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樓觀

(中國道教宮觀)

鎖定
中國道教宮觀。位於陝西周至終南山麓。相傳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宅。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道廟稱“觀”,據説即源於此。道教稱,尹喜仰觀天象,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臨關,時老子由楚入秦,經函谷,尹喜乃請老子著書以傳後世,老子為説《道德經》(見《老子》),其地則稱老子説經台。有史可考的道教樓觀派,興起於魏晉,興盛於北朝、隋唐。唐高祖敕令擴建樓觀廟宇,改名宗聖觀。北宋太宗時,復賜額順天興國觀。金末毀於戰亂。元代全真道士尹志平居樓觀10年,在舊址上修復殿堂,樓觀從此成為全真道宮觀。明清時樓觀遭山洪水災、兵燹之禍,至清末已只存殘跡,有部分碑碣石刻,宗聖觀主體建築則蕩然無存。此後説經台即成為樓觀派主要活動場所,統而言之曰樓觀台。全真道派和正一道派都尊稱樓觀為“終南祖庭”。
中文名
樓觀
地理位置
陝西周至終南山麓 [1] 
著名景點
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
媽祖殿
建築時間
周朝

樓觀主要景點:財神文化景區

以華夏正財神趙公明故里和財神歷史傳承為核心的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系華夏正財神趙公明饗祀的祖廟,它奠基於漢唐,聳立於明清,素來享有“華夏第一財神,九州無二福地”之美譽。在遺址之上覆建的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佔地約531畝,開發以財神故里、眾神傳説、集賢鼓樂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遊,打造祈福娛樂一體化的華夏文化尋根朝拜旅遊項目,並將中國傳統的道教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給遊客以深切的歷史體驗。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規劃佈局以四水歸堂、五路財神為概念,以三進財神殿為核心建築院落,又以偏殿和小廟構成了眾神體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
樓觀 樓觀
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坐落於財神趙公明故里——陝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建設有核心建築院落三進財神殿,包括賜福殿、財神殿和三霄殿。在財神殿東西南北都建有趙公明統帥的四路財神偏殿,四周的偏殿和小廟供奉有媽祖、黃大仙、關羽,文財神、武財神,華夏眾多的財神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眾神體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

樓觀財富文化廣場

財富文化廣場是一處開放性的休閒廣場,通過趙公明雕塑、招財八寶、財運輪、守財貔貅、旗陣等景觀營造了大氣磅礴的財富文化氛圍。

樓觀賜福殿

賜福殿是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三進財神殿格局中前殿建築院落的主體建築,為六柱五間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了九天財神、賜福財神、增福財神三位財神,賜福殿即得名於賜福財神。賜福財神又叫賜福天官,是道教奉的天、地、水三神之一,主司授人間福祿,能夠給人間帶來美好幸福。

樓觀媽祖殿

媽祖殿位於賜福殿的西南側,六柱五間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的是廣受東南沿海民眾崇拜的媽祖娘娘。媽祖殿左右兩邊的配殿是媽祖文化的展示區,使用文字、圖像、物品陳列等靜態展示與紗屏動態展示相結合的方法全面細緻的對媽祖文化進行了展示。

樓觀赤松殿

赤松殿位於賜福殿的東南側,六柱五間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的赤松子又稱黃大仙,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地方神祇。赤松殿及其兩旁的配殿以圖畫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了黃大仙的人物簡介、相關傳説、各地的黃大仙祠介紹,除此之外還設有仿古藥局以展示黃大仙“普濟勸善”信仰,以及道教養生知識等內容。

樓觀財神殿

財神殿是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的核心建築,大殿高為34米,共有四層。大殿四層為供奉華夏正財神趙公明的主殿,三層為祈福朝拜區,二層為多功能的財神文化展示區,一層為劇場,在大殿一層還設有財神文化區商品主題概念店。

樓觀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核心區域的西側,是八柱七間懸山頂式建築,供奉的是武財神關帝爺關羽及其兒子關平和侍從周倉。

樓觀護國殿

護國殿位於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核心區域的東側,是八柱七間懸山頂式建築,供奉的是文財神比干和范蠡。

樓觀三霄殿

三霄殿是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三進財神殿格局中後殿建築院落的主體建築,為四柱三間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了趙公明的三個妹妹雲霄青鸞、瓊霄鴻鵠、碧霄花翎鳥,所以稱之為三霄殿。

樓觀招財殿

招財殿位於三霄殿的西南方,為六柱五間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了財帛星君、劉海蟾和招財童子三位神仙。招財殿兩旁的配殿以圖畫、文字、皮影等形式展示了財帛星君、劉海蟾和招財童子三位神仙的 生平簡介及與其相關的傳説故事,並詳盡的展示了各位財神不同的供奉方式。

樓觀進寶殿

進寶殿位於三霄殿的東南方,為六柱五間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了福祿壽三星和進寶力士。進寶殿兩側的配殿是星宿文化展示區,以感應和投影的形式展示福祿壽三星在星空中的位置,福祿壽三星的來歷、演變、神話傳説等歷史故事,與此同時還設有一些互動遊戲,以趣味的方式增強遊客對星宿文化的瞭解。

樓觀趙氏宗祠

趙氏宗祠位於整個園區的西北角,是華夏趙氏子孫的尋根朝拜之地。趙氏宗祠意在使人瞭解祠堂文化,進而由此延伸出人們對趙氏的關注和了解,在人們對趙氏關注和了解的基礎上,推出對趙氏名人的展示,從而達到一個讓人們瞭解趙姓、趙姓名人的目的。

樓觀問道閣

問道閣位於園區的最西邊,緊鄰田峪河,是整個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的地標性建築。問道閣高13層,地下2層,地上11層,總高為43米,登臨問道閣,西望樓觀台,也是取“問道樓觀”的文化意藴。

樓觀樓觀后街

樓觀后街位於園區的東側,共有8個獨立院落和26個商鋪,經營民俗手工藝旅遊紀念品、本地土特農產品以及特色餐飲。通過街道、傢俱裝飾物、服務員服飾的設計及營造,給遊客跨越時空的感覺,與財神景區形成完整的財神祈福迎祥氛圍,給遊客增添更多的樂趣和話題。

樓觀歷史沿革

唐代,因皇室認老子為祖宗,大興道教,樓觀受到特殊重視,更因李淵起兵時, 曾得到樓觀觀主岐暉的物資贊助,故李淵即位後,對樓觀賞賜有加:“詔修樓觀,壇宇 尊像,一皆鼎新,仍以藍田充焚修之費。”⑦李淵認為,“纂胄所先,啓族承家,鼻於 柱史(指老子——引者注)”,故“以武德三年(620),詔鍚嘉名,改樓觀為宗聖宮”。 ⑧從此樓觀步入興盛期。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敕改宗聖觀為興國觀,⑨端拱元年(988),加“順天” 二字,名順天興國觀。AB至金末,“金天失馭,戈革熾興,累代宏規,例墮灰劫”。 “遺址其存者,惟三門、鐘樓並二亭耳。”AC元初,全真道掌教尹志平命李志柔率徒重 建,從丙申(1236),“逮於壬寅(1242),稍克就緒。建殿三:曰金闕寥陽,曰文始, 曰玄門列祖;為樓三:曰紫雲衍慶,曰景陽,曰寶章;為堂二:曰真官,曰齋心。賓有 館,眾有寮,焚誦有室,山門、方丈、廚庫、蔬圃、水輪,至於下院別業,以次而具。 丹堊藻繪,赫然一新”。“中統元年(1260)夏六月,以朝命易觀為宮,仍舊宗聖之名, 作大齋以落(成)之”。AD即復樓觀“宗聖”之舊名,並升觀為宮。其後,續有興建, 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説經台啓元殿,“繪歷代注經仙哲名德俱顯者四十八員於 兩壁。創四子堂,新靈官祠,前山門,後客位。台之次級構希聲堂,及雲房廚庫等室, 以居道眾。且以玄逸真人所付古文《老子》,鑱諸貞石,與舊碑列峙殿前。方之舊制, 蓋倍蓰矣!”AE經過全真道士多年的努力,使樓觀所具之規模更為擴大,成為它的鼎盛 時期。
《八瓊室元金石偶存》據元代“宮圖”對其眾多的樓、台、亭、閣、堂等建築,作 了記錄:“宮圖題榜曰宗聖宮。曰三門,曰望氣樓,曰三清殿,曰元始殿,曰四子殿; 右曰寶章,曰常善堂,次左曰官廳;其右一榜漫漶,曰P宗,曰育心,曰祖堂,曰考P。 樹曰方丈,曰道院;宮之南曰衙林,曰説經台,曰煉丹峯,曰P阿庵(下略)。”AF明清 以後,幾經廢毀,但屢有修葺。修葺工程較大者有三次:第一次,明嘉靖三十一年(15 52),用了兩年時間,重修寥陽殿東之五祖七真殿,更換梁木,重修牆垣,重繪五祖五 真像於壁。AG第二次,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三清殿圯,住持許明宮募資重建, 經十九年,至萬曆二年(1574)告完。AH第三次,清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1735), 道士梁一亮募資修葺啓光(“光”疑或為“元”——引者)殿、四子堂、靈官祠,改建 迎仙門,創建藏經閣、待儲洞等。AI此後,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嘉慶十四年(1809), 又兩次由私人出資進行修葺。AJ其後不見大的修繕,以致大部建築逐漸廢圯,惟存説經 台幾重殿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之作過多次修繕,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