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量壽經

鎖定
無量壽經,佛教經典,共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寶積部》。
中文名
無量壽經
全    名
佛説無量壽經
異    名
大無量壽經、大經、雙卷經 等
譯    者
曹魏康僧鎧
卷    數
二卷
地    位
淨土三經之一
其它譯本
共十一個、存四失七
出    處
《無量壽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寶積部》

無量壽經簡介

淨土三經之一。此經説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滿成佛,國土莊嚴,攝受十方唸佛眾生往生彼國等事。此經前後有十二譯,存五譯、失七譯,會集、節略本四本。 [1]  經中介紹了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接引眾生的大願、極樂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穢不堪等內容。
《無量壽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寶積部》

無量壽經部分經文

敍述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大比丘眾12000人及普賢、慈氏等諸大菩薩説法,謂過去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發四十八大 [1]  願,稱:“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經漫長時期,積無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號“無量壽佛”。光明壽命最尊第一。其國土謂安樂淨土,無量功德莊嚴,國中聲聞、菩薩無數,講堂、精舍、宮殿、樓觀、寶樹、寶池等均以七寶嚴飾,百味飲食隨意而至,自然演出萬種伎樂,皆是法音。其國人等智慧高明,顏貌端莊,但受諸樂,無有眾苦,皆能趨向佛之正道。至於往生者有上輩、中輩、下輩之分。彼國菩薩都得到一生補處(即隔一生而成佛),以觀世音、大勢至為上首。最後釋迦牟尼勸彌勒及諸天人等,備勤精進,不存懷疑,信心迴向,便能在彼國七寶華中化生,等等。 [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脱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處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羣籍,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現五濁剎,隨順羣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諧道場,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魘界,動魔宮殿,眾魔攝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灌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國分衞,護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瞭,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己立。如來道化,各能宣佈。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瞭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
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説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閒不閒,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羣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爾時世尊,諸根悦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悦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裏。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羣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憶百幹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悦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諦聽!今為汝説!’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綻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脱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舍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説法,心懷悦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曰: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脱。
佈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無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衷,度脱一切。
十方來生,心悦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説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謂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己,當如説修行,成滿所願。”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説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説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説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説,宜知是時,發起悦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比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説之: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説,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脱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説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説,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地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説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闇,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説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量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佛謂阿難:‘法藏比丘説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者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羣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密,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慾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説。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燻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
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人。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阿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鹹共嘆譽,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説,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之眾所共嘆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説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佛語阿難:‘又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説,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於意云何?其所渧者,於彼大海,何所為多?’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於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曆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阿難:‘如目連等,於百幹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獨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黎樹、珊瑚樹、瑪瑙樹、硨磲之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玻黎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珊瑚樹,瑪瑙為葉,華果亦然;或瑪瑙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硨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
‘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硨磲為實;或有寶樹,白銀為本,琉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硨磲為華,紫金為實;或有寶樹,琉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硨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或有寶樹,水精為本,珊瑚為莖,瑪瑙為枝、硨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琉璃為實;或有寶樹,珊瑚為本,瑪瑙為莖,硨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華,水精為實;或有寶樹,瑪瑙為本,硨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實;或有寶樹,硨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紫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官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裏,其本週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佈,偏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比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瞭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燻。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悦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徹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
‘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謂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無量壽經關於譯本

相傳此經前後有漢譯12種,除康僧鎧譯本外,現存的異譯本有: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4卷;吳支謙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2卷;唐菩提流支譯《無量壽如來會》(即《大寶積經》第五會)2卷;北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3卷。有經錄記載而現已缺本的有:東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2卷;魏帛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2卷;西晉竺法護譯《無量壽經》2卷;東晉竺法力譯《無量壽至尊等正覺經》1卷;南朝宋佛陀跋陀羅譯《新無量壽經》2卷,寶雲譯《新無量壽經》2卷,曇摩蜜多譯《新無量壽經》2卷。《開元釋教錄》卷十四稱:“此經前後經十一譯,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後出的法賢譯本,即所謂五存七缺的十二種譯本。但後人對此存疑頗多,認為是誤將一經分屬多位譯者所致。因此,有人認為此經前後僅五譯,最多不過七譯,其他純系經錄之誤題。此經另有勝友、施戒與智軍合譯的藏文本,收於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中。
此經梵本和各種譯本內容語義不同,大致類似。僅文字互有出入,如序分中來會的聽眾,康僧鎧支謙、菩提流支三譯本有大比丘眾12000人,支婁迦讖譯本作大弟子眾1250人、比丘尼500人、清信士7000人、清信女500人,法賢與藏譯及梵本作32000人;康僧鎧譯本列菩薩眾17名,菩提流支列13名,藏譯和梵本僅列慈氏(彌勒),其他三譯未列。又如正宗分、流通分中的某些段落,各本也都稍有出入。因而近世學者疑此經梵本原有數種異本。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於1933年勘定《佛説無量壽經》(康僧鎧譯本)為標準版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無量壽經》版本,已由民國時期夏蓮居個人所會集的《佛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恢復為印光大師勘定的標準版本。 [3] 

無量壽經關於會集

摘自中國佛教協會《法音》2015年第7期“淨土宗持名唸佛的理論與修持探析” [4] 
《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現存五種,康僧鎧譯本文辭詳瞻、義理圓足,故古來高僧大德多以此譯本為準,其他譯本為參考,五種譯本其實都有相對不足之處,在梵文原本已遺失的前提下,從宋代開始距今,有四位在家大德對該經進行了會集,希望會集出一個盡善盡美的譯本,發心雖好,只可惜是行不通的。
舉例説明,假設讀者對筆者翻譯的繆勒譯本不滿意,會怎麼做呢?很簡單,如果你英語較好,你會自己翻譯;如果你英語不好,你會找一個你認為英語好的人來幫你翻譯,這才是可行的方法。而會集就好比又有甲乙兩個人將繆勒譯本翻譯成漢語,你把甲乙和筆者的三種譯文攤在桌上,在完全不看英文原文的前提下,憑自己的主觀感覺,從甲的譯文裏挑一句,從乙的譯文裏挑一句,再從筆者的譯文裏挑一句,按照這種方法,拼湊出一種新譯文,拼湊過程中覺得哪裏不合適,再憑感覺做一些增減和修改。這種會集行為,邏輯是荒謬的,方法是錯誤的,結果自然也是漏洞百出。
對照現存五種漢譯本的邏輯結構和段落內容還可以發現,它們並非從同一個梵文本翻譯而來,在這種背景下,依然強行予以會集,確實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行為,可以説是好心辦壞事,而有些出家法師,卻對這樣的會集本推崇備至,照着這樣的本子來講經,這就好像老師拿着錯誤的教材來講課一樣,講的再好,依然是錯!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持名唸佛在十八願,康僧鎧譯本中,願文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念”字在漢語裏,有兩種意思:一是心念,思維意識層面的思念、憶念;二是口唸,運用語言來誦唸。這裏的“乃至十念”是哪種意思呢?
善導大師兩次註解了十八願,《觀念法門》雲:“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禮讚》雲:“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從上可以看出,善導大師認為“乃至十念”是口唸佛號十聲,至此以後,歷代祖師均沿用了這個解釋,而筆者根據經文對比認為,十八願中的“念”,應該是心念的意思,指的是思維意識層面,但是筆者並不認為善導大師曲解了經文,而認為是一種善巧方便説,這一點會在後面持名唸佛的論證部分予以分析説明。
現代學術界亦有和筆者持相同觀點的,陳揚炯先生指出:唸佛的“念”,又作“憶”,是對所緣之事明白記憶而不使忘失的精神作用。漢譯為“念”,從心,是很確切的,本就指的是心中的憶想活動。”[2]在談到十八願時,陳先生認為:這裏所説的“十念”,並沒有説是口唸佛名之“念”,説的是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唸佛三昧之“念”。[3]
我們從經文中尋找依據。在五種漢譯本中,有一個翻譯精確度最高的譯本被長期忽略,那就是唐代菩提流志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蕅益大師非常認可這個譯本,印光大師也贊其文理俱好。在該譯本中的願文是: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從“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可以看出是心念而非口唸,筆者再次對照繆勒譯本:O Bhagavat, if those beings who in immeasurable and innumerable Buddha countries, after they have heard my name, when I shall have obtained Bodhi, should direct their thought to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mine, and should for that purpose bring their stock of merit to maturity, if these should not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even those who have only ten times repeated the thought (of that Buddha country), barring always those beings who have committed the (five) Anantarya sins, and who have caused an obstruction and abuse of the good Law, then may I not ob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4]
漢語譯文:
世尊啊!無量無邊、不可勝數的佛國眾生,在我證得菩提之後,聞我名號,以圓滿修德為目的而願生我國,這樣的想法即使只重複十次,若不能往生到我的佛國,我就不取無上正覺,除非他們犯了五逆之罪或誹謗正法。
從譯文中明顯看出,“乃至十念”是“這樣的想法即使只重複十次”,是在思維層面的,並不是口唸名號。“for that purpose bring their stock of merit to maturity”,筆者將其譯為:“以圓滿修德為目的”,我們往生的目的,就是去圓滿自己的修德,好開顯出自身的性德,然後去普度眾生。所以淨土宗與神教是有本質區別的,你去極樂,不是去享福,而是要在那裏精進修行的,這點和天堂的終極享樂主義思想完全不同。
再看一下十八願的成就文,康僧鎧譯本中是: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菩提流志譯本是:
何以故?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
繆勒譯本中,成就文是:And why? Because all beings who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bha, and having heared it, raise their thought with joyful longing, even for once only, will not turn away again from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5]
漢語譯為: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聽到後生起欣喜渴望之心,即使只有一念,他們就將不再退轉於無上正覺。
如上,從十八願及其成就文中可以得知,只要你真心信仰,全盤接受彌陀無條件的攝生之願,就可以往生。
要説明的是,比較幾種譯本,並不是為了比較翻譯的好壞優劣,只是在我們無力閲讀梵文原本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種方法而已,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的顯現經文的原意,而你明白原意後再去返視各個譯本,就發現無論哪位大師,翻譯的都很好,都做到了佛法義理與中華文化的完美結合,只是某些地方,不再是我們原先理解的意思而已。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願名依據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的《無量壽經義疏
01國無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02不更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03身真金色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04形色相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05宿命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06天眼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07天耳普聞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説,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08他心悉知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09神足無礙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0不貪計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11住定證滅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12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3壽命無量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14聲聞無數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15隨願修短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16不聞惡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17諸佛稱歎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18十念必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19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20欲生果遂願 設我得佛,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21三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22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脱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23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24供具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25演説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説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26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27一切嚴淨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28道樹高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29誦經得慧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説,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30慧辯無限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31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2寶香妙嚴願 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燻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3蒙光柔軟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4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35脱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36常修梵行願
37天人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8衣服隨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39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40樹中現剎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意,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1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42清淨解脱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3聞名得福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4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5普等三昧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6隨願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7聞名不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48得三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2] 

無量壽經攝生三願

(一)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本願攝受自力修行者,在攝生三願中難度最大,但成效最高,肯定是上品往生,而且多為上品上生,在“信願行三資糧中,偏重於願。本願修行對應三輩往生的上輩往生。
願文裏的發菩提心,有兩種解釋,一是依照大乘通途,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二是真信、切願、唸佛願生西方的菩提心,因為信願持名本身具足了大乘五菩提心。所以雖與大乘通途菩提心的表現形式與具體説法有些差異,但在實質上卻是一樣的。
願文裏的修諸功德,指的是修行菩薩六度萬行功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二)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本願攝受自他二力修行者,在“信願行”三資糧中,偏重於行。本願修行對應三輩往生的中輩往生,往生品位從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
願文的植諸德本,指的是《觀無量壽經》中開示的淨業三福
本願是自他二力唸佛、修淨業三福,求彌陀感應的傳統修法,比較符合國人的思想性格和對佛法的認知,因此為多數修行者所踐行。但本願有三個盲點要指出:一是不知道要念多少佛號、修多少福德迴向才夠往生的,沒有量化的標準,宜導致信心不足;二是如信心不足,就有不能往生或往生到邊地疑城的可能;三是不可執着於求感應,否則修行易出偏差。
(三)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本願攝受他力修行者,在“信願行”三資糧中,偏重於信。本願修行對應三輩往生的下輩往生,往生品位從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
十八願是彌陀本願中最不可思議的一願,不要求修六度萬行和淨業三福,只要求至心信樂稱佛名號,乃至十念,即可往生。十八願與《觀無量壽經》中流通分付囑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和《阿彌陀經》中的持名唸佛,三者遙相呼應,通過“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為紐帶,將淨土三經緊密聯繫在一起。有三位歷史人物與十八願有密切關係,他們分別是中國善導、日本源空和親鸞。
唐朝的善導大師(618-681),是淨土宗二祖,也是淨土宗實際創立者。大師認為淨土宗是頓教,往生憑藉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信心是正因,持名是正行,但大師推崇十八願他力的同時,並沒有排斥淨土宗的其他修法和其他宗派的修法,同時也強調了內因的修煉是自力和內因外緣具足的重要性。可以説,大師的思想是偏重他力,不廢自力。大師提出九品往生皆是凡夫,凡夫可入報土,並依據眾生生前的善惡和修行而決定其往生品位的高下。
日本的源空(號法然,1133-1212年)創立了日本淨土宗,源空繼承了善導大師的理論體系,但做了較大的改動。源空排除稱名唸佛以外的諸行,即只依十八願,排斥淨土宗的其他修法和其他宗派修法,這不僅與善導大師的思想有區別,亦不符合大乘佛法包容的理念。源空的思想是全靠他力,排斥自力。在九品往生的品位上,源空是根據唸佛的深淺或數量多少,來決定品位的高下,這點與善導大師也不同。
日本的親鸞(1173-1262)創立了日本淨土真宗。親鸞對源空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發揮,認為“信心”並非自我修持的成佛內因,而是阿彌陀佛賜予的,從而在“信願行”三資糧中排除了願和行,只保留了信,神化了彌陀佛,建立了一種上帝崇拜式的彌陀信仰,往生超越三輩九品而直取佛果,等同彌勒,位同如來。真宗符合了人們投機取巧、好逸惡勞的天性,其説詞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誘惑性,如此雖有吸引部分信眾求生淨土的現實利益,但卻也造成毀壞佛法的無邊過失;其雖抓住了淨土宗核心因素——信心,但依其理論生起的宗教激情式信心卻難以維持長久(除非宿世善根極其深厚者)。
日本人誤解了善導大師的思想,學人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當時日本文化的落後造成了中日兩國間較大的文化斷層和差異;二是日本民族本身就是一個祭拜心理非常強烈的民族。因此理解上出現偏頗、斷章取義和把阿彌陀佛神化成救世主一樣,也就不難理解了。雖然淨土宗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的特異方便法門,但它也不能有悖大乘佛法的原理,以一個宗派的思想取代整體佛教義理是偏激和錯誤的。 [5] 

無量壽經海外影響

經傳到日本後,影響甚大。法相宗善珠亦作書以釋此經。日本淨土宗開創者源空、淨土真宗創立者親鸞更是專依此經,發揮他力易行的宗義,弘傳盛況空前。19世紀中,在尼泊爾發現此經梵本。馬克斯·繆勒南條文雄將本經與《阿彌陀經》彙編為《佛説無量壽經梵文和譯支那譯五譯對照》於1882年刊行。後又譯為英文,收於1894年出版的《東方聖書》第49卷。先後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椎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中村元等人依據梵、藏、漢文本譯出多種日譯本。其中荻原雲來和河口慧海的譯本均編入《梵藏和英合璧淨土三部經》(《淨土宗全書》別卷)中。

無量壽經註疏

現存主要有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2卷,吉藏《無量壽經義疏》1卷;清彭際清無量壽經起信論》3卷。新羅憬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3卷,玄一《無量壽經記》(上卷殘存,下卷已失),元曉《無量壽經疏》1卷。日本有源空《無量壽經釋》1卷,了慧《無量壽經鈔》7卷,聖聰《無量壽經直談要註記》24卷,道隱《無量壽經甄解》18卷,西吟《無量壽經顯宗疏》10卷等。此外,現已佚失的重要註疏尚有靈裕、知玄、法位、圓測、大賢、義寂、寂證的註疏多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