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切法

鎖定
梵語sarva-dharma,巴利語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為法(梵sam!skr!ta -dharma )、無為法(梵asam!skr!ta -dhrama )及不可説法。又作一切諸法、一切萬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緣而起之存在者’。(攝大乘論 [1]  卷三十一、大智度論 [2]  卷二)
中文名
一切法
外文名
梵語sarva-dharma,巴利語sabba-dhamma
來    源
攝大乘論卷三十一、大智度論卷二

目錄

一切法簡介

一切法(梵sarva-dharma,巴sabba-dhamma)

一切法內容分類

在佛典中,‘一切法’的內容分類,主要有下列幾種︰
(一)指原始佛教所説的五藴、十二處、十八界。
⑴五藴︰指色、受、想、行、識藴。藴,舊譯為陰,那取內不揚之義,即積聚之意。色,指有形相、有質礙的物質。受,指苦樂等感受作用,由接觸客體而起的情緒反應。想,指對客體對象所呈形相的收攝。行,指在受、想之 [P20-a] 後所引發施動作的意念作用。識,指對對象的認識與判斷作用。
⑵十二處︰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內六處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六處。處,舊譯為入,意為所入之地及所入之法。
⑶十八界︰指眼等六根、色等六境及眼等六識。
茲將上述五藴、十二處、十八界之一切法表列如次︰
圖片
五藴 ;十二處 ;十八界
色藴──┐┌眼 ;處┐ ┌眼 ;界
└┼耳 ;處┤ ├耳 ;界
受藴┐ ├鼻 ;處┼──┼鼻 ;界
│ ├舌 ;處┤ ├舌 ;界
想藴├─┐└身 ;處┘ └身 ;界
│┌┼─意 ;處─┬──意 ;界
行藴┘││┌色 ;處┐│ ;┌色 ;界
││├聲 ;處┤│ ;├聲 ;界
識藴─┘│├香 ;處┼┼─┼香 ;界
│├味 ;處┤│ ;├味 ;界
│└觸 ;處┘│ ;└觸 ;界
└─法 ;處─┼──法 ;界
│ ;┌眼識界
│ ;├耳識界
│ ;├鼻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二)指部派佛教所説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就此説一切有部説有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應行法十四、無為法三。
(三)大乘唯識家則將一切法開為色法十一、心王八、心所法五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無為法六,共計一百種,稱為‘百法’。[P20-b]
參考資料
  • 1.    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諦譯,3卷;唐玄奘譯,3卷。此外,還有藏譯一種。玄奘譯本與藏譯本十分接近。影響大、流行廣的是真諦和玄奘的譯本。
  • 2.     佛教論書。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釋論》,亦譯《摩訶般若釋論》。為論釋《大品般若經》之作。傳説古印度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1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