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陰之變

鎖定
河陰之變,發生於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南朝梁大通二年)四月,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洛陽郊外河陰(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因而得名。
北魏武泰元年二月,胡靈太后擅權秉政,鴆殺北魏孝明帝元詡,並詐稱孝明皇帝當月所誕的元姑娘為皇子,欲擁立為帝,然事泄不行。改立元釗為帝。同月,幷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以“匡扶帝室”為名進兵洛陽。同年四月十三日,爾朱榮謊稱高陽王想要謀反,並以此為藉口在河陰之陶渚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史稱“河陰之變”。 [1] 
爾朱榮通過河陰之變,將出仕北魏中央的高官消滅殆盡,把自己的部下安插進朝廷要職,控制了北魏軍隊,並以此完全掌控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2] 
中文名
河陰之變
發生地點
洛陽郊外河陰
主要人物
爾朱榮
胡太后
主要人物
費穆
結    果
胡太后、幼主元釗及王公百官共兩千多人被殺
性    質
軍事政變
發動者
爾朱榮

河陰之變事件背景

北魏地圖 北魏地圖
北魏孝明帝元詡即位之初,胡太后(諡號“靈”,又稱靈太后)臨朝稱制,重用其姻親元乂,推翻了權傾一時的領軍於忠。元乂隨後發動政變,殺死清河王元懌廢黜靈太后。 [9]  元乂專制朝政達五年之久。靈太后在高陽王元雍的支持下反正,殺死元乂,重新專制朝政。 [10] 
駐紮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的爾朱榮先世系契胡部落酋長,正光年間,六鎮起義爆發,爾朱榮組織起一支四千人的騎兵隊伍,以維護北魏朝廷的名義開始四處鎮壓六鎮的起義軍。北魏統治者不得不選擇對爾朱榮加官晉爵以示籠絡,先後擢為遊擊將軍、冠軍將軍、平北將軍、北道都督,後來加升大都督,統領並、肆、汾、廣、恆、雲六州諸軍事。當時北魏朝廷由靈太后把持,孝明帝元詡隨着年齡的長大,母子間的嫌隙漸生。 [2-4] 

河陰之變事件起因

北魏靈太后自再度臨朝以來,任用奸佞,政事鬆弛,威恩不立。隨着孝明帝日益年長,靈太后擔心自己不正當的行為被孝明帝所知,但凡孝明帝所親近喜愛的人,靈太后總會想盡辦法打壓,甚至除掉他們。例如,通直散騎常侍谷士恢因為和孝明帝關係友好,孝明帝讓他領左右將軍。為了削弱孝明帝的勢力,靈太后想讓他離開中央,到地方州郡做官。谷士恢起初不同意,結果被靈太后誣陷處死。有一個會説胡語的蜜多道人,因為經常陪伴在孝明帝左右,所以靈太后派人在城南刺殺了他。 [11] 
與此同時,高歡卻對爾朱榮進言道:如今天子勢力薄弱,太后淫亂,佞臣擅命朝政,以您現在的勢力之強,完全可以趁機找個藉口,宣稱要清算鄭儼,徐紇這些奸臣的罪行,假借清君側之名起兵進軍洛陽,如此就可以成就您的霸業。”此時爾朱榮的野心日益膨脹,聽到高歡的提議之後大喜,和他一起從白天謀劃至半夜。 [12] 
公元528年(武泰元年)農曆二月,靈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並將其剛出生的皇女(元氏)冒充皇子,立為皇帝 [2]  ,之後又另立3歲的元釗為帝。 [5]  靈太后毒殺皇帝的行為,給了早已按耐不住的爾朱榮可乘之機。隨即,爾朱榮便和元天穆等人商議,以為了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大軍南下,準備進軍洛陽。 [4] 

河陰之變事件過程

爾朱榮和元天穆,高歡等人決定要進兵洛陽之後,打算擇立一個新主。隨即爾朱榮秘密鑄造了多位北魏親王的金像占卜,只有彭城王元勰之子元子攸的金像鑄成,於是爾朱榮打算立他為皇帝。 [13] 
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3張)
爾朱榮從晉陽率大軍向洛陽進發。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農曆四月十一日,軍隊行進到河陽(今孟州市)時,爾朱榮遣親信進洛陽,將元子攸接到河陽立為皇帝,是為北魏孝莊帝。隨後爾朱榮率領軍隊從孟津渡過黃河直逼洛陽。
爾朱榮帶兵渡過黃河,靈太后見大勢已去,下令所有的後宮嬪妃和她一起出家為尼。 [14] 
爾朱榮素日與武衞將軍費穆友善,他秘密地向爾朱榮進言道:“公士馬不出萬人,今長驅向洛,前無橫陳者,正以推奉主上,順民心故耳。既無戰勝之威,羣情素不厭伏。今以京師之眾,百官之盛,一知公之虛實,必有輕侮之心。若不大行誅罰,更樹親黨,公還北之日,恐不得度太行而內難作矣。”此時爾朱榮對控制北魏,進而奪取天下產生了極大的野心,立刻表示同意, [15]  隨後,他對親信慕容紹宗説:“我打算藉着百官出迎的機會,把他們全部殺光,怎麼樣?”慕容紹宗以為不可大開殺戒,但爾朱榮不從。 [6] 
公元528年(武泰元年)農曆四月十三日,爾朱榮以祭天為名,邀請朝中百官到河陰的陶渚(今孟津縣東)。當天,爾朱榮假稱要與朝臣們共同立下盟誓,將他們誘騙至河陰西北三里,至南北長堤,讓他們下馬,看到百官聚集之後,爾朱榮瞬間變了臉,詐稱丞相高陽王想謀反,令鐵騎2000餘人將百官包圍,縱兵大殺。刀劈斧砍,飛矢交加,血流成河。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孝莊帝的表兄王遵業兄弟,不分忠臣還是奸臣,幾乎無一倖免,死於爾朱榮的屠刀下。 [16] 
屠殺百官的過程中,爾朱榮又命令自己的二三十名手下提着刀闖進孝莊帝所在的行宮,幾個人一擁而上將孝莊帝強行抱進帳篷裏,剩下的人隨即亂刀砍死了孝莊帝的兩個兄弟。做完這一切後,孝莊帝被爾朱榮的手下擄至河橋嚴密看守起來。隨後把靈太后和幼主元釗沉入黃河。 [17] 
後至的朝臣在河堤東邊被爾朱榮的士兵團團圍住,他們拔出刀,用刀刃指着這些朝臣呵斥道:“能寫皇位禪讓文書的人站出來,可以饒你們不死。”一些人恥於從命,伏在地上不肯起來。御史趙元則擔心受死,於是為爾朱榮寫了皇位禪讓文書。拿到皇位禪讓文書後,爾朱榮令軍士們集體高呼:“元氏既滅,爾朱氏興。”並對爾朱榮稱“萬歲”。 [18] 
親眼目睹了兄弟慘死,又看到朝臣被爾朱榮集體屠殺,此時的孝莊帝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驚恐不已,卻又無計可施,悲憤交加之下,他只得派人對爾朱榮説:“帝王更迭,盛衰無常,如今將軍奮袂而起,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改變。我本來投靠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豈敢再坐上皇帝的位置,可如今將軍竟然把我逼到這般境地。若將軍有天命,大可自己登臨帝位,若是還想保留北魏社稷,那就請將軍再另擇一位賢能的親王做皇帝。” [19] 
高歡趁機勸爾朱榮稱帝。但是和高歡素來不和的賀拔嶽卻説道:“將軍是打着掃除奸佞的名號起兵,如今將軍還未立功,就有了謀朝篡位的想法,恐怕會招致災禍,這未必是件好事。” [20] 
於是,為了證實自己是否有做皇帝的天命,爾朱榮開始給自己鑄金像占卜。卻不曾想鑄造幾次未成功。功曹參軍劉靈助擅長卜算,素來得到爾朱榮的信任,於是爾朱榮讓他為自己算了一卦。劉靈助仔細算後,説:“將軍想做皇帝,但此刻卻不具備天時人和。”爾朱榮不死心,追問道:“若我暫時做不了皇帝,應當讓元天穆做皇帝。”劉靈助説:“元天穆也沒有做皇帝的天命,只有長樂王有天命。”爾朱榮聽到之後瞬間精神恍惚,幾乎要支撐不住自己站穩。過了很久才清醒過來,立馬改口説道:“看來剛才的事都是我的錯,我只有向朝廷以死謝罪了!”賀拔嶽建議爾朱榮殺掉先前提議篡位的高歡,用他的命來向天下人謝罪。爾朱榮身邊的一些人説:“高歡雖然愚昧,説的話不考慮將軍的難處,但如今四方多事,所以請留他一命,讓他繼續為您效力。”於是,爾朱榮放過了高歡。 [21] 
一直到了半夜四更的時候,爾朱榮命人將孝莊帝帶到自己這裏,向他叩頭請死謝罪。 [22] 
至此,爾朱榮掌握了北魏實權。 [4-5]  [7] 

河陰之變事件結果

洛陽遷都以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陰之變後,洛陽城內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恐慌和騷亂,一些在洛陽城中的北魏官吏百姓紛紛出逃,京城昔日的繁華蕩然無存。 [8] 
孝莊帝返回洛陽後不久,爾朱榮去明光殿向他請罪,發誓以後不再起異心。孝莊帝表面上説不會懷疑他。爾朱榮聽後大喜,主動向孝莊帝索要酒水,結果在明光殿喝了個大醉。孝莊帝見狀,不禁新仇舊恨湧上心頭,當即拔出刀要砍死醉酒的爾朱榮,左右侍從連忙拉住他,勸他暫時不要動手。孝莊帝只好讓人把爾朱榮放在牀上抬回中常侍省。爾朱榮到了半夜才清醒,不禁被嚇出一身冷汗,一直到天亮也沒睡着,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在宮裏留宿。 [23] 

河陰之變事件影響

河陰之變消息傳到地方,郢州刺史元顯達、汝南王元悦、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舉州投降南梁,北魏對南朝的防衞近乎完全崩潰。 [24]  此次事件直接導致了第二年南梁趁機北伐,北魏喪失了大量領土,將領陳慶之僅僅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攻破了北魏的都城洛陽。 [25] 
通過河陰之變,爾朱榮將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隨後他派人將元子攸送回洛陽,自己卻因殺人太多、民憤極大不敢留居洛陽,一直遠據晉陽,對洛陽遙控指揮。北魏政權名義上掛元氏旗號,實為爾朱氏天下。 [4-5] 
當年五月辛酉,爾朱榮返回晉陽。臨行前,令元天穆在洛陽暫時替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並加封元天穆為侍中,錄尚書事,京畿大都督,領軍將軍。讓自己的心腹朱瑞成為黃門侍郎,中書舍人,替自己監視朝廷動向和皇帝。在殺光了北魏中央政府的官員後,北魏朝廷的重要官職被爾朱榮換成自己的心腹下屬。 [26] 

河陰之變事件後續

公元530年8月,爾朱榮向孝莊帝索要九錫未遂後,未經過允許便親自帶領四五千騎兵,進軍洛陽向孝莊帝興師問罪。 [27] 
之前,長星從中台星而出,橫掃大角星,恆州人高榮祖頗為精通觀測天象,爾朱榮問:“這是什麼祥瑞之兆?”高榮祖回答:“一定是除舊佈新的徵兆。”爾朱榮聽後大喜。爾朱榮的手下行台郎李顯和説:“天柱大將軍(指爾朱榮)在洛陽,哪裏需要親自索要九錫,就算是得到天子之位也是有機會的。”都督郭羅察説:“今年就能準備皇位禪讓文書了,還需要什麼九錫?”參軍褚光説:幷州上方有紫氣,何愁不是響應天柱大將軍稱帝的徵兆!”爾朱榮的隨從經常侮辱孝莊帝身邊的人,肆無忌憚,所以這些謀逆犯上之言也都傳到孝莊帝的耳中。 [28] 
此刻爾朱榮已經全然不把孝莊帝放在眼裏,他傲慢地對孝莊帝説:“最近陛下身邊的侍從官員不修習武藝,陛下應當帶着一些騎兵外出狩獵,別再做親覽辭訟的事。” 然而不久前,爾朱榮的親信奚毅向孝莊帝透露了爾朱榮正準備在狩獵之時,趁機帶兵挾持天子。原本孝莊帝對奚毅的話還半信半疑,此刻爾朱榮的進言,證實爾朱榮本人的確有挾持天子的謀逆之心。 [29] 
公元530年九月二十五日,被爾朱氏逼到走投無路的孝莊帝決定放手一搏,在奚毅,温子昇等人的協助下,孝莊帝親手刺殺了爾朱榮。 [30]  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合力調兵攻打洛陽。同年十二月,孝莊帝被爾朱兆縊死於晉陽。
532年,權臣高歡立平陽王元修為帝,後因兩人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元修與高歡決裂,離開洛陽,向西投靠宇文泰。534年12月,宇文泰毒殺元修。 [31] 
534年(永熙三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 [32] 

河陰之變事件評價

河陰之變對北魏統治集團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對北朝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陰之變史書記載

《資治通鑑》梁
《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爾朱榮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 孝莊帝元子攸
《北史》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 費穆
參考資料
  • 1.    李延壽(唐).北史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一六一-一六二
  • 2.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25]
  • 3.    洛陽伽藍記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5]
  • 4.    北史卷四十八爾朱榮列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25]
  • 5.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6.    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卷五十三
  • 7.    《魏書》卷三八《王慧龍傳附王遵業傳》;魏書》卷五六《鄭羲附鄭季明傳》;《魏書》卷三九《李寶附李遐傳》;《魏書》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元熙傳》。
  • 8.    《洛陽伽藍記》卷一《城內·永寧寺》
  • 9.    《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領軍元叉、長秋卿劉騰等奉明帝於顯陽殿,幽太后於北宮,于禁中殺懌。
  • 10.    《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太后與明帝及高陽王雍為計,解叉領軍。太后復臨朝。
  • 11.    《資治通鑑•梁記八》:魏靈太后再臨朝以來,嬖倖用事,政事縱弛,威恩不立,盜賊蜂起,封疆日蹙。魏肅宗年浸長,太后自以所為不謹,恐左右聞之於帝,凡帝所愛信者,太后輒以事去之,務為壅蔽,不使帝知外事。通直散騎常侍昌黎谷士恢有寵於帝,使領左右;太后屢諷之,欲用為州,士恢懷寵,不願出外,太后乃誣以罪而殺之。有蜜多道人,能胡語,帝常置左右,太后使人殺之於城南,而詐懸賞購賊。由是母子之間嫌隙日深。
  • 12.    《資治通鑑•梁記八》:歡曰:“今天子闇弱,太后淫亂,嬖孽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時奮發,討鄭儼、徐紇之罪以清帝側,霸業可舉鞭而成,此賀六渾之意也。”榮大悦。語自日中至夜半乃出,自是每參軍謀。
  • 13.    《洛陽伽藍記•卷第一》:於是密議長君諸王之中不知誰應當璧。遂於晉陽,人各鑄像不成,唯長樂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嚴特妙。是以榮意在長樂。
  • 14.    《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及爾朱榮稱兵度河,太后盡召明帝六宮,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髮。
  • 15.    《北史•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榮素知穆,見之甚悦。穆潛説榮曰:"公士馬不出萬人,長驅向洛,前無橫陳者。政以推奉主上,順人心故。今以京師之眾,百官之盛,一知公之虛實,必有輕侮之心。若不大作討罰,更樹親黨,公還北之日,恐不得度太行而內難行矣。"榮心然之,於是有河陰之事。天下聞之,莫不切齒。
  • 16.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及度河,太后乃下發入道,內外百官皆向河橋迎駕。榮惑武衞將軍費穆之言,謂天下乘機可取,乃譎朝士共為盟誓,將向河陰西北三里。至南北長堤,悉命下馬西度,即遣胡騎四面圍之。妄言丞相高陽王欲反,殺百官王公卿士二千餘人,皆斂手就戮。
  • 17.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又命二三十人拔刀走行宮。莊帝及彭城王、霸城王俱出帳。榮先遣幷州人郭羅察共西部高車叱列殺鬼在帝左右,相與為應。及見事起,假言防衞,抱帝入帳,餘人即害彭城、霸城二王。乃令四五十人遷帝於河橋,沉靈太后及少主於河。
  • 18.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時又有朝士百餘人後至,仍於堤東被圍。遂臨以白刃,唱雲:"能為禪文者出,當原其命。"時有隴西李神俊、頓丘李諧、太原温子升並當世辭人,皆在圍中,恥是從命,俯伏不應。有御史趙元則者,恐不免死,出作禪文。榮令人誡軍士,言元氏既滅,爾朱氏興。其眾鹹稱萬歲。
  • 19.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帝憂憤無計,使人諭旨於榮曰:“帝王迭興,盛衰無常。今四方瓦解,將軍奮袂而起,所向無前,此乃天意,非人力也。我本相投,志在全生,豈敢妄希天位!將軍見逼,以至於此。若天命有歸,將軍宜時正尊號;若推而不居,存魏社稷,亦當更擇親賢而輔之。”
  • 20.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時都督高歡勸榮稱帝,左右多同之,榮疑未決。賀拔嶽進曰:“將軍首舉義兵,志除奸逆,大勳未立,遽有此謀,正可速禍,未見其福。”
  • 21.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榮乃自鑄金為像,凡四鑄,不成。功曹參軍燕郡劉靈助善卜筮,榮信之,靈助言天時人事未可。榮曰:“若我不吉,當迎天穆立之。”靈助曰:“天穆亦不吉,唯長樂王有天命耳。”榮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久而方寤,深自愧悔曰:“過誤若是,唯當以死謝朝廷。”賀拔嶽請殺高歡以謝天下,左右皆曰:“歡雖復愚疏,言不思難,今四方多事,須藉武將,請舍之,收其後效。”榮乃止。
  • 22.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夜四更,復迎帝還榮,榮望馬首叩頭請死。
  • 23.    《資治通鑑•梁記八》:爾朱榮入見魏主於明光殿,重謝河橋之事,誓言無復貳心。帝自起止之,因復為榮誓,言無疑心。榮喜,因求酒飲之,熟醉;帝欲誅之,左右苦諫,乃止,即以牀輿向中常侍省。榮夜半方寤,遂達旦不眠,自此不復禁中宿矣。
  • 24.    《資治通鑑•梁記八》:魏郢州刺史元顯達請降,詔郢州刺史元樹迎之。魏汝南王悦及東道行台臨淮王彧聞河陰之亂,皆來奔。
  • 25.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汝南王悦及東道行台臨淮王彧聞河陰之亂,皆來奔。
  • 26.    《資治通鑑•梁記八》:辛酉,榮還晉陽,帝餞之於邙陰。榮令元天穆入洛陽,加天穆侍中、錄尚書事、京畿大都督兼領軍將軍,以行台郎中桑乾朱瑞為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朝廷要官,悉用其腹心為之。
  • 27.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及見四方無事,乃遣人奏曰:"參軍許周勸臣取九錫,臣惡其此言,已發遣令去。"榮時望得殊禮,故以意諷朝廷。帝實不欲與之,因稱其忠。三年八月,榮將四五千騎,發幷州向京。
  • 28.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先是,長星出中台,掃大角,恆州人高榮祖頗明天文,榮問之曰:"是何祥也?"答曰:"除舊佈新象也。昔長星掃大角,秦以之亡。"榮聞之悦。又榮下行台郎中李顯和曾曰:"天柱至,那無九錫,安須王自索也?亦是天子不見機!"都督郭羅察曰:"今年真可作禪文,何但九錫。"參軍褚光曰:"人言幷州城上有紫氣,何慮天柱不應。"榮下人皆陵侮帝左右,無所忌憚,其事皆上聞。
  • 29.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榮乃奏曰:"近來侍官皆不習武,陛下宜將五百騎出獵,因省辭訟。"先是奚毅言榮因獵挾天子移都,至是,其言相符。
  • 30.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二十五日旦,榮、天穆同入,其日大欲革易。上在明光殿東序中西面坐,榮與天穆並御牀西北小牀上南坐,城陽入,始一拜。榮見光祿卿魯安等持刀從東户入,即馳向御坐,帝拔千牛刀,手斬之。
  • 31.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閏十二月癸巳,帝為宇文黑獺所害,時年二十五。
  • 32.    《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出帝既入關,齊獻武王奉迎不克,乃與百僚會議,推帝以奉肅宗之後,時年十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