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際

鎖定
本際指的是一個佛教術語。謂窮極之始修也。《圓覺經》曰:「平等本際圓滿十方。」《勝鬘經》曰:「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説本際不可知。」 [1] 
中文名
本際
內    容
佛教術語

本際佛經用語

<一>指根本究竟之邊際。即絕對平等之理體,多指涅槃 而言。又作真際、真如、實際。圓覺經(大一七·九一三上):“平等本際,圓滿十方。”勝鬘經(大一二·二二二中):“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説本際不可知。”
<二>指過去、以前之狀態。與“前際”同義。正法華經卷一(大九·七二上):“欲知眾生本際之行,從其過去,志性所猗。”鳩摩羅什譯版法華經,無有本際一詞
<三>指真理之根源、萬物之根本。中觀論疏卷六末(大四二·一○一上):“本際,都是人、法始起處也。”
<四>(1882~1968)安徽桐城人,俗姓龍。號澄澈。初習儒學,兼通法政,擅長詩文。民國前七年(1905)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行列。民國肇建,先後任職於教育、軍政、金融、交通界。出家前嘗親近月霞、印光、普照、倓虛、大愚等諸師問道研學,更從班禪喇嘛受秘法。1952年冬,禮南亭和尚出家,隨受具足戒於台南關仔嶺大仙寺,又親近慈航法師。四十八年,創建海印寺於基隆,並棲止於該寺,淨密雙修。五十七年八月示寂於台北,世壽八十六。著有學佛修養及健康實驗法、懷柏山房文鈔、吟草等書,曾印行“南來堂詩集”。所創海印寺,現由門人仁化法師住持,繼其文風,並集錄師生前之懿言為梵室偶談一書行世。 [1] 

本際宗鏡錄之“本際義”

一、本源説:“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①(世界本源説)“是知有情、無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際。·,一眾生之原,名曰本際。……生死之本,為眾生原。……虛空之本,為生死原。……問:虛空有本乎?答:無。問:若無有本,何故云虛空之本,為生死原?答:此猶本際之本。”②(眾生本源説)
二、本體説:“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脱、智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一切諸眾生,自性清淨心,從無始已來,具足三智,圓滿四德,無所朔失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由顛倒心不知不覺故,從能淨立其名故。九者所攝如來藏,一切染法無明地藏,既乃出離,圓滿覺者,為所攝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説,如來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此本際離脱不相應煩惱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③(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體)“夫言修道者,此是勸喻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已來,無法與人,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説出意旨,令識自心。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異。動靜與虛空齊等,喚作世間相常住。亦名第一義空、亦名本際、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薩涅梁。百千異號,皆是假名。雖有多名,而無多體。會多名而同一體,會萬義而歸一心。若識自家本心,喚作歸根得旨。‘’④(心體即道體)
三、恆常説:“若了一心本際何法不通。以諸法從心所生,皆同一際。住此際中,一一圓滿,舉目鹹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剛寶藏,無所缺減。”⑤
綜上所述,《宗鏡錄》之“本際義”基本是持“本源即本體”;心體即道體;“心”與“道”是“常”、是“本”、為“源”、為“根”説。如同永明延壽在《自序》中説,此書的宗旨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圍繞對“一心”的闡釋為核心,他將世界及眾生的本源(本體)統統納入“一心”,而此“一心”既是“心體”又是“性體”。最終,延壽把此“一心”與“道”同一,這樣,眾生解脱就變成了開發真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