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念

(佛教用語)

鎖定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
中文名
十念
類    別
詞目
出    處
出諸經要集
內    容
十念法 等

十念基本信息

[出諸經要集] 謂於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攝伏目心。勿使亡動。則正念現前。佛道可期矣。
一念佛謂於如來相好功德。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唸佛。
二念法謂諸佛教法。為修行之軌則。能除愛慾塵勞諸結使縛。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結使者。謂一切惑業纏結。而能驅使眾生。受生死之苦也。)
三念僧謂菩薩羅漢聖僧。鹹具種種功德。為世福田。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羅漢。梵語具雲阿羅漢。華言無學。)
四念戒謂佛所制之戒。能息諸惡。成就道品。猶如瓔珞。可以嚴身。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戒。
五念施謂佈施能破慳貪。生長福果。及所施之後。無有悔心。亦不求報。但起慈心。利益一切。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施。
六念天謂諸天善業成就。感報勝身。眾福具足。而我亦當修如是善業。感如是身。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天。
七念休息謂於寂靜之處。閒居獨處。屏息一切緣務。則可修習聖道。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休息。
八念安般安般。梵語具雲安那般那。華言遣來遣去。即出入息也。謂攝心靜慮。數出入息。覺知長短。則能除諸妄想。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安般。
九念身謂此身頭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從何處來。為誰所造。於此終後。當生何處。了知因緣假合。畢竟不實。即須晝夜精進。修習淨行。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十念死謂人之生。猶如夢幻。諸根不久。終當散壞。即須晝夜精修。以求出離。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死。

十念十念門

出自蕅益大師選錄《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迴向雲。
我弟子其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亦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台,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往生淨土懺願儀》)
泛言唸佛,未有其方,且十念迴向之法,亦所未喻,幸詳以示之
唸佛者,或專緣三十二相,繫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或但專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稱佛之法,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系緣佛號。口中聲聲喚阿彌陀佛,以心緣歷,字字分明。稱佛名時,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心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十念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少,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是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迴向發願者,唸佛既畢,即雲,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唸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台,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如上唸佛之法,至於迴向,乃先德垂訓切要之方,盛傳於世久矣。當遵而行之。(《淨土或問》)

十念方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 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 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 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 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 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 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出處《印光法師文鈔 (正)》“復高邵麟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