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誕

鎖定
馮誕(467年~495年),字思政,祖籍長樂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北魏外戚大臣,官至司徒公、太子太師、車騎大將軍,封爵長樂郡開國公。京兆郡公馮熙之子,文明馮太后之侄。
馮誕姿質妍麗,寬雅恭謹,性情淳篤,與孝文帝元宏同歲,幼年入侍禁中,深受元宏喜愛,一直蒙受親密對待。太和五年(481年),馮誕獲封南平王,迎娶樂安公主,拜駙馬都尉、侍中、徵西大將軍。遷儀曹尚書,知殿中事。及罷庶姓王,歷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中軍將軍、特進等職,改封長樂郡開國公,食邑一千八百户。累拜司徒公、太子太師、車騎大將軍。 [1] 
太和十九年(495年),馮誕跟隨孝文帝南征齊國,途中遇疾,病逝於鍾離,元宏悲痛萬分,親自為其主持喪事。朝廷追贈假黃鉞使持節大司馬,備九錫之禮,諡號元懿。 [2-3] 
全    名
馮誕
別    名
馮思政
思政(正)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平城(籍貫長樂信都)
出生日期
467年
逝世日期
495年2月22日
主要成就
參與決策,議定律令、衣冠等,從駕南伐
封    贈
假黃鉞,使持節,大司馬
爵    位
南平王→長樂郡公
諡    號
元懿
父    親
馮熙
母    親
博陵公主

馮誕人物生平

馮誕幼歲入侍

馮熙博陵公主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馮誕、次子馮修。馮誕字思政,馮修字寶業,都生得姿質妍麗。年紀才十餘歲的時候,文明太后就把他們都引進宮中,加以訓導教養,但他們未能學習閲讀經史,所以兄弟倆都沒有學術,僅能夠整飾容貌和儀表,性格寬和温雅恭敬謹慎而已。
馮誕與孝文帝元宏同齡,幼年就陪孝文帝讀書學習,一直蒙受親密的對待。後來迎娶孝文帝的妹妹樂安長公主,拜為駙馬都尉侍中徵西大將軍、南平王。馮修,任侍中、鎮北大將軍、尚書、東平公。孝文帝又授予馮誕儀曹尚書,知殿中事(馮季華墓誌作殿中尚書)。太和十六年(492年) [18]  罷除了庶姓王以後,馮誕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中軍將軍、特進,改封為長樂郡公。馮誕拜官時,孝文帝站在庭中,遠遠地接受他的拜謝,拜完後回到內室。馮修降為東平侯。
馮誕和馮修雖然一起在宮中長大,但兩人的性格很不相同。馮誕性格淳厚篤實,馮修則顯得浮躁好勝。馮誕也未能教誨督促弟弟改正過錯,只能不時地將他的情況説給太后聽。孝文帝知道後,嚴厲地責罰馮修,有時甚至打一頓。因此馮修心懷仇恨,便交結左右一些恨馮誕的人,弄到了毒藥,想投進食物中謀害馮誕。事情敗露後,孝文帝親自審問他,知曉了詳細的經過。馮誕攬過謝罪,乞求保全馮修的性命。孝文帝念在馮誕的父親已年老,又尊重馮誕的意思,就沒有殺馮修,將其打了一百多杖,黜免為平城百姓。馮修的妻子,是司空穆亮的女兒,請求離婚,並申請免去官職。孝文帝引用了周朝的管叔蔡叔的故事,都未准許。

馮誕位至三公

孝文帝非常寵愛馮誕,經常與他同車出行,同案吃飯,同席坐卧。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雖然在宮禁中值班,但也不及對馮誕的親近。太和十六年(492年)十月 [12]  ,馮誕被任命為司徒。孝文帝已是如此地深愛馮誕,授官那天,親自為他代寫三篇讓表和書啓。將要拜官時,又代他寫了作謝的奏章。不久又加封車騎大將軍太子太師
太和十八年(494年)九月 [13]  ,孝文帝親臨朝堂,對官員進行考績,加以罷黜擢升 [16]  。太子太保元羽被責罰、太子少師元贊被免官罰俸、太子少保元澄被免官、太子中庶子馮夙被免官削爵、太子中庶子元詮被免官、太子中舍人閭賢保被免官 [17]  ,而對東宮六傅之首太子太師馮誕,只説他沒有師傅獎勉勸導的風範,馮誕深深疚悔和自責。

馮誕從駕南伐

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 [14]  ,馮誕跟從孝文帝南伐。太和十九年(495年)二月 [15]  ,大軍到達鍾離,馮誕患病,不能夠陪侍跟從孝文帝。孝文帝每天探望問候,醫藥診治備加周到。當時孝文帝鋭意南征,陳兵長江,於是下令六軍從鍾離向南進發,與馮誕哭泣分別。左右之人進入,無不掩面哭泣。當時馮誕已是奄奄一息,他強撐着坐起來,望着孝文帝,悲傷不已卻不能流下眼淚,説是夢見太后來叫臣。孝文帝嗚咽,緊握了他的手之後,走出去,率領大軍出發。這一天,離開鍾離五十多里路,黃昏時,有人告知馮誕的死訊,孝文帝哀痛得無法承受。當時南齊將領崔慧景裴叔業的軍隊在淮河中游地區,距離孝文帝所在地點不過百里。孝文帝便輕駕向西返回,跟隨的僅有數千人。夜晚到達馮誕去世的地方,撫屍哀慟大哭,像死了最親的親戚一樣,一直到天亮都哭聲眼淚不斷,跟隨者也相繼哭成一片。孝文帝明確將此事告知蕭鸞的鐘離戍主蕭惠休蕭惠休派遣他的太守來表示弔唁慰問,孝文帝又下詔在城中尋找棺柩。到了殮葬時,孝文帝脱下自己穿的衣帽充當襚衣,親自到場監看,並且撤去樂器與膳食。宣告命令六軍,停止臨兵長江的車駕。孝文帝親自北度,慟哭得極盡哀傷。下詔由一名侍臣(楊津)兼任大鴻臚,護送靈柩到京師。喪禮用物和喪車儀仗,由徐州置備建造;陵墓及下葬事務,由洛陽方面等候辦理。

馮誕死後哀榮

喪車到了洛陽,孝文帝還在鍾離。詔令留守京師的親王賜發賻物布帛五千匹、谷五千斛,以供應辦理喪葬之事。追贈馮誕為假黃鉞使持節大司馬,至於原先的司徒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子太師駙馬都尉、公爵等都依舊不改。額外加特殊的禮遇,準備九錫之禮,按照晉朝的大司馬、齊王司馬攸的規格來安排。有關部門奏請諡號,孝文帝下詔説:“根據諡法,善行仁德叫‘元’,柔克有光叫‘懿’。以往有的人貞清賢惠兼美,可受到三字諡號的榮譽;有的人忠誠英武雙全,可獲得兩字諡號的褒獎。按照前人的事蹟,應該將他的美德刻寫下來供人瞻仰緬懷。既然從小與他綢繆親密,瞭解他的只有朕一人。根據行為確定諡號,諡號為元懿。”孝文帝又親自作碑文和輓歌,文詞都窮盡美好與哀傷,喪葬之事大大超過了應有的規格。孝文帝回到洛陽,下詔説:“馮大司馬已經下葬墳塋,永遠潛居在幽暗的墓室,宿草之哭,怎麼能夠忘記?”於是親臨馮誕的墓地,停下車駕痛哭。派彭城王元勰命令百官們脱去朱衣,穿着單衣和介幘,陪哭司徒,地位尊貴者示以朋友身份,地位微賤者示以下級僚佐身份。 [1] 

馮誕其他事蹟

馮誕少舊退避

司徒馮誕與楊津自少結交同遊,而楊津見他貴寵,常常退避,當馮誕相招時,楊津多託辭有病不去。馮誕因此憾恨,但楊津更遠離馮誕。有人對楊津説:“司徒是您的少年舊交,應可蒙受他的好意升進,為何自己抵拒見外呢?”楊津説:“被權勢家厚待,又談何容易。只要保全我今日的地位,也就滿足了。” [5] 

馮誕身蒙盛寵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準備立馮後(馮熙第三女,馮誕異母妹 [10-11]  ),打算召集朝廷羣臣商議這件事。孝文帝事先對盧淵説:“你認為此事怎麼樣?”盧淵答道:“這種事是自古以來都很慎重的,依我之見,應當另外擇日卜問。”孝文帝説:“她是已故太后的侄女,我意已定。”盧淵説:“雖然奉皇命這樣,但在我心中實在感到有不盡我意的地方。”到了朝廷羣臣集中商議時,盧淵仍持之前的看法。馮誕有盛寵,因此深恨盧淵盧淵並不以此介意於心。 [6] 

馮誕隨觀治軍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南伐,拓跋休兼任大司馬。孝文帝親自巡視各軍,遇到拓跋休以三個盜賊在六軍示眾,將斬殺他們,於是下詔赦免三人。拓跋休堅持説:“陛下將要肅清遠方的衡霍,所以親自統領六軍,長途跋涉住在野外,軍隊剛開始出發,已有人奸猾盜竊,如果不斬殺,如何平息偷盜?請一定施行刑法,來肅清奸猾邪惡。”詔令説:“大司馬執行法典,的確應該如此。只是因緣際會,我聽説君王的法式,也時常有不依常規的恩澤,雖然違背軍法,可特地原宥他們。”拓跋休這才奉行詔書。孝文帝對司徒馮誕説:“大司馬嚴明執法,各軍不可以不謹慎。”於是六軍整肅。 [7] 
宋弁為馮誕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有軍士偷了套在馬後的皮帶,宋弁將他斬首示眾,於是三軍震驚畏懼,沒有人敢犯法。 [8] 

馮誕乘馬行禁

太和十九年(495年),抱嶷被詔令召赴洛陽,以刺史的身份從駕南征,經常在孝文帝左右參議侍奉。因為抱嶷是年老舊臣,常被孝文帝慰勞問候,數次表揚稱讚抱嶷的正直。允許他騎馬出入行宮各處,與司徒馮誕同一待遇。 [9] 

馮誕因喪班師

春二月辛酉,車駕發鍾離,將臨江水。司徒馮誕薨。壬戌,乃詔班師。——《魏書·卷七·本紀第七》
會司徒馮誕薨,詔六軍反旆。——《魏書·卷十四·列傳第二》
司徒馮誕薨,乃詔班師。——《魏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
司徒馮誕薨於留營,帝乃回旆北渡。——楊播墓誌

馮誕參政議事

  • 太和十四年(490年),參與議定衣冠。
及詔尚書李衝與馮誕、遊明根高閭等議定衣冠于禁中,(蔣)少遊巧思,令主其事,亦訪於劉昶。二意相乖,時致諍競,積六載乃成,始班賜百官。(十九年十二月,孝文帝引見羣臣於極光殿,班賜冠服。)
  • 太和十五年(孝文本紀作十六年),參與議定改北魏土德為水德。
十五年正月,侍中、司空、長樂王穆亮,侍中、尚書左僕射、平原王陸叡,侍中、吏部尚書、中山王王元孫,侍中、尚書、駙馬都尉、南平王馮誕,散騎常侍、都曹尚書、新泰侯遊明根,散騎常侍、南部令鄧侍祖,秘書中散李愷,尚書左丞郭祚,右丞、霸城子衞慶,中書侍郎封琳,中書郎、泰昌子崔挺,中書侍郎賈元壽等言:“臣等受敕共議中書監高閭、秘書丞李彪等二人所議皇魏行次。尚書高閭以石承晉為水德,以燕承石為木德,以秦承燕為火德,大魏次秦為土德,皆以地據中夏,以為得統之徵。皇魏建號,事接秦末,晉既滅亡,天命在我。故因中原有寄,即而承之。彪等據神元皇帝與晉武並時,桓、穆二帝,仍修舊好。始自平文,逮於太祖,抗衡秦、趙,終平慕容。晉祚終於秦方,大魏興於雲朔。據漢棄秦承周之義,以皇魏承晉為水德。二家之論,大略如此。臣等謹共參論,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晉,趙、、二燕雖地據中華,德祚微淺,並獲推敍,於理未愜。又國家積德修長,道光萬載。彪等職主東觀,詳究圖史,所據之理,其致難奪。今欲從彪等所議,宜承晉為水德。”詔曰:“越近承遠,情所未安。然考次推時,頗亦難繼。朝賢所議,豈朕能有違奪。便可依為水德,祖申臘辰。”
  • 太和十五年(491年),勸孝文帝用膳,請孝文帝易服。
十五年四月癸亥朔,設薦於太和廟。是日,高祖及從服者仍朝夕臨,始進蔬食,上哀哭追感不飯。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諫,經宿乃膳。
九月丁亥,高祖宿於廟。至夜一刻,引諸王、三都大官、駙馬、三公、令僕已下,奏事中散已上,及刺史、鎮將,立哭於廟庭,三公、令僕升廟。既出,監御令陳服笥於廟陛南,近侍者奉而升列於堊室前席。侍中、南平王馮誕跽奏請易服,進縞冠、皂朝服、革帶、黑屨,侍臣各易以黑介幘、白絹單衣、革帶、烏履,遂哀哭至乙夜,盡戊子。
  • 太和十五年(491年),參與議定律令。
高祖初,大軍南討,(封)琳參鎮南軍事。後為河南七州大使。還,拜中書侍郎,與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議定律令,賜布帛六百匹,慄六百石,馬牛各一。
  • 太和十七年(493年),參與決策遷都。
(元)丕曰:“陛下去歲親御六軍討蕭氏,至洛,遣任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議都洛。初奉恩旨,心情惶越。凡欲遷移,當訊之卜筮,審定吉否,然後可。”高祖謂丕曰:“往在中,司徒公誕、咸陽王禧、尚書李衝等皆欲請龜佔移洛吉凶之事。朕時謂誕等曰,昔周邵卜宅伊洛,乃識至兆。今無若斯之人,卜亦無益。然卜者所以決疑,此既不疑,何須卜也?昔軒轅卜兆龜焦,卜者請訪諸賢哲,軒轅乃問天老,天老謂為善。遂從其言,終致昌吉。然則至人之量未然,審於龜矣。朕既以四海為家,或南或北,遲速無常。南移之民,朕自多積倉儲,不令窘乏。”
  • 太和十八年(494年),參與決策南伐。
蕭鸞既殺蕭昭業而自立,昭業雍州刺史曹虎請以襄陽內附。分遣諸將,車駕將自赴之。豫州又表,虎奉誠之使不復重來。高祖引(元)澄及咸陽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李衝等議之。

馮誕相關典故

龍文鞭影·六魚》:“班姬辭輦,馮誕同輿。”

馮誕親屬成員

馮誕先祖

曾祖:馮弘,字文通,北燕昭成帝。 [1] 
祖父:馮朗,秦雍二州刺史、遼西郡公,追贈假黃鉞、太宰、燕宣王。

馮誕父母

父親:馮熙,洛州刺史、京兆郡公,追贈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冀州刺史。
母親:拓跋氏,博陵公主,太武帝拓跋燾孫女,景穆帝拓跋晃之女,文成帝拓跋濬之妹。 [1] 

馮誕姑母

姑母:馮氏,文成文明皇后

馮誕妻室

妻子:元氏,樂安公主,獻文帝拓跋弘之女,孝文帝元宏之妹。 [1] 

馮誕兄弟

胞弟:馮修,初封東平公,降爵為侯,後貶為庶人。妻為北魏大臣穆亮之女。 [1] 

馮誕子女

長子:馮穆,襲京兆郡公,改封扶風郡公,拜金紫光祿大夫,追贈司空、雍州刺史。娶孝文帝之女順陽公主 [1] 
次子:馮顥,襲長樂郡公,封光祿大夫。娶彭城王元勰與李媛華之女元楚華 [1] 
女兒:馮氏,初預為太子元恂妃,以女幼,待年長。 [4]  後嫁孝文帝第五子元懷

馮誕墓誌銘

太和十九年(歲次乙亥二月廿二日)辛酉,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公領車)騎大將軍、太子太師、駙馬、長樂郡開國公馮君誕,字思正,春秋廿有九,侍徵道病,薨於淮南鍾離之故城。厥明大斂,又厥明,軨輤北濟,三月廿五日還。暨乎洛京,有詔追贈使持節、假黃鉞、大司馬,領司徒、侍中、都督、太師、駙馬、公如故。典策備物,依晉齊王攸故事,諡(元)懿,禮也。五月四日壬申,葬於乾脯山之陰。
□本則冀壤長樂信都,今實河南洛陽。嬋媯(姬)周,流於馮鄉,中業建國,寔曰有燕。於皇魏(則)文明太皇太后兄、太師、京兆郡開國公之元子,母曰博陵長公主。幼以貴戚聰令入(侍)禁幄,寬雅凝粹,姿儀秀偉。秉志協於扆御,居遊契乎軒禁。少尚懿主,妹登後位。德勳日(高),(禮)秩日隆;生榮亡哀,古今罕二。固以昭被圖紀,光勒碑表矣。是用略諸玄志,觕銘泉堂雲。
馮誕墓誌 馮誕墓誌

馮誕傳記原文

《魏書·卷八十三·列傳外戚第七十一》
誕字思政,修字寶業,皆姿質妍麗。年才十餘歲,文明太后俱引入禁中,申以教誡。然不能習讀經史,故兄弟並無學術,徒整飾容儀,寬雅恭謹而已。誕與高祖同歲,幼侍書學,仍蒙親待。尚帝妹樂安長公主,拜駙馬都尉、侍中、徵西大將軍、南平王。修,侍中、鎮北大將軍、尚書、東平公。又除誕儀曹尚書,知殿中事。及罷庶姓王,誕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中軍將軍、特進,改封長樂郡公。誕拜官,高祖立於庭,遙受其拜,既訖還室。修降為侯。
誕與修雖並長宮禁,而性趣乖別。誕性淳篤,修乃浮競。誕亦未能誨督其過,然時言於太后。高祖嚴責之,至於楚捶。由是陰懷毒恨,遂結左右有憾於誕者,求藥,欲因食害誕。事覺,高祖自詰之,具得情狀。誕引過謝,乞全修命。高祖以誕父老,又重其意,不致於法,撻之百餘,黜為平城百姓。修妻,司空穆亮女也,求離婚,請免官。高祖引管蔡事,皆不許。
高祖寵誕,每與誕同輿而載,同案而食,同席坐卧。彭城王勰、北海王詳,雖直禁中,然親近不及。十六年,以誕為司徒。高祖既深愛誕,除官日,親為制三讓表並啓;將拜,又為其章謝。尋加車騎大將軍、太子太師。十八年,高祖謂其無師傅獎導風,誕深自誨責。
從駕南伐。十九年,至鍾離,誕遇疾不能侍從。高祖日省問,醫藥備加。時高祖鋭意臨江,乃命六軍發鍾離南轅,與誕泣訣。左右皆入,無不掩涕。時誕已惙然,強坐,視高祖,悲而淚不能下,言夢太后來呼臣。高祖嗚咽,執手而出,遂行。是日,去鍾離五十里許。昏時,告誕薨問,高祖哀不自勝。時崔慧景、裴叔業軍在中淮,去所次不過百里。高祖乃輕駕西還,從者數千人。夜至誕薨所,撫屍哀慟,若喪至戚,達旦聲淚不絕;從者亦迭舉音。明告蕭鸞鍾離戍主蕭惠休,惠休遣其太守奉慰。詔求棺於城中,及斂迭舉,高祖以所服衣幍充襚,親自臨視,撤樂去膳。宣敕六軍,止臨江之駕。高祖親北度,慟哭極哀。詔侍臣一人兼大鴻臚,送柩至京。禮物轜儀,徐州備造;陵兆葬事,下洛候設。喪至洛陽,車駕猶在鍾離。詔留守賜賻物布帛五千匹、谷五千斛,以供葬事。贈假黃鉞、使持節、大司馬,領司徒、侍中、都督、太師、駙馬,公如故。加以殊禮,備錫九命,依晉大司馬、齊王攸故事。有司奏諡,詔曰:「案諡法:善行仁德曰‘元’,柔克有光曰‘懿’。昔貞惠兼美,受三諡之榮;忠武雙徽,錫兩號之茂。式準前跡,宜契具瞻。既自少綢繆,知之惟朕。案行定名,諡曰元懿。」帝又親為作碑文及輓歌,詞皆窮美盡哀,事過其厚。車駕還京,詔曰:「馮大司馬已就墳塋,永潛幽室,宿草之哭,何能忘之?」遂親臨誕墓,停車而哭。使彭城王勰詔羣官脱朱衣,服單衣介幘,陪哭司徒,貴者示以朋友,微者示如僚佐。公主貞厚有禮度,產二男,長子穆。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