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難

(釋迦牟尼佛弟子之一)

鎖定
阿難(梵語 Ananda 音譯,意為“歡喜”)(?~公元前463),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為常隨侍者,專注地服侍佛陀二十五年,謹記無誤佛陀的一言一語, 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就是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後世尊稱為“二祖”。 [1] 
中文名
阿難
外文名
Ananda [4] 
別    名
阿難陀

阿難經歷

阿難 阿難
佛祖涅盤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2]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難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裏裏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説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慾,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説,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着。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裏,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着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温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慾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説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説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説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説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分地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温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盤後,以誰為師?”
阿難 阿難
“佛陀涅盤後,以什麼安住?” [2] 
“佛陀涅盤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盤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 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盤。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盤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阿難後人評價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温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阿難尊者阿難遇險記

有一天上午,尊者阿難手持飯缽正在化緣,見一妙齡少女挑水回家,阿難為了化得一碗水便跟隨那女孩到了她的家中。那女孩見了她的母親摩登,便躺在牀上哭泣。她的母親被弄得一頭霧水,便連忙追問原因。她女兒回答説:“媽媽如果要我嫁人的話,千萬不要嫁給別人,我剛才在挑水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比丘向我化緣要水喝,我隨意問他的名字,得知他叫阿難,我已經喜歡上了阿難,一定要嫁給他,非他我就不嫁。”摩登一聽,便急忙出門問阿難,阿難告知他是佛的弟子,是不可能結婚的。便告訴女兒:“女兒啊,這怎麼可能呢?他是佛的弟子,怎麼可能做你的丈夫呢?”那女兒一聽,不願意了,便號陶大哭,連飯也不吃了,她母親知道巫術,便對女兒説:“哎,真拿你沒辦法。這樣吧,我去請阿難吃飯,順便商量這件事。”她女兒一聽,忙喜笑顏開地催她母親快去。那摩登出得房門,便招待阿難坐下吃飯,吃完飯後就對阿難説:“阿難,我的女兒看上你了,就嫁給你做妻子吧?!”阿難一聽,急了,連忙站了起來,連連擺手説道:“這不可能的。我是佛的弟子,遵守佛制定的戒律,是不可以娶妻的。”摩登説道:“你如果不要我女兒,她便要自殺了。這怎麼辦呢?”阿難説道:“我是佛的弟子,是不可能跟女人發生任何關係的。”摩登無奈,便把情況原原本本告訴了女兒,她女兒説道:“媽媽,你不是會道術的嗎?不如施法讓我如願啊!”摩登告訴女兒:“天下所有的道術,哪能勝過佛道和阿羅漢呢?!”她女兒想了想,説道:“媽媽,這樣吧,你去把大門關上,不要讓阿難走了,我今晚一定要讓阿難成為我的夫婿。”摩登聽完,連忙把大門緊緊關閉,用咒術定住阿難,自己走到女兒房中鋪牀疊被收拾新房。她的女兒大喜過望,便對着鏡子梳洗起來。 到了黃昏,那母女就迫不及待要阿難上牀,那阿難誓死不從,那摩登惡狠狠地威脅阿難:“你再不願,我就把你扔到火裏燒死。”阿難自從出家做沙門,哪見到這種場面,連忙雙手合十唸佛的名號。佛即刻知道了阿難的處境,便唸咒解了那摩登的咒術,阿難立即逃出那母女家中,來到佛的住所,五體投地大哭一場,把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告訴了佛。那女兒見佛破解了她母親的咒術,阿難逃走了,便撲到牀上大哭起來。摩登安慰女兒説:“我都告訴你了,我的道法根本就不是佛的對手,你還是算了吧!”那女兒哭哭泣泣,想一回,哭一回,阿難那高大英俊的音容怎麼也無法抹去。昏昏沉沉捱到天明,那女兒便親自來找阿難,見阿難託缽化緣,就跟在身後一步也不離開。阿難羞愧難當,緣也無心再化,便急急忙忙低着頭跑步回到佛的身邊。那女兒見狀,就守坐在門口痴痴地等候阿難出來。到了黃昏,仍然沒有等到阿難的那女兒只好哭哭泣泣地回了家。阿難很是尷尬,忙求救於佛:“世尊啊,那女兒明天還會來的,我該怎麼辦呢?”佛回答説:“那就帶她來見我吧!”第二天清晨,那女兒果然又出現在阿難門口,阿難便帶她來到了世尊面前。佛問那女兒道:“你這樣苦苦追求阿難是為了什麼事呢?”那女兒回答説:“世尊,我聽説阿難沒有妻子,剛好我也沒有丈夫,所以就想嫁給他做妻子。”佛説道:“哦,是這樣。這樣吧,你看阿難頭上沒有一根頭髮,如果你也捨得把頭髮剃成他這樣的話,我就讓阿難成為你的丈夫。”那女兒一聽,大喜過望,連連答應:“好啊,好啊,我一定把頭髮都剃掉。”佛又説道:“那你回家去,讓你母親幫你把頭髮剃掉再來吧!”那女兒一聽,興沖沖地跑回家中把情況告訴了母親。那母親一聽,忙説道:“女兒呀,你看你的頭髮多漂亮啊,怎麼捨得剃掉呢?你為什麼一定要嫁給那個比丘啊,我們這裏有那麼多的富家公子,你不管挑哪一個也好啊!”她女兒斬釘截鐵地回答她母親:“除了阿難,我誰也不嫁。”“你這又是何必呢?孩子啊!”“媽媽,你既然這麼疼愛我,就成全了我的心意吧,啊,媽媽,求求你了,媽媽。”那女兒跪在地上哭喊着。 那摩登百思無計,老淚縱橫,只得拿起剃刀把女兒的頭髮剃光。那女兒哭着在地上給媽媽叩了頭,便頭也不回地跑到佛的身邊:“世尊啊,我已經剃掉頭髮,快讓阿難跟我成親吧!”那佛又問道:“那麼,你愛阿難什麼呢?”那女兒説道:“我愛阿難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巴,愛他的聲音。世尊,甚至連他走路的姿態我也很喜歡啊!”佛説道:“他的眼睛裏是淚水,鼻孔中長有鼻涕,嘴裏有唾液,耳朵裏有耳垢,身體裏滿是屎尿血膿,如果你跟他結婚,便會生子,有生就會有死,有死就會悲傷號哭,這個身體對你又有什麼幫助和益處呢?”那女兒聽罷,如夢初醒,反觀自己,誠意正心,立即證得了阿羅漢道。佛便讓這位女阿羅漢去阿難處道歉,女尊者看到阿難,羞愧得低下頭,跪在佛前説道:“世尊,我去追阿難實在是好愚痴。如今,我也想通了,我的心就好比黑暗中見到了光明,殘破的船靠了岸,盲人得人扶持。”那些比丘十分不解,請教於佛:“世尊,那女兒本是外道,為什麼那麼快證得阿羅漢果?”佛説道:“那摩登的女兒在此之前的五百世都是阿難的夫人,在那五百世中都是相親相愛,和和美美,如今因為戒律的緣故而得道,現在相見就如兄弟一般了。”

阿難其他信息

阿難
阿難(10張)
阿難是王舍城(Rāja-g?ha)人,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的弟弟。他非常虔誠地追隨佛陀。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因為年輕,記憶力強,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傳道。 [3] 
阿難的不尋常處在於他一生沒有敵人。他一生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薰陶才讓他變得優秀,於是十分謙遜誠懇。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開稱讚,在僧團內身處高位,天天和大眾激烈地辯論不同的問題,也沒有招致別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佛陀在涅槃前還特意稱讚他的無私和仁慈。
阿難還被稱作“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講經説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作為和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在佛陀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
佛陀入滅後,阿難非常傷心,獨自修行。但他非常長壽,在摩訶迦葉(Mahā-kā?yapa)入滅後,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傳説阿難的入滅,還使摩揭陀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印度第二祖。因為大迦葉逝世後,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弘揚佛法。在後來的佛祖雕塑旁常見到的協侍就有他。
三乘共同認定阿難是聲聞阿羅漢大乘佛教顯教不共認定為普賢菩薩,而密乘不共認定為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