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姓

鎖定
温姓,中華百家姓之一,是中華姓氏中一個古老的姓氏。其起源主要有三種説法:一是出自己姓,為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立温國後以國為氏;二是源於蘇國己姓,為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三是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 [1] 
約從晉代開始,温姓族人從河南山西中原地區向全國各地播遷,形成了北部晉陝、南方粵贛浙兩大塊温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東南兩個方向移動,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佈的局面。近現代以來,不少温姓族人頻頻向海外遷徙,因此海內外均有大量温姓族人。 [2] 
温姓名人主要有温疥温嶠温子昇温彥博温庭筠温家寶等。
中文名
温姓
得姓方式
以國為姓
得姓始祖
昆吾氏之子
主要郡望
平原郡、太原郡、汲郡、清河郡
主要堂號
三公堂
聚集區
贛、浙、閩、粵、桂地區
名    人
温疥温嶠温子昇温庭筠温家寶温儒敏
人口數量
約 14 萬(明代) [3] 

温姓歷史發展

温姓姓氏起源

揭陽温姓分佈地圖 揭陽温姓分佈地圖
温姓起源有不同説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説”和“多源説”。“三源説”主張温姓有三個源頭:一是出自己姓,為顓頊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國後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三是認為温氏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
“多源説”主張温姓有更多源頭:一説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温,因以命氏; 一説郤至食採於温,號曰温季,因以命氏;一説蘇生之後;一説顓頊高陽氏後裔平封於温,其後以封邑為氏,此説來源於唐碑。鮮卑族叱温氏、温盆氏和温孤氏均改温氏。唐時,康居國王姓温。劉易從之子昇,流嶺表,免歸,也改姓温。後來,蒙古族滿族也有改為温姓者。 [1]  [4] 

温姓遷徙分佈

“温”字書法字體 “温”字書法字體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於河南、山西地區。
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遷到甘肅祁連山,與月氏人相遇,成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遷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國,成為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漢朝初, 温姓已經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華北地區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漢代的常見姓氏之一。
漢、晉、南北朝以後,中國北方戰亂頻繁,北方地區温姓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人口急劇減少。一部分人向西北遷移,一部分人與中原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 紛紛向南方和東南遷移。最終成為南方的著名姓族
兩宋時期,温姓大約有2萬人,這一數字不包括外族統治 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温姓。温姓為宋朝的小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廣東和福建三省。南北温姓人口幾乎各佔一半,全國形成了中原、粵閩兩大塊温姓人口聚集區。河南為温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温姓總人口的50%。
明代,温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上升為明朝第111位姓氏,這一數據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劇上升。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這兩省温姓大約佔温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佈於陝西浙江、廣東三省。江西為温姓第一大省, 約佔總温姓人口的46%。全國形成了北部晉陝、南方粵贛浙兩大塊聚集區。
宋、元、明期間,温姓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東南兩反向移動,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佈的局面。 [2]  [5] 

温姓傳統文化

温姓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秦置郡。太原温氏,漢唐門閥士族,籍貫為太原祁縣,有温恢温嶠温彥博温庭筠等著名族人,唐朝宰相一人:温彥博 [32-34] 
平原郡:西漢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北部平原縣一帶。
汲郡:晉代時置。相當於現河南省汲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時置。相當於現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1]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祁縣三公堂:唐朝時,温大雅(温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温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温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6] 

温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六龍世澤;三彥家聲。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聯。上聯典指晉代温羨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六龍”。下聯典指唐初祁人温彥宏、温彥博、温彥將三兄弟。
寫穠豔調;具卿相才。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温庭筠。其詩辭藻華麗;詞多寫閨情,風格穠豔,現存詞六十多首,在唐代詞人中數量最多。下聯典指唐初幷州祁人温彥宏、温彥博、温彥將三兄弟,隋代詩人恭道衡見到他們,説“三人都具有卿相才”。
才諧三子;詩美八叉。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幷州祁人温彥宏、温彥博、温彥將三兄弟。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温庭筠。
雅聞鵬舉;明澈犀然。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温子昇,字鵬舉,博覽百家,文章清婉。下聯典指東晉温嶠,咸和初年為江州司馬,鎮武昌,後封始安郡公,朝議將以輔政,固辭還鎮。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意甚惡之,旋風中,至鎮末旬而卒。
五言通用聯
三彥家聲遠;九龍世澤長。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聯。
七言通用聯
二美號西昆之體;三人皆卿相之才。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温庭筠,與李商隱齊名,詩風為北宋“西昆體”詩人所尚。下聯典指唐温彥宏、温彥博、温彥將三兄弟。
鏡台老奴得偶;樞密院學士有聲。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温嶠娶其姑之女,禮畢,女卻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聯典指宋温仲舒,官樞密直學士,與寇凖齊名,人稱“温寇”。
十言及以上聯
元林太祖,柏中九支開一族;慶魁先宗,夏亨卜宅稱始祖。
季實賢良,闢土建祠光祖德;有翹才俊,首修族譜顯芳名。
太原雅儒,仰三彥鴻才,賞八叉美詩;夏亨賢裔,追鵬舉雅聞,憶泰真明犀。
——以上三聯繫江西石城夏亨元林祠對聯,由元林公裔孫温家模撰聯。
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經五世;地居温帶,藤城德樹自千秋。
——佚名撰越南庯憲市華裔温氏祖厝聯
此聯典出温姓華人家族的歷史淵源。
半月煙波,泛宅陶公宜小隱;憲南風物,壽人橘井久傳家
——佚名撰越南庯憲市華裔温氏祖厝聯
此聯典出温姓華人家族的職業屬性。
薟得華裔中出來,孔孟真傳,軒歧妙談;況當財界上理會,管商舊學,歐美新聞。
——佚名撰越南庯憲市華裔温氏祖厝聯
此聯典出温姓華人家族在西力東漸後,華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積極應對。 [7] 

温姓家譜文獻

温姓部分家譜文獻一覽表
屬地
年代
譜名
著者
藏地
浙江常山
明代
常山温氏宗譜三卷(木刻本)
(明)陳輔始修
浙江省常山市同弓鄉山明村
全國
清代
全國温氏家譜(手寫本)
(清)温藏麟、温成泰等修
新疆大學圖書館
香港新界
清代
香港新界粉嶺龍頭温氏族譜(手寫本)
待考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香港新界
清代
香港新界西貢豪湧温氏族譜(木刻本)
待考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未詳
清代
温氏東支族譜四冊(木刻本)
(清)温璞温、瑗纂修
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西祁縣
清代
山西祁縣温氏家譜二卷(木刻本)
(清)温秀容校定
山西省祁縣文物管理所
福建漳州
清代
福建漳州龍溪太原堂温氏衍派族譜(木刻本)
(清)温克忠修
台灣省
福建漳州
清代
福建漳州龍溪太原堂温氏衍派氏族譜(木刻本)
(清)温獻琛鈔
台灣省
江西寧都
清代
江西寧都温氏家譜八本(木刻本)
(清)温亨如纂修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芭
清代
萬芭温氏族譜五卷,前編兩冊,後編三冊(木刻本)
待考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瀏陽
清代
湖南瀏陽温氏族譜(木刻本,今僅存第七卷)
待考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寧都
清代
江西寧都温氏族譜(木刻本,今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
待考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寧都
清代
江西寧都温氏族譜(木刻本,殘本)
待考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未詳
清代
温氏族譜兩冊(木刻本)
待考
江西省圖書館
山西石城
清代
山西石城太原堂温氏重修家譜一冊(木刻本,今僅存第二卷)
待考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新都
民國
四川新都温氏餘慶堂族譜十卷 (石印本)
(民國)温興恕等纂修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新都
民國
温氏餘慶堂族譜十卷(石印本)
(民國)温興玉等編輯
中國國家圖書館
四川新都
民國
四川新都温氏慶餘堂族譜十卷(石印本)
(民國)温興玉等纂修
四川省圖書館
陝西關中
民國
陝西關中温氏族譜(鉛印本)
(民國)温良儒纂修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等
江西萬載
民國
江西萬載温氏族譜六卷,前編、後編各一卷(鉛印本)
(民國)温明照主修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南洛陽
現代
河南洛陽唐村温氏家譜一冊(1963年手抄本)
(現代)温保善、温如聖等纂修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南洛陽
現代
河南洛陽唐村温氏家譜一冊(1965年手抄本)
(現代)温保善等纂修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常山
待考
浙江常山温氏宗譜兩冊(木刻本)
待考
浙江省常山縣同弓鄉山明村
台灣
現代
台灣温氏大族譜(鉛印本)
(現代)温萬寶等編修
台灣省台北市、新竹縣温氏宗祠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温氏網 [8] 

温姓字輩排行

廣東
廣東翁城、長寧(新豐)温氏字輩:“大所道秉觀能以正立定乃汝則必福景玉樹寶文可泰錫晉仁敬子惠奕世永慶……”
廣東新會温氏字輩:“週中有鬱良自東廷紹邦孔象文仲宣芳龍光克(得)振奕世傳揚連成顯達永長禎祥……”
廣東揭西温氏字輩:“世運登熙啓大明卜賢揚俊慶皇靈日新應會希先聖充受恩嘉耀祖庭……”
廣東清新太和鎮太平鎮、高田鎮温氏字輩:“德若斯雲大超光奕世連朝廷立過仕定必安邦先賢良君子志英雄佐國家勤中能儉事樂業定榮華……”
廣東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温氏字輩:“魁子貞信國作述詒謀善光華衍慶長宏基崇遠厚興發大超常……”
廣東清城源潭鎮聯塘、聯安温氏字輩:“科緝清遠長安邦定國會明亮日月新時照五方……”
廣東陽東温氏字輩:“發良衍賢先秀挺習啓振紹其祥傳來世代昌榮宗開大業蘭桂滿朝香……”
廣東新峯(普寧高埔、船埔)温氏字輩:“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時爾學士宗祖榮昌習文演武奕世名揚賢才蔚起端振綱常詩禮守訓首義有方德尊爵貴品正客莊運逢交泰斯際期堂……”
廣東廉江長山鎮塘蓬鎮、長沙垌、大坡村、博白縣、石嶺水尾外村、陂波、涼傘樹下、林松、防城、寧明温氏字輩:“永定登科賢才□昌生全用世積厚榮光家聲遠振國泰民安學業蔚起經濟其祥……”
廣東廉江營仔鎮橫山鎮温氏字輩:“上清新肇玉廣裕其德明文章成錦秀永世達朝庭……”
廣東花都北興鎮温氏字輩:“良三文清學其心國慶榮光宗隆德業耀祖顯聲名美盛求開創賢才貴守成傳為長髮達立定永章程”。
廣東花都獅嶺鎮温氏字輩:“啓良道君庭安全萬福成和習文章遠德厚應榮興……”
廣東澄海温氏字輩:“勉汝志於學良思益友親文章華國士猷烈經邦臣祖德千年遠宗功百世新子孫永濟美榮耀慶恩倫……”
廣東南雄温氏字輩:“家國文光運,儒為盛世珍,見龍呈瑞至,綵鳳紹書新,智士博雅師,鴻志拓錦程,際會升平景,恭逢禮樂彬,太原祖澤遠,秀髮萬年春……”
廣東粵東温氏字輩:“叔虞始封唐太原始發祥有晉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遷播嶺表顯榮光箕裘節濟美種族日蕃昌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宗團期永固奕祀慶流芳……”
廣西
廣西賀州市八步桂嶺温氏字輩:“啓迪維家世/克誠祖有光/鴻猷兵駿業/善念起麟祥/忠信宜為主/才能尚自強/仁和微壽永/亦盛慶榮昌……”
浙江
浙江平陽麻步温氏字輩:“……錫相,大業垂青簡,端從正學昌……”
浙江平陽及蒼南温氏字輩:“盛乃欽梧鉅奕,懷興作在經 ,啓智文章美……”
江蘇
江蘇豐縣温氏一支字輩:“世守祖宗法,永尊寬厚全,成新存友愛,立志揚先賢……”
安徽
安徽太和三塔温氏一支字輩:“奎克興修成 長遠有財發(因家譜遺失 不知對否)……”
江西
江西萬載温氏字輩:“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潤(和惟)春聖世文光大英明俊秀倫天開奇彩鳳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遠蘭芳枝永新景運同元泰朝家代作賓……”
江西上高温氏字輩:“學成日心明……”
江西廣昌温氏字輩:“傳家秀典木……”
江西于都温氏字輩:“思時彥國定……”
江西贛州石城本隆公祠温氏字輩:“……榮宗楊祖美,尊德益剛前……”
江西贛州石城高田温氏字輩:“.....順世永昌華光.....”
江西贛州温氏字輩:“肇基聖賢事業,陶成將相經綸,庭闈聚貴褒美,家國文光運,儒為盛世珍,見龍呈瑞至,綵鳳紹書新,際會升平景,恭逢禮樂彬,太原祖澤遠,秀髮萬年春……“
江西(瑞昌九江)、湖北(廣濟)温氏字輩:“邦基周盛世,景運育英才,文采輝雲漢,宏圖起鏡台……”
江西温芳源温氏字輩:“遠公宏浙派,肇慶自芳源,世發蓮華秀,宜知厚本根……”
湖北
湖北鍾祥温氏字輩:“大文天德廣興後勇傳加……”
重慶
重慶梁平温氏字輩:“慶賢良學仕傳家遠富貴發吉祥……”
重慶黔江及湖北咸豐温氏原來十字字輩:“大明然應尚,良宇秀朝庭。”現二十四字字輩:“天啓景運,仁智昌熙,揚名顯祖,學盛能力……”現在的“天”字輩為首對應原來的“尚”字輩。
四川
四川達州温氏字輩:“停美秀作國珍……”
雲南
雲南昭通温氏字輩:“武必聽朝廷仕正國太平光宗照遠祖永久現麒麟……”
貴州
貴州織金温氏字輩:“永興德業在(再)朝中文美純修萬事豐……”
貴州興義温氏字輩:“榮仲志德光昌,連科甲第崗強,學富吉登金鼎,萬世興隆名揚……”
山西
山西温家樓温氏字輩:“友仲玉昌學志遠……”
山東
山東臨朐温氏字輩:“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東萊西温氏字輩:“世正立吉遠廣華繼續長……”
山東冠縣温氏字輩:“金玉魁貴傳家之寶……”
河北
河北廊坊大城温氏字輩:“錦似如玉,學崇德守,世福永延,勵澤家慶……”
遼寧
遼寧温氏一支字輩:“進(賢)光(明)鬥(星)祥朝王(旁)紹守震祖學傳天兆家繼昌玉會永廣長興……”
內蒙古
內蒙古包頭温氏字輩:“國……月德寶鎖明建……”
菲律賓
菲律賓蘇祿東王回族温氏字輩:“秀士希慶宗緒克昌守先延澤長鑿騎祥……”
其他
温氏一支字輩:“世温厚仲立傳家國開宗賢乃道之寶儒為席上珍……”
温氏一支字輩:“全秀永在海(樹)志……”
温氏一支字輩:“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
温氏一支字輩:“慶廣洪興永智多富德清盛金榮桂景寶國鳳連鳴……” [9] 

温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温姓歷代名人56名,佔總名人數的0.12%, 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140位;温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131位;温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124位;温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3%,排在並列第122位。
温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名人不勝枚舉:西漢枸順侯温疥;東漢護羌校尉温序;東晉明帝中書令温嶠;北朝北魏文學家温子異;唐太宗時中書令温彥博,其兄温大雅官拜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弟温大有清河郡公,其子温庭筠是唐朝的著名詩人、詞人;北宋户部尚書温仲舒;宋、元之際書畫家温日觀;明朝東閣大學士温體仁;清朝內閣中書温睿臨,民主革命烈士温生才等。 [5] 

温姓古代名人

温平:即己平,古温國立國者。
温季:即郄至。因被封於温地,人稱温季。
温疥:史書上最早記載的温姓著名人物。漢功臣,封惸侯。
温序(?—30):漢朝祁(今山西晉中祁縣)人,曾任州從事。
温恢(178—223):祁縣(今山西晉中祁縣)人,三國曹魏大臣。
温恭:祁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濟南太守。
温羨:祁人,漢護羌校尉温序之後。祖温恢,曹魏揚州刺史。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六龍”。
温嶠(288—329):祁人,東晉名臣、名將。博學能文,工書。
温子昇(495—547):字鵬舉,祁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
温君悠:太原祁人。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朝建立後任泗州司馬。
温大雅:名彥宏,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北齊文林館學士温君悠長子,唐代名宦。與弟彥博、彥將三人,俱知名於當世。唐高祖時,參與機務,官吏部尚書,封黎國公。
温彥博(574-637):字大臨,太原祁人,唐朝宰相。早年曾在隋朝擔任文林郎、通直謁者,後為幽州司馬,隨羅藝歸唐,歷任幽州長史、中書舍人、中書侍郎雍州治中御史大夫,封西河郡公。 [10] 
温彥將:太原祁人。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與兄彥宏、彥博,時稱“一門三公”。
温璋:温大雅(彥宏)六世孫,唐代官吏。
温庭筠:太原祁人,温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温李”。詞名更重,被譽為“花間鼻祖”,與韋莊合稱“温韋”。
温仲舒(?—1010):河南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曾任户部侍郎,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知審官院,户部尚書等職。
温日觀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畫家。
温純(1539—1607):陝西三原人,明代名臣。
温新温秀: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於詩;弟温秀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
温體仁(1573—1639):浙江烏程人(今湖州),明代宰相。進士及第,歷任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四年入閣,不久升為首輔。
温璜(1585—1645):明代崇禎年間進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後起兵拒京師,城破,全家殉難,他自刎,一日後復活;又絕食五日;後手抉其創而死。
温達(?—1715):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宰相。
温以燠嘉應州人(今廣東梅州),清代學者。
温文禾歸安人(浙江吳興),道光十六年進士,官工部主事。
温文桂:廣東梅縣人,曾在清廷任文武要職,康熙年間任北城兵馬司正指揮,兼佩五城印。 [17] 
温安海,廣東程鄉縣人,清朝武進士,欽點鑾儀衞治儀正,甘肅掌印行都使司,誥授通議大夫 [23] 
温榮槐:廣東五華縣人,清代廣東布政使司。 [21] 
温葆深:廣東梅縣人,欽點翰林院、清代咸豐、同治皇帝的老師、“太子太傅 [17] 
温肇江:廣東梅縣人,清代進士户部主事。 [17] 
温仲和:清朝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檢討 [18] 
温榮盛:廣東五華縣人,著名釀酒大師、瀘州老窖的釀造者。 [26] 
温生才:廣東嘉應州(今為梅州)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温朝鐘(1878—1911):湖北省咸豐縣大路壩下街石門坎人,土家族,庚戌革命的組織者與領導者。

温姓現代名人

温先星(1914—1990):江西石城縣人。少將軍銜。
温濟澤(1914—2000):原籍廣東梅州,出生於江蘇淮陰。中國報刊、廣播電台工作者,新聞教育家。
温鳴劍:廣東梅縣人,抗日名將、國民黨青年軍軍長,中國遠征軍副總參謀長,前國民黨駐海南司令。 [22] 
温健公:廣東梅州人,抗日英烈,組建河北抗日民軍,並擔任民軍總部的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促進了當時華北的抗日運動。 [28] 
温仰春廣東大埔人,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副部長,華東局黨校、華東革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院長等職。 [29] 
温玉成(1915—1989):曾用名吳振興。江西省興國縣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軍長,開國中將 [11] 
温光遠:1937年12月出生,河北赤城縣人。主任醫師、教授。
温宗仁(1940—2008):安徽巢湖人。軍事科學院原政治委員。第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温家寶1942年出生,天津人,中共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12] 
温熙森:1945年3月生,江蘇常熟人,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將軍銜。 [13] 
温儒敏:1946年生,籍貫廣東紫金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等。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等。 [14] 
温皓然: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有“女文豪”“天津小龍女”之美譽,其續寫的《紅樓夢》八十一回至一百回,被譽為兩百多年來《紅樓夢》續書史上最優秀的一部。 [30-31] 
温鐵軍:1951年出生。管理學博士,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職擔任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理事長兼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等。
温清澄:廣東梅縣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直升機專家,原任空軍第一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併兼職擔任原總參謀部陸航部裝備發展辦公室總工程師。 [20] 
温瑞安廣東梅縣人,1954年出生,港台武俠小説家,筆名有温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温晚、柳眉色、風玲草等。 [19] 
温純青:全國政協委員、大百匯集團董事長。 [24] 
温鵬程:全國人大代表、温氏股份名譽董事長。 [27] 
温惠仁,祖籍廣東東莞清溪鎮,是南太平洋華人首富的代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將温惠仁稱為世界“珍珠之皇”,美國《時代》雜誌也將他譽為“大溪地珍珠之王”。 [25] 
温浩:1957年12月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計算機與應用化學執行主編
温思美:1958年1月出生,四川省巴中市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省委會主委,省政協副主席,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 [15] 
温玉娟女,國家一級演員正師級),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話劇團,兼任中華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等職,多年來一直擔任全軍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執行委員會委員。
温兆倫:1964年出生,本名温兆麟,影星。
温碧霞:女,1967年出生於香港,影星。 [16] 
温嵐:女,中國台灣少數民族歌手、演員。

温姓人口統計

截至2006年底,温姓有人口205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6%,在當今姓氏統計排名中排名第103位。 [3] 
自宋朝1000年中,温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兩省,大約佔温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山東,這七省的温姓又集中了34%。廣東居住了温姓總人口的25%,為温姓第一大省。全國已形成粵贛閩、四川和華北三塊温姓人口聚集地區。
温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在粵贛閩台、廣西東部、浙江南端、湖南南部、川甘青交界地區、陝寧北部、山西大部、內蒙古中部、京冀西部,温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24%以上,最高可達1.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1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2%的温姓人羣。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區,温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08%~0.2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4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6%的温姓人羣。
海外温姓人口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如菲律賓等國。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