩手二千橫截其後,賊乃卻。高祖與王琳、杜龕等以鐵騎悉力乘之,賊退據其柵。景儀同盧輝略開石頭北門來降。蕩主戴冕、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眾軍又克其四城。賊復還,殊死戰,又盡奪所得城柵。高祖大怒,親率攻之,士卒騰柵而入,賊復散走。景與百餘騎棄槊執刀,左右衝陣,陣不動,景眾大潰,逐北至西明門。景至闕下,不敢入台,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高祖率眾出廣陵應接,會景將郭元建奔齊,高祖納其部曲三千人而還。僧辯啓高祖鎮京口。
  • 28.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五月,齊遣辛術圍嚴超達於秦郡,高祖命徐度領兵助其固守。齊眾七萬,填塹,起土山,穿地道,攻之甚急。高祖乃自率萬人解其圍,縱兵四面擊齊軍,弓弩亂髮,齊平秦王中流矢死,斬首數百級,齊人收兵而退。高祖振旅南歸,遣記室參軍劉本仁獻捷於江陵。
  • 29.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七月,廣陵僑民硃盛、張象潛結兵襲齊刺史温仲邕,遣使來告,高祖率眾濟江以應之。會齊人來聘,求割廣陵之地,王僧辯許焉,仍豹高祖,高祖於是引軍還南徐州,江北人隨軍而南者萬餘口。承製授高祖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餘並如故。
  • 30.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及王僧辯率眾徵陸納於湘州,承製命高祖代鎮揚州。十一月,湘東王即位於江陵,改大寶三年為承聖元年。湘州平,高祖旋鎮京口。
  • 31.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高祖與王僧辯等進啓江州,請晉安王以太宰承製,又遣長史謝哲奉箋勸進。
  • 32.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四年五月,齊送貞陽侯深明還主社稷,王僧辯納之,即位,改元曰天成,以晉安王為皇太子。初,齊之請納貞陽也,高祖以為不可,遣使詣僧辯苦爭之,往返數四,僧辯竟不從。
  • 33.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九月壬寅,高祖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謀之,仍部列將士,分賞金帛,水陸俱進。是夜發南徐謅討王僧辯。甲辰,高祖步軍至石頭前,遣勇士自城北逾入。時僧辯方視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內出,僧辯遽走,與其第三子頠相遇,俱出閣,左右尚數十人,苦戰。高祖大兵尋至,僧辯眾寡不敵,走登城南門樓。高祖因風縱火,僧辯窮迫,乃就擒。是夜縊僧辯及頠。丙午,貞陽侯遜位,百僚奉晉安王上表勸進。十月己酉,晉安王即位,改承聖四年為紹泰元年。
  • 34.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壬子,詔授高祖侍中、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持節、司空、班劍、鼓吹並如故。仍詔高祖甲仗百人,出入殿省。
  • 35.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震州刺史杜龕據吳興,與義興太守韋載同舉兵反。高祖命周文育率眾攻載於義興,龕遣其從弟北叟將兵拒戰,北叟敗歸義興。辛未,高祖表自東討,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稜宿衞台省。甲戌,軍至義興。丙子,拔其水柵。
  • 36.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秦州刺史徐嗣徽據其城以入齊,又要南豫州刺史任約共舉兵應龕、載,齊人資其兵食。嗣徽等以京師空虛,率精兵五千奄至闕下,侯安都領驍勇五百人出戰,嗣徽等退據石頭。丁丑,載及北叟來降,高祖撫而釋之。以嗣徽寇逼,卷甲還都,命周文育進討杜龕。
  • 37.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一月己卯,齊遣兵五千濟渡據姑孰。高祖命合州刺史徐度於冶城寺立柵,南抵淮渚。齊又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仕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渡米粟三萬石、馬千匹,入於石頭。
  • 38.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癸未,高祖遣侯安都領水軍夜襲胡墅,燒齊船千餘艘,周鐵虎率舟師斷齊運輸,擒其北徐州刺史張領州,獲運舫米數千石。仍遣韋載於大航築城,使杜稜據守。齊人又於倉門水南立二柵以拒官軍。甲辰,嗣徽等攻冶城柵,高祖領鐵騎精甲,出自西明門襲擊之,賊眾大潰。嗣徽留柳達摩等守城,自率親屬腹心,往南州採石,以迎齊援。
  • 39.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十二月癸丑,高祖遣侯安都領舟師,襲嗣徽家口於秦州,俘獲數百人。官軍連艦塞淮口,斷賊水路。先是太白自十一月丙戌不見。乙卯出於東方。丙辰,高祖盡命眾軍分部甲卒,對冶城立航渡兵,攻其水南二柵。
  • 40.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柳達摩等渡淮置陣,高祖督兵疾戰,縱火燒柵,煙塵張天。賊潰,爭舟相排擠,溺死者以千數。時百姓夾淮觀戰,呼聲震天地。軍士乘勝,無不一當百,盡收其船艦,賊軍懾氣。
  • 41.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是日嗣徽、約等領齊兵水步萬餘人,還據石頭,高祖遣兵往江寧。據要險以斷賊路。賊水步不敢進,頓江寧浦口,高祖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嗣徽等乘單舸脱走,盡收其軍資器械。
  • 42.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己未,官軍四面攻城,自辰訖酉,得其東北小城,及夜兵不解。庚申,達摩遣使侯子欽、劉仕榮等詣高祖請和,高祖許之,乃於城門外刑牲盟約,其將士部曲一無所問,恣其南北。辛酉,高祖出石頭南門,陳兵數萬,送齊人歸北者。
  • 43.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壬戌,齊和州長史烏丸遠自南州奔還歷陽。江寧令陳嗣、黃門侍郎曹朗據姑孰反,高祖命侯安都、徐度等討平之,斬首數千級,聚為京觀。石頭、採石、南州悉平,收穫馬仗船米不可勝計。是月杜龕以城降。
  • 44.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二年正月癸未,誅杜龕於吳興,龕從弟北叟、司馬沈孝敦並賜死。
  • 45.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二月庚午,蕭勃舉兵,自廣州渡嶺,頓南康,遣其將歐陽頠、傅泰及其子孜為前軍,至於豫章,分屯要險,南江州刺史餘孝頃起兵應勃,高祖命周文育、侯安都率眾討平之。
  • 46.    千年之後誰識君,走近英主陳霸先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2-12-02]
  • 47.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可大赦天下,改梁太平二年為永定元年。
  • 48.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六月己巳,詔司空侯瑱、領軍將軍徐度率舟師為前軍,以討王琳。秋七月戊戌,輿駕幸石頭,親送瑱等。
  • 49.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己亥,江州刺史周迪擒王琳將李孝欽、樊猛、餘孝頃於工塘。甲辰,遣吏部尚書謝哲諭王琳。
  • 50.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辛未,詔臨川王蒨西討,以舟師五萬發自京師,輿駕幸冶城寺親送焉。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周文育,前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新除開府儀同三司侯安都等於王琳所逃歸,自劾廷尉,即日引見,並宥之。戊寅,詔覆文育等本官。
  • 51.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丁酉,高祖不豫。癸卯,高祖臨訊獄訟。是夜,熒惑在天尊。高祖疾甚。丙午,崩於璿璣殿,時年五十七。遺詔追臨川王蒨入纂。秋八月甲午,羣臣上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丙申,葬萬安陵。
  • 52.    陳霸先萬安陵曾遭掘毀  .新浪網.2006-08-19[引用日期2013-11-19]
  • 53.    《隋書·王頒列傳》:王頒,字景彥,太原祁人也。祖神念,梁左衞將軍。父僧辯,太尉。頒少俶儻,有文武幹局。其父平侯景,留頒質於荊州,遇元帝為周師所陷,頒因入關。聞其父為陳武帝所殺,號慟而絕,食頃乃蘇,哭泣不絕聲,毀瘠骨立。至服闋,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遷漢中太守,尋拜儀同三司。開皇初,以平蠻功,加開府,封蛇丘縣公。獻取陳之策,上覽而異之,召與相見,言畢而歔欷,上為之改容。及大舉伐陳,頒自請行,率徒數百人,從韓擒先鋒夜濟。力戰被傷,恐不堪復鬥,悲感嗚咽。夜中因睡,夢有人授藥,比寤而創不痛,時人以為孝感。及陳滅,頒密召父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其間壯士或問頒曰:“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讎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斷櫬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頒頓顙陳謝,額盡流血,答之曰:“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發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諸人請具鍬鍤,一旦皆萃。於是夜發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並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既而自縛,歸罪於晉王。王表其狀,高祖曰:“朕以義平陳,王頒所為,亦孝義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舍而不問。有司錄其戰功,將加柱國,賜物五千段,頒固辭曰:“臣緣國威靈,得雪怨恥,本心徇私,非是為國,所加官賞,終不敢當。”高祖從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母憂去職。後為齊州刺史,卒官,時年五十二。弟頍,見《文學傳》。
  • 54.    《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七·孝義》:及陳滅,頒密召父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其間壯士或問頒曰:‘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讎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斷櫬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頒頓顙陳謝,額盡流血,答之曰:‘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發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諸人請具鍬鍤,一旦皆萃。於是夜發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並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
  • 55.    開國皇帝陳霸先滅梁建陳 知名度為何不及陳後主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2-15]
  • 56.    對王僧辯投降北方非常不滿 陳霸先殺死昔日“盟友”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2-15]
  • 57.    李學功.陳武帝事蹟考略[J]: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04)
  • 58.    《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6]
  • 59.    《唐文拾遺》卷十三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04-05]
  • 60.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陳武帝論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02-16]
  • 61.    歸有光:《聖井銘並敍》。
  • 62.    王夫之:《讀通鑑論》。
  • 63.    陳霸先的抉擇:一山無二虎,襲殺王僧辯  .網易.2014-05-05[引用日期2017-08-24]
  • 64.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世居潁川。實玄孫準,晉太尉。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達生康,復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
  • 65.    《南史·陳本紀上第九》:姓陳氏。其本甚微,自雲漢太丘長實之後也。實玄孫晉太尉準。準生匡,匡生達,永嘉中南遷,為丞相掾,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達生康,復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
  • 66.    《南史·卷六十三》:初,僧辯平建鄴,遣陳武守京口,推以赤心,結、藺之分。且為第三子頠許娶陳武章後所生女,未昏而僧辯母亡,然情好甚密,其長子顗屢諫不聽。稗史見於唐李翊《陳子高傳》、明王世貞《豔異編》、馮夢龍《情史》、王驥德《男王后》、清杜綱《南朝秘史》等。
  • 67.    張國安.試論陳霸先的出身與用人[J]: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4)
  • 68.    南京南朝石刻江寧萬安陵石辟邪玻璃罩遭損壞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69.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12]
  • 70.    《南史·陳本紀上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2-16]
  • 7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紀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7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7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7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7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76.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陳王踐阼,奉帝為江陰王,薨於外邸,時年十六,追諡敬皇帝。
  • 7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乙丑,上使人害梁敬帝,立梁武林侯諮之子季卿為江陰王。
  • 78.    南北朝政權推動了舍利信仰的流行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4-05]
  • 79.    《陳書》專題︱景蜀慧等談《陳書》的編纂、點校與修訂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2-05-04]
  • 80.    南朝嶺南社會階級的變動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引用日期2022-05-04]
  • 81.    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後期社會歷史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引用日期2022-05-04]
  • 82.    唐代“南選”與嶺南溪洞豪族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引用日期2022-05-04]
  • 83.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1-10]
  • 84.    台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0
  • 85.    陳霸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86.    曉垣主編.中華名流大典,第2卷[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01.第967頁
  • 87.    餘方德編著.陳朝五帝與陳朝興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第114頁
  • 88.    司馬光,著,於元,著,徐潛,著.資治通鑑[M].吉林文史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09.04.第166頁
  • 89.    《南史·陳本紀》記載:“其本甚微,自雲漢太丘長實之後也。”《周書》四八沈君遊傳言:“陳之祖父(此指陳霸先本人)乃梁諸侯下吏。”《文苑英華》六四五收韋孝寬檄陳文:“陳霸先火耕水耨之夫,蓽門圭竇之子,無行撿於鄉曲,充部隸於藩侯。”
  • 90.    《陳書》:(永定三年六月)丙午,崩於璿璣殿,時年五十七。
  • 91.    《陳書》: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柴燎告天曰:"皇帝臣霸先,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梁氏以圮剝荐臻,歷運有極,欽若天應,以命於霸先。夫肇有烝民,乃樹司牧,選賢與能,未常厥姓。放勳、重華之世,鹹無意於受終,當塗、典午之君,雖有心於揖讓,皆以英才處萬乘,高勳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區縣。有梁末運,仍葉遘屯,獯醜憑陵,久移神器,承聖在外,非能祀夏,天未悔禍,復罹寇逆,嫡嗣廢黜,宗枝僣詐,天地蕩覆,紀綱泯絕。霸先爰初投袂,大拯橫流,重舉義兵,實戡多難,廢王立帝,實有厥功,安國定社,用盡其力。是謂小康,方期大道。既而煙雲表色,日月呈瑞,緯聚東井,龍見譙邦,除舊佈新,即彰玄象,遷虞事夏,且協謳歌,九域八荒,同布衷款,百神羣祀,皆有誠願。梁帝高謝萬邦,授以大寶,霸先自惟菲薄,讓德不嗣,至於再三,辭弗獲許。僉以百姓須主,萬機難曠,皇靈眷命,非可謙拒。畏天之威,用膺嘉祚,永言夙志,能無慚德。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答民心,永保於我有陳。惟明靈是饗!"先是氛霧,晝夜晦冥,至於是日,景氣清晏,識者知有天道焉。禮畢,輿駕還宮,臨太極前殿。詔曰:"五德更運,帝王所以御天,三正相因,夏、殷所以宰世,雖色分辭翰,時異文質,揖讓征伐,迄用參差,而育德振民,義歸一揆。朕以寡昧,時屬艱危,國步屢屯,天維三絕,肆勤先後,拯厥橫流,藉將帥之功,兼猛士之力,一匡天下,再造黔黎。梁氏以天祿永終,歷數攸在,遵與能之典,集大命於朕躬。顧惟菲德,辭不獲亮,式從天眷,俯協民心,受終文祖,升禋上帝,繼跡百王,君臨萬宇,若涉川水,罔知攸濟。寶業初建,皇祚惟新,思俾惠澤,覃被億兆。可大赦天下,改梁太平二年為永定元年。賜民爵二級,文武二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債,皆勿復收。其有犯鄉里清議贓污淫盜者,皆洗除先注,與之更始。長徒敕系,特皆原之。亡官失爵,禁錮奪勞,一依舊典。"又詔曰:"《禮》陳杞、宋,《詩》詠二客,弗臣之重,歷代斯敦。梁氏欽若人祇,憲章在昔,濟河沈璧,高謝萬邦,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其以江陰郡奉梁主為江陰王,行梁正朔,車旗服色,一依前準,宮館資待,務盡優隆。"又詔梁皇太后為江陰國太妃,皇后為江陰國妃。又詔百司依位攝職。
  • 92.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九十 陳武帝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9-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