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生法忍

鎖定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雲(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用字面意義上解釋:“無(有)生(滅),(諸)法(受)忍,(不受有生有滅)。”
“無生法忍”等同於“涅槃”。
作品名稱
無生法忍
作    者
鳩摩羅什
創作年代
譯於 東晉時期
作品出處
《大般若經》

無生法忍經論開示

大智度論
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依據《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故:無礙不退
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無生法忍定義

(術語)略雲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1] 
但實際上這兩組意藴是相通的。怎麼講呢?通俗説,一位偉人,若真正能夠具有在種種逆緣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於非同尋常的思想見地中而毫不動搖。
譬如,先賢講經中曾列舉“三種忍”:

無生法忍耐怨害忍

謂人以怨憎毒害而加於我,即能安心忍耐而無返報之心,是名耐怨害忍。——相當於“忍辱”的“忍”,是對嗔恨怨懟的逆緣而言。

無生法忍安受苦忍

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相當於“忍受”的“忍”,是對痛苦覺受的逆緣而言。

無生法忍諦察法忍

謂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諦察法忍。——相當於“忍可”的“忍”,是對起無明、邪見的順逆諸緣而言。
實際上,以上三種忍是相通的,若成就“諦察法忍”即可圓滿三種忍,因為若思想上的恆觀諸法寂滅相,經由定力貫徹身心,則具備圓滿前兩種忍的本能。
“無生法忍”的“忍”就是上述“諦察法忍”的“忍”,即對中觀正見的忍可,同時由此“忍”而普攝一切忍力。《金剛經》所云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忍與受的對象不同,忍的對象是晚輩/弱者,的對象是師長/強者!
無生法忍,意思是:就當不是自己的學生/孩子,與其平等交流。
不取於相,意思是:不要以長輩而自居。
如如不動意思是:按照就當不是自己的學生/孩子,與其平等交流,而不動怒!
又,印順法師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中開示:
“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瞭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
為什麼説無生法忍普攝一切忍力呢?佛法修持原理,是智為先導的,理上見諦的“聞思所成智”經由定力成就的功夫是超越聞思的而融入生命的,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所謂“理雖頓悟,事需漸除”。關於“無生法忍”普攝一切忍,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當時的國王歌利王率眾來此處遊玩。一位宮女發現了忍辱仙人,見其仙風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訕,仙人於是應機為宮女説法。國王見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問仙人道:“你證得羅漢果位了嗎?”仙人答:“尚未。”國王又問:“你證得不還果位了嗎?”仙人答:“沒有。”國王説:“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縱貪慾煩惱的身來挑逗女人!”仙人答:“我雖然尚未斷除貪結,但此刻內心確實沒有貪着。”國王於是起了歹意,他殘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顏容不變。羣臣見狀,紛紛上前勸國王住手,國王不但不聽,反而嗔心大熾,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節節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舊相好圓滿,面色絲毫沒有變化。這時,天降大雨,又飛沙走石,國王嚇得大驚失色,狂心頓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軀前請求懺悔和寬恕。仙人説:“我心中既沒有嗔恨,同樣也沒有貪慾。”國王説:“大德,怎麼知道您心無嗔恨呢?”仙人於是作誓願説:“我如果確實沒有嗔恨,請即刻讓這身體復原如初。”説罷,身體即刻復原如初。國王於是更覺慚愧、愈發懺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學佛。

無生法忍《金剛經》詮釋

《金剛經》雲:“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釋尊修因釋尊修因位菩薩行時之一仙人。又作羼提波梨、羼提和。依《賢愚經》卷二《羼提波梨品》所述,過去久遠劫時,有一波羅捺國王,名迦梨。爾時國中有一大仙名羼提波梨,與五百弟子共處於山林,修忍辱行。一日,王與四大臣及夫人婇女等遊觀山林。時,王因疲累而小睡。(注:這段文字是描述夢境)婇女等乃舍王遊行,欲觀花林。適見羼提波梨端坐思惟,遂生敬心,即散眾花於其身。並坐於前,聽其説法。王覺而知之,疑其戲婇女等,怒責仙人:“所修為何事?”答曰:“修行忍辱。”王欲試之,即拔劍截斷其手、足、耳。然仙人顏色不變,猶稱忍辱。王大驚曰:“汝雲忍辱,以何為證?”仙人答曰:“我若至誠無虛,血當變為乳,身當還復。”言訖,血果成乳,身平復如故。時,仙人又告王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我後若成佛,當以慧刀斷汝三毒。”王乃懺悔。後,常請仙人至宮中供養。經文謂仙人羼提波梨即今之釋尊,迦梨王及四大臣即憍陳如等五比丘云云。
六祖開示無四相即是佛:眾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盤。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此時的忍辱仙人即是佛示現。眾生所謂的割截對忍辱仙人來説如同夢中。歌利王如何能割截無四相的菩薩呢?夢中的人如何能割截醒來者呢?醒來者如何能把夢中的割截當真呢?忍辱仙人佛也。無四相也。故能示現被割,也能示現還原。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印光大師開示:真無生忍,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3]初住菩薩,即別教之初地也,談何容易?(復袁福球居士書)
[3] 圓教:教相判釋中的究竟圓滿之教稱為圓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