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離之戰

鎖定
鍾離之戰,亦名邵陽之役、魏梁二次鍾離之役 [1]  、邵陽洲之捷 [2]  ,為中國南北朝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軍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戰勝北魏軍的防禦作戰。 [20] 
梁天監五年(魏正始三年,506年),梁軍在洛口潰敗之後,北魏中山王元英請求乘勝蕩平東南,得到北魏宣武帝允准。同年十月,元英率領號稱百萬之眾的大軍包圍鍾離城,北魏方面又增派大將邢巒合圍鍾離。邢巒度時審勢,兩上章表,懇請罷軍撤圍。北魏宣武帝召回邢巒,代之以鎮東將軍蕭寶夤。十一月,梁武帝詔右衞將軍曹景宗統二十萬梁軍援救鍾離。次年正月,元英與北魏平東將軍楊大眼調兵數十萬強攻鍾離。鍾離三千守軍在梁將昌義之的督統下進行了艱苦而有效的防禦戰。梁武帝又增派豫州刺史韋睿援鍾離。韋睿用兵神速,十日從合肥到達鍾離附近,與曹景宗會合,迅速進抵邵陽洲,並連夜築城。曹景宗還派人潛水給鍾離城中守軍送信,使守軍士氣大振。元英、楊大眼輪番攻擊梁軍,都被韋睿擊退。三月,淮水暴漲,韋睿等趁機用火攻分別燒燬魏兩橋,致使魏軍潰敗,被斬殺及淹死者各有十餘萬,另有五萬人被俘 [1]  [3] 
此戰,魏軍主帥元英錯誤估計戰場形勢,一意孤行,終致失敗。而梁軍守將剛勇,各部密切配合,採用多種有效戰法,且適時反攻,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以來南朝對北朝作戰的一次大捷,有力地穩定了淮南形勢,阻止了魏軍南進的勢頭 [20]  [25]  。南北朝歷史進程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50] 
名    稱
鍾離之戰
發生時間
507年(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
地    點
鍾離城及其鄰近之邵陽洲
參戰方
北魏、南梁
結    果
梁軍大勝
參戰方兵力
兩軍皆號稱有眾數十萬 [50] 
傷亡情況
北魏軍陣亡及淹死者各十餘萬,五萬人被俘 [3] 
主要指揮官
韋睿、曹景宗、昌義之(梁方)
元英、楊大眼(魏方)
別    名
邵陽之役 [16] 
魏梁二次鍾離之役

鍾離之戰戰爭背景

梁武帝蕭衍像 梁武帝蕭衍像 [26]
自南齊末年沔北被北魏軍攻佔以後,至南梁建立之初,雍州州府襄陽實際成為南北雙方對峙的前線。北魏孝文帝元宏去世以後,繼位的宣武帝元恪繼續在長江中游對梁朝施加軍事壓力。面對嚴峻的形勢,梁朝迫切需要在戰略上打開突破口,以扭轉不利局面;加之南梁初建,梁武帝蕭衍迫切需要通過北伐的方式進一步強調梁朝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50]  。故而他在梁天監四年(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十月命其弟臨川王蕭宏擔任都督北討諸軍事,即北伐軍總指揮,尚書右僕射柳惔為副指揮 [32]  ,率領被北魏視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 [5]  的五萬大軍進駐洛口(洛澗淮水的交界處,今安徽淮南東北);又讓江州刺史王茂率眾數萬攻擊北魏的荊州,意圖收復雍州失地。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讓不久前在征伐南齊行動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軍迎戰。魏軍號稱有百萬之眾。不久北魏又徵發北方六州約十萬人投入戰場,北魏軍勢益發壯大。 [25] 
戰事順着淮河沿岸展開,東起青、徐(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西達河南(今河南),但以東方戰事最為激烈。雙方在局部戰事互有勝負:南梁方面,豫州刺史韋睿巧妙導引肥水,令水位高漲,再以水軍攻陷合肥,韋睿因此戰而名聲大噪,北魏軍士無不望而生畏,稱之為“韋虎” [21] 張惠紹一度攻克宿預(今江蘇宿遷),蕭宏的前鋒昌義之也佔領了梁城(今安徽壽縣) [34]  ,廬江太守裴邃攻克羊石(今安徽霍丘東)、霍丘(今屬安徽)二城,青、冀二州刺史桓和佔領朐山城(今江蘇連雲港西南錦屏山 [33]  ;而在北魏方面,楊大眼於河南戰場重挫梁軍,斬殺梁將王花、申天化,爾後又與邢巒合兵於宿預,擊敗張惠紹,殺其部將藍懷恭 [24]  [27]  [31]  [25] 
另一方面,由蕭宏所率領的南梁主力部隊,卻因主帥本身怯懦怕事,在攻陷梁城後便駐步不前,蕭宏在聽聞魏軍主力到來後,心生退意。梁軍內部對進兵與否展開了激烈爭執,諸將大多都主張繼續進兵,蕭宏卻堅持退兵 [5]  。魏軍風聞此事,譏諷蕭宏與呂僧珍主張撤退)為“蕭娘”及“呂姥”,與擁有“韋虎”稱號的韋睿適相對照 [21]  。在蕭宏阻止梁軍前進之際,魏將奚康生曾向元英建議進據洛水,逼退梁軍,但元英仍因梁軍方面有韋睿、裴邃等名將,不敢輕舉妄動。 [25] 
天監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九月,蕭宏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嚇得臨陣脱逃,此舉令梁軍士氣冰消瓦解,“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強壯(者)僅得脱身”,潰逃死傷近五萬人 [22]  。蕭宏乘大船渡江,逃回建康。張惠紹聞洛口潰敗,從下邳撤回。當時韋睿駐地距魏僅二十里,聞梁軍已敗,命令輜重前行,自己親自斷後,魏軍畏韋睿威名,不敢追趕,韋睿遂全軍而返 [23]  。於是,蕭梁這次大舉北伐遂因主帥無能,臨陣退逃而無功,不僅北伐初期所取得的戰果化為烏有,軍力還受到損失。 [25] 

鍾離之戰戰爭經過

鍾離之戰兵挫堅城

梁軍北伐潰逃,魏軍乘勢進軍,攻陷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以西的馬頭(今安徽蚌埠馬城),並將城中糧秣悉數運回北方。當時有人認為:“魏人運米北歸,應該沒有南向的意圖了 。”梁武帝對形勢看得很清楚,説:“不對,這一定是要進兵的表現,我們所看到的並非真實的情況。”於是令扼守鍾離的昌義之完善鍾離城的工事,以待魏軍 [35]  。果然,元英等在天監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十月率眾抵達鍾離城下 [25]  ,並與楊大眼軍會合,兵力有數十萬之眾。反觀鍾離城內僅有守軍三千人,雙方實力懸殊。北魏宣武帝本欲命邢巒軍也參加攻城行動,但邢巒認為鍾離城周圍有淮水屏障,是易守難攻的天險之地,大軍應當繞擊他處,此議遭宣武帝否決,遂讓鎮東將軍蕭寶夤接替邢巒的位置,與元英合攻鍾離城。 [6] 
天監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十一月,梁武帝詔令右衞將軍曹景宗統二十萬梁軍援救鍾離,豫州刺史韋睿也受曹景宗節度。蕭衍讓曹景宗先屯駐道人洲(今安徽鳳陽東北淮河中),等待梁軍各部集齊後並進。曹景宗想專功,便沒有停頓,而是徑直前進,不料忽起狂風,兵士溺死都頗多,只得返回道人洲。 [38] 
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正月,元英等開始圍攻鍾離。鍾離城因北臨淮水,不利進攻,北魏便在位於淮水中的邵陽洲(位於道人洲西)兩岸搭起了連接淮水南北兩岸的跨河長橋。元英駐軍南岸,負責攻城;楊大眼據北岸,負責糧運補給,蕭寶夤則確保橋樑本身的暢通與安全。北魏軍以車子載運大量泥土,欲填平圍繞鍾離城四周的溝塹,並利用衝車撞擊城壁,再以車輪戰法連續猛攻,但卻遭到城內守軍頑強的反擊,而昌義之亦及時以泥土敷填損壞的城壁,導致魏軍死傷上萬仍無法佔上風,戰況遂漸趨於膠着 [7]  [36]  。二月,宣武帝以南方氣候“蒸濕”,魏軍久攻力疲、不宜再戰為由,詔令元英回師。元英上表請求寬延時日 [45]  。宣武帝又下詔表示魏軍師老兵疲,不宜再戰,並且派主書曹道前往戰場觀察形勢,曹道回朝覆命後,元英繼續上表宣武帝,表示可以攻克鍾離 [46]  ,宣武帝於是派遣步兵校尉範紹至元英軍營,共商攻取事宜。範紹認為鍾離城堅,勸元英班師,元英仍堅持作戰 [47] 

鍾離之戰梁方來援

韋睿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韋睿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另一方面,駐紮於合肥的韋睿軍在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二月接獲梁武帝命自己援救鍾離的消息後 [40]  ,火速發兵,通過鍾離城西南方的陰陵大澤,與駐紮於道人洲的曹景宗會合,乘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抵達邵陽洲另一端。隨後,韋睿命南梁太守馮道根連夜在曹景宗營地前二十里之處挖掘長溝,將帶枝叉的樹木豎立其中,截邵陽洲築城,離魏軍堡壘僅百餘步遠近。馮道根能長騎馬丈量土地,他計算馬行的步數來分配每人的工作量,所以到天亮營壘就修好了,與魏營相距僅百餘步(不足200米)。元英大驚,用杖擊打地面説:“怎麼能夠如此神速!” [8]  [28] 
在此期間,楊大眼與元英先後針對邵陽洲上的梁軍主營發動攻勢,但皆被韋睿的巧妙戰術所擊退,死傷人數達十分之三,楊大眼還因此負傷,自此魏軍不敢再主動出戰 [9]  。曹景宗等部器械精良、軍容盛壯,也使得“魏人望之奪氣” [39] 
為讓城中將士安心,曹景宗招募軍士言文達等人暗中渡淮水,帶着敕書進入鍾離城中,通知鍾離守軍援兵已到。守軍接獲此報,盡皆士氣大振 [42]  。當時,梁軍每派牧人至淮水北岸割運糧草,皆被駐於北岸的楊大眼軍派兵擄掠。曹景宗便派出千餘人在北岸修築城壘,與魏軍相峙。指派部將趙草據守此城,因稱之為趙草城。趙草城除了確保梁軍糧草無虞外,也等於間接切斷了魏軍的補給通道 [10]  [41] 

鍾離之戰魏軍潰敗

鍾離之戰要圖 鍾離之戰要圖
魏軍先前在邵陽洲兩岸造了兩座橋,樹立圍柵數百步,截斷淮河通道。梁武帝接獲戰報後,指示韋睿、曹景宗二人乘坐戰艦對兩座橋樑發動火攻之計。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三月,淮水暴漲達七尺,韋睿命馮道根、裴邃與秦郡太守李文釗等乘鬥艦襲擊邵陽洲上魏軍;另以水船載草,灌膏油,趁風縱火,用來焚燬浮橋。同時,他派敢死之士拔柵砍橋。當時大水湍急,頃刻之間,橋、柵都被沖毀。梁軍諸將親身搏鬥廝殺,士兵奮勇衝殺,無不以一當百。魏軍頓時潰敗,元英見橋斷,脱身棄城而走,楊大眼亦燒營而去。諸壘相次土崩瓦解,魏軍投水而死被殺的士兵各達十餘萬人。曹景宗令軍主馬廣追擊楊大眼至滅水上四十餘里,楊大眼部死傷無數,伏屍相枕。昌義之聞報後,又悲又喜,不知説什麼好,只是連聲叫道:“又活命了!又活命了!”亦率兵衝出鍾離城,直至洛口才回師。梁軍又俘虜五萬魏軍。魏軍陣亡將士遍佈淮水百餘里,使淮水為之斷流,而元英“僅以身免”,逃至梁城。 [3]  [29-30]  [37] 

鍾離之戰戰爭結果

鍾離之戰,南梁大獲全勝。北魏軍被淹死和被斬殺的各有十餘萬 [3]  ,幾乎全軍覆沒(有學者估計陣亡率達40%到50% [48]  ;還有研究者指出北魏戰死者當在三十萬人左右,被俘虜者五萬人 [50]  )。梁軍繳獲北魏方面的軍糧、器械堆積如山,牛、馬、驢、騾等不可勝計 [37] 
戰後,倖免的魏軍統帥元英、楊大眼及蕭寶夤三人受到彈劾。有官員建議將三人處以極刑,但宣武帝免除其死罪,只剝奪元英、蕭寶夤的爵位,貶為平民;楊大眼則流放至營州充軍 [11]  。而此前率軍劫奪南梁發往鍾離軍糧的任城王元澄也因狼狽退回而被奪去開府,降官三階 [44]  。不久後宣武帝為對付國內叛亂及對南朝用兵,先後恢復了元英、蕭寶夤以及楊大眼的官爵。 [4] 

鍾離之戰戰爭評價

中國南北朝將領侯景:“竊以北魏安強,莫過天監之始,鍾離之役,匹馬不歸。” [12] 資治通鑑》引
中國南北朝史學家魏收:“自國家經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敗於鍾離,昶於朐山失利(朐山之戰),最為甚焉。”(魏書 [13] 
中國南宋學者章如愚:“元英掃北方之眾,沒於鍾離。”(羣書考索續集》 [14] 
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鍾離之勝,功侔淝水。”(讀通鑑論 [15]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呂思勉:“此為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鮮卑之膽已。”(《兩晉南北朝史》 [4] 
美國芝加哥東北伊利諾伊大學教授艾安迪:“鍾離之戰失敗的結果對於北魏朝廷的影響是直接且迅速的,其加劇了北魏朝廷中派系間的緊張關係,並在元愉反抗時達到頂點,皇權的政治力量因此降低。鍾離之戰,蕭梁獲得了重大勝利,朝廷官員和軍事人員受到獎勵。而梁的十八班制度即是對於鍾離之戰所取得的戰略性軍事勝利後,為了應對朝廷的人事結構而採取的一個切實可行且十分必要的迴應,也顯露出蕭衍在組織上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 [48]  《鍾離之戰對南北朝的影響》

鍾離之戰戰爭影響

鍾離之戰是南北朝後期,南北雙方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整個南北朝進程中,南北雙方最後一次勢均力敵的戰爭。這場戰爭是在南北對峙形勢有新的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因此此戰無論對南北雙方,還是南北朝的整體進程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50] 

鍾離之戰對北魏

鍾離之戰是北魏對南朝所有軍事行動中挫敗最大,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號稱“南北交戰以來所未有之大捷” [4]  ,損害北魏國力甚巨,説明北魏沒有統一南方的能力 [50]  。戰爭的失敗加劇了北魏朝廷中派系間的緊張關係,並打擊了北魏的皇權力量,戰後第二年爆發的元愉叛亂便被認為是戰爭失敗帶來的直接衝擊 [48] 
此外,國內民變加劇,受繁重徭役及賦税壓迫的人民不是亡命山林,便是依附豪強,或出家為僧,導致國內僧滿為患。在鍾離之戰結束的第二次,北魏宣武帝下詔稱,有男丁在鍾離之戰中陣亡的家庭,均可得到三年的土地税減免 [49]  。可見其影響。除了對國家發展有負面影響,也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宣武帝一朝的民變中,有四次就是由僧侶所主導的。在這些日益惡化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魏迅速走向衰落,而洛陽漢化文官集團與六鎮鮮卑武人集團的矛盾卻越演越烈,最終演化為六鎮兵變,北魏政權瓦解 [50] 

鍾離之戰對南梁

南梁藉助此役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以來南朝對北朝作戰的一次大捷,重新佔領了淮南中部地區在合肥附近的北魏陣地 [48]  ,阻止了魏軍南進的勢頭 [25]  ,成功穩定了淮南形勢 [20]  [50] 
梁武帝通過鍾離之戰,一掃洛口潰敗的陰霾,徹底穩定了梁朝的統治,提升了自身的威望。戰後北魏無暇南顧,他得以有充分的精力推進各項社會經濟改革,使得梁朝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建樹,在整個六朝時期達到了頂峯。 [50] 

鍾離之戰後世紀念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長篇歷史小説《奔流》,便是以鍾離之戰的背景為基礎,加入了民間故事“梁祝”所演化而成。 [19] 

鍾離之戰史料索引

關於鍾離之戰的史料,主要參見以南梁方為主要書寫視角的《梁書》,具體記載散見該書的《武帝紀》《韋睿傳》 [16]  《曹景宗傳》 [43]  《馮道根傳》 [28]  《裴邃傳》《昌義之傳》 [35]  等。《南史》中參戰人員的傳記也有相關的記載 [17]  。以北魏方為主要書寫視角的《魏書》則對此役記錄較簡,散見《宣武帝紀》及參戰各將的列傳。此外,《資治通鑑》的卷146也對此戰有完整的收錄 [18] 
參考資料
  • 1.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96
  • 2.    《習學記言·卷三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0-15]
  • 3.    《資治通鑑》卷146:上命景宗等豫裝高艦,使與魏橋等,為火攻之計。令景宗與睿各攻一橋: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瀑漲六七尺。睿使馮道根與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乘鬥艦競發,擊魏洲上軍盡殪。別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柵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俱盡。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軍大潰。英見橋絕,脱身棄城走,大眼亦燒營去,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睿遣報昌義之,義之悲喜,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諸軍逐北至濊水上,英單騎入梁城,緣淮百餘裏,屍相枕藉,生擒五萬人,收其資糧、器械山積,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 4.    呂思勉 著.兩晉南北朝史(下):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06:550
  • 5.    《資治通鑑》卷146:臨川王宏以帝弟將兵,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軍次洛口,前軍克梁城,諸將欲乘勝深入,宏性懦怯,部分乖方。魏詔邢巒引兵渡淮,與中山王英合攻梁城。宏聞之,懼,召諸將議旋師。呂僧珍曰:“知難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為然。”……宏不敢遽違羣議,停軍不前。
  • 6.    《資治通鑑》卷146:冬,十月,英進圍鍾離,魏主詔邢巒引兵會之。巒上表,以為:“南軍雖野戰非敵,而城守有餘,今盡鋭攻鍾離,得之則所利無幾,不得則虧損甚大。且介在淮外,借使束手歸順,猶恐無糧難守,況殺士卒以攻之乎!又,徵南士卒從戎二時,疲弊死傷,不問可知。雖有乘勝之資,懼無可用之力。若臣愚見,謂宜修復舊戍,撫循諸州,以俟後舉,江東之釁,不患其無。”詔曰:“濟淮掎角,事如前敕,何容猶爾盤桓,方有此請!可速進軍!”巒又表,以為:“今中山進軍鍾離,實所未解。若為得失之計,不顧萬全,直襲廣陵,出其不備,或未可知。若正欲以八十日糧取鍾離城者,臣未之前聞也。彼堅城自守。不與人戰,城塹水深,非可填塞,空坐至春,士卒自弊。若遣臣赴彼,從何致糧!夏來之兵,不齎冬服,脱遇冰雪,何方取濟!臣寧荷怯懦不進之責,不受敗損空行之罪。鍾離天險,朝貴所具,若有內應,則所不知;如其無也,必無克狀。若信臣言,願賜臣停,若謂臣憚行求還,臣所領兵盡付中山,任其處分,臣止以單騎隨之東西。臣屢更為將,頗知可否,臣既謂難,何容強遣!”乃召巒還,更命鎮東將軍蕭寶寅與英同圍鍾離。
  • 7.    《資治通鑑》卷146:魏中山王英與平東將軍楊大眼等眾數十萬攻鍾離。鍾離城北阻淮水,魏人於邵陽洲兩岸為橋,樹柵數百步,跨淮通道。英據南岸攻城,大眼據北岸立城,以通糧運。城中眾才三千人,昌義之督帥將士,隨方抗禦。魏人以車載土填塹,使其眾負土隨之,嚴騎蹙其後。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俄而塹滿,衝車所撞,城土輒頹,義之用泥補之,衝車雖入而不能壞。魏人晝夜苦攻,分番相代,墜而復升,莫有退者。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萬計,魏人死者與城平。
  • 8.    《資治通鑑》卷146:景宗與睿進頓邵陽洲,睿於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去魏城百餘步。南梁太守馮道根,能走馬步地,計馬足以賦功,比曉而營立。魏中山王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等器甲精新,軍容甚盛,魏人望之奪氣。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士言文達等潛行水底,齎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 9.    《資治通鑑》卷146:楊大眼勇冠軍中,將萬餘騎來戰,所向皆靡。睿結車為陳,大眼聚騎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甚眾。矢貫大眼右臂,大眼退走。明旦,英自帥眾來戰,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合,英乃退。魏師復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於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 10.    《資治通鑑》卷146:牧人過淮北伐芻稾者,皆為楊大眼所略,曹景宗募勇敢士千餘人,於大眼城南數里築壘,大眼來攻,景宗擊卻之。壘成,使別將趙草守之,有抄掠者,皆為草所獲,是後始得縱芻牧。
  • 11.    《資治通鑑》卷146:魏有司奏:“中山王英經算失圖,齊王蕭寶寅等守橋不固,皆處以極法。”己亥,詔英、寶寅免死,除名為民,楊大眼徙營州為兵。
  • 1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紀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11-11]
  • 13.    《魏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17]
  • 14.    羣書考索 1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0-22]
  • 15.    《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17]
  • 16.    《梁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5]
  • 17.    《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5]
  • 1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5]
  • 19.    田中芳樹.奔流:尖端出版社,1999-09-01:1
  • 20.    鍾離之戰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12-20]
  • 21.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1]
  • 22.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五年)九月……己丑,夜,洛口暴風雨,軍中驚,臨川王宏與數騎逃去。將士求宏不得,皆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萬人。
  • 23.    《梁書》卷12《韋睿傳》:合肥既平,高祖詔眾軍進次東陵。東陵去魏甓城二十里,將會戰,有詔班師。去賊既近,懼為所躡,睿悉遣輜重居前,身乘小輿殿後,魏人服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軍而還。至是遷豫州於合肥。
  • 24.    《魏書》卷73《楊大眼傳》:世宗以大眼為武衞將軍、假平南將軍、持節,都督統軍曹敬、邴虯、樊魯等諸軍討茂先等,大破之,斬衍輔國將軍王花、龍驤將軍申天化,俘馘七千有餘,衍又遣其舅張惠紹總率眾軍,竊據宿豫。又假大眼平東將軍為別將,與都督邢巒討破之。
  • 25.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 第八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01-01:312-314
  • 26.    梁武帝半身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4-01-01]
  • 27.    《魏書》卷65《邢巒傳》:時蕭衍遣兵侵軼徐兗,緣邊鎮戍,相繼陷沒。朝廷憂之,乃以巒為使持節、都督東討諸軍事、安東將軍,尚書如故……先是,蕭衍輔國將軍蕭及先率眾二萬,寇陷固城;冠軍將軍魯顯文、驍騎將軍相文玉等率眾一萬,屯於孤山;衍將角念等率眾一萬,擾亂龜蒙,土民從逆,十室而五。巒遣統軍樊魯討文玉,別將元恆攻固城,統軍畢祖朽討角念。樊魯大破文玉等,追奔八十餘里,斬首四千餘級。元恆又破固城,畢祖朽復破念等,兗州悉平。巒破賊將藍懷恭於睢口,進圍宿豫。而懷恭等復於淮南造城,規斷水陸之路。巒身率諸軍,自水南而進,遣平南將軍楊大眼從北逼之,統軍劉思祖等夾水造筏,燒其船舫。眾軍齊進,拔柵填塹,登其城。火起中流,四面俱擊,仍陷賊城,俘斬數萬。在陳別斬懷恭,擒其列侯、列將、直閣、直後三十餘人,俘斬一萬。
  • 28.    《梁書》卷18《馮道根傳》:至徐州,建計據邵陽洲,築壘掘塹,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馬步地,計馬足以賦功,城隍立辦。
  • 29.    《梁書》卷9《韋睿傳》: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長六七尺。睿遣所督將馮道根、李文釗、裴邃、韋寂等乘艦登岸,擊魏洲上軍盡殪。景宗因使眾軍皆鼓譟亂登諸城,呼聲震天地,大眼於西岸燒營,英自東岸棄城走。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淮水為之不流。景宗令軍主馬廣,躡大眼至濊水上,四十餘里,伏屍相枕。義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馬入梁城。緣淮百餘里,屍骸枕藉,生擒五萬餘人,收其軍糧器械,積如山嶽,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 30.    《南史》卷58《韋睿傳》:魏人先於邵陽洲兩岸為兩橋,樹柵數百步,跨淮通道。睿裝大艦,使梁郡太守馮道根、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為水軍。會淮水暴長,睿即遣之,鬥艦競發,皆臨賊壘。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風怒火盛,敢死之士拔柵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盡壞。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人大潰,元英脱身遁走。魏軍趨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其餘釋甲稽顙乞為囚奴猶數十萬。睿遣報昌義之,義之且悲且喜,不暇答,但叫曰:“更生!更生!”
  • 31.    《梁書》卷18《張惠紹傳》:俄而魏援大至,敗陷懷恭,惠紹不能守,是夜奔還淮陰,魏復得宿預。
  • 32.    《梁書》卷2《武帝紀中》:(天監)四年……冬十月丙午,北伐,以中軍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宏都督北討諸軍事,尚書右僕射柳惔為副。
  • 33.    《梁書》卷2《武帝紀中》:(天監)五年……五月辛未,太子左衞率張惠紹克魏宿預城。乙亥,臨川王宏前軍克梁城。辛巳,豫州刺史韋睿克合肥城。丁亥,廬江太守裴邃克羊石城;庚寅,又克霍丘城。辛卯,太白晝見。六月庚子,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前軍克朐山城。
  • 34.    《梁書》卷18《昌義之傳》:四年,大舉北伐,揚州刺史臨川王督眾軍軍洛口,義之以州兵受節度,為前軍,攻魏梁城戍,克之。
  • 35.    《梁書》卷18《昌義之傳》:五年,高祖以徵役久,有詔班師,眾軍各退散,魏中山王元英乘勢追躡,攻沒馬頭,城內糧儲,魏悉移之歸北。議者鹹曰:“魏運米北歸,當無復南向。”高祖曰:“不然,此必進兵,非其實也。”乃遣土匠修塹營鍾離城,敕義之為戰守之備。
  • 36.    《梁書》卷18《昌義之傳》:是冬,英果率其安樂王元道明、平東將軍楊大眼等眾數十萬,來寇鍾離。鍾離城北阻淮水,魏人於邵陽洲西岸作浮橋,跨淮通道。英據東岸,大眼據西岸,以攻城。時城中眾才三千人,義之督帥,隨方抗禦。魏軍乃以車載土填塹,使其眾負土隨之,嚴騎自後蹙焉。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俄而塹滿。英與大眼躬自督戰,晝夜苦攻,分番相代,墜而復升,莫有退者。又設飛樓及衝車撞之,所值城土輒頹落。義之乃以泥補缺,衝車雖入而不能壞。義之善射,其被攻危急之處,輒馳往救之,每彎弓所向,莫不應弦而倒。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者萬計,魏軍死者與城平。
  • 37.    《梁書》卷9《曹景宗傳》: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長六七尺。睿遣所督將馮道根、李文釗、裴邃、韋寂等乘艦登岸,擊魏洲上軍盡殪。景宗因使眾軍皆鼓譟亂登諸城,呼聲震天地,大眼於西岸燒營,英自東岸棄城走。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淮水為之不流。景宗令軍主馬廣,躡大眼至濊水上,四十餘里,伏屍相枕。義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馬入梁城。緣淮百餘里,屍骸枕藉,生擒五萬餘人,收其軍糧器械,積如山嶽,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 38.    《梁書》卷9《曹景宗傳》:五年,魏拓跋英寇鍾離,圍徐州刺史昌義之。高祖詔景宗督眾軍援義之,豫州刺史韋睿亦預焉,而受景宗節度。詔景宗頓道人洲,待眾軍齊集俱進。景宗固啓,求先據邵陽洲尾,高祖不聽。景宗欲專其功,乃違詔而進,值暴風卒起,頗有淹溺,復還守先頓。高祖聞之,曰:“此所以破賊也。景宗不進,蓋天意乎!若孤軍獨往,城不時立,必見狼狽。今得待眾軍同進,始大捷矣。”
  • 39.    《梁書》卷9《曹景宗傳》:及韋睿至,與景宗進頓邵陽洲,立壘去魏城百餘步。魏連戰不能卻,殺傷者十二三,自是魏軍不敢逼。景宗等器甲精新,軍儀甚盛,魏人望之奪氣。
  • 40.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六年)二月,……上命豫州刺史韋睿將兵救鍾離,受曹景宗節度。
  • 41.    《梁書》卷9《曹景宗傳》:魏大將楊大眼對橋北岸立城,以通糧運,每牧人過岸伐芻藁,皆為大眼所略。景宗乃募勇敢士千餘人,徑渡大眼城南數里築壘,親自舉築。大眼率眾來攻,景宗與戰破之,因得壘成。使別將趙草守之,因謂為趙草城,是後恣芻牧焉。大眼時遣抄掠,輒反為趙草所獲。
  • 42.    《資治通鑑》卷146: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士言文達等潛行水底,齎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 43.    《梁書·卷九·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01]
  • 44.    《魏書》卷19中《景穆十二王傳》:初,澄出討之後,衍將姜慶真襲據壽春外郭,齊王蕭寶夤擊走之。長史韋纘坐免官,澄以在外無坐。遂攻鍾離。又詔:“鍾離若食盡,三月已前,固有可克,如至四月,淮水泛長,舟行無礙,宜善量之。前事捷也,此實將軍經略,勳有常焉。如或以水盛難圖,亦可為萬全之計,不宜昧利無成,以貽後悔也。”蕭衍冠軍將軍張惠紹、遊擊將軍殷暹、驍騎將軍趙景悦、龍驤將軍張景仁等率眾五千,送糧鍾離。澄遣統軍王足、劉思祖等邀擊惠紹等,大破之。獲惠紹、殷暹、景仁及其屯騎校尉史文淵等軍主以上二十七人。既而遇雨,淮水暴長,引歸壽春。還既狼狽,失兵四千餘人。頻表解州,世宗不許。有司奏軍還失路,奪其開府,又降三階。
  • 45.    《魏書》卷19下《景穆十二王傳》:詔曰:“師行已久,士馬疲瘠,賊城險固,卒難攻屠。冬春之交,稍非勝便,十萬之眾,日費無貲。方圖後舉,不待今事。且可密裝徐嚴,為振旅之意,整疆完土,開示威略。左右蠻楚,素應逃亡,或竄山湖,或難制掠。若兇渠黠黨,有須翦除者,便可撲掃,以清疆界。如其強狡憑阻,未易致力者,亦不煩肆兵。凱旋遲近,不復委曲。”英表曰:“臣奉辭伐罪,志殄逋寇,想敵量攻,期至二月將末三月之初,理在必克。但自此月一日以來,霖雨連並,可謂天違人願。然王者行師,舉動不易,不可以少致睽淹,便生異議。臣亦諦思:若入三月已後,天睛地燥,憑陵是常。如其連雨仍接,不得進攻者,臣已更高邵陽之橋,防其泛突。意外洪長,慮其破橋,臣亦部分造船,復於鍾離城隨水狹處,營造浮橋,至三月中旬,橋必克成。晴則攻騰,雨則圍守,水陸二圖,以得為限。實願朝廷特開遠略,少復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46.    《魏書》卷19下《景穆十二王傳》:詔曰:“大軍野次,已成勞久,攻守之方,理可豫見。比頻得啓,制勝不過暮春,及省後表,復期孟夏之末。彼土蒸濘,無宜久淹。勢雖必取,乃將軍之深計;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憂。故遣主書曹道往觀軍勢,使還,一一具聞。”及道還,英猶表雲“可克”。
  • 47.    《魏書》卷79《範紹傳》:又詔紹詣鍾離,與都督、中山王英論攻鍾離形勢,英固言必克。紹觀其城隍防守,恐不可陷,勸令班師,英不從。紹還,具以狀聞。
  • 48.    艾安迪,徐雋倬.鍾離之戰對南北朝的影響[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8(02):26-30.
  • 49.    《魏書》卷8《世宗紀》:(正始)四年……十有二月戊午,詔兵士鍾離沒落者,復一房田租三年。
  • 50.    顏岸青.梁魏鍾離之戰及其影響[J].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17-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